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口号下,通过对社队和社员家庭财产的无偿平调,开始兴办社队企业。有炼铁厂、炼焦厂、化肥厂、窑厂、铁木农具厂、粮油加工厂、煤矿等。由于资金、原料短缺,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到1962年,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相继停办。
70年代中期,尽管社队和个人副业被作为资本主义批判,近郊社队为解决多余劳力的出路,仍以小铁炉、小榨坊、小土窑等形式发展企业生产。1977年,郊区社队企业总收入436.9万元,其中公社企业收入240.55万元,大队企业收入196.35万元。1978年,市委批转市农办党组《关于一九七九年社队企业计划安排和今后发展规划的报告》,社队企业从此走上较快发展的道路。1981年郊区确定社队企业“以建材工业为重点,促进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抓好种植养殖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针,当年新建40个社队企业,企业总数达360个,创产值2604万元。1983年,郊区先后遭受2次洪涝灾害,社队企业有三分之一停产。由于灾后采取补救措施,企业总产值仍达3776.81万元,超额完成年生产计划,占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总收入的46.1%,职工总数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22%。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到1986年,乡镇及农村联户与个体户(简称“两户”)企业总产值共15079万元,占郊区社会总产值的70.79%,3年中净增11302.19万元;实现利税1904万元,占郊区利税总额的74.7%。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6363个,其中联户和个体企业5715个,从业总人数近4万人,全年共完成产值21801万元,占郊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2.5%,实现利税2279万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5408万元,是1980年的5.2倍,百元产值利税率、人均利税、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2%、371元/年和1072元/年,形成以建材为重点,以煤炭、造纸、食品、化工、纺织、印刷等工业企业为骨干的多门类综合体系,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由乡、村两级所办的农业企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和商业服务企业5个部分组成。1980年后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是年,在社队企业中,社办企业数占26.4%,固定资产占36.1%,产值占50.2%,实现利税占49.2%;队办企业数占73.6%,固定资产占63.9%,产值占49.8%,实现利税占50.8%。在社队企业总产值中,农业企业占2.4%,工业企业占55%,建筑企业占19.1%,交通运输企业占16.2%,商业服务企业占7.3%。1983年,社队企业总数达434个,其中社办113个,大队办321个;农业企业52个,工业企业258个,交通运输企业28个,建筑企业14个,商业服务企业82个。1984年,郊区共有各类乡镇企业565个,其中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18个工业企业的产值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0.25%,利润总额占20.36%,固定资产原值占45.38%。农村“两户”总数达1016个(其中个体户787个),创产值552万元。
1987年,市委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改变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突出工业骨干企业的地位,同时改造老企业,解决少数未建集体企业乡村的“空白村(乡)”问题。全年新建乡、村两级企业161个,其中工业企业109个。当年在菱湖、湖滨、联盟、宜光4个大队划出的情况下,郊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仍达1122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9%上升到52.8%;“两户”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上年的39.8%上升到46.8%。是年还集资320万元,在市内外建立联营企业18个,创产值1200余万元。1988年,在乡镇企业总数中,乡办企业单位数占23%,固定资产占49.5%,产值占56.8%,实现利税占48.1%;村办企业单位数占77%,固定资产占50.5%,产值占43.2%,实现利税占51.9%。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业企业占2.8%,工业企业占60%,建筑企业占21.7%,交通运输企业占9.4%,商业服务企业占6.1%。与此同时,“两户”经济也得到发展,当年产值占郊区全部企业总产值的26.7%,利税占56.6%。
工业
乡镇煤炭工业起步于1958年。当年兴办集贤、柘山、芭茅、杨桥等煤矿,不少地方一发现煤源就挖掘,集体采煤区达25处之多。60—70年代,部分煤矿停产。1979年后,社(乡)、队(村)、联户一齐办煤矿,老矿更新设备,由手工开采向机械化采掘发展。1980年,共有4个社队煤矿,全年采煤1.48万吨,产值41.36万元,占社队两级工业总产值的3.4%。到1988年,乡村办煤矿发展到10个,其中乡办有十里第一、第二、第三煤矿和老峰、杨桥、长风煤矿,村办有芭茅、罗冲、林业、石竹煤矿,年产量4.87万吨,产值429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4.5%。此外,还有铜山、农庄2个联户办煤矿。这些煤矿共有固定资产435万元,年生产能力6.62万吨。
建材工业出现较早。1980年新建轮窑4座(80门),生产红砖600万块;建成年产5000吨的水泥厂,当年生产水泥600吨;开发利用长江自然资源,兴办新洲黄砂场。是年,有建材企业81个,职工3682人,产值567万元,占社队两级工业总产值的46.3%。1983年,有建材企业76个,职工4471人,生产的砖、瓦占全市总产量的60%,其他产品有水泥预制构件、花岗石(荒料)、黄砂、建筑石料以及纸筋、石灰、油毡等,创产值794万元,占社队两级工业总产值的39%。1987年对产品多次被用户退货或作报废处理的杨桥水泥厂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425标号水泥占该厂总产量的40%左右,市场供不应求。眉山水泥厂在原万吨规模的土立窑基础上改造成年产2万吨的机立窑,成为全省乡镇水泥行业第一家拥有电子自动控制装备的企业。到1988年,建材企业发展到128个,职工9549人,其中砖瓦厂46个,年产砖18705万块;水泥厂8个,年产水泥9.49万吨;水泥预制件厂32个,年产水泥构件12万立方米;石灰厂7个,年产石灰3.3万吨;石子场11个,以及黄砂场、油毡厂等,共创产值4654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48.6%。
造纸工业始于1980年底,十里铺公社苏岗大队利用回收废纸,创办红旗造纸厂,主要生产水泥包装袋内衬纸及瓦楞纸、纸板等,年产量325吨。1983年有造纸企业2个,职工128人,产值71万元。1987年,老峰、大枫、白泽湖3个乡(镇)共投资1002万元,分别与安庆造纸厂联营办造纸分厂。1988年,造纸企业发展到9个,职工近千人,年产机制纸、瓦楞纸、纸板等6368吨,产值1148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12%。
粮油加工业起步于1958年,大都是小作坊,手工操作。70年代末期,粮油加工逐步实现机械化。1980年粮油加工企业有53个,职工460人,产值106万元。1981年加工粮食3480万公斤,油料540多吨;副食品产品有糕点、糖果、饮料、粉丝、藕粉、豆腐、皮蛋、板鸭、酱油等,经营较好的有罗塘公社皮蛋加工厂、老峰公社板鸭加工厂等。1988年,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达73个,职工696人,产值580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6.1%。其中新洲植物油厂规模较大,采用200型机械全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菜籽油和棉籽油。此外还有一批个体熟食加工点。
化工、塑料工业始于1978年兴建杨桥化工原料厂,1979年投产轻质炭酸钙等化工产品。1980年共有化工、塑料企业13个,职工351人,年产值91万元。1981年杨桥化工原料厂轻质钙质量超过部颁一级品标准,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泰国和省内外75个单位。到1983年,外贸出口累计达3100多吨,创汇35万美元。此后,又出现乡村、联户办小型塑材厂、塑料加工制品厂等,生产有机玻璃纽扣、塑料绳和钙塑产品,设备较为简陋。1988年,有化工塑料企业25个,职工675人,产值447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4.7%。主要企业有杨桥化工原料厂、肖坑钙塑厂、长江塑料厂、龙山塑料厂等,产品有微孔硅酸钙、乳酸、混合酸、有机玻璃纽扣、塑料带(绳)、塑料容器,以及食品包装盒、塑料袋等。
纺织工业始自个体手工业户,一般自产自用。到1981年,有棉织厂4个,针织厂4个,职工180人,年产布250匹、针织品6300件,年产值35万元。菱湖、宜光、联盟、湖滨大队实行城乡协作、厂社联营,合作项目有手帕布、棉毯、线毯、被单和蚊帐布等。1988年,有棉织企业12个,针织企业6个,职工854人,产值404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4.2%,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帆布、被单、棉毯、棉毛衫裤、编织带等。缝纫业也在原家庭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80年有社队缝纫企业6个,职工345人,产值29万元。1981年,3个工艺花边刺绣厂提供近百万元的出口工艺产品。1988年,有缝纫企业21个,职工390人,产值248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2.6%。
印刷工业始于1958年十里铺公社新联化肥厂附设的印刷车间,1960年单独成立十里印刷厂(后改名东风印刷厂),从事石印和铅印,有职工16人,年产值2万元。1980年,该厂实现印刷半自动化,开展烫金、彩印、书刊印刷等业务,生产能力居乡镇印刷业之首。是年,郊区共有印刷企业6个,职工99人,产值27万元。1988年,印刷企业发展到10个,其中乡办、村办各5个,职工234人,产值161万元,占乡村两级工业总产值的1.7%。
1958年起,各社队还办有铁木农具厂、木器社、竹器社、综合厂等手工业企业,主要从事农用产品生产。1983年,共生产铁木、竹制农具11.57万件,维修或制造农机配件35.57万件。1988年,从事手工制作、加工的企业达百余个,产品扩大到草编、竹编、家具、日用陶器等。
(表32—7)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32—8)郊区联户、个体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建筑和运输业
1952年合作化期间,乡村成立由木匠、瓦匠组成的修建队,除承建乡村小型土木工程外,还参加城市建筑施工。60年代,建筑人员分散揽工,未能形成独立行业。1979年,郊区有修建队11个,其中社办6个,队办5个,职工2257人,创收入255.31万元。1980年成立郊区建筑安装公司,为区直属大集体企业,业务受市建筑工程局管理,原11个公社的修建队成为该公司下属施工队。1981年,建筑施工的服务方向转变为主要从事城市工业和民用住宅建筑,可承建5层左右的楼房。是年,共有14个施工队,职工4170人,共完成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总收入395.75万元。1988年,乡、村两级建筑企业达20个,职工4560人,全年竣工面积13.77万平方米,产值3475万元,利税141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社队组织板车队从事短途运输。到1980年,肖坑、十里铺、白泽湖等公社共有水陆运输队36个,其中社办12个,队办24个,职工2465人,全年总收入361.22万元。1988年,有运输企业30个,其中乡办16个,村办14个,职工2942人,总收入1498万元。此外,“两户”办运输组织1477个,从业人员2614人,总收入1781万元,全年运输量42万吨。
商业服务业
1979年,部分社队兴办日杂百货店、饮食店、旅店、车辆修理点等商业和饮食服务企业。1980年,乡、村办商业服务企业26个,其中商业11个,饮食业7个,服务业8个,职工567人,全年总营业额161.72万元。到1988年,经营单位发展到103个,其中商业53个,饮食业16个,服务业34个,共有职工1511人,年营业额968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郊区新河商业大楼,年营业额89.94万元,上交税金2.9万元;十里铺停车场年营业额71万元,上交税金2.9万元。
【管理】
1958年,郊区各公社建立工交部,具体组织和领导公社工业的发展。1977年,市农林办公室设立社队企业科,主管社队企业工作。同时,各公社设立企业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干部。
1978年前,社队企业着眼于安置剩余劳力,企业无章可循,干活“大呼隆”,分配记“人头工”、“吃大锅饭”,有的企业盲目组织原材料,资金积压严重。1978年推广东方红公社菱湖大队经验,在大队统一核算的前提下,对企业实行定产值、定利润、定费用、定人员工分和超额奖、节约费用奖、减产赔偿,以及劳力调配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金运用统一、物资采购和保管统一、年终分配统一,对企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年终分配时,企业职工按大队平均工值计付报酬,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在计算职工超产奖时,出现只抓产值、不问效益的倾向。
1979年4月,在原农林办企业科的基础上成立市社队企业管理局,局长张世立。1980年11月与郊区合署,对外保留名义。
1980年,大队办企业实行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润分成,按劳分配”,产、供、销、人、财、物由厂长负责调度。厂长有权任免班组长以上干部,并根据生产情况,提出增减人员的计划和要求。各企业的固定资产属大队集体所有,由大队下拨给企业后,在逐年的折旧基金和利润留成中分期偿还。同时实行企业承包联产计酬合同制,年初由大队一次下达产值、利润计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实行定人员、定工分、定工分值、定提留上交利润。超额完成计划的增加工分值,完不成计划则相应降低工分值。企业除保证完成应交纳的税收和应提取的折旧基金、福利费、管理费外,在利润分配中还要上交大队40~50%,另提15%作企业奖励基金,剩余部分作为利润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企业内部一般也签订合同,年终分配按合同兑现。1981年,推广菱湖大队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实行各种形式责任制的企业由年初的20%扩大到70%,其形式有利润包干、利润留成和超利润分成等。不少企业内部对职工实行计件工资、利润分成、收入包干、浮动工资等多种分配办法,改变“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算、回队分配”的老章程,将工分结算改为现金结算,将厂队结算改为劳动者直接结算。1982年下半年到1983年底,针对社队企业人员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对460多个企业特别是主要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年,市社队企业局改名市乡镇企业公司,隶属郊区政府领导。
1984年,十里铺乡苏岗村红旗造纸厂实行厂长集体经营承包制,厂部设管理委员会,进行目标管理;厂长有经营决策权、职工调配权、干部任免权、财务审批权、对职工的处分和奖金发放权;职工工资实行全浮动,联产计酬,平时预支,年终结算。十里铺乡组建经济委员会,将原乡农工商公司改为乡直企业公司,独立承担企业管理任务,乡政府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所属行政村,有条件的成立农工商公司,暂不具备条件的设立村经济办公室。既安排临近退休的老基层干部,同时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岗位。用工制度由固定工改为合同工,老职工退休给予一次性补助,重要岗位的工人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乡水泥厂、五里村高花亭商场、红旗造纸厂等企业通过考试招收技术工人,经专业培训后上岗。1985年,郊区大多数企业采用“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承包形式,部分企业实行“大包干”。1986年,普遍实行年终分配制,以解决承包中只奖不赔的问题。
1987年,对乡村骨干企业进行整顿,在完善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行管理制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服务优质化,开展“双增双节”和创优活动,并开展财务清理工作。仅花山乡就清出债权债务近80万元,罗塘乡清出6个乡办企业亏损。是年,乡镇企业中有1个被评定为三级建筑企业,1个达到三级计量单位,4个达到计量合格单位,8个取得生产许可证,6个被评为省级优质服务单位,2个被评为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6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被评为市先进企业,6名厂长被授予“优秀厂长”称号。通过多种渠道,对乡村两级企业的会计及大部分厂长、乡经济办公室主任、分管乡镇长进行轮训,全年共培训2400人次,其中511名会计经考试有403人领到《乡镇企业会计合格证》。为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先后在十里铺、肖坑、杨桥、大枫等乡创办乡镇企业职工业余学校,聘请区培训中心和市有关人员到校讲课。在校学员共334人。各企业还根据需要,向省内外招聘科技人员共77人,送往大中专院校代培及带职学习147人。
1988年,各乡镇均成立乡镇企业办公室,配备5~7名工作人员,并确定1名乡镇副职分管。郊区区委组建企业经济承包、新产品开发和资金协调3个领导小组,并在十里铺乡进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改革试点,按照行业分工,由乡组建专业性公司或总厂,村设立实业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公司经理。同年,郊区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的规定》,规定有关各方严守合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企业乱摊派或随意平调企业财物,还权留利于企业。在承包内容上,改变“大包干、一脚踢”的做法,大多数企业将合同指标分解较细,易于操作;承包期限由“一年一定”改为一定3年以上;改变厂长委任制做法,将竞争机制引入承包;承包形式有招标、招聘等,一些小企业实行个人承包,少数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是年4月,郊区666个乡镇企业中,有656个签订承包合同,其中乡办企业147个,签约143个;村办企业519个,签约513个。乡镇企业职工共2662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中2691人,初中10737人;工程技术人员313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18人;聘用外单位技术人员89人;全年共培训企业职工915人,其中进业大、电大学习的9人,进中专或技校学习的145人。
【企业选介】
安庆市肖坑建筑工程公司
1987年,在原肖坑公社施工队的基础上成立,为建筑三级企业,是全市第一家率先进入城市承建包工不包料工程的农村建筑企业。主要设备有拌和机、自立吊、汽车等104台(件)。1988年有职工5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固定资产106万元,流动资金47万元,年创产值500万元,人均利税740元。主要承建工程有市委党校、市民政局、市教委、国营第四八五厂办公楼,市游泳馆,毛纺厂、纺织厂生活区等。
安庆市红旗造纸厂
为十里铺乡苏岗村村办企业。1979年10月筹建,1980年12月投产。建厂初期有1092型双缸双网造纸机1台,厂区占地面积511平方米,职工20人。主要生产水泥包装袋内衬纸、瓦楞纸、纸板等,年产量325吨。1985—1987年共投资100万元,增设锅炉房,改建二号机组(3缸4网)及制浆系统。1988年,有职工340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固定资产318万元,年产值332.64万元,利润4.96万元,税金11.68万元。
安庆市东风印刷厂
前身为市新联化肥厂印刷车间,创办于1958年。1960年组建为十里印刷厂。1962年购进手摆圆盘机1台,同时进行机械、石印印刷,年产值3.5万元。1986年,职工增至81人,年产值38万元,固定资产25万元。主要设备有圆盘机6台,四开机、磨刀机各1台,自动化彩印机、切纸机、塑料壳面印刷机各3台。1987年增加烫金、制版设备和对开机,并投资13.5万元新建厂房2000余平方米。1988年,有固定资产40余万元,年产值50万元,利税总额4万元,主要从事书刊、簿本、稿纸、彩塑封皮印制。
安庆市新洲植物油厂
前身为1960年新洲公社兴办的榨油厂。1980年集资29万元,新建2个车间,购置200型成套设备,1981年6月投产。生产菜油、棉籽油,产品销往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1987年试榨花生油,因产油率低而放弃。1988年有职工85人,产值128万元。
安庆市杨桥水泥厂
杨桥镇办企业,建于1985年。主要设备有:1.6×7米普立窑2座,球磨机3台,鼓风机、破碎机、压力机各2台,电动机7台,厂房占地7089平方米。主要产品为425号和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1988年水泥产量1.72万吨,产值223万元,利税32万元。全厂职工2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固定资产266万元。
安庆市杨桥化工原料厂
杨桥镇办企业,建于1978年。主要设备有:12.5×2.8米立窑2座,5×1.2米炭化桶8个,水泵4台,脱水机6台,干炉3台,筛粉机2台,固定资产51万元。主要产品轻质碳酸钙,1979年5月投产。1988年产量4320吨,产值169.08万元,利税23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10年中,累计出口产品8200吨,创外汇100万美元。全厂有职工1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

上一篇:新型集体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