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鱼苗】
解放前,养殖鱼苗主要靠从长江张捕。解放后,养殖业发展,除扩大张捕外,采用人工催产、室内淋水孵化技术繁殖鲤、鲫鱼苗。1970年,破罡湖联营渔场(时名桐城县养殖场)引进技术进行家鱼苗人工繁殖试验。1972年首批产苗83万尾,嗣后年均产苗3000万尾,品种有鲢、鳙和草鱼。1979年,人工繁殖产量达9000万尾。与此同时,渔业公社养殖场从贵池牛头山采集受精卵运回孵化成功。红旗渔场、大枫公社渔场、石塘湖渔场团结分场、肖坑公社渔场也先后建造孵化池,进行家鱼苗人工繁殖。1980年,为适应扩大大型水面定居性鱼类种群和池塘、水库多品种混养的需要,普遍进行鲤、鲫、鳊鲂等鱼苗的人工繁殖,并引进婺源荷包红鲤、日本大阪鲫、武昌鱼、罗非鱼、美国鱼回等国内外优良品种作对比养殖实验,有的还借助家鱼苗人工繁殖技术和设备。同年,全市人工繁殖鱼苗1.2亿尾,占当年产苗总量的68.3%。此后人工繁殖鱼苗占产苗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1985年2.84亿尾,占90%,1988年2亿尾,占92.5%。
【鱼种】
清同治三年(1864),鸭儿沟渔民刘氏利用洼地掘池养殖鱼种,效益甚佳,邻里争相仿效。此后,魏家嘴以及长风、罗塘一带的鱼苗张捕户也养殖鱼种出售,广圩、大枫一带的小型湖泊占有者则掘池养种,就地下湖。
鱼种养殖主要采用枞阳的“浅水法”和无为的“深水法”。传统上普遍采用的是“浅水法”。用此法养殖鱼种的池塘一般在0.6亩以下,水深约0.3米,饲料以熟蛋黄、黄豆浆、糯米糊为主。1954年,省水产养殖总场从无为三官殿招进鱼师,在花山梅林开辟鱼种池24亩,进行“深水法”鱼种养殖,此后鱼种池逐年开辟扩大。1956年,安庆专署水产养殖场就上述两法作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两法各有利弊,“深水法”较适应大规模生产。
70年代后,盛行养殖大规格鱼种,养殖水型、方法多样化,主要有网围养殖、网箱养殖、池塘播种稗稻养殖、稻鱼轮作和兼作、池塘套养等。1976年,桐城县养殖场采用池塘播种稗稻养殖鱼种,此法后在境内约半数鱼种池采用。1984年起,花山乡鲍冲村渔场用24只960平方米网箱养殖鱼种,每年生产1500公斤左右大规格鱼种下湖。在此期间,精养鱼种池塘仍作为主要养殖水型继续扩大,年产鱼种远远高于其他水型。1985年,境内专营鱼种养殖的池塘面积1467亩,产量2308万尾。1986年以后,继续扩大大规格鱼种养殖面积,在养殖技艺上采取小塘改大塘、浅水改深水、密放改稀放、精饲改粗饲。1987和1988年,石塘湖渔场利用2口100亩小圩,年养大规格鱼种1万公斤。到1988年,市内专营鱼种池有半数养殖大规格鱼种。
【成鱼】
池塘和水库养殖
传统以池塘养殖为主,春夏放种,春节前捕捞。1952年池塘收归集体,实行统一投放鱼种、统一管理、统一捕捞,按劳力、工分、人口等统一分配。此后,池塘不同程度地得到改造,紧靠大龙山的乡村先后兴建11座小水库,在以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为主的同时,辅以养鱼,一般只放鱼种,不投饵施肥,每亩年产成鱼仅几十公斤。1982年以后,国家、省、市和郊区共投资322万元,在市水产养殖场的基础上,扩建连片规格化池塘2391亩,其中用于成鱼养殖的1630亩,年亩产成鱼400公斤。1984年后,有关乡村由集体投资,开挖精养池塘2600亩,全部投种放养。龙狮桥办事处红旗渔场一塘多用,塘头办奶牛场和猪场,塘埂种草,草喂牛猪,畜粪喂鱼,年亩产成鱼300公斤以上。但也有部分池塘因工程未达标准,或选址不当,或饲料匮缺,或管理不善等,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1988年,境内1.3万亩池塘共产成鱼118.39万公斤,其中有811亩精养塘平均亩产成鱼156.6公斤。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团头鲂、杂交鲤、荷包红鲤、散鳞镜鲤、白鲫、尼罗罗非、革胡子鲶、美国鱼回等15种,一般采取多品种混养。
湖泊和河道养殖
湖泊和河道养殖由来已久,但大面积养殖到民国年间才出现。民国初,大枫东塘的王荣清收买股份,垒石坝1000米,独资经营约3000亩的石安湖。民国19年(1930),安庆渔业养殖公司在长枫港、宣团寺、张家氵赛等约2万亩的湖泊中放养成鱼。1950年,桐城县渔民协会管理委员会接管境内白泽湖、上港、余家岭、下港、三段、横港、张家氵赛、白水湖、泥潭湖、下沟圩、余家滩、三段外滩等约6.5万亩的湖河水面。1952年,省水产公司接管境内石塘湖、东湖、团山湖、石龙口、藕花氵赛、梅林梢、曹家新段、石安湖等约6万亩的湖河水面,并与当地渔民协会联合组成广济圩渔湖管理委员会,成立安徽省水产养殖总场,作为成鱼养殖基地。60年代,大枫公社垒筑石坝拦截0.6万亩的官桥湖,花山公社鲍冲大队也在菜子湖圈圩0.1万亩,进行较大面积成鱼养殖。1980年,对破罡、石塘两湖水质采样分析,每升水化学含量分别为:氨氮0.3~0.4毫克、亚硝酸盐氮0.008毫克、硝酸盐氮0.03~3.21毫克、化学耗氧2.76~3.45毫克、氯化物11.3~12毫克、重碳酸盐68.45~84.72毫克、硫酸盐4.02~8.17毫克、硅酸盐6~6.67毫克、钙12.11~18.44毫克、镁4.01~4.93毫克、总碱度1.83~1.39、总铁0.1~0.33、溶解度7.02~7.19、酸碱度6.73~7.2。每升水饵料含量为:浮游植物12.91~51.85万个、浮游动物0.28~0.77万个,每平方米底栖动物量0.04~0.13万个,水草覆盖率为48~100%。当年,三大湖成鱼产量26.9万公斤,1982年上升为36.24万公斤,1983年61.64万公斤。在此期间,新洲、杨桥、凤凰等乡开发荒滩,以圈圩蓄水、拦河扎笄等方法养殖成鱼。1984年,破罡湖渔场由国家、省和郊区三级联营,养殖湖面扩大,三大湖成鱼总产量74.74万公斤。1988年为98.18万公斤,其中破罡湖渔场76万公斤。
稻田养殖
1958年,桐城县养殖场试用稻田养殖鲤鱼,但未能推广。60年代,沿湖社队利用低洼圩田的沟渠和方宕投放少量鱼种,或靠进水时流进一些成鱼或鱼种,品种多为鲤鱼和鲫鱼。一般不投饵,全赖天然水生杂草和稻田散谷,任其自行繁殖,产量很低。1982年,大枫乡红庙村在77.5亩稻田中开沟养鱼,实行稻鱼兼作,当年收稻3.49万公斤,获鱼450公斤,此后每年均有放养。1984年,普遍推广稻田养殖成鱼技术,养殖形式有稻鱼兼作和轮作两种。后者采用较多,即在农田沟宕中蓄养鱼种,待早稻收割后,灌水淹草,放养鱼种,品种有鲢、草、鲤、鲫、鳊等,一般投放冬片鱼种。到翌年早稻开耕前泻水,大的起捕,小的留作来年鱼种。也有投放夏花养大鱼种的。1988年,稻田养殖面积发展到1099亩,年均亩产稻400公斤、鱼35公斤。
“三网”养殖
网箱、网围、网拦“三网”养殖成鱼始于70年代,仅在大中型水域进行。网质为合成纤维材料,多用聚乙烯线。网箱有全封闭的六面体和敞口式的五面体,多呈长方体形,面积有28平方米(4×7)、40平方米(5×8)、56平方米(7×8)等规格,入水深度一般为2米左右。网围则无底无盖,呈圆形,网下以卵石包纲围脚,压入泥底,周围用竹桩支撑。网拦是用网拦截湖汊,下网前先行清野,再放鱼种。1970年,桐城县养殖场在石安湖用网拦截湖汊,囤放鱼种。1984年,花山乡鲍冲渔场放置网箱24只960平方米,当年收获成鱼和鱼种4000公斤。嗣后,石塘湖渔场也放置网箱20个784平方米,进行成鱼养殖。1986年,广圩渔场在张家氵赛湖围拦70亩湖面,后因效益不佳而停止。1987年,石塘湖渔场网围10亩,投放大片鱼种,喂以水草和麸糠,获得较好效果。1988年,“三网”养殖面积360亩,其中网箱3亩,网围50亩,网拦307亩。
【特种水产品】
1959年,桐城县养殖场在花山梅林墩老虎山下修建1口4.5亩的特种水产品养殖池,当年6月放流幼蟹138只、泥鳅和黄鳝1596尾、青蛙5800只、乌鱼1.5万尾,因无专人管理,均无收益。1976年,广济圩水系三大湖从上海崇明购回蟹苗放养。1980年,花山公社普遍养殖黄鳝,因饲料来源困难,放养数量受到限制。1981年,花山、大枫、凤凰等公社开始养蚌育珠。同年,破罡湖渔场进行河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第二年,该场引进江苏武进大棚小池喷水繁殖三角帆蚌技术,当年繁殖200多万只。1983年育仔蚌600多万只。在此期间,大枫和石塘湖渔场也相继进行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获得成功。由于繁苗育蚌成本低、收效快,网箱笼养河蚌一时遍及郊区。1984年,市水产局组织十里铺、白泽湖、花山等乡去阜阳学习养鳖技术,十里铺乡农民潘宜欢开始养鳖。同年,凤凰乡袁柏村周克明等3户渔民利用1亩池塘放养早期黄壳蟹,经52天人工饲养,回捕成蟹480公斤,纯利达6000多元,其后农户争相效仿,池塘养蟹随之风行。1986年,在7.5万亩湖区人工放流河蟹,效果很好。同年,杨桥乡余湾村农民余建实购进鱼行龟和绿毛龟,在自家小院中建6平方米小水池,摆设若干玻璃缸,进行庭院养龟。1987年,全市共繁殖幼蚌1000万只,种手术蚌10万只,收摘珍珠264公斤,产值32万元。同年,省、市、郊区以及破罡湖联营渔场集资96万元,在联营渔场建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工程,并引进福寿螺试养。1988年,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建成试产,获蟹苗6公斤,约120万只,放流破罡湖。同年,境内共投放幼蟹2吨,产成蟹40吨,其中石塘湖投放幼蟹650公斤,产成蟹8000公斤,获利30万元。这一年,凤凰乡沙漠洲渔场工人许向胜引进牛蛙10只,在户外10多平方米的小池中放养。
【鱼病防治】
1960年,省水产专科学校教师和实习生在桐城县养殖场进行鱼病普查。随着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养鱼法”的推广,池塘实行高密度精养,鱼病问题突出。1984年,破罡湖联营渔场建立鱼病室,引进草鱼出血病土法疫苗技术。水产部门利用新闻媒介和举办培训班,对乡村渔场和养鱼专业户进行鱼病防治科普教育。1988年,常见鱼病有50余种,其中危害性较大的是肠道炎、烂鳃、皮肤病、出血病等。
肠道病。鱼种阶段有粘孢子虫、头槽绦虫、毛细虫、棘头虫等,成鱼阶段有细菌性肠炎、球虫等。症状多是肠道充血发炎,重者溃烂,肛门红肿外突。草鱼、青鱼常患此病,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4—9月。
鳃病。鱼种阶段有鳃霉、隐鞭虫、口丝虫、粘孢子虫、舌杯虫、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指环虫等。成鱼阶段有细菌性烂鳃和中华鱼鳋。症状是鳃丝腐烂,带有污泥,水温15℃时少见,20℃以上开始流行。常与其他疾病并发,死亡率很高。草、青、鳙、鲤等鱼均可发生。
(表23—1)常用鱼病防治药物


皮肤病。鱼种阶段有白头嘴病、白肤病、赤皮病、水霉病以及由三代虫、锚头蚤、鱼虱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成鱼阶段有痔疮、打印病、立鳞病、红线虫等。病因主要是养鱼水域环境恶化,或在运输过程中擦落鳞片,被细菌或寄生虫侵入所致。
出血病。属病毒感染,病鱼症状为肌肉、口腔、鳍条基部充血,尤以1~2龄的草鱼易感染,流行甚广。
另外,还有复口吸虫病、气泡病、跑马病、萎瘪病、弯体病、疯狂病、舌状绦虫病等。主要天然敌害有湖靛、青泥苔、水网藻、蚌壳虫、剑水蚤、水生昆虫、虾类、肉食性鱼类、两栖类、水兽、鸟类等。
防治鱼病的措施主要有:在放养之前对鱼池环境清理消毒,每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杀灭各种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将鱼种放在一定浓度的药水里洗浴,常用3~4%的食盐水、10PPM的漂白粉、8PPM醋酸亚汞和20PPM的高锰酸钾;在每年4~10月鱼病流行季节采取全池遍洒药物、挂蒌(或袋)消毒或投饲药饵等进行防治。
【养殖企业】
1952年始建渔场,从事水产养殖。到1988年,全市共有渔场54个,其中国营渔场1个,区办渔场2个,乡村渔场51个。
安庆市破罡湖联营渔场
1952年10月,省水产局投资筹建直属水产养殖总场,职工50人,场址择于大枫乡茂林寺。为加强管理,省水产局与当地渔民协会和省水产公司组成广济圩渔湖管理委员会。1953年,该场正式投产。次年广济圩溃口,场址临时迁往大枫乡芭茅山。1955年,该场下放安庆专署管理,易名安庆专区水产养殖场,场址移至花山虎塘生产队老虎山。1958年,安庆专署又将该场下放给桐城县,更名为国营桐城县水产养殖场。1959年,职工增加到198人(包括家属工)。三年困难时期,渔场动员一部分职工回家,少数职工自动离职。此后全场固定职工长期保持在百人左右。1980年,该场划归市属,更名为国营安庆市水产养殖场,总经营水面3150亩。1982年,中国水产养殖联合总公司、省水产开发公司和郊区政府三方协议,共同投资,在国营安庆市水产养殖场基础上,开发破罡湖水域。新场址设于花山乡梅林墩龟山头。联营工程于1984年6月基本竣工,定名为安庆市破罡湖联营渔场。联营后,渔场先后吸收农民工256人,职工总数达362人,经营水面扩大至35600亩。自建场到1988年,国家共投资475.6万元,其中1982年投资208万元。1980年前,渔场主要经营广济圩6万余亩水面的天然捕捞,年均产鱼约5万公斤。1980~1983年,除天然湖泊捕捞外,进行小型鱼湖养殖,2850亩养殖水面,年产鱼6万公斤。联营后,该场扩大养殖水面,扩建规范化的精养鱼塘,精养和粗养结合,成鱼年产达50万公斤以上,其中1988年达76万公斤。1972年渔场引进家鱼人工繁殖技术,1987年繁苗达1.2亿尾。到1988年,渔场各种类型的大小水面齐全配套,有培育苗种的专用塘,有规范化的连片精养塘,有百亩至千亩的小型水面,有万亩以上的大湖。生产上能自繁鱼苗、自育鱼种、自养成鱼、自己捕捞。并经营养蟹、养蚌、育珠、种桑、养蚕等项目。
安庆市郊区石塘湖渔场
前身为桐城县杨桥石塘湖管委会,1980年成立安庆市郊区石塘湖渔场,为区属国营企业,所辖水域上至白泽湖江堤,下抵杨桥仓房官屏渡,面积2.22万亩。在此水域,曾由安庆行署水产局投资4万元,市财政投资1万元,投放500万尾夏花鱼种,并配制网拦设备。1981年,渔场自筹资金8万元,建两层楼房一幢,面积460平方米。1988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提供80万元低息贷款,建设张四墩鱼种配套工程。该场1981—1988年共投放鱼种1062万尾,产成鱼205.66万公斤,产值213.96万元,其中1988年投放河蟹获产值34万元。渔场有职工70人。
安庆市郊区广圩渔场
前身为怀宁县广圩区湖管会,1981年成立安庆市郊区广圩渔场,所辖湖面有长枫港、三段、横港、张家氵赛和泥潭湖等共1.27万亩。1982年,市投资5万元建鱼种塘90亩,进行鱼种配套生产。该场1979—1988年共投放鱼种5349万尾,产成鱼104.32万公斤,累计产值179万元。渔场有职工43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