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戏剧改革1950年.遵照政务院指示,中共安庆地委、安庆专署专门设置戏曲改革办公室,各文化馆指定一名干部参加“戏改”工作。“戏改”的工作内容是改制、改人、改戏,主要对象是区内代表性剧种黄梅戏。改制包括:一是将过去戏曲班社制改为集体制。当时,在安庆建立的民众剧院和胜利剧院,就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组织。二是在剧院内部建立导演制,以杜绝演员“放水词(自由发挥台词)”的不良作风,强调演员要依据剧本演好角色。改人即转变旧艺人的思想作风。为此,专署于1952年在中心文化馆举办艺人训练班,组织他们学习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以及音乐、表演理沦等,促使他们在思想上转变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上来,并积极配合土地改革、生产救灾、剿匪反霸等中心工作,上演现代戏。改戏包括:一是搜集、整理、加工传统剧目,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黄梅戏《天仙配》、《打猪草》即为其中代表作。二是积极编排、移植《贪官与恶霸》、《柳树井》等一批新编现代剧目。三是对黄梅戏声腔音乐等进行改进与再创作,尤其是运用二胡、笙、箫、笛等伴奏乐器进行伴奏,成为黄梅戏史上的空前之举。
二、培训指导
按照文化部1953年《关于整顿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专署于1954年和1955年分两次举办文化馆、站干部培训班,计有210人(次)参加学习。培训班主要是明确文化馆、站的工作性质、任务,促进馆、站工作的改进和提高。1956年,中心馆帮助怀宁县选定高河、洪镇两个区(镇),试建区级文化馆。1954至1956年,中心馆在贵池晏塘、枫岭和桐城石河乡,开辟农村文化工作试点,以便抓点带面。蹲点干部总结的《石河乡文化为生产服务的经验》,被省、地推广,文化部还在《文化通讯》上转发了石河乡经验。中心文化馆曾举办过一期俱乐部骨干班,有60人参加学习。根据座谈讨论,汇编成《农村俱乐部经验》一书,铅印成册,发到全区交流。《文艺通讯》是中心馆的内部刊物,其主旨是提供业余演唱材料,推动业余文艺创作。几年间,该刊计出10期约20万字。1958年,因“反右”扩大化,一批文化干部受到批判,中心馆辅导组便停止了活动。此后,各县馆、站的活动时断时续,各县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望江县自50至80年代,共举办美术培训班24期(300余人),戏曲培训班8期(248人),音乐培训班2期(60余人),挑花培训班3期(80余人),文物骨干培训班2期(340余人),文学创作培训班3期(200余人)。1986年举办的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参加人数众多,影响较大。这期培训班还邀请著名作家陈登科、江流前往授课,效果显著。各县馆通过各类专业培训,造就了大批文艺骨干。如青年作家熊尚志,就是太湖县文化馆文艺培训班培养的优秀创作人才。
三、会演调演
1954年12月,专区举办首届青年业余文艺会演。由于当时修堤任务紧迫,仅太湖、潜山、桐城、岳西等9县64名代表参加。会演中,演出了《点大麦》、《牧牛》等25个节目,选拔出夏根深、余春香等20名演员和《点大麦》、《采茶舞》等8个节目参加省青年业余会演,并得到奖励。
1956年4月,地区举行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有潜山县的《心心向社》、《山歌联唱》,枞阳县的《牧童对歌》、《牌工号子》等节目。其中《牧童对歌》被选拔参加省和1957年的全国文艺调演,获得好评。
1956年12月,在安庆市举办全区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参赛代表244人,历时5天,演出挖掘整理的民间文艺节目63个。会上,选拔出宿松县的《抛球舞》、潜山县的《十二月花神》、太湖县的《花梆舞》等23个节目和吴凤娟、江龙珠等32名演员,先后参加省和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59年,地区举行第三届群众业余文艺会演。1965年又举行了第四届群众业余会演。从1971至1976年,区内先后举行过4次业余文艺调演。东至县的《茶山新歌》,枞阳县的《大红伞》,潜山县的《炼锤》、《车水忙》,望江县的《打连厢》等节目,均在调演中获奖,并参加了省调演。
1982年11月,地区在安庆市举行农村业余调演。计有36个节目参加演出,其中有8个现代小戏、6个歌舞演唱。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的大好形势,讴歌社会主义新人新事。通过调演,选拔了黄梅戏《买缸》、《送行》、《两家喜》和文南词《抢木匠》、表演唱《凤凰展翅》,参加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并获9项奖励。
四、展览
20年代,望江县女画家姜桂凤,曾在县民众教育馆举办过个人花卉翎毛画展。抗日战争前后,安庆部分画家也先后在安庆城内的图书馆和慈善局等处,举办过国画联展或个人画展。著名女画家孙多慈的人体作品,也在安庆作过展出,反响颇大。
建国后,展览内容得到扩大。各文化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工农业生产,多利用展览形式,进行阵地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怀宁县文化馆在1964年就设有橱窗20个,展出国内科技成就及反映阶级斗争的图片上千张。另还设有专门展厅,举办展览30多次。规模最大的是,1986年9月共展出1054件展品,包括挑花、剪纸、刺绣、编织、雕塑等。望江县文化馆自建馆以来,举办科普展览9次,成果展览3次,计划生育展览3次。1974年,该县在凉泉公社太阳大队举办过大型阶级教育专题泥塑展览,影响深广。80年代,各馆展览内容都增加了“科技信息”、“致富之路”、“法制园地”等栏目,结合本地实际,予以形象化的反映。
地区举办的一些重大展览,多集中在安庆市。有时也作巡回展,以扩大观展人数,其中摄影、美术作品展览举办得较为经常。自1973年以来,共举办11届摄影艺术展和两次风光摄影展,展出作品千余件;全区美术作品展览从1975年起,共举办5次,展出作品近千件。
五、文艺辅导
文艺辅导始终是各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配合重大节日活动,中心馆常自办文艺晚会,并深入城乡对业余文艺工作者进行业务辅导。60年代,中心馆的辅导活动虽然中止,但各县馆均已积累了辅导经验,并在各自文化试点乡,开展具有特色的业务项目。如怀宁县文化馆,自建馆以来,辅导工作始终不断。该馆初成立时,即着手辅导石牌镇几家剧团,帮助他们排练节目,讲授专业知识,加工出水平较高的作品,向专区推荐。桐城县文化馆曾与县剧团组织“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并积极辅导当地业余演出队,得到省、地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
六、节日活动
每逢重大节日,各县馆都组织群众性的庆祝活动。1949年建国时,各县城关曾举行过万人庆祝大会。会上表演的秧歌、龙灯、花船、高跷等,均由文化馆组织提供。以后,每当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五一”、国庆和建党纪念日,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大跃进”运动以后,各种传统文化项目为时政宣传所取代;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更被视为“封、资、修”而遭破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再现热潮。春节玩龙灯盛行各地,望江等县还恢复了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80年代初,潜山县黄泥花炮厂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过节日焰火晚会,展示了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