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采种】
民国4年(1915),省立第一造林场开始采集树种。12年该场设交易所收购树种。当年,除用于育苗外,还储存洋槐、香椿、乌桕、侧柏、冬青、枳木具、松、重阳木、枫杨等树种12.75石。15年,农林总局从外地引进大量花卉种,然质量低劣,能播者无几。此外,还陆续购进吉林松种0.35石、秋浦针叶杉种0.15石、贵池无患子种0.03石、太湖漆树种0.35石、马尾松种1.2石、南京黄金树种0.15石。17年,安庆第一林业试验场从外地购进黑松、泡桐、喜树、青松、栾树、美国胡桃、缅甸桉、楹树、合欢、秋枫、蒲葵等树种,其他树种由潜山、太湖、贵池等分场采集。当年,该场育苗和直播树种达42种。
1950—1952年,安庆林场年均采种850公斤。树种有剌槐、苦楝、中槐、侧柏、香樟等。嗣后两年,林场派员到石台县收购小叶栎、麻栎、栓皮栎及槠、栲等树种2000公斤。此外,也有人采集少量的剌槐、苦楝、枫杨、桑、桐等树种或进行接穗。
60年代中期,社队林场始建苗圃。1965年,十里铺、肖坑、渔业、东方红4个公社育苗用种5440公斤,其中社队林场用种320公斤。1971年郊区购入树种700公斤,其中杉树种400公斤、臭椿树种50公斤、油茶种250公斤。80年代初,树种由市林业部门购入,供社队育苗。开始不收款,后部分收款。1980—1988年,共购入树种40个品种3037.75公斤,其中杉树1050公斤、马尾松227.5公斤、金钱松30公斤、火炬松41.5公斤(美国)、湿地松5公斤(美国)、雪松6.75公斤(美国)、三尖杉1公斤、璎珞柏2.5公斤、千头桕2.5公斤、马褂木5公斤、露丝桕2公斤(美国)、绿干柏0.5公斤(美国)、铅笔柏4.5公斤(美国)、池杉520公斤、檫木75公斤、泡桐25公斤、板栗480公斤、油桐219公斤、日本板栗7.5公斤、喜树50公斤、核桃100公斤、乌桕10公斤(郊区)、樟树30公斤(郊区)及华山五针松、落羽松、杜仲等142.5公斤。
【育苗】
民国4年(1915),省立第一造林场在西郊建圃育苗。到12年,该场除用于造林外,在圃苗木有2.75万株,种类有中国槐、苦楝、剌槐、梓、枳木具等,皆3年生,以中国槐为最多。17年,农林总局在东郊建苗圃76亩,育苗86.86万株,其中有七八年生的。到20年,除用于造林外,有留床苗81.91万株、床替苗37.81万株。
1950年,安庆林场在东门外育苗40亩,品种有剌槐、苦楝、侧柏、香樟等,年均新育、留床、移栽苗木23万株;在赵家畈育苗5亩,年产马尾松苗15~75万株。1954年广济圩江堤溃破,东门外苗木全被淹死。1955年春,市拟定以发展经济林为主,重点绿化安北乡荒山的规划,采取大量育苗、逐年定植的方法。当年底在姜高琦墓周围征地100余亩作苗地。次年春,续征环城路脚地,从外地请进技工,并赴辽宁、山东省及萧县、肥西、余姚等地购入湖桑、苹果、梨、桃等接穗。1956年新育果苗70亩,保育桑苗80亩,其他苗20亩,培育果、桑嫁接苗150万株。1957年,城乡苗圃面积达250亩,育苗220万株,其中留床苗96万株。1964年,茅岭苗地改作农场。随后赵家畈、环城路脚苗地也改作它用,苗圃减至103亩。1966年,新建地方国营苗圃2个、公社苗圃1个、大队苗圃3个、生产队苗圃100余个,共育苗157.56亩,其中用材林苗圃地68亩,改变了社队不育用材林苗木的习惯。至70年代末,年均育苗保持在百亩左右。
1980年,市林业站引进国外松、柏类等20个树种供社队育苗。1982年,市林业站刘之恒到新洲小沙包开辟苗圃,培育黑杨树苗。1983年,该站与社队骨干苗圃实行联产承包,依种定产,二(林业部门)八(社队)分成。当年产苗340万株,出现苗木过剩现象。宣店林场承包育苗17亩、品种25个,当年产苗65万株。该场对雪松采取实生育苗,1公斤种子一年产苗1270株,数、质均列省内前茅。1984年,育苗502亩,产苗182万株,其中新洲黑杨苗200亩,产苗30万株;市园林处的茅岭苗圃250亩,产苗100万株。1985年11月,日本茨木市城阪光弥带来日本栗种7.5公斤,由宣店林场育苗。次年4月,城阪光弥又赠送日本板栗奴、伊吹、伊吹变种、筑波、乙宗、田屋、银寄等7个品种,共接穗670根,当即嫁接300株,定植在宣店村老林山场。1987年春,该场续栽日本实生栗377株。截止1988年,市林业部门扶持乡村育苗,供应化肥、农药、种子并补助社队林场育苗款共1万余元。培育成功的苗木种类有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雪松、华山五针松、落羽松、金钱松、杉木、柳杉、三尖杉、池杉、水杉、侧柏、美国香樟、绿干桕、铅笔柏、川柏、璎珞柏、银杏、罗汉松等针叶树苗以及香樟、苦楝、川楝、剌槐、紫穗槐、中槐、泡桐、檫、梓、杜仲、马褂木、杞柳、喜树、重阳木、湖桑、核桃、板栗、黑杨、油桐、油茶、桃、梨、杏、柿、柑桔、枇杷、乌桕等阔叶树苗。其中黑杨苗产量极高,仅新洲乡就出售90万株,价值27万元。此外,大枫、杨桥、梅林道班也投资约10万元,兴建10亩小苗圃。
【植树造林】
国营林场造林
民国4年(1915),省立森林局在西郊烈士墓建第一造林场,营造国营林。到7年,有林木60.49万株。后逐步扩大造林范围,到13年,新植林累计面积约3000亩132.24万株。树种以赤松、黑松为主,剌槐、侧柏次之,另有少量乌桕、油桐。17年5月,第一造林场与省农林总局合并成立省第一林业试验场,当年有苗圃76亩、标本林地25亩、西门外山场约10万亩,已植林地3000亩,立木112万株。20年,省立第一林区森林局造林2918亩,种类有侧柏、黑松、棉树、赤木、剌槐、柳、乌桕、黄金树、苦楝、油桐、香樟、中槐、皂荚、栾树、君迁子、青栎、麻栎、榆树、盐虎木、朴树、枳木具、枫、枫香等。27年安庆沦陷,林场停办。3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林场,次年在乱石堆一带造林。
民国4年(1915),省立第一甲种农校附设省立第一蚕桑试验场。到17年,有田地196亩、桑树2万株、桑苗1万株。民国15年(1926),省农林局在大龙山建林场,营造国营林,并代为无力保护或无力继办的私有山林管护,按年纯利七成收费。当年该局在大龙山设造林事务所,雇工植造松林。
1950年,安庆专署接管省立第一造林场,建安庆林场,场址设于城西地藏庵。次年新植松树200亩,嗣后两年直播栎类500亩。1954年冬,场址迁入集贤关。
1956年春,市城建局在马家岭征地600亩建油桐场,次春栽植苹果、桃、梨400亩,1.2万株。1964年划归市文教部门。1975年为石化总厂征用。
1956年,市园林处在茅岭征地1053亩建园艺场,栽植苹果、梨、桃、板栗1011亩,1万余株。1963年4月,该场划归市农林局。1964年,改为农场,并接收安庆报社石门湖荒山土地450亩,同时接收第一中学西门外二里半土地200亩及民政局东门外机场蔬菜基地80亩。至此,该场有土地近2000亩,农林用地各半。“文化大革命”前期,该场所栽果树、油桐、茶叶等被毁掉90%以上。1974年市绿化委员会动员全市人民在场址栽植黑松、杉、茶叶等近700亩。
集体林场造林
1957年,杨桥乡余湾、余墩和仓房的农业社分别设林果专业队,专门从事林果生产。次年9月,十里铺公社兴办全省第一家公社园艺场,省林业厅派员帮助规划设计,重点栽植苹果和砀山梨。入冬,该场抽全社劳力挖宕,从茅岭苗圃购进16个品种果苗3.98万株,栽植面积1238亩。该场经营总面积1824亩,其中有林地1409亩,专业劳力66个。1963年,华中路公社机场大队、集贤公社林业大队和杨桥公社宣店大队相继办起林场,共有专业人员100人,经营面积3505亩。1975年,十里铺、肖坑、渔业、东方红等公社共有7个大队林场,专业人员164人,经营面积4497亩。1981年,社队普遍兴办林场,进行专业化造林。年底,全市共有集体林场27个,专业人员358人,经营面积32200亩,有林地29600亩。其中大队林场25个,专业人员352人,经营面积31900亩,有林地29400亩;生产队林场2个,专业人员6人,经营面积300亩,有林地200亩。1983年,全市有集体林场23个,专业人员317人,其中农民技术员35人,经营面积30858亩,有林地28324亩,当年造林2055亩。1981—1987年集体林场共造林18805亩,占同期造林总面积的80%。1988年,全市有集体林场24个,固定专业人员272人,经营面积23551亩。
乡村造林
1955年,对面积较大的荒芜公山划段分片,由当地农业社经营,山权归政府,林权归造林者。马桥乡的东风、象山村,集贤乡的苏岗、红光村,砂桥乡的眉山村等,按劳力集资购苗,掀起绿化大龙山的造林高潮,当年公堂山大都栽上松树。市林业部门从东至县金寺山林场采购剌槐、黑松和马尾松苗20万株,绿化鸭儿塘周围及凤凰山丘陵荒岗。
1956年,市制订林业建设规划。当年清明节,全市5000人在赵家畈、二里半、大小凤凰山挖宕,直播油桐1100亩44万株。1957年春,在乱石堆、南庄岭等荒山植油桐林1100亩44万株,栽植乌桕500亩4万株,在肖坑、机场、余桥、老峰等地共栽桑约1900亩38万株,在马家岭栽苹果、梨、桃400亩1.2万株。次年省林业厅拨款3000元抚育油桐。
1959年冬,机场公社机场大队复兴、机场、兴安、风景、丰收、爱春、万春等生产队栽植苹果、梨、桃、枇杷、核桃5个品种461亩1.53万株(果菜间作320亩,果粮间作45亩),其中苹果50亩、0.24万株,梨236亩0.92万株。
1962年,杨桥公社余墩大队在三祖坟、烧鸡挡、团山包、上下江挡及东边牌5处山场营造松树843亩。1964年安庆专署组织国营山林清理登记,将马桥乡等在大龙山营造的山场收归国有,林木未作处理。花叶庵冲口至蛤蟆石和尚塔下段到白石岭等地山林经安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处理,柴草交红光和红旗大队集体派人管理。杨桥公社余墩大队营造的松树林山场收归国有,林权为国社共有,成林抚育中的劈丫、扫脚、抽林间伐的收益归生产队,成林收入按队六国四比例分成。由于裁定了山林权属,在谁种谁有的政策下,1966年掀起栽植黑松、马尾松热潮。
(表22—1)1988年集体林场概况

1968年起,连续几年,杨桥公社宣店、龙山、余墩、余湾等大队在黄洋冲、无量塔、东边排、大岭石洼、闸子门、竹照牌、小屋、石塘嘴等国有山场集体造林847亩。以后由国营大龙山林场按照大队造林面积,以每亩松树5元、杉树6元共付款4255元,作为补偿集体造林和管理费用,林权收归国有,不再实行收益分成。
1970年,十里铺公社林业大队挖槽栽杉5000株。1971年,十里铺、杨桥、花山、老峰、长风等公社组织干部参观学习湖北英山、广济丘陵栽杉经验后,连续4年共抽槽栽杉3123亩。1975年,十里铺公社林业、十里、五里等队试栽国外松1500株。
1981年,市政府拨款4万元购苗,无偿供应社队成片造林。对年造林10亩以上,成活率达85%以上的,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后,给予资金和粮食补助。当年境内社队共成片造林0.2万亩,其中成活率达85%以上的有0.13万亩,市政府共发放造林补助费1.12万元、抚育补助费0.61万元、造林补助粮2万公斤。1982年,市政府对以林为主的花山、杨桥两公社和十里铺公社林业大队、渔业公社凤凰大队减免征购粮103.3万公斤。到1987年,境内乡村连续7年共成片造林2.29万亩,成活率达85%以上的有2.03万亩,市政府共发放造林补助费8.1万元、抚育补助费1.09万元、造林补助粮10.83万公斤。
洲区造林
1954年春,洲区农民首次在堤内成片造林。当年汛期,洪水没洲,所栽苗木被水淹死。入冬,结合堤防整修,大规模地在堤内植柳,并栽桑、椿、园竹等。1964年,所栽树木被大量砍伐盖队屋和私宅。1966年,洲区农民再次造林,树种有苦楝、枫杨、桑、椿等,以苦楝为多。1974年,洲区农民第三次较大规模地造林,树种有枫杨、苦楝、柳等,其中枫杨主栽于四旁及道路,柳树分布于堤圩。1976年,洲区立木达48.44万株,人均39株。
1982年2月,市林业站工程师刘之恒呈书市政府,自荐到新洲公社发展意大利黑杨树。当年开荒育苗17亩。后由市火柴厂与新洲公社签订合同,以火柴厂出资,新洲公社用木材偿还的形式营建黑杨树火柴梗材基地4000亩。与此同时,新洲公社与市水利部门议定,公社每年付4万元给水利部门,获取外滩营造黑杨权。1983年,由市科委集资,火柴厂派员从寿县调入1000余株黑杨树苗,分给新洲公社570株,林业站从宿县购入1—69和1—72黑杨苗1.2万株,分配新洲公社1万株。同时兴办苗圃80亩,培育黑杨苗15万株。当年汛期外滩受水淹108天,被淹黑杨苗死亡甚多,未淹部分生长速度减慢,死亡率约3%。1984和1985年从江苏南通和省内固镇、贵池引进1—63等黑杨树苗2万株,又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引进366、370、375和A1—A6等黑杨品种,进行对比栽培试验。1987年,新洲乡黑杨树品种有1—69、1—72、1—63、1—214、加农、366、370、375、A1—A6等14个。主栽品种为1—69,占黑杨树总面积95%。共营造黑杨1.34万亩,立木蓄积量1.23万立方米。生长较快的品种为1—72,6年生单株材积0.25立方米。生长较慢的品种为加农杨,6年生单株材积0.03立方米。新洲乡有68%的农户实现宅前有树,宅后有竹,四旁立木蓄积量达0.6万立方米,户均2立方米。
新洲乡外滩黑杨树由乡政府管理,成材后收入归群众所有,乡收取5%的管理费。造林费用主要来源于火柴厂贷款的77万元、血防“以林代芦”试验费5万元、市林业站拨给的造林补助费0.67万元和该站贴息贷款10万元,总计92.6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3.3万元(不含农民投工费)。新洲乡外滩2.6万亩,芦苇占1.42万亩,以林代芦前芦苇产量逐年递减,年均亩收入低时仅4元,且钉螺孳生严重。以林代芦后,不仅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变了钉螺生态环境,钉螺密度下降,活螺出现率由48.02%降至2.92%,活螺平均密度由每平方米13只降至0.54只,钉螺阳性消失。
护堤造林
民国初,省政府发布广济圩护堤树奖惩暂时规定,凡自费在堤内植树,成活满5年,由当地林场呈报省建设厅查验,植树在1000株以上,发五等奖章及20元以下补助金;植树在2000株以上,发给四等奖章及40元以下补助金;植树在4000株以上,发三等奖章及60元以下补助金;植树在7000株以上,发给二等奖章及80元以下补助金;植树在1万株以上,发给一等奖章及100元以下补助金;植树3万株以上,由省厅呈报省政府发给特别奖。这些措施一度鼓励起沿堤农户植树,但由于堤防不断溃破,沿堤仍光秃无树。
1955年重修广济圩大堤,同时营建江堤防护林。此后,每年结合岁修发动城区和沿堤群众开展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三年困难时期,群众毁林开荒,沿堤已成活的15万多株防护林所剩无几。1964年后,长江修防部门组织沿堤群众以年均4~5万株的速度在堤外滩遍栽防护林。1971年,长江修防段与沿堤社队签订林木、树丫收益分成合同,树丫7成属社队、3成属国家,树干7成属国家、3成属社队,比例分成。1980年,长江修防段与沿江堤11个生产队签订合同,生产队与社员签订合同,实行包栽、包活、包成林、包管理四包。生产队每栽1株树,国家补贴0.14元,分期兑现;社员每栽1株树,先付0.04元,成活后再付0.06元,次年续付0.04元。实行承包责任制后,防护林的成活率由50%提高到85%。1988年,广济圩江堤内外滩护堤林达3875亩,立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其中外滩2440亩43万株,立木蓄积量1.49万立方米。外滩中罗塘乡463亩0.19万立方米,长风乡1119亩0.71万立方米,老峰乡628亩0.43万立方米,龙狮桥办事处230亩0.16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柳树37.23万株、黑杨1.58万株、水杉0.1万株、紫穗槐4万丛。
公路植树
1979年,市公路站及所属10个道班共指派104人从事公路植树和管理工作。1980年,大枫、杨桥、梅林等道班建圃育苗,为公路植树提供苗木。一些公路沿线社队和厂矿也在公路两侧栽植树木。1988年,境内公路两侧大部分已植树,立木总数2.2万株,品种主要有法梧、香樟、黄杨球等。其中高花亭至集贤关由该段道班栽植法梧0.22万株,元件厂至石塘嘴由该段道班间隔栽植香樟、黄杨球0.31万株,龙狮桥至老峰镇由该段道班栽植法梧0.35万株,石塘嘴至杨叉脑、老峰镇至长风乡段江堤、安庆至官屏渡大桥以及罗冲至红光等公路由两侧社队栽植多品种树木1.1万株,十里铺至五里庙由石化总厂栽植法梧0.22万株。上述公路树木谁栽谁有,管理和批砍权归公路站。
【林业科技】
1956年,市城建局林业科与园林处联合举办育苗、造林嫁接等技术培训班。此后,经常采取短训、讲座以及以会代训等形式,传授果树、桑蚕、育苗等技术。1981年,成立市园林学会,设林业组。1983年,市农林技术服务总站在杨桥、花山、十里铺、凤凰等乡设技术推广站,各站均配备1名专职科技人员,从事林业技术辅导工作。80年代后,林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科技成果累出,其中较大成果8项。
雪松引种试验项目组,由市林业站郝光华负责。1983年引进1公斤美国雪松种子,通过采取防病、速生技术措施,当年培育株高30厘米、地径1厘米的一年生实生苗1274株,列省内前茅。
余湾朱红桔低产园改造项目,由市区划办承担。通过采取深翻改土、埋青压肥的综合技术措施,使长期不结果的“公树”当年亩产达到3150公斤。该项目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柑桔适生小地块研究项目,是在1981年果树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柑桔生物学特性和小气候立地条件,对境内适生地块进行考察验证,选择出不同类型的宜桔地。该项目成果对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提供了依据。
果树资源调查和区划项目,1981年9月由市区划办承担。通过40天的调查,摸清了境内果树资源品种分类、株数和产量,为发展果树提供了依据。
新洲意大利杨树栽培试验项目,由市林业站刘之恒负责。通过采取大距离、大苗、大宕、深栽“三大一深”栽培措施,合理修枝,促进意杨速生丰产。该成果对大面积发展意大利杨树提供了技术数据和措施,经济效益显著。市政府为刘之恒记大功1次。
除虫菊脂大面积防治毛虫试验项目,由市林业站汪锡传负责。试验选择在虫源地茅岭山场,采用超低雾农药喷杀。试验证明,该方法用药少,费用小,安全可靠,杀虫效果达到95%。
铅笔柏、绿杆柏和墨西哥柏树种源引种试验项目,由市林业站郝光华负责。“三柏”种由美国进口,通过相同立地条件作栽培试验,鉴定出该树种适生状况,为境内发展“三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温州蜜桔抗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是省科委委托市科委为期4年连续试验项目。试验园选择在林业村元照庵和新建队温桔园,面积40亩。通过技术栽培措施提高树体抗寒能力,并通过肥水管理,治虫修剪有机配合。试验结果平均亩产达2300公斤,比试验前增产1倍。1988年12月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