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众教育馆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建立的社会综合教育机关,由清末宣讲所、劝学所衍化而来。民国初,安徽省在安庆设安徽演说团。民国7年(1918年)改为省通俗演讲所,民国11年12月更名省立安庆通俗教育馆。民国19年,省教育厅根据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关于改进社会教育计划的精神,将全省通俗教育馆一律改为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
民国18年以前,桐城、潜山、望江、宿松4县设有民教馆。其他各县的民教馆,大多是民国19年以后成立的。当时民教馆的任务,是提高民众科学文化水平,推行新生活运动,唤醒民众意识,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普及民众教育,开展娱乐活动,管理图书借阅等。桐城县民教馆所藏《万有文库》丛书,曾吸引着许多青年前来借阅。民国18年,因创建人汪朝溪逝世,该馆停止活动。民国20年,西藏达赖喇嘛前往九华山朝拜,途经贵池,曾以“唤醒国人”的藏文横匾赠予贵池民教馆,褒扬该馆的文化普及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贵池民教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抗日斗争。如举办报告会、展览会,演出《松花江》、《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深得抗日军民的欢迎。民国29年,太湖县民教馆举办国耻展览会,促使许多热血青年毅然走上抗战第一线。
解放战争时期,各县民众教育馆先后停办。
二、文化馆、站
1、文化馆1949年秋,安庆地、市、县政府所在地,均置文化馆一所。桐城、怀宁、贵池、潜山、宿松、望江等县,是在原民教馆基础上边接收边改建的,其余各县均为新建。地区中心馆--安庆人民文化馆,由怀宁县民教馆改建而成,属专署文教科直辖。怀宁县政府于1950年迁往石牌,另建县人民文化馆。
1952年,池州并至安庆。时全区辖13县及安庆市、铜官山特区,有文化馆15所。同年,以县属区域面积和人口分甲、乙、丙3级定编,逐步配备文化干部。甲级县馆为8~10人(桐城、怀宁、贵池、安庆),乙级县馆为6~8人(湖东、太湖、宿松、潜山、铜陵、铜官山),丙级县馆为4~6人(望江、岳西、青阳、东流、至德)。中心馆按甲级10人增编3人,另增设1个辅导组。到1953年,15所文化馆共配文化干部130余人。
因辅导工作需要,中心文化馆曾三易馆址(1950年初设安庆,1952年迁贵池,1955年迁桐城),都是以市、县馆为基础,另增配辅导组干部来开展工作的。“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直无文化馆设置,业务活动由地区文化局兼管。1982年建地区群众艺术馆,为文化局下属机构,负责指导各县文化馆工作,直到1988年地、市合并。
2、文化站从1954年起,各县区级文化站开始设置。1957年,各县共有78个区,各区设一个公办文化站。1957年以后.为加强社会主义阵地宣传,开始以乡设民办文化站。到1969年,区内已有62个乡级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据1985年统计,全区419个乡中设有乡站的共282个,其中宿松、东至、贵池的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站。
1976年,区内还出现了社办公助的文化站。当年,东至县以杨桥、马坑等8个公社为试点,1979年全面铺开,并逐步建立山区文化网络。在组建山区集体文化站中,东至县官港区文化站站长陈宪武成绩显著,1981年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俱乐部
1、工人文化宫1953至1955年,各县大多建立了工人俱乐部,隶属县总工会。当时,各工人俱乐部条件均较简陋,场所不大。除借阅图书、开展文体活动外,还设有以识字扫盲为主的职工夜校。“文革”时期,各俱乐部都停止了活动。80年代中期,桐城、望江、贵池、东至等县工人俱乐部先后恢复活动.并新建楼房,易名工人文化宫。文化宫内一般设图书阅览、棋艺、展览等活动室,有的还设有舞厅、录像厅和电子游艺室等。各县工人文化宫年接待职工均在2万人以上。
2、农村俱乐部是农业合作化后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组织,包括业余剧团、图书室、夜校等。活动内容有学习文化、宣传时政、开展文体活动和普及科学知识。1955年,区内曾保荐一批干部入省文化干校学习。这批干部回县后,积极筹措,使全区农村俱乐部很快发展到3500个。1956年,太湖县有俱乐部300个,各项工作突出,县政府为俱乐部的辅导员颁发了证书;第二年,太湖县还被授予安徽省“文化之乡”称号。1965年,根据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建立农村文化室的意见》,区内广泛建立文化室,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组织群众开展业余创作和卫生、体育活动。1967年春,全区文化室停止活动,继以建立“红卫兵”文艺宣传队,组织跳“忠字舞”、唱“语录歌”,为阶级斗争服务。1975年,全国推广天津小靳庄经验,区内的文化室又以“红夜校”的形式恢复活动。红夜校主要开展读书、扫盲、革命大批判及科学种田等活动。1976年后,文化室或红夜校逐渐不存。
四、农村文化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农村集镇文化中心也随之崛起。1978年,枞阳县汤沟文化站通过自筹资金,在汤沟镇兴建影剧院和文化大楼,并组建了一个半职业性的青年黄梅戏剧团,常年活跃在大江南北。由于文化站业务范围的扩大与发展,遂成为集镇文化中心的雏形。1980年5月1日,地区在宿松县复兴镇召开建立区、社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工作经验交流会,肯定了汤沟文化站的经验,并推广了复兴文化中心的做法。当时,复兴镇办有文化站、影剧院、电影队、业余剧团、阅览室、摄影部、说书场,以及广播、体育、书店等组织设施,基本形成较完整的集镇文化中心,在全区起到示范作用。潜山县自1982年起,由区、乡(镇)党委与文化站、电影院、共青团、妇联、教育、卫生及乡镇企业等部门,共同组建农村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其经费通过国家补贴、企业筹资和个人集资来解决。1986年,全区有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17个,开展活动较为经常的有宿松复兴和许岭、岳西店前、怀宁月山、贵池唐田等地。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还出现一些个体文化专业户,从事图书阅览和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怀宁月山新村文化专业户杨善来,本着“以副养文,以文促副”的原则,使自办文化商店得到发展。每年,他还拿出部分经费,无偿支持当地群众开展其他文化活动,成为省、地、县三级先进典型。枞阳县风仪乡文化专业户朱南祥,自筹资金3.8万元,建起能容780人的影剧院;望江县赛口区一文化专业户办的图书室,有藏书1000多册。到1986年,全区共有文化专业户630个。
五、影剧院
1959年,地区在安庆市兴建皖江剧院,并于1962年春开业。“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院更名东方红影剧院,1978年改称皖江影剧院。1974年5月,因发生火灾,损坏严重,遂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共占地7718.56平方米,座位1500个,设有冷风空调装置和宽敞的化妆室,是地区建于安庆市的唯一一所设施配套齐全、演映双兼的大型影剧院。建院以来,曾多次接待国家、省、市各级表演团体演出和文艺会演任务,先后被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评为文明影剧院和五好剧场。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县均建立了电影院,但条件简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新建一批电影院,有的县还拥有2~3个(如贵池和潜山)。为满足农村文化生活需要,各县在50年代便成立了电影放映队,作巡回放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大部分乡都建立了乡办电影院,改变了过去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六、业余剧团
区内的业余剧团,是建国后为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而组建起来的群众性团体,以自愿、小型、多样为原则。1952年,太湖、潜山两县各有业余剧团90多个,望江88个,宿松163个,而桐城县则达400多个。“三年困难时期”,业余剧团数有所下降。据岳西县统计,该县1958年有业余剧团160个,1965年只剩下95个。“文化大革命”时期,业余剧团全部停止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80年,业余剧团又迅速恢复、发展。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建国初期,但演出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上,都比过去有所提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活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