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内滨江一带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丘陵地区经营农业,山区以林、农、猎各业相兼。农村有一部分手工业者,城镇集中了不少工商业户,由于所习生产种类不同,故其习俗亦有区别。
一、农业
1、谷畜生日区内各县均有定正月初八为谷物生日的习俗。正月初一到初十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油、十麦“生日”。除上七日为人生日外,其余均以农家“六畜”与稻谷、油菜、麦类农作物为对象,而加以排名敬重。如初一鸡生日,这天要撒白米饭给鸡吃,予以特别照看。桐城、怀宁等县建国前在谷生日这天,要请包耕人到家坐首席,并请看牛娃上席(平日吃酒不会有看牛娃的席位),好酒好菜,表示礼敬。土地改革后,废除了佣耕剥削制度,请吃之俗随之消失,但10项“生日”之名还在流传。
2、稻种60年代以前,区内均喜用稻草编成的密封形草桶子装留稻种,桐、怀、潜称“稻捂子”,太、宿、望称“窝种袋”。农民把它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屋梁上,等春来水暖时连袋子放入池中浸泡发芽(春寒则用温水淋浸)。稻芽撒田时,又留存少许磨成面粉(另兑一些米粉)做“谷芽粑”吃,以甘甜的味道来预测年成。70年代用土仓或篾囤存种,80年代各家各户则用缸罐贮存,育芽已普遍改用薄膜保温形式。
3、开耕在清明前后选择晴和的“双日子”,开始翻耕冬闲的水田。这天早餐各农户要做米粑、米酒、好饭菜食用,然后扛犁到田头放鞭炮开耕;下田时,农人喜欢看见耕牛拉屎肥田,而把它视作年成丰收的彩头。土地改革后,开耕虽不放炮,其余习俗仍有奉行。
4、插田插田先拔秧。农人早起吃过“催秧酒”后,即上田头烧黄表纸、放鞭炮,为“开秧门”;土改后此俗已消失。插田除每天三餐饭食外(菜肴要丰盛),还要加一顿点心。建国前有“摸摸子”的习俗,要让每个下田的人吃几个蒸熟的囫囵鸡蛋,后改作做粑,或包包子,近年来又多以烧饼油条代替,通称“吃插田粑”。
插田时,须先移右脚入田(俗称右为顺,左为反),寓有风调雨顺之意。插田分趟数(每趟5行,初学者插4行),必礼让能手先下田为尚;关键是下田的第一人插秧要又快又稳,株行笔直,叫做“拉趟子”;不管弯田直田、长短阔窄,一拉五行均为直线平行,以定作众人依行对株的标准,这便是“起首趟”,如果拉趟不规则,这丘田就会插得歪歪拉拉,要遭众人耻笑。另外,插田最忌讳秧把子打到身上,因为秧与“殃”同音,秧把碰身即为“遭殃”之意,至今仍有人奉行此俗。每季插完最后一块田时,农人常常以糊泥打水取乐,名叫“糊仓”,说是糊住仓库,就不会有虫鼠来糟塌粮食。
5、吃新稻谷抽穗后,农人要选择逢“辛”的日子(最好是“辛卯”),到稻田里选拔几株早熟的稻穗,再备办一些酒菜、香烛,摆到土地庙里或自家堂上,由家主率领家人同向天地、祖先和稻穗顶礼拜祭,然后以新米煮饭,酒菜上桌吃喝一餐,名叫“吃新”(或“吃辛”)。建国后,此俗演变为在稻谷将熟时,农人选择谷粒饱满、穗长无虫的稻田,进行拔除杂稻(品种不一)、稗穗工作,定作稻种田以备收割时单打单晒单独贮存,而将拔出的稻、稗磨粉做粑,称为“吃新米粑”。至正式开镰割稻时,又要选择晴和吉利的日子(今则不论),盛办鱼肉酒饭请人或自家下田作业。
6、祀神旧时每逢旱涝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旱时祈求“旱魃”,涝时就祷告“龙王”,祈求它们驱旱制涝。大旱时民间少年扎柳条为衣帽穿戴,集众抬小狗,敲锣打鼓游集市,惹起群众狂笑,称作“求雨”,俗为笑狗必下雨。若遇有虫害(尤其是蝗虫),亦采取烧香、唱戏建醮等办法来驱送,称为“送蝗虫”。
农历八月庄稼收割完毕后,要举行谢土仪式,以酬谢神灵保佑。其仪式小的是单户向村头土地庙烧香磕头,大的是联户甚至联村“建醮”和演戏文,往往要热闹好几天,花费很大。抗日战争以后,此俗已不流行。
建国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科学进步,农业生产习俗也有着根本改变。诸如一味靠天求神等迷信习俗,均一扫无余;唯农民们在春耕和秋收中的欢乐和吃喝情况,仍多保留。
二、渔业和水运业
1、贴河旧时河湖沟汊等水域的所有权都属于河主,渔民须向河主“贴河”。其俗是每年冬季,清算一次帐目,按当年鱼产的总收入向河主分成缴租。渔户贴河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这就是在一定河段上,只有历史上就在这里务渔的渔户可以承贴,他人不能介入。
2、下季脚渔民们捕得的鱼鲜,都由一定的鱼贩挑运到集市和乡村销售。这些鱼贩必须在前一年预付一定的压金承包,叫做“下季脚”或称“摸季脚”。已由鱼贩下过季脚的渔户,捕得的鲜鱼,除该鱼贩销售不完外不得卖给他人。渔户和渔贩,每三天根据市场价格,结算一次帐目,缴清鱼款。
3、落行有的集市设有鱼行,渔民和鱼贩挑运鲜鱼上市必须“落行”,即一次卖给鱼行,由鱼行零售。鱼运到时,行主即从鱼堆里,挑拣几条最大的鱼下来,不给钱,然后再压级压价抛秤收下,只有零星虾、蟹、龟、黄鳝等是自产自销,不受鱼行干预。
4、做神福做神福是水运行业很重要的习俗。所谓“做神福”就是在帆船起卸货物,或遇到风阻停泊,以及经过大的寺庙时,都要在船头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一帆风顺。如果是出入鄱阳湖,经过鞋山(大姑山)定江王庙,还要上岸入庙杀鸡酬敬。做“神福”的吃喝花费,由货主负担,算是货主对船工的一点犒赏。现在烧香酬神杀鸡等习惯都已淘汰,惟吃喝亦或有之。
5、开湖凡公有渔业水域,均有春禁冬捕的习惯。冬季议定的一个日期(建国前要选“吉日”),让渔民扛网拢船到水边,听号令一齐入水捕捞。旧时要烧香敬湖神,由湖主或地方官吏喝叫“开湖”;建国后则由主管水面的基层干部宣布号令,齐放鞭炮,在热闹的响声里各船奔向自己看中的水面张网捕鱼。桐城、枞阳等地称此形式为“抢河”;太湖、宿松、望江3县共捕的泊湖水域称开“大赛”(泊湖的俗称),而其它地方则称为“开湖”、“开河”等。
渔民与船民有着相同的禁忌。普遍都忌说“帆”(与“翻”谐声)而讳称“蓬”,忌说桅杆而称“将军柱”,忌言沉的同音字而称盛饭为“装饭”;又忌女性从船头踩过,更忌女人向水中大小便等等,不一而足。桐城、枞阳一带船民还有以十二生肖代称船上物件的习俗:幔子叫“老鼠”,葫芦叫“猴头”,缆索叫“狗脑”,船头叫“龙头”,锚叫“虎口”,舵牙叫“牵牛”,捶栓叫“鸡冠”……诸多禁忌,至今仍在流行。
三、商业与手工业
1、投店就业旧时一些城镇年轻人,无力读书以谋仕途的,多托人荐举到一些集市商号充当学徒,学习商业技术。学徒期间没有工资,还须从事繁重劳动。三年满师后,叫做“中班”,可稍有工资,再过三年称作“朝奉”,可按营业能力大小,认定工资。最后可提升为“管事”,薪给较为丰厚。建国后,商店均凭考核招工,所招营业员多为国营或集体制工人。
2、请伙计旧时的商店与农村地主请帮工当店员、帮耕打杂,均叫“请伙计”,其中有临时伙计、长年伙计的区别。长年伙计,农村都俗定腊月二十四回家过节,如要提前则须向老板作告假的请求。正月初七日,东家备有酒宴以招待新老伙计来家吃饭,算是新年开工的仪式。
这餐酒宴有个俗定规矩,即正常情况下由老板坐首席待客,伙计则按大师傅、二师傅、伙计的身份排列座次,丝毫也不混乱;若有伙计不合东家意时,老板则请这位伙计坐上首席,自己退落末座敬酒,连篇奉承而从不说出辞退某人的言语。这位伙计只好自认晦气,第二天即要自行卷铺盖走路。建国后,这一旧俗已废。
3、打牙祭商店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向所供财神菩萨烧香,祈求生意兴隆一本万利。各商店正堂旧时都挂有骑黑虎的赵公元帅神像(财神),每次敬神后,店员可以享受伙食增添一道荤菜的犒赏。大商店在生意特别兴盛的那天,也给店员们添加荤菜助兴,通称为“打牙祭”。
4、开张剪彩旧时商店开张,首次必须选定所谓吉日,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接受亲友和同行的恭贺。如果没有选好日子,又怕耽搁了营业,就在门口写块牌子:“先行交易,择吉开张”,等到吉日再补行仪式。有的要等到农历二月初二才开张,这之前若做生意,一般要把铺门留一两块不下,以示还没开张。建国后,凡城镇工厂、商店、企业开业,产品新制成功,或桥梁、公路、堤坝、水库工程竣工,均举行“剪彩”仪式。在开业或竣工之后,用红绸(布)带牵在门前或工地上,绸带中段扎上大红花朵,然后放鞭炮、打锣鼓,请主持人或有关领导出面,拿剪子剪开红花带,以示热烈庆贺。
5、固定主顾手工业者,诸如裁缝、铁匠、篾匠、木匠、瓦匠、剃头匠等,都有各自的主顾。匠人除开年第一次上工,主顾必须用现金支付工资外,以后可到三节或年终时结清付给。当主顾在未结清帐目的年份内,若需做这类活计时,不得另行雇用其他工匠。乡村至今还奉行此俗。
6、投师学艺和商店学徒一样,各手工业匠人也招收学徒传授手艺。其形式是自愿投师的青少年,先托请亲友征求师傅同意后,由学徒备办从师酒饭,送敬师礼品,以确立师徒关系。学徒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内没有工资,三节还要给师傅送礼物。徒弟上工时,要给师傅挑工具。在东家吃饭,要给师傅添饭;不上工时,要给师傅家干农活和家庭杂务。徒弟三年出师后,可单独承担活计,自找雇主另立门户开业,也可带徒传艺。凡遇到大型活计,多由一个匠人为首,再邀同行共同协作。这些同行,大多是师徒或师兄弟关系,叫做“师徒结班”,现在乡村仍沿此俗。
7、行会城镇各业商号的联合组织叫同业公会,如南货业、百货业公会等;各业公会再联合就是全城镇的商会。商会、公会均设会长、理事、监事等职,定期开会商讨本行业的重要事体,其经费由各业和各商号分摊。
各类手工业也有自己的小团体。其名称多以本行业尊崇的始祖、老师的名号来确定。木、瓦匠叫鲁班会,铁、锡、铜匠叫老君会,裁缝班叫轩辕会,医药业叫药王会,职业演员班叫梨园会,算命的叫鬼谷子会,饮食和剃头业叫嫘祖会等。各种帮会定时做会烧香、聚餐,并协商本行业有关的大事。
农村集镇,有猪行、牛集的例定成交日期,一般俗定农历每月的二、四、八或三、六、九日。
在交易中,集镇上一些熟悉地面的人,借此大做掮客生意,称牙行主。他们为外来的客商推销产品,提供食宿;或作中间人联络外地货物给本地人销售,从中抽取一定的成交额比例。他们所得的钱财,称为“行佣”。
建国后,通过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集体化,城镇中的旧式商会全部解体,其帮会迷信活动也随之消失。
四、林业及其它
1、封山育林山林禁分为死禁和活禁:死禁即封山,人畜不准入山,青黄不下山;活禁即春封冬放,不准放牛,不准砍损树枝,违者受罚。竹子禁有所谓“案板禁”,即看到竹笋出现“案板”(砍去了笋头)则要狠罚,园竹四年一刀不砍,立夏前禁挖竹笋和拾竹笼。圩堤禁要求圩堤上不准放牛打柴,违者受罚。这些禁约在执行之前,要张贴禁约,鸣锣申禁,聘用专人看管。
2、狩猎分红山区多野兽,常危害牲畜和庄稼,山区居民常结伙打猎。参加的人有枪手,也有赶草追捕的。打得野兽时,参加者人人有份,但要在捆扎好四腿之前赶到现场,打中第一枪的猎手,另得兽头。
3、纸槽开业纸槽是山区人民利用河水冲转水磨进行生产土纸的行业。他们以汉末龙亭侯蔡伦为鼻祖,开业前要礼祭一番,然后宴请造纸师傅正式作业。
4、戏业开箱戏业旧称梨园,俗叫戏班子。建国前的季节性戏班或大本戏初次开演时都要举行“开箱”仪式,即对祖师爷(唐玄宗)烧香、叩拜,虔诚祭祀。戏班歇业休闲时,也要祭拜,等行过“封箱”礼后,再收藏行头。每逢出场演出时,演员均须向打鼓佬(司鼓)供手作揖,表示尊重。建国后,人民剧团已破除烧香祭神的旧俗,但首场演出要张贴海报,有的还放鞭炮以造声势,寓有开业志庆的含义。另外,建国前区内的戏班首场忌演《蔡鸣凤辞店》,归家时忌唱《山伯访友》,以讨吉利。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