当前日期:

目录

【管理机构】
清光绪年间,安庆知府在安庆设劝工院,收容安置贫民、乞丐。民国元年(1912)设贫民工艺厂,3年停办。17年设游民感化所,收容游民、乞丐90余人。安庆沦陷时停办。36年设立栖留所,收容游民、乞丐、难民。解放前夕,安庆难民、灾民、游民及其他流浪乞讨者约2000人。
1949年7月成立市生产救灾委员会,下设临时收容遣送站,由民政、公安部门配合,收容难民、灾民、游民及散兵游勇,遣送回乡或送生产教养院劳动。1951年,以临时收容遣送站为基础,在崇文中学(地址在今市三中)成立市游民改造所。
1956年9月,成立市游民改造安置办公室,从市民政局、公安局抽人联合办公,对游民集中收容处理。1957年10月,市游民改造安置办公室改为市收容所,负责游民、灾民的安置遣送工作。1958年1月,成立市制止外流人口劝阻站(地址在今市民政局招待所),11月改为市收容劝阻外流人口接待站。1959年7月又改名市外流人口处理站(地址在西门大王庙)。1960年5月更名为市外流人口收容所(地址在近圣街)。
1962年10月,安庆专署收容遣送站与市外流人口收容所合并,成立安庆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除正常收容遣送外,还担任中转任务,并在望江县华阳镇设立分站。1969年7月成立市外流人口收容遣送站。1983年4月市收容遣送站由工农街迁至市郊茅岭。
【遣送安置】
解放初,对流入城区的大批灾民、游民及危害社会治安分子,经临时收容遣送站收容教育后,一般资遣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有的由公安派出所派人押送回原籍,无家可归或一时查不清原籍的送游民改造所。1950—1954年,全市收容遣送的外流人口中,省内5106人,外省4965人。1955年,大批灾民涌入城区。市政府组织力量动员灾民返乡生产,有困难的则由民政部门适当予以补助和救济,无家可归的由游民改造所收容。1956—1957年,收容游民80人,送往白湖农场或遣送回乡生产。1958年秋,阜阳、淮北和安庆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大批外流。省政府决定,从省政法系统抽调干部去江西省动员农民返乡。安庆政法系统派出50多人组成工作组,驻江西彭泽县。同时在九江、彭泽、华阳、安庆港口设立收容劝阻外流人员接待站。3年中共动员外流农民6.7万人次返乡。1960年,苏北遭灾,如皋、高邮一带大批灾民流入市内,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乞讨者。市民政部门把对游民收容遣送工作列为中心任务,采取与外地对口遣送的办法。1962年2月对无家可归或屡遣不归的,每人补助一定的安家费和生活费,交生产队或农场掌握。3年中共劝阻和收容遣送游民11.8万人次。1963年,外流人员减少。市政府将1961年由市公安局管理的五里墩窑厂仍划归市民政局管理,改名社会福利窑厂,先后安置165名长期流浪人员。
1966—1976年,全市共收容遣送中转外流人员3.7万余人次,平均每年3714人次。1969年社会福利窑厂并入庆丰窑厂,对原安置人员强迫送回原籍。有些因安置不落实,又倒流回城市长期流浪,给收容遣送工作带来困难。
50年代,流浪乞讨者多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难民、乞丐、散兵游勇,年平均收容遣送0.7万人次。60年代,年均收容遣送因灾害生活困难外流的灾民1.4万人次。70年代,主要收容遣送因社会动乱,遭受迫害和生活困难而外流的人员,年均0.2万人次。进入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外流乞讨人员的构成也发生变化。因自然灾害生活困难外流的灾民大大减少,只占流浪乞讨人员的20%,多数流浪乞讨者不是为谋生糊口,而是将其当作生财之道。1982年5月规定收容遣送的对象为: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及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人员。1980—1988年全市收容遣送外流人口2.7万余人次,平均每年2945人次。
【收容管理】
50年代,市收容遣送机构配工作人员5~8人,60、70年代为15~18人,任务重时临时抽人支援。1985年增至30人,其中22人直接从事审查、教育、遣送工作。此外,在收容人员中挑选表现较好的协助管理生活和生产劳动。对收容遣送人员实行男、女分开管理。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遣送返籍或就地安置作准备。1950—1957年,对灾、难民按籍分组,自推组长管理生活,经说服教育,促其自愿返籍。对流浪乞讨人员则分类编班,经新旧社会对比和热爱劳动教育,促其克服寄生思想和游惰习气。1958—1965年,对灾民、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着重进行重建家园、安心农业生产的教育,对不务正业、外出流浪和流浪期间有违法行为的人员主要进行政策、时事、遵纪守法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教育有所放松。1978年以后,在驻地设小型劳动场所,对暂不遣送或审查不清的人员,实行边劳动、边教育、边审查、边处理,劳动场所年均收入6000元。
收容遣送对象的生活有一定保障。日食2餐干饭,孕妇、病员日食3餐,节日每人供应猪肉250克,冬天缺衣者发衣御寒。收容人员生病,由工作人员陪同到医院诊治,重病者住院治疗派人照料。1983年,市收容遣送站设医务室,并与十里铺乡医院、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合同,及时抢救危重病人。收容人员的住所坚持每天清扫,一周一次大扫除,半月一次消毒。1978—1988年,收容人员因病死亡12人。
上一篇:殡葬管理
下一篇:地名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