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之一,报纸、新闻期刊和通讯社(新闻社)的数量,一度居全省之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鼓吹反帝反封建,蜚声全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亦曾以报刊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在建国前的近半个世纪里,不少报刊在开启民智、传播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中共安庆地委主办的第一份报纸--《安庆新闻》,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胜利声中面世的。后虽遭“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但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得以振兴,
一、建国前的报刊
1、安庆报刊辛亥革命前,安庆报刊“只有辕门钞,与宫门钞相等而尤略,惟纪官吏之迁调及往来拜会而已。后有《安徽官报》,长篇则有《皖政纪要》,虽稍详,亦与邸报相类似耳”(程晓苏:《安庆旧影》)。此类报刊,现存实物的有《阁钞汇编》和《安徽官报》。《阁钞汇编》为安徽正谊书局编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见出版。内容分宫门钞、上谕、奏折3部分。大32开,毛太纸聚珍版,册装期刊形式。光绪三十年十月改为日刊,自称“是编长印内阁发钞摺片于政务最有关系者”。《安徽官报》由安徽抚院主办,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创刊,5日刊,32开本,宣统三年(1911年)随清廷崩溃而停刊。
光绪三十年三月,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任主编。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发行。栏目有图画、论说、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兵事、实业、卫生、传记、小说、诗词、来文等,为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其宗旨是“救亡图存,开通民智”,向社会揭露帝国主义侵华行径,激励民众奋起斗争;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思想。因时处清廷高压之下,宣传方式较为隐蔽、含蓄。其发行量初为1000份,后增至3000份,是当时国内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之一。该刊由上海东大陆印书局印刷,芜湖科学图书社向全国发行。同年夏,该刊编辑部迁至芜湖。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韩衍等革命党人在安庆创办《安徽通俗公报》。同年,以安庆为主要报道和发行对象的《安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这两家报刊均因鼓吹民主思想而遭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的嫉恨,分别于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元年(1912年)被迫停刊。当时,安庆还有《爱国新报》、《安徽通俗报》,以及为适应经济发展与学术进步而出现的《安徽实业报》、《安徽学务杂志》等。其内容大多为灌输新知,启发民智,救亡图存;一般均为册装期刊的形式。
武昌起义胜利后,安徽也于宣统三年十一月八日宣告独立。当时,安徽革命党人创办《安庆日报》作为省报,日出对开两张(8版)。安庆报纸自此在编排形式上,才摆脱册装期刊的旧式。随即,一些对开8版的日报,在安庆竞相出现。《安徽船》大日报即为其中有相当影响的一种。该报于民国元年初由韩衍创刊并任主笔。它公开宣称不承认袁世凯的大总统职位,疾呼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年4月,韩遇刺身亡。次年,《安徽船》并入《均报》,除《安徽船》外,当时的激进报纸还有《青年军报》、《血报》、《共和急进报》、《霹雳白话报》(后改《通俗教育报》)、《民极报》等。《民岩报》于民国元年6月1日创刊,日出两大张,初期附有画报一张。民国27年秋,该报被日本侵略者掠收,6时27年,《皖铎报》于民国3年创刊,对开8版。民国9年易名《新皖铎》,期数另起,民国27年安庆沦陷时停刊。民国35年复刊,改4开4版。1949年安庆解放,该报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累计出版28年。黄色小报《唤花魂》于民国初年出现,但影响不大。从总体上看,民初的报纸,栏目增加,标题显著,版面形式也趋于生动和多样化。
民国7年,安徽省教育会创办《安徽通俗教育报》。该报4开4版,周六刊。以“科学与民主”为宗旨,宣传新文化,揭露军阀统治下的安徽境况。民国12年以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一度被当局勒令停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该报社成为左派国民党的活动中心,民国15年底被军阀陈调元查封。“五四”至大革命时期,由进步青年学生、国民党左派及共产党人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教育良民报》、《黎明周刊》、《平议报》、《民治报》、《新建设日报》、《寸铁》、《安庆学生》等。另外还有《教育周刊》、《社刊报》、《民声报》、《导报》、《友声》周刊、《灿烂》半月刊、《三五特刊》、《中山日报》、《国民日报》、《公正半月刊》、《建设日报》、《安徽商报》等。其中.民国12年4月备案的《安徽商报》为大型日报,发行量达3000份。民国27年因安庆沦陷而停刊,出版15年。它与《民岩报》、《皖铎报》(《新皖铎》)并称安庆三大民营报纸。
民国17年,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有机关报《民国日报》(安庆),系对开10版大型日报。民国21年易名《皖报》,改为对开8版,发行量最高达5000份。民国27年6月,该报迁立煌(今金寨)县发行。30年代,一些进步社团曾利用该报副刊发表文章、出版专刊。该报副刊还附带发行过《社会科学》、《秋罗》、《农林周刊》等周刊。当时,国民党报纸还有《安庆晚报》和《国事快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曾秘密出版地下报刊,以合法形式在报刊上展开斗争。民国16年10月中共怀宁县临委成立,同时创办机关刊物《新生活》,共发行十多期。次年9月,中共怀宁县委创办《血光报》(油印刊物),县委书记胡梦萍(陈贯一)任主编。民国13年3月1日,《长江日报》创刊,总编辑为中共党员刘文若。该报因连载反蒋(介石)文字,于当年10月1日被查封。4日,刘被杀害。民国20年,中共党员曹祥华利用《民国日报》副刊版面出《教育新刊》2期,后改以刊物形式出版《教育新刊》、《安庆教育评论》、《安庆教育讲话》,鼓动学生运动。
在此期间问世的还有《民众导报》、《安庆小报》、《大同报》、《快报》、《安庆新报》、《安庆时事新闻日刊》、《安徽琐闻汇刊》、《鸣报》、《安徽商业日报》、《国民晚报》、《农村导报》、《社会日报》、《皖国春秋》、《民报》、《皖江晚报》、《安徽时报》、《安庆午报》、《现代儿童》、《安庆新儿童周报》、《皖涛日刊》、《安徽政治公报》、《安徽教育周刊》、《民众之友》、《安徽学生报》、《安徽大学校刊》、《安徽大学周刊》、《安庆中学校刊》、《安徽私立崇文中学校刊》等。
从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夕,安庆出版发行的报刊数量虽多,但一般存在时间都不长。
民国27年3月《长江日报》创刊,4开4版,宣传抗日救亡。6月12日,日军侵占安庆后,该报迁往怀宁,改以油印、石印出版。
安庆沦陷后,汪伪“安庆自治委员会”拼凑班底,办起4开型3日刊《振兴报》。后日本特务机关和伪怀宁县政府接收该报,于民国28年1月5日创办《安庆新报》,4开4版,向安庆及邻近的沦陷县城发行。该报于民国34年2月1日起易名《安庆日报》,8月31日停刊。
抗战胜利后,《新皖铎》很快于民国35年复刊。同年10月,安徽大学复校,有二、三十种报刊相继问世,影响较大的有《滨江旬报》、《学刊》、《唯明学报》、《北星学报》、《安大新闻》、《湖滨旬刊》等。《安徽学生报》也于民国37年复刊。
同期,国民党报纸有《皖报》(安庆)、《安庆晚报》、《江淮日报》、《新生日报》、《皖民日报》、《日日新闻》、《民治报》、《安徽邮工》等。
2、各县报刊建国前,各县报刊繁杂,择其要者:
桐城县有《桐城三日刊》、《桐报》、《新桐日报》、《桐城日报》、《青年日报》、《桐干》、《桐城半月刊》、《桐城新干部》、《国政周刊》、《时代青年》、《民声三日刊》、《桐城日报、桐城新干部合刊》、《白刃报》、《星星周刊》、《桐城日报、青年日报联合板》、《桐声报》、《民声报》、《投子晓钟》、《春雷》等。
怀宁县有《怀宁导报》、《建国日报》、《安徽抗战日报》、《民报》等。
潜山县有《潜山周报》、《潜报》、《潜山三日刊》、《挺进报》、《潜山青年》等,
太湖县有《熙报》、《新太湖》、《太湖动员导报》、《太湖新干部》、《太湖青年日报》、《太湖日报》、《太湖日报、太湖青年日报联合版》、《太湖镜报》、《民言通讯》等。
宿松县有《新宿松》、《力报》、《宿松力报,宿松新干部合刊》、《宿松力报》、《宿松日报》等。
望江县有《望江新闻》、《燃犀报》、《新望江》、《望江简报》、《大雷日报》等。
岳西县有《岳西周报》、《岳西日报》、《岳报》、《扫荡简报》等、
贵池县有《新民日报》、《池州日报》、《贵池简报》、《池阳通讯》、《贵池商报》、《复兴晚报》、《新生报》、《贵池导报》、《贵池青年学生报》等。
东至县(即原东流、至德两县)有《新秋浦》、《至德白话报》、《东流白话报》,《至德新报》、《东流新报》、《东华报》、《正义报》等。
上述报刊多为官办或半官办,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曾参与其中的编辑工作。此外,民国36年11月,中共皖西区党委在岳西衙前镇成立《皖西日报》社,次年元旦创刊。
3、通讯社(新闻社)安庆通讯社是随着地方日报的出现而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在全省最为发达,鼎盛时有30余所。各通讯社搜集和发布新闻稿件,有的发行日刊,有的发行周刊或旬刊,出版物多为8开张。有的通讯社即为报馆附设机构。
抗日战争前,在安庆的通讯社(新闻社)有:安徽国民通讯社、安徽正谊通讯社、全皖新闻通讯社、警光通讯社、三五通讯社、大同通讯社、革新通讯社、建白通讯社、政治新闻通讯社、新民通讯社、安徽利丰通讯社、社刊新闻通讯社、博闻通讯社、安徽时闻通讯社、安徽民众新闻通讯社、安徽公安新闻通讯社、大同电讯社、民生新闻通讯社,皖光通讯社、大公新闻通讯社、大观通讯社、民治通讯社、新光通讯社、安徽省联合新闻通讯社、皖声新闻通讯社、安徽时事通讯社、建设通讯社、和平通讯社、大陆新闻社、新闻通讯社等。
抗战后在安庆的通讯社(新闻社)有:扬子江通讯社、青年通讯社安庆分社、振风通讯社、国民新闻社、华光新闻社、皖风新闻社、皖光新闻社等。
各县仅桐城设有新闻通讯社,贵池设有民智通讯社、正言通讯社。
二、建国后的报纸
1、《安庆新闻》1949年4月23日,中共皖西区党委机关报《皖西日报》的部分工作人员,奉命随军驻进安庆城内的《皖报》社,同时接收了《新皖铎》、《民报》社等。市军管会和中共安庆市委决定创办《安庆新闻》。24日凌晨,4开两版(单页)的《安庆新闻》创刊号诞生。自第三期起,改4开4版,创刊初期,主要刊载新华社电讯稿,6月开始报道地方消息。地方报道范围为桐城、桐庐(今枞阳)、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怀宁、潜山8县和安庆市。
创刊初期的《安庆新闻》归中共安庆市委领导。1949年8月起属中共安庆地委领导。1950年,安庆地委响应中央精简机构的号召,决定《安庆新闻》从5月1日停刊。该报自创刊到停刊共1年零7天,出报358期。
2、《安庆报》1951年,安庆地方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地委决定,将原《安庆新闻》改名《安庆报》,作为地委机关报。7月24日,第一期《安庆报》问世。该报为4开4版,周二刊。1956年5月1日起改为隔日刊。1958年7月1月起,改出日刊。
1958年10月,安庆地、市合并,地委机关报《安庆报》与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也随之合并。1959年3月地、市分开,报纸又随之分开,《安庆报》改名为《皖江日报》。1961年2月1日,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停刊,并入《皖江日报》。1963年1月起《皖江日报》恢复为《安庆日报》。1964年1月,《安庆日报》又复改为《安庆报》,出隔日刊。
1967年1月7日,造反组织封闭《安庆报》,出版《新华社电讯》及《新安庆报》。1968年8月23日,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新安庆报》即为地区革委会机关报,期刊号另起。1970年7月1日地委恢复,《新安庆报》改为日报。次年10月1日,《新安庆报》复改为《安庆报》。1972年3月1日,《安庆报》奉命停刊,4月15日起改办《安庆通讯》,为半月刊,内部发行,共出406期。
1980年1月1日,地委机关报《安庆报》复刊,周二刊,4开4版。7月1日改为周三刊。1988年,因安庆行政区划调整,于同年底终刊。自创办至终刊,共出版6625期。
《安庆报》编辑部还办有专供地区领导参阅的《内部参考》,以及交流报道经验、指导通讯写作的内部发行刊物《安庆报通讯》和《通讯与读报》。
《安庆报》在1951年7月24日创刊词里曾明确宣布:“占全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报纸的主要对象”。30多年来,报纸的宣传重点虽不断变化,但始终坚持以全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1980年复刊后,以经济建设为报道中心,以面向基层,服务于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
《安庆报》历任主要负责人为:许健生、孙眉寿、田茂德、周围、李惠文、汪晓白、孙炯、张焕然、洪寿保。
3、各县党委机关报50年代,各县均有县委机关报.后因经济条件限制而相继停办。
《怀宁报》于1956年创刊,1960年停刊。4开4版。先为三日刊,后改隔日刊和日报。
《桐城报》于1956年5月1日创刊,1961年12月29日停刊,4开4版、三日刊。
《潜山报》于1956年9月创刊,1960年8月停刊,4开4版。先为周二刊,后改日刊。
《太湖报》于1956年9月1日创刊,1961年2月15日停刊,4开4版。先为三日刊,后改隔日刊。
《宿松报》于1956年5月1日创刊,1961年2月15日停刊。8开4版、五日刊,后改4开4版、三日刊,再改日刊。
《望江报》于1957年1月创刊,1961年2月停刊。先为8开4版、五日刊,后改4开4版,三日刊,再改隔日刊。
《岳西报》于1957年7月1日创刊,1961年停刊,4开4版。先为五日刊,后改日刊。
《枞阳报》于1956年4月创刊,1960年2月停刊,4开4版。先为五日刊,后改三日刊。
《东流报》于1956年10月1日创刊,1958年11月1日停刊,4开4版,三日刊。《至德报》于1957年10月1日创刊,1958年11月10日停刊,4开4版,五日刊。《东流、至德报合刊》于1958年11月12日创刊,1959年5月停刊。4开4版,五日刊。《东至报》于1959年5月创刊,1963年8月停刊,4开4版,隔日刊。
《贵池报》于1956年10月创刊,1961年2月停刊,4开4版。1980年10月复刊,仍为4开4版。初为周刊,1982年改为周二刊。
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报纸
1967年1月7日,地委机关报《安庆报》被造反派封闭。10日,报社造反组织主持出版《新华社通讯》,发行5期后,于17日改出《新安庆报》,共98期。6月13日起,复改出《新华社通讯》,计128期。1968年3月11日,安庆驻军“支左”领导小组主持出版《新安庆报》,出至“红94号”。上述报纸皆为4开4版。
“文革”期间,地区还有《曙光报》、《安庆战报》、《工人战报》等,或为油印,或为铅印。
三、经营印刷发行
1、经营解放前,官办报刊由主办机关资助补贴。如《皖报》,民国25年(1936年),每月由国民党省党部补贴2000元,每月支出2815元。民办的费用自筹,依靠报费及广告收入充抵开支。一些发行量较大报纸,如《民岩报》,“报费及沪汉与本市广告费,差足自给”(程晓苏:《安庆旧影》),而大部分报纸均经营亏损。30年代中期,有些报馆(社)自置印刷设备,对外承揽业务,以补经费不足。
解放后,《安庆新闻》报社内设营业科、印刷厂。《安庆报》从创刊到1968年,均赖印刷厂收入来“以厂养报”。报社印刷厂逐年发展,1961年年产值已达86万多元。1969年3月,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报社印刷厂除留少数设备和42名技工以保证印报外,其他机器设备及318名工人划出,另建立东方红印刷厂。自此,《安庆报》改由地方财政拨款补贴。1980年复刊后,每年拨款20万元左右。报社自1982年始设生产科、广告科,创办第二印刷厂、摄影艺术公司、家电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1988年,报社印刷厂年产值57万元、利润5.6万元。至于各县党委机关报,则均靠财政补贴。
2、印刷安庆早期报刊为木活字排版印刷,如《阁钞汇编》即毛太纸聚珍版排印。清末,报刊始有铅字印刷,但需委托外地代印,如《安徽俗话报》即由上海大陆印刷局承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庆首家金属活字印刷厂同文印刷局成立。民国10年(1921年),安徽省实业厅官纸印刷局成立。随着印刷业日兴,安庆报刊多由这些印刷企业印刷出版。30年代中期,大中华印刷局一家就承印了《皖铎》、《大同报》和《安庆新报》3种报纸。此时,《民岩报》、《皖报》、《安庆晚报》、《安庆商报》等实力雄厚的报馆(社),还自置了印刷设备。一些小报及县报,则仍为石印或油印。
解放后,《安庆新闻》接收了原《皖报》23名工人和3部破旧机器。1952年,原池州地委铅印室、扬子江出版公司和安庆市天主教革新会的印刷机器,并入该报印刷厂。1956年,报社印刷厂新置照相制版设备。至1988年,报社印刷厂除划出去的人员、设备外,拥有轮转机、自动4开机、810立飞印刷机、402卧飞印刷机等机器设备8台,技工71人。县报大都委托当地印刷厂家代印,《岳西报》、《贵池报》为自行印刷。
3、发行解放前的报刊由书社、书局等代为销售,或由报贩沿街叫卖,报刊社(馆)雇用报童送报入户。报刊期发行数一般为数百份,少数几家报纸达5000至1万份。
《安庆新闻》创刊前3期为免费赠送,同时在城内张贴。后接受订阅并零售,由报社自行发行,每期3000份。农村发行到乡,地直单位和市区由报童分送。
《安庆报》由邮电局统一发行,报社付给发行费用。1972年前向全国发行,1980年起在省内发行,均以区内为重点。该报期发行数,1951年为4000份,1956年为2万份,1958年为5.8万份,1961年为3万份,“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高达17万份。1980年复刊后,始为8000份,后上升到3万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广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