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勘测队伍】
解放前,无专业工程勘测队伍。1952年市建筑公司成立,工程勘测业务由公司设计课设计人员兼任。1957年设计课改名设计科,下设勘测组,承担全市建设项目工程地质的勘测任务,设备简陋。1970年以前,勘察结果只能提供简单的地质岩性剖面图、岩土物理指标建筑经验值,且质量不高。
1978年,市建委设计室、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设计公司、市房产局设计室相继成立专业勘测组,同时各建筑企业内部陆续设置勘测机构。1981年,市建委设计室改建为市建筑设计院,所属勘测组改为勘测队,职工增至17人。内设测量、钻探、试验、技术4个专业组,承担全市工业、公用、民用建设项目勘测工作,成为市专业工程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的主要力量。1984—1988年,该队完成勘测项目596项,钻探进尺4.56万米,测量面积224.18万平方米。
1988年,全市有专业工程地质勘测队(组)6个(含石化总厂),人员47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全年勘察工作量钻探进尺1.6万标准米,具有承担各种类型工程地质勘测任务的能力。
【勘测技术装备】
1970年以前,勘察以手摇钻取样为主,土压试验、坑探为辅助手段,仅能提供简单的技术资料。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静探设备。70年代末开始筹建土工试验室,先后购置三联固结仪等应变剪力仪、液压摧土器、应变式无侧限压力仪、锥式液限仪、摇筛机等。80年代初期,购置5吨静力触探车、静力电测十字板两用仪、自动记录仪、数字测力仪及轻便型、重型、超重型触探。80年代中期购置轻便汽油机钻、50米钻机和100米多功能全液压汽车钻。已能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设计所需要的地基物理参数,如N10轻便触探值、N63.5重型触探值、N120超重型触探值。在静探方面可提供土的静探比贯入阻力、双桥探头锥尖阻力、土的侧摩阻和十字板软土不排水快剪指标。在土工试验方面可提供含水量、容重、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流限、塑限、塑性指数、稠度、无侧限抗压强度、颗分、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抗剪强度等,并可为基础设计、基础施工和监测提供有关岩土方面资料。1988年,有各种主要勘测设备44台(套)。
【设计力量】
1949年前,建筑营造业仅能承建一般建筑。特别用途建筑的勘测、设计任务多由外地营造商检标承担,如天主堂、同仁医院等。1949年以后,私人营造商以合作方式组建建筑公司。1952年国营安庆市建筑公司成立,下设设计课,编制4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开始自行设计。1957年设计课改名设计科,人员增至25人。1959年3月划出,单独成立建筑设计公司。1961年建设规模压缩,建筑设计公司因不能自负盈亏被撤销,仅留10名设计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设计工作发展缓慢。到1975年,市属专业勘测设计人员仍只有15人。1976年后,通过调整,将全市分散的设计力量集中,并从外地引进人才,组建专业设计队伍。1978年5月恢复独立的设计机构——市建委设计室。此后相继成立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设计公司、房产局设计室。1988年,有专业设计单位8个(含石化总厂设计所和安庆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队),职工351人,从事工程设计人员24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2人、工程师52人。具有建筑、结构、水、电、气、概(预)算、工程勘察等专业的综合设计能力。
安庆市建筑设计院
前身为市建委设计室。1981年建立,为甲级设计单位。主要承担全市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及技术咨询服务。职工108人,有技术职称的7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25人,助理工程师25人。1981—1988年,共完成勘察设计900余项,施工图设计面积220余万平方米,基建投资总额达3.6亿元,完成量占全市基建工作量的79%以上,10余个项目获省、市级奖。
1952—1988年勘测设计的主要项目有:1952—1954年完成新光电影院、地委办公楼、工人俱乐部、油粉厂粉楼等项目设计,年设计总面积6983平方米。1955年完成市委办公楼、市建司办公楼、生产联社综合楼等项目设计,年设计总面积3.8万平方米。1957—1977年完成市百货公司、造纸厂配套工程、电厂厂房、肉厂屠宰车间、港务局候船室、皖江剧院、纺织厂厂房、安庆钢铁厂配套项目、工人新村、印染厂印染车间、商校教学楼、肉厂500吨冷库、四七七厂车间、市水泥厂、市轧钢厂等项目设计。1981年以后,完成设计项目主要有二中教学楼、市建校教学楼、交通技校、市一、二医院门诊、住院楼、滨江苑小区、市政府办公楼、纺织机械厂厂房、室外游泳池、水师营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岳西300吨冷库、宜光小区1~5号楼、市法院等。
安庆市建筑工程设计室
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设计公司,1987年更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丙级设计单位。主要承担市内小、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任务。自成立至1988年共完成设计面积15.7万平方米。1988年职工2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4人。主要设计项目有市工商银行金融大楼、市机床厂车间、市面粉厂制粉车间、龙山公寓小区(部分)、市师范学校科技楼、市活塞环厂车间、市四照园小学教学楼、市盲哑学校教学楼、市机械局办公大楼、工农街住宅小区、黄花公寓小区等。
【住宅设计】
清末至民国时期,城内住宅多为独户住房,平民一般为茅屋、黑六间、天井式民居建筑,官绅多建庭院式府第,教会和极少数富户构筑西式花园楼房。解放后,新建住宅中独户住宅逐渐减少,多户住宅比例增大,到80年代占主导地位。型制由内走廊、外走廊转向单元式。单元式住宅由小厅大卧室转向大厅小卧室,由单幢楼房转向成片住宅小区。
茅屋
又称茅草屋,明清至50年代初期贫苦农民和工人的住宅。城区多建在今沿江路、宜城路一带及偏僻小巷,一般数户相邻。郊区一般建于田边山坡,为单家独户。茅屋结构简单,骨架以竹木支撑,围护墙用土砖或以草绳绑扎毛竹、芦席,内外抹黄泥,远郊还有以土夯实的土墙茅屋。屋面多为竹制三角形屋架、桁条,在桁条上铺毛竹帘子或芦席,上盖稻草或麦草,每年或数年加盖或翻新。建筑面积一般30~40平方米。
黑六间
传统建筑样式。解放后郊区茅屋渐少,新瓦房多以黑六间模式建造。黑六间一般面宽3开间,对称布置。中间为厅堂,两侧各1开间,前后分隔成4小间。有的另向后或一侧拼接披屋。80年代初,开始兴建楼房,楼房的平面布置基本相同,仅进深、跨度尺寸不同。结构为毛石基础,砖砌山墙承重,屋面架木制桁条或钢筋砼预制桁条,上铺椽子、芦席、油毡,盖小青瓦或红平瓦。后逐渐采用钢筋砼平顶。黑六间一般由工匠按定制做,无须施工图纸。
天井式民居
传统建筑样式,在城区特别多见。到70年代还占有很大比例,具有代表性。主要集中在城内四牌楼、三牌楼、吕八街、孝肃路、人民路、解放路等沿街。总体布置为,在一个占地面积60~100平方米方形或矩形的基地上,沿其周围的边或数边布置住房。每宅相互连接,用住房及围墙合成一个门窗均朝内院或天井的封闭式住宅。不少人家在屋顶上架设木质晒台供纳凉晒衣。特点是用最少的用地争取最多的使用面积和空间。在平面设计方面,以建筑群体组合为家庭单位,主次分明,建筑院落一般轴线对称。单体建筑奇数开间,面宽多为3间,宽10米左右,一堂两内,中间厅堂作待客、祀祖用。后进为起居,左右分套,内室作卧室。较大民居向纵深发展为3进或多进,进与进之间两侧用联廊或厢房联接,中间作庭院或天井,起通风、采光、排水作用。厕所、厨房设在后进。如原南水关22号,为典型对称布局,前有门厅,中路5开间6进,后2进为重檐2层楼房,东路5开间6进,西路3开间4进,每进前有天井、两侧前后有厢房、厨房配套,最后有门房花园,大小106间房,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80年代初因建水厂被拆除。吕八街29号住宅则为非对称布局,大门设在主轴线右侧,左侧布置2间书房,进门后分大小2个庭院,中进系对称布局,明间厅堂,两侧为卧室,卧室后面为厢房和楼梯间,中间天井,后进是不对称布局,一卧一厅,后面为内院,两侧为杂物间、厕所。天井式民居装饰重点强调主入口。入口一般在建筑主面构图上处于明显轴线位置,门的装饰各有特点,如采用加重的边框、在门楣上砌砧装饰,材料用磨砧、木雕,其刀工精细,内容多是吉祥物或福字,以显示主人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
传统民居建筑设计质量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为平房,少数2层,室内净高一般不低于3米,木构架结构,直接自然通风,厅堂砖、石铺地面,卧室木地面,木楼面,木阁栅外露,门窗全系木造,外涂油漆,厅堂前为落地门扇,屋面小青瓦,不作反凹曲面,集中旱厕,没有浴洗室。
内、外廊住宅
50年代初期,设计单位因地制宜,因材设计一批低造价无廊平房住宅,如电厂宿舍、港务局宿舍、搬运工会宿舍等。由于无廊平房住宅占地不经济,又无户室比,到50年代中期逐渐被内、外廊式住宅取代。内、外廊住宅结构体系和装饰基本相同,但内廊式住宅廊内光线差,通风不畅,声音干扰大,往往形成一户几家。而外廊式住宅由于廊内可晒衣,可纳凉望远,活动余地大,优点多于内廊式住宅,60年代末逐渐取代内廊式住宅。内、外廊住宅每平方米造价:1950—1955年为30~40元,1956—1958年为35~45元,1959—1966年为80~105元。
内、外廊住宅多为平房和2层建筑,极少3层,室内净高一般不低于2.6米,多数是2.8米,大多数是砖木结构,部分用无筋筒壳,耐大等级一般可以达到3级,坚固性不低于2级,使用性不低于3级,合乎二等标准,采取直接自然通风,采光居室1/7~1/5,辅助间为1/12~1/10。无专用供水管线,冷水由售水站供应,有的取用井水。没有室内浴厕。楼地面以煤屑三合土、木楼面为主,部分水泥地面,简易的用原土夯实地面。门窗木制,外涂调和漆,平面系数最大为85%,最小为53%。
单元式住宅
1977年后,住宅建设投资增加,同时建筑设计观念发生转变,单元式住宅逐渐增多。1979年市建委设计室规划设计的高花亭住宅小区为市内第一个较大的单元住宅小区。
单元式住宅一般为5~7层,层高2.8~3米,混合结构,自然通风,水泥地面,空心板楼面,门窗对外为钢质,对内为木质,空心板屋面,刚性防水,少数为瓦屋面,每户单独厨房、厕所。初期外墙粉混合沙浆,内墙柴泥打底刷石灰浆,80年代中期开始用内外墙涂料,房屋间距一般1∶1(南北),部分小区达不到。造价每平方米160~180元。
【工业、公共建筑设计】
解放前,工业用房大都利用民居改造而成,公共建筑规模较小,且结构简单。
1950年全市工业、公共建筑面积74.93万平方米,占房屋面积总数的25%。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公共建筑增长较快,仅石化总厂建筑面积即有91.59万平方米。其功能要求逐步提高,规模越来越大,设计观念不断更新,设计标准也有若干变化。在工程建筑结构上,50年代初期,层高一般以1~2层为主,砖木结构比例大,1952年为94%,1957年为62%。60年代一般层高以3~4层为主,砖木结构减少,混合结构比例增大,1966年达98%。70年代后,工业厂房由单层向多层发展,混合结构、钢筋砼结构和部分钢结构较普遍。同时基础工程设计也由传统的砖石浅基础、灰土垫层发展到灌注桩、预制钢筋砼桩及各种类型的基础。建筑装饰由原单一石灰浆粉刷到内外墙涂料、喷涂、弹涂、水磨石板、大理石面层等。建筑材料由木门窗、钢门窗发展到铝合金门窗。玻璃由一般平板玻璃到茶色玻璃、强化反光玻璃等。
解放至1988年,在工业和公共建筑工程设计项目中,获得省优秀设计项目9个,其中:墨子巷幼教中心、石化总厂油港综合楼、池州地区交通大楼、市二中教学楼获省优秀设计三等奖,长江电影院、宜城饭店贵宾楼、市青少年宫、市建筑设计院(今市第一建筑设计院)办公楼、市大华综合楼获省优秀设计鼓励奖。
墨子巷幼儿园教学中心
位于墨子巷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1平方米,建筑面积2454平方米,主体2层,局部3层,投资75万元。1987年6月设计,同年施工,1988年竣工。工程设计根据幼教中心建筑工程既要适合幼儿特点,又要满足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总体设计采用树枝状,打破常见的一字形。在层面设计中安排了花架、花坛、景窗等,便于儿童在屋顶活动。从布局看,“树干”为办公、服务等用房,“树枝”为各独立单元,每单元为1个班,各班自成体系,安排有活动室、储藏室、卧室、盥洗室及厕所,功能分区明确,活动室设计成八边形的几何形体,位于顶端,储藏室介于卧室与活动室之间,内门相通,便于老师照看儿童。厕所、盥洗间安排在通风、采光较差的“树干”与“树枝”交叉处。每层活动室有门与室外活动平台连通,便于儿童到室外活动。整个设计为儿童设置3个活动空间:室外空间—活动平台、半室外空间—2米宽封闭外廊、室内空间—卧室及活动室。整体的“树干”部分,一层为门厅、办公、医务、隔离餐厅等,二层为教师办公室、音体教室。音体教室使用面积158.7平方米,设有小舞台,可进行少儿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大型游戏、集会活动等。设计上突出幼儿特色,没有完全沿用方窗和流行一时的带窗,而是设计成弧形窗,象征儿童手拉手的游戏。檐口大部分采用女儿墙,门厅及活动室为装饰性檐口。远看八边形活动室檐口似乎是小儿的花环、花帽,色彩设计用红、白2种颜色。
安庆石化总厂油港综合楼
现名石化海员俱乐部,位于东郊石化总厂油品中转港区内,坐北朝南,面对长江,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1984年8月设计,1987年3月竣工。该楼服务范围主要为接待外商、外国船员及港区生活、娱乐、办公等,设计从满足上述功能出发,充分利用面临长江的优势,平面上采用开敞式外廊,将体形拉长。综合楼基地标高低于长江大堤标高3.7米,为了让入口突出,便于交通,设计中将门厅设在二楼,高于长江大堤0.5米,大楼前方是旱桥及圆形辶回车场。综合楼一层设厨房、餐厅、小卖部、娱乐厅等公用服务间。二、三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四、五层为客房,六、七层为港区油品、油轮调度室,可俯视港区全貌。功能区清楚,相互干扰小。设计特色表现在:造型上,东部从二层开始每层收进1开间,收后又安排出挑及悬挑楼梯,打破单调的台阶式的后退;利用圆形辶回车场下部的空间,设计半径为7米的圆形娱乐厅;采用南向外廊,面对长江,视野开阔;外廊上装饰铝格片,增加综合楼动感;以米黄色为主调,走廊内墙饰以绿色面砖,色调对比在阳光下明暗突出。
市第二中学教学楼
建筑面积3044平方米,投资74.2万元。1986年9月设计,1987年竣工。工程设计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布局上安排了20米宽坡道和台阶,布置4条绿化带,加宽校园入口,将人流视线引向教学楼,楼前活动的小广场缀以喷泉、水池、旗杆和雕塑,烘托教学楼。教学楼坐南朝北,平面布置采用单面北向走廊,底层敞开,从教室直接到室外场地。楼层设玻璃暖廊,冬闭夏开,既减少噪声干扰,又可供学生课间休息凭廊远眺。各教室采用常规的矩形平面。为避免重复排列产生的单调感,采用曲折变化、错接移位、切角等设计技巧处理。考虑建筑的造型效果,长度逐层缩减,形成不同层次的屋顶与楼层走道相通,成为室内空间的外延,为学生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并设计了部分坐椅、花池,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空中花园。立面造型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及高低错落富有跳动感的建筑轮廓,寓意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立体构图处理上,将门厅入口部分作为整体构图中心,入口东西两翼向前伸出,形成环抱空间。立面粉刷为干粘石,以红色为基调,辅以小块黄色和白色浅条。
【勘测设计管理】
法规
解放后至70年代,勘测设计管理执行国家及省建设厅有关法规,市制订的勘测设计管理法规分别列入城市规划法规和城市建筑管理的有关法规中。1979年以后,市政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先后制订的设计管理法规主要有:
1982年2月13日市第八届人大常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市政府制订的《关于城市建筑管理暂行规定》。全文共6章24条,涉及勘测设计方面有:初步设计方案报批手续及内容要求,房屋建设保持合理间距的规定,明确南边房屋高度与该房北边的空地(间距)比例新区内不少于1∶1.3,老城区改造不少于1∶1。
1984年9月27日,市公安局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函》,规定本市范围内拟建、新建、改建、扩建的任何甲、乙类生产厂房和库房,重要的公共建筑和10层以上(含10层)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在选址时要消防大队参加。初步设计和施工图报审,公安局发给建筑设计防火审核意见书,同时要求设计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985年7月13日市计划委员会转发省计委《关于加强设计管理,严禁无证设计和乱收设计费的通知》,并就市设计市场管理提出6条意见,要求全市勘测设计单位按计划办事,严格控制设计规模,并要求事业性质的设计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对已实行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设计单位,其盈余留成部分按4∶3∶3(生产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分配。同时要求按设计程序办事,树立建筑经济观念,把好设计质量关,严禁无证设计和越级设计。
1986年市城环局颁发《市申请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工作程序》。规定设计单位初步设计根据规划处提供的定点图纸、设计要点进行初步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平面、侧立面、正立面、剖面或模型),规划处组织会审后,由建设单位委托勘察部门进行地质钻探、土工实验,为设计提供资料,设计单位根据审查同意的设计方案和有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会审内容包括是否符合规划定点要求,是否符合计划部门批准的计划,是否符合防火、环保、人防、卫生绿化等有关设计规范、规定。
1986年10月16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发《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组织业余设计有关问题的规定》。规定完成上级核定的生产能力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任务的,可以组织本单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搞业余设计,业余设计时间每周掌握在6小时以内,收入80%纳入单位正常收入,20%分配给职工,不准私自搞业余设计。
1987年12月28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建筑行业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对无证设计、施工、越级承包或私自分包工程者,没收其非法收入并处以罚款,对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出卖营业执照、资格证书、银行帐号及设计图签行为的,由工商行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对勘察设计和承包工程中行贿、受贿、索要回扣、弄虚作假、偷漏税收行为者给予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追究刑事责任。
资质管理
1980年,市进行勘测设计单位资质管理和颁发资格证书工作。按国家规定的发证条件、证书等级、审批权限,对8个勘测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进行审查,认定甲级建筑设计单位1个,乙级规划设计单位1个,丙级建筑设计单位4个,丙级市政设计单位1个和勘测单位1个。并分别报市建委、省城乡建设环保厅、国家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资格审定委员会审批,颁发了资格证书。
设计质量管理
1979年以前,市内各设计单位均为隶属企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的科室,在质量管理方面仅有校、审制度。1979年后相继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逐步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但普遍存在设计质量不高、技术落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1985年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勘察设计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通知”,各设计单位开始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行技术经济责任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采取联产计奖、奖质挂钩、奖优罚劣等一套管理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建筑施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