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土产】
网点
安庆邻近县区农副土特产品丰富,南宋末年至元代,商贾来往运销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城区已成为皖西南最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清光绪初年,桐城王儒林在倒扒狮开设国泰商店,经营瓷器。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外商在城内先后设洋行和公司20余家,经营农副土特产品。国人经营竹木、柴炭、陶瓷、铁锅、席帽等土产日杂的店铺清末民初有40余家。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安庆前,增至59家。其中陶瓷业7家,主要有国货街的苏芳华、西门的钱永隆、东门的余正泰、北城口的杨裕和等商号;锅铁业10户,较大的有东门外的姜兴隆,西门的益昌、震昌仁等商号;竹木业8户,以小南门外徐隆和木行最大,黄德记和黄丰茂等木行次之;柴炭业32户,以吴越街胡祥斌柴炭店规模最大,其次有沙漠洲的致和祥,南门正街的赵三阳等商号,沿江有合利、鑫记、昌盛、庆记等芦柴院;席帽业较大的有洪裕隆和天元祥鞋帽店。安庆沧陷,私商远避,土产市场关闭9个月。后虽陆续复业,但大宗土特产品的购销为日商垄断。抗战胜利后,土产行业恢复并有所发展。民国37年(1948),有土产日杂店户170余户,从业人员300余人,其中陶瓷业20户,锅铁业40户,竹木业21户,柴炭业48户,席帽业25户。
解放初期,建立国营公司。1950年春,国营中国土产公司安庆地区分公司在四眼井设立土产货栈。1954年11月,中国土产公司安庆市支公司设有副食品批发部、第一门市部和第二门市部。同年,市内经营土产、日杂的私商有209户,其中坐商170户,从业人员630人,资金10.16万元。1956年,私营陶瓷、锅铁、席帽、竹木、柴炭等行业实现合作化或公私合营,国营和集体网点大增。1964年,市土产农资经理部设有土产日杂批发部和竹柴炭批发部、解放路综合门市部、解放路陶瓷门市部和学宫街、利民路、吴越街、荷仙桥、玉琳路等门市部及高花亭收购站,其所辖集体企业的土产商店和柴炭商店有门点34个。此外,郊区供销社的集贤关、罗冲、十里、高花亭、肖坑、纺织厂、华中、龙狮桥、圣埠、机场等10个门市部均设有土产日杂专柜。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产行业网点没有发展。1980年后,先后增设隆华、广业、春雨、恒大、永大、宝信、德昌、永泰等商店和新型集体企业振华商店等土产日杂网点。1988年3月,集体企业土产综合经理部脱离土产杂品公司,成立市第二土产杂品公司。年末,全市土产行业有专门批发点7个,零售门点11个,营业面积6414平方米,职工619人,固定资产18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1万元。郊区供销社有经营土产日杂的非专业批发点14个,门点32个。
品种
解放前,土产业经营品种有陶瓷、铁锅、竹木、柴炭、席帽、鞭炮、生漆、土纸、雨具、扇子等。解放后,经营品种不断增加。1956年底为749种,1965年增至千余种。种类亦不断更新。马灯、皂角、土布、再生布、夏布、芦柴、木柴等商品已不再经营;木盆、木桶、马桶、木锅盖、竹编瓶壳等逐步由塑料、搪瓷、白铁制品替代;斗笠、大红袍纸伞、油布伞逐步由晴雨伞、雨衣替代;条棒蚊香由多种饼状蚊香替代;铁锅由单一的张锅发展到耳子锅、工业锅等多个品种。80年代,市土产杂品公司在增加主营花色品种的同时,拾遗补缺扩大兼营品种。1988年,主兼营品种有1450余个,其中主营品种有土产、陶瓷、铁锅、席帽、鞭炮、建材、塑料制品、搪瓷制品、卫生用品等16大类1200余个规格品种。瓷器多从江西景德镇、安徽祁门进货,也从广东、河南、湖南等地进货。主要品种有瓷砖、中西餐具、卫生用品等,规格品种128个。陶瓷主要货源基地为江苏宜兴,邻近的桐城县范岗等地次之,品种有缸、坛、盆、罐、云斗等,规格品种181个。花鞭炮产地主要为江西万载、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少量从附近各县和市郊进货,花色品种159个。席帽花色品种46个,有潜山产青竹席、甲花竹席,浙江宁波、省内寿县和市内广圩等地生产的各种麻经、线经草席及浙江省、省内六安地区和市内生产的各种礼式、花边大草帽等。
购销
解放前,地产土特产品除当地销售外,也外销上海、浙江等地。日用杂品多从外地调入。私商多小本经营,民国24年(1935)营业额仅200余万元(法币)。36年,国民党军队以城防为由,大量征用木材,价值12.7亿元(法币),私营竹木行商难以维持生计。
解放后,市场由国营公司统一管理,同时给私商以扶持。1952年,在华东、皖北、安庆专区3次物资交流大会上,土产日杂成交额150余万元。当年总营业额250余万元。1956年,土产日杂业务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64年,销售额553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土产经营受到影响。1978年后,市土产杂品公司先后协同轻手工业企业、街道企业、郊区及邻近地区乡镇企业兴办30多个工厂,生产白铁桶、铁箱、铁簸箕、塑料窗纱、卫生纸、蚊香、鞭炮、煤饼炉等200多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不仅供应市内市场,而且运销外地。同时开拓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市场,品种有山芋淀粉、粉丝、芦席、草袋、竹器等40余种。1980年,收购地方产品137万元,比1964年增加24.5%。80年代,该公司发展横向联系,重点购调皖南山区竹木制品、宜兴陶器、祁门和景德镇瓷器、芜湖繁昌铁锅、宁国和江西表纸以及陕西汉中生漆,并与上海、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深圳及东北等地建立流通网络。1988年,商品纯购进1101.82万元,商品纯销售1380.5万元,在全省直辖市同行业中均居第五位。
效益
70年代前,专业分工不细,加上对地方部分轻手工业产品包销,致使库存滞销商品比重偏大,市土产公司亏多盈少。其中1978和1979年亏损分别为55.1万元和92.66万元。80年代后,改“大购大销”为“以销定购”。1980年扭亏为盈。1988年盈利25.06万元。
(表27—1)市土产公司主要经济指

【果品】
网点
民国4年(1915),三牌楼有汤在朝水果号。其后,水果行为18业牙行之一。27年沦陷前,有水果北货行商20余家。较大的有西门严万泰、秦隆盛、王福盛等商号,资金均在200~400担米(每担约合80公斤)左右;中等的有裕和祥、永和义号,各有200担米左右的资金。东门同庆和、义和祥等商号,除个别户有几十担米的资金以外,大都是代客买卖,小本经营。安庆沦陷期间,城内仅有16户水果商行。35年有水果北货商15户,从业人员155人。其中西门有源太、怡安、焦长盛等10户,东门有永泰和、永义和等4户,北门外棋杆街有周顺祥号。
解放初,有水果北货商33户,126人。1952年有40户,296人。1954年有45户(其中坐商7户),237人。同年11月,国营土产公司下属副食品批发部和第二门市部开始经营果品批零业务。嗣后,国营网点不断发展,私营山货水果业逐步走上集体合作的道路。1964年,供销社系统有1个专业批发部及新宜路、吴越街、迎江等11个专营门市部。土产农资经理部和郊区社下属利民路、学宫街、吴越街、荷仙桥、关口、十里、高花亭、华中路、龙狮桥、机场等门市部设有果品专柜。还有果品商贩35户,7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果品商贩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一度取缔。1979年,市干鲜果品公司建立后,先后设立干果批发部、鲜果批发部、日用品批发部、贸易经理部、土特产经理部、祥裕果杂经理部,增设新源、新龙、新安、新泉等商店。1988年,共有批零门点19个,营业面积2492平方米,固定资产191.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46.7万元。土产公司和郊区供销社还设有水果、干果柜10多个。经营果品的三益果品公司、泰兴商店等新型集体企业和个体户摊点遍布全市,水果销量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品种
市郊及邻近县生产果品品种多样,据《怀宁县志》记载:“桃最多,李、杏、梨、榴次之,间有柑桔、枇杷、橙柚、香橼等常绿果树”。行商还从外地运来苹果、柿子、花红、山楂、柿饼、砀山梨、紫酥梨等应市。解放后,果品市场花色品种增加。1988年,干鲜果品公司经营干果、鲜果、干菜、调味品等大类600余个规格品种的产品。上市地产果品有22种84个规格品种。上市苹果共10多种30多个规格品种,青蕉、国光、金帅、黄蕉销量较大,主要从山东、辽宁和省内砀山等地调入,安庆园艺场(总铺)亦有少量应市,1988年总销量25082担。上市梨共10多种30多个规格品种,砀山梨和安庆明月梨上市量较大,1988年共销售2218担。上市柑桔有枝桔、红桔、蕉桔等7种20多个规格品种,江西南丰蜜桔、川桔、广桔上市量较大,1988年共销售6280担。桃子在市内茅岭、乱石堆、余家湾、杨桥及邻近地区产量较大,旺季每天上市量百担。同时从六安、舒城、江浙等地调入部分优质品种调剂市场。西瓜主要品种有大红瓤、黄瓤、三白、园陵、马陵瓜等。80年代从广东引进新澄杂交一代。上市优质瓜除市郊生产外,还产自东至县大渡口、杨家套、张家湾和怀宁县海口洲、王家墩、余棚等地,亦从合肥等地调入部分优质品种调剂市场。桂元以福建和广东的特三元、三元、大泡、中泡上市量最大。
购销
解放前,水果行号有其不同的进货渠道。每逢夏秋,除少量地产水果上市外,北方行商贩运大量果品,由本地行商集散。有些行商也从武汉、九江和南京等地行栈进货。销售以应市为主,少量辐射到邻近各县及沿江一些城市。销量有限。
解放初,果品年销售额38万余元。后逐年上升,1965年达111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果品经营不景气。1978年后,市干鲜果品公司从资金、种苗、技术和肥料等方面扶持市郊果品生产,连续3年共拨出专项资金17421元。市郊果品生产逐年增长,社会需求也逐年增长,地产水果上市量仍只占上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除继续从山东、辽宁、广东、福建和省内砀山等地调入外,又新辟甘肃皋兰等鲜果货源基地,并与除青海、西藏外的省内外各地建立业务往来。1988年,纯购进总值1018.3万元,其中干鲜果品、干菜调味类占64%,纯销售总值1538.3万元,其中干鲜果品、干菜调味类占72%,在全省直辖市同行业中居第四位。
加工
1965年,省供销社拨款1500元,市供销社干鲜果批发部建水果加工厂。翌年竣工投产。加工场地287平方米,正式职工10人,辅助工20人,年产值约4万元。1969年后,隶属关系变动,几易其名。1979年定名安庆市干鲜果品公司综合加工厂。1984年,市干鲜果品公司与郊区供销社联营兴建果料厂。两厂厂房面积共3204平方米,固定资产21万元,正式职工41人,辅助工53人。综合加工厂建厂初期,有1台旧锅炉和2口工业大锅,主要利用水果加工糖稀和季节性炒制少量黑白瓜子应市。后果品加工逐步向各种蜜饯发展,产品有梨膏、红绿丝、香橼条、糖桂花、代藕粉、山楂片等10余种。1982年后,引进新技术,产品花色品种增至20余种。主要有快乐牌大片五香瓜子、快乐牌中片奶油瓜子、白瓜子、葵瓜子、糖生姜片、香橼条等。生产计划一直由果品公司统一安排,产品由公司统一经营。1983年,自行研制切丝机,每台日产量500余公斤,提高工效5倍。1984年起,市干鲜果品公司综合加工厂和果品厂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当年,快乐牌大片五香瓜子和中片奶油瓜子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量分别为2万余公斤和7.5万公斤。并初步形成商品销售网络。综合加工厂设有批发部,果料厂设有高花亭门市部,开展批发和零售业务。1988年,综合加工厂设备有紫铜锅、甩水机、切丝机、刨片机、打酱机和封口机各1台,冬瓜切条机5台。果料厂设备有破碎机、磨粉机、红外线箱、炒货机等大小机器20台,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当年两厂共生产果脯饯类4564担、瓜子3700担,工业产值109万元,比1978年增加2.5倍。
效益
1979年前,市果品公司长期亏损,平均年亏损额20万元,最高年份亏损32万元。1979年后改革经营体制,扭亏转盈,年利润递增10%以上。1988年实现利润33.08万元。
(表27—2)市干鲜果品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棉麻】
网点
清末,花纱业为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设有棉业公所。民国初,西门外有舒春和、王三义、义发祥、张万盛、操竹记等七八家经营棉花的小店。民国13年(1924),棉花行达30余家,大都集中在柴家巷、四眼井、五巷口、大巷口、小巷口一带。经营规模较大的有恒原、同益、万和、吴太兴、恒记等,其中资金多者千担棉花,少者二三担棉花。23年,西门外江口一带棉市繁荣。营业额较大者有万泰和、亿万和、蔡盛泰、同泰源、承丰余、万顺、同益、森记、正和等各行。上海茂昌、申昌、福民公司在安庆西门外设有棉花采办所。沦陷期间,棉花行一度停业。复业后仍不景气。棉花市场主要被中日商人合股开设的永成洋行垄断。抗战胜利后,花纱业复苏。36年,有棉商22户,从业人员191人,多分布于西门外古牌楼、同安门、观音巷、玉琳路一带。后上海、无锡等地厂商委托大渡口行商代购或直接坐收,致使市内棉业一落千丈,多数行号他迁。
解放初,花纱业有所恢复。1950年有永太和、广裕隆等行商25家,从业人员245人,资金总额25323元。同年,国营中国花纱布公司安庆支公司成立,先后在华阳、石牌、大渡口设立办事处,城区设专营批发部和2个门市部,开展花纱购销业务,并委托合作社及私营花纱行代购。1954年,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国营公司在市郊增设3个棉花收购站,私营花行相继停业。1957年,棉花改由供销社统一经营,供应门点有土产门市部和日杂门市部,市郊设3个棉花收购站。1964年,市土产农贸经理部设土产日杂批发部以及解放路综合、陶瓷门市部及学宫街、利民路、吴越街、荷仙桥等门市部,经营棉花业务。1979年,市棉麻公司建立,专营网点建设发展加快。1988年,批发有购销经理部,零售有宜棉、新星等4个门市部。固定资产147.2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67.77万元,营业面积990.69平方米,职工161人,并在马窝、新洲、长风、老峰设立4个棉花收购站。另市土产公司、果品公司和郊区供销社设有兼营点11个。
品种
解放前,各花行主要经营皮棉、絮棉和被絮等,规格品种不多。上市麻类品种有大麻、亚麻、苎麻。解放后,市棉麻公司经营的花色品种达350余个。其中主营品种有棉花、麻、棉制品、麻制品4大类140余个规格品种。上市棉花有皮棉、棉短绒、絮棉等种类44个规格品种。其中皮棉分为锯齿棉和皮辊棉,规格品种22个;棉短绒分为短绒和统绒,规格品种12个。絮棉分1~8级。上市麻类以魁麻、苎麻、黄麻、红麻、线麻居多,规格品种达20余个;野麻、波萝麻、络麻、顷麻等次之。上市麻制品以魁麻绳居多,有45个规格品种;综绳次之。
购销
30年代,东流、望江等邻近地区棉花运来城内兜售。收花季节,各花行设栈采收棉农自行轧制的皮花。棉花销售除应市外,主要转销沪、汉各大纱厂,需大于供。沦陷期间,日商将棉花转运上海、浙江等沿海城市或运往日本,国人经营受其抑制。
解放初,各基层供销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和社员小组签订棉花预购合同,以信用预购为主,赊销预购为辅,多采取先付部分定金的方式。1954年,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市棉花调拨按上级指令性计划执行。絮棉供应改自由选购为城区居民凭购粮证按户口定量购买,郊区农民凭农业社介绍信供应,机关、团体、企业、军队用棉则按上级核定计划执行。城区居民供应定量标准初为每户每年10克,后增为每人每年3公斤。70年代后,东郊发展为主要产棉区。棉麻公司每年3—4月间派人前往落实植棉面积、定购基数、定购合同,发放售棉证。1978—1982年,共发放预购定金116.2万元。1982年,棉花播种后低温多雨,很多棉田烂苗、死苗。市棉麻公司及时提供优良棉种2.5万公斤给农户重新播种。原料市场放开后,安庆纺织厂直接到棉花产地进货,从市棉麻公司调入量逐渐减少。1983年起,絮棉敞开供应。絮棉质量也由开始的6~7级上升为4~6级,还向市民供应过1~2级棉花。1985年,改棉花统购为合同定购。1988年,市郊收购棉花26680担,调入外地棉花42100担,调拨供应纺织厂棉花63060担,供应絮棉2200担。棉花销售市场从市内及邻近县扩展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江苏、江西、北京、上海、汉口、芜湖、合肥、淮北等省市,并出口到美国、尼加拉瓜、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当年,销往外地棉花10500担,出口棉花10280担。
麻类1959年销售20960担,1969年为1851担。70年代后,货源紧缺,销售量明显下降,1986年为142担。
加工
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前,有私营轧花厂30余家,生产规模不大。沦陷期间,日伪安庆合作社加工厂有轧花生产,年产皮棉200担。抗战胜利后,安庆农产品制造厂利用前合作社加工厂机器开展轧花业务,年加工450担。此外,西门外设有怀宁县棉花分厂。私营轧花企业有老式轧花车60架,合作工厂有轧花机20部。
解放初,棉花加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怀宁县合作社在墩头坡设轧花打包厂。1951年,有民主、联华等私营轧花厂店28家,共有资金2076元、老式轧花机50余部,从业人员50余人。厂店半数以上分布在孝肃路一带,其余分散在解放路、南正街、东城口等街巷。1952年,安庆花纱布公司开展轧花业务,有轧花机20部;市合作社也开展小规模的轧花加工。1954年,市郊华中、龙狮、余桥、机场等处先后兴建轧花厂,有轧花机15部。絮棉加工设备有弹花机4部,加工量极少。1955年全市加工生产皮棉316担。1957年起,市供销社承担全市棉花加工的主要任务,先后设立市轧花厂(厂址大渡口)、市土产农资经理部轧花厂、市棉麻公司长风轧花厂和絮棉厂。60年代初,市供销社轧花厂有320皮辊式轧花机、40片锯齿机等19部;郊区有轧花机123部,棉花加工量大幅度上升,但絮棉加工仍较落后。70年代,前进综合厂有小型弹花机6部,大小马达4部,棉胎加工靠手工操作。1988年,市供销社下设棉花加工厂2个,厂房面积12070平方米,比1961年(下同)增加10.7倍;固定资产87.9万元,增加1.8倍;职工人数324人,增加1.3倍。长风轧花厂有80片锯齿机2部、141型剥绒机6部、绞车式双箱打包机1部。郊区有轧花机46部。絮棉加工设备有弹花机65部、梳棉机65部、液压机65部、风机11部,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年加工皮棉15514担、棉被22733床。
(表27—3)市供销社系统棉花加工量

棉花加工产品主要有皮棉、短绒、絮棉、棉被等,规格品种30余个。1984年前,絮棉厂加工的棉被质量低劣,经工艺改革,所产机制宜城牌棉被1985年获省供销系统优质产品称号。
效益
1969年,棉花经营实行专业化。至1974年,连年亏损,亏损总额94.9万元。其中1971年亏损34.4万元。1979年起,市棉麻公司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当年实现利润85.1万元。1985年棉花放开经营,安庆纺织厂直接从望江等县棉麻公司调进原棉,市棉麻公司经营受到影响。1988年,实现纯销售1470万元,利润26.41万元。(表27—4)
【农资】
网点
抗战胜利后,全国合作社物品供销处安庆办事处从外地购进少量化肥,由省内各合作社销售。1952年,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的网点仅市合作总社城中消费合作社蔡家桥门市部。1955年,有郊区供销社蔡家桥门市部和华中路门市部。1961年,市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设有1个批发点及玉琳路、荷仙桥2个专营农资门市部;郊区供销社的龙狮桥、十里、肖坑、圣埠、机场和罗冲等门市部设有农资专柜。1974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设有专营批发点1个,专营网点有吴越街农资门市部,大庆路门市部(利农商店)设有农资专柜。1982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与土产杂品公司划开经营,网点有所发展。1988年,城区有1个专营批发机构,有利农、强农、向农、惠农商店和供销商场5个零售网点,营业面积2391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2.85万元。另郊区供销社的26个门市部均设有农资专柜。
(表27—4)市棉麻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品种
解放前,只有中小农具及少数饼肥、骨粉、硫酸铵应市。解放初期,新品种有磷酸钙、磷矿粉、666粉剂、小型喷雾器、农机具。50年代末至60年代农资品种主要有硫酸铜、赛力散、西梅脱、滴滴涕、666乳剂、1605、1059农药等。70年代初,农资品种增至181种。嗣后,农资产品更新换代,品种数量亦有增加。化肥由肥田粉发展到磷肥、钾肥及多种元素复合肥;农药由有机氯药物发展为有机磷和菊脂类,由单一杀虫剂发展到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药械由单管喷雾器发展到背式压缩喷雾器和轻型塑料压缩喷雾器以及双轻式、高压式、背负式喷雾器,还有小喷枪、喷粉器、药械零配件等。中小农具由铁、木、竹制品发展到硬质塑料制品等。1988年,市农资公司主营品种有化肥、农药、农药械、中小农具、板车配件、农用薄膜6大类200多个规格品种。
购销
解放前,农资经营销量极小。农具和饼肥由城内及邻县手工业作坊生产,碳铵由外地购进。销售以城郊为主,少量辐射到邻近地区。解放初,小农具由土产公司组织购销,其他主要农资的购销按国家分配计划供应。1605等农药需从西德、丹麦、瑞士进口。随着推广科学种田、发展生产的需要,市内农资商品销售量有所增长。1959年,化肥销售1181.3吨,比1953年(下同)增长294.3倍;农药纯销售196.85吨,增长156.4倍;农药械纯销售417架,增长64.1倍。60年代,市郊范围缩小,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资销售量明显下降。1605等农药可直接从市农药厂进货,除供应市郊外,还运销铜陵、巢湖、江西、湖北等地,原从上海等地购进的喷雾器也大多为地产塑料喷雾器替代。60年代未,安庆氮肥厂建成,碳酸氢铵由原来外地购进变为省社计划分配、本地购进为主。但尿素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70年代,小农具由社队与手工业厂社直接挂钩或由厂社直接设点销售。农资销售量逐步回升。70年代未,多数农资产品已无需从外地进口,尿素以从安庆石化总厂计划调进为主,并从湖南等地议价购进一部分作为补充,除满足市郊需求外,还支援潜山、太湖、铜陵、巢湖、江苏等地。地产碳铵由市直接经营,除满足市郊外,还销往太湖、望江、岳西、潜山、枞阳、庐江等地。1979年,化肥纯销售3474.2吨,农药纯销售133.3吨,农药械纯销售414架。1988年,化肥纯销售10867.8吨,农药纯销售195.01吨,农药械纯销售1805架,中小农具1.1万件,农用薄膜130吨,力车内外胎9000条。
效益
市农资公司1982年与土产杂品公司分立后,扩大兼营,增设网点,开辟渠道,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实现利润61.16万元,比1982年增长1.81倍。
(表27—5)市农资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茶叶】
网点
清末,在杨家拐、墨子巷各有几家茶行。民国初年,饮和茶庄、玉甄春茶庄和李德裕茶庄经营的各种茶叶成品享有“装潢精雅、品质清纯、气味芬芳”的美誉,在安庆商品陈列所展览会上获最优产品称号。解放前夕,城内有程韵和等数家私营茶庄,主要分布在火正街、三牌楼、钱牌楼、玉琳路。解放初,城内茶叶仍由私商经营。1950年计有茶庄5个,从业人员15人,资金1600余元。较大的茶庄有亿瓯春、恒和汉、一瓯春。1954年,城区有茶叶店9户、流动摊贩10户,从业人员24人。1955年,市土产公司统一经营茶叶,并对私营茶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61年,城区设有非专营批发部1个,专营门点2个(解放路和利民路茶叶门市部),兼营门点6个。1965年1月,省茶叶公司安庆茶叶经理部成立,隶属安庆茶厂,担负全市茶叶批发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市土产公司和郊区供销社承担。市百货公司和烟酒公司少数门点亦兼营。1985年,安庆茶厂转产改向,成立市茶叶公司,与工业贸易公司合署办公,后合并为市茶叶公司,1988年,在城内设有茶叶经理部,专营茶叶批发业务;人民路茶庄、吴越茶庄、倒扒狮茶庄等专业门点开展以零带批业务。市土产公司恒丰、广丰、国泰、隆华、大兴等商店均设有茶叶专柜。城区其他公司和郊区供销社门点设有茶叶兼销点20余个。
品种
主要有附近县所产炒青、南阳谷尖、绿大茶、黄大茶等统货和岳西翠兰、潜山天柱剑毫等名茶,皖南产屯绿、黄山毛峰、九华毛峰、老竹大方、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炒青、条茶、松萝以及珠兰和茉莉花茶,六安地区产霍山黄芽、六安瓜片以及外省调剂品种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云南沱茶等。
购销
解放前夕,私营茶庄资金微薄,年销售量约为百担。解放初,私营茶商活跃,年销售量上升为200余担。50年代中期,茶叶作为国家二类物资,购销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80年代后,茶叶经营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1988年,纯销售2460.6担,比1978年增长49%,比1965年增长4.58倍。安庆茶厂还担负出口和边销精制茶供应任务。出口茶由上海茶叶公司运销海外;边销茶主要销往新疆、内蒙古等缺茶地区。1956—1962年,出口茶叶32061担,比前6年增长2.85倍;边销茶5337担,比前6年增长2.9倍。1980年后,产茶区自行加工精制茶,市茶叶出口和边销量明显下降。1984年,出口茶5003.32担,比1978年下降38%;边销茶1685.69担,比1978年下降55%。
加工
1952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在安庆设茶厂,初期以旧民房895平方米作厂房,固定资金33万元,职工150人。后陆续扩建。1984年,厂房面积11968平方米,固定资金93.67万元,职工273人。1958年以前,茶厂加工设备有吊筛、手筛、盘篮、炒锅、手动烘干机等,全部手工操作,年加工能力5000担。1958年进行技术革新,当年仿制茶叶加工机械23台。1966年,茶叶加工初步实现机械化。1978年以后,加速技术革新与改造,仿制9台微声震杆机,自制升降机,购进513大型烘干机,实现从原料进筛到烘干、分级、车色全过程机械化,年加工能力达2万担。主要加工出口外销绿茶和供国内窖制花茶的原料。产品有珍眉、特针、秀眉、贡熙、素胚、雨茶等32个规格品种。1979年,茶厂兴建花场1座,自行窖制花茶应市。(参见卷十七·食品工业)
(表27—6)市茶叶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效益
1952—1984年,安庆茶厂共创产值6000余万元,实现利润300余万元。其中1979年产值293.8万元,利润46.4万元,为最高水平。1979年后,省下达茶叶加工计划逐年减少,1980年为7000担,1984年为5000担,不及实际加工能力的三分之一。茶叶加工成本高于产茶区茶厂,导致亏损。1983年亏损9.57万元。1985年茶厂改建为茶叶公司,停止精制茶生产,实行综合经营,开办综合商业网点、旅社、运动衫厂和沙发皮件加工业务,并开展录相放映和租赁经营,扭亏为盈。
【废旧物资】
网点
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俗称“荒货业”,多为摊贩经营。清末民初出现,至沦陷前夕,经营者略增。沦陷期间,日商在四牌楼设昌利洋行,收购银元、细纱、锡、镍、铝、古董等。国人收购废旧物资的摊贩有10余户。抗战胜利后,摊贩基本未变,多集中在西门外,坐商有韦家巷的刘铭记,其余多为流动肩挑小贩。
1950年,国营安庆土产公司开始收购废旧物资。1951年,摊贩增至58户,共有资金1020元。1952年,废品回收业务由安庆合作总社经营,其下属城西区消费合作社设有收购点。1957年,回收业摊贩实现合作化,市内收购废品门点增至9个。1958年,废品、寄售等4个行业合作商店合并为寄售废品合作商店。不久,寄售业务划归服务公司。1961年,市废品公司成立,废品回收业务实现专业化,先后建立购销门点19个,其中城区国营门点3个,归口集体商店门点3个,街道办门点5个,郊区代购点8个。“文化大革命”期间,门点大为减少,1969年仅存5个。1971年,市物资回收公司成立后,致力于网点建设。1988年,有批发点4个,购销门点41个,分布于大街小巷。营业面积7846平方米,固定资产278.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5.9万元。

品种

30年代,废旧物资回收品种仅限于废铜锡和旧衣旧物。50年代初,只有废铜、铅、锡等几种。50年代中期,增加废钢铁、铝、锌、橡胶、破布、废棉、麻及麻制品等。60年代初,主要经营品种有13类136个品种。60年代末,品种增至168个。80年代,增加废旧工业产品,并扩大兼营品种。1988年,市物资回收公司主营品种209个。其中废钢铁有废钢、灰口废生铁、白口废生铁、铁皮、铁屑等25个规格品种,杂铜有紫杂铜、紫铜屑、黄铜屑、黄杂铜屑等11个规格品种,造纸原料有废麻、废棉、废布、废纸等60个规格品种。兼营品种有百货、五金、服装、布匹、建材、饮料、酒类、鞋类等10大类1340个规格品种。
购销
30年代,市内平均每月收购废铜锡几百公斤。沦陷期间,收购的废铜转卖于日本洋行。日商每年收购银元数千元,铜料杂品数千公斤,运往上海供日军作军工原料;收购的废锡售给本地锡匠店。抗战胜利后,收购的废铜运销武汉,换回铜锣等制品出售。
解放初期,收购的废铜锡一部分交售安庆土产公司,一部分由行商运销上海。1952年,市合作总社经营废旧物资后,购进渠道有城区收购和郊区、邻近各县及外省调入。销售方向为本地和省内外有关厂矿企业。供应本地的有安庆纸厂、高河纸厂、潜山纸厂、东风纸厂等8个单位及市郊社队企业;供应外地的有合肥钢铁公司、安徽造纸公司、上海造纸公司、上海冶金局等32个单位。1988年,购进废钢铁8166吨,其中纯购进6424.1吨,调入1741.9吨。全年购进总值245.5万元,其中省外调入5.4万元。全年废旧物资纯销售542万元。
加工
1960年1月建立废品加工厂,内设6个加工小组和1个门市部,有刨床、钻床、鼓风机、皮带锤各1台,缝纫机25部,厂房面积257.29平方米,固定资产2.15万元。主要从事废旧物资加工利用和修理蓄电池业务。项目有缝补、挑选、冶炼、锻造、制作等。产品有卫生棉毛衣、手套、元钉、白铁茶杯、铁锹等15种。1962年1月,该厂因经济效益欠佳被撤销。
1970年10月,成立市废品综合加工厂。1982年,新建塑料颗粒加工厂和装潢五金厂,均隶属市物资回收公司。共有厂房面积2050平方米,固定资产27万元。除利用废品加工厂原有设备外,先后增加油压机2台、夹杆机、铁屑末压块机和双丝杆压块机、100吨油压机、630车床、刨光机、砂轮机和破碎机各1台。加工产品变化较大。70年代增加废钢铁压块和冶炼铜屑等项目,品种增至30种。后以加工废钢铁为主,其他项目逐渐淘汰。80年代增加塑料颗粒和五金装潢加工项目,共有7个品种,仍以废钢铁压块产量最大。废钢铁压块分为一级热压块、一级冷压块等3个规格品种。1988年废钢铁压块产量2892吨,全部加工工业产值90.72万元。
效益
市废品公司建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废旧物资的管理,经济效益提高缓慢。1969年,实现利润6.8万元。70年代中期后,市物资回收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增设加工利用项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1978年实现利润32万元。1988年,商品纯购进835万元,商品纯销售1089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
(表27—7)市物资回收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农村供销】
50年代初,郊区供销社经营的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由省供销社计划安排,生活资料及工业品从地方国营商业部门购进,销售以市内城乡市场为主,收购的农副产品品种有粮食、油料、棉麻、副食、竹木器、畜产品、中药材、废旧物资、编织制品等10类120个品种。1955年,郊区供销社设蔡家桥和华中路2个门市部,时有固定资金10万元。经销的商品有收购的农副产品和调入的农资、日杂、百货、针织品、五金、烟酒、糖杂、文具、油脂和其他工业品等计20类。60年代初,郊区供销社下设5个基层供销社,共有批零门点65个。1962年收购总值50.89万元。1964年以后,粮油产品划交粮食部门统一经营,郊区供销社收购品种减少50%左右,收购总值相应下降,1971年为10.7万元。在物资购销方面,为弥补计划供应物资的不足,派员到广西采购食糖,到太平、贵池、桐城、潜山、枞阳、望江、岳西、东至等县采购土产日杂商品。商品以供应郊区市场为主,部分调剂邻县。70年代,下设批零门点26个,商品采购除原有渠道外,还直接从省内合肥、蚌埠、淮南、芜湖,江苏南京、无锡、常州,湖北黄石、沙市,湖南长沙及上海等地采购工业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但收购总值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为扩大农产品收购,1978年起,先后帮助农民种植席草12亩、茶树70亩、桐树4亩,兴建培养蘑菇场地2900平方米,同时引进养蜂、养蚕技术,兴建1座季生产能力1.5万公斤的烘茧灶。1981年,组织生产和推销草席、蒲包、竹席、芦席、草袋等产品,销售额47万元。1988年,农副产品批发、零售门点发展到119个,固定资金288.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65.7万元,收购总值20.7万元。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经营方式和项目,允许所辖的较大门市部直接到产地进货,经销的花色品种增至3000余个,商品纯购进总值827.87万元,实现利润41.6万元。
郊区供销社还经常组织货郎担至乡村田间服务,并宣传化肥、农药等农资使用常识。1965年,在肖坑公社1.77亩水稻田里试用磷肥,每亩增产54公斤,遂向全区推广。
(表27—8)郊区供销社主要经济指标

【牙行与货栈】
网点
清末民初,有皮油行7~8家,经营时间较长的为大新桥潘源太号,鸭蛋行有大节祠王顺太号,南庄岭徐长兴号。安庆沦陷前夕,粮行有40余户,西门有志人和、同康和、同太和、恒和祥、隆和祥等行号,东门有陆万昌、陆广昌等行号;米行有46户,西门有王义发、王义太、东升、吴裕太、吴盛发等行号,北门有亿丰、茂昌、永丰等行号,城内有三太、维生、同发祥、何永丰等行号;棉花行有30余户,多集中在西门外,还有六七家代客买卖的小市行;水果行有20余户;竹木行有8户,小南门外有徐隆和、黄丰茂、黄德记等行号,西门外有同兴福、同兴太等行号;柴炭行有6户,南门有赵三阳、钰鑫等行号,西门有公记、致和祥等行号;船行有鸿顺、大顺等3户,均在西门;车行有3户,以西门五巷口万盛太开业最早;茶行有6户,西门有吴春祥、丁记、胡记等行号,城内有江记等行号;还有麻行、山货行、杂货行、土膏行、土纸行、葵扇行、土烟丝行、猪行、鱼行、报关行、花轿行、荐老行、笆斛行和吊脚行等各类牙行。安庆沦陷期间,日商开设阿部、昭和、永成、吉长等36家洋行,垄断市场。国人经营的牙行大为减少。日军将西门外柴家巷至大港一带划为军事禁区,西门外米行大多停业,只有三五家时开时歇。粮食市场集中到东门外沿江街道,较大的粮行有同太和、同兴和、同兴昌、钰成、华茂几家。水果行大部分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牙行恢复较快。解放前夕,有粮行40余户,米行57户,棉花行22户,水果行18户,竹木行75户,山货行21户,砖瓦石灰行103户,土烟丝行4户,柴炭行32户。解放初,部分行商停业,牙行数量一度减少。市政府采取贷款贷物措施支持其发展,组织粮行联营货栈,建立粮油盐花纱交易所,开辟麻、烟市场。1952年3月,市政府给549户行商发放行商证件。粮棉实行统购统销后,市政府对粮行、花纱行从业人员统一安置。其他行商1956年起逐步走上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道路。1950年,国营中国土产公司安庆地区分公司在四眼井设土产货栈。1961年8月,设第一、第二货栈。10月成立安徽省供销社安庆市贸易货栈,下设高花亭、迎江、解放路3个分栈和1个副食品批发部。1963年有4个分栈和1个综合门市部,并在天台里、四眼井、高花亭等处设粮油交易所。1964年改设高花亭收购站、新宜路门市部、吴越街门市部、迎江门市部和批发部。1976年,市贸易货栈设东区交易所、西区交易所、吴越街门市部、程良路门市部。后在湖心路、华中路增设2个门市部。1984年成立市供销社贸易中心,初有1个批发部,后增设新明商店。1986年贸易中心并入土产公司。
经营方式
清末民初,牙行经纪人要向政府缴纳牙帖金,领取牙帖,才可营业。民国18年(1929),改征牙行税,由牙行同业公会统一征收、代缴。牙行自有资金极少,往往只有一个门面和度量衡器具。吊脚行一般只有一杆称和一把算盘。其主要经营方式是作为代客买卖的场所,在买卖双方之间起中间人作用。外地客货必须“投行”,“凭行入市”成交。一般商号不能直接从水旱码头卸货。较大的商号同时设有牙行,通过牙行直接从外地进货。
牙行代客买卖,收取一定佣金。行佣分卖客内佣、买客外佣。各业牙行佣金收取率不同。解放前,粮行内佣按5%收取,外佣按3%收取。解放后,规定外佣收2%,内佣收3%。米行只收卖客3%佣金。皮油行外佣3%,内佣4%,棉花行每百斤行佣1元。水果行佣金因品种而定,橘子是外佣3%、内佣5%;桃子佣金最高,内外佣相加约20%;西瓜外佣4%、内佣6%;柿子内佣10%,不收外佣;鸡鸭行内佣4%、外佣2%;鸡鸭蛋客人投行后,买卖双方不见面,由行老板向对方讨价还价。一般以外盘(买客价)和内盘(卖客价)差价10%左右成交,差价款就是佣金;船行佣金按运费3%收取,由船户付给;车行只有外佣,按力资5%由户主付给;笆斛行每石粮食收取斛费一分钱。
贸易货栈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简称“四代”)。同时开展自营业务,议购议销。“四代”业务按成交额提取3~5%的手续费。
购销渠道与品种
解放前,各牙行经营范围不同,购销渠道也不同。粮行经销品种有稻米、小麦、大豆、蚕豆、芝麻、油菜籽、玉米、绿豆以及其他杂粮。货源主要来自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县和怀宁四乡以及湖北、江西邻近地区。每年夏收和秋收以后,每天都有附近洲区的渡船、各县的民船以及湖北、江西的帮船运粮靠岸,少则几百公斤,多则上百吨。销售以转销上海、无锡、南京、镇江、青岛等地为主。其次是供应本地酱坊、面坊、油坊、豆腐坊、炒坊、糕饼坊、糖坊、粉丝坊、糟坊等作原料。平均日销售量100~150吨。
米行只经销食米。货源主要来自怀宁四乡和桐城等地。以内销为主,主要卖给城内米店、糖坊、炒坊、糕饼坊、点心店等。上半年是淡季,下半年新谷登场,日上市量50吨以上。

皮油行货源主要来自怀宁县梅子岭、汤家畈、梁家冲、屠家坡等地,其次是太湖、潜山、岳西等县山区。每年9月,皮油上市量约100~150吨,主要供应市内烛坊和肥皂厂。
棉花行多半行号合一,货源主要来自东流县的八都湖、八都山、白石、章家村,望江县的长岭埠、老鸦滩、吉水及贵池县的殷家汇、乌沙夹一带。从每年新棉登场到翌年4月,每天上市量25~30吨。主要转销上海、无锡、芜湖等地纱厂。
水果行有几家较大的是行号合一,其余多半是代客买卖。经销品种有本地种植的桃、西瓜、梨、杏、枇杷、石榴,江西、湖北和四川的橘,广东的香蕉,湖北的甘蔗,砀山的梨,陕西的红枣,山东和河南的柿饼,瑞昌的花红,桐城和舒城的板栗,北京一带的山楂、苹果、紫酥梨等。销售对象是市民及邻近地区的小贩。
鸡鸭行货源主要由皖北一带农民送来“投行”。春季雏鸡上市,夏末仔鸡上市,中秋后有公鸡、母鸡上市。附近鸡鸭小贩凭行议价选购,沿街叫卖。阴历年底还有咸鸭、咸肉上市。
鸭蛋行货源主要来自黄梅县和宿松县。每年2、3月由养鸭户用木帆船散仓装运来安庆“投行”,主要售给胡玉美、胡广源、胡广美等酱园以及进翔、徐同兴等咸腊商店腌制。
船行和土车行不从事商品交易。行商坐贾货物需要装运,由船行和土车行派船、派车,起介绍和保证作用。
笆斛行依附粮行、米行,业务范围仅限于沿江散装货仓和运粮民船,经粮行成交后,由笆斛行派人持成交的斛子,上船量斛过数。
解放后,国营贸易货栈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商业政策,密切地区间、城乡间的协作,扩大物资交流,调剂余缺,活跃市场,平抑物价,满足群众需要,促进商品生产,并协助市场管理,为集市贸易服务。其交易商品的范围主要是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外的二类物资以及完成国家计划外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品。品种有小型农具、粮油副食品、土产山货、柴草木炭、日用杂品、夏凉商品、日用百货、民用五金、农药化肥、红花草子、野生纤维、羽毛、皮革、竹木藤麻、陶瓷制品、手工产品、炊事用具、烟酒糖杂等500余种。该栈先后与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河南、新疆、内蒙等地500多个单位建立起贸易流通网络。1982年6月,皖河农场花生、黄豆急于出售。货栈了解到江西赣县副食品公司需要,立即与双方挂钩,不到一个月时间成交花生19吨,黄豆41吨。
效益
1962年市贸易货栈代购代销成交额163.16万元,提取手续费10.53万元;代储代运收入1.78万元。1963年,购进408.38万元,销售418.37万元,费用水平6.45%,利润34.63万元。1979年恢复货栈业务,1980、1981年各实现利润15万元。后代理业务减少,自营业务上升,商品积压。1983年亏损17.25万元。1984年撤销货栈。同年7月成立市供销社贸易中心,营业面积40平方米,资金短缺,经营不景气,1986年撤销。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