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方言词汇千差万别。有的与普通话不同,而在区内是一致的,如“太阳”都叫“日头”;有的与普通话不同,各县之间也不一样。如“小孩儿”一词,安庆人叫“小伢[a]子”,潜山、桐城、枞阳人叫“小伢几”,望江、岳西、太湖、怀宁人叫“小伢”,宿松人叫“滴滴伢儿”,贵池人叫“小妹[mi]”、“小把戏”。有一些词只流行于一个镇甚至一个乡,在部分地区并不通用,但表现了方言词汇的多彩多姿和区域特征。归纳起来分析,主要是在词形和词义两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一、词形相同,词义有别
1、词义扩大安庆方言中有一些词,从词形上看,与普通话完全一样,但从词义上看,它比普通话概括得更广些,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些。
窿这个字在普通话里不能独立成词,它只能与“窟”组成单纯词“窟窿”,表示为“孔、洞”的意思。区内方言中,“窿”与其它词组成的词语,表示了比原来意义范围大得多的意思。如:
鼻~、耳朵~(孔——小洞)
鞋~、刺窠~(里面——洞状)
衫袖~(袖筒——衣服的筒状部分)
胁胳~(腋下——凹进去的地方)
被~(被窝——叠成长筒形的被)
锅~(锅膛——器物的中空部分)
驮普通话中只有“用背负载”一个意思,区内方言也扩大了,结果有:
挨:~打、~骂、~批
借:~债、~钱、~高利贷
承受:~霉、~名声
巧除有“灵巧”的含义外,区内方言还有“便宜、价钱不高”的意思。如“~卖了”、“那里贵些,这里~一些”。
老板普通话有“(1)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2)掌柜”这两个意思,区内方言再加一个“丈夫”的意思。
2、词义缩小这一类词从字面上看也与普通话一样,但词的含义却比普通话的内容狭窄些、单一些、缩小些。如:
席子普通话指“用苇篾、草等编成平片的东西,用来铺炕、床、地或搭棚子等”。区内方言铺的草席才叫“席子”,苇蔑编的叫“芦席”,竹篾编的叫“竹席”、“蔑席”或“簟子”。“席子”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比普通话小多了。
手爪字面上应是“人手和鸟兽的脚”,普通话里没有这个词,方言中只保存了两个语素中的“人手”这个部分,“爪”的含义去掉了。例如“我要是偷你的就烂手爪儿。”
面普通话指“面条和面粉”,区内方言则仅指面条。
煤普通话本来是指“古代植物在不通空气时在地下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如烟煤、无烟煤等。区内山区有些把上述物体连同木炭,称之为“炭”,而把家庭中烧饭或取暖时用熄火方式取得的剩余燃料用作引火备用的物体叫“煤”。
3、词义转移这类词的词形与普通话相同,但词义已另有所指,如下表。

二、词义相同、词形有别
这一类别,就词义看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词形却千差万别,有的是词形部分不同,有的是完全不同。
1、词义相同,词形部分不同。
一是词素相同,次序颠倒:
公鸡——鸡公司机——机司
着急——急着计算——算计
不认识——认不识不得了——得不了
萤火虫——火萤虫豆腐干——干豆腐
二是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下雨——落雨盛饭——兜饭
手帕——手捏子手腕——手颈子
猫头鹰——猫头鸟黄鼠狼——黄雀翎
跳蚤——虼蚤、乌蚤桑葚——桑苞、桑枣儿
蟾蜍——癞豆鼓、癞大鼓、癞猴子、癞皮[k‘ama]、癞癞蛄
三是附加成分的使用。附加成分即词缀,主要指前缀和后缀。在使用词缀方面,有的普通话使用,区内方言不使用;区内方言使用的,又是普通话不使用的,各地用与不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普通话使用,方言不使用:
鸭子鸭
领子衣领
袖子衫袖
裙子裙
剪子剪刀
蚊子蚊虫
普通话不使用,方言使用:
妹妹妹子
弟弟老弟
眼镜眼镜子
墙壁壁子
东西东西子
戏迷戏迷子
哑巴哑巴子
螃蟹蟹子
知了知了子
2、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一是来源于古汉语。在安庆地区方言里,保存了相当一部分只见于典籍而不见于现代书面语或普通话词语,这些词语古人曾经使用,如今活跃在安庆方言区内人们的口语里。如:
嬉《广韵》“许其韵”。《博雅》“戏也”。《前汉文帝纪》“七八十岁翁嬉戏如小儿状”。“嬉”音“希”,义同“玩”。例如“我是来~的”,“上街~~”,“洋娃娃是买把小伢~的”。
昼《说文》“日之出入与夜为界”。《集韵》“陟救切,音咒”,就是“白天”意思。区内方言“上午”叫“上~、上半~”,“下午”叫“下~、下半~”。
晏《太平御览》卷三六四引刘敬叔《异苑》,(管宁)曰:“吾尝一朝科头,三晨晏起”。“晏”,音“岸”,“晚、迟”的意思。例如“我有事,来~点”,“他比我~到五分钟”。
嘶《中华大字典》“先齐切,音西,齐韵”,“声破也”。《汉书王莽传》“莽为人大声而嘶”。区内方言有“清~鬼叫”四字语,就是“大喊大叫”的意思。例如“他目困着,你莫~”,“疼得他直~”。
下这个字常用的音是去声,上下的“下”义。古汉语中还有一个音,《中华大字典》注为“亥雅切,上声马韵”,应读“哈”(哈达的“哈”)。它的含义:
《说文解字》“底也”,位置在低处的意思。
《诗经》“后也”,时间、次第在后的意思。
《左襄二十二年传》“贱也”,等级、质量较低的意思。
《论语》“末也”,也是地位在后、在次的意思。
安庆地区方言“下”音“哈、上声”,就是常用来表示“差、孬、弱、次”的意思。例如“他是个~人,都欺他”,“冒牌子的都是~货”,“这个好些,那个~些”,“这场病把身体搞~着”,“他的评语比我还~些”。
杪弥沼切,音藐。《通训定声》“高远之木枝曰杪”。古汉语中“杪”有“木细枝”和“末端”两个意思,前者如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后者如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楼》诗“再来植秋杪”等。《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树梢”和“年月的末尾”这样的含义,但没有用“杪”组成的词,区内方言却广泛运用“杪”的“末端、尖端”的含义造词,如“刀~子”,“针~子”,“笔~子”,“剪刀~子,树~子,香椿~子”。贵池还有个儿歌式的绕口令:
木头木头墩子,和尚是我孙子,
木头木头杪子,我是和尚老子。
妪音遇,老妇的通称。《史记·高帝纪》“有一老妪夜哭”。《聊斋·赵城虎》“赵城妪,年七十余,止一子”。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也没有用“妪”组成的词,但区内东至县的尧渡镇却称呼祖母为“妪”。称呼是生活用语,亲属称谓更是常用语,虽然这个称谓流行的地域不广,但却深刻反映了古汉语在方言中的残留。
眂《广雅释诂》“常支切,音匙”,“视也”、“看”的意思。“我~见他上街”,“天黑~不见”,“这个人你要~准着”,“有人打门,~~是哪个”。
坼《淮南子》“天旱地坼”,《杜诗》“吴楚东南坼”。“裂开”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有“坼裂”一词,注明是“书面语”,普通话口语是没有的。安庆地区无论城乡,口头都用这个古语词。山区把岩石的裂缝叫“岩~”,冬天皮肤冻裂叫“裂~”,至于大干地旱,田地“裂~”或“开~”的说法,更是常用口语。
残留在方言中的古语词大量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灶台中烧热水的铁罐,区内方言叫“汤罐”或“鼎罐”,这“汤”和“鼎”就是古代汉语中“热水”和“锅”的意思。鸡窝叫“鸡埘”,绳子叫“索”(如麻~、草~、底~)。这“埘”与“索”也是古语词,甚至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发员、店员、医生,区内各县大都称其为“待诏”,“朝奉”,“郎中”。“待诏”,“朝奉”,“郎中”都是古代的官名,宋代开始,民间则用来称呼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这些称呼一直保留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成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二是语体风格的差异。由于文化素质的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形成了普通话与区内方言的差异。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术语,一般有文化水平的人,也能运用这些词语。但缺乏知识又不能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时,现象的外部特征就成了表达和命名的依据,这就出现了语言的文野之分,即书面语与口语的语体差异,后者就反映在方言词汇中。如区内不少人把“自行车”叫“钢丝车”,把“木偶戏”叫“扁担戏”,两者的差别就是语体风格不同。
例如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词汇:
陨石——落火球
月蚀——天狗吃月
龙卷风——龙吊水
山洪、泥石流——起蛟、脱蛟
再看一些关于疾病的说法:
食道癌——隔食病
阑尾炎——绞肠痧
脂肪瘤——豆渣包
腮腺炎——蛤蟆气
蛔虫斑——冷饭迹
咽喉病——公鸭痨
雀斑——乌蚤尿
狐臭——臭虫骚、夹骚气
甲状腺肿——泡颈、包颈、气鼓颈
梅尼尔氏症——黑头晕
三是事物本身对词形的影响。有些方言词,常常反映了人民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感受,他们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作命名的依据。这些特征,有的是形状,有的是声音与色彩,有的是物品的原料与制作方法,或特色、用途等等。在命名后经过约定俗成,为区内交流思想服务。如:
形状与比喻
丝瓜——网瓜、蟒瓜
扁豆——月亮菜
荸荠——土栗子
松鼠——貂老鼠、貂狸
蟑螂——油虫、灶蚂蚁
流星——贼星
弯月——蛾眉月
织女星——梭子星
地耳——鼻涕菇子
竹篮——腰篮(形状像腰子)
两齿钯——老虎爪子
色彩与声音
假面具——花脸壳子
金针菜——黄花菜
银杏——白果
粘土——马肝土(颜色像马肝)
阴丹士林——海衫蓝
橘子——橘红
杜鹃花——胭脂红、映山红、新娘花
蝉——炸了子
蟋蟀——曲曲儿、嘁嘁子
乌鸦——老哇
布谷鸟——发棵鸟、割麦插禾鸟
布谷鸟的叫声是由呼唤“发棵发棵,割麦插禾”的拟声而命名的,还有一些用叫声命名的鸟,如“苦哇鸟”,“桂桂兰”,“四姑姑”,“赤脚滑”等。还有少数地方,把小牛叫作“小牟”,把凡是用金属制成的响器都叫“铃铃”,就完全是声音代替名称了。
四是因婉曲表达的需要。方言词语常常和当地的风俗民情密切相联系。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说法也不一样,婉曲表达的词语,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民间普遍关注的“吉凶祸福”,特别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办大事时,都祈求“大吉大利”,很忌讳说“破嘴话”,一些很平常的事物,都换上吉祥的说法,例如下列词语:
猪头——元宝、宝肥、福祀
猪耳——顺风
猪舌——口心、卷条
猪血——衁子、旺子
猪肝——页子
结婚——办喜事
盖房——造龙窝
怀孕——有喜、带喜
怀孕反映——害喜
藕——通泰(通菜)
马齿苋——平安菜
反之,一些看来不吉利,不如意的事,也不直说,而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加以掩饰。例如下列说法:
生病——不好过、不调和、不自在
中药——香茶
流血——产妇流血叫“见红”
鼻子流血叫“淌红红”
死亡——年纪大的人死亡叫“老了”、“过世了”;小孩死亡叫“丢掉了”,“不在了”,“糟掉了”
在一个环境里,人对人有爱憎之分,人们又以自己的传统观念作为评价好恶的标准来对别人加以褒贬,表现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以下贬义词:
搅屎棍——胡搅蛮缠、挑拨是非、弄得大家不得安宁的人。
拖索猪——不爱整洁、穿着马虎的人。
拖油瓶——再嫁女人带的前夫子女
二婚头、过夫娘、过夫嫂——再嫁女子
无常鬼——瘦高个子
钉锤棒——瘦矮个子
嚼蛆——骂人胡说八道
这些贬义词多数是偏见和愚昧的产物。带着这种见识,有时在一个人身上、一件事上,也都带有这种感情作用。同一个人死了,爱他的人说他“登仙了”,恨他的说他“翘辫子了”。“睡觉”这个普通的事,用吉利的说法是“挖窖”(“窖”与“觉”同音,寓意是发财)、“没有升帐”(表示恭维)或叫“补簟子”;用咒骂人的说法就是“摊尸”、“挺尸”。自己的孩子,爱他的时候喊他“心肝”、“肉”,恨他的时候骂他是“小匣子”(小棺材)、“讨债鬼”、“促寿儿”等等,感情色彩是十分明显的。
区内多高山峻岭,人民生活与山区资源息息相关,因此,为具有山区特色的事物命名的词语也应运而生。如人民生活必需品,夏天乘凉要用“竹榻儿”、“竹椅”,冬天取暖要有“火桶”、“火球(罐)”、“火钵”、“火箸”,还有“火塘”。生火的材料,柴禾有“硬柴”、“把柴”、“毛柴”、“山草”、“松毛”,木炭有“栗炭”、“杂炭”、“炭篓子”(这个词还用于比喻)。晴天,晒衣有“竹篙”、“杈马”,晒稻有“团箕”;雨天,遮雨有“斗笠”、“箬帽”、“箨”,走路要穿“钉鞋”(鞋面桐油油过,鞋底有钉)。主食,除了米饭,还有山区人常吃、由各种米和粉做的“粑”、“发糕”、“冻米”、“煮稻米”、“毛米”、“炒米粉”、“芝麻盐”。从山上收获的果实或制成品有“板栗”、“毛栗”、“黄栗”、“乌栗”、“苦栗”、“洋桃”(弥猴桃)、“山里红”(山楂)、“木麻”(野葡萄),还有“丝枣”、“焦枣”、“雪枣”、“柿饼”、“金桔饼”等土特产品,再有“麦鱼”、“糟鱼”、“糟肉”、“封鱼”、“封鸡”、“火文蛋”(即五香茶叶蛋)等等,这些都是安庆地区人民传统食品,也是有别于平原地带的特殊方言词汇。

上一篇:第一节 语音
下一篇:第三节 语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