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百货】
网点
建城后,百货商号迭出。清康熙年间,购进渠道直达北京、广州等地,形成一批京广业商号。19世纪末,出现主营洋货的华洋杂货业。20世纪初,有较大的京广商号22个、从业人员200余人,多数集中于四牌楼东、西街和倒扒狮,资金多的达10万余元。经营舶来品的行号多集中于四牌楼西街。此后,以日货居首的舶来品渐渐占据市场。民国8年(1919),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四牌楼西街被改名为国货街。但百货市场中“洋货”仍居优势,京广业中盈生泰、王泰和等大户相继倒闭。
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后,日商在城内开设大和等百货洋行,垄断百货市场。抗战胜利后,大批因沦陷关闭或倒闭的百货商号相继复业。1949年初,有百货商号180个。
1949年6月,成立皖北安庆贸易分公司,下设百货门市部,职工20余人。1950年3月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安庆支公司,开业资金4万元,职工151人,设有2个零售网点,并辖桐城、石牌、徐家桥、至德4个办事处及大渡口、张溪镇、孔城镇3个营业小组,除百货外,纺织品、糖、石油等商品也由其调批主营。同年4月安庆花纱布分公司成立,纺织品调批业务划出。1952年百货批发建站。同时,复业的京广业个体商号145个,其中合资经营的42个,股东135人,从业人员327人,资金67219元,丽生祥商号达9175元。多集中于玉琳路、国货街、西正街一带。
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市政府全力发展国营百货商业。1956年,个体百货商号减至63个、从业人员131人,固定资产14408元、流动资金5764元。当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市公私合营百货商店。全市122个百货商业网点中,国营9个,公私合营108个,个体5个;在全部6个批发网点中,国营5个,公私合营1个。
1958年4月,撤销市百货公司,业务并入商业局;公私合营百货商店与其他行业的合营商店合并成立市商业总店。10月,市商业系统按片设立国营综合商店,次年7月重新成立市国营百货商店,原公私合营百货商店的人员和业务也从解体的商业总店中脱出,与国营百货商店合署经营、分开核算。1960年,撤销公私合营百货商店,其业务连同人员并入国营百货商店。同年5月,百货商店改称国营安庆市百货公司,下设批零网点各7个以及1个无线电修理部。
1962年底,市百货公司划出原公私合营百货商店的资金和部分人员,恢复原机构。1963—1965年,百货公司增设2个二级零售商店,公司有网点23个,职工500人,资金32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私合营百货商店再次并入百货公司。
1982—1983年,市百货公司共增设4个批发网点、5个批零兼营网点和5个新型集体零售网点。1984年6月划出原设专柜经营的华侨旅游特需品业务,成立市华侨旅游特需品供应公司。7月,划出原公私合营百货商店,成立市第二百货公司。8月,与服务、饮食等公司以及外贸局等单位集资127万元,建成市工业品贸易中心。1985年,市百货公司增辟倒扒狮步行街劳保商店、响狮商店、金狮商店3个零售网点,同时将所属经营范围类似的商店合并,分别成立5个专业分公司,在原百货批发部、百货商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分别成立百货批发公司和百货大楼。1986年,公司划出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等主营业务,成立市专营公司。同年8月,公司皖河分销处与其脱钩,成立市皖河百货公司。
1988年,市商业系统百货经营企业有:市百货公司,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市第二百货公司,共有职工1490人,固定资产567万元,流动资金535万元,销售总额9010万元,资金占用2272万元,利税总额371万元,营业面积1.63万平方米,仓储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百货公司职工1072人,固定资产339万元,流动资金104万元,销售总额7037万元,纯销售总额6668万元,资金占用1659万元,利税总额272.66万元,营业面积1.03万平方米,仓储面积1.04万平方米。
购销
清末,京广业经营的国产品有日用、化妆、衣着以及小百货4大类87个品种,包括雨伞、镜子、鞋刷、衣刷、皮箱、玻璃、搪瓷杯盘、面盆、提桶、手电筒、台灯、香水、头油、雪花膏、香脂、牙刷、牙膏、妆盒、梳篦、粉扑、汗衫、背心、卫生裤、毛巾、被单、被面、毛毯、毛衣、皮件、胶鞋、胶靴、礼装、衣针、棉线、头绳、毛线、纱带、松紧带、领钩、扣子、裤钩、灯罩、灯头、钳子、花扇、玩具、鸡毛帚等。经营的舶来品中,名牌品种主要有法国的白衣香水、孔士牌暖水瓶,英国的必嗽定牙膏,美国的棕榄皂,俄国的纯毛毯,日本的二人茶具、龙头座钟、汽油炉、桂花香粉等。为外商经销的有:裕泰和经销的万金油和八卦丹、美国的铁听奶粉,盈生泰经销的华侨陈嘉庚橡胶厂的球鞋、日本的和平牌洋针等。京广业渐被洋行控制后,“洋货”充斥百货市场。民国14年(1925),安庆成立各界抵制日货委员会和仇货检查组,但“洋货”购销量仍高于国货。沦陷期间,日商经营棉纱、棉布、绸缎、火柴、肥皂、煤油、纸张、床单、化妆品等,市场被其垄断。5家百货洋行直接输运商品,主要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即将日货批发给商号,然后向商号索取农副土特产品转运回国。如京广业跃记商号通过同泰和粮行收购邻近乡村的粮食,换回日商作价的百货商品。解放前夕,京广业经销美国倾销的白牡丹香水、柯乐克牙膏、牙水、棕兰霜、立人牌400号天钟等。经营的其他洋货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日、美商品居多。经营的国货主要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天津、北京、武汉、九江、景德镇等地,亦有少量地产品。盈生泰、王泰和等较大商号在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地设庄代办,组织货源,除批发外,大部分零售。胡复昌、黄致祥等专营内庄批发。中小商号主营零售,除从城内批发购进外,也委托专事长途贩运的行商到外地采办,按进货额付代办手续费。此外还设有行栈调剂坐商之间的余缺商品。商品主要销于城区及邻近各县,包括湖北黄梅、江西彭泽等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市百货支公司通过上级业务部门举办商品调拨会的方式购货,购进的品种和数量均按该会分配的金额限度,订出要货计划,再按规定的价格差率采购。商品销售按纵向渠道调拨以及向供销合作社、个体商号批发的方式进行。其间,对卷烟、糖、文具等部分滞销商品实行赊销,还跨区供应到桐城、怀宁、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城。1951年增加对望江、黄泥港、孔城、贵池、青阳、木镇、枞阳、大渡口等地的销售,经营范围有百货、粮食、油料、棉纱、布匹等,直至1957年。
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取消上拨下卖、金库回笼制的购进方式,代之以计划分配与自由选购相结合的合同制,即通过供货会议进行自上而下的计划商品分配和自下而上的非计划商品看样选购,供需双方签订合同,按合同规定组织调拨和采购(此方式一直沿用到1985年)。1954年开始实行包销、代销。市百货支公司进货主渠道为安庆地区百货批发站,由该站分配的一、二类商品占总购进的80%以上,小百货、小五金等三类商品多由公司自购(直至1961年)。1952年开展加工订货业务后,1954年市百货支公司购进的地方产品是外省产品的3.7倍。经营范围由原5大类增为百货、食糖、布匹、火柴、文具、五金、化工、颜料、西药、电料10大类。
“大跃进”期间,购销转为单一的统购统配、统销包销,计划外采购、跨地区供应等被取消,经营范围调整为百货、棉布、文具纸张、鞋帽、劳保用品5大类。市场商品紧缺,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特需供应。
1962年恢复计划外采购和跨地区供应,商品主要来自上海、南京等华东地区。1964年市百货支公司增设三类小商品批发商店和省配31种主要商品批发部,同原百货、文化用品批发部共4个批发机构,专事调拨、分配邻近各县近30个基层供销社的货源。在此期间,票证供应的商品范围继续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百货业回复统购包销,流通渠道更趋单一,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实行票证特供商品又有增加。其间对办公和生产用的部分工业品实行审批供应,对铝制品实行以旧换新方式供应,对煤矿和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雨衣、胶鞋、肥皂等劳保用品专项安排计划供应,对结婚用丝绸被面和被单用布凭结婚证发票供应。1970年后对部分商品实行凭工业券、号码票供应,工业券供应的商品品种有百货类12种、纺织品类24种,凭号码票供应的有火柴、火石、肥皂、香皂、洗衣粉、棉线等,同时对电池、牙膏等商品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供应。
1980年以后,逐步取消统配统购、统销包销,代之以计划和自由购销相结合。到1986年,自由购销成为主要方式。市百货公司采取举办供补货会、参加外地商品交易会以及工商、商商联营等方式,继续从省内外一、二级站购进钟表、搪瓷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化妆品、打火机、电筒、电饭煲等主要商品,并加入由全省11家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组成的商业贸易联合体和17个城市组成的全国中型百货企业联合会。1986—1988年购进总额中,系统调拨占10%左右,90%为自由购销。主要进货方向有: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常州、无锡、镇江、广州、长沙、南昌、武汉、九江、黄石、天津、沈阳、郑州、丹东、西安、兰州及省内合肥、芜湖、淮南、蚌埠、六安等地。其间,地方产品购进量显著增加,公司与日化、塑料、服装、鞋帽、印染色织、箱包等32家市内生产企业建立起购销关系。销售方向主要有:市内居民以及980个国营、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摊店,安庆、池州、巢湖、六安等地区42个县、市公司、基层供销社,江西、湖北、江苏等省的25个县级公司、区乡供销社等。批发与销售比重稳定在5.8∶4.2的水平上。市工业品贸易中心从1985年起通过参加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举办的交易会以及其他省、市二级站、企业集团等供货会,自购商品占中心购进总额的60%以上。第二百货公司1987年后,中高档消费品和大宗商品由公司统一购进,联购联销,其他商品由各网点自由采购。先后与全国580家生产企业建立购销关系,其中省外占55%,市内占8.62%。进货方向主要有:广州、深圳的家用电器,武汉、宁夏、新疆的毛呢制品,张家口、长春的自行车,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乡镇企业的百货、针纺织品,市内的针纺织品、日用化妆品、塑料制品、小百货以及电视机、皮箱等。商品销于市内和省内部分地区以及湖北的孝感、黄梅,江西的彭泽等地,其中市内和安庆地区各县占公司年销售总额的90%以上。
(表26—1)市百货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在购销业务活跃的同时,经营范围也有所变化,品种成倍增加。市百货公司1985年形成大百货、小百货、文化体育用品、劳保用品、服装鞋帽、小五金、针纺织品、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金银首饰、家具、家用电器11大类13300个品种的经营规模。1986年后,名、新、特、优产品品种剧增,其中百货增加250个,五金家电增加105个,针纺织品和服装增加200个,普通化妆品、低档玩具、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以及穿着用品等则减少约300个,1988年公司经营的商品有大百货、小百货、文化体育用品、针纺织品、服装鞋帽、五金、家用电器、副食品8大类14500个品种。市工业品贸易中心1985年经营商品有百货、纺织品、针织服装、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五金交电、化工、烟酒食品、儿童玩具、瓷器、瓷画等也少量经营,总计品种5000个。此后,经营品种总数基本未变。市第二百货公司1984年经营商品主要为百货和针纺织品,兼营鞋帽、小五金,且限于中、低档。1986年后高档家用电器品种有所增加,到1988年经营的商品共7大类2030个品种。
【专营品】
网点
19世纪末,城内即有专营钟表眼镜的个体商号。1956年钟表眼镜业个体商户有21个,从业人员52人,共有资金4514元,其中固定资产1140元,流动资金3374元。同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钟表眼镜个体商户进入公私合营百货商店。1960年该商店并入市百货公司,设立专柜经营钟表、眼镜和缝纫机,照相器材由下属老宝成文具商店兼营。1963年,市百货公司成立钟表、眼镜、缝纫机专营商店,批零兼营。1980年增设1个零售门市部。1985年成立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公司,并增设钟表批发部和零售门市部,共有职工71人,自有流动资金11万元,当年销售额524.73万元。
1986年7月,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公司从市百货公司分出,成立市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专营公司,享受二级站进货待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下设2个批发部和3个零售兼服务(修配、验光)商店,营业和仓储面积0.11万平方米。并租赁店面另成立钟缝批发部。1987年,投资118万元购置811系列彩照扩印设备,增加彩扩经营项目。
1988年,市商业系统百货专营品经营企业仅此一家,为全民所有制。当年有职工120人,固定资产67.67万元,流动资金15.6万元,购进总额1003.88万元,销售总额1223.37万元,纯销售总额1063.7万元,毛利144.28万元,利税总额64.52万元,资金占用288.31万元,营业面积846.4平方米,仓储面积636平方米,网点6个,即:人民路163号二楼的钟缝批发部,吴越街2号的照相批发部,吴越街2号的一店,四牌楼7号的二店,人民路155号的三店,人民路163号的钟楼商场。
购销
1958年以前,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等商品由个体商号以及百货合营商店经营,购销自由。经营品种以钟表为主,其次是眼镜和缝纫机,照相器材较少。商品购自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绝大部分属国外品,其中钟表主要产于瑞士、美国。销售范围限于城区及邻近乡村。
1958年,上述商品由国营百货商业列为专营,实行计划购销。至1986年其购进主渠道始终为上级专业站的统购统配。1963—1965年间一度允许企业直接从上海、天津、广州等一级站及其他省市二级站购进部分商品;1980年以后计划分配数额仍然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市百货公司另开辟自购渠道。1963年后,购进商品中国产品逐渐增多,产地开始限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1980年后产地扩大,品种锐增,国产机械和石英钟表、眼镜、缝纫机等逐步代替国外品。在此期间,1970年后钟表、缝纫机实行凭证券供应,1984和1986年相继敞开供应。1980年增加金首饰经营。1986年,经营品种(包括零部件)达2870个,其中钟表1400个、眼镜140个、缝纫机1000个、照相器材近300个、金首饰30多个。钟表中从瑞士、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等国进口品种占24.29%。
1986年7月,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等商品列为市商业系统专营后,实行有计划的自由购销。在购进上开始采用厂商直接见面的方式,有批发环节的经销、代销、延期付款和零售环节的代销、内部调拨、延期付款等,其中以经销和内部调拨为主;在销售上有批发环节的经销、敞开供应、延期付款、送货上门、展销、商品搭配和零售环节的低价展销、上门推销等,其中以经销、展销和送货上门为主。随着购销方式的改变,从上级专业站购进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减少,主渠道易位于厂商直接挂钩。市专营公司仅钟表、缝纫机两大类商品的购进就同全国几十个生产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关系。购进方向主要有: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扬州、南通、厦门、汕头、深圳、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烟台、沈阳、济宁、西安以及省内合肥、凤阳等地。商品主要销于市区、安庆地区各县及其基层商业企业,此外还销于省内的贵池、东至、青阳、石台、舒城、肥东、肥西、庐江、九华山、铜陵以及江西彭泽、都昌、波阳和湖北黄梅等地商业企业;销售点计126个,其中市内10多个,安庆地区70个。经营范围除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器材外,还包括金银首饰、家用电器等,共计6大类5000多个品种。
【华侨特需品】
网点
1962年,市百货公司百货商场设立华侨特需品供应专柜,1967年撤销。1979年底,恢复华侨特需品经营,并在百货商场成立一个有3节柜台的专业柜组。当年销售额2.6万元。1983年销售额增至24.6万元。1984年市百货公司开设友谊专营商店经营华侨特需品,营业面积60平方米,职工30人。年底增辟侨汇商店。公司华侨供应网点营业面积达360平方米。当年,华侨特需品经营业务从市百货公司划出,成立市华侨旅游特需品供应公司。1985年9月,该公司新设韶华商店,到年底共有网点6个(含联营点),年销售总额268万元。1986年以后,友谊、侨汇、韶华等商店营业面积均有扩大。
1988年,市商业系统华侨特需品供应经营企业仅此1家,为全民所有制。当年有职工68人,固定资产56.9万元,流动资金16.9万元,销售总额414.63万元,毛利59万元,资金占用164.43万元,利税总额30.75万元,人均劳效6.3万元,营业面积500平方米,网点3个,分别为:友谊商店、侨汇商店、韶华商店。
购销
1962—1966年,对华侨供应商品主要来自省百货公司和安庆百货批发站,凭外汇或侨汇券供应,经营品种为自行车、缝纫机、毛线、毛毯等紧俏品种,购销量较小。
1967年,华侨供应业被取销。1979年恢复。至1984年,商品的购销方式和渠道基本与过去相同,开始自行计划外采购,但比重不大。主供品种约10个,购销量较前有所增加。商品除供应华侨及其眷属外,增加对老红军、老干部及有关部门的节日供应,该部分商品由市商业局在省商业厅分配给华侨公司的计划中切块分配。普通商品面向市内及邻近各县的商业企业和个体商户敞开供应,批零兼营。
1985年后,计划外自由购进量比重逐年增大,当年占总购进的20%,1986年上升为73%。自购方式主要有订购、选购、代批代销等。经营范围有家用电器、针织服装、儿童玩具、烟酒、饮料、工艺制品、日用百货、照相器材、金银首饰、罐头食品10大类,其中进口和国产名优高档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缝纫机、烟酒等占总购销品种的70%。销售方式也出现变革,部分计划商品凭券供应,非计划商品和部分计划商品自由销售。1985年公司与望江、宿松等县的黄梅戏剧团、综合厂协议联营,对方提供营业地点和人员,公司负责组织货源并参与管理,盈利对半分成。此外,还采用敞开供应、函约、送货上门等方式销售,并偶尔使用搭配促销,批零比例基本保持在3∶7左右。计划商品来源为省旅游公司,非计划自购商品来自国内同业公司、生产企业以及市内一些工商企业,包括上海、江苏、天津、广东等16个省市同业公司的彩电、电冰箱、名牌烟酒、自行车、金首饰等名特优商品。1988年经营品种有家用电器、交电、五金、文化用品、百货、烟酒、服装、鞋帽8大类420个品种,其中名牌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卷烟及13大名酒凭券供应。
【纺织品】
网点
清光绪之后,城内经营纺织品的商号不断增加,到民国26年(1937),绸布业、花纱业计有商号76个。安庆沦陷后,日商设行控制棉纱、棉布市场,绸布、花纱业中半数以上的商号相继歇业、倒闭,维持经营的35家。战后始有恢复。1949年,经营纺织品的个体商号共118个,其中绸布业64个,多集中在国货街、利民街和西门外正街、大新桥一带,花纱业54个,主要分布在西门外正街、大新桥、大观亭、古牌楼、鲍家巷、同安门及国货街。
解放后,纺织品经营主要分两大系统。一是以零售为主。1950年以后,由市花纱布支公司牵头,个体商号与手工机织业挂钩,开展加工订货业务,商工互救,并逐渐退出批发市场,专营零售。1956年有纺织品个体商号8个,从业人员60人,共有资金21373元。同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市公私合营棉布商店。1958年4月并入商业总店。7月商业总店拆分,并入国营百货商店。此后数次分合后,至1964年并入百货公司。1981年6月,纺织品主营业务从百货公司划出,成立市针纺织品服装公司,有职工150人,营业面积1512平方米,下设8个零售商店和1个批发部,翌年更名为市针纺织品公司。1985年4月,在针纺织品公司所属集体性质的服装加工企业基础上成立长江服装公司,产销合一,下设生产企业和商业网点各1个,固定资产5.36万元,流动资金66.94万元,职工47人,网点经营面积450平方米。1986年11月,该公司更名为市第二针纺织品公司,转为以经营服装为主的综合型商业企业。
二是以批发为主。1950年4月组建中国花纱布公司皖北分公司安庆支公司,业务关系隶属皖北分公司,党政关系由安庆专区代管,经营原棉、纱布、丝绸、呢绒等。1953年更名为安庆花纱布批发商店,党政关系划归安庆市。1954年9月,花纱布批发商店拆建为安庆专区纺织品分公司和市纺织品公司,专营纺织品的统购统销,原棉业务和有关人员移交安庆农产品采购局。1957年3月安庆专区纺织品分公司撤销,组建安庆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业务关系隶属省纺织品公司,党政关系隶属市商业局。1958年2月该站同五金化工、医药、盐业、土产等站合并,成立安庆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次年2月该站又划出,并入安庆百货采购供应站。1962年2月再从百货站划出,重建安庆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党政关系隶属安庆专区商业局。1963年底改属安庆市。1964年9月,市纺织品公司撤销,其从事批发业务人员36人划归安庆纺织品采购供应站,零售人员划归市百货公司。此时安庆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与安庆纺织品公司为合署机构,业务直属省商业厅领导,党政关系由市商业局代管。1969年3月党政关系又划归安庆地区商业局。1984年12月,安庆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划归市纺织工业公司,部分人员留安庆地区组建安庆地区纺织品公司。1985年7月该站更名为安庆纺织品批发公司,次年恢复原名。
1988年,市商业系统纺织品经营企业2个,即市针纺织品公司(全民所有制)和市第二针纺织品公司(集体所有制)。共有职工709人,固定资产255.87万元,流动资金1579.94万元,销售总额7132.78万元,利税总额178.31万元,资金占用1695.55万元,营业面积0.89万平方米,仓储面积0.18万平方米。其中针纺织品公司有职工564人,固定资产232.89万元,流动资金1417.66万元,购进总额5161.97万元,销售总额6023.5万元,纯销售总额5848万元,毛利586.1万元,利税总额168.59万元,资金占用1650.55万元,营业面积0.8万平方米,仓储面积0.18万平方米。共有网点12个,即针纺织品公司的京沪大楼、朝阳商店、湘杭商店、永泰商店、同兴祥商店、针纺织品总店、针织批发部、纺织批发部、第二批发部和第二针纺织品公司的长江商店、江源商店、针纺织品批发部。
购销
民国26年(1937)以前,纺织品业经营丝绸、棉纺织和麻纺织品3大类商品,其中丝绸居多。主要品种有杭纺、杭罗、线春、丝绨、梅绫、彩绫、软缎、织锦缎、印花绸、丝绒、丝棉、香云纱及绸缎被面等。此后,棉纺织品经营比重逐渐增大,并增营呢绒类商品。棉纺织品主要是机器棉纺织产品,手工机织产品仅有少量进入市场。商品主要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商号,纺织品同业公会在上海等地设庄联购分销。部分名优品有时也从产地直接购进,如江西万载的夏布,杭州、苏州等地的丝绸,湘绣,广州的香云纱等。商品主要销于城区及邻近乡村。
解放初,纺织品购销主要采取加工订货方式。棉花、棉纱、棉布3大类商品由国营商业企业负责收购、加工和批发销售,其他类(包括棉布)集体和个体商号可批零经营。
1954年,纺织品实行统购统销,由二级专业站、省公司统配购进,销售范围1962年前主要为市内、安庆专区各县及九江、铜陵一带。此后,市纺织品公司与专区纺织品批发采购供应站分工,市公司重点担负市内及安庆专区各县32个分销处的销售任务,专区纺织品批发采购供应站承担市及专区的商品分配与调拨。在此期间,棉花、棉纱及夏布划归供销合作社经营。由于商品紧缺,布匹及同类商品实行凭票供应。
1981年,纺织品停止统购统销,代之以计划收购、调拨及自由购销。1983年,单一的纵向购进和条块分割的销售渠道逐步改变。市针纺织品公司的调拨和批发购进量占大多数。销售方式有公开库存、敞开供应、流动批发、送货下乡、降低批发起点、拆零配色、不定期举办展销和供货会等。同时延长营业时间,开展为消费者预约登记、代客裁剪、试穿试用、上门维修等服务。1984年,该公司开展铺底联营销售,即由公司提供铺底资金,对方按铺底金额全年在公司进货6次以上者,商品按九八扣优惠,不及6次者,其差额部分对方除承担银行利息外,还按进销差价补偿公司损失。同年,市第二针纺织品公司运用敞开供应、经销、代销、订销、展销等方式销售,先后为市内以及江苏、浙江、湖北等地10余个生产企业代销,与桐城、杨桥、舒城等地一些生产企业建立订销合同。1985年,市针纺织品公司从二级站购进的纺织和针织品分别占公司年购进总额的5%和10%。公司分别与南京、无锡、九江、黄石、沙市等地有关部门联合,相互不定期地在对方所在地开展多形式的销售活动。至当年,公司与贵池、枞阳、怀宁、望江等县以及市郊共15个商业企业达成铺底联营销售协议,提供铺底资金20多万元。市第二针纺织品公司主要采用订购、洽谈、议购、赊购等方式购进。购进渠道主要有市内针织服装企业及合肥、芜湖、江苏、上海等地纺织、服装企业。1986年,市针纺织品公司购进产品基本上以长江为轴线,在上海、无锡、苏州、南通、南京、常州、南昌、九江、武汉、宜昌、襄樊、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六安等地各有1~2个重点企业为供货基地,同时与供销合作社等建立信用关系。公司采用定额进货、超额让利的方式进行销售,办法是对基层供销社按正常的全年进货总额协商确定进货比例,超额部分分档次扩大回扣率。第二针纺织品公司采用代购代销为主的购进方式,购进主渠道改为江苏、浙江、上海以及河南、湖北、山东、吉林、新疆、广东等地生产企业。商品主要销于市内,少量销往安庆地区各县以及省外一些地区。1987年后,经营纺织品的集体企业和个体商户增加很多,货源紧缺。市针纺织品公司以大城市、大企业为依托,大小企业供货并重,同时参加集团性的企业联合,联购分销,争取货源,开辟出天津、广州、河北、山东等购进新渠道。1988年,已先后与全国10个二级站、邻县10多个公司、100多个供销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商品销售面达全国13个省市,经营品种有纺织、针织、服装、五金交电、日用百货、灯具搪瓷、烟酒糕点、家具、工艺美术品等9大类8000余种。市第二针纺织品公司先后与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和市内工商企业建立代销关系,经营品种有服装、针织、纺织、百货4大类8000余种。
【五金交电】
网点
清道光十年(1830),城区有涂信大五金商号。至光绪年间,五金商号略有增加。民国年间,除沦陷期外,五金市场较为活跃。解放前夕,有五金商号37家,多数分布在玉琳路、市政街、小墨子巷、国货街、倒扒狮子街等街道。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市公私合营五金商店。同年7月成立国营市五金公司和交电公司,公私合营五金商店划入五金公司。1957年,五金、交电公司均划属安庆专区建站。1958年初回归市,与化工原料站合并成立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2月,又与专区、市纺织品、医药、盐业、农资等商业企业机构合并成立安庆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再次隶属专区。1959年部分行业撤出后,该站内设五金交电科,负责五金交电商品的调批、零售业务。1964年4月该站撤销,五金交电与化工组成中国五金机械公司安徽省安庆分公司和安庆市公司,前者为二级站,隶属专区,后者为三级零售商店,隶属市。10月,两公司又合并成立中国五金机械公司安徽省安庆批发站,划归专区。1971年更名为安徽省安庆五金交电化工批发站。1979年该站撤销,分别成立安徽省安庆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和化工采购供应站。
1984年12月,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划归市商业局。全站有固定资产121.84万元,流动资金58.19万元,职工283人,营业面积1734平方米,仓储面积10649平方米,网点5个,即:五洲商店、宏昌商店、新兴商店、红旗商店、解放商店,此外还有无线电维修部和包装回收加工厂,当年销售总额357.69万元。1985年,网点增至8个,五洲商店扩建成四层建筑的五金交电综合大楼。
1988年,市商业系统五金交电经营企业仅此一家,为全民所有制。当年有职工353人,固定资产248.14万元,流动资金82.1万元,销售总额6742.16万元,纯销售总额5488.99万元,利税215.69万元,营业面积0.34万平方米,仓储面积0.97万平方米,网点6个:即吴越街3号的五交批发调拨部、吴越街7号的五洲商场、玉琳路98号的解放商店、集贤路52号的新兴商店、北正街27号的红旗商店、孝肃路五金交电修理部。
购销
解放前,五金交电业自由购销,所进商品主要来自上海、武汉等地专业商号,产自国内各地。刘麻子刀剪、方世球镰刀等安庆地方名优产品也跻身市场。商品主要销于城区以及邻近乡村,品种分五金、交电2大类,五金类有剪刀、镜框、玻璃、匠作工具、锣鼓铜器、家具配件以及元钉、铅丝等100余种,交电类有电石、电筒、灯头、灯泡、电线等40余种。
解放初期,主要经营民用小五金商品。1956年,五金交电商品实行计划分配、统购统销。到1979年,购进渠道有省计划调拨和地方产品收购。计划调拨商品主要产自合肥、蚌埠、芜湖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其间,地方产品比重逐渐增大,年均约占总购进额的20%。商品销售范围覆及全市及安庆地区各县,经营品种除民用小商品外,并有为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等服务的商品,品种规格达5000多种。
(表26—2)五金交电主要商品购销量

1978年后,五金家电市场逐步放开。安庆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计划购进商品逐年减少。1981年,自购商品额582.8万元(不包括地方产品的自购),占购进总额的27.5%,后逐年递增。1982年以后,利用参加和主办供货会的方式,扩大购销渠道。1984年,新增家电类商品经营,并开始采取批量作价、季节差价、降低批发起点等形式扩大销售。1985年,经营品种有3大类9500种,其中指令性计划商品仅元钉、铅丝2种,指导性计划商品有进口和国产名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已建立以上海为中心覆及全国的进货联络网点159个,内有批零商业和工业生产企业;参加各种订货会购进品种421个,购进额943万元;五金类地产品购进额占当年五金类商品购进总额的10%,交电类地产品购进额占当年交电类商品购进总额的20%;主办供补货会6次,销售额2179.4万元;利用批量作价、季节差价、降低批发起点等方式批发给集体和个体商户的商品品种500种、批发销售额315万元。商品主要销于市及地区各县,江西彭泽、湖口、湖北黄梅、浠水、大冶等县也有销售,直供基层供销社32个。1988年,先后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天津和省内合肥以及市内184个生产企业建立起购销关系,其中市内生产企业40个;自购商品额3531.81万元,占当年购进总额的63.6%;主办供补货会9次,成交额2400万元。经营品种有五金、交电、家电3大类5970种,商品销售除原有渠道外,新增苏、浙、鲁、赣、湘等6省21市的二级站和赣、鄂、省内六安等地13个县级商业企业以及北京、重庆、九江、黄石等地客户。
(表26—3)市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经济效益

【化工】
网点
抗日战争前,先后开业的化工颜料商号有12家。民国36年(1947)成立同业公会。解放时尚存8家。1951年,8家个体商号联合成立市颜料商业合营处,因经营不旺,1953年转办工业,创建市建安织布厂。
1956年,组建国营市化工原料公司,1957年划归安庆专区,撤销公司建站。1958年回归市,与五金交电站合并,成立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此后归属变动频繁,但始终与五金交电合署经营。1979年6月,安庆五金交电化工批发站撤销,化工与五金交电机构分开,单独成立化工采购供应站。1984年12月,化工采购供应站划归市商业局,全站有职工147人,网点6个,其中批发网点1个、仓库2座。1988年,市商业系统化工经营企业仅此一家,为全民所有制。有职工189人,固定资产264万元,流动资金1180万元,购进总额2754.6万元,销售总额3305.55万元,纯销售总额2952.62万元,毛利405.55万元,资金占用1179.55万元,利税总额130.87万元,营业面积0.4万平方米,仓储面积0.59万平方米,网点5个,即祥大商店、彩虹商店、培德商店、化工商场和化工站大楼。
购销
解放前,化工商品自由购销。商品采购主要在国内其他城市批发、零购,其中国外产品占绝大多数。销售范围限于城区和邻近乡村。经营品种有油漆、染化料、化工原料3大类。
解放后,化工商品采用加工订货方式,并逐步推行包销,购进商品中国产品增加。60年代前,购进主渠道为省公司、上级站的计划调拨和安庆地方产品的收购。1956年,部分化工商品中止包销,采用统销和代批代销。同时,加工订货转变为工业购进原料、商业销售成品的方式。1958年,化工商品实行计划分配、统购包销。1960—1962年,市场商品紧缺,化工商业企业组织人员赴上海、武汉等地采购,因货不适销,库存积压,损失严重。1963和1964年,所有化工商品列入统购,商品流转困难,化工商业企业对日常生活用三类化工商品试行选购。1965和1966年,对三类化工商品又开展多方式的销售试点工作。
70年代后,地产品购进量增大,其中地产油漆占油漆购进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他产品主要产自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大连、广州、重庆等地。商品销售范围,计划商品除向市内和安庆地区各县批发供货外,还直接向邻近的5个分销处、30个基层供销社、4个农村商店以及地、市境内的军工厂供货。非计划商品除上述范围外,还销往江西彭泽、湖口和湖北黄梅等县。经营品种仍为3大类,规格品种数则成倍增加。
1978年7月后,一、二类化工商品仍按原方式购销,三类化工商品放开经营。1982—1985年,化工商品的购进形成计划统配、计划收购、订购和选购并重的局面。1986年后,计划统配商品逐渐减少,选购、订购和工商联购成为主要购进方式。销售也由原来的包销代之以代批代销、经销、展销等多种方式。商品主要购自市造漆厂、安庆石化总厂,芜湖、蚌埠、合肥和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四川、辽宁、湖北、吉林、广东等地工商企业。销售扩大到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新疆等15个省市的化工专业站、司以及工业企业。经营品种有化工原料、染料、助剂、油漆4大类960种,5000多个品种规格。其中计划商品仅纯碱、硫磺块2种。纯碱经营与物资部门共同进行,商业部门负责市及地区各县的购销,物资部门负责工业单位的耗用。商业部平衡分配的商品有石蜡、明矾、硫酸铝、红矾钠、四氯化碳以及进口的铬矿石、酒石酸、茶酸、阿拉伯树胶、丹麦胶、古巴胶、除虫菌、粉派拉丁、硝基黑片、碘化钾、碣煤蜡等。所有商品全部敞开供应。
【糖烟酒】
网点
19世纪后期,糖杂、南货、糕点、五洋、酒等商号以及糕点作坊、糟坊等商业后坊兴旺。20世纪初,糖杂商号达40多个。五洋商号兴起稍后,民国26年(1937)有11个,其中经营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卷烟业务的3个,经营手工卷烟和黄烟业务的8个。28年,日商在吴越街设野村、永成、德永等洋行,经营卷烟并收购烟叶转运英、美等国。第二年,成立中华合作社安庆总社,下设十几个分社,卷烟业务被其垄断经营。35年经营卷烟的商号发展到67个。
1950年,为稳定市场,成立市专卖事业处,隶属税务局,酒、烟先后列为专卖。1952年底,市专卖事业处划归工商局管理,食糖业务划归市百货支公司。1953年4月成立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安庆支公司和安庆市专卖事业管理局,两个机构合署办公。1955年安庆支公司改为安庆市公司。糖烟酒个体商号逐渐减少,1951年有176户(纯商),其中糖杂58户,从业人员394人,资金356521元;南货糕点58户,从业人员210人,资金35175元;五洋业55户,从业人员126人,资金43694元;酒业5户。1956年总号数减至69户,其中烟酒业60户,从业人员77人,资金13152元;杂货业9户,从业人员12人,资金11191元。同年,成立国营市糖业糕点公司,私营糖烟酒各业分别组成合作商店。国营商业设有糖果糕点批发网点1个,合作商业设有零售南货网点25个、糖杂网点16个。个体商号仅存糖杂业3个。
1958年,糖烟酒各业合作商店合并成立市糖业烟酒合作总店。1961年,市糖业糕点公司及其业务划归食品公司。1962年,市专卖事业公司扩大经营规模,更名为中国糖业烟酒安庆分公司,1980年又更名为安庆市糖业烟酒公司,隶属商业局,同时接纳食品公司的食糖业务。同年,市糖业烟酒合作总店划归该公司。
1981年7月,成立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安庆分公司,经营烟草调批业务。1984年2月,成立市烟草专卖局,受省局和市政府双重领导,与烟草分公司合署办公,从事烟草专卖管理。同年,市糖业烟酒总店与糖业烟酒公司脱钩,更名为市烟酒小食品总公司,1986年7月改称市第二糖业烟酒公司,隶属商业局。1987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安庆分公司更名为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庆分公司。
1988年,市商业系统糖烟酒经营企业有市糖业烟酒公司(全民所有制)和市第二糖业烟酒公司(集体所有制)。共有职工1054人,固定资产480万元,流动资金381.55万元,购进总额4148.7万元,销售总额4778.52万元,纯销售总额3596.33万元,资金占用862.64万元,利税总额119.1万元,营业面积0.48万平方米,网点71个。
购销
食糖、糕点解放前,食糖商号自由购销,糕点作坊自产自销,商品主要销于城区及邻近乡村。食糖货源主要从四川、江西、上海、广西、广东等地购进,品种有红糖、白糖、冰糖等6种。红糖系土制,购进量最多。糕点货源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城内麦陇香、柏兆记两店坊制作的品种有墨子酥、大方片、夹心蛋糕、牛皮糖、山楂糖、香蕉饼干、元宝糖等20多种。
1953年,食糖、糕点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统一购进。由省公司下达计划指标,安庆专区分公司或二级站组织调拨,部分商品由经营企业按省计划直接从生产企业调运。1957年,食糖货源不足,列为一类商品,由国营商业企业统一销售。1961年,糕点糖果实行票证供应,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糖果每公斤10元。1963年,糖业烟酒分公司与市食品厂签订合同,包销该厂近30个品种的糕点糖果。同年,全市对行业用糖实行计划供应,居民用糖实行平价定量供应和高价敞开供应。居民平价供应标准每人每季度100~125克,节日增加50~200克。同时增加供应保健用糖,产妇每人供应2500克,婴儿每人每月供应175~225克,血吸虫病人每人每月供应500克。此外还规定,收购1公斤鲜蛋奖励供应200克,收购500公斤原粮奖励供应1000克。1964年下半年,白糖、古巴糖、冰糖、方糖等实行高价敞开供应。同年,安庆糖业烟酒分公司从天津等地自购计划外奶粉和麦乳精,安排特殊供应和侨汇供应。1965年,糕点糖果恢复平价供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内大批老牌后坊企业停产,传统名优品种牌号被砸。1969年,糖业烟酒分公司自购210万元的计划外糕点糖果4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
1978年以后,食糖、糕点市场逐步放开。1982年,食糖取消票证,平价敞开供应。1983年以后,食糖出现购大于销的局面。为减少库存,当年采用奖销措施,销售1吨食糖奖人民币1元,食糖销售渠道随之扩展到省外。1984年,计划调拨的食糖不再由安庆地区中转,改由省公司按计划指标直接调拔,原糖外的其他糖种,企业可按指标直接调运。1986年下半年,市内食糖货源看紧,第二年再次实行票证定量和作为特需品供应。1988年6月,食糖价格调整,其中白砂糖市场零售价每500克由0.69元提至1.19元,议购则议销,价格浮动。糕点糖果产量增长较快,大批名优传统品种应市,1988年经营品种300余种,其中地方产品近250种,全部敞开供应。
烟草解放前,烟草商号自由购销,商品主要销于城区及邻近乡村。货源渠道和品种主要有英美烟草公司的10支装大英、小刀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50支铁筒装炮台牌,中国南洋、颐中、福昌等烟草公司的美丽、红金、紫金山、长城牌,以及城内美华烟厂的北斗牌,邻近乡村产制的手工卷烟、黄烟等少量进入市场。清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33年间(1906—1944),从英美烟草公司购进的卷烟占同期烟草购进总量的80%。
解放初期,烟草市场有私营烟厂和国营烟厂2种价格体系,前者波动较大,后者较为稳定。1952年,烟草列入专卖,其购进渠道与食糖、糕点基本相同。1954年,烟草实行包销。个体烟业商号凭证由市百货支公司计划批购,个体联购小组可直接从专区分公司购货,合作商店成立后,货源由专区分公司调拨,统一按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明码标售。1959年以后,安庆糖业烟酒公司从省内烟厂自购一些计划外卷烟。50年代,卷烟品种主要有市美华烟厂生产的大金星、金钞、白美人、安庆牌,福华烟厂生产的新交通和大星烟厂生产的红星、建设、新交通牌等,此外还有外埠流入的白兰地、白猫、春秋牌等;60年代有市长江烟厂生产的九华山、大江、天虹、菱湖、画眉、银菊、联盟和市外生产的牡丹、芜湖、东海、双猫、江淮、淮北、大铁桥以及长风、丹桂、威力牌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的进口烟。1962年12月,卷烟批零均价调高10%,1963年10月再调升9.64%,仍供不应求。1963年,对甲级、乙级卷烟实行票证供应。居民每人每月供应乙级烟1~2包,节日稍有增加;正县级以上干部每人每月供应甲、乙级烟5~10包;收购一定量的农副产品、药材者适当奖售乙级和丙级卷烟;外汇券每百元可购5~10包。此外还实行议价、高价销售,议价比平价高50%,高价比平价高2~3倍。1965年,除甲级烟对老红军、老干部仍按原标准供应外,其他卷烟敞开供应。此后,由于购入量大,部分卷烟销往省外。1976年又实行票证供应,甲级烟每户每月1~2包,乙级烟每人每月2~5包,丙级以下烟仍敞开供应。70年代,卷烟主要来自芜湖、蚌埠等烟厂,少量来自上海。
80年代,卷烟品种达100多种,市场销量省内卷烟占绝大多数,省外以及进口卷烟主要用于节日和作为特需品供应。1981年安庆烟草分公司成立后,市及地区的烟草调批由其集中经营,其他烟草经营企业仅零售或受委托批发。分公司货源由省公司控制,按指令性计划下达指标。同年11月,国家大幅度调高卷烟价格,但各地幅度不一,以上海产卷烟调价幅度最高。甲级烟平均每包上调0.28元,幅度30%;乙级烟平均每包上调0.08元,幅度20%;丙级烟平均每包上调0.02元,幅度低于10%。1982年,出现自行降价竞销。6月底,国家调低部分卷烟品种比价,零售价于7月5日起执行。1983年4月,对112个甲二级牌号卷烟降价,一般每包降价不超过0.1元,滤嘴烟零售价每包降低0.04元。1984年成立专卖局,强化烟草市场的专卖管理。当年,烟草分公司在全市卷烟市场的占有率由以前的70~80%上升到95%。1988年7月23日,放开和调整进口寄售卷烟价格及进口专项卷烟人民币价格。7月28日,放开全国13种名烟价格,提高部分高中档卷烟价格,省内卷烟有18种为在调之列,其他未列入调价方案的过滤嘴卷烟一律每包加价0.04元。省外烟在省内销售的地区差价为:沪产卷烟由每包加0.01元提至0.02元,其他省外卷烟由每包加0.02元提至0.04元,听装烟仍执行每听加0.04元的价格。同时,省内产品的批发、零售实行全省一价。
酒解放前,酿酒糟坊自产自销,商品主要销于城区及邻近乡村。品种有米酒、高梁酒、黄酒、玫瑰酒等,多为散装。
1951年,酒列入专卖,其购进渠道与食糖、糕点基本相同。品种较解放前有较大增加,形成色酒、白酒两大系列,但产量下降。1957年,市内白酒脱销。1958年,酒被列为特供商品,对低温、井下、水底等作业人员实行票证供应。1962年4月开始出售高价酒,年底恢复平价敞开供应。1966年实行票证供应,每人每月100~250克,节日每户增加500~1000克。
1978年后,酒市场逐步放开,自购与计划调拨方式并用。1984年,酒类计划调拨取消由安庆地区中转,改由省公司按计划直接调拨,并放开色酒和普通白酒市场,由企业直接从产地自由购进,协商议价。1988年7月28日,国家对酒类商品价格实行政策性调整,名酒价格全部放开,酒类商品全部取消计划调拨,自由购进。
(表26—4)市糖烟酒公司购销量

(表26—5)市糖业烟酒公司经济效益

(表26—6)安庆烟草分公司经济效益

【肉禽蛋】
网点
解放前,从事肉禽蛋经营的主要是猪行、生猪屠宰场、鲜肉业、咸腊业、废牛宰售业、鲜蛋业等个体商户,家禽由猪行兼营。
1951年,肉禽蛋各业个体商户为320个。1952年,供销合作社经营猪、家禽和鲜蛋。1954年食品公司成立后接手经营。1956年肉禽蛋业个体户减为43个,从业人员555人,资金总额15591元。同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并入国营食品公司。公司将接收的个体肉案全部改为代销点,废牛宰售合作小组组建清真食品加工厂,肉禽蛋由公司独家经营。直到1978年以后才重新有集体和个体户专业经营肉禽蛋。
1988年,市商业系统肉禽蛋经营企业仅食品公司,下设东风路、高花亭、广圩、杨桥4个食品收购站及3个商店,分别经营鲜肉、禽蛋、熟食、咸腊和清真食品;2个食品加工厂,分别从事熟食咸腊和清真食品加工;2个副食品公司;此外还有种猪场、商贸公司、贸易货栈和汽车队各1个。共有独立核算单位15个,职工455人,固定门点51个,肉案204副,营业面积0.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38.95万元,流动资金42.17万元,年销售总额1805.87万元,纯销售总额1495万元,亏损753.38万元。
购销
解放前及解放初,肉禽蛋各业自由购销,生猪多数是由邻近乡村农民赶运进城,转售猪行。
1952年后,生猪相继由市供销合作社、食品公司在市郊设点收购,统一销售。1955年,市食品公司执行国家派购包销政策,对农户养猪实行派购。生猪收购价按“估价收购,斤肉斤价,大猪加价”原则,收购起点定为:每头毛重当地猪种65公斤、油葫芦猪55公斤,出肉率在57%以上者。并规定验收过磅以半饱时(喂饱后2小时)为准。1956年生猪派购实行由市食品公司直接设点收购或以委托方式由供销合作社代购。1960年,市场猪肉供应紧张,市食品公司采取划片定点、凭证供应、照顾特需、优先集体的方法组织供应,分别设立特需和重点供应点,对集体单位设2个供应点,按月核证就近供应。当年全市供应鲜肉12.19万公斤。1961年生猪列为国家二类商品,市食品公司对养猪户采取预付定金的方法发放交售卡,直接签订合同。接受这种方法的农户占总派购户的81%。1962年,交售1头肥猪按合同规定奖售饲料粮25公斤、胶鞋2双、棉布5尺。当年生猪收购量1358头,比1960年增加35%。1964年,市食品公司购进量增大,市场猪肉敞开供应。1966年,生猪收购按“出肉率定等、毛斤估价”的原则分等论价,即将生猪出肉率分5个等级,以出肉率57%为起点,每增加3个百分点上升1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基价。当年6月15日起,江南片按每500克0.5元的三等基价收购生猪。市场鲜肉销售价格为每500克0.75元。1967年,市场销售猪肉5万公斤,比1965年减少91.6%。同年生猪收购停止奖售棉布。1970年,提高奖售粮标准,收购金额在50元以内的每元奖售250克原粮,超过50元的部分每元奖售750克原粮。此后市场猪肉供应复为紧张。1977年起再度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废牛宰售在解放初期实行“先耕后菜”的原则,丧失役使作用和没有繁殖能力的老残耕牛才能当作菜牛收购,市场废牛宰售量很小。1957年,由市食品公司对合理淘汰的老残耕牛统一收购、宰杀,主要供应回民。1977年开始凭票证向全体市民供应。
家禽在1954年后多数从安庆专区各县调入,市郊收购量较小。总购入量时多时少,价格随行就市。1961年市食品公司在郊区食品站挂牌收购,统一销售。购入的品种主要是鸭,鸡鹅次之。当年应市2.13万只。1962年家禽收购实行奖售政策,凡售鸡1.25公斤、鸭1.75公斤均奖售棉布5寸,鹅2.5公斤奖售棉布7寸。当年食品公司组织人员到郊区收购,共购入各类家禽1.77万只。1965年,市食品公司投资1432元,承租康熙河以北的水面和湖心路路侧,用以放养购入家禽,不久即放弃。
鲜蛋于1954年11月由市食品公司在市郊设点收购,同时委托供销社和仅剩的2家鲜蛋商户代购。其中供销社代购量占总购进的58%。1960年,鲜蛋列为二类商品,实行派购包销。派购对象为郊区养禽户。当年市场实行凭证供应,年供应量6630公斤。1961年6月开始实行奖售政策,凡售500克鲜蛋奖售10克平价食糖。1963年实行收购母鸡连带派购鲜蛋的政策。1977年,市场鲜蛋货源较紧,市食品公司在增加奖售饲料粮标准的同时,采取按收购总额1~3%提成的方法鼓励公司职工入乡到户收购,效果不佳,市场鲜蛋绝大部分仍靠外地调入。
1978年后肉禽蛋购销放开,集体和个体经营者大批加入,市食品公司在保持主渠道的同时,放开经营。1979年生猪收购实行“出肉率定等,毛斤计价”的方法,对少数难定等级的生猪宰后定等结算。同年4月,三等生猪收购基价由每500克0.5元提高到0.625元,市场猪肉销价调整为每500克1.03元,市食品公司的奖售标准改按新的收购价打八折后的金额计算。调价后,购进量增多,1980年达47502头,市场猪肉恢复敞开供应。1981年交售1头肥猪奖售15公斤化肥,同年10月增加到40公斤,并规定凡超过75公斤的成肥猪每500克毛重增加奖售化肥250克。1982年增加奖售名牌自行车、缝纫机等紧俏工业品。同年7月,市食品公司试行将一头猪分成前腿、中段、后腿3大块,按等级分档次挂牌销售,此后又试行小包装销售,规格有统货小包装(每500克1.03元),分项小包装(价格不一)。由于公司冷藏设备不足,后一种销售方法试行不久中止。1984年,优质生猪收购价提高,凡瘦肉率达50%以上的商品猪每50公斤加价5元,同时提高奖售饲料粮标准,对每人每年平均交售3头以上肥猪的养猪户每头增加供应平价饲料粮150公斤,交售1头肥猪奖售化肥提高到50公斤,并对超额交售的生猪每500克另外奖售原粮750克。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实行合同定购,猪肉销售仍采用统销方式。市食品公司停止分部位销售方法,猪肉销价执行每500克1.40元的指导价,凭票供应的平价肉其购销差价由市财政拨款补贴。当年,市内集体、个体屠商发展较多,肉食市场竞争激烈,市食品公司年销售193.03万公斤,比上年下降61.9%。1986年3月,公司计划定购的生猪由郊区各食品站会同乡政府协调,划村分片包干,定购到户,分月交售。7月,生猪计价方法统一改为“毛重定等,出肉率定级,毛斤计价”,允许在15~20%之间浮动,保护价(一等三级)每50公斤不低于72元。当年公司计划定购的8000~10000头生猪仅兑现872头,比上年实购量减少74.4%,市场销售132.5万公斤。1987年,生猪收购的奖售粮标准重新调整,采取粮、肥、猪三者挂钩和贷款扶持的方法,交售1头生猪奖售尿素20公斤,完成年交售指标的,每头奖励2元,超过部分每头奖励4元。同年,公司江南片生猪收购指导价为每500克1.15元,价格下跌时实行每500克1.10元的保护价。1988年9月,生猪收购的饲料粮奖售项目取消。当年公司收购生猪2425头,比上年减少277头。为保障市场供应,公司从外地调入生猪7828头,市场实行凭票限量和议价供应相结合,年猪肉销售量达239.67万公斤。自生猪放开经营后,集体和个体经营所占市场比重逐渐增大,猪肉销价逐年上涨,1988年每500克2.20元。
废牛宰售在1979年放宽耕牛淘汰标准,规定除种牛和繁殖母牛外,菜牛、杂种牛、肉牛等不分年龄,育肥后均可宰售。1980年以后,市场牛源逐渐增多,市民食用牛肉量随之增加。1984年,菜牛改为议购议销,市场菜牛供应量增长较快。1987年下半年,牛源复紧张。第二年2月,继猪肉后,牛肉实行凭票供应,其票证与猪肉供应通用,销量远低于猪肉,市场可供量较多。
家禽在1979年11月调整收购牌价,并定出等级价格范围,其中每50公斤一等鸡60~80元、母鸡83~87元、活鸭61~64元、活鹅53~56元。1981年,家禽实行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1983年列为三类农副产品,价格放开,自由购销,市食品公司购进增长。1985年后,家禽市场以个体为主,市食品公司仅在节日期间有少量销售。
鲜蛋在1979年以后商品蛋源丰富,当年市食品公司调入量达85.25万公斤,市场敞开供应。1980年市食品公司收购鲜蛋56.17万公斤。1985年,鲜蛋实行议购议销,年底集市贸易销售价每公斤由3.40元涨至3.60元。为稳定物价,市财政拨款20万元,市食品公司外购调入25万公斤投入市场,高进低出,凭票定时供应,市场鲜蛋价格很快趋于稳定。1986年春节期间,市食品公司鲜蛋敞开供应,每公斤2.50元,集市贸易价格也由每个0.22元降至0.13元。此后,鲜蛋市场主要以个体户为主。市食品公司除节日期间由市政府补贴购销差价经营鲜蛋外,一般不从事该类商品的经营。
(表26—7)市食品公司肉禽蛋购销量


上一篇:经营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