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7年(1938)前,城内有粮行40余家、机米作坊5家、面坊40余家、榨坊3家、炒坊20余家。沦陷后,日军大肆掠夺粮食,粮油市场萧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大量征收军粮,导致粮价飞涨,不法商人和官僚囤积居奇,引起民愤,终于爆发震惊全省的“五九”米潮。
1950年成立中国粮食公司安庆支公司。1951年,全市有粮行60余家,米店、面商各百余户。针对一些不法粮商抬价抢购,国营粮食机构实行代购代销,打击各种非法行为,稳定了粮价。1953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成立市政府粮食管理局。1954年1月对城市居民实行定量供应。1955年改为定点凭证领票购粮。1958—1962年,粮食紧张,采取“整顿统销,压缩定量,限制供应”的措施,居民月定量下降。1963—1965年粮食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不变”,同时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收购油料实行奖售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居民定量标准提高,城区粮食经营量增长60%。“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系统职工坚持营业,粮油供应基本正常。1975年实行“基本口粮到户,工种补差粮指标到单位,工种补差粮到班组”的办法。1979年郊区扩大,粮食收购量上升。1980年,粮食商业由统收统支改为政策性亏损定额补贴。1982年实现补贴后利润184.5万元。1980和1982年在省内率先实行破点供应及发行市内粮票。关闭多年的粮油集市贸易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84年8月,安庆大粮行开业,全面开展代购代销代存代运代加工和品种互换业务,议购议销业务也不断扩大,并与东北、西北地区10多个省、市发展横向联系,调剂余缺。在经营方式上,根据市场需求,由生买生卖向生熟食兼营、平议价结合方式转变。1985年,粮食收购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50年代初,市内兴建碾米厂、粮油杂品厂、油厂和粉厂,后规模不断扩大。1976年,加工大米1.35万吨,面粉1.3万吨,植物油2462吨。其中市植物油厂的菜籽油运销东欧、香港等地,市粮油食品厂的小磨麻油、面条等产品享誉省内外。1985年,生、熟食及粮油复制品增加到50多个品种。1984年建成市饲料加工厂,产品除供应市内,还销往邻县农村。1988年安庆区划调整前,市粮食工商企业共有固定资产原值3206.9万元,其中商业1203.65万元,加工业1103.25万元;商业营业额14136万元,加工业总产值4970.01万元;当年亏损646.92万元,其中商业亏损1080.12万元,加工业获利润433.2万元。市粮食系统共有职工2400余人。此外,还有安庆地区驻市粮油经营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管理、储运、议购议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市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