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电报】
网络
安庆电报设局始于清光绪十年(1884),于殷家汇在沪汉有线电报电路上接一支线通往安庆。十六年,安庆经练潭至桐城的单报线架设竣工,桐城设立电报局,首次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电路。十九年,桐城至舒城、合肥单报线竣工。同年舒城、合肥电报局相继成立,均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电路。二十八年,又由合肥架通寿州、正阳关等单报线,均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电路。三十四年,为迎接太湖清兵秋操,由安庆经潜山至太湖架设单报线1条,并成立潜山、太湖电报局,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电路。以上开通的均为莫尔斯单工实线电报电路。至民国9年(1920),以安庆为中心的全省电报网路基本形成。17年,交通部于安庆设立5瓦短波无线电台1座,仅能与上海无线电台联络,同年6月,由省建设厅接收。19年,省建设厅拟议筹设全省无线电通信网,先行设置安庆、芜湖、蚌埠、驻南京4处无线电台。同年11月18日,安庆150瓦短波电台试通,呼号为XAN,波长57公尺。到23年,全省设立电台25处。以后经整理扩充,逐步形成以安庆为中心的全省无线电报通信网。27年6月,日军侵占安庆,电报线路遭破坏,电报通信中断。8月,日军利用短波无线与芜湖、南京开通电报。后接通九省长途线路安庆—南京段,与南京开通双幻线音响双工电报电路。接着又与九江开通单幻线音响单工电报电路。抗战胜利后,怀宁县电信局对电报设备和线路进行整修,并先后开通安庆—芜湖音响单工幻线电报电路,安庆与屯溪、青阳、贵池、殷家汇、至德、东流等局话传电报电路。民国37年(1948),利用载波电路与南京增开1条成音单工电报电路。其时,无线可与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汉口等地通报。
解放后,修复调整原有电报网路,并于1950年4月与合肥开通双幻线音响双工电报电路。1953年,相继开通各县的话传电报电路,初步形成以安庆局为中心的皖西南电报通信网络。至1958年,安庆所辖各县与安庆局报路均为幻线音响单(双)工电报电路。
1959年初,安庆首次与合肥开通幻线电传电报电路,次年又开通安庆—芜湖、安庆—九江的幻线电传电报电路。1964年,安庆—合肥的电报电路改为载波电传电报电路。1973年,相继与桐城、枞阳等县开通幻线电传电报电路。至1978年,全区各县均与安庆开通电传电报电路。
1979年初增开安庆—六安的载波电传电报电路,缓和了安庆—六安、合肥电报电路紧张的局面。同年开通安庆—芜湖载报电路。1981年,开通安庆—贵池和安庆—太湖的载报电路,同时,望江、宿松经太湖转接与安庆开通载报电路(望江—太湖和宿松—太湖为幻线电路)。同年又开通安庆—怀宁的载报电路。1984年,开通安庆—岳西的载报电路。至1988年底,与安庆开通直达电报电路的地点有合肥、芜湖、九江、桐城、六安、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怀宁、枞阳、东至、贵池等14处。
电路
1985年安庆局有电报电路48条,其中载报电路18条(含用户电报出租电路4条,贵池至合肥载报转接电路2条),幻线电路5条,无线电路11条,市内话传电报电路14条。1986年5月安庆局进入全省自动情报网,缩短了电报转停时间,转报准确率大大提高,转报速度较前提高10倍以上。1988年底电报电路减少到34条,其中有线电路20条(含市内话传电报电路7条),无线电路14条。
设备
安庆电报通信最初使用莫尔斯单工机,系人工收发电报,每分钟最快传递20个中文字,且不能同时收发。迨后改进为双工通报,在1条线上可同时收发电报。随着全省各地相继设立电报局,安庆作为全省电报汇接局,靠莫尔机收发电报已不能满足需要。民国20年(1931)前后交通部拨给安庆进口韦氏登快机1部,经改装在安庆—南京的直达电路上使用,该机每分钟可传递100个中文字。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前,安庆电报局遣散,设备拆迁至立煌、屯溪等地。后日军在安庆设立电报电话局,初开通电报设备为人工音响机。
安庆解放时,电信企业有双工音响机1部,单工音响机3部,话传话机2部,日式100W天线发报机6部,10~15W无线发报机1部,RCA111收报机1部,直流四灯收报机1部,四缸和单缸引擎发电机各1部,手摇机1部。经全局员工抢修,迅速恢复了电报通信。至各县均为话传,电报设备均为人工音响机。1959年初,首次启用电传打字电报机,首装安庆—合肥电路。1966年采用双机头发报,提高了发报速度。1964年,安装BTO型三话四报载波机1部,与合肥开通载波电报电路。1972年,安庆—合肥的载报设备更换为12路电子管载报机,载波电报电路由4路增加到12路。1978年10月,安庆—合肥载报终端设备更换为ZB319型16路晶体管载报机。到1978年底,安庆局电传打字机增加到19部,全辖区实现电报设备电传化。1985年初,于安庆—合肥电报电路上改装电子电传机,通报速率由原机械电传机的50波特提高到75波特。继添置ARQ自动纠错设备,使电报通信质量和速度都有较大提高。同年8月,首次用TQHY13型汉字译码机代替人工译报,实现电报码译中自动化,工效提高数十倍。1988年,主要电报设备有:载波电报机15部,插报机9部,电传打字机43部,全电子电传机26部,机械电传机17部。电报设备平均障碍由1985年的每部0.56次减少到每部0.36次。
防汛电报通讯
解放后,安庆局无线电台主要用于防(报)汛通讯和有线电路阻断时的应急,平时仅与合肥总台定时联系。1954年7月特大洪水,辖区有线电路全部受阻。在兄弟局的支援下,安庆局组织10余部无线电台沟通区内无线电通信网,确保了全区汛期通信。同时于望江、华阳、太湖、桐城等地设置无线报汛电台,担任防汛报汛任务。1970年10月,安庆局成立无线通讯队,共15人,主要担负接收南京防空警报信号24小时传递任务,全省防汛通讯和有线电路阻断的应急出台任务。至1988年共派出防汛电台31部次,防汛报务员95人次,每次都较好地完成防汛通讯任务。1983年被省记防汛抗洪保通讯集体三等功1次。
江岸电台
1950年8月,为沟通陆地与船舶间的通信联络,筹设江岸电台,于年底试通使用。发讯台设在黄家狮街,配有125W中短波发讯机2部。收讯台设在孝肃路电信局内,架设25米短波收讯天线2根,30米长波收讯天线1根,新遥控线全长952米,装设收讯机2部。主要办理长江来往船舶与安庆之间拍发的电报。来报交有线报房投送,去报由邮电局营业窗口接收后经有线报房转江岸电台,发往各船舶。1954年1月,奉交通部命令,江岸电台全部人员、设备及资产移交港务局,黄家狮发讯台址交港务局,发讯台迁往孝肃路。为便于管理,4月江岸电台并入安庆邮电局无线台。
业务经营
1950年市区电报出口量1.7万份。1960年,电报出口业务量12.3万份,业务收入24万元。“文化大革命”初期电报通信受到严重影响。1968年电报业务收入4.1万元。1978年以后,电报业务量上升。1985年电报交换量119.1万份,业务收入51.5万元,比1984年增长33%。1988年电报交换量70.25万份,其中去报33.7万份,来报28.57万份,转报7.98万份,业务收入85.13万元。
电报通信质量逐年提高。1985年电报投递逾限率为1.1%(年计划2.5%),电报服务差错率为0.022‰(年计划0.12‰)。1988年投递逾限率为0.68%,服务差错率为0.093‰。
来报投送由报话科电报投递班负责。电报投递分直投和邮送2种,其中直投量约占投递总量的95%,市区直投区域半径为5公里,最远直投点7.6公里。年投送电报29万份。全班共15人。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投递2次。普通电报投递时间为7∶30~21∶00,1~3级电报、4级电报中的国内公益、政务、新闻电报和遇有急救车、船、病危等紧急内容的国内普通电报,以及国际业务、新闻电报和港澳电报均昼夜投送。市郊邮送电报每日交早班邮班投送。电报投递还代投送市内长话传呼单任务。
电报交发由各邮电支局、所、代办所的营业窗口负责受理,设有收费(记帐)、译电、质量检查等工序。1985年人民路中心支局营业处受理电报17.96万份,占出口电报总数的88.2%。其中国际电报18份。
除电报营业外,所有来、去、转报的处理及电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都由局报话科负责。报话科下设报房、报机班、无线班。报房有报务员41人,24小时值机,主要担负来、去、转报的业务处理。报机班主要负责有线电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全班11人,24小时值机。无线班编制12人,除负责汛期出台和有线电路中断时的电报传递,以及与省中心台定时联络外,还负责辖区内无线通信网路的联络与组织工作,并传递限量的电报。
【长途电话】
网路
安庆开通长途电话始于民国18年(1929)初。时安徽省建设厅拟议筹建省长途电话线路,架设安庆—高河埠14号镀锌铁线1对,全长60里,途经安庆、集贤关、总铺、高河埠4处均挂话机1部。当年6月,省建设厅设立省有长途电话工务处。架设安—合—蚌、安—潜—太,合—巢、京—芜4条长途干线。22年4月,安庆电报局利用电报余利及电报线路,与潜山、太湖、宿松三电报局之间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收费标准按5分钟1次,话价分别为:安庆—潜山0.4元/次,安庆—太湖0.5元/次,安庆—宿松0.7元/次,均按银元计算。26年8月,安—合—蚌长途电话线路竣工,省建设厅于吴越街设立长途电话省会交换所,开通安庆至桐城、舒城、合肥、蚌埠等地长途电话,并与安庆电报局、怀宁县政府总机、省会电话局之间各接中继线1条。其时,怀宁县政府有10门磁石交换机1部,可与高河埠、石牌、三桥、月山、育儿村、青草塥等地通话。
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长途电话网路遭破坏,长话电路中断。后日军开通安庆—南京、安庆—九江载波电话电路各1条。抗战胜利后,相继开通安庆至芜湖、至德、东流、殷家汇等地长话电路。
解放后,安庆局对原有长途线路及设备进行修整,并于1950年4月首次开通安庆—合肥3路载波终端机,提供了3条载波电话电路。1953年,各县地方电信由邮电部门接收,线路经整理扩充后,基本达到安庆与所辖各县均有1条长话电路,初步形成以安庆为中心的长话通信网。1958年底,安庆专区12个县除太湖、铜陵只有1条电路外,其他各县均与安庆有2条直达电路。长话电路安庆—合肥有4条,安庆—芜湖有2条。省际电路有安庆—彭泽1条。1961年10月经合肥转接,首次开通安庆—蚌埠、安庆—上海的直达载波电话电路。同年增开安庆—岳西、安庆—铜陵3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为安庆—岳西、安庆—铜陵分别提供载波电话电路2条。1972年11月,开通安庆—贵池3路载波终端机1部。1973年6月安庆—岳西增开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77年1月,开通安庆—东至、安庆—枞阳、安庆—潜山3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1978年8月,开通安庆—怀宁3路载波终端机1部,同年12月开通安庆—太湖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79年5月增开安庆—合肥12路载波终端机、3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安庆—桐城3路载波终端机1部,安庆—东至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1年3月,增开安庆—贵池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0月开通安庆—望江3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3年9月增开安庆—合肥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0月开通安庆—青阳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4年9月,增开安庆—怀宁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5年2月增开安庆—合肥高12路载波终端机1部,4月开通安庆—桐城高12路载波终端机1部,5月又增开安庆—合肥高12路载波终端机1部,8月增开安庆—枞阳12路载波终端机1部,9月开通安庆—太湖高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0月开通安庆—宿松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1月增开安庆—贵池高12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5年底,区内除潜山、望江2县为3路载波终端机外,其余8县均与安庆开通12路载波终端设备,基本形成以明线12路载波终端设备为主的安庆地区长途载波电话通信网。
1988年5月,芜湖—安庆模拟微波工程动工,至年底架设铁塔完工(1989年6月底竣工使用,可提供长途电路180条)。
电路
1988年,安庆局有长话设备电路345条,投入使用的290条,其中转接与增音电路135条,长途台用电路114条,出租用户电路26条,代维电路8条,载报用电路7条。
增音电路81条:安庆局担负着沪汉干线、宁庐干线、合汉干线及芜汉干线的长途载波增音任务,其中沪—汉增音电路30条,宁—庐增音电路15条,合—汉增音电路24条(为群路调终转接),芜—汉增音电路12条。
转接电路54条,转接终端分别为:合肥—桐城、合肥—东至、合肥—黄山、合肥—怀宁、合肥—潜山、合肥—望江、合肥—青阳、芜湖—九江、屯溪—石台、铜陵—贵池、贵池—东至、贵池—桐城、贵池—枞阳、贵池—宿松、桐城—东至、桐城—枞阳、怀宁—太湖、怀宁—东至、怀宁—枞阳各1条,合肥—枞阳、合肥—铜陵各2条,合肥—贵池4条,均系载波电话电路。
出租用户电路26条,分别为:省地公安、省地机要、省市公安、省市武警、六安机场、南京部队各1条,地县机要10条(所辖各县各1条),地县公安10条(所辖各县各1条),均为载波电话电路。
代维电路8条,均为港务局代维电路,其中:安庆—芜湖、安庆—九江载波电路各3条;安庆—贵池、安庆—彭泽实线电路各1条。
载报话路7条,通达地点为:安庆—合肥、安庆—六安、安庆—芜湖、安庆—岳西、安庆—怀宁、安庆—贵池、安庆—太湖各1条。
长途台用电路114条,其分布及传输方式分别为:二级省际电路12条,其中安庆—上海3条,安庆—南京4条,安庆—九江2条,安庆—广济1条,均为载波电路;安庆—彭泽为载报和实线电路各1条。余为省内电路,包括安庆—合肥半自动拨号16条,安庆—合肥人工12条,安庆—蚌埠2条,安庆—芜湖3条,安庆—马鞍山1条,安庆—屯溪1条,安庆—六安2条,安庆—淮南1条,安庆—铜陵3条,安庆—巢湖2条,安庆—阜阳1条,安庆—宿松3条,安庆—望江4条,安庆—太湖4条,均系载波电路;安庆—贵池7条(载波5条,实线2条);安庆—怀宁7条(载波6条,实线1条);安庆—枞阳6条(载波5条,实线1条);安庆—桐城6条(载波5条,实线1条);安庆—东至5条(载波3条,实线2条);安庆—岳西4条(载波3条,实线1条);安庆—潜山4条(载波3条,实线1条);安庆—月山2条,安庆—青阳、安庆—大渡口、安庆—皖河、安庆—红星各1条,均系实线电路。
1985年,长话电路局内平均障碍历时实绩为0.055分/路。1988年为0.0368分/路。
设备
安庆局长途电话主要设备有:长途电话交换机,载波终端机,载波增音机,会议电话终端机及汇接机等。
长话交换机安庆最早用于长途电话的交换机,为民国26年(1937)8月省建设厅长途电话省会交换所设置的德国产西门子磁石无绳式交换机,容量30门。次年安庆沦陷,交换所遣散,设备拆除。日军在吴越街电报电话局内设置长、市话磁石交换机3部,容量为240+60门。解放初,长途台有加拿大产磁石式交换机2部,容量40门。1953年增加1部。1958年增至5部100门,均为加拿大产磁石式交换机。1959年增装1部南京产20门磁石式交换机,这是安庆第一次使用国产交换设备。同年试用局邮电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50门磁石交换机1部作记录台,因质量不过关,不久停用。1961年,增装南京产50门磁石交换机2部,作合肥方向的来话和去话接续台。1972年市内电话设备更新为步进制自动交换设备,长途交换设备随之更新为共电式长途交换机16席80门,并首次安装使用无绳式记录台2席。至此,长途交换设备全部为国产。1981年,增装晶体管长途交换机。1982年7月,又增装半自动对端机(12来12去),开通安庆—合肥半自动拨号长话电路(8来8去)。
长途载波设备30年代末,日军在同仁医院内设立军用机务站,安装有日式3路载波终端机2部。抗战胜利后,设备由怀宁第六机务站接管。解放初,安庆局有日式3路载波终端机2部,美制3路载波增音机1部。1952年发展到3路载波终端机3部,3路载波增音机3部。1959年,首次在沪—汉载波增音电路上开通12路电子管载波增音机1部,次年又开通12路载波增音机1部。1961年5月,安装省内制造的“八一”型12路载波终端机1部,经与合肥局试开,各项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只得拆除。10月,与合肥局首次开通12路电子管载波终端机1部,使安庆—合肥长话电路紧张的局面得到缓和。1964年,增开安庆—合肥3路载波终端设备1部,该机能提供3路载波电话电路、4路载波电报电路,使安庆局首次与合肥局开通载波电报电路。1965年,各种载波设备发展到18部,其中终端机12部,增音机6部。1972年增设合肥—贵池12路晶体管载波增音机1部。其时使用的载波设备种类繁多,机型复杂,设备陈旧,为便于维护和管理,当年开始更新进口载波设备。至1976年,载波设备全部更新为国产12路和3路电子管设备。1985年2月首次与合肥开通国产高12路晶体管载波终端机,实现在1对架空明线上输送27路载波电话的最佳复用。同年8月,在国内率先以国产高反压复合型场效应晶体管替换1部312型、1部202型电子管载波终端机上的电子管取得成功,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或超过设备指标。
会议电话设备1958年初,分别于安庆地委机关和孝肃路邮电支局内各设会议电话室1处,有上海宏音会议电话机2部。60年代初,因会议电话业务平均每天达2次,又添置杭州产会议电话终端机3部。“文化大革命”中地委内会议电话室停用。1971年12月,人民路邮电综合楼竣工,会议电话室迁入。1975年,为提高会议电话的通话质量,增设会议电话汇接台1部。1978年又增设局修机室自制的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1982年,增设二、四线兼容制电话会议扩音两用机1部。
1988年,安庆局有共电长途交换机185门,长途对端设备24路,60路以下载波终端机35部,其中12路载波终端机24部。
业务与经营
解放前,安庆长途电话业务由省建设厅、安庆电报局、怀宁县政府3个单位自设网路,独立经营。解放后,长话通信始告统一。
1950年市区长话出口业务量不到1万张,业务收入2万多元。1960年,业务量上升到20万张,业务收入36.5万元。“文化大革命”中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影响,1968年长话出口业务量下降到2万多张,年业务收入3万多元。1978年以后,利用长话传递各种信息越来越普遍,长话业务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业务收入90.5万元,比1984年增长35.6%。1987年7月20日开办长途电话特快业务。1988年长话交换量153.28万张,其中出口64.86万张,进口64.9万张,转口23.52万张。年业务收入211.22万元,其中国内长话收入175.5万元,会议电话收入0.03万元。
长途电话的传递由长途台人工接续、长机室、载波室及长途线务站4个部门配合完成。长途台(长话班)有职工55人,24小时值机;长机室有职工7人,24小时值机,主要负责长途交换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上两个班组均属报话科管理。载波室隶属机务站管理,全站30人。维护机务员24小时值机,担负着全局载波设备的维护和全局各生产用电源的供给。
【长途线路】
1988年由安庆局维护的长途线路杆线有836杆公里,其中一级干线509杆公里,架空明线3922线对公里,进局、中继及中间电缆33.9皮长公里。
1949年4月,安庆长途线路有:安庆—芜湖(至南京)、安庆—九江、安庆—至德(经彭泽至九江)、安庆—贵池—青阳双铜线各1对;安庆—大渡口—东流铁线1对;安庆—殷家汇单铁线1条。1950年4月,安庆—合肥双铜线杆路架设竣工,途经高河埠、桐城、舒城等地。1951年成立安庆邮电局长途中心站,1953年地方电信交邮电局管理,各县县以上长途干线交该站管理维护。1954年后推广辽宁省锦州线务站许兴柱维护操作法,按季节规律进行周期性预检预修。同年7月发大水,处于长江南岸的汉申长途杆路遭严重损坏。为保证汉申间通信畅通,于次年将该杆路改道,途经安庆、潜山、太湖、宿松、黄梅架设至汉口。1956年,省局于安庆成立安庆长途电信线路中心站,下辖芜湖、大渡口、潜山、安庆、宣城、歙县、屯溪7个线务段。1958年对管辖区内部分县以上长途杆路进行大修,增挂4.0铁线,1959年首次架设安庆—岳西2.5厘米铜线1对。1962年,大渡口、潜山、安庆3线务段合并成立安庆专区长途线务站,实行以省总站为主、安庆专区邮电局为辅的双重领导,负责辖区内县以上长途干线的维护。1965年为保证国家三线建设的通信需要,架设岳西—太湖—黄梅段601长途一级干线1对。1969年,架设太湖—东至—祁门704长途二级干线1对。同年省总站撤销,安庆线务站划分为安庆、池州2个线务站,分别划归安庆、池州邮电局管辖。1972年,辖区内一级长途干线开始更新水泥杆杆路,1981年全部完工。1980年,省局恢复长途线务总站,并将安庆长线站和池州长线站分别改称安庆江北站和安庆江南站。1983年省总站撤销,安庆江北、江南线务站合并成立安庆地区邮电局长途线务站。1984年,为确保过江水线畅通,于五里庙水线房处设立了望塔1座,配值班人员4人,昼夜观察江面。沪汉干线黄家岭至袋儿沟江底电缆因故于1983年10月损坏,长线站职工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于1985年3月19日重新敷设1.5皮长公里的江底电缆,6月20日正式割接使用,同时施放一条长1.3公里的保护用钢缆。至1985年止,辖区各县到安庆基本达到有一对有色金属线,为开通12路载波通信网创造了条件。
安庆局长途线务站下设安庆、太湖601、太湖704、高河、东至、大渡口、青阳7个线务段,1个线路修理班。全站共有114人。段下设明线巡房49处,水线房6处,过江水线了望塔1座。驻段线务员共计56人。巡房分布:东至段7处,大渡口段8处,青阳段7处,高河段8处,太湖601段6处,太湖704段7处,安庆段有安庆、月山、黄龙、余桥、集贤关、罗塘等6处。水线房分布为华阳、香口、黄家岭、袋儿沟、大渡口、五里庙等处。各巡房均配备1名驻段线务员,实行包线责任制,每年春、秋季节进行线路检修,日常进行沿线查看巡视,并填写维护作业计划。1985年,线务站内部分设江北、江南片,各片均建立完整的机构,行使生产调度,人、财、物管理和内部调配权,各项指标分解下达到片,单独考核。
【市内电话】
市内电话始设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为磁石式手摇电话机。到民国2年(1913)更换为50门磁石式交换机。18年省建设厅接收市电话局交全省电话工程处整理后,市内电话较前灵敏,但号数不多,拟改用共电式,未能实现。第二年,将磁石式扩充100号,同时将线路择要改用线缆,并改单线传输为双线传输,使通话清晰度有所提高。至20年,计有50门和100门磁石式交换机各1部,新式电话机31部,旧式电话机99部。24年总容量达到200门。
安庆沦陷后,日军于吴越街口临时牵线装上电话。民国28年(1939)成立电话局,嗣后在吴越街设立华中电气公司安庆电报电话局。次年安装日制长市话百门磁石交换机3部,埋设300对出局电缆2条。至抗战胜利电报电话局被接收时,市话机线设备仍维持原状。
解放后,电信局对市话机线设备进行整治。1950年,在西门太平寺设交换所(后迁到四眼井),将局内80+20门交换机1部迁往该所,西门方向的电缆全部改作市话中继线,满足了西门用户装机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话得到一定发展,1956年与1951年相比,交换机容量由300门增加到600门,实装485门,杆路由18.28杆公里增加到52.24杆公里,架立明线线条由158.39条公里增加到194.91条公里,电缆由3.7皮长公里增加到6.9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由218条公里增加到877条公里。1958年增装百门交换机2台,总容量720门,实占容量601门。同时对磁石交换机予以革新,将话终拆线信号部分由原来的回铃信号牌改为共电信号灯,并加装席间连终用塞绳(过机线采用信号灯)和话务员间互相通报装置,被称为“土共电”。1959年,交换机增加到9席900门,并在郊区大渡口设立市话支局,设20门磁石交换机1部,在南庄岭、广济圩设立县话交换所。
“文化大革命”中,市话业务未得到发展。装机户数1966年为877户,1967年未增加,1968年下降到672户,1969—1971年分别为768、771、815户。1972年安庆局将磁石式电话(11席1100门,实装784门)改制为47式步进制自动电话,初装2000门,于同年4月26日开通,市区结束手摇电话的历史。
1979年扩大郊区,杨桥、老峰、新洲等地邮电通信设备划归安庆局直管,遂新建中继杆路与市话连接组网。1982年市话扩建1000门,1985年又增容1000门,从而满足了终局4000门设计的要求。1988年4月,安庆局自筹资金,自行设计、施工,扩容2000门,于11月27日开通,同时市话号码由四位制升为五位制。同时实施程控电话工程,引进市话1万门,长途800线。程控市话交换机中,7000门安装在人民路电信楼,3000门安装在肖坑市话分局。工程总投资2442万元。(次年12月10日开通使用,市话号码由五位制升为六位制,同时实现对国际、国内大、中城市的长途全自动拨号)。
1988年,安庆局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160门,其中步进制6000门,磁石式160门。实装容量3903门,比1985年增加35%,年末用户4152户,比1985年增加43%。全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平均2.01部。
设备
市内电话系单局制。市区交换设备采用50年代普遍使用的国产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其中第一预选器40架,第一选组器35架,第二选组器41架,终接器46架,特种业务I/IV选组器4架,长途第一选组器1架,长途第二选组器8架,特种业务“119”、“110”1架,电阻架1架,测试分配器1架,一型信号电机5部,信号机架1架,总信号设备1套,5直列M—27型中间配线架10架。并设三面测量台2架,202回线总配线架33直列,远户2架。市郊杨桥、老峰、新洲3个交换点的交换设备均为磁石式落地交换机。
线路使用架空明线和电缆。1988年已建市话杆路147杆公里,电缆总长96.4皮长公里。
郊区3个交换点均用中继线接入城区,其中安庆—杨桥18.36公里,安庆—老峰12.65公里,安庆—新洲(经老峰)19.87公里。安庆—皖河由市局接出。
终端设备主要采用国产桌式话机,此外还有高音话机、录音话机、传真机、电传机等。根据邮电部话机改革的通知,安庆局于1985年6月起,将话机产权无偿划归用户,共2204部,局内有备用话机236部。
电源设备属综合电信使用,归局电力室管理,其中配电板600A,整流器300A2台,90A1台,直流两组—60V蓄电池等为市话使用。
运输设备主要用于线路维护和工程,有汽车3部,摩托车3部。
用户交换机
市内电话用户交换机80年代后发展较快。1973—1978年容量为510门,实接话机在350部以下。1979年容量增加到860门,接分机460部。1980年以后平均每年净增231部,其中1985年全市有9户装用小交换机,容量880门,装分机518部。到1985年底,全市共有39户装用小交换机,比1980年增加22户,总容量4560门,比1980年增加2570门,实装2894部分机,其中纵横制自动电话10户2210部,共电式28户2300部,磁石式1户50部。共配备中继线256对,其中呼出113对,呼入117对,混合31对。1988年用户交换机总容量增加到7970部,配备中继线564对,市话交换点4处。
业务经营
市话业务由邮电局市话科负责。其任务是组织市话业务收入,负责装、拆、移机,机械、线路的技术维护与管理,市话工程设计、施工以及代办工程等工作。科下设业务、机房、电缆、杆线、话机、工程等6个班组,编制74人。主要开办: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临时电话、用户交换机、分机、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租杆挂线、租用管道及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项业务和其他业务(代办工程、线路复用技术、号簿刊登广告等)。
1985年市话收入91.91万元。1988年达到165.76万元,全市人均市话费用为7.53元。是年装机及时率为92.3%,电话接通率为63.1%。
市内公用电话分自办和代办2种,共设14处。局自办9处,分设在人民路中心支局营业处、集贤路中心支局营业处、车站邮电所、墨子巷邮电所、孝肃路邮电所、德宽路邮电所、肖坑邮电所和第六邮电所等处。用户代办5处,分布在港务局候船室、稻香村烟酒店、地区物资局知青商店、吴越街大菜市副食品店、黄花亭居委会。
【技术革新】
安庆局修机室建于1972年,当时主要是修理局小总机、电话机等通信设备,后对一些通信设备进行小改小革。1975年,开始结合生产进行较大项目的研制。
长话记录单自动传送器的研制。原来长途电话记录单是用人工从记录台传送到接续台,后改用“吊夹子”传送。1974年修机室试制自动传送器,能在长话记录台、分发台至各座席间的传送轨道上自动来回行驶,做到有单就停,无单前进,全部送完,自动返回。
集成电路电子数字子母钟的研制。长途台原使用机械钟计时,2个座席合用1只,计时不准确。1975年试制成功集成电路电子数字子母钟,每个母钟带30个子钟。使用效果良好。后又进行改进,由一型的集成电路发展到三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直接使用长机室的124伏电源。改进后的产品体积缩小到三十分之一,重量减轻到四十分之一,性能更加可靠。省局拨款给省内8个地市局,由安庆局统一制作安装。其后又有8个市、县局购置了二、三型产品。
电子交换机的研制。1976年与合肥晶体管厂合作研制,产品供合肥晶体管厂使用。由于效果不够理想,1978年开始研制第二代电子交换机,1980年试制成功,试用于市第一棉织厂,达到了预期效果。
电缆充气气压遥测器的研制。安庆局市话电缆79.2皮长公里,气压测试点近90个,而且电缆程式不一,气阻不同,分支多,漏点多,近、远端气压相差大,不便维护,线路质量难以保证。1981年4月研制成功电缆充气气压遥测器。原来人工测试90个点需要几个小时,自动测试只需要1分钟,且不受天气影响,并能自动打印。对此,省局召开现场会,并于1983年下达电缆气压遥测器研制项目。1985年初,修机室应用A/D交换器、数字电话的按钮连芯片部件、进口小型打印机等器件,使采样精度、脉冲信号、显示打印等工作稳定可靠。至年底样机调试成功。第二年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用微机控制的气压遥测机1套。
拨号盘脉冲测试器的革新。市话原使用的测试器为分立式元件,显示不出全部数字,体积大,常有故障出现。1983年改造成集成电路袖珍数字拨号盘脉冲号测试器。这种测试器体积小,使用方便,费用只有原测试器的五分之二。
47型自动电话机线障碍测试器的研制。1984年研制成功,代替人工测试,提高了市话测量台测试功效,压缩了障碍历时,提高了维护质量。
载波机电子管改场效应管。安庆局共有电子管载波机26部,维护人员每季度要测试各种电子管1000多只。每换1次电子管,还必须调整灯丝电压,维护量大,通信质量难以提高。据1984年统计,电子管所造成的机器障碍占全部障碍的三分之一以上。1985年,机务站采用新器件,用场效应管代替6J1电子管,在安庆—东至12路载波终端机和安庆—岳西3路载波终端机上试验成功。第二年,将5部12路载波机和8部3路载波机的电子管改为场效应管。开通以后,维护工作量显著减少,质量明显提高,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
对载波机本机进行杂音改进。安庆局共有ZM202、III型载波机5部,在15条载波电路中,有三分之二的电路本机杂音防卫度不合格,其中ZM202载波机杂音是老大难问题。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找出原因。在基本不变更原设计电路的情况下,采取先固定均衡,后放大,再经过可变均衡方法,提高信噪比。经改装后,局内15条电路本机杂音防卫度提高到81.7db,大大超过部颁标准。此项成果《信息技术》杂志1985年第10期曾作介绍。
“六五”计划期间,安庆局有4项科研项目获省邮电系统科技进步奖(全省共14项),其中ZM202II、III型载波机杂音改善获二等奖,场效应晶体管在电子管载波机中的应用、集成电路数字式子母钟、电缆气压自动遥测机3项获三等奖。
1988年,在继续推广应用简易长途半自动拨号对端设备CZB—1型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具有强入和不被当地长途台强拆功能的CZB—2、3型机。5月接受研制电脑电报电传机任务,并进行软件编制及验证搭试、调测工作(1990年初完成)。
上一篇:邮政
下一篇: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