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航道】
长江安庆港辖区上自宿松县复兴镇,下至枞阳县老洲头,全长195公里。主航道长193.3公里。市长江岸线自皖河口至枞阳闸长41公里,港区自皖河口至丁村长12.8公里,江面平均宽1.1公里,水域稳定。市境以长江为主干形成天然水运网。
港辖区全河段水情变化基本受径流控制。可分为汛期(洪水期)、常水期和枯水期。水位一般在每年3月缓慢上升,4、5月上涨较快,形成短期春汛。6月进入汛期,年最高水位在7、8月。9、10月汛期结束。11、12月水位稳步下降,逐渐进入枯水期,翌年1、2月水位最低。全河段水位变幅在10米上下。
辖区长江河势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两岸地貌差异很大。节点分布不均,整个河段有节点25处,右岸21处,左岸4处。节点附近河道窄深。节点过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泥沙结淤,沙洲罗列,形成多汊河道,河床水浅多变,河(洲)岸易受冲刷,局部位置年崩岸达100米以上,其中以太阳洲、官洲、东流为最。典型的分汊河段有东流、贵池,分汊段江宽最大处4~5公里。河道礁石以太子矶和东流两处最多,对航行常构成威胁。
河段水面比降,安庆以上为0.213,安庆至南京为0.188~0.144。平均流速枯水期0.8米/秒,常水期1.3米/秒,洪水期2.4米/秒。流速特点是上游段大于下游段,枯、洪期相差较大。
主航道维护水深,安庆至武汉常年不小于4米;安庆至南京1973年以前基本达4米,1977年以后不小于4.5米。航道宽度最小100米,一般为400~500米。曲度半径,局部位置为800米,绝大多数超过此值。港区水深一般15~30米,枯水期在6米以上。港区码头平均前沿水深,枯、常、洪水期分别为5米、9.5米、14.5米。常年可靠泊千吨级客、货轮。常水期万吨船舶直航安庆。
水道
辖区内长江主航道按地段自下而上分为10个水道,即太阳洲、土桥、大通、贵池、太子矶、安庆、官洲、东流、马土当、东北水道,其中贵池、太子矶、东流、马土当为浅险水道。
太子矶水道位于安庆以下45公里,下自新开沟,上至前江口,全长26公里,是长江下游有名的浅险水道,有“川江航道下游再现”之说。水道复杂,属典型的鹅头型汊道。拦江矶以上为单一河段,主槽紧贴右岸,水深在10米以上,河势稳定。河床右岸为丘陵地带,土质坚硬,有矶头多处,对水流有强的控制作用;左岸为冲积平原,土质松软,易使河道左展。拦江矶伸入江中700米,使河道在此形成90度急弯。其附近又有暗礁和沉船多处,致使该河段出现凹浅凸深反常现象。拦江矶以下,江面突然放宽,泥沙落淤,形成三汊并列的浅险水道。西港航道顺直、宽阔,航行条件良好,但有1公里的过渡浅滩,枯水期水深不能达到4.5米。东港全长6公里,除宽约30米的泥埂外,水深均在10米以上,但航道狭窄,曲度半径小(约800米),礁石林立,上有拦江矶,下有太子矶,中有乌龟矶,航行条件不理想,过去被外国人视为“禁区”。民国21年(1932)和1956年开放数天。1977年开始,每届枯水期开放东港,平均80天左右,水深均保证在4.5米以上。三江口以下又为单一河段,水深均超过10米,航道宽阔顺直,航行条件良好。此外,太子矶水道流态复杂,除常流外,还有横流、花水、泡漩水、回水等,对航行影响很大,其中横流为下游所少见。该水道的基本特点是东险、西浅、横流大。
安庆水道下自前江口,上至皖河口,全长23公里,属于微岸性分汊道。上段是安庆港码头区,下段被江心洲、鹅毛洲分流为2支。北支(左汊)为主航道,水深4.5米,宽200米。丁家村至前江口段冲刷剧烈,经70年代大量抛石护岸,河势已基本稳定。南支(右汊,即牛头山港)是一个发展的汊道,航程比北支远,仅作为小轮航道。该水道主槽近北岸,水深均在6米以上。
官洲水道下自皖河口,上至吉阳矶,全长26公里,是典型的弯型河道。流沙落淤在中段形成官洲、学文洲和三女沙,将官洲水道分为3个航道。左港位于官洲左侧,上口已筑坝堵塞;右港位于学文洲与三女沙之间,已基本淤塞,中洪水期可通小型船舶;直港位于官洲与学文洲之间,为常年通航的主航道。官洲一度冲刷剧烈,洲头曾出现大崩岸,洲尾被切断冲走。经70年代后大量抛石护岸,河势已基本稳定。
港辖区长江两岸支流众多。北岸有较大湖泊10多个,河流30余条,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华阳河、武昌湖、皖河、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六大单独水系,均有单独的出江口。
皖河亦名新皖河,流经市西郊,由沙漠洲(又作杉木洲或纱帽洲)入江。干流自石碑镇以下长42公里,河宽500米左右。市境段左岸为丘陵,右岸为同马大堤,间有民圩堤防。历史上毗连湖泊荡地,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沙多变。1957年,为根治水患,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江家嘴河,称为新皖河,石牌以上来水由此入江。同时将经冬河、易家河、泥湾沟(石隆河)纳入武昌湖水系,并在怀宁县巨网建节制闸,控制武昌湖水位。治理前,石牌至江口60公里,洪水期可通小轮。治理后缩短到42公里,比降增大,河床淤积加剧,枯水期水深仅0.5~1米,航槽30~50米。20吨以下木船能通航至巨网。
石门湖系皖河下游一支流湖泊。源于怀宁县镜山,经月山、农坂包、象山、湖口,在市西注入皖河。南北长约20公里。湖面洪水期受江水顶托,可通航较大吨级船舶。
长河菜子湖水系的入江水道。自双河口上承菜子湖,经大缸窑、花山、梅林、上枞阳、下枞阳注入长江,全长24公里。河道比降约为0.2,枯水期河宽5~8米。历史上可通航50吨木船。1958年在上枞阳兴建节制闸,隔断长河。因江河不能直达,进出物资必须翻坝过驳中转。
破罡湖、石塘湖位于大龙山麓、广济圩内。东北部称破罡湖,西南部称石塘湖。两湖原有自枞阳经梅林至安庆东郊大湖闸的航线32公里,行客运木船。建梅林闸后运输船舶断航。1983年建成新河口节制闸,湖内只有少数渔渡船行驶。
治理
解放后,长江干流航道设有专门机构管理维护。安庆航道段根据辖段各河道特点,每年进行设标、调标、测量、爆破、清障、疏浚、挖泥等航道治理工程,对其中险浅水道重点治理。
马土当水道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马土当矶下游沉船、布雷,设封锁线,形成马土当要塞阻塞线(简称“马阻”)。后长期被视为“禁区”。1956—1963年,上海打捞队采取整体打捞,重使该水道基本能无碍航行。1985年枯水期,马土当航道严重淤浅。南京航道分局于1986年1月28日至2月2日采用扫床、爆破,挖出航槽,增加水深,确保船舶航行畅通。
东流水道民国26年(1937)底至次年,国民党政府在雷港及红庙矶、茅林洲等多处布设水雷线。1954—1979年除零星发现随时销毁外,多次组织大规模探扫,发现并销毁各种水雷37枚、炸弹3枚、炮弹1枚、水雷药包1枚,共计42枚。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长江航道局南京区和安庆段组织扫雷小组,采用梯度仪试探莲花洲5~6号浮标的沙滩5000平方米。
太子矶水道解放前,该水道事故频出。清同治十二年(1873),美国江隆号轮在此触礁沉没。解放后增设标志,依水位、水流及时调标,并从1977年开始,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开放东港,以克服船舶避让困难。开放之前,反复测量,扫床和爆破,疏浚拓宽航道。在拦江矶附近设标4座,在太子矶、乌龟矶各设标2座。1986年,对拦江矶、太子矶、乌龟矶实行双标保险措施,太子矶东港水深保持在5米以上,1987年12月31日至1988年1月7日,安庆航道处派4艘工作船艇,在太子矶东港上口测量航道,大药量爆破,疏浚挖泥1万立方米,设标19座。疏浚后航道长7.8公里,宽度由100米增至150米,水深达4.6米。以后,每届枯水期都组织疏浚,此外,有专船驻守槽口,每天测水、巡逻,与往来船舶联系。东港开放的同时,西港不闭,分道航行,一般船队和吃水浅的船舶走西港,以减少东港压力。
安庆港务局所辖各港务站区水道站区水道基本稳定,个别站区有短时间的淤积和崩塌。1976年12月,华阳中心港务站大轮码头附近出现大片沙区;1981年,杨湾港务站简易码头自然倒塌;1981年12月,复兴中心港务站客运码头及附近自然坡岸发生崩塌;1984年1月,枞阳中心港务站连续发生大面积塌方滑坡。以上经及时治理,险情均被排除。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大建水利闸坝,围湖造田,长江北岸5个水系出江口有4个被堵,内部河段有的亦被闸坝隔断,航道不能直达。据1979年航道普查,长江以外的安庆江北水系通航里程607公里,比1959年缩短801公里。80年代开始,着手解决闸坝碍航问题,同时开发内河航道,加强其复航工程建设。
皖河明代以后,因上游夹沙淤积,河口壅塞,舟筏不能航行。清康熙时,在沙漠洲另开一新河,引皖水入江,但滩高流急,不便舟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巡抚斐宗锡疏浚皖河故道,工程长6300余丈,阔20丈,底宽8丈,深约2丈5尺;分成4段,分配给怀宁、潜山、太湖、望江4县。又用挑河弃土筑堤坝高1丈、顶宽8尺,将沙漠洲上所开新河截流筑坝堵塞。竣工,定名永济河。1984年7—9月,对皖河进行全面测量;11月上旬出版《皖河航道图》。1985年4月在下游至皖河闸22公里内设置航标,改善航行条件。
枞阳船闸是沟通菜子湖和长江干流水运的过船设施。自上枞阳建节制闸后,江湖不能直达。1980—1981年共运黄砂40万吨,每吨增加翻坝费4.77元,计增加190多万元。1984年11月兴建船闸,根据运量、船型、船队、湖区航道等因素,考虑100吨标准船队(1拖7条100吨级驳船)一次过闸以及小型驳船拖带双列过闸、挖泥船通过等通航标准,确定室长120米、宽14米,闸首口门净宽12米,闸栏最小通航水深2米,最大通过能力317万吨,总投资1415万元。1988年底,船闸主体工程、办公楼、宿舍楼及机器设备安装全部完成,上游引航道和导坝工程也基本完工(1990年6月经初验,主体工程具备试航条件)。
石门湖水运工程石门湖自北至南长约20公里,四周为市郊和怀宁县的洪镇、月山两区。沿湖区是市重要工业基地。由皖河口绕沙漠洲,经小新桥进入石门湖的航道,因皖河流沙淤塞,仅丰水季节可通航20~30吨船舶,年运量约6万多吨。大量物资靠公路运输。为充分利用石门湖水运潜力,省计委、省交通厅和安庆地区航运局把石门湖水运开发工程列入“七五”计划内河建设项目。省交通厅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资开发航道,分别投资700万元和2100万元。全部工程包括航道和港口2大部分。航道按6级通航100吨级船舶标准,枯水期最小底宽20米,水深1.5米,弯曲半径250米,跨河建筑净跨20米,净高4米。开发后年运量可达55万吨。港址选在怀宁县梨园,为一挖入式港口,离安合公路1.9公里,离月山镇6.3公里。
标志
航标1949年,据武汉海关巡江事务处统计,吴淞口至武汉全长1043公里的主航道仅设置水岸标志136座,标志平均间距7.67公里,长江中上游无夜航标志。
1955年9月,长江下游继中、上游之后首次进行航标改革。原旧式航标一律废除。航标数量大幅度增加,采取锁链式标志布设,做到白天经一标看到数标,夜间经一灯看到数灯。标志种类增多,型状改进,分引导航行标志、指示危险标志和信号标志3类共19种。
1969年航标改革,改标色左白右红为左红右白等。1973年5月23日恢复交通部原颁发的《内河航标规范》。
1987年6月16日至7月3日安庆航道段完成第二次航标制式改革,全面实行新的国标。原3类标志,除信号标志外,引导航行标志与指示危险标志合为1类,新增专用标志。
1988年安庆段辖区自太阳洲尾至华阳河口设置各种类型水岸航标180座,标志平均间距1.1公里,水岸标全部为钢铁质结构,有12~18米钢管标31座,14~15米大型标志船13座,4~6米双船100座,6号浮鼓6座,沿岸还有标高6~20米的测量三角标。对支流航道每年根据水位及时设标、调标。航标设置等级均为一等。
安庆航道段负责航标维护。1985年与1972年相比,失常座次由63座次下降至3座次,正常率由998.86‰上升到999.95‰。1986—1988年航标正常率为999.96~999.98‰。
航标灯解放初自制鼓式透镜标灯,60年代仿制进口电闪灯,70年代使用电子控制的电闪白炽灯,80年代为硅光电池控制的自动开闭灯器,实现标灯现代化。标灯光源,40年代主要是煤油,50年代是煤油、乙炔气、爱迪发电池,60年代是煤油、干电池、蓄电池、乙炔气、丙烷气,80年代是蓄电池、干电池、太阳能电池。1987年,安庆段辖区标灯全部使用透镜灯头和电子闪光自动开关仪,电源稳定可靠。
在第二次航标制式改革中,安庆航道处改革标灯的设施与光色,将10盏太阳能标灯全部安装在过河标上,17座过河标全部改为莫尔斯信号,拦江矶过渡导标后标灯光由单面红定光改为单面白定光,窑沟下白浮灯光由快闪改为白单闪。
管理机构
1953年5月成立安庆航道段(初名航标段)。段内有航淞号工作船1艘,船员12人;701号机帆艇1艘,船员5人。两船共173匹马力。建段后即承担枞阳县王家套上同兴圩至江西省彭泽县城全长176公里主航道的维护管理工作,接管沿江水岸标志34座(岸标志28座、灯船4座、浮鼓2座)。有灯守69人。全段职工91人。1964年10月接管皖河等支流。1978年以前,管辖区域经过几次较大变动。
安庆航道段隶属长江航道局南京航道分局,下设东流、安庆、太子矶、贵池、铜陵5个航道站。1987年在市沿江东路兴建1484平方米的综合楼,投资79万元。1988年全段职工168人,其中干部26人。分航标、测量、挖泥、爆破、仪修、充电、话务、调度等工种。有航道维护、测量工作船艇17艘,总功率1835千瓦,总吨位2003吨;各种仪器设备79台。年固定资产总值481万元。
【港口】
码头
清光绪九年(1883),轮船招商局将报废的海珊号海轮改为趸船,设于东门叭蜡庙(今炮营山码头处)。民国6年(1917)该码头移至大南门,12年又迁往西门柴家巷(今内河2号码头处),设800吨级趸船1艘。8年6月,三北轮埠公司在安庆设分公司,并在江边设码头(今港8号码头处)。安庆沦陷后,日军侵占港口,建东亚海运株式会社码头(今港11号码头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码头由招商局接管。解放前夕,安庆港有招商局安庆办事处的1号、6号码头(今港11号、12号码头处)2座,另有5处自然坡岸码头。1953—1988年,全市共建码头(泊位)57座,其中港务局18座,地、市航运部门和物资单位等39座。
港务局18座码头,其中15座1980年编为6~20号码头。
小南门码头1960年建。重力式岸壁件杂货码头,备3吨吊车2台。年综合通过能力5万吨,靠泊能力500吨。码头长42米,前沿水深5米(以安庆航行基准面计算,以下各码头同)。
6号码头1965年建。安庆至大渡口客运轮渡的主要码头。初设长24米趸船1艘,1980年调换为45×9米皖港40—7号趸船,另设铁、木趸鼓各1艘,以木板桥接岸。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3米。
7号码头1965年建。区间客班轮码头。原设港4009号趸船,以木板桥接岸。1980年改设65×13米皖港65—2号趸船,以钢引桥接岸。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4.1米。
8号码头民国8年(1919)三北公司安庆分公司在此设码头,有大安号1000吨级钢质趸船。27年,大安号被拖至东流,仅留一跳船,供百吨级驳船及三北安庆分公司往返南京客轮停靠。解放前夕,该码头已一无所有。1953年底由安庆港务局接收,改称安庆港3号码头,设皖港1号跳船。1954年,用于区间客班业务。石砌坡岸壁,土砌石踏步,枯水时用跳架架木跳接趸船,靠泊船能力300吨,昼夜通过能力500吨。由于水深及坡度小,1958年改为机械重件码头,建36×5米坡道1条,铺设轨道36米,配备20千瓦电动卷扬机1台,可起重重件10吨,并临时设1浮趸。靠泊能力1000吨,昼夜通过能力1000吨。因装卸需要随时绞动趸船,故无固定栈桥。多用作船舶临时停靠。1983年安庆港务局对客运区进行改造,该码头改为客运码头,供长江干线客轮停靠,设90×16米皖港90—1号趸船,以钢引栈桥接岸。靠泊能力3000吨。前沿水深8.1米。
9号码头民国35年(1946)为招商局安庆办事处2号码头,有大、小帮通各1艘,以木板桥接岸。解放后为港务局2号货运码头,到1957年置趸船后方使用。1958年兼及客运。建80米架空索道1条,每次可负重500公斤;铺设70米长电动有轨缆车道,每次可负重1吨。昼夜通过能力约500吨。1963年改为申汉班客运码头兼杂货码头,设76×12米皖港76—1号趸船,靠泊能力500吨,件杂货年综合通过能力1.5万吨。1968年新建40×6米钢筋混凝土坡道,设32×3.5米钢栈桥1座,供长江干线客轮停靠。靠泊能力3000吨。前沿水深9.1米。
10号码头1975年建。实体斜坡道码头,设45×14米皖港45—1号趸船,以钢引桥接岸。未置装卸机械,很少作业,多作船舶临时停靠调剂用。靠泊能力1500吨。前沿水深6.1米。
11号码头民国27年(1938)日本人在此建东亚海运株式会社简易码头,设趸船1艘。35年由招商局安庆办事处接收,改为1号码头,有趸船、帮通各1艘,以木板桥接岸,供申汉班客轮停靠。解放后仍作1号客运码头。1955年为石砌坡岸壁,水泥台阶,以2个趸鼓、3节浮桥由趸船接岸。1958年栈桥改成双道,一道行人,一道运货;利用坡岸自然斜度增开1条板车道,增设长65米链板机1台、电动缆车1座和轻便吊杆2台。1963年改为货运码头,设67×12米港1060号趸船。1966年建成长42.6米的缆车坡道作业线,配5吨卷扬机1台和3吨缆车2座。1974—1976年高桩框架改建工程完成,作件杂货码头,趸船改名皖港67—1号,船上置5吨塔式吊车2座。年综合通过能力16万吨,靠泊能力1500吨。前沿水深5.1米。1986年趸船等设备移至15号码头。1988年配5吨浮吊。货种为煤、油、矿石、盐等大宗散货。
12号码头沦陷期间为日伪中华轮船公司码头。民国35年(1946)招商局安庆办事处接收后,改名6号码头,但无设施。解放后,曾被芜湖内河航运公司安庆办事处借作安庆至黄湓轮渡码头。1978年改为港务局交通船码头,设34×7米皖港34—1号趸船,以木栈桥接岸。靠泊能力500吨。前沿水深5米。
13号码头1968年建。缆车实体斜坡道码头,设56×16米港1510号起重趸船,起重能力15吨,并配5吨缆车2座。以重件货种为主。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5米。1986年后闲置。
14号码头1958年建,时称五里庙煤炭专业码头,设46×6米2036号趸船和1座简易木栈桥,配108米皮带运输机、62米出仓机和蟹钳式喂料机4台。1962年码头停用。1964年市煤建公司进口煤炭增加,码头恢复生产。1971年为港7号码头,备有3吨电动吊车1台,形成从船到库场的流水作业线。1980年五里庙吹填工程后,码头泥沙淤结加快,枯水期影响装卸作业。1984年着手改造,1985年4月竣工。码头由长39.4米水泥栈桥和长48米钢引桥组成架空引桥,备有3吨起重船1艘和105米固定式皮带运输机,长323米皮带运输线连接起重船与库场堆高机。主要货种为煤炭。年综合通过能力26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5.1米。
15号码头件杂货码头。结构形式为高桩梁板式,设计年通过能力18万吨。1986年从11号码头移入67×12米皖港67—1号趸船。靠泊能力2000吨。前沿水深4米。
16号码头重件码头。结构形式为高桩梁板式,设计年通过能力25万吨。设16×8米跳船1艘。靠泊能力2000吨。前沿水深4米。15、16号码头于1985年5月施工,1986年底竣工。为解决5000吨级外贸船舶停靠,采用趸船靠在浮式靠船梁前的作业方法投入试产。1988年8月开始改造码头浮式靠船梁。
17号码头1958年建,时称五里庙散货码头,设37×5米2044号趸船及简易栈桥1座,配80米固定手槽两用皮带运输机。主要货种为化肥、食盐。1964年开始为安庆专区煤炭公司装卸煤炭。1970年建成实体斜坡道。1974年设3吨起重船1艘,组成升降式浮码头。货种改以煤炭为主。年综合通过能力16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7.1米。
18号码头1958年安庆钢铁厂在此设简易码头,并铺1条轻便铁轨道。货种多为矿石。后闲置。1966年9月划归港务局,作为港12号码头。1980年建50×10米钢引桥1座,设50×10米皖港50—1号趸船,作散杂货码头,主要货种为矿石。1987年组装移动式皮带机8台,升降式皮带机1台。年综合通过能力3万吨,靠泊能力1500吨。前沿水深10.1米。
19号码头1978年建。装卸钢平台码头。原为港13号码头。主要货种为铜精砂及件杂货。原核定年通过量2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3.1米。(该码头已停产待改造)
20号码头1978年建。实体斜坡道码头。原设40×9米皖港40—6号趸船。1986年改设65×11米皖港65—3号趸船。主要货种黄砂。年综合通过能力31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11.1米。
炮营山码头清光绪九年(1883),招商局在此设趸船。后趸船迁至南门,自然坡岸仅供木船停靠。197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斜坡道,设40×9米皖港40—3号趸船,以钢引桥接岸,作黄砂专业码头。年综合通过能力6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4米。
迎江寺码头1983年建。设40×9米皖港40—1号趸船,以木板桥接岸,作为船舶临时停靠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5米。
地方航运码头共12座。
内河1号码头1973年12月建。市航管处件杂货浮式码头。1978年设水泥趸船,1981年改设40×9米钢质趸船1艘。靠泊能力1000吨。码头长55米,前沿水深4米。
内河2号码头1965年建。地区航运局件杂货浮式码头,设24×7米钢质趸船1艘。靠泊能力600吨。前沿水深4米。
内河3号码头1956年建。地区航运局件杂货浮式码头,实体石级踏步,设24×7.3米水泥趸船2艘。靠泊能力600吨。前沿水深4米。
内河4号码头简易石阶码头。地区航运局置水泥趸船1艘。1984年市航运公司设24×7.3米水泥趸船1艘,后撤。码头长3米,前沿水深4米。
内河5号码头浮式码头。设24×7米趸船1艘,以木板桥接岸,为安庆至大渡口轮渡专用。前沿水深4.7米。
内河6号码头安庆行署粮食局直属仓库码头。1963年一度拨交安庆航运分局作客运码头。设18×5米钢质趸船1艘,供装卸粮油船舶停靠。前沿水深2.7米。
内河7号码头浮式码头,石级踏步。设14×7.3米水泥趸船1艘,安庆行署水电局提供地区航运局使用。前沿水深3.7米。已改作“水上酒家”。
西门人渡码头1984年建。简易码头,作轮渡用。前沿水深4米。
电厂人渡码头1980年建。设20×3米木质趸船1艘,供安庆至黄湓渡船停靠。前沿水深2.3米。
市汽车轮渡码头1985年2月建。简易码头。位于西门五巷口,又称西门车渡码头。前沿水深4米。
安庆汽车轮渡码头1960年建。位于市东郊五里庙江堤,又称东门车渡码头。属安庆行署交通局。1982年建成长120米、宽25米水泥坡道。码头长20米,前沿水深3米。
五里庙市航管处码头1958年为安庆焦厂码头,后闲置。1980年划归市航管处。1982年改建为高桩框架码头,1985年投产。1987年底建成面积242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综合楼5层,长4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1座,并完成龙门吊基础工程及其配套机械设备的安装。总投资87.45万元。年综合通过能力35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码头长72米,前沿水深4.5米。
单位自备码头共23座。
造纸厂码头1956年建。原设小木趸船1艘,后废。主要货种为稻草。年综合通过能力3万吨,靠泊能力80吨。码头长9米,前沿水深2.5米。
市粮油储运公司码头1956年建。设24×7米水泥趸船1艘。主要货种为件杂货。年综合通过能力4万吨,靠泊能力500吨。前沿水深2.5米。
电厂码头1958年建。煤炭装卸专用码头。设40×9米浮式起重船(3吨)1艘。年综合通过能力8万吨,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4米。
农药厂码头1960年建。原设木质小趸船1艘,后废。主要货种为农药。年综合通过能力1万吨,靠泊能力300吨。码头长32米,前沿水深3米。
香皂厂码头1965年建。浮式码头。主要货种件杂货。年综合通过能力0.6万吨,靠泊能力800吨。码头长15米,前沿水深3米。
市堤管所码头1965年建。装卸防汛器材专用码头。原设15×6米木趸船1艘,后废。
市木材公司码头1979年建。无趸船,有1条长40米、宽6米、纵坡25度水泥坡道。主要货种木材,年均运进木材8000立方米。码头长6米,前沿水深4米。
植物油厂码头1980年建。简易码头,无趸船。货种以件杂货为主。年综合通过能力为0.2万吨,靠泊能力100吨。码头长3米,前沿水深3米。
石化总厂大件码头主要为装卸30万吨合成氨设备兴建。1974年11月动工,1975年6月竣工。采用横向直立、纵向斜坡、侧面靠船、横卸纵拖的装卸工艺,配备高50米、动臂长68米的60吨桩式起重机和可随水位涨落移动的楔形卸船架。后改作该厂热电厂煤码头,设75×15米趸船1艘。靠泊能力2000吨。年输煤量30万吨。
石化总厂化肥码头1号泊位1976年建。设68×13米钢质趸船1艘。主要货种化肥。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4米。
石化总厂化肥码头2号泊位同上。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1号泊位1976年建。主要为该厂港作船舶停靠用。设65×12米水泥趸船1艘,以钢引桥接岸。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9米。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2号泊位1976年建。设66×12米钢质趸船1艘。靠泊能力5000吨。码头长222米,前沿水深9米。石化总厂油品码头2~7号泊位均为原油和油品专用码头。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3号泊位1976年建。设90×14米钢质趸船1艘。靠泊能力1万吨。前沿水深9米。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4号泊位1980年建。设66×12米钢质趸船1艘。靠泊能力5000吨。码头长131米,前沿水深9米。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5号泊位1976年建。设90×14米钢质趸船1艘,以钢引桥接岸。靠泊能力1万吨。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6号泊位1980年建。设66×12米钢质趸船1艘,以钢引桥接岸。靠泊能力5000吨。
石化总厂油品码头7号泊位1976年建。设65×12米水泥趸船1艘,以钢引桥接岸。靠泊能力1000吨。
地区石油站码头1958年建。设40×9米趸船1艘。主要货种成品油。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8米。
地区木材公司码头1962年建。简易码头,无趸船。备卷扬机1台。主要货种为木材。码头长14米,前沿水深2.7米。
地区化肥厂码头1965年建。无趸船。靠泊能力500吨。码头长6米,前沿水深4米。
地区农资公司码头1979年建。设长40米水泥趸船1艘,配有皮带机。靠泊能力100吨。前沿水深3米。
军用码头1969年建。油品专用码头,设40×9米水泥趸船1艘,以30米钢引桥接岸。
其他码头共4座。
航道段码头1971年建。设40×9米水泥趸船1艘,专供该段工作船停靠。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5米。
航政处码头1984年建。原设40×9米水泥趸船1艘,后换为钢质趸船,供该处监督船停靠。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5米。
航道二处迎江寺码头1980年建。设65×13米水泥趸船1艘,供该处工作船停靠。靠泊能力1500吨。前沿水深5米。
航道二处炮营山码头1980年建。设40×9米水泥趸船1艘,供该处工作船停靠。靠泊能力1000吨。前沿水深3米。
仓库、货场
仓库民国7年(1918),招商局安庆办事处建造安庆港第一座仓库(今市一水厂水塔附近),砖木白铁结构,可堆存9000件杂货。后因趸船西迁,仓库遂废。12年在西门育婴堂(今地区航运局办公楼处)新盖一简陋仓库。抗战以前,三北公司安庆分公司在其码头对街建小型仓库,大昌、扬子等小轮公司建有简易仓库,怡和、太沽、大坂等外国轮船机构建有“洋棚”。招商局仓库及其他大部分仓库毁于安庆沦陷期间。31年,日本东亚海运株式会社建造砖瓦仓库(今港11号码头处),分1号和2号仓库,容量共1623吨。1号仓库长48米、宽22.5米、高5.43米,2号仓库长44.5米、宽22.5米、高5.93米。日伪航业中华轮船公司在朱家坡江边建造容量700吨的砖木白铁仓库(后改为3号仓库)。36年8月,招商局安庆办事处包括接收的日伪仓库在内共有仓库4座,总容积23.6万立方米。三北公司安庆分公司有简易仓库2座。
1950年,长航局安庆办事处仅有原1、2、3号仓库,1座为盐仓,另2座配灭火机和水龙头。1955年建1号码头(今港11号码头)货棚,长64.9米,宽11.65米,高3.7米,面积1455平方米;另建供应仓库150平方米。1954年将原三北公司仓库划归港务局。后各货主单位相继自建仓库。1968年在今13号重件码头外建面积1000平方米的仓库1座。1976年,在原货棚基础上改建今11号码头仓库1860平方米。1980年在五里庙建供应仓库1630平方米。1985年,港务局有仓库4座,内生产仓库3座,即11、13、18号码头仓库,合计面积5531平方米;非生产性仓库1座,面积1966平方米。全系砖木结构。市航管处件杂货码头有钢筋混凝土2层仓库1座,合计面积1996平方米,有效面积1297平方米。地区航运管理局有砖木结构仓库1座,面积434平方米,有效面积282平方米。全港区港航机构的仓库总面积9927平方米。
1986年,港务局15、16号码头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仓库1座,面积9464平方米。1987年,因城区防洪墙加固工程清障,11号码头仓库向内拆除18米,库场、货场缩减面积3020平方米。1988年,港务局生产性仓库有4座,合计面积14166平方米。
货场1985年,港务局货场有5处:小南门码头800平方米,11号码头5862平方米,13号码6800平方米,18号码头5360平方米,20号码头1万平方米。1986年在15、16号码头建堆场8100平方米。1987年因防洪墙加固工程清障,堆货场面积减少。1988年,港务局生产性货场面积24470平方米,货趸堆场面积1703平方米,总堆存能力2.5万多吨。
地、市航运部门货场有3处:内河1号天然地面货场,有效面积4275平方米;地区航运局天然地面货场,有效面积2140平方米;市航管处五里庙码头货场,平砌块石地面,有效面积4310平方米。总堆存能力1万多吨,均以堆存件杂货为主。另有炮营山码头货主单位库场2.5万平方米。
锚地
安庆港最早的锚地位于长江航道北侧、振风塔下0.25公里处,长0.7公里、宽0.2公里,水域面积0.14平方公里,泥沙地底质,安庆水位零点时水深3.87米。50年代后,江岸码头增多,船舶往来频繁,而此锚地正处上水航道间,有碍航行,故基本停用,偶作小型木帆船队短暂锚泊。在航道南侧大渡口另有长1.8公里、宽0.2公里,水域面积0.36平方公里的锚地,砂石底质,洪水期间船舶易走锚,常用作临时锚泊。
60年代在五里庙江面设锚地,使用时长2公里、宽0.3公里。1978年后不敷使用,扩大到自汽车轮渡口以下至江心洲,长约8公里、宽约0.5公里,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泥沙地底质,安庆水位零点时水深6米。已使用的长3公里、宽0.5公里锚地,按1500吨级甲板驳计算,可锚泊85艘;如果全部使用,可锚泊同吨级船舶227艘。该锚地靠近五里庙货运码头群,对装卸作业颇便。1988年3月,在此设置4座浮标。
另设无人驳基地。将1艘报废的长90米钢质趸船(皖港91—1)停靠五里庙港区,作港口过渡性靠泊无人驳设施。采取单边挂靠船舶方式,最大一次性靠泊能力6000吨。基地有水手10人轮流值班,配备发电设施和施救器材等。1988年3月,无人驳基地迁至大渡口1号红浮上端南侧水域,设置黄色浮标作为基地标志。
通讯导航
民国37年(1948)招商局安庆办事处有无线电收发机各1部。1950年,港口专设1座航务电台(地址在今港11号码头仓库),有发报机和超外差式收报机各1部,报务员2人。与北京、上海、长江航务管理局及行驶轮船联系。同年12月28日,港口另设江岸电台。该台隶属安庆邮电局,发讯台在黄家狮街今港务局宿舍处,收讯台在招商局安庆办事处。每天工作8小时,逢双数小时30分钟时发播通报表,编发航行船舶每天一定时间内的航程、位置和与某地距离的报告。
1954年1月,江岸电台及其6名工作人员划入港务局。合并后的航务电台负责港口与各公、私营轮船公司船舶电文往来,不对外营业。船舶来报由航务电台用电话传至安庆邮电局电台报房,由邮电局电台报房担任投递、转报。发往船舶的电报由邮电局电台用电话传至航务电台,再由航务电台与各船联系。1956年,港务局电台有无线电发报机3部、收报机3部、连接机1部,主要用作与长江各港岸台、船台通讯联系;有线电话3部,用作与沿江各港(主要是下游港口)船舶的调度联系。安装30门磁式单坐席电话总机,增添安庆至汉口、九江和芜湖(芜湖为双线)4条长途线路。导航设备有飚风信号标志1个,安设在港1号码头(今港11号码头)。1959年,原BCTT—9B收讯机更换为XS—D10接收机,TDE2发讯机更换为XF—D18型150发讯机。1964年,原马克尼接收机更换为403接收机,26型汽油发电机代替原1.5千瓦发电机。1965年电话总机更换为50门共电式总机。1971年增添安庆至贵池、彭泽2对实线电路,换上TC—401型500W发讯机1部。1972年和1975年,电话总机先后改换成100门和150门。
1985年,港口通讯导航设备有:150门JGL—8型共电式电话总机,租用邮电局电杆,从港务局至五里庙架30×8塑料隔电电缆电话线5公里,400W、500W发报机各1部,XSB—10、XSB—12收讯机各1部,有线电报机1部,传真机1部,C53RCB无线电话机3部。另在华阳港务站有D72A甚高频无线电话1部。
港机修造
安庆港港机修造开始于1959年。1988年有3个港机修造工厂。
安庆港机修造厂厂址在东郊五里庙。建于1959年3月。厂房原设于锡麟街今港务局宿舍址,面积993平方米。初名机械维修组,有职工8人,台钳3把和木质车床1台。后吸收学生十几人,办起小型港口机械厂,自制土车床、砂轮机、翻砂设备等,为港口码头装卸逐步走向机械化创造条件。1960年初,培养学员47人。设车工、翻砂、冷作、木工、钳工5个车间,有车床6台,钻床、刨床、剪床、无齿锯床各1台,电动锻锤1座。以承担安庆港装卸设备的修配为主,兼及制造。产品有电动无轨缆车、架空索道、少先吊、蟹钳式扒煤机、链板机、平型出仓机、槽型出仓机、槽型输送机、旋转式起重机、固定式皮带运输机、煤炭卸料器等。1961年改设钳工、冷暖电焊、翻砂木模、车床电动机4个车间。1962年缩简为生产镰刀、牛链、锅铲等的机械维修组,年末职工39人。1963年10月撤销单独建制。后改称安庆港机修配厂。1968年6月扩建为港机修造厂,划入原农垦中学土地36亩作新厂址。1971年建厂房375平方米,有主要设备18台,自行设计制造单臂堆煤机。1972年,实行单独经济核算,隶属长航上海分公司,生产、人事及财务由安庆港统一管理。有职工132人。制造出QLD0.6吨电吊及皮带机,试产1吨铲车配套件(方向器总成、液压推进器),并开始对外销售皮带机、堆煤机等。1975年后改以制造为主,维修为辅,产品有皮带机、抓斗等,机械设备随之更新增加。1981年抓斗的销售面扩展到沿海海港及内地一些大型电厂。1985年,反剪式抓斗获该年交通部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年产装卸机械106台,与全国16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关系。1986年以后,平均每年生产抓斗153台,计54个品种,形成3~16吨抓斗系列产品,是交通部定点抓斗生产工厂。1987年,皮带机的生产创22台475米的历年最高产量,另有装船机、钢引桥、双臂堆料机等产品。1988年1月,划归港务局管理,仍单独核算。是年,全厂有金工、维修、装配、结构4个车间和1个起重队;厂房5697平方米;职工总数153人(含征地招收的合同工13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技术员9人,工人技师2人,会计师2人,助理经济师、经济员8人,护士1人;各类机械设备72台,价值128万元,总功率1355千瓦;生产各类产品176台,其中抓斗150台,皮带机26台365米;工业产值210万元,利润4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3.8万元,净值182万元。
安庆港机械修造厂建于1972年。初名维修组,有职工6人,机床1台,仅能维修保养小型机械。1975年增加分配的学生及由上海港机厂调入的工人20多人,维修设备增至10台。1977年维修组改称机修队,经济实行单独核算。次年开始承担大型装卸机械的修理任务。1985年设金工、铆焊、钳工、电工、充电、内燃机、后勤7个班组,职工64人,厂房面积438平方米,维修设备21台,固定资产原值18万元。全年完成本港14个大型修理项目,产值共16.9万元,对外承修78个项目,修理费共1.34万元。1986年自制气压混合汽油喷火焊接枪,研制成1台远红外线电烘箱。1987年承修港内对讲机等无线电业务。1988年7月,港机队划为安庆港振风港埠公司下属工厂,改称机械修造厂。9月承接湖北省浠水公司港联7号船的修理业务。是年全厂职工4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工人技师2人;主要设备29台;工业产值18.8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19.3万元。机修队址原在沿江东路285号,因防洪工程建设需要,于1987年临时迁13号码头仓库。同时,择20号码头江堤北侧征地15亩作新厂址,总投资200万元,1988年9月开始施工(1990年6月竣工)。
安庆港务局机械修理厂1985年3月建立,隶属港务局劳动服务公司。1986年批准为集体企业,安置待业知青34人。1988年职工63人。主要对内承修港辖区各站码头机械设备和船舶,其中修理皖港拖601轮、皖港挖砂船、T—45型皮带升降机、港15号和16号码头靠浮梁柱、港口基建用货盘等项目,产值均在7~16万元。对外承修的各类机械和船舶业务,除市内有关单位外,还扩大到望江、桐城、枞阳等邻县及淮北、上海、湖北等省市,较大项目包括为安庆农资公司制作安装的36×3.5米钢引桥及水泥趸船上牛腿加固工程,新安、新康号两轮(行驶香港—上海—安庆间的海轮)的维修等。
【船舶】
客船
干线客船清同治元年(1862),航行上海、汉口线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轮船停靠安庆上下旅客,每周3次。光绪二年(1876)后,又有英国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日本日清汽船公司的轮船停靠,均在小南门外以两艘木船接送客货。光绪九年(1883)和民国8年(1919),招商局和三北公司的轮船先后开始停靠安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国轮船停航,停靠的有招商局“江”字号轮船数艘及三北、大达、大通、奉化等公司的轮船。解放后,干线客船仍以接收的原招商局“江”字号轮船为主。1966年统改以“东方红”名编号。70年代初,第一艘国产柴油机客轮东方红11号问世。其后经10多年时间,干线客船已全部为国产柴油机轮船。各客轮根据隶属关系和所在地,自1978年起分别命名为江申、江芜、江汉、江渝等序列。
区间客船安庆区间客船向由芜湖经营,分安庆—芜湖、安庆—九江两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庆广济公司怀宁、桐城号2艘浅水小轮行驶安庆、大通、芜湖间并停靠沿途各埠;安庆新安和记的元发号小轮航行安庆、芜湖线,这是安庆区间客船之始。
安庆—芜湖线客船: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芜湖泰昌公司3艘小轮首辟该线。抗战以前,营运的芜湖客船分属4家公司,均为小轮,载客量为利济公司芜通号452人、筝留浦号165人,泰昌公司芜安号354人、新升和号93人,源丰公司升太号305人,大安公司陆隆号268人。沦陷期间停航。抗战胜利后,省公路局接收日伪轮船公司,组建芜湖航运总站。该线客船有芜湖总站安庆、兴芜号,江西轮船公司新鸿庆号,中华旅行社荣茂号,芜湖肇安公司同兴号,九江泰安公司河清号。解放后,该线私营船只组织联营。1951年,有芜湖港建设号、芜湖私营联合群声号和省芜湖内河航运局2艘轮船。1954年,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与省内河运输公司两家船只营运。1964年,除长江航运管理局客船外,还有省内河运输公司新鸿庆、荣茂号2艘轮船。同年底,长江航运公司独家经营,将芜湖分公司跃进号新型客轮投入营运,芜湖—安庆航程由2天缩短为1天。
安庆—九江线客船:始于民国3年(1914)。抗战前,有芜湖大盛公司益丰、宝丰号2艘轮船,载客分别为204人和102人。沦陷期间停运。35年,有九江泰安公司恒安号(后改用瑞泰号)轮船。次年增加扬子公司扬和号轮船。解放初,瑞泰、扬和号轮船调作军运。1951年,长江航务管理局飞良、飞镇、飞虹号3艘轮船投入营运;同时还有九江私营遗记轮船公司懋昌号轮船,但不久即因入不敷出退出。1958年由芜湖内河运输公司经营客运。1965年,有长江航运公司飞亚、飞浔号2艘班轮。
自70年代起,芜湖—安庆—九江线区间客轮一直归芜湖长江轮船公司。1988年有江芜114、118、119、121、122、123、125、127号轮船8艘。每艘载客700人。上、下水各船轮流对开。
内河客船安庆—石牌线轮船,最早是民国8年(1919)利济公司同华号小轮。15年和25年,先后增加芜湖大昌公司巢湖号、大茂公司怀宁号小轮。沦陷期间停航。36年,芜湖大昌公司大昌号和湘吾轮船公司湘吾、兴发号轮船重开安庆—石牌线。后大昌、兴发号退出,湘吾号由中江航运公司接收改号湘建。解放前夕,皖河客船主要为湘建号和安庆松江航运公司松建号。解放初,中江、松江等航运公司私营船只均属长江航务管理局《整顿轮船业暂行办法》中规定取缔之列,但为便利交通,政府允许其组织联营,在皖河继续营运。1951年,中江航运公司违法,湘建号轮船被皖北内河航运局安庆分局接收。安庆—石牌线客轮有省营安庆华运公司华宁、新芜号。次年改成华东客271号轮。1953年为芜湖内河运输公司安庆分公司华客9号轮船。1958年,皖河下游整治改道,仅在7、8月间季节性通航。1965年有飞亚号轮船。以后,长江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东方红316、319号轮每年汛期交替开航。
货船
木帆船分漕船、白沙船、板船、巴斗船几种。安庆建城后,物资集散多仰木帆船。明成化年间(1465—1487),安庆徽商插手盐业,贩运大批盐至大通、九江等沿江各埠,木帆船进入兴盛时期。清康熙、道光时,江岸每日有数百艘帆船停靠。鸦片战争后,轮船业在长江兴起,但安庆一带河网交错,木帆船势头不减。安庆的油、米、棉、麻、茯苓、竹篾、纸张、柴炭等货物主要依靠木帆船运出,而外地商品全仗木帆船运进。民国8年(1919)据芜湖常关统计,由安庆经过该地的木帆船有2804艘,由该地往安庆的木帆船有3740艘。19年,常驻安庆的民船349艘,每日过往船只约2000艘。
1950年安庆民船运输公司成立,管理所有木帆船,有100吨3艘、40吨3艘、10~30吨55艘,共61艘。民间小型木帆船船行组织有民船运输同业公会、顺兴民船运输行、义记民船运输行和意顺民船运输行等。1951年,民船运输公司改组为安庆港木船联合运输社(下辖江镇、洪镇2个分社)。木帆船分4个队、26个小组,每组有船7~40艘。1953年后,木帆船逐渐退出长途运输,以承担内河及短途运输为主。1954年成立水上船民协会。参加组织的专业运输船只423艘,共有木帆船520艘。1955年木帆船组成36个互协组,共有船369艘。次年2月组成安庆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入社船只369艘3977吨位。1957年,安庆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划归市政府交通科,有木帆船348艘。同年与大渡口木帆船合作社合并。在省交通厅发出行驶长江木帆船应以20吨以上为限的通告后,木帆船开始向大吨位发展。1958年,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改为木帆船高级合作社,有船287艘4558吨位。1962年木帆船比1956年减少82艘,但增加582吨位。50年代末华阳、枞阳等建节制闸后,木帆船运输范围缩小。进入70年代,安庆港水上运输公司(1979年改名市航运公司)逐渐淘汰木帆船。市内木帆船从1970年的168艘2393吨位减到1980年的4艘70吨位。1985年已无经营货运的市属和长江航运公司木帆船,江面木帆船多为邻县和沿江各乡个体户所有。
(表6—2)市航运公司历年船舶拥有量

轮、驳船民国36年(1947),招商局安庆办事处接收日伪航业驳船7艘1985吨位。1950年中国人民轮船公司安庆办事处与长江区航务管理局安庆办事处合署办公时,有驳船4艘。次年,有代管国怀、国元、国仲、新巩号钢质拖轮4艘2590吨位。
港务局1955年有专事港口作业的长江126号拖轮,主机蒸汽机,120匹马力。1963年新增长江205(今皖港拖210)号,主机蒸汽机,215匹马力。1974年和1975年先后增加长江443(今皖港拖401)号和长江4520(今皖港拖402)号,主机均柴油机,各400匹马力。1978年长江126号报废。1980年增加长江830(今皖港拖801)号,主机柴油机,800匹马力。1984年前,港务局自身无驳船,代管的驳船数量不定,1956年最多达49艘。1984年始有4艘300吨级铁甲驳船,1985年投入营运。其间又新增长江2—105(今皖港拖301)号和长江601(今皖港601)号。1986年皖港拖801号更机修理。1988年增加皖港拖1001号。当年共有驳船7艘2351吨位,总载重量1500吨;拖轮7艘1237吨位,总功率2920千瓦。
安庆地区航运局于1972年建船队,有水泥驳9艘540吨位,拖轮1艘135匹马力。其后船数为:1975年木驳船5艘144吨位,水泥驳船56艘3422吨位,拖轮4艘486匹马力。1976年木驳船14艘656吨位,水泥驳船37艘2310吨位。1979年驳船19艘1550吨位,拖轮7艘1265匹马力。1980年钢驳船15艘2984吨位,拖轮4艘870匹马力。同年,该船队改为皖江轮船运输公司第三船队。
石化总厂于1971年2月建船队,有自航驳船7艘710匹马力,拖轮4艘。1988年有驳船9艘,拖轮4艘,推船2艘。
专用船
港务局交通船用于接送港内工人、船员。1965年以前有飞虹号、长江038号。两轮报废后改用大寨6号。1979年大寨6号报废,新增皖交98号。1986年增加220.7千瓦轮船1艘。1988年共有交通船2艘,292.7千瓦,235吨位,客座44个。
港务局供油船为船舶供油专用船。原有油字311号,后报废。1981年增加油字101号油驳和301号供油轮。1986年两船移交长江轮船总公司安庆燃料供应站使用。
港务局挖砂船1987年购置1艘长4米钢质趸船,自行设计安装成挖砂船,编为皖港挖砂1号。
港务局起重船有皖港工22—1(原起7006)号1艘。
港务局发电船有皖港311号、皖港4009号2艘。
航道段专用船长江航道局南京航道分局安庆航道段作业船。1953年2艘。1956年4艘。1980年后增多,1988年17艘。
航政处专用船长江航政局安庆航政处工作船。1986年有监督31号、监督45号2艘,共600匹马力。
船舶修造
解放后,从对木帆船的技术改造开始,逐步发展,建起多个工厂。后经几度合并,1988年有船舶修造工厂1个,另有船用设备制造工厂3个
安庆港木木念生产合作社解放初,安庆港原7个小型修船工场的56名修船工人加入市建筑工会,后组成木木念船业基层委员会。1955年3月,由直属市总工会划归市手工业局管理。1956年初成立安庆港木木念生产合作社,社址在西门月字街。1958年6月,木木念社及其大部分人员并入新建的船舶修理厂。
振风船舶厂1959年上半年,专署交通运输管理局航运管理处为解决木帆船技术改造问题,抽调人员组成机械修配组。8月,机械修配组与内河运输公司安庆船队维修组合并成立振风船舶厂,职工约百人,船体车间系江边油布搭盖的工棚,工具有1台老虎钳和1套内燃机。半年后生产工种发展为9个,有车床7台、钻床2台及充电、氧电焊设备。1960年合并于安庆船厂。
安庆船厂由安庆船舶修理厂、安庆市造船厂、振风船舶厂先后合并而成。1958年4—5月,省交通厅投资5万元,征用西门沙漠洲圩地1万平方米筹建安庆船舶修理厂,将并入的安庆港木木念生产合作社改作船体车间。同时,机械局亦在所属安庆通用机械厂内筹建市造船厂。是年底,两厂合并,定名安庆市造船厂,厂址在沙漠洲。1960年振风船舶厂并入后,改名安庆船厂,共有职工600余人。1964年精简后职工130多人。同年8月安庆船厂被撤销,财产于1965年1月移交港务局。
安庆市船厂原称安庆地区船厂。1971年筹建,厂址在今石化总厂大件码头处。1973年省交通厅先后投资38.5万元,征迁地区木材公司及堆场,新建平房900平方米,船台土方1万平方米。1974年生产20匹马力25吨水泥机动船4艘,60吨半甲板水泥驳船6艘;来料加工60吨木驳船2艘。创产值约22万元。有职工100多人。同年底,原厂址让给石化总厂,船厂迁沙漠洲重建。总体规划投资726万元(近期投资364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大、中修船舶9000吨,造船6000吨,年总产值550万元,职工700~800人。1981年基本完成厂内基础工程建设。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船厂基建暂停,经费和职工工资靠上级拨款。1984年移交省皖江轮船公司。1985年6月省皖江轮船公司下放芜湖市,船厂划归市交通局,改称安庆市船厂。承揽船舶修造和船用设备零部件维修业务。1986年11月与市船舶修造厂合并。
市船舶修造厂市航运公司所属生产单位,地址在市西,以承担该公司的船舶修理和建造为主。其前身最早为修造船生产互助组。1956年5月编为安庆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修造船生产队。当时仅有4间芦席棚、3间旧瓦房,60余名工人,简单的斧、凿、锯等工具。1959年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全年完成市水运公司木帆船船型改良任务646吨位,试制木质拖轮船体1艘。1960年以后,增添钻机、眼线双合刨等工具,兴建木工、铁工车间等784平方米。70年代,机械设备逐步配套成龙,开始建造机动船、机驾合一船、水泥船等。1973年造出第一艘135匹马力木质拖轮。1975年以8个月时间建成240匹马力规格18×4.36×1.9米的钢质拖轮1艘。1970—1984年,共建造水泥船4艘、水泥机动船4艘、钢质驳船4艘、钢质机动船9艘、钢质客轮3艘、木质拖轮2艘、钢质拖轮2艘、木质军用巡逻艇1艘、钢质军用巡逻艇4艘、0.6立方米和2立方米抓沙船各1艘、木质机动船6艘、木质和钢质挂机船24艘、20吨吊艄船1艘、16米垫档船1艘,计67艘。1986年11月与市船厂合并。
市造船厂国有企业。1986年11月由市船舶修造厂与市船厂合并组成,隶属市航运公司。厂址在沙漠洲,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分船体、金工2车间。职工156人。固定资产原值201万元,净值193万元。年修造能力为大、中修船舶5000吨位,造船3000~3500吨位。承接150吨级驳轮、300客位渡船、100吨位油轮改造和8辆汽车渡船的生产任务。
附:中华公司修船所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后,日本人于镇皖楼开办。有厂房16幢,分制造、机械、气焊、铸工、洗缸、木工6个工场。设80吨级船槽2道,40吨级船槽1道。50名工人全为中国人。35年7月被裁撤,设备、器材转运上海和就地标售。
【客运】
航线
干线安庆长江客运干线有7条。1985年以前,分别由重庆、武汉、上海轮船公司经营,平均每天停靠安庆的上、下水大轮8艘,最多时10个班次。1986年以后,芜湖轮船公司客船营运南京—九江航线,干线客船增加,最多时达20个班次。春运高峰期间,视旅客流量流向情况,临时增开航线班次。1985年前增开九江—上海航线。1987年起,春运期延长,客流向由原下水多于上水,变为上水多于下水,因此临时增辟安庆—汉口航线。
汉口—上海航线(汉申线):清同治元年(1862)在该航线营运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客轮开始停靠安庆。抗日战争中客运航线中断。民国34年(1945)复航。解放后,该航线客运班轮逢双日停靠安庆。1965年改成日班,每天上、下水客轮各1艘。1979年7月增开汉申线快班。1988年每天有开往汉口、上海客班轮各2艘。
上海—重庆航线(申渝线):1971年前,该航线客轮一直不定期运行。1972年开始有定期客运班轮,上下水均停靠安庆。
汉口—南京航线(汉宁线):辟于民国26年(1937)8月,沿途停靠九江、安庆。抗战期间中断。1972年复航,有定期班轮行驶。1985年增开汉宁线快班。
宜昌—南京航线(宜宁线)、九江—南京航线(浔宁线):1985年开辟,均停靠安庆。
(表6—3)1988年安庆港长江客运航线

区间原有6条航线,均以安庆为起点。1986年缩减至4条。
安庆—芜湖航线(安芜线):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安庆江岸各小轮公司间日开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线有日班小轮行驶。沦陷期间和解放战争后期中断。1950年复航。
安庆—九江航线(安浔线):辟于民国3年(1914),日有小轮1班。沦陷期间中断。35年复航。1958年以前有安庆港务局代管的2艘船对开。后因长航体制下放,安徽、江西两省各有小轮1艘营运。1965年,由长江航运管理局统一管理。
安庆—南京航线(皖宁线):抗战胜利后开辟。1952年停航。1959年以后,逢春节期间开航,春节客运高峰结束后停航。1985年,每日固定上、下水客班轮各1艘。1988年改为枞阳—南京航线(枞宁线)。
大通—老洲—桂家坝航线(三角班线):1953年开辟。1965年改为贵池—枞阳—桂家坝三角班航线。
安庆—牛头山航线(安牛线)、安庆—双河航线(安双线):1965年开辟。由内河移交长航的客运航线。原每天分别有1艘小轮航行,当日往返。1986年停航。
(表6—4)1988年安庆港区间客运航线

内河安庆港辖区内河航线,民国时期有6条。50年代新增3条。1965年仅存安庆—石牌、安庆—杨湾、东流—至德航线。1980年后基本复航。安庆—石牌、东流—至德航线由港务局经营,安庆—黄湓、枞阳—孔城、大通—铜陵、大通—汤沟、东流—洋棚等航线由安庆地区江北各县航运公司及乡镇集体、个体运输专业户经营。
安庆—石牌航线:民国8年(1919),安庆道尹舒鸿贻组织利济公司疏通皖河水道,航行小轮,并经批准对该航线有专利权。沦陷期间停航。民国36年复航。1965年交安庆港务局经营。全长45公里。停靠安庆、山口、巨网、江镇、石牌。每年仅6—11月通航。
安庆—徐家桥航线:民国36年(1947)开辟。1952年11月缩为安庆—华阳航线。1953年3月恢复。1954年4月移交安庆港务局经营。全长128公里。停靠安庆、东流、华阳、吉水、徐家桥。1958年华阳建闸,停航。
东流—至德航线:民国36年(1947)开辟。属季节性通航,全长31公里。1952年停航。1953年6月复航。
安庆—杨湾航线:50年代初开辟。全长88公里。停靠安庆、华阳、杨湾。1979年6月停航。
安庆—黄湓航线:50年代初开辟,曾一度停航。全长25公里。停靠安庆、黄湓、宝树。
客运量
解放前,安庆港干线客运以6—8月为淡季,其余均为旺季。往上海方向的旅客较多。解放后,干线客运量逐年增加。1965年地方航线划归长江航运机构统一管理,华阳建成码头停靠大轮,干线年客运量突破百万。70年代中期以后安庆港区干线客运量有明显上升。春节前后是干线客运高峰,历年月发客量最大数字均在此期间。80年代中期后,客运流向发生变化,上水客量常常超过下水客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济公司小客轮行驶安庆—芜湖航线,日出口旅客约百人。增辟安庆—九江航线后,日客运量300~400人。抗战胜利后,每月客运量700~1000人。
解放后,安庆港区区间客运量1950年为0.9万人;1954年为17万人,超过干线客运量;1962年达63.6万人。1965年,港务局接管原属内河航运部门管理的17个站点,区间客运量猛增。1966—1971年区间客运量下降,但1972年交通运输部门经过整顿,区间客运量回升:1975年59.4万人,1976年51.8万人,1977年57.8万人,1978年60.1万人,1979年64.8万人,1980年70.6万人。1980年以后公路交通发展较快,区间客运量趋于平稳,1985年为67.5万人。港辖区各港务站的区间客运量超过港区区间客运量。
(表6—6)安庆港客运量

设施
候船室民国6年(1917),招商局安庆办事处设木棚供旅客候船。34年,该办事处接收日伪中华轮船公司售票处、招待所楼房1幢(地点在今港11号码头边),面积145平方米。次年改作候船室。1953年,港务局在办公处建125平方米候船室。1956年省航道工程处在内河5号码头建577平方米候船室,后改作它用。今港务局候船室建于1960年,地址在沿江中路1号,系二层楼混合结构型式,建筑面积1802平方米,其中候船厅615平方米。造价12万元。主要接待干线旅客。1965年后区间旅客也在此候船。1966年和1984年经过改造和修缮。1988年3月,安庆港新大楼在原候船室址新建,分售票厅、候船厅、裙楼、办公楼4部分,总建筑面积12046平方米,投资998万元。
检票楼1985年9月,港务局在防洪墙上建造4座检票楼。6号码头检票楼,1层,面积119平方米,1987年5月完工。7号码头检票楼,2层,面积522平方米,1986年12月完工。8号码头检票楼,3层,面积522平方米,1987年2月完工。9号码头检票楼,2层,面积306平方米,1986年7月完工。总造价43万元。
港务站港务局下属3个中心港务站和5个港务站均建站房、候船室。1988年6月,枞阳中心港务站及大砥含、桂家坝、老洲头3个港务站划归池州港,池州港所属1个中心港务站和2个港务站划归安庆港。
(表6—7)1988年安庆港务局所辖港务站(代办站)

票价
民国35年(1946),招商局干线客轮票价不分上、下水,每人每公里40元。安庆至芜湖按此计算为8150元。但解放前客运价格极不稳定。36年6月上涨90%,9月又上涨45%。次年上涨幅度达120%。1949年初,连续2次分别上涨90%和60%。
1950年,安庆至芜湖客轮干线票价0.94元。以后多次调价,执行交通部统一制定的价格。
解放初,区间航线多由公私合营轮船公司经营,区间和干线相等距离差价很大。1950年,安庆至芜湖客轮区间票价2.04元。同年11月区间客运价格开始下调。几经调整,区间渐与干线客运价格接近。1965年统一区间客运价格。1985年,安庆至同一港口,区间票价与干线最低等级票价相同。(表6—8)
【货运】
货种
进出口的主要货种有石油、油品、煤炭、矿建材料、钢铁、金属矿石、水泥、化肥、粮食、食盐等,以粮食历史最长,食盐次之。解放后,进出口货种结构有2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50年代末进口煤炭、出口矿建材料,改变以进口食盐、百杂货、出口农副产品为主的传统结构。70年代末,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出口使货种结构发生第二次变化。80年代进出口品种增多,绝对量增加,比重亦有所变化。
(表6—8)1985年安庆长江干线客运价格

粮食外运粮食以稻米为主。清康熙(1662—1722)、道光(1821—1850)年间,安庆一带漕米征收量年约5万余石。同治(1862—1874)年间安庆废漕运后,粮食仍为出口的大宗货物。1951年,出口粮食近5万吨,占出口货量的74.9%。此后至1975年的25年间,粮食在出口货物中的比重,除1961、1967年分别占15.3%和5%外,其余各年都在30%以上,1952年达85.2%。1976年以后,粮食出口的绝对数增减不大,但其他货物出口量增加。1977年其比重下降到9.4%。1985年出口量,港务局码头7.7万吨,地方航运部门码头8.2万吨,各企业单位码头2.2万吨,共计18.1万吨,约占出口货物的7%。1986年以后,平均年出口量13.9万吨。1988年港辖区出口9.57万吨,占出口货量的2.5%。
食盐明成化(1465—1487)年间安庆徽商经营盐业,以船舶装运贩卖,食盐为主要进口货种。1950年以前缺统计资料。1951年为9000吨。以后每年均稍有增加。1985年进口量港务局码头2.15万吨,地方航运码头1.43万吨,共计3.58万吨。其后进口量平稳。1988年为3.18万吨。
煤炭清末,贵池馒头山煤矿开采后,有少量进口安庆。后矿废遂停。1958年以前,电厂、酒厂每年共从淮南进口2000吨左右工业用煤。1959年增至18.5万吨。1963年达22.6万吨,居进口货种数量之冠。1978年以后因石油化工的兴起,煤炭退为第二。1985年进口量港务局码头47.3万吨,地方航运码头0.8万吨,各企业单位码头7万吨,共计55.1万吨,约占进口货量的17%。1986年以后平均年增加8万吨,1988年为74.6万吨。
矿建材料主要出口黄砂、块石、石子、砖瓦、大理石。1953年组织出口70吨。1955年港务局增加梅埂港务站(原属池州港务局)后,矿建材料占出口货量的50%。1959年出口2.97万吨,改变出口货种长期为单一农产品的结构。1962—1964年出口量有所减少。1967年仅78吨。后逐年回升,1977年为11万吨,居当年出口货种数量首位。1978年为24.9万吨。1980年港务局组织洪镇、江心洲、崇文洲黄砂外运。1982年出口68.1万吨,1985年出口30.7万吨,分别占同期出口货量的33.1%和10%。1985年以后,黄砂出口量平均年递增31.5%。1988年出口矿建材料163万吨,占出口货量的42.1%,其中黄砂68.7万吨。
化肥原长期属进口货种。1978年进口6.7万吨。石化总厂化肥厂投产后,变进口为大量出口。1985年出口量港务局码头0.8万吨,地方航运码头9万吨,各企业单位码头38.7万吨,共计48.5万吨,占出口货量的14%左右。1985年后出口量下降。1988年市内码头出口31.8万吨。
石油及油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英商亚细亚公司和美商美孚公司,民国时期有美商德士古公司和苏联V·B·T公司在安庆经营民用煤油业务。安庆沦陷后,外商停业。抗战胜利后恢复经营。安庆解放,由外商经营的煤油进口业务终止。1954年进口油品0.4万吨。以后每年递增。石化总厂投产后,石油和油品跃为安庆港进出口货种数量榜首。1978年进口石油146万吨,出口油品96.48万吨。1985年进口石油214.5万吨,占进口货量的64%;出口油品132.3万吨,占出口货量的43%。1988年进口石油267.4万吨,占进口货量的72.4%,出口油品167.9万吨,占出口货量的43.3%。
流向
在以出口农土特产品和进口食盐、百杂货为大宗货物的时代,流向比较单一,辐射面较小。1950年,89%的货物出口到上海,进出口食盐及日用杂货也仅限上海、南京、芜湖等地。50年代中期后,进出口货物结构改变,流向逐步扩大,今已扩展至长江大部分港埠和部分沿海港口,有的直接出口国外。1985年,棉纱首次从安庆直运日本。1988年港口进出口大宗货物主要流向为:原油进口于上海、镇江、南通、南京、芜湖、九江、黄石、武汉,以南京所占比重最大;油品出口于上海、镇江、南通、南京、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城陵矶、枝城、涪陵、重庆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和省内部分地区,香港、日本及中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矿建材料进口于马鞍山、铜陵;出口于上海、南通、南京、马鞍山,以上海所占比重最大。煤炭进口于裕溪口、武汉、枝城。粮食出口于芜湖、高港、上海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部分地区。日用百杂货进口于上海、南京、营口、九江、武汉、重庆及江西、湖北、四川、浙江、广东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进口于上海、南京、马鞍山、铜陵;出口于芜湖、贵池、九江、武穴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和省内部分地区。
运输方式
木船运输明宣德(1426—1435)时,安庆每年有木船运漕粮至淮安。清康熙中,安庆府设专司漕运守备一员,轮总千运2人,随帮详委百总1人,有漕运木船111艘。同治年间改安庆漕粮为折色后,漕船运输告一段落。继之兴起的是木船盐业运输。万历(1573—1619)年间,安庆改食苏北淮盐,木船由安庆载米至芜湖,再从仪征装回盐及沿江各埠的日杂百货。
民国初年设船行,作为船户与商号联系的中介。商号雇木船运货,由船行填写雇用木船三联单,写明所装货物的品名、数量、规格及运输起讫地点,规定途耗和运费。如交卸时发现货物不足,由船户赔偿;超出数归船主自得。船户按运费的3%付给船行佣金。后轮船运输发达,木船长途运输萎缩,船行消失。解放前夕,安庆木船货运呈散漫状态。
1950年,由市民船运输公司统一管理木船货运。取缔木船长途载客。大宗货物先经盐务公司和银行检查保险,再调度木船,组织货运。1953年起,木船不承担长途货运,在内河进行零星散货的集运。1956年以后,木船货运一直归市交通部门管理。1985年开始,木船运输转为机动船拖带运输。内河航运管理实行航线、港口开放,允许企业自组货源、自行运输、自行调度船舶,允许按规定运价浮动(幅度一般为20%)。1988年,个体运输专业户有帆船251艘9047吨位,1—9月完成货运量13.6万吨,周转量3692万吨公里。
轮船运输安庆轮船货运从清同治元年(1862)美国旗昌洋行经营长江轮船运输开始。早期轮船货运是各家客轮将鲜货及日用百杂货随船进出。受运载能力限制,粮食、食盐仍依赖木船运输。抗战胜利后,以拖轮与驳船相结合,成为轮船货运的主要方式。
解放后,从事轮船货运的有港务局和地、市航运部门等。港务局承担货主、港口、船方之间的货物衔接工作。初期,轮船货运缺乏计划性,常出现船、货衔接不上的情况。1963年港务局实行计划货运,将安庆、枞阳、贵池、大通、华阳5处作为轮船货运集中点。货主提前向专署财委呈报货运计划,由财委根据计划统一向港务局调船。1965年起,长江航运实行“托拉斯”管理,干线货运几乎由长江航务局独家经营。安庆港务局先呈送货运表,经长江航务局核批货运计划数,再调度运力,并向承运单位按运费的2%征收代理业务费。
1981年,长江干线交通部所属港口对沿江省、市航运船舶开放。1984年因长江航运干支直运、江海互通,港务局货运方式从过去为长航轮船独家服务变为面向社会服务。1985年,港口印制地方船舶登记卡,对来港各家轮船安排卸装货物,并与国家海运局所属轮船公司共同开辟江海直达货运航线。1986年港务局与江西、福建的航运、物资部门达成协议,开辟樟树、南昌、安庆、广州的粮食运输线,全程2746公里。利用地方船舶运力承运货物67.2万吨,内部组成由7艘100~300吨级的轮驳运输船队,试运货物4万余吨。面对黄砂市场的竞争,主动走访黄砂生产点,巩固新洲乡等黄砂老货源和安庆至马鞍山、上海的黄砂中转业务。1988年又在皖河口与杨家套之间辟皖河口黄砂基地,投入自行改造的挖砂船增加产量。同年3月,港务局成立油运办事处,专司油轮调度;同时开办地方自营船舶的运单业务和收费(货物港务费、代理费、综合包干服务费)等。10月,设立地方船舶运输服务部,办理船舶运输、船务代理、机械出租、仓储等服务项目。在货物销售上增设代购、代销、经销业务。
1982年8月,安庆港开始作为国轮从芜湖港办理外贸运输业务的发货点。出口产品有柴油、汽油、石脑油和重油等。1985年增加出口产品棉纱。同年3月成立中国外轮代理公司芜湖分公司安庆办事处。4月,安庆港改为国轮外贸运输的装卸点,开辟江海直达外贸运输。1986年,安庆港被批准为开办国轮外贸运输业务的一类口岸。同年开辟外贸中转运输新业务。1—4月,中转湖北出口日本棉花3210吨。11月。承担乌山号轮装载1万箱灯泡由安庆经香港转运中东的民间外贸装船业务。全年共转运棉花3352吨、汽车配件503吨、灯泡113吨,件杂货运输量占外贸运输量的28.2%。12月成立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口岸检查检验机构亦相继建立。1987年2—7月,先后成立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安徽省安庆办事处、中国外轮理货公司安庆分公司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安庆分公司。11月,中国外轮理货公司安庆分公司首次理货的新安号轮(76航次)从安庆直达日本今治港。1988年理货船舶12艘次(进口1艘次),货物148096件8874吨,27706立方米,收入14078元。无货差货损,理货数字标准率达100%。同年安庆港外贸运输量为13.12万吨。
吞吐量、货运量
见表(表6—9、6—10、6—11)。
(表6—9)安庆港务局货运量

(表6—10)安庆港辖区和地、市航运部门货运量

(表6—11)市航运公司货运量

运价
长江轮船货运价格民国35年(1946)分为3等,按每吨每海里计价,分别为110元、90元、70元。安庆至上海每吨运价等级分4万、3万、2.6万元。安庆至芜湖每吨运价等级分1.2万、1万、0.7万元。因货币贬值快,货运价格屡增。
1950年,交通部所属长江轮船货运执行统一价格,实行分段管理。上海至汉口为下游段,汉口至宜昌为中游段,宜昌至重庆为上游段,每段规定不同里程运价。1950—1983年,长江轮船货运价格多次调降。安庆至芜湖每吨货运价格1950年为3.72元,1962年为2.39元。1983年轮船单位收入仅是1950年的30%。为扭转长江轮船运输亏损,1984年7月14日货运价格上调。1985年,安庆至芜湖每吨货运价格为3.14元。1988年长江轮船货运价格根据货物划分10个等级,单位运价随运输距离增加而递减。
内河轮船货运价格解放前,内河轮船货运多属私营,价格由船户自行决定。解放后,省交通厅制定内河轮船货运价格,其标准高于交通部所属长江轮船货运价格。这个价格到1985年仍在执行。
(表6—12)1962年内河与长江轮船3种货物运价比较

木船货运价格1949年以前,木船货运价格根据船只大小、货物的贵贱和重量、运输里程,由船家与客户协商议定。民国34年(1945)由安庆至九江、芜湖,每50公斤货物运价800元左右。
解放初期,木船货运价格折米计算。当时安庆至长江各埠50公斤货物运价折米分别为:芜湖1.5公斤,南京1.5公斤,镇江2公斤,上海3公斤,九江1.5公斤,汉口2.5公斤。安庆民船运输公司成立后,运价由该公司和市交通管理机构制定。
【渡运】
人渡
清代之前,安庆已有渡口多处。
宜城渡又称盛唐湾渡。在小南门外(一说在大新桥),是古代渡江的要津。该渡辟于安庆建城以前,约有1000多年历史。
长风渡亦称鸭儿沟渡。在今长风乡东南鸭儿沟,距市中心21公里。唐朝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提及的“长风沙”在今渡口偏西。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长风渡是人民解放军中路军突击起渡点之一。
前江口渡在今长风乡前江村境内,距市中心20公里。开辟时间不详。旧志记“前江口有渡过江,对江建有炮台。”1954年洪水冲垮渡边小集镇。今为民间摆渡处。
马家窝渡在今老峰镇马窝村境内,距市中心15公里。清同治时,马家窝已是商业比较兴盛的渡口集镇。抗日战争爆发后衰落。今该渡仍存,对岸是新洲乡。
东门新河口渡清康熙时知府张楷浚新河处。后建桥,渡废。
西门新河口渡为安庆通往怀宁县海口洲的水路。位于今石化总厂化肥码头边。
小新桥渡在西门外小新桥,对岸是怀宁县谢家墩。
五巷口渡在西门外五巷口江边,对岸是东至县张家湾、杨家套。
义渡在小南门外。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庆士绅筹资建立义渡局,定章行文:“凡过渡人不索分文,舵工水手若有索者重办。”原有大渡船4艘,往来黄湓;小渡船2艘,在小新桥摆渡。沦陷时义渡局房屋被毁,渡口迁至朱家坡,仅剩大渡船2艘。后渡废。
石门湖渡在市西石门湖。公路通车后渡废。
解放后,主要渡口有5道:西门大新桥—张家湾,小南门—大渡口,迎江寺—大渡口,马家窝—江心洲,长风—前江口。其中安庆—大渡口为主要渡口。
安庆—大渡口轮渡位于今港6号码头。原为民间木船摆渡。民国35年(1946),安庆和大渡口船民集资购买柴油机木质轮安东、皖东号2艘,首辟轮渡航线。1949年2月,皖东号被国民党军队击沉。1953年仅安东号1艘渡运。1954年安东号调出,由省内河航运局安庆办事处派轮。1965年有皖江3011号等轮。1965—1980年,该渡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接管,先后有东方红316、318、319、339、360号轮。1980—1987年,有安庆港务局代管芜湖长江轮船公司芜安号轮。1988年,港务局出租码头,由东至县第二航运公司自备渡轮,经营渡运业务。
1968—1982年,增辟渡运航线有:怀宁培文村、海口村、镇江村、保婴村和东至余棚村至安庆内河1号码头,大渡口新建、北闸、新河闸至安庆电厂,贵池黄湓至安庆等。
1985年,安庆民间渡口共8道,其中新洲乡5道,长风乡2道,皖河农场1道;另有东至新庭乡、胜利乡、杨桥乡至内河1号码头、大渡口至电厂、大渡口至大南门的渡运航线。1987年,全市民间渡口有长江渡口9道,渡船10艘,日流量3309人次;内河渡口24道,渡船25艘,日流量2970人次。均由集体或个体经营。长江渡运航线为皖河农场至石化厂水塔,新洲乡南木村、康宁村至电厂,新洲乡堤管会至马家窝,南木村至黄湓、十八家,康宁村至牛头山,长风乡鸭儿沟至新河口,长风乡前江村至新河口。长江渡船载客量为25~180人。
(表6—13)1987年民间渡口、渡船概况

(表6—14)民间渡运客流量

汽车轮渡
安庆汽车轮渡口位于五里庙长江大堤金家闸东侧,渡江路终点处,又称五里庙车渡口或东门车渡口。是沟通大江南北干线公路运输的主要车渡之一。206、318国道由此进出市境。正常航程1800米,每次往返30分钟。该渡口为安庆专区公路总站所设,安庆长江汽车轮渡所负责管理。1959年设计。1960年1月动工兴建码头,次年3月竣工。设置双道滑槽和引渡木桥各1座,以调剂升降塔,接渡船载运汽车。1965年有小拖轮和木质趸船各1艘,为2车渡。1966年增置4车渡钢趸船1艘。1969年增加160马力拖轮1艘。1974年和1975年各增加8车渡自航船1艘。1976—1982年改建车渡码头,共投资63万元,同时更新、增添车渡船。1983年有14车渡自航船2艘、12车渡自航船1艘。1984年被省交通厅命名为“文明渡口”。1985年有14车渡自航船3艘。今码头为直线斜坡式,砼道面。下水坡长120米,道面宽25米,纵坡11%,引道宽9米。上下车道3条,上船客货车分道行驶,下船车辆另行一道。建有1560平方米的停车场。1988年有14车渡自航船3艘,8车渡自航船2艘。日最大渡运量4000车次。
(表6—15)安庆汽车轮渡所渡运概况


安庆市汽车轮渡口位于西门五巷口,又称西门车渡口。1985年2月,由市航运管理处与东至县航运公司联营,成立董事会,下设安东汽车轮渡联运公司。双方各自建设和管理所属轮渡码头,南、北岸分别投资25万元和15万元。东至县航运公司提供10车渡自航船1艘,市航运公司提供机驳船各1艘,南北对开。1985年9月正式通航,日夜渡运。当年安庆一方收入渡费10.8万元。码头为直线斜坡式,砼道面。下水坡长50米,宽9.5米,纵坡10%,引道宽9.5米。1988年有14车渡自航船2艘,8车渡自航船1艘。日最大渡运量600车次。1986—1988年渡费收入分别为49.81万元、56.48万元和90.99万元。1988年8月底,该汽车轮渡移交市航运公司管理。
【港航监督】
监督机构
民国20年(1931)7月设立长江航政管理机构,安庆港境属上海航政局辖区。11月,上海航政局在安庆设立办事处。22年6月,安庆港航政由上海航政局芜湖办事处管理。安庆港航籍辖区,自刘家渡以西,溯江而上,经大通、安庆至皖赣交界处。
1950年,长江全线航运、航政统归长江航务管理局管辖。同年3月设立安庆航务办事处及所属航政股。安庆港务局成立后,长航局派出驻港监督员。1953年8月,市设水上区人民政府领导全市水上航政工作。后改为安庆港水上人民政府,1954年6月改为安庆港办事处,1956年1月被撤销。1961—1965年,港务局内设港航监督科。1966年4月,安庆航政处成立,隶属长江航政管理局芜湖分局,同时撤销原港务监督机构。1975年,安庆航政处对外以验船组名称配专职船检人员。1982年8月设立安庆港务监督(与安庆航政处合署)。同年验船组改为检验站,1984年3月从航政管理系统划出单独设置,隶属国家船舶检验局芜湖分局(初名芜湖办事处)。1985年3月检验站改为检验处。12月,安庆航政处在市郊五里庙油区建油港监督站,办理油轮出入签证,并设引航站。
1971年6月前,市内长航系统外的航运、航政管理归安庆地区航运管理局。1971年7月市航运管理站成立,隶属市交通局。1980年改称市航运管理处,内设航监科(初名航监组)。
船舶管理
检验丈量1951年,安庆航务办事处根据《整理轮船业登记补充暂行办法》,对公私营轮船公司核准登记。当时安庆轮船业中,除招商局的国怀、飞通、飞星号3艘轮船外,私营的中江、大昌、松建、安东、泰安等几家公司的轮船,按规定吨位标准,不能单独营业,即使联营亦不足100吨位。为照顾其实际困难,准予联营,先登记确立产权,再检验丈量。同年11月,成立安庆私营航业联营航业公司筹备处。同时,安庆航务办事处会同地方行政机构组建木帆船联营社,统管所有民船,取缔私人空头运输行号。皖北安庆航运分局成立后,对所属各主要港口营运木船普遍检查、丈量、登记,核发航行簿、船牌和登记证书,建立水上秩序。1954年2—6月,登记、检丈个体木船。1961年10月至1962年6月,安庆专署航管处对辖区的木船统一登记、检丈、编号。1971年7月市航运管理站按管理范围和权限,负责境内20匹马力以下船只的丈检,审批更新改造、买卖和报废的船只。1980年,市航管处负责检丈50匹马力以下的船舶。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全市完成全国统一部署的船舶检验换证工作。
1975年底,安庆船检机构开始检验安庆、池州两地营运船舶,并协助船检芜湖办事处检验安徽向阳机械厂制造的900匹马力海上交通艇。1980年后,逐步完全承担向阳厂的船舶制造检验任务。1982年已完成检验1200马力拖轮2艘(其中1艘石化总厂安石化8号,为安庆当时功率最大的拖轮),1000吨分节驳船4艘。1983年首次检验海轮。1984年9月起实行公证检验。1984—1989年,完成检验的船舶有40艘200吨甲板驳、20艘127吨半仓驳、7艘300马力推轮和向阳厂设计制造的全市第一艘海轮500吨级振风1号轮。还对石化总厂所属炼油厂、化肥厂、热电厂和安庆铜矿、造纸厂、粮食局储运站、石油站、市自来水公司、港务局等单位的客、货、油运泵船、浮吊趸船和水泵船进行检验发证。参与鉴定、检验的船用产品主要有:6250ZCD柴油机;6PSHTb—26H柴油发电机组;6DSM—18AS船用主机;PS26和DS18两种系列各种规格柴油发电机组;船用电热电器和船用厨房设备;船舶救生设备(救生衣、救生圈和保温救生服);船用柴油机冷却水泵等。为10多种创优产品作技术检测。
出入签证解放初期,安庆有报关行6家。1951年华东联运公司成立,取代报关行。1958年,废除船舶出口签证。1959年恢复。“文化大革命”中遭冲击。1978年恢复正常。安庆港的长江航运船舶由安庆航政处签证,地方船舶由地、市航管部门签证。安庆海关开关后,外贸运输轮船出入境由海关负责签证。
船员管理
1950年,安庆航务办事处首次举办安庆港海员短期学习班,为期10天,全天授课5小时,以提高船员技术水平。1957年5月,对木帆船驾长实行考评。1962年3月,安庆航运分局恢复中断数年的木帆船驾长考评,先在华阳港作试点,10月下旬全面展开。1971年后,由市航运管理处负责市内挂桨机船驾驶员、机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1979年12月中旬,安庆航政处对辖区内6个有船单位的50名现职驾驶员分批测试。1984年以后,运输船舶增多,个体船舶因质量差、船员技术水平低造成的事故多次发生。因此,按分系统、分级和分工的管理体制,结合运输市场整顿,举办船员业务技术培训班,严格执行考试发证。
安全监督
1951年7月,由长江航务管理局安庆办事处、皖北区水上公安局、市税务局、市中心卫生院等单位抽调25人组成安庆港水上联合检查站(设于港1号码头),并设立2个分站。同年12月,皖北行署内河航运管理局安庆分局成立水上检查站。两站分别负责轮驳和民船的安全检查。1954年5月,安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有关部门成立安全分会,轮驳和私营木帆船建立安全小组,形成安全监督管理网。1956年,为保证洪水期安全生产,港务局制订船舶安全10条注意事项和规定。1957年12月省交通厅规定20吨以下木帆船不准入江运输。1965年,安庆航政处在港口区间班轮进港前派人协助督促停靠。1980年渤海2号事故后,安庆航政处、地区航运局、市航管处和水上派出所联合组成水上安全检查组,于8月27日至9月15日检查境内的港口和船舶。1981年“安全月”中,由长江航政局、省交通厅牵头,各航政港监机构和专业运输部门联合组成水上交通安全宣传检查组,对长江干线安徽段的39个港站进行大检查,历时1个月。1985年,长江航政局批准芜湖航政分局拟订《太子矶段交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在水位4米以下时,该航道实行航行控制。
1986—1988年,港务局在客货运输和装卸运输上逐步完善安全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的安全委员会和质量管理委员会。全港有专、兼职安全员133人,并设货运质量监督员和码头装卸监督员。1988年专门配置1艘安全监督快艇。3年中查出隐患329条,整改298条。
海损事故
1949年7月7日晨,沪汉干线江顺号客货轮行至安庆港境,距港区37.5公里处时,因大水,天未明,航道标志不清,航行失向搁浅于北岸。船头抵埂,船身三分之二在滩上,船身搁处与新洲头相平。下旬,船遭国民党军飞机空袭,炸死2人,重伤1人。困于轮上的百余人,由国毅号拖轮输送给养。江顺轮于1950年6月由江新号等5艘轮船拖回,经大修3个月复航。
1950年5月20日,江西内河航管局鸿安号小拖轮带木驳船6只分3排上驶,与国毅轮相撞,致使国毅轮上9人遇难,4个多月后才报长航局结案。
1958年11月12日下午6时半,东流港运输社机帆船001号装运生铁82吨,从东流驶往安庆,至吉阳矶时发现迎面驶来人民9号大轮,改向北行驶并鸣笛示意,在大轮不同意的情况下仍坚持走北岸,再次鸣笛遭拒绝后才表示向南岸航行,但行驶方向未能及时改变,结果与人民9号相撞,致机帆船及其拖船全部沉没,淹死3人,重伤1人,损失32吨生铁。
1977年5月14日下午5时10分,东方红339号渡轮自大渡口以前进三向安庆上驶时,与长江2045号轮拖轮船队齐头并进。339号轮超过船队首驳后,鸣笛一长一短,并用右舵横越船队头过江。当339号轮一横,船速受阻降慢,随即与2045号船首驳相撞。339轮顷刻沉没,致78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事故发生后,长航局、省交通厅和市党政军有关方面领导赴现场处理施救打捞等善后事宜。据统计,参加善后处理的工作人员达1.15万人,参加打捞的船只有53艘计2万余马力。对事故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为吸取教训,特举办“5·14”海损事故展览。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公路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