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指挥机构】
50年代,市成立防汛排涝指挥部,下设城中、城西2个分指挥部。60年代,成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大观、迎江、郊区3个分指挥部。70年代增设石化、驻军2个分指挥部,各公社和重点厂矿、企事业单位设指挥所。1986年后,郊区指挥部设内圩防汛分指挥部和12个乡、镇、办指挥所。市指挥部由市长担任指挥长,市委书记担任政委,下设办公室。分指挥部由所在防区行政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市和各分指挥部为常设机构。
【防守】
解放前,堤圩由所在地保民分段护守。其中广济圩江堤分元、亨、利、贞4大号,按受益田亩元字号摊15分,护守棋盘山至白水洼长8500米堤段,由余桥、回祥、迎恩、缺口、五里、菱湖、镇院、准堤、清凉保承担;亨字号摊52分,护守白水洼至鸭儿沟长18500米堤段,由余家、竹墩、长山、李家保承担;利字号摊8分,护守鸭儿沟至新河口长6950米堤段,由柘山保承担;贞字号摊52分,护守新河口至花山脚长13685米堤段,由破罡、罗塘、花山、螺山、大龙、小龙、黄荻、龙华、石塘、九郎、宣团、沈店、午公、九口、古塘、集贤、苏家保承担。解放后,堤圩由所在乡村和企事业单位分段防守。城区防洪墙堤和广济圩江堤为重点防守堤圩,由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确定分级水位,由市防汛指挥机构统一调防。
1949年,城区防洪墙堤和广济圩江堤防守分级水位有设防、警戒2档,分别为14.5和16.08米。1954年增设危险和保证档,分别为17和17.28米。1977年调整为:设防水位13.69米,警戒水位16.08米,危险水位17米,保证水位18.74米。1983年,城区防洪墙堤和广济圩江堤增设力争保证水位,为19.34米,并对广济圩江堤外护圩、江心洲堤和重点内圩设档,对重点蓄水库塘提出相应要求。广济圩江堤外护圩确保至江水位17.5米,江心洲堤确保至江水位18米,1000亩以上内圩确保至破罡湖水位13.67米,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内圩要确保至破罡湖水位13.44米,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确保24小时内连续降雨467毫米不出问题,蓄水5万立方米以上山塘确保24小时内连续降雨362毫米不出问题。
汛期,城区防洪墙堤和广济圩江堤按分级水位统一调防,境内其他堤圩也相应比照防守。达设防水位时,江堤管理人员上堤巡逻检查,市防汛指挥部和市、区水利部门开始24小时值班,市防汛指挥部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部署任务。达警戒水位时,各级防汛指挥机构集中办公,防守广济圩江堤的郊区第一线防汛民工746人上堤,以乡村为单位,每公里28~30人,搭工棚,巡逻查险,防风挡浪;防守城区防洪墙堤及旱闸的第一线防汛人员410人到岗,筑土上闸,日夜值班,观察水位变化情况,并在闸口以外两侧预备土料土袋。分管广济圩江堤和城区防洪墙堤防汛的市级领导同时到位,防汛服务工作也全面展开,特别是防汛经费、材料、运输车船等加紧筹集。达危险水位时,防守广济圩江堤的郊区第二线民工3895人上堤,以乡村为单位,每公里120~140人,分别编成巡逻查险和抢险队,日夜巡逻查险,随时准备抢险;防守城区防洪墙堤及旱闸的第二线防汛人员1250人全部到位,以防守单位为单位,就地吃住防守。调用防汛的车船全部集中,统一由市防汛指挥部调配。并成立市级防汛抢险队,各级党政负责人全部进入防汛阵地。防汛急需的各种物资全部运至江堤各个防汛仓库和险段。江水位如继续上涨,则动员全市人民全力以赴投入防汛。
【抢护措施】
广济圩江堤较为严重的险工险段有12处。城区防洪墙堤3195米长的土堤防洪标准低于广济圩江堤,抗倾抗滑安全系数较低,尤其是立新圩兴建后未经大洪水检验,连结立新堤与防洪墙堤的石化大件码头的南端400米长尚未筑标准堤防,电厂段土堤质地差,汛期有渗漏现象。此外,城区防洪墙第2、9、10、11、12等5个闸口均建有检票楼,采用破墙和骑墙式,楼内既未填土,也无其他抗倾抗滑设施。上述险工险段在汛期出现的险情主要有管涌、散浸、裂缝、滑坡、岸墙渗水、闸门漏水、基础渗漏等。
管涌抢护,一般采取反滤围堰的方法。即在冒水孔周围用土袋围成低堰、堰内先填粗砂,再填瓜子片、碎石,砂厚15~20厘米,瓜子片、碎石各厚15~20厘米,最上面盖以小石块。涌水急时砂料填不进去则先填碎石和块石,以减弱水势,然后再按上述级配充填,并略高地面。一次级配不能制止冒砂就再填一次,直到渗出清水为止。深水塘中发生管涌,则制作木桶或木筏作围堰,内填反滤料。1973和1980年,丁家村、汪家墩、私姑沟出现此种险情,采用反滤围堰措施后立见成效。对范围较大的翻砂鼓水,用上述方法不解决问题而附近又备有大量砂石料时,则不做围堰,直接在翻砂鼓水处填筑反滤料。在砂石料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土布作反滤,即先将翻砂鼓水处滤杂物清除,填以10厘米厚的瓜子片或碎石隔层,再平铺土布,上盖10厘米碎石和30厘米小块石护面。这种抢护措施在1988年汛期采用,效果较好。
对堤坡、堤脚和近堤地面渗漏散浸严重,又有松软、崩塌危险的,一般采取开导渗沟的方法,即从土壤呈饱和状态的浸润线顶点至堤脚(根据地面渗浸程度可再延伸)开挖若干条直沟(或人字沟),沟距一般5~8米,深0.5~1米,宽0.5~0.8米,沟内分层填放粗砂、瓜子片、碎石,每层20~30厘米,遇高水位时,沟距、沟深、沟宽适当减小。
出现细浅裂缝时,主要是加强监测。出现宽缝,则用细土分层填灌捣实。出现窄缝先开槽挖至无裂缝的地方,再填土夯实。出现深层横向裂缝时,一般在迎水坡脚打一排木桩或竹木间隔桩,桩距1~15米,用长毛竹或竹片扎成横栏框架,框架后扎一层芦席,然后在堤坡上向内倒土,边倒边踩实。纵向长度超出裂缝范围5~8米,填土略高于水面。1969年汛期高水位下发生堤身纵向开裂下挫,采用这种抢护措施脱险。
对滑坡主要采取做透水土撑抢护。即将滑动的松软土清除,削坡挖沟,在沟内分填导渗材料,然后填筑土料,分层密实,最后于堤脚堆石加固。土撑边坡大于1∶5,纵向长度两端超出滑动范围,高度在洪水位以下0.5~1米,至少与滑动面顶端相平。
(表24—4)广济圩江堤主要险段

岸墙渗水,在查明渗漏位置、孔隙大小后,用土袋、棉絮、帆布在外口堵塞,然后再筑土戗。渗漏不太严重的,在背水坡做反滤导渗;渗漏范围较大的则在上游翼墙下外障用土封。
闸门漏水时先检查闸门是否完好,如系完好仅是止水橡皮损坏而又漏水量不大的多不处理。影响安全时,一般用棉絮或土料堵塞,如闸门损坏则立即上好预备闸门。
基础渗漏,一般在下游闸底板末端做反滤工程,反滤层上用铝丝笼或竹笼装块石保护,厚度不小于0.5米。基础渗水严重或闸身断裂,则在闸外做围堰或下外障,将整个闸孔封死。1981年沟儿口通江闸身断裂,即采用此种方法处理。汛后拆除老闸兴建新闸。
【防汛纪实】
1954年防汛
1954年5月中旬起,长江安庆段水位持续猛涨。5月22日,江水位逼近设防水位,汛期比常年提早20天。6月1日,市防汛指挥部成立,并向全市宣布进入汛期,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6月16日,江水位涨至16.1米,超过警戒水位。19日,金家闸至电厂间700米江堤上发现3处渗漏,当晚组织200名民工下外障、筑麻袋土包而脱险。24日降雨262.3毫米,城区马路水深1尺,状元府等13条街道被淹,碾米厂、油粉厂被迫停产。
6月26日,长江水位涨至17.3米,超过危险水位。当天,市委召开全市科局长干部大会,通报汛情,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全体干部职工紧急动员,确保国家建设和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时属市防守的长江堤防长度1200米,包括广济圩江堤棋盘山至虹吸管310米。市委成立江堤防汛指挥部,组织2400多人突击筑堤,完成加高培厚土方3.3万立方米,堤身普遍加高0.5~1米,填麻袋包3.2万个,堤外脚下防浪桩1983根,修月堤内外戗1074米,筑养水柜、桶37只,抢修险工隐患28处,并突击筑成建设路口至东北埂长263米、底宽5米、顶宽3米、高2.5米的一段沿江堤防。
7月9日,长江安庆水位涨至17.5米,市防汛指挥部改称市防汛抗灾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直接领导,统一组织全市的防汛抢险和劳力调度。全市各单位干部职工昼夜轮流上堤参加护堤劳动和巡防。并成立城东区、城西区、工会、学生、机关企业干部及劳动大队7个防汛抢险大队,每日24小时以各队人数一半随时轮换调用。7月11日,市防汛抗灾指挥部将市区江堤分为4段防守,设置建设路、迎江寺、窑厂、金家闸4个防汛指挥所。市委书记、市长以及部委、区局领导干部日夜在堤上守护。
7月26日,长江安庆水位达18.28米。下午5时,广济圩江堤回龙庵堤段因渗漏成洞溃破,破圩时水位18.31米。一天后,城东郊一片汪洋。为确保城区安全,金家闸防汛指挥所于当天组织1500多人抢修护城圩堤,用1.62万条麻袋装土,加高培厚土堤长4150米,并将大湖闸堵死。7月28日晨护城圩堤溃破,溃圩时江水位18.33米。城郊4个乡1.2万多人口8000多间房屋被淹,沿江一带和市内低洼处共21个居委会、7500户、3.1万多人也先后受淹,倒塌房屋1万多间。为确保市内未淹地段,市防汛抗灾指挥部调配7个防汛抢险大队,并动员全市人民,共组织3100多人连夜在东门大栅子及造纸厂街缺口处临时筑堤303米,底宽5~10米,顶宽3~5米,高2.5米,完成土方0.61万立方米,上筑土麻袋草包2.48万条,下木桩436根,抢修险工隐患17处。在草包麻袋用完后,市防汛抗灾指挥部下令从花纱布公司等商业仓库调用布匹万余米,组织市民突击缝制4.5万多条布袋装土抢险,并动用全市消防器械及抽水机17部,排除内涝积水,保住了低于江水位的市区的安全。同时,当城西区出现江水内灌时,在地藏庵口筑防水埂120米,保住棋杆乡157亩稻田未淹。另外在发电厂周围筑起长254米、高2米的护厂堤防,发电厂始终未停止发电,保证了全市生产及照明用电。
7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王副部长抵市视察灾情。7月30日,华东行政委员会慰问组抵市。由于广济圩江堤和护城圩堤相继溃破,全市防汛工作随之转为生产救灾为主。
8月1日,长江安庆水位达18.74米,为本世纪第一高水位。8月2日江水始退。在百日防汛抢险中,全市投入80%以上劳力,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165人被评为防汛模范。
1983年防汛
1983年6月4日,长江安庆水位达到设防水位。7月1日,破罡湖水位达12.83米。城郊形成湖水江水内外夹攻之势。7月4日,长江安庆水位16.29米,超过警戒水位。市委召开全市防汛工作紧急会议,确定防汛排涝为当前全市工作的中心。全市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分段包干,坐镇指挥。
7月7日20时,长江安庆水位达17.06米,超过危险水位。广济圩上堤的民工达5100多人,全堤划分61个小段,责任到人,24小时巡逻查险。当天下午至夜间,大观防汛分指挥部组织1200人、61部机动车,运土方0.12万立方米,对立新圩加高加固。
7月9日起,组织30多部汽车,在广济圩江堤丁马段地区水电局仓库至化肥仓库间长200米的内堤脚突击构筑一个宽100米、高1米、土方2万立方米的盖重,工程半月后竣工。与此同时,十里铺、肖坑、龙狮3个乡(办)组织4400民工,在“五四”溃口险段,按省水利厅要求,突击构筑一个周长1800米、平均高1.2米的养水盆,3天完成土方1万多立方米。这2项应急工程实施后,丁家村和“五四”溃口段未再出现大险情。
7月11日,省委常委、副省长苏桦来安庆领导防汛抗洪。
7月12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夹箱圩、新义圩、将军圩3个外护堤实施人工行洪,淹没耕地4861亩。
7月13日晚8时30分,长江安庆水位涨至17.95米,为本世纪第二高水位,半小时后始退。当天参加防守长江干堤的干群达15851人。全市共组织43个抢险队,队员1973人,其中解放军抢险队8个,最多时出动解放军1831人。市防汛指挥部还调集各种社会车辆140部,机帆船71条4395吨位,供应急使用。
从6月4日到7月13日,广济圩江堤共出现渗漏、软脚、冒砂鼓水等险情70处,仅丁马段就发生翻砂鼓泉85个、管涌13个、散浸软脚1290米,经过及时处理,都得到控制。整个广济圩江堤外坡浸水3米以上,城区防洪墙平均挡水1.6米,立新圩及新洲堤距江水面只有30厘米,但都没有出现大险情。
7月14日,省防汛指挥部从上海市调集10万条防汛草袋运抵安庆。
7月20日,长江安庆水位17.62米。下午5时半,老峰公社新丰大队社员发现汪家墩堤内脚180米处水沟中有3个碗口大的泉眼,带着泥砂从沟底不断涌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接报即赴出险地点,连夜组织2000多名军民,用砂石导渗控制鼓砂冒水,并将险情报省。7月22日,省下达做养水盆、全面压渗的指示。7月23日上午,市主要领导和省有关同志一起,经过现场“会诊”,制订制服翻砂管涌方案,并立即组织1300多名抢险队员,分4班作业,当晚做成分割回填导渗井,初步控制住险情。7月24日上午,险情又有发展,省委副书记王光宇、省水利厅厅长郭旭升电示:“要想尽一切办法,3天内排除险情”。当天下午,市委在汪家墩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决定将与出险点一埂之隔的水塘全部填上黄砂,作导渗处理。会后调集2400名抢险队员分4班施工,共组织182台车辆,抢运石子1140吨、黄砂2067吨。经过7天7夜,垒起一个周长180米、坝高1.7米的大养水盆,并填平容量0.14万立方米的大水塘,终于控制住汪家墩大面积翻砂管涌。
从7月4日到8月8日,长江安庆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上,高水位持续36天。
10月5日起,又连续降大暴雨,1个月内降雨363.5毫米,破罡湖水位猛涨到13.88米,高出夏汛最高水位0.31米。长江安庆水位在15米左右,内圩无法开闸放水,广济圩内一片汪洋,郊区干群全力抗洪排涝。10月26日后,长江水位开始下降,内涝逐渐缓和。
【抗旱】
解放前,仅靠小型沟塘自然蓄水灌溉,半月不雨即旱。解放后,随着排灌工程设施的建设,抗旱水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1958年6—9月,95天少雨,受旱面积5.6万亩,全市投入3.15万劳力抗旱保苗,无收面积5235亩。
1959年7—10月底,102天无雨,受旱面积6.9万多亩,全市共投入3.5万劳力抗旱保苗,50%的受旱农田得到灌溉。
1960年7、8月少雨,受旱面积5万多亩,全市共投入3.6万多劳力、5千多台(部)提水工具抗旱保苗,减产面积2.8万亩。
1961年7—9月,79天少雨,受旱面积6万多亩,经投入2.7万多劳力抗旱,损失减少一半。
1988年4月和7月基本无雨,受旱面积达10万多亩。全市共出动4万多劳力,动用715台提水工具引水灌溉,最后成灾1.3万多亩。

上一篇:排灌及蓄水工程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