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城区街道多铺以麻石条、青石板,路面一般宽3~4米。代步工具清代用轿或骡马,清末出现黄包车,自行车始于民国初。汽车客运始于民国18年(1929),属短途公路营运。
1951—1956年间,市政府先后拓宽延伸城区几条主干道,为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7年成立三轮车合作社,脚踏三轮车投入城区客货运输。1958年4月成立市公共汽车公司,职工50人,有8辆改装的小型客车运行。营运线路2条,总长8.5公里。平均日行驶5辆车,运行20~30个班次。此后市公共汽车公司缓慢发展。1975年底,有职工170人,公共汽车26辆。营运线路4条,总长73.5公里,调度站1个,修理厂房1处,停车场面积600平方米。全年运送乘客325万人次,营运收入42.3万元。
1976年以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加快。1977年起,机动三轮车逐步取代脚踏三轮车从事城区零散客运。1979年,市公共汽车公司有公共汽车39辆,营运线路5条,总长80.9公里。新建1座2.8万平方米的综合性车场,结束了公共汽车夜间停放在公路上的历史。调度站增加到4个。全年运送乘客665万人次,营运收入77.6万元。1980年起,增加铰接式公共汽车新车型。1985年2月,市公共汽车公司改为市公共交通公司,职工440人。同年开展国营出租车业务。1987年,个体出租车进入客运市场。至1988年底,市公共交通公司职工增加到470人,有3个公交营运车队和1个出租汽车公司。建成3座综合性公交车车场、1座出租车车场和1个修理厂,总占地4万余平方米。共有公共汽车83辆,大小出租车16辆;公共汽车运营线路8条,总长129.6公里。公交站点140余个,有8个公交车和1个出租车调度站。日运行400多个班次,全年运送乘客2009万人次,营运收入278万元。个体出租车发展到39辆。
【交通工具】
轿子
古时代步工具,有绿呢、蓝呢之分。官署备有轿班。平民向轿行租用,为2人抬的小轿。婚嫁用4人抬花轿,轿身为绣花的大红锦缎,顶上安装彩色玻璃花瓣,前后挂4盏彩色玻璃灯,燃点红蜡烛,亦由轿行租用。30年代市内尚有轿行4家。
人力车
人力车初称东洋车。由于车身通漆黄色,且又以包车形式租用,故又称黄包车。20年代后期城内有营造厂。城区道路狭窄不平,马车、汽车难以行驶,人力车发展较快。清末民初,已有数百辆。车行购买车辆租给车夫,按月收取租金。人力车营运归省会警察局管理,车夫每月每辆交捐1.8元,民国2年(1913)减为1.5元。20年代,较大车行有崔杨记、监泰记、刘老三3家。人力车营运改由市公安局、财政局、工务局管理。人力车每月每辆向财政局缴纳营业执照费1元,工务局对车辆检验登记发放牌照,公安局负责限制行驶速度及违章处理等。北伐以后,城内新修新市路、吴越街、四达路、玉琳路等街道,给自行车行驶创造条件,然人力车仍然兴旺,20年有860辆、车夫765人。沦陷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人力车数量减少。至解放初期集贤区有143辆。解放后,人力车属交通局管理。1957、1958年三轮车、公共汽车投入运行以后,人力车骤减,仅为医院接送病员等用。1971年6月,市革委会决定将剩余的14辆人力车由交通局按每辆30元收买销毁。人力车遂消失。
三轮车
1957年成立市三轮车合作社,由人力车改装20辆脚踏三轮车。1986年尚有4辆。1970年5月改装成第一辆机动三轮车,一度发展到31辆。至1986年尚有20辆。
公共汽车
1958年5月1日,市区公共汽车投入运行,共8辆单车,全部是日本产小型丰田牌旧客车,单门,满载乘65人。1960年购进1辆国产松花江牌客车,是市内第一辆大型双门公共汽车。1961年购进1辆解放牌客车,同期报废5辆丰田客车。1964年,在册单车7辆,其中1辆松花江牌,2辆丰田牌和4辆解放牌。至1969年,又先后购进3辆解放牌客车。
1973年底,丰田小客车全部报废,在册单车20辆。其中,松花江牌和跃进牌各1辆,江淮牌6辆,解放牌12辆。1974年,向外单位价让1辆松花江牌和1辆江淮牌客车,同期购进5辆解放牌客车。1976年,购进6辆合肥产江淮牌客车,同时报废3辆车。至1979年,又先后购进10辆解放牌客车,在册单车为39辆。
1982年,购进10辆解放牌客车。其中上海产的3辆,常州产的7辆。1983、1984年共购进14辆解放牌客车,其中上海产的5辆,江西南昌产的9辆。1983年报废5辆单车。1986年购进7辆,均为南昌产解放牌客车,1986年报废6辆单车,在册单车为59辆。1987、1988两年,购进12辆上海产解放牌客车。1988年报废6辆单车,在册单车为65辆。
铰接式公共汽车均为国产解放牌,3门。1980年首次购进4辆,上海产和河南新乡产的各2辆。1981年购进3辆上海产铰接车。1985年购进3辆广州产铰接车。1986—1988年,先后购进8辆上海产铰接车,在册铰接车18辆。
出租汽车
国营出租车由出租汽车公司经营。1985年,购进5辆广州产解放牌客车,同年从主管公司营运车辆中调进1辆南昌产解放牌客车,均为43座。1986年,分别购进4辆波兰产菲亚特牌和3辆日本产尼桑牌小轿车,均为5座。1987年,购进2辆日本产丰田牌9座面包车。1988年,购进1辆波兰产菲亚特牌5座小轿车。至此,共有各类车16辆,其中大客车6辆,小轿车8辆,面包车2辆。
个体出租车于1987年由迎江联合运输服务站代为管理,时有16辆国产机动三轮车。至1988年有39辆。其中,飞虎车和天津大发小型面包车各1辆,其余仍为国产机动三轮车。
【营运线路】
民国25年(1936),城内至集贤关每天有2班公共汽车。1958年5月开辟2条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度合计8.5公里。1968年营运线路增至4条,即1、2、3路和月山线,线路总长53.75公里。1979年形成1、2、3、4、5路5条线路,营运长度83.1公里。至1988年底,营运线路共8条,线网长度129.6公里。其中5、7、8路系城区线,通行日班和夜班车。其他以郊区为主,仅行日班车。
1路
由汽车站至集贤关。1958年辟营,线路有8次较大变动。1958年5月1日通车时,由市糖厂(今造纸厂)至大观亭。后因大观亭处场地小,终点站迁至德宽路。该线横贯城区东西,全程4.4公里,停靠10个站点。日营运车辆4台,于市糖厂处调度。1959年6月,因汽油缺乏,糖厂至德宽路线停运。同年10月,汽油供应有所缓和,恢复行车,走向改由龙狮桥发车,经城区至北郊高花亭。线长5.8公里,停靠9个站点。调度站设于高花亭。1961年1月改行自大会堂(今人民剧院)至东郊余桥大队,全程8.9公里,停靠9个站点。于大会堂处调度。
1965年4月,1、2两条线路换称路别。原2路(大会堂至专区园艺场)改称1路。走向、路程、站点不变。“文化大革命”初期线路停运。1970年1月,大会堂至专区园艺场线恢复通车,起讫点分别改成市百货商场和集贤关,线路长度减至12.5公里,设12站,于百货商场处建调度站。1980年7月,百货商场调度站拆迁,起讫点改为菱湖南路的菱湖调度站和集贤关。线长9.7公里,设10个站点。1981年改由沿江中路大南门发车,行至集贤关。营运长度11.5公里,设15个站点,两端设调度站。1982年3月,因大南门至汽车站一段乘客稀少,起点站迁至汽车站门前,行程减至10.1公里,设12个站点,调度站建于集贤关。至1988年底,线路未再变动。
1979年5月开始营运夜班1路,自汽车站至高花亭,线长3.6公里,停靠6个站点。1985年10月7路通行夜班车后停运。
2路
由菱湖至老峰、长风。1958年辟营,线路有8次较大变动。1958年5月1日通车时,由港务局至高花亭,长4.1公里,设6个停靠点。日行车4台,于高花亭处调度。1959年6月,因汽油不足,港务局至高花亭线停运。4个月后恢复运行。改由高花亭至总铺。1960年底,自总铺向北延长至专区园艺场。全程9公里,设7个站点,调度站设于高花亭。1961年1月,改由大会堂发车,经汽车站、柏子桥至专区园艺场,全程13.75公里,设13个站点,于大会堂处建调度站。1964年2月,走向一度改为自大会堂发车,经市人委、北正街、柏子桥至专区园艺场,线长13.25公里,途经12个站点。1965年4月恢复1961—1964年间走向。
1965年4月,大会堂至东郊余桥大队的1路线改称2路,同时延至老峰镇。线长12.5公里,停靠13个站点。“文化大革命”初期线路停运。1968年4月,大会堂至龙狮桥长3公里路段恢复行车。1969年11月全线恢复通车。1970年4月,因机场至老峰段路面损坏严重,故仅行驶百货商场至机场长7.5公里路段,在百货商场处调度。同年底路面改善,恢复至老峰镇的行车。同时增开百货商场至长风线,全程22.3公里,停靠19个站点。1980年7月,2路车改在菱湖南路调度站始发,经人民路向东驶往老峰和长风。1984年5月后,营运车自菱湖调度站发出,改走华中路行至老峰、长风。
1970年底,为方便玉琳路一带市民乘车,辟营百货商场经玉琳路至柏子桥线,亦称2路。线长3公里,设8个停靠点。至1975年底,因西区道路狭窄,行车困难,线路停运。1976年底恢复营运,改称5路。
3路
由港口至杨桥、罗塘。1967年辟营,历经9次较大变动。1967年5月通车时,由百货商场至东北郊砂桥,线长8.5公里,设11个站点。调度站建于百货商场处,直至1980年7月拆迁。1969年11月,经砂桥延伸至杨屋,线长增至9.8公里,停靠13个站点。1975年2月,自杨屋延伸至杨桥,全程20公里,设站点20个。因运力不足,同时杨屋至杨桥段路况差,使至杨桥的行车时断时续。7月,路况改善,行车渐趋正常。1979年11月,增开百货商场至飞鹅头线路,全程32公里,停靠26个站点。1980年7月,驶往杨桥、飞鹅头的车辆迁至菱湖南路的菱湖调度站始发。1981年7月,增开至罗塘班车,全长42.5公里,停靠站点33个,日发2班车,上、下午各1班。同年底,因始发站设于菱湖调度站不便群众乘车,遂迁至宜城路的汽车站。1982年3月将起点站迁到沿江中路大南门调度站。1985年10月,起点站移至沿江中路东端港务局处,调度站于此重建。1987年12月,位于宜城路南端东侧的港口公交调度站(与前站相距约50米)建成,改由此站发车。
因3路线中百货商场至四八一二厂长5.1公里路段的乘客较多,1977年增辟百货商场至四八一二厂专线,设6个停靠点。1988年底,因其路线基本含于新辟8路车线内,且8路车运力能满足线路需求,专线停运。
1981年7月始运行夜班3路,由百货商场至四八一二厂,营运长度5.1公里,停靠6个站点。1988年底夜班8路通车,该线停运。
4路
由港口至袁家冲。1973年辟营,线路历经7次较大变动。1973年4月通车时,由百货商场至市西北炼油厂初选厂址。全长20.3公里,设14站。调度站设于百货商场处。1977年底,终点站改为袁家冲,线路长度减至16.7公里,停靠13个站点。1980年7月,改行菱湖调度站至袁家冲,线长15.3公里,停靠11个站点。1981年,起点站迁至大南门调度站,线长17.4公里,设14站。1982年3月,改于宜城路汽车站处发车,营运长度减至16公里,停靠13个站点。1984年5月,起点站迁至沿江西路的沟儿口调度站,线长增至18公里,设18个停靠点。1985年10月,改沿江中路东端的港务局公交调度站为起点站。1987年12月后,自位于宜城路南端的港口公交调度站发车,线长18.1公里,设17站。
5路
由菱湖至前进大队。1976年辟营,线路历经4次较大变动。1976年底通车时,由柏子桥发车,经玉琳路和人民路至东郊机场,全程11.6公里,停靠17个站点。通车后,客流逐年增加,很难满足乘客要求。为此,1979年初将终点站回迁至石棉厂调度站,减少站点4个,缩短运程4.2公里。1980年7月后,起点站由柏子桥东迁至菱湖南路的菱湖调度站。1984年,终点站迁至华中东路的前进调度站,全程9公里,设17个站点。
1978年4月辟营夜班5路,为首条晚间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至1984年间,行驶玉琳路口至石棉厂长5.2公里的路段,停靠10个站点。1984年后,改行菱湖调度站至前进调度站,全程9公里,设17站。
6路
由港口至大枫乡。1983年辟营,线路变动较大的有4次。1983年1月通车时,由汽车站至大枫公社,线长17.6公里,停靠站点17个。4个月后,因路况差而停运。1984年恢复通车。1985年,起点站移至沿江中路的大南门调度站。线长16.5公里,设16站。1987年初,起讫点改为菱湖和王家楼,线长16.4公里,设16站。1987年底,改由宜城路港口公交调度站行至大枫,全程16.1公里,设17站。
7路
由黄土坑调度站至港务局。1985年10月1日辟营,线长4.8公里,设10个站点。
1985年10月运行夜班7路,由黄土坑调度站至地区医院,线长4.4公里,停靠9个站点。
8路
由大南门至公交三队。1988年10月1日通车时,由大南门调度站至市府路口,线长6公里,设12个站点。1988年底终点站迁至公交公司第三车队,运程增至9.5公里,增加站点5个。
1988年底运行夜班8路,由百货商场至公交三队,全程8公里,途经14个站点。
其他线路
1964年12月5日开辟安枞线,由城区至枞阳县城。全程45公里,设7个站点。由于路况较差,仅在无雨天气行车。1967年停运。
1967年开辟月山线,由城北预制构件厂至月山镇,全程19公里,日行车2辆。1972年10月15日停运。
【场站建设】
车场
1958年建设车场,至1988年底,共有3座公交车车场、1座出租车车场和1座修理厂,总占地4.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面积1160平方米,修车库面积175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8100平方米。
华中路车场位于华中路西端(今安庆汽车站东侧),1958年5月建成,为车辆维修、停放场所。建设资金3万元,占地7100平方米,建有200平方米简易生产用房,停车场面积近6000平方米,土石地坪,可停放37辆单车。1959年11月,市公共汽车公司与专署交通局第一车队分开时,该场为后者留用。
纱厂车场位于集贤南路中段(今市府路路口北侧),1959年底改建使用。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新建3间修理用房,约60平方米。停车场土质地坪,面积近150平方米,公共汽车晚间多停放于场外路旁。该场1967年6月停用。
反帝路车场位于反帝路(今宜城路)。1964年10月市公共汽车公司自筹资金兴建。因资金短缺,至1967年6月才建成使用。占地3300平方米,其中各工种用房面积250平方米,修车库100平方米。水泥地坪,有1条长8米的修车槽,可容3辆公共汽车(单车)同时进库维修。停车场面积600余平方米,碎石地坪,可停放4辆单车。该场1979年11月停用。
菱湖北路车场1976年3月省投资70万元新建,1979年11月建成。位于菱湖北路,占地2.8万平方米,内建1座1850平方米的综合性修理车间,其中修车库面积1100平方米。停车场系砼地坪,面积8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50辆单车。该场为公交三队车辆维修、停放场所。
菱湖南路车场位于菱湖南路(宜城饭店东侧)。1980年8月市公共汽车公司自筹资金兴建。因资金困难,1985年9月才初步建成使用。占地8000平方米,建有简易生产用房100平方米,修车库240平方米,有2条各长7米的修车槽。停车场面积5000余平方米,1987年铺筑砼地坪,可停放35辆单车。该场为公交二队车辆维修、停放场所。
黄土坑车场位于集贤南路北端东侧的黄土坑。1984年7月兴建,1987年5月建成使用。建场资金33万元,由市公交公司自筹。占地5000平方米,内建1座260平方米的综合性修理车间,1条长18米的修车槽。停车场系砼地坪,面积3000平方米,可停放18辆单车。该场为公交一队车辆维修、停放场所。
出租车队车场1985年2月,在菱湖南路车场西南角辟一块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场地供出租车队车辆保养、维修之用。内建7间计100平方米简易生产用房,1座80平方米的简易车库,车辆进出场地不足200平方米,碎砖土路面。1988年7月,易地于菱湖北路公交车场内西侧重建,由公交公司自筹8万元建成。新场占地3000平方米,建有15间计24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150平方米的大、小车修车库,停车场为砼地坪,面积1500平方米,可停放10辆单车。
修理厂位于菱湖北路车场附近,1987年建成,为市公交公司车辆大修的场所。占地3800平方米,有350平方米生产用房,120平方米修车库,2400平方米的停车场。
调度站
1958年,租赁设立简易公交车调度站2个。1964年建成第一个产权自有的调度站,面积24平方米。1978年建成第一个有趟间车辆停放场地的调度站。1988年底,共有7个调度站,其中6个有趟间停车场地。1985年2月建出租车调度站。
糖厂调度站1958年5月,1路车通车,利用市糖厂(今造纸厂)传达室作调度站。1959年6月1路车改线,该站停用。
高花亭调度站1958年5月,租赁北郊高花亭居民1间7平方米的私房调度2路车。2路车改线后该站停用。
人民路调度站1962年9月,借用人民路上停建的市邮电大楼底层一隅搭建1间10平方米的简易调度室,调度1、2两路车,1963年3月,邮电大楼恢复施工,调度站迁至人民路百货商场东侧前的人行道上重建,木结构,约4平方米,年底拆除。再于人民路新兴餐厅左前空地上建2间调度用房,砖木结构,面积24平方米。自此,依次有1、2、3、4共4条线路的营运车辆经此站调度。1981年底,该站拆除。
石棉厂调度站1976年下半年5路通车,借市石棉厂传达室进行调度。直至1984年。
柏子桥调度站位于龙山路北端西侧。1978年5月用纤维板组装成20平方米的活动型站房,调度5路车。1980年该站拆除。
集贤关调度站位于集贤关。1978年底建成,调度1路车。建有16平方米的调度室,砖混结构,1个与调度室连体的10平方米候车亭,趟间车辆停车场面积约400平方米。
大南门调度站位于沿江中路大南门。1981年后,1、3、4三路车曾一度迁至该处发车,市公共汽车公司用一旧轿车靠防洪墙建站。1983年7月该站迁移。1988年10月,购买排涝站底层一间半房屋,面积25平方米,调度8路车。
沟儿口调度站位于沿江西路沟儿口。1983年建8平方米砖墙铁皮顶房,拟调度1、3、4、6四路车。1984年因路面拓宽拆除。
菱湖调度站位于菱湖南路公交车场内。1984年10月建1间纤维板组装的20平方米房屋,调度5路车。1985年2月拆除,另盖2处调度室。一处10平方米,调度1、4两路车,1985年底停用;一处30平方米,2间,调度2、3、5、6四路车。
前进调度站位于华中东路南侧。1984年建成使用,调度5路车。占地3300平方米,有1间12平方米调度室,1条长60米的砼路面车道。
黄土坑调度站位于黄土坑公交车场内。1984年7月建站。为1间铁皮制作的8平方米调度室,调度汽车站至黄土坑专线车。1985年10月,新建面积为2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调度室,改调7路车。
杨桥调度站位于杨桥镇。1984年11月征地3300平方米建站,调度3路车。内建2间站房,约30平方米,车道系沥青路面。
港口调度站位于宜城路南端东侧。1985年10月建站。为铁皮制作的调度室,2间,面积14平方米,调度3、4、6、7四路车。1987年12月,扩建占地2800平方米的新站房。调度用房主体两层,面积180平方米,停车场2500平方米,砼地坪。调度1、3、4、6、7五路车。
菱湖南路出租车调度站位于菱湖南路出租车队车场内,1985年2月建站,面积10平方米。1988年7月停用。
人民路出租车调度站位于人民路西端,1985年5月建站,为1间铁皮制作的6平方米站房。同年底,迁入1间砖混结构的新房,面积21平方米。
高花亭出租车调度站位于石化总厂四号路与集贤南路交汇处,1986年2月建站,铁皮制作站房6平方米,同年底停用。
加油站
菱湖北路加油站位于菱湖北路公交车场内。1979年9月建成使用,占地3500平方米。建有2间计25平方米的站房,1台171—2型电动加油泵,1座容量10吨的半埋式油库。1984年扩建1个容量30吨的油库。1987年再次扩建1个容量30吨的油库,同时增建1间12平方米的站房,增加1台171—2型电动加油泵。1988年,该站主要承担市公交一、三车队和出租车队车辆加油任务。
菱湖南路加油站位于菱湖南路公交车场内,1985年建成使用,占地80平方米。建有1间15平方米站房,1台171—2型电动加油泵,1座容量10吨的半埋式油库。1988年,该站主要承担公交二车队车辆加油任务。
车辆保修
市公交公司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自行保修。1958年始建时,保修人员不足10人,车辆仅限于一、二级保养。第二年因机构更迭,机具设备为新建的汽车大修厂无偿留用。以后几年,因资金短缺,设备添置缓慢,轮胎充气用打气筒人工打气,机件修理送外单位加工。1965年后,陆续购置机具设备,有修理人员16人。1966年以后,逐步形成一、二、三、四级保养及大、中修能力。1969年9月,大修成功第一台车。1970年后,中修以上车辆视车况由生产技术管理部门作计划下达任务。一、二、三级保养则按营运车辆行驶里程定额保修。1972年规定,行驶里程在1~2千公里的进行1次一级保养,7~8千公里进行1次二级保养。1973年,修理人员增至40人。1976年,进行二保的车辆行驶里程改为6~8千公里,月平均二保7辆车。1980年10月,车辆各级保养间隔里程作出新规定。一保:单车为2千公里,铰接车为1.5千公里;二保:单车和铰接车均为8千公里;三保:单车为3.2~4万公里,铰接车为2.4~3万公里;四保:单车为12.8万公里,铰接车为9万公里。1988年10月,各级保养间隔里程又作调整,一保为3~3.5千公里,二保为1~1.2万公里,三保为3.5~4万公里;车身中修为10~15万公里,发动机大修为8~10万公里。1988年,大中修车辆6台,每月平均一保车辆80~90台,二保车辆18~20台,三保车辆6~8台。
车辆自进行维修保养之日起,严格执行三级检验制。即自检,由承修人自行检查;互检,承修人相互检查;专检,由各级专职检验员进行检查。进厂保修后的车辆只有经专职检验员验查合格后才能出厂投入运行。1984年10月,对经过二、三、四级保养及大修后的车辆,以出厂后的行驶公里为考核基数制定质量保证期,凡在保证期内因操作不当或保修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机件重新损坏的追究责任。1984年7月修理车间成立机务组,负责车辆技术档案管理,并对车辆技术状况作出鉴定。
1987年,市公交公司所属各车队均建立修理车间,承担各队营运车辆的一至三保及车架中修。公司修理厂仅承担营运车辆的大修。1988年,全公司有1个修理厂4个修理车间,有各类修理人员120人,有69件主要机具设备,能满足不同级别的车辆保修需要。
【营运管理】
调度管理
1958年5月公共汽车投入运行后,营运调度由市公交公司直接管理。公司营运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各条线路客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统一安排各线路营运车辆和行车时刻表。80年代,随着营运线路和客流量的增加,逐步形成公司、车队两级管理体制。各车队根据分管线路的客流情况,依照“高峰不过二,平峰不留客”的原则安排营运车辆和制订行车时刻表报公司审定后执行。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驾驶、售票人员为上下午两班作业,1978年4月增开夜班车后增加夜班。
公共汽车自运行之日起,就设有专职调度员,按照行车时刻表督促线路车辆按时发车,并做好驾售人员的路单、票单记录。特殊情况下可不受行车时刻表的约束机动调度车辆。1988年,共有专职调度员24人,承担8条线路每日420个营运班次的调度工作。
为提高行车准点率,70年代末起,逐步对一些营运线路实行两端建站调度。至1988年底,1、3、5、7、8五条线路建有两端调度站。
出租汽车公司自开展业务之日起,便建有调度站并配备专职调度员。无具体调度计划,由调度员根据租车业务要求安排出车。
票务管理
市公共汽车自营运之日起,各站点客票价格按其所在线路的单位公里运价乘以其与起点站间的距离而定。1987年4月后,老城区线路实行上车一票制,其他线路的站点客票价格仍按原方式定价。
1958年5月1日,起点定价为0.03元。营运2条线路,平均单位公里运价为0.023元。使用的客票面值有0.03、0.05、0.07、0.09、0.11、0.19、0.24、0.29、0.32、0.39元10种。
1961年1月,因企业亏损,客票改为0.05元起价,按五进制定为0.05、0.1至0.5元10种。票价调整后平均单位公里运价为0.04元。1963年11月,市物价部门认为1路大会堂至余桥全程票价偏高,遂下文将该路全程票价由0.4元降为0.35元。根据企业成本降低的情况,1965年9月,将2路大会堂至专区园艺场全程票价由0.45元降为0.35元。1966年10月,将1、2两路车的全程票价由0.25元降为0.2元,平均单位公里运价为0.023元。同时,票价返回0.03元起步,改用0.03、0.05、0.08、0.1、0.12、0.15、0.2、0.25、0.3、0.5元10种客票。
1980年11月,效法外地对票制进行调整,各线路中部分站点价格的变动有升有降,主要站点及全程票价不变,仍按平均单位公里0.023元的基本运价计价。票价以0.05元起,按五进制增价,使用0.05至0.5元7种面值客票。
1987年4月,5、7两条线路实行上车0.1元、全程0.1元的一票制,其他线路仍维持原票价。1988年10月,8路车亦实行上车和全程0.1元的一票制。
出租汽车公司自1985年2月开展业务,票价比照有关城市按车型制定。客票由公共交通公司印制,面值分0.05、0.1、0.2、0.5、1.2、1.85、2、2.3、3.2、4、4.6元11种。1986年改为向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购买客票,面值有0.1、0.2、0.3、0.5、1、2、4、6、12、20、40、60、99元13种。
个体出租车票价按市交通局、物价局联合制定的标准执行。使用的客票向迎江联合运输服务站购买,每月不得少购于1000元。面值为0.05、0.1、0.2、0.5、1、2、5、10元8种。
公共汽车客票统一存放于公交公司票房内。售票员编上工号,每人按对应工号领取。60年代一次限领3日用票量,票制改革后,一些面值的客票日使用量增大,领票遂有所放开,但对0.3元以上大面值客票仍限制一次不得超领3000张。
每日营运票款要当日交清,不得委托人或代人交款,不得隔日交款。否则,收款员有权拒收。60年代中期,收款人为兼职,亦无专门收款室。1976年后,因营运额增加,且受财务制度要求,始设专职收款员和收款室。1988年,有2处收款室和8名收款员。
1958年建立查票制度,查票员系兼职。70年代设专职查票员。查票员随时上车按票单核查售票情况。对收钱不给票、售票不轧洞、卖回笼票、跳号票等违章现象视情节予以行政或经济处分。1984年后,建立票单复核制度,由专人逐月对售票员所领售客票按连号顺序进行复核。
安全管理
1972年开始,市公交公司将每周星期五定作驾驶员、售票员安全活动日,由各车队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活动,学习安全行车知识、交通法规、交流安全行车经验、进行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主要为授课辅导、收看电视录相专题教育片、参加现场会等。1978年9月起,结合“质量月”、“安全月”、“双杯赛”等开展安全行车竞赛活动。1987年4月起,每月5日召开安全例会,由公司安全委员会牵头,专题研究安全行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办法。同年制定全年安全行车管理措施计划,列出项目和经费,明确承办单位和计划落实时间,年底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1987年还建立安全教育室,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驾售人员脱产学习安全业务知识,经考试合格后上岗工作。同时,对肇事驾驶员和实习驾驶员不定期进行针对性脱产培训。安全保卫科为全体驾驶员建立安全档案,主要记录驾驶员的驾驶年资、有无事故、奖惩等基本情况,作为考评依据。在与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属各车队签订的经济承包合同中,目标管理突出“安全第一”,将安全行车指标具体化,规定安全行车间隔里程及发生各类行车责任事故应负责任等。同时在合同中设立专项安全奖,奖励安全行车成绩突出的驾售人员。
为降低上下班高峰时间内城区的车辆流量,市交通管理部门为社会车辆划定停靠站点,拉开与公共汽车站点间的距离。在城区主要交通线路,限制除公共汽车外的机动车辆通行。1988年成立公交派出所,专门处理有碍安全行车的各类纠纷和案件,维护公共交通营运秩序。
处理行车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找不出原因不放过,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订防范措施不放过。1987、1988年行车责任事故间隔里程分别为71.6万公里和79.82万公里(省级先进企业标准为40万公里)。
(表4—12)部分年度行车事故统计

营运服务管理
1963年底市公交公司制订《八项奖励制度》,1972年5月制订《加强企业管理规章制度》。1975年8月制订《售票员岗位责任制》,1984、1988年先后予以修订,均要求售票员端正服务态度、遵守职业道德、搞好规范化服务。1978年9月起,连年参加全市“质量月”活动。1981年起,相继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1982年,104号车组分别在省、市“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受表彰。1983年3月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营运车辆悬挂竞赛标志,驾售人员佩证上岗,印发5000份选票,让乘客评选优质服务驾驶员、售票员和调度员。1985年下半年,开展“建设文明线路,创建文明车组”劳动竞赛。年底,评比出参加全国公交系统先进个人和车组表彰大会的代表各1名。
1986年1—3月,结合春运工作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同时制订“关于开展建设文明线路,争创文明车组,争当服务明星,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意见”,将优质服务作为长期性工作确定下来。同期,在5、7两条线路各安排1部车进行“三八”服务示范车表演。7月,107号单车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优质服务示范车”荣誉匾。同年12月,增设优质服务质量检查科。经过层层考核评比,公司给13个车组分别挂上“文明新风车”、“三八红旗车”、“青年先锋号”、“共青团号”荣誉车牌。1987年4月,对挂牌车组全面考核,优胜劣汰,以保证挂牌车的服务质量。还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促进服务工作向语言规范化发展。同年,在全市“振风杯”、“文明杯”双杯赛活动中夺得“文明杯”。11月,又开展为期5个月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的“迎春杯”赛活动。
奖励制度
自1958年后,市公交公司奖励制度有过5次较大调整。
1961年试行超产奖制度,每月给营运单车下任务定额,凡超额完成任务的享受超产奖。1963年底,在总结试行超产奖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并实行8项奖励制度,即:综合奖、任务奖、超产奖、服务态度奖、卫生奖、油料节约奖、轮胎公里奖、安全行车奖。每项奖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工种在任务定额、执行标准、奖惩比例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未能继续实行。
1978年,制订并实行安全、优质、低耗、超产奖制度。取消行车补助,将驾驶员和售票员的日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小指标,逐日视小指标完成情况累计计奖。同时对超额完成任务或完不成任务的制订奖惩规定。该项制度至1983年底停止执行。
1980年以前,修理车间实行综合考评奖,各工种人员只需达到综合考评的基本要求均可享受同一标准的奖励。1980年1月制订《工时定额管理计奖制度》,公司按修理车间的总人数按月拨给奖金额,车间将其40%作为基本奖,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就可享受基本奖。另外60%作为工时奖,各工种人员可按实际工时的多少再计发工时奖。该项制度至1983年底停止实施。
1984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车队对公司承包营运公里、营运收入、成本、安全生产、工作车率、行车准点率、车辆卫生合格率、“三牌”(路牌、腰牌、工号牌)齐全率8项指标。车间对公司承包产量、质量、修理保养检验合格率、返修车率、车辆完好率、安全生产、材料消耗定额、轮胎消耗定额、文明生产及内外环境卫生9项指标。车队、车间均将基本工资的30%与补助费、奖金捆在一起浮动,实行包干,按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提成。对行政人员实行百分考核制,从“德、勤、能、绩”4个方面定分,将基本工资的20%和奖金捆在一起浮动,逐月考核,按分计奖。
(表4—13)市公交公司主要年份营运生产指标

1987年1月起实行二级核算。将公司总成本指标分解成单位成本指标,通过“三定、四包”形式将全年任务落实到车队。公司对车队实行三定:定人、定车、定线路;车队对公司实行四包:包优质服务、包安全、包经济指标、包技术指标。分配原则:将基本工资、加班工资、行车补助及各种津贴捆在一起,同优质服务和经济效益挂钩,实行浮动,不保底,不封顶。分配方式:以营收百元工资、奖金、补助等含量包干提成。完成承包各项指标的提取工资、补助,减收、亏损、超耗则扣罚提成补齐,超产按利分成。
出租汽车公司自1985年开展营运起便实行单车承包责任制,逐月下达任务额,完成任务的可拿基本工资和基本奖,超产按利提成,减收、亏损、超耗则扣罚工资补齐。

上一篇:民用燃气
下一篇:房产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