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职工运动】
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区职工队伍逐渐形成,人数较多的为建筑工人、搬运工人、店员、教职员工等。他们或加入按行业组成的行会、同业公所组织,或按同乡关系结成帮口。民国7年(1918)前后,工商业从业人员1800人左右。
8年,五四运动爆发。安庆工人、学生与各界民众奋起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5月,在黄花操场焚烧日货。6月,成立安徽各界抵制日货委员会,号召全省人民抵制日货,并罢市一天。因码头工人罢工,安庆港一度陷于瘫痪。
9年,光明甫、李光炯、刘希平等组建教职员联合会。
10年,在六二运动及反对李兆珍长皖风潮中,职工进行罢市、罢工、罢教等示威活动。
11年3月,烟业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5月29日,60余家药店、280余药业工人为成立药业研究会和要求加薪而罢工。
12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安庆工人积极参加二七惨案后援活动,举行示威游行并募捐。同年11月,各校教职员派代表至省署索薪,被省长吕调元手下打伤,遂以全体辞职表示抗议,迫使吕调元作出让步。这场索薪斗争也蔓延到警界。
13年2月,电灯厂工人向资方提出按期分红的要求,资方将2名工人押送公安局,引发全厂工人罢工。
14年4月,印刷工人90余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达5天,致使《商报》、《民众报》、《新皖铎报》、《民声报》、《政治报》、《通俗教育报》等全部停刊。是年发生五卅惨案,薛卓汉、徐梦秋等人分头发动各团体,以外交后援会的名义发起召集市民大会,组织成立五卅惨案安徽后援会。6月10日,全城职工和各界民众3万余人集会游行,宣传抵制日货、英货,捐款援助上海失业工人。印刷工人每人捐银元1~2元,学徒工每人捐5角。
16年3月初,北伐军进驻安庆。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左派)和各军政治部提出改造同业公会,建立工人组织的任务,各同业公会纷纷改组。据当时芜湖《工商日报》报道:“省农会曾公祠杨家塘等处同时并设之三总工会,已经多人调停妥协,归并于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处,设于省教育会内。兹有安庆市劳工联合会之黄纸标牌,悬于杨家塘总工会旧址。……自国民革命军到皖,不过两星期,皖垣内外各业皆有组织工会。”安庆市总工会会址在女子职业学校(今孝肃路邮电所)内,负责人是中共党员王绍虞。市总工会下设工人纠察队,共50余人。在此期间左派成立的各业工会(联合会、协会)有:市店员总工会、招商局码头挑夫进出口工会、商务印书馆印务工会、电业工会、染业工会、理发业工会、厨业工会、测量协会、省会义务学校联合会、船业工会、绸布业店员工会、实业协会等50多个。国民党右派也成立省、市总工会,与左派省、市总工会对立。在三二三事件中,左派省、市工会组织被捣毁,市职工运动进入低潮。10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派宣传委员王心臬兼管工运工作,并组织秘密工会联合会,开展经济斗争。
17年(1928)3月,在中共党员操球领导下建立安庆赤色工会。18年7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要求建立健全党的工人支部和赤色工会组织。10月,制订《安庆职工运动草案》。11月,派汪有晋、卢明(路民)负责工运工作,并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卢明任书记。年底,蒋介石电示安庆派民夫3000人充当夫役。中共安庆党组织发动人力车工人反对拉夫、拉差,要求赔偿在石友三部兵变中所受的损失;同时,理发、厨业、筑路、汽车、纸坊等行业工人也开展反拉夫、反军阀的斗争。
19年2月,在中共安庆中心县委领导下成立市互济总会,下设筑路工人、车夫、警察、监狱和看守所等5个分会,从事救援被难同志、救济其家属的工作。确定各业工人的斗争纲领,即: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争取集会、结社、罢工自由;反对抓夫拉差,向老板要饭吃。是年,厨业、旅馆业、屠宰业、人力车业、建筑业等职工相继开展抗捐抗税、要求增加工资、要求撤销黄色工会、反对无理辞退工人等罢工、请愿活动,发生万名工人、贫民抢米风潮。
九一八事变以后,安庆工人积极参加反日会、抗日救国会、反帝大同盟、义勇军后援会等抗日群众团体。24年12月28日,怀宁邮务公会、国医公会、律师公会、商会和安徽记者公会、省妇女会筹备会等团体,就殷汝耕在通县成立所谓“防共自治政府”事,联衔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要求迅速出师,予以讨伐,并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2月,各界代表1000多人在省教育会集会,工人、农民、教育、工商、妇女、新闻等界代表发表讲话,呼吁省政府组织军民共同抗日。会议发起支援抗日捐献运动,全城商店将一天所卖的本利4万元捐献抗日前线。27年4月10日,各界工会在工团办事处联合成立安庆工人救亡协会,推举邵炳璋、谢申伯、何鉴堂、杨柳荣、王清华为常务委员,下设总务、组织、训练、宣传4个股,动员抗日,支援前线。
安庆沦陷期间,码头工人于30年(1941)夏和33年冬两次举行罢工,抗议日商、日军的压榨行径,营救被抓工友。相继发生火烧日商五洲公司、中日金融组合、日军农场仓库,炸日军军械仓库等抗日爱国义举。工人们还利用各种方式秘密为新四军输送粮、油等物资。一些工人则冒险投奔新四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码头工人自发组织同心会等团体,对付军警和封建把头的欺压。36年(1947)4月,举行3天罢工,以“我们要生活!我们要做工!我们不能饿死!”为口号,要求当局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和提高收入。5月,部分工人、学生和市民为抗议五九米潮血案,砸毁县银行行长何荫庭等人住宅,迫使当局和米商开囤售米。6月,五洲公司工人为要求建立工会和反对裁员举行罢工请愿。8月,电厂工人为抗议政府抓壮丁而罢工,使全城电源中断。从35年12月到36年6月,城区各报社印刷工人为反对歧视工人和要求增加工资,前后2次举行罢工,并成立市印刷业工会。37年5月,1700多名建筑工人为反对物价飞涨,要求增加工资,举行3天罢工。
1949年初,配合解放军解放安庆城,不少单位组织以工人、学生为骨干的纠察队、联合自卫团和护厂、护校委员会。解放后,成立全市工人组织,市职工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组织】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
1949年4月底,市军管会在孝肃路原民众教育馆(今工人之家电影院)筹建市工人联合会,由黄侃负责。7月成立市工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傅大章任主任。下设公营企业部(后改为产业部),负责企业公司和公营工厂;苦力运输部(后改为搬运部),负责码头装卸和板车运输等业;手工业部,负责缝纫、机织、理发等业;店员部,负责商店、旅馆、浴池等业。1950年2月,市工人联合会筹委会改称市总工会筹委会,下设组织、劳保、文教、生产、青工、女工6个部。
市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1年1月10—15日在工会礼堂召开,成立市总工会。大会代表110人,列席代表30人。地委书记桂林栖、专员公署专员张伟群、市委书记郭万夫到会讲话。胡扶摇作《安庆市二十个月来工人运动总结和当前方针与任务》的报告。李松亭、张凤城、宫之琳及电信局、美华烟厂等工会代表作专题发言。会议通过关于胡扶摇所作报告的决议、《安庆市工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行动纲领》、《安庆市总工会章程》,向毛泽东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致敬电。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2人(另留3名空额),其中常委8人;候补委员8人。胡扶摇任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内设组织、文教、劳保、生产、青工、女工、财务7个部。
市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2年6月16—18日在工会礼堂召开。大会代表147人,列席代表24人。市委书记赵瑾山、市长郭任到会并讲话。李松亭作《十七个月来的工运工作总结及当前方针任务》的报告,史凤和作财务工作报告,市总工会文教、女工部及水电厂、食粮厂、邮电、搬运、手工、针织等业工会代表作专题工作报告。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决议》等8项议案,向毛泽东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皖北区总工会的致敬电。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委12人;候补委员8人。杨杏珍任主席,李松亭任专职副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内设组织、文教、劳保工资、财务、女工5个部和办公室。
市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3年6月2—6日在工人之家召开。大会代表125人。市委第一副书记李微致词。李松亭作《安庆市四年来工会工作的基本总结和当前任务》的报告,周斌作《关于市总工会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报告》,马志千作《三年来财务工作报告》。会议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委15人;候补委员7人。李松亭任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内设组织、宣传、生产、劳保女工、财务5个部和办公室。是年6月,市总工会改称市工会联合会(简称市工会)。费岩、周斌先后任主席,周斌、盖玉林先后任党组书记。
市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56年6月25—28日在工人俱乐部召开。大会代表100人,列席代表29人。市委副书记杨杏珍到会并讲话。张凤德作《安庆市工会联合会关于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及当前工作任务》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常委9人;候补委员7人。张凤德任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2人。1958年10月,市工会与专区工会办事处合并办公。1959年7月分开。市工会内设组织女工、宣传、生产、生活福利、财务5个部和办公室。1960年8月市工会与专区工会办事处再度合并。1961年10月恢复市总工会名称。
市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61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在工人之家召开。大会代表332人。市委副书记齐世钦作《关于当前形势与任务》的讲话。盖玉林作《关于五年来工会工作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7人,其中常委14人。盖玉林任主席。1962年10月,市总工会与专区工会办事处再次分开。1965年6月改选张凤德任主席。
市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经市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作为市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68年9月6日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下召开。会议否定以前历次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各级工会组织所开展的工作。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会及其下属各级组织简称工代会)。第一届工代会委员45人,其中常委11人,实行常委轮流值班制度。内设组织、宣传、秘书、办事4个组。
市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经市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作为市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71年1月18—21日在胜利剧院召开。大会代表380人,列席代表40人。选举产生第二届工代会。第二届工代会委员41人,其中常委13人。瞿长发任主任。
市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73年5月16—20日在人民剧院召开。大会代表806人。这次会议是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整顿工作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召开的。地委、市委、市革委会和解放军驻安庆部队负责人张友复等到会,市委副书记吴精忠讲话。傅胜江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起来,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恢复市总工会组织。第八届委员会委员49人,其中常委15人。刘有余任主任。1976年3月改由李贤民任主任。下设组织宣传、秘书、女工、生产4个组。1977年11月内设政秘、组织、宣教、生产4个科。1978年12月内设组织、宣传、生产、生活女工、财务5个部和办公室。1979年7月,生活女工部分为生活福利部和女工部。
市第九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79年7月23—25日在人民剧院召开。大会代表609人。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市委、市革委会负责人康兆郁等到会,张立一致词。张凤德作《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加快四化建设而奋斗》的报告。会议对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搞乱的工会工作基本内容给予重新肯定。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49人,其中常委15人。张凤德任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1人。内设机构依旧。1980年11月,生活福利部改为劳保福利部。1981年10月,劳保福利部分为生活福利劳动保险部和劳动保护部。1982年6月改由张学流任主席。1984年2月,内设组织、宣教、生产、劳保福利、女工、财务6个部和办公室。
市第十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984年9月6—8日在人民剧院召开。大会代表480人,列席代表8人,特邀代表20人。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永康,省总工会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荣华到会致词。张学流作《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改革,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庆而奋斗》的报告。王树火星作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39人,其中常委13人。张学流任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3人。内设机构未变。1985年10月,劳保福利部分为劳动保护部、生活福利部。
1988年,市总工会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教部、生产部、劳动保护部、生活保险部、女工部、财务部、法律顾问处、职工技术协作办公室,下设工人文化宫、工人之家电影院、职工学校。安庆区划调整后,成立新的市总工会,杨庆红任主席,张学流任党组书记。
产业及基层工会
市工人联合会筹建期间,于1949年6月成立枞阳区工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市工人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后,培养工人积极分子,发展会员,成立基层工会筹委会并进而成立基层工会,规定其委员由7~15人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及组织、文教、劳保福利、青工、工资等委员。年底,全市有基层工会43个;会员7231人,占职工总数的69.6%;小组长以上工会干部1065人(脱产5人)。
1950年,在市工人联合会筹委会所设产业部、店员部、手工业部、搬运部的基础上筹建产业基层工会。1月成立搬运工人工会联合会。年底,全市有邮政、电信、企业、海员、教育、搬运、店员、印刷、文艺、医务10个产业工会(委员会或筹委会),1个手工业工会联合会,72个基层工会,26个直属小组;会员10079人,占职工总数的66.9%;基层工会委员以上干部518人。
1951年市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规定:市总工会所属各级工会组织分别为:产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基层委员会、工会车间委员会、工会小组。年底,全市有13个产业工会,其中邮电、搬运、电业、海员4个产业工会隶属于全国性产业工会组织。86个基层工会建立各类工作委员会364个。同时,整顿油铁业、粮食业、百货业、针织业、木业、瓦业、水利工程业、照相业、机织业、南货业、糖杂业、绸布业等基层工会组织,重点解决组织发展中教育与审查工作不严的问题。
1952年6月,全市有114个基层工会,25个组织员单位,2个直属小组,1034个小组;会员13965人,占职工总数的80.8%;基层工会委员以上干部1100人。各产业工会均设立青工委员。9月,撤销手工业联合会,成立财政金融、运输、国营贸易3个产业工会。是年新建16个、改造29个、整顿31个基层工会。1953年1月开始,结合工商业改组工作,调整产业及基层工会。2月,成立安徽省财政金融工会安庆市委员会。8月,将糖杂、绸布、京广、百货行业工会组成一个基层工会联合工作委员会。10月,将国营工厂、国营贸易、财政金融、农林水利、合作社基层组织合并为市工会国营企业工作委员会,将店员、手工业、私营工厂、工商联基层组织合并为市工会私营企业工作委员会,将教育、文艺、医务、新闻、出版、市政基层组织合并为市工会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将搬运、公路管理段、公营汽车站、公私合营汽车站合并为中国公路运输工会安庆市委员会。年底,全市有建筑、搬运、教育、文艺、内河航运、海员6个产业工会,108个基层工会,32个基层组织员单位,1114个工会小组,会员13216人。1954年春工会整编,撤销航运工会、国营企业工作委员会、私营企业工作委员会,恢复店员工会,建立市工会手工业工作委员会、金融工作委员会。全年整顿基层工会33个,撤销5个,新建15个,发展会员471人。1956年撤销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手工业工作委员会,恢复教育工会,撤并20多个基层工会,民主改选105个基层工会,商业、教育、建筑、公路运输4个产业工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全年发展会员1997人,会员总数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1957年3月,撤销中国公路运输工会安庆市委员会、中国建筑工会安庆市委员会,成立市工会工厂工作委员会、搬运工会联合基层工作委员会、建筑工会联合基层工作委员会,将文化、医务2个直属基层工会划归教育工会。全年有94%的基层工会改选,发展会员2004人,处理违法乱纪会员122人,开除会籍35人。
1959年,基层工会新建28个,接收由怀宁县划来的5个,撤并15个,有60%的改选。发展会员9342人,开除和停止会籍176人。1961年,结合厂矿企业调整,整顿工会组织,在较大的基层工会设生产、生活、宣传、财务、家属等工作委员会及组织、劳保委员,在女工较多的单位设女工工作委员会。这次整顿持续到1964年,有95个基层工会得到整顿,占基层工会总数的63%。1962年底,有建筑、商业、供销、文教、农林5个产业工会,160个基层工会,占应建工会单位数的75%;会员16942人,其中当年发展会员2151人,甄别恢复会籍55人,开除会籍6人。
1963年4月,有建筑、商业、教育产业工会3个,供销社、农林联合基层工会2个,基层工会169个。是年,撤销服务局联合基层工会,恢复或新建基层工会18个,改选基层工会85个。1964年,有产业工会4个,联合基层工会2个,基层工会15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成立各种工人造反组织。各级工会陷于瘫痪。1968年9月开始各派工人造反组织实行大联合,建立工代会组织。市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前后,全市有216个基层单位建立工代会。1971年12月后,大企业工代会下设工代分会或工代小组。1973年3月恢复并整顿各级工会组织,“文化大革命”前的老会员略加审查后恢复组织生活,工代会发展的新会员符合条件的予以承认;原工会召开的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工代会召开的“革命职工代表大会”都予承认,代表大会的届次连续计算。市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整顿157个单位的工会。原工会会员15019人恢复组织生活,新发展会员14527人,会员共29546人。10月,有基层工会179个,车间工会299个,工会小组2697个,会员39149人。
1978年10月,对“文化大革命”中被搞乱的工会组织开始整顿。到1979年底,建立教育、建筑、财贸、工交等产业工会和重工、轻工、机电、二轻、交通等局一级工会工作委员会;整顿178个基层工会,占应整顿数的73%;恢复或新建237个分会、356个小组。各基层工会普遍设立组织、生产、宣传、生活委员,大型企业增设安全、劳保、财务、女工等委员。全市工会会员44001人,占职工总数的77.6%;专、兼职干部220人。1980年5月,有交通、机电、基建、城建、房地产、二轻、一轻、重工业局和东、西区10个区、局工会,教育、财贸2个产业工会,1个直属基层工会(下辖发电厂、供电局、市直机关工会)。年底,新增工交、建筑2个产业工会。整顿后恢复活动的基层工会达217个,占基层工会总数的87%。全市工会会员58647人,占职工总数的67.4%;基层工会专职干部248人。1981年6月设立迎江区、大观区工会办事处。1982年,发展会员3200人,新建基层工会19个。1983年4月,全市有产业工会2个,区、局工会工作委员会13个,基层工会308个,工会小组5691个,会员77000多人,专职干部564人。7月,设立郊区工会办事处。1984年10月设立市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12月,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报告》,决定用3年时间,分3批对全市300多个基层工会进行整顿,使之成为合格的“职工之家”(简称整顿建家)。1987年底,市总工会下辖区工会3个,市直工会1个,产业工会3个,局(公司)工会21个,基层工会421个,车间(科室)工会710个,工会小组7599个;会员104970人,占职工总数的88.8%;各级工会专职干部636人。1988年底,共验收合格“职工之家”344个,占应建总数的90%。
【主要活动】
民主管理
1950年,在市公营企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民主化。1951年市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各级工会和工人代表要积极参加工厂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各公营企业必须发挥他们的作用;工厂管理委员会作出的各项决定,必须根据工会和工人代表的意见进行修正,然后发动职工落实。1957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营企业领导问题的决定(草案)》精神,开始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工会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同时,大部分基层工会组织工人参加小组民主管理,建立工人管理员制度。
1978年底,一些基层工会恢复后,筹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1979年初,安庆纺织厂率先恢复职代会制。其后又有些企业相继召开职代会,有计划地民主选举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年底,有21个基层工会恢复或建立此项制度。1980年下半年,市总工会举办2期企业民主管理培训班,共培训基层工会干部133人。年底,建立职代会制的企业达31个。食品厂、电化厂等企业通过职代会民主评议、推荐基层行政干部,制定工厂规章制度。1981年7月,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全市推行职代会制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专题报告,把推行职代会制与实行经济责任制、企业整顿作为企业三位一体的任务。年底,有64个企业建立职代会制。水泥厂职工通过职代会与行政部门签订“五定一包干”(即定产量、定质量、定价格、定人员、定安全,厂部对车间实行经济包干)的协议。1982年,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和市总工会对企业推行职代会制情况组织检查,分各区局自查、市内互查、省重点抽查3个阶段。结果表明:截止8月底,全市已建职代会制的企业85个,占应建数的29.3%。其中制度健全、效果较好的24个,一般的54个,较差的7个。12月,工交建财系统有97个企业建立职代会制。纺织厂、皮革总厂、水泥厂及财贸工会的职代会工作在省企业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受到好评。1983年4月,市总工会举办第三期企业民主管理短训班,培训未建立职代会制的国营和集体企业工会负责人。年底,建职代会制的企业107个。此外,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中学、太平寺小学等事业单位也建立职(教)代会制。1984年,绝大多数企业制定职代会实施细则,建立常任主席团和有关工作委员会(小组),基层工会作为职代会工作机构行使职能。职代会在审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工生活福利、监督和评议干部、实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1985年,在363个企事业单位中,有222个建立职(教)代会制。卫生系统全部建立职代会制。一些单位在职代会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上作出改革,如不设常任主席团,由基层工会主席主持职代会日常工作,必要时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会议;把职工代表与工会代表合而为一;把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与工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合并等。职工民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如肉联厂民主选举厂长,运输公司职代会审议企业重大经济改革方案等。1986年2月,市委副书记潘忠尧在市总工会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重视工会参政议政,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讲话。会后,市委转发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工会组织参政议政的请示报告》。10月,市总工会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建委、财委召开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有700多人参加,肉联厂等10单位作经验介绍。年底,建立职代会制的企事业单位达260个。
1987年上半年,对基层单位制订职代会条例实施细则进行指导,总结开展民主对话、民主评议干部的工作经验。下半年,开展民主管理理论研究工作。12月,石化总厂、火柴厂等12个工商企业联合召开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筹建研究团体。1988年3月19日市民主管理研究会成立,受市总工会组织部指导。8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市总工会、市民主管理研究会联合举办2期贯彻《企业法》讲座,约100人参加学习。
1986年10月,市总工会设立法律顾问处,1987年8月对外办公。1988年,举办第一期工会法律干部培训班,36人参加学习;接待职工法律咨询28件,来信来访88人次,涉及房产、婚恋、民事、刑事、遗产继承、经济承包、经济合同等法律、政策问题;在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工会中建立法律顾问组织25个,占应建数的57%,配备兼职法律顾问29人。
劳动竞赛
1950年,电信局、水电局、铁工厂工会开始组织职工劳动竞赛。1951年初,市总工会倡导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6月,国营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三系统开展红旗竞赛活动。到10月,共提合理化建议4274件,其中采纳1253件;仅贸易系统10月份一个月即提合理化建议742件,其中采纳250件。1950—1953年,全市共评出劳动模范51人、先进生产(工作)者24人。
1954年10月,市工业职工第二次代表会议布置开展以生产救灾为重点的增产节约、技术革新运动,水电厂、油粉厂、酒厂、碾米厂、公路运输公司等单位相继加入。是年,全市有15人被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
1956年5月,在全市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其中工业系统参加人数占该系统职工总数的98.1%。10月,召开市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表彰100名先进个人和11个先进集体。是年,全市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615件,其中采纳409件,有289件付诸实施;推广外地和本地先进生产经验43项。
1958—1961年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在开展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浮夸现象。1958年4月,召开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响应市委“鼓足干劲,苦战三年,改变安庆市的面貌”的号召。5月提出“学先进、赶先进、破定额、创奇迹”的口号,开展比思想、比革新技术、比产品质量、比节约、比劳动纪律的“五比”竞赛。6月举办市革新技术展览会和工业技术革新工作现场会。8月召开市技术革新者代表会议。1959年,工业、交通运输业职工开展以“比思想、比干劲、比钻劲、比产量、比质量、比品种、比效率、比成本、比安全、比协作”为内容的“高技术、高速度、高产量、高质量”和“省劳力、省财务、省电力、省物力”三级循环红旗赛活动,主要形式有:对手赛、能手选拔赛、一条龙协作赛、标兵赛、单项工种厂际赛、短途运输循环红旗赛、决战四季度革新一万件竞赛活动等。1960年1月,市红旗竞赛委员会、市工会提出开展“革新十万件”竞赛活动。3月,改为“革新五十万件”。6月,推广合营针织厂“一顶几”(即1个工人相当于若干个工人的生产效率)活动的经验。1961年,市工会调查核实1960年市技术革新情况,发现有严重的浮夸现象。当年,继续发动厂矿企业开展“一顶几”红旗班组竞赛和红色班组活动。1962年2月,召开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表彰199个先进集体和535名先进个人。
1963年,针对工业生产原料供应缺口大、生产任务不足、工厂调整、人员变动、出勤率不高等问题,市总工会继续组织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开展“节约一厘钱、一分钟、一两铁、一块煤”运动。9月中旬,有16个厂矿企业共评出先进集体58个、先进个人490人。轻工业系统号召“学上海、赶先进”,共学习上海经验265项,有164项见效。
1964年初,市总工会提出并号召全市职工开展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计划好、学习文化技术好、管理工作好、团结协作好的“五好”竞赛。竞赛的形式有:对口赛、对手赛、选拔赛、练功赛、攻关赛、技术表演赛、一条龙赛、一帮一、一对红等。竞赛中,共推广先进生产经验538项,参加全市性群众技术练兵活动的工业、交通、商业职工3473人,手工、城建、交通三系统共评出先进集体100个、先进个人397人。
1968年各级工代会成立后,相继开展工业学大庆、“四好”连队(即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其中“三八作风”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共3句话8个字)、“五好”职工等劳动竞赛活动,实际中往往流于形式。
1980年6月,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市总工会以染织厂、食品厂、被单厂为试点单位,给予具体指导。11月,召开全市经验交流会。至年底,工业、交通、建筑、财贸系统有63个单位、53%的职工参加活动,活动形式有操作技术运动会、对口赛、行业比赛等。其中商业职工有948人立功。是年,全市完成较大革新项目200多项,4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其中程桂珍同时获全国供销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把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和安全生产作为活动内容。1982年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同经济管理工作相结合。1983年,先后开展创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和“战百日献百元”增产节约活动,并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设“五小”智慧杯竞赛。
1984年开展“创最佳经济效益”厂际竞赛活动。竞赛以创最佳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新产品开发、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按行业相同、规模相仿、产品相近的原则,进行同行业厂(店)际竞赛;二是按产值、利税、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等考核指标,组织不同行业厂(店)际竞赛。是年,纺织厂被评为全省竞赛夺魁单位,石化总厂等8个企业被评为全省竞赛先进单位。22名职工获省劳动模范称号,黄桂生、牛桂青获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同年10月成立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副市长蔡伯儒任主任。在第一次委员会议上通过《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先后成立锅炉制冷、自动化、金属切削、退休工程技术人员5个职工技协专业队,队员86人。
1985年,表彰1984年度先进单位62个、劳动模范53人、先进集体102个、先进生产(工作)者799人,张新国获全国政法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年,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深入开展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石化总厂获全省竞赛成果优秀奖,纺织厂、造纸厂等7单位获全省竞赛成果奖。
1986年,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动员全市职工开展做“四有”职工,当改革主力,为实现我市“七五”计划建功立业竞赛活动的报告》,调整充实市劳动竞赛委员会领导班子。开展竞赛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奖杯落户赛、承包赛、节能降耗赛、创名优产品竞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攻关及操作技术比赛、优质服务竞赛、班组升级竞赛等。是年,纺织厂等4个企业获省劳动竞赛金牌奖,外贸公司等10个企业获银牌奖。
1987年3月召开全市“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动员大会,组织竞赛活动。形式有:适销对路产品增产竞赛、新产品新品种开发竞赛、能源节约竞赛、节支节流竞赛等。在当年全省“创佳”、“创优”竞赛中,燎原化工厂等3个企业获金牌,潜水电机厂等17个企业获银牌,吴胜友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88年,贯彻落实省委“远学粤闽,近学江浙”的号召,全市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活动形式有:创最佳经济效益、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的“两创”竞赛,增产增收节能降耗竞赛,班组升级竞赛等。是年,纺织厂等11个企业、有机化工厂等27个企业,在“两创”竞赛中分获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金牌奖、银牌奖。全市共表彰200个先进班组,其中有8个获省“模范班组”称号;共评出省级劳动模范20人,查长秀、冯霞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出各级先进集体2457个,先进个人15480人。
职工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1949—1956年,先后对全市职工进行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工农联盟教育,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和责任教育,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劳动纪律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等。主要教育方式有举办训练班、报告会,以及组织学习、讨论、回忆对比等。
1957—1965年,先后进行工人阶级内部团结教育,毛泽东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教育以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为内容,1960年开始。1964年,学毛泽东著作与学大庆、学人民解放军相结合,形成“三学”活动。全市共建立学习小组935个,参加学习的职工1.3万人。社会主义教育以阶级教育为纲,1963年开始,采取举办展览会、报告会、组织老工人讲师团、访贫问苦等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斗私批修”及“路线斗争”为主要内容。设立“宝书台”,“学语录”,“早请示、晚汇报”,组织各种批判会、斗争会。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下,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剧团等文教单位搞“斗批改”等。
1978年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正常。1979年进行真理标准教育补课,继而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遵纪守法教育。1980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82年结合整顿市容、治理“脏、乱、差”,进行职业道德教育。1983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组织以优质服务为内容的文明窗口赛。同年秋,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成立市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并编印《读书活动简报》。1984年开展争当文明职工活动,全年共评出市级文明职工1022人。全市35岁以下的青工分期分批接受脱产政治轮训。同年召开全市第一次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单位6个、优秀读书小组40个、活动积极分子179人。1985年,实行职工自学成才考评和奖励办法。全市有社会科学、文化技术、管理科学等读书小组1762个,参加职工达26814人。
1986年,市总工会就职工队伍状况对全市15个单位的3000多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组建形势政策教育和理想纪律教育讲师团巡回演讲。组织近5万名职工参加全省形势政策知识竞赛,获电视转播赛第一名,笔试总成绩第三名。年初,举办全市职工读书自学活动成果展览,召开全市第二次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10月,召开第一届读书自学活动理论研讨会,编印第一期读书自学论文集。年底,全市参加读书自学活动的职工达3.5万余人,有读书小组3058个。
1987年先后开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编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学习材料1万册下发基层。全市有5万多职工参加全省“学《决议》,树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知识竞赛,获省知识演讲竞赛第一名。是年,召开第二届读书自学活动理论研讨会,编印第二期读书自学论文集,并与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首届书市。市读书自学活动受到全国总工会的表彰。
1988年,在职工中进行中共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生产力标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等专题讨论。继续举办读书自学活动成果展览和书市,召开第三届读书自学活动理论研讨会,编印自学成才通讯录《收获》第一集。6月,举办读书自学活动5周年纪念活动。年底,此项工作在全省8市创建文明城市2次专项检查评比中均获第一名。
文化技术教育1949年12月,沐浴业工会分会创办沐浴业工人业余学校,这是全市第一所职工业余学校。共设2班,学员160人。1950年,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1所,学员1700人,由市总工会和市文化馆共同领导。1951年4月成立市职工教育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市总工会文教部(1954年春改由市政府文教科)负责。6月,市工会创办市职工业余学校(简称市职校)。1957年,实行政府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工厂(企业)主管、工会协助的职工业余教育体制。1949—1957年,职工业余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扫盲及小学文化教育。1958年开展大规模扫盲活动,同时进行初等教育。是年,市职校教师分配至工业、交通、建筑、电业、商业、粮食等系统,分散办学。1960年提出“一条龙上天”的教育规划,要求全市青壮年职工中的文盲到1962年底全部脱盲,达到高小文化程度,1966年达到高中水平。1962年纠正原规划,仍以扫盲和初等教育为重点。1964年停止分散办学,实行集中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市职校停办。
1980年9月恢复市职工业余学校,以职工文化技术补课为主要教学内容。1984年秋季开设初中、高中、技术、大专等班66个,学员3300人。年底,市职校先后开设近百个文化班和技术班,入学人数累计6700多人,结业952人。其中考入各类成人高等院校的169人,提拔为企业班组长以上负责人的114人,获得初级以上各类职称的43人。是年,市职校被评为省、市两级职工教育先进集体。1985年6月,市职校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年底,全市有职工业余学校34所,其中市总工会1所,各基层工会12所,各级行政单位21所;专、兼职教师401人,专职工作人员66人;在校学员9021人。1986年,市工人俱乐部房产划归市职校,计有10间教室和500平方米活动场地。同年,市职工业余学校更名为市职工学校,开设初中班、高中班、成人高考复习班、美术班共21个,在校学生1237人。1987年开展厂校挂钩,举办岗位培训班和青工技术培训班,培训1500多人。
【生活福利】
失业救济和困难补助
解放初,为解决工人失业和半失业的生活困难,筹建中的市工人联合会向解放军借食盐7万公斤、菜油2万余公斤、咸菜1.4万余公斤,开设工人合作社。在水灾期间,工人合作社按市价九折配给邮政、电力、码头工人大米、食盐,贷给手工业工人小米、麦麸,又介绍建筑业、缝纫业、鞋业工人承揽业务。1949年12月,全市工会会员中失业人数1150人。1950年5月,会员失业人数上升为1242人,合家庭人口共计5136人。市总工会筹委会把生产自救、以工代赈作为中心任务,发放救济粮5000公斤、现金9000元,组织660人办合作社13个,调动2000多名工人下乡打柴、挑圩、参加生产,发动邮政、海员、水电等单位在职职工捐献219元救济失业人员。7月,成立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1951年11月,失业工人724人(其中半失业327人);1952年增至1511人。市总工会继续发放粮款给予救济。从1949年4月至1952年12月,全市共介绍就业1823人,发放大米26.5万公斤、现金35879元,救济11650人次。
1960年底,组织人员检查被服厂等23个单位2.1万余名职工的身体状况。1961年7月调查纺织厂等单位职工食堂伙食费情况。针对职工缺乏营养、伙食费偏高等问题,各基层工会发动职工从事副食品生产,并协助行政加强食堂管理。1962年,职工生活有所改善。是年,全市享受临时性或经常性补助的职工6894人次,补助金额23.8万元,其中由市总工会调剂15.61万元。1963年下半年,因精简职工,部分家庭收入减少,职工生活困难面比上半年上升4.8%。各级工会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补助,全年全市性困难补助3次,补助职工12110人次,共发放补助费27.6万元,其中市总工会拨给补助费13.85万元。1979年以后,在职工中开展互助互济活动。
(表39—1)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情况

职工食堂
1959年,市工会组织企业开展政治思想好、饭菜质量好、清洁卫生好、改革炊具好、管理工作好“五好”食堂竞赛,各厂矿企业均设立食堂民主管理委员会,帐目基本上做到日清月结,按时公布。1960年2月,在全市厂矿企业开展以革新炊具、节约粮煤为内容的食堂循环红旗竞赛。7月,共革新炊具427件,评出“五好”红旗食堂55个,炊事能手114人。1979年开展厂际食堂竞赛,全市有137个工厂企业、172个职工食堂、1071名炊事员及管理人员参加。11月,组织各厂工会主席、事务长到纺织厂、染织厂、第二机床厂等职工食堂参观学习。1985年6月,市总工会发出开展职工生活后勤竞赛的通知。9月召开全市职工生活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植物油厂、强力弹簧厂等单位职工生活工作经验。1986年,召开市职工生活后勤竞赛工作表彰大会,纺织厂、酒厂、石化总厂化肥分厂等8个单位被授予市职工生活后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东风袜厂、港务局等23个单位的食堂、浴室、医务室等获先进集体称号。
职工住宅
1949—1952年,市总工会协同行政部门,帮助油粉厂等8单位兴建职工宿舍98间。1955年,工业、商业、搬运业、教育系统共建职工宿舍12536平方米。1959年,全市厂矿企业共兴建简易平房11300平方米,修理房屋11万余平方米,调剂6000平方米,租借3100多平方米,解决7200多名职工的住房问题。1961年,全市有职工及其家属12.5万多人,总住宅面积14.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1.15平方米;有630余处住宅因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同年9月,省总工会拨给安庆地、市工会37万元,解决部分职工住房困难。1962年精简职工,兴建职工宿舍,住房问题稍有缓和。1979年,除市统建安排485户职工住房外,纺织厂、轧钢厂、针织厂自筹资金,共兴建宿舍8928平方米,解决203户职工住房。在分配住房工作中,各基层工会成立群众评议小组,民主评议。1980年,各工厂工会协助行政,采取职工个人修建、厂里无息贷款、分期扣还,将弃置的公房改为宿舍,为拥挤户接披屋,住新房调旧房,为职工维修、改造住房等办法,全年共解决5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1982年,采取职工住房自建公助的办法,35个单位、258户职工翻修扩建住宅。
娱乐场所
工人俱乐部1954年5月,市工会兴建工人俱乐部(地址人民路),建筑面积783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人。1955年5月1日对外开放,活动内容有跳舞、溜旱冰、球类、扑克、麻将、图书阅览等。1963年,在工会礼堂的基础上兴建工人之家礼堂(地址孝肃路),建筑面积2293平方米。1980年8月,工人之家礼堂扩建面积992平方米,改名为工人俱乐部工人之家电影院,有1042个座位。另建448平方米室外灯光球场1个,360平方米活动大楼1座,设讲座、象棋、乒乓球、电视、阅览、图书6室,藏书1.3万余册,订报刊300多种,签发借书证2000份。1984年,工人俱乐部业余活动队伍有职工戏剧队、京剧清唱队、管弦小乐队、老工人清唱队、象棋队、乒乓球队、桥牌队、业余合唱队、职工文艺创作组、书评组、影评组。1985年,共举办新闻、文艺、黑板报等讲座14次,书法、音乐、吉他、裁剪、无线电修理、篮球裁判、气功等学习班24期,青年友谊舞会25场,参加活动的职工近万人次。另增加录像、桌球等项目。同年4月,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工人俱乐部称号。
市工人文化宫1987年,工人俱乐部更名为市工人文化宫,地址人民路288号。新建的市工人文化宫为5层大楼,建筑面积3024平方米,内设图书室、游艺室、老工人活动室、录像室、棋弈室、舞厅等。同年5月1日对外开放。10月,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文化宫称号。
托幼园所
1953年起,各级工会协助企业行政机构兴办和管理哺育室、托儿所。1962年6月,召开全市儿童保教工作代表会议,开展“园所如家,阿姨赛妈妈”活动。是年,全市企事业单位有托幼园所28个,入托儿童316人。1979年后,市总工会建立保教人员教学辅导网,以石化总厂、纺织厂、染织厂、东风袜厂、玻璃厂为中心,对邻近50多个厂的保教人员定期辅导。1981年,石化总厂、被单厂、火柴厂张榜招贤,择优录用百余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一定文艺特长的女青年担任保教工作。1983年10月,全市企事业单位779名保教人员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670人,其中1980年以后新增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53人。1979—1984年,共举办保教人员培训班13期,培训614人次;举办各种讲座12次,听众700人次。1985年,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托幼园所165个,入托儿童6216人,保教人员644人。
1986年召开市托幼工作表彰大会,有16个先进集体、149名先进个人受表彰。1987年,工会系统有127人参加全省幼儿教师合格证考核,其中93人取得专业或教材教法合格证。1988年,市政府拨款1.2万元,为工会系统园所购置玩具。同年9月,工会系统幼儿教师在市职业道德演讲比赛中获前3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