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旧时班社
民国时期,区内影响较大的职业班社有:
1、双喜班班主琚光华,桐城人。主要演员有方子贤、张精明、程积善等。民国24年(1935年),琚与丁永泉曾两度合作,组班赴上海,直到民国27年返回。民国29年,该班在桐城、怀宁、潜山一带演出,为抗战作过积极贡献。民国36年6月,双喜班转到铜陵大通镇,严凤英、桂月娥、丁翠霞“三大坤角”同时进班,加上原有的丁永泉、柯砚秋、程积善、潘泽海、潘璟琍、王文治、丁紫臣、田德胜等,呈现群英荟萃的局面。建国后,该班大部分演员都参加了省、地、县黄梅戏剧团,成为黄梅戏艺术的骨干力量。
2、良友班班主张廷翰,岳西人。民国15年组班,主要演员有王宏元、王金祥、朱运昌、王凤阳、左四和、夏登记、韩少卿等。长期演出于岳西、潜山、怀宁、太湖、霍山、舒城一带,有“岳潜第一名班”之誉。
3、檀家班原名“同乐堂”,成立于民国16年,班主檀槐珠,东至县人。有名角叶炳池、曹振祥等。檀槐珠本人亦工小生,色艺俱佳。民国20年,檀家班与丁永泉等人合作,在安庆演出,盛况空前。民国34年,又请严凤英到至德唱《蔡鸣凤辞店》,使其声誉日高。民国37年檀槐珠病逝,檀家班随之解体。
4、罐子窑科班班主程荣欲,怀宁人。民国9年建班,学员较少。30年代,潘犹之、汪芳第两人出科后,通过分头组班,才成为一个行当齐全的班社。该班中的郑绍周、查文艳为一代名角。他们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从上海移植一些连台本戏,深受观众欢迎。
5、长春社始创于光绪年间,班主蔡仲贤,望江人。著名演员董焕之、徐汉卿、胡普伢均曾在此学艺。该班不久被解散,直到民国7年才由杨润保出面组班,恢复活动,由潘玉广任班主。主要演员有檀盛云、蔡南楼、蔡德行、胡玉庭、龙昆玉等,多在太湖、望江一带演出。
6、龙昆玉班民国22年创立,班主龙昆玉。该班多在英山、霍山一带演出,艺人有汤百樵、胡茂林、徐柳生等人。表演剧目除黄梅戏传统剧外,还移植了京剧《白蛇传》,具有独到的功夫。解放后,中共望江县凉泉区委以该班为基础,成立凉泉剧团,为后来成立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奠定了基础。
7、王梓林班又名“抗建班”,民国27年在宿松建立,领班王梓林。主要演员有王国甫、方包存、许友光等。演出剧目为《三鼎甲》、《罗帕记》。抗战中,抗日组织曾利用该班的演出活动,向民众宣传抗日,所到之处均能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故有“抗建班社”之誉。
8、太湖“抗建”剧团民国31年成立于太湖县小池驿。县民政科长周德全(广西人)兼任团长,副团长为曹振亚、曹奇。主要演员有许仁义、胡遐龄、贾敬堂、汪成玉、曹振亚、焦根荣、徐小珊、汪雨来、孔丙荣、唐小莲等。“抗建”剧团经常上演新编剧目《嫁谁好》、《劝夫从军》、《姑劝嫂》。其中胡遐龄饰演《嫁谁好》中的姐姐、《讨嫁妆》中的何氏、《砂子岗》中的杜氏,最受群众欢迎。民国33年,原县长龙武功调走,新县长停上了剧团供应,剧团遂自动解散。
二、地区剧团
1、安庆地区黄梅戏剧一团该团是1956年在组织各县演员参加省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基础上建立的,始称专署实验黄梅戏剧团。1957年10月15日在安庆举行建团典礼。主要演员有王鲁明、麻彩楼、阮银芝、陈华轩、许松山及音乐工作者王兆乾等。1971年5月,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及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并入,改称地区黄梅戏剧团。1980年,池州文工团划归安庆,易名安庆地区黄梅戏剧二团,原地区黄梅戏剧团遂改称地区黄梅戏剧一团。
多年来,该团除在区内农村进行演出外,足迹还遍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广东、新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省、市、自治区。1960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集体,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该团一直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上演过199个剧目,其中自创剧目50多个。1963年,该团王兆乾改编的《女驸马》被拍成电影。
1975年,《红霞万朵》剧组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在北京举行的文艺调演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6周年文艺献演,后《红》剧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79年,在安徽省向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选才记》获集体演出奖,麻彩楼、姚美美同获优秀演员奖。1981年,在省第一届艺术节中,《血狐帕》获演出奖,韩再芬获演员一等奖。1985年,在省首届戏剧节中,《香魂曲》获演出奖。1982至1988年,该团演出的《双莲记》、《新婚配》、《郑小姣》、《香魂曲》、《女驸马》、《桂小姐选郎》,先后被拍成电影剧和电视艺术片;龙仲文、田耕勤及王小马、谢樵森改编的《郑小姣》、《女驸马》,分别获第三届、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该团的队伍建设主要依靠自办艺训班,随团培训。仅1978届培训的11人中,就有韩再芬、李萍、熊成龙3人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二级演员,文化部还授予韩再芬为全国尖子演员称号。到1988年,该团获高级职称的演职员有16人(其中1人享有一级演员待遇),另有32人获得中级职称。
2、安庆地区黄梅戏剧二团原为池州地区文工团,初建于1970年6月。1978年发展到100多人,成为一个舞蹈、声乐、戏剧齐全的综合性剧团。1981年更名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二团。
该团的首演剧目,是王兆乾编剧、作曲的大型现代戏《血防线上》,后又演出过歌剧《洪湖赤卫队》、话剧《雷雨》。“改制”后,重点演出黄梅戏,计有《李双双》、《王老虎抢亲》、《小姑与彭郎》、《杏花泪雨》、《三下槐荫》、《双莲记》、《孟丽君》、《恩仇记》等。现代戏《侨女归来》曾获剧本创作奖;《杏花泪雨》获安庆地区首届戏剧节调演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二等奖及演员一、二、三等奖。《三下槐荫》为其保留剧目,久演不衰。
主要演员有郑小霞、段世安、杨河清、陈琪、帅来姣、鲍美玉、杨华、程春林、袁水金、朱晓云、孙自贤等,其中帅来姣、鲍美玉曾被评为黄梅戏新秀。
三、县团简介
1、怀宁县黄梅戏剧团1949年,在旧石牌黄梅戏院的基础上接纳京剧“大四喜”班部分成员,组成怀宁剧院。主要演员有王奎应、阮银芝等。初为京、黄合演,艺人集体经营。1957年,该院创作的《金狮子》参加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得演出奖和音乐一等奖。同年,正式成立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该团坚持上山下乡,多次受省委、省政府嘉奖。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81年首演《失刑斩》获得好评,后入川演出,声誉日显。
2、太湖县黄梅戏剧团1950年成立,前身为太湖县徐桥镇新华业余剧团,主要演员有王鲁明、罗爱文、罗爱祥、吕凯彬、严肃、贺学涛、殷勤等。1952年10月,经调整、充实,更名太湖县黄梅戏剧团。该团不仅为地、市黄梅戏剧团输送了大批演员,同时又保持着较强的演员和编导阵容,5次参加省会演或调演。大型现代剧《巨流》获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奖,王鲁明获演员一等奖;《绿色征途》获省创作三等奖和演出奖;《舞石磙》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3、东至县黄梅戏剧团1951年组建,主要演职员有胡玉庭、李桂兰、陈凤凰、檀凤瑞、檀丙乔、汤旺元、何正富等。初名至德县大众剧团,1959年更名为东至县黄梅剧团。该团上演的创作节目有《林海沸腾》、《红梅报春》、《铁牛上阵》等24出,其中小戏《三颗红心》参加过1964年省文艺调演,获得好评,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广播。1979年演出的《直大嫂》,又获省集体表演奖和剧本创作奖。
4、宿松县黄梅戏剧团原名和平剧团,1952年9月成立。主要演员有周桂兰、余国英、胡翠云、王保贵。由王保贵主演的《抛球舞》,1957年1月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6年,为适应上山下乡的需要,自制行军灶、轻便服装和活动布景,受到文化部的奖励,并参加了省上山下乡经验交流会的现场展出。1980年,该团上演的《双莲记》在地区获奖;1985年,江丽娜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获“十佳”演员称号;1987年,该团创作上演的《布衣青天》获省首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
5、枞阳县黄梅戏剧团1952年成立,原名湖东县人民剧团,1955年更名至今。主要演员有黄文章、陶菊侔等。1957年,该团吴秀兰、吴瓦特演唱的《牧童对歌》,参加全国歌舞会演;小戏《赴京之前》、《小院朝阳》也先后于1970、1972年参加省戏曲调演;1984、1985年,该团创作的大型古装戏《借官记》,参加了省首届戏剧节和华东地区戏剧节调演,分别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演奏三等奖和文化部的鼓励奖。30多年来.共排演了230本戏曲,其中20多出为自编自演。
6、潜山县黄梅戏剧团1952年由胡遐龄、鲍金南为首组建,后又增加了王凤枝、许松山、卢金兰等一批艺术骨干,成为阵容较强的演出团体。青年演员余用冠在1956年省首届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三等奖。该团演出剧目计有350多出,其中由该团改编、创作的达50多出,《出嫁之前》、《练锤》、《隔墙听课》、《天柱烽火》、《孔雀东南飞》、《包公审鬼》等,在历次省、地会演中获得奖励。
7、桐城县黄梅戏剧团原名桐城县人民剧团,1953年由戏曲艺人联合组成,1957年发展成中型演出团体。1958年,该团创作的《十年变》在地区会演中,编、导、演、舞美均获一等奖。由该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点大麦》、《登州找子》,于1956、1963年分别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7年演出《逼上梁山》,连续47场爆满,反响强烈。70年代,先后招收学员54人,充实了剧团阵容。1984年,在地区黄梅戏会演中,该团获得美术、字幕一等奖,2个表演二等奖和导演、音乐三等奖。
8、岳西县黄梅戏剧团前身是峰声黄梅戏剧团,1954年成立。主要演员有汪正奎、陈家德、余德礼、王琼林、陈华轩等。1960年与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更名岳西县剧团。建团以来,排演了不少现代剧目,其中《大别山上红旗飘》、《两个苹果》、《一把药草》、《儿子要出嫁》等,均参加过省会演或调演,获得好评。《儿子要出嫁》于1982年更名为《新婚配》,由北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拍成电视片,公开发行。
9、贵池县黄梅戏剧团1956年2月,以池州镇业余剧团为基础,吸收乌沙区、枞阳县的部分黄梅戏艺人组成。同年4月参加地区会演,演出自编剧目《非攻》,后被选拔参加省第-届戏曲会演。1959年,该团赴南京演出,受到许世友将军的接待,并称赞该团作风朴实,表演细腻。70年代中期,演出阵容得到扩大,并坚持在农村演出。1982年,该团两名演员参加了《新婚配》电视片的拍摄,获得成功。1984年演出《花亭会》,由省电视台摄成舞台片,向全省放播。同年10月参加地区专业剧团调演,获奖数居10县之冠。
10、望江县黄梅戏剧团1957年成立,前身是曙光黄梅戏剧团。早期主要演员有龙甲炳、史碧霞、肖玉珍、陈学良、陈蕙兰、宋淑芳等。除演出《山伯访友》、《乌金记》等传统剧目外,还上演了本团创作的《江飞娘》、《客满之后》、《儿女恩仇》、《秦娘怨》等,均参加过省、地会演,并获得奖励。1960年后,该团先后招收学员70多人,帅来姣、胡秀娟、占泽民、朱爱君、何云霞、韦敬东等,为该团艺术骨干。
附:重要演出活动纪略
1954年5月,专区举行戏曲会演,除岳西、望江、贵池外,有10个县黄梅戏剧团参加。会演中,对内展演了部分传统剧目。
1956年7月,专区组织代表团参加省第一届戏曲会演。《金狮子》、《巨流》、《罗氏》获演出奖,麻彩楼、王鲁明获演员一等奖,贺学涛、张玉珍获演员二等奖;陶菊侔、史碧霞、吴庆华、严云林、戴德芳获演员三等奖;《金狮子》获音乐一等奖(王兆乾编曲)。
1958年秋,专区黄梅戏剧团在合肥专场演出《御河桥》,谭震林、曾希圣观看了演出。
1958年11月,专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在安庆举行。《十年变》、《花烛之夜》、《双相亲》获剧目一等奖;麻彩楼、王鲁明、张玉珍、张胜英、田玉莲、贺学涛、丁紫臣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12月,专区代表团整理改编的《女驸马》及创作的现代戏《洪波曲》,参加在芜湖举行的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得好评。
1960年4月,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在合肥举行。安庆专区代表队演出的剧目有《生死板》、《洪波曲》、《赵桂英》、《大别山上红旗飘》。演出结束后,大会组织了黄梅戏专题座谈会。
1960年9月,专区黄梅剧团抽调部分演员参加省慰问团,赴新疆慰问“支边”青年,演出了《打金枝》、《女驸马》等剧目。
1961年11月,陈毅副总理到安庆视察工作,地、市黄梅戏剧团在马山宾馆联合演出《小辞店》、《西楼会》、《打豆腐》等。
1962年10月,枞阳县黄梅戏剧团演出《刘三姐》,招待外交部副部长黄镇。
1964年7月,专区举行现代戏观摩会演,望江县的《白云之乡》、潜山县的《养牛人家》、岳西县的《教子篇》等18个剧目参加了演出。
1964年11月,专区组织代表团赴省参加现代戏观摩演出,演出剧目为《一根木柴》、《两个苹果》、《三颗红心》。
1965年3月,专区举行现代戏会演,潜山县的《农中归来》、地区黄梅戏剧团的《钟声嘹亮》参加了演出。
1970年10月,太湖县的《红哨兵》、枞阳县的《赴京之前》参加省现代戏调演。
1974年3月,黄梅戏现代剧《红霞万朵》、《一把药草》、《珍珠湖畔》、《深山育苗》赴省参加调演。
1975年7月,地区黄梅戏剧团演出的《红霞万朵》、《珍珠湖畔》赴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
1978年11月,地区举行文艺会演,地、市、县9个演出队1000余人参加,《卖蘑菇》、《绿色征途》、《桃李芬芳》等剧获得好评。
1979年6月,部分地、市参加省文艺调演。安庆地区大型黄梅戏《选才记》(即《桃李芬芳》)、《绿色征途》参加演出,麻彩楼、姚美美获优秀演员奖;《绿色征途》获剧本三等奖。
安庆地区(市)举行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大会,评出沈玉国、丁同、江丽娜、王富珍、谢应龙、胡秀娟、宗惠娟、何云霞、曹传远、阚根华等10人为一等奖;另评出二等奖40名,三等奖11名。
1984年10月,地区首届戏剧节在安庆举行,演出23个剧目,100余人获得奖励。《借官记》、《香魂曲》、《三进新房》、《儿女恩仇》、《锁夫》、《严凤英学戏》获剧本一等奖。
1984年11月,省首届戏剧节在安庆举行,枞阳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借官记》获剧本一等奖,并获文化部颁发的鼓励奖。
1985年8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安庆举办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地区演员韩再芬、江丽娜进入全国黄梅戏“十佳”演员行列。
1987年11月,地区黄梅戏代表团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演出3台大戏、1台小戏,获21个单项奖。《布衣青天》获优秀创作奖,《血狐帕》、《儿女恩仇》获创作奖,《遗祸》获展览演出奖。韩再芬、江丽娜、范光琦获演员一等奖,李萍、韦敬东获演员二等奖,檀秋萍、姚红、鲍小霞、毛鸿冰获演员三等奖,另获演出、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奖8个。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