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有线广播
1、广播收音站(室、组)区内有线广播是在1950至1953年办收音站(组、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贵池、望江、桐城、潜山等县相继设立收音站(室)。1952年,地区设立收音组。1953年3月,全区第一个农村收音站--贵池县殷汇收音站建立。同年,各县均设县站。1955年上半年,全区已有31个收音站、32个合作站、27个农民收听点。收音站(组)主要抄收、印发中共中央的记录新闻,组织群众收听中央和省台举办的广播大会、录音实况和其他重要节目。
2、农村有线广播网1955年起,全区开始大规模的农村广播网建设。是年,怀宁县建起全区第一个广播站,有扩大机一部(功率500瓦)、喇叭125只。到1958年,各县均建有广播站,村(大队)通播率为45.9%。1960年,全区共有扩大机31部,功率7.81千瓦;农村喇叭7248只,其中入户小喇叭7190只,基本形成农村有线广播网。县广播站自办节目有《天气预报》、《卫生知识》、《农业知识》等。
1961年,怀宁、岳西、宿松等县站相继停播。1962年,多数广播站不能进行工作,县以下放大站基本被砍光。1964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各县站陆续恢复广播。到1965年底,通播率基本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农村广播网被当作突出的政治大事。1968年,全区有县级广播站9个,公社放大站21个,农村入户喇叭49578只,通播大队1157个,通播率为36.5%。1969年,地区革命委员会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成立。之后,宣传、生产、邮电等部门共同大办农村广播网。各级革委会都成立了农村广播网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全力以赴地进行大宣传、大发动,狠抓广播网的普及和建设。在安装中强调速度,要求定期定量完成,并注意培养维护队伍。仅岳西、桐城两县,就培训“赤脚维护员”802名。地区邮电局、地区转播台和望江邮电局等单位,先后试制成功广播载波机,促使全区于1970年实现了广播载波化。1971年,全区有区、社放大站261个,村广播室28个,农村入户喇叭511604只;通播村(大队)2813个,村通播率81.4%。1973年开始,农村广播网发展进入以建设县站为中心、以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新阶段,在抓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网路更新和建设,以及广播技术革新。1978年底,全区有县至公社专线912杆公里,公社以下线路14449杆公里;公社放大站428个,入户喇叭695930只,入户率为63.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农村广播网进行了整顿。1987年,全区434个乡镇中已有411个广播站,另有区、镇广播站16个,其中218个广播站设有自办节目;在3764个行政村中有2254个村通播,通播率为60%,有220个村建立了广播室。在此期间,广播宣传逐步由节目单一化转向节目多样化,由重点宣传阶级斗争转向重点宣传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各县广播站除办有本地新闻10至15分钟外,还陆续开办《听众论坛》、《成才之路》、《信息之窗》、《法制宣传》、《小主人》等节目。自1981年开始,共交流约300小时的节目,广播稿件的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望江县广播站汪少华采编的《惹不起的电老爷》,在《水利电力报》发表,获全国好新闻奖。
表211主要年份有线广播普及情况

二、无线广播
1、广播电台安庆人民广播电台设在安庆市。1958年底建成,1959年1月15日开始试播,2月1日正式开播。主要设备有1千瓦中波发射机2台,采用T形天线。使用频率初为1350千赫,后改为1440千赫。全区大部分县均可覆盖。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计10小时。除固定转播中央和省电台新闻节目外,还有自办本地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文艺节目。1960年8月停办自办节目,改为每天早、晚两次播音,主要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1962年9月20日奉命关机。
2、转播电台区内的转播台有池州转播台、安庆实验台和安庆调频发射台。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池洲转播台设在贵池县城,1973年1月批准建立。有中波干扰发射机5台、中波10千瓦发射机2台,使用单馈共塔输送装置。其任务是对敌台实行干扰,同时选用1395千赫,转播省电台第一套节目和中央台第一套节目。
安庆实验台设在安庆市小马山,亦称安庆转播台。1964年初建立,1965年2月22日正式开始转播。有1千瓦中波干扰机5台,主要任务是干扰敌台。
调频发射台设在地区电视转播台(702台)内,有10千瓦调频发射机2部,1984年10月开播。使用频率为101.7兆赫,转播省台调频广播。1981年5月,太湖县小功率调频发射台在省内首先开播。到1988年、全区各县都建有小功率调频发射台。各县调频台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传递县到乡的广播信号,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984年10月1日,贵池县广播站用调频广播,在区内率先实行“站改台”(即将贵池县广播站改为贵池县广播电台)。接着,太湖县也实现了“站改台”。

上一篇:第一节 报刊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