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桐城中学
原名桐城中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始人为桐城吴汝纶先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安庆开学,当年招收正额生52名,附取生60名。吴先生自任堂长,不久病逝,由总监主持校务。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校改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堂”,废除总监、学长制,公举马其昶任总理,主持校务。当年,校址从安庆迁到桐城,设3个班,其中包括1个师范班。为了改善教育,培训急需人才,该校于同年选派房秩五、吴竹其等6名学生赴日本学速成师范,次年又选派马光祖、张镜澄等10名优秀生赴日本留学。
民国元年(1912年),公立桐城中学堂改名为桐城县立中学校。马其昶辞职,孙闻园接任校长。民国4年,公布校训为“勤、慎、信、恕”,并订立朝会制度,设服务生轮流打扫校园,规定教职员轮流值日。10月,县署发枪40支,实行军操。
民国7年,孙校长辞职,吴汝澄继任。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该校200余名师生于5月9日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并成立“学生联合会”。民国10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桐中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并捣毁法庭。民国11年9月,孙闻园再任校长,试招“三、三”制(初中、高中各三年)学生1班,但到民国12年复用旧制,仍为四年毕业。民国17年,恢复“三、三”制。民国27年4月,全校共有高中生94人,初中生206人。另附设女子中学,有女生80人。6月28日,桐城沦陷,师生流散,教学设备、书籍丧失殆尽。
从民国初到抗战前夕,27年间有历任校长18位,其中孙闻园担任11年,方琛担任5年。在他们任期内,学校规模、设施及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培养出不少人才。如章伯钧、朱光潜、方东美、吴锐、孙祥钟、黄镇、方珪德(舒芜)、施孟胥、季子咸等学者、专家,都毕业于该校。
民国28年春,桐中筹备恢复,史化成任校长。春季始业,招收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民国29年全校共有10个班。为防止日军空袭,在西门外毛河建草房上课,师生早来晚走,学习正常。民国30年始招高中1个班、初中1个班,秋季招收初中3个班。民国32年,张九皋任校长。民国34年12月,高中第十届毕业,初中第三十六届毕业。
1949年,桐城解放,人民政府派教育科科长向明接收桐中,恢复上课。当年秋季共有高中4个班,学生153人;初中5个班,学生210人;教职工49人。1950年6月,改名为“皖北区安庆专区桐城中学”,吕宣泽任副校长。1952年,扩充班级,并确立了学校以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1958年,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贯彻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当年竣工教学大楼3座,添置大量教具,并开辟农场87亩。
1959~1966年,学校遵照教学大纲规定,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高三班的教师,曾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即“理线带点、知识归类、调查研究、摸底排队”,及“精讲多练勤辅导”。推广以后,成效显著。1960年春,桐中以省重点中学先进单位,出席了北京文教群英会。同年秋季开始试行五年制试点。1962年,该校已发展到22个班,在校学生1037人,教职工103人。
1966~1976年,桐中被蔑称为修正主义的“黑样板”,并遭到“大批判”。教具被毁,10万册图书焚烧殆尽,校名改为“五·七”中学,下放、调离的教职工达55名,教学秩序一片混乱。
1977年春,恢复原校名“安徽省桐城中学”,当年秋季招收高一新生4个班,初一6个班。1978年,重新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原下放的教师大部分返校。1981年恢复6年制。1984年拥有高中14个班,初中10个班,在校学生为1214人。校园内,修复了“半山阁”,重修了“后乐亭”,新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各1座,新添图书5万余册,并恢复充实了校办工厂及农场。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桐中历年报考录取率为85%左石,名列前茅。
1986~1987年,该校已拥有初中10个班,高中16个班,在校学生1216人,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现有校舍19031平方米,其中实验室2012平方米.教室2639平方米,教职工住宅5436平方米,其他用房8457平方米。
二、怀宁中学
怀宁中学成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名怀宁县立小学堂,系由县立凤鸣高等小学堂改制。民国25年(1936年),在县学宫建成新校舍(今安庆四中校址)。抗战中先后迁到高河、三桥、四棵松,抗战胜利后迁回县城(安庆)。
建国后的1952年,县内文课、卓湖、石牌3所私立中学合并为公立怀宁二中,校址在石牌镇。1958年,怀宁二中又改名“安徽省怀宁中学”。当年招收高中两个班,共80人。1959年6月,校长杨杰曾代表怀宁中学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高中招新生4个班,学制为2年,1964年秋,皖河初中停办,初二、初三学生4个班并入怀宁中学分部(原怀宁师范校址)。
1962、1963年高考,该校升学率为20%;1964、1965年上升到75%左右。1975年下学期,地区确定该校为地区重点中学。1978~1986年,已培养初中毕业生7811人,高中毕业生5329人,升入大专院校的有1400余人。1984~1986年,该校学生中获全国物理竞赛奖16人,获华东区作文、政治小论文奖3人,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竞赛奖8人,省体育运动奖2人(女)。1986年高中毕业生丁翔高考作文成绩为全省之冠。
1987年,全校共有30个班(其中初中11个班),在校学生1479人(其中初中540人),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校舍总面积为11182平方米,其中教室3278平方米,实验室697平方米,图书室2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2613平方米。
学校现有省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各1人;国家级裁判1人;县人大代表2人;政协委员3人(其中常委1人);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各1人;县先进工作者8人。
三、六邑联立中学
原为安庆府中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安庆鹭鸶桥求是学堂开学。几年后迁至安庆多宝仓北隅(现为海军医院)新建的校舍,经费由每县(桐城、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宿松)年捐银400两,官民各半,分两次解安庆府转发该校。
当时学校建筑设计新颖,教室、寝室、自修室、大礼堂等各成一幢,由高宽走廊联系,四通八达。民国初,府制废,官捐经费停止,各县改缴“协款”(自愿捐助)年400元(银圆)。学校由六邑的省参议员选举成立董事会管理校产,并推荐校长与教员。民国9年(1920年)该校学生发动学潮,公举程晓苏任校长。程到任后,将校务重新改组,采用分科制,聘请品学兼优的教员任教,注重数理教学。同时还建起实验室、图书室,并带头捐献图书100余种,加上社会各界的捐赠与学校陆续购置的,图书已有30000余册。另外,开辟植物园和菜圃、花圃;建立小型动物园,驯养兽类10余种,如野兔、刺猬、松鼠、狼等;组织学生成立艺术、运动、清洁、服务、交际各组,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学校将畜产、菜蔬的收益,用于改善师生膳食,将社会捐助款物,分别贷给清贫学生,支持他们升学。民国19年该校已有教职员31人,在校学生452人。当年程校长辞职,史仲文代理。以后校风逐渐散漫,各县也停止了捐款。
抗战开始,校长张建之将学校迁往桐城,民国27年(1938年)又迁入太湖,赵纶士任校长,借福音堂、祠堂上课。同年7月,日军进犯太湖。学校迁至薛义河王氏宗祠,民国28年再迁往姜家岭。赵校长工作认真负责,聘请的教师也大多德才兼备,如陈家贽、李西溟、王甸平、杨格远、孙定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教师。民国28年,全国举办高中生作文竞赛,该校学生赵国廷、李初之、赵壁等名列前茅。当时学校共12个班,在校学生600余人。
民国35年迁回安庆,借前女子职业学校开学。民国37年并入省立高中,六邑中学停办。
四、贵池中学
原为贵池县立高等小学。民国17年(1928年)春,改为贵池县立中学。民国27年,贵池沦陷,县中解散。邑人夏友三等创办私立战时中学于桃坡乡,开设初中3个班。民国28年9月,复改为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4年迁入城内。民国35年10月,国立第八中学所里分校,由湖南迁来贵池与县中合并,更名为安徽省贵池中学。
民国38年7月,贵池解放后更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1958年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并恢复原名“安徽省贵池中学”。1966年改名为贵池县贵池中学。1969年与杏花村中学合并。1978年恢复为省重点中学称号,复名为安徽省贵池中学。
民国17年2月,中共党员凌霄,受上级派遣到贵池建党,选定贵池县中作为活动基地,建立了贵池特别支部,领导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抗战期间,该校曾发动学生组织抗日宣传队,在山区巡回宣传。解放战争期间,县中学生曾联合工人、群众进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的抢米斗争。
建国后,贵池中学成立学生会,第一届主席纪建中。1950年成立学生联合会,主席鲁彦周,副主席纪建中。抗美援朝期间,纪建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壮烈牺牲在朝鲜土地上。
1958年,贵池中学建立党支部后,积极领导师生创办工厂、开辟农场,提供实验、劳动场所。在教学上,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提倡精讲多练。1960~1965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其数学、化学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
1978年后,学校领导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正、平反22人的冤假错案,吸收了11名中年骨干教师入党。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82年,历年录取大专院校学生平均为60%左右。1984年,该校张发根同志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李惠新同志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教师;张长水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还有11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984年高考,高三(一)班学生韩敬群以560分优异成绩,获全省文科第一名。
1986~1987年,该校校舍面积为14855平方米,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
五、浮山中学
座落在枞阳县浮山南麓,是安庆地区重点中学。
浮山中学创办于民国17年(1928年),名为“私立浮山中学”,前身为民国14年房秩五创建的“浮山小学”。同年11月,中共浮山中学党支部成立。教师吴必正、学生疏冠中任中共桐城区委委员。学校教职工中有中共党员14人,如黄镇、王靖疆、周复安、吴炎培等。民国18年2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派王步文到桐城,3月在浮山中学召开扩大会议,成立桐城临时县委,后改为桐城县委,章逐明任书记,陈雪吾任宣传部长兼军事委员。陈雪吾经吴克正的引荐,结识了房秩五先生。房先生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曾掩护他们在浮山中学开展革命活动。民国28~32年间,浮山中学党、团组织曾发动学潮,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农民运动,参加武装斗争,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如建国后担任过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林业部副部长杨天放,二十军副军长朱铁骨,东海舰队基地司令员陈乃扣,南京飞机厂厂长章宁等。
建国后,浮山中学改名为皖北区公立浮山中学。1949年,房秩五被邀请到北京列席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曾看望过他,并赞扬他创办浮山中学、支持革命的可贵精神。
1955年,该校高中部并入桐城中学,浮山中学本身被列为安庆地区4所重点初中之一。1970年增招高中两个班,1978年再次确定为地区重点中学。
1987年,该校已拥有16个班(其中初中4个班),在校学生832人,(其中初中生235人)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校舍面积,由解放初期1500平方米增加到9000平方米,现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3栋。成为区内较完善的完全中学。
六、野寨中学
潜山野寨中学座落在天柱山南麓,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该校的前身为私立景忠中学,创办于民国32年(1943年)。当年,招收初中学生150余人,聘请教职工20余人,公举乌以风先生为校长。民国37年迁至安庆大南门江西会馆,当年增招高中学生3个班,全校共6个班,学生400余人。
建国后,由人民政府接收,与私立光华中学合并,改名景华中学。1950年1月,景华中学迁回原校址--潜山野寨。1952年改为公办,定名为“安徽省潜山初级中学”。乌以风校长调安庆师范,由黄绪潜负责校务。以后学校不断扩建,到1956年已新建校舍2900平方米,在校学生485人,教职工40余人。
1970年3月,学校改名为“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1979年9月定为地区重点中学。地、县教育部门曾陆续拨款42万元,为该校扩建教室、仪器室、教职工宿舍。1984年,已有高中10个班,初中4个班,专职教师41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生37人,中教5级以上教师6人。1983年,该校教师方雄飞被评为全国、全省优秀班主任,获得金质奖章;教师黄凯被评为省“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学生李郝华参加省历史知识竞赛,以83分优异成绩夺魁。从1979年起,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学校共390余人(1983年无毕业生)。1984年,全校体育达标率为73.3%。
到1987年,全校共有16个班(其中初中4个班),在校学生795人(其中初中215人),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
七、岳西中学
岳西中学创办于民国32年(1943年)春,当时校址设在衙前街,后迁入汤池畈,全校共5个班,学生250余人。1947年县城解放,改名为“岳西公学”。1949年9月,将原私立南岳、华正、司麓中学和县中校产接收过来,合并成立“联合中学”,招收初一、初二各1班,学生49人。1952年秋,在衙前余家坦新建的校舍落成,即迁入开学。1958年,增设高中班,改名为“安徽省岳西中学”。1978年,岳西中学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1980年,该校被评为地、县先进集体。1983年,获全省“雏鹰起飞奖”。1985年又被评为县文明单位。1987年,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给岳西中学颁发了“文明院”奖。
1978~1987年,岳西中学历届高中毕业生考入高等院校的共810人,录取中专、中技的200余人。1979年,在省中学生化学竞赛中,张海波获三等奖;1985年,在全国高中生数学竞赛中,王光辉获二等奖;1986年,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李元玲获三等奖;1987年,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胡浩获二等奖,方林获三等奖。
教职员中,被评为省级模范教师1人,优秀教师2人,优秀班主任1人,优秀教练员1人。地区级优秀教师3人,优秀实验员1人。县级优秀教师6人,优秀团干2人,“三八”红旗手3人。
1987年,全校共有25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在校学生1273人,其中初中659人;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校舍总面积10400平方米,其中教室1296平方米,实验室47平方米,图书室65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3212平方米、其它用房4825平方米。
八、太湖中学
太湖中学位于太湖县城关镇,是安庆地区重点中学之一。
太湖中学前身为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33年(1944年)。1949年3月太湖解放后,
由民主政府接管了县立初中。当时学校设备、仪器、图书极少,学生189人,教员仅有26人。7月,皖北行政区将县境内3所学校--太湖县立初级中学、省立太湖师范、私立白沙中学,合并成立“皖北区安庆第二中学”校址设在姜家岭,另在城内王家祠堂设立分部。时有高中3个班,学生128人,初中两个班,学生76人;教职员26人。副县长朱涤华兼任校长。1950年秋,学校改名为安徽省太湖中学。是年,安庆行署拨大米10万斤,作为学校整修城东岔路口房屋的费用。9月,姜家岭本部和城内分部同时迁至岔路口。1954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北门建起了7661平方米的校舍。1955年10月,学校由岔路口迁入城内新校舍。1958年,学校高、初中增至18个班,学生903人,教职工73人。“文革”期间,太湖中学校舍、图书、仪器、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全校仅有初中生180人,教师半数“下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湖中学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以来,兴建教学大楼、实验室、图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共6257平方米。校园总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17028平方米。此外,各种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图书、仪器,也大为丰富齐全。1978~1985年,全校教师共写出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先后有31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办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到1985年止,全校共有26个班,学生1337人,教职员130多人。建国36年,太湖中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计8万多人,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约1400多人。
九、程集中学
1958年创建的一所新型学校,校址在宿松长岭铺。
初办时,曾借用五星大队5间平房做教室,6间民房做宿舍,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班。不久,师生投入“大办钢铁”运动,接着又支援农业,上课时间极少。
1959年秋,初中由县统一招生考试,该校接收初一学生50名。当时,学校定制为半耕半读初中。实际上。除英语外,该校开设了全日制所有课程。1962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11人,其中就有4人考取高中。1963年第二届毕业,参加全省升学统一考试,有20名学生考进高中或中专。1965年,毕业生40余人,其中8人被录取中专,18人升入高中。1970年,县革委会决定该校招收高中班,改名为宿松程集中学。
1978年,安庆地区定程集中学为地区重点中学,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初中面向全区招生,学校由6个班发展到10个班。
在新形势下,学校一方面抓师资建设,一方面抓教学管理。1981年,该校有57名教师,而35岁以下的就有42人。1982年,教师张留火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教师,获得了人民给他的荣誉。在教学管理上,该校陆续制订出班主任工作、教研组工作、教师考绩及教务、财务等10项制度,在学生中长期坚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雷锋、创三好”活动。
1978年,程集中学开始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考试,当年录取大专院校学生只有4人。1982年为141人,1985年达175人。1986年录取率占54%。未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大多数成为农村经济建设骨干,有32人成为养殖、种植专业户。
1987年,全校已拥有18个班,其中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915人,其中初中360人。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校舍总面积4827平方米。
十、东至二中
原池州地区重点中学,后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之一,校址在县城中心。
东至二中创建于1972年,最初为东方红中学的分部。1974年8月独立成校,定名东至第二中学,当年招初一新生3个班,198人。1977年春,招收高中新生1个班,形成完全中学体制。陶德甫、朱云从分别担任正、副校长。他们立足本县实际,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上经过不断完善与提高,养成了一种好学上进的良好风气。
1977年冬,全国高校恢复统一考试时,该校选拔4名高一新生参加考试,其中黄新平、孙益福2人被录取。同年在全省高中化学竞赛中,获奖人数占池州地区获奖人数的一半,其中赵晶晶获一等奖。1978年,东至县和池州行署将该校定为重点中学。197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93人参加高考,录取21人,占参加考试人数22.5%,录取率为池州地区之首。1980年高考,文科数学人均成绩103分,为全省之冠。学生童翔语文单科成绩109分,总分达593分。
1981年,高中恢复三年制,在全县招收4个重点班,共180人。当年,高二学生叶怀玉、范秀琴、吴先发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分别获二、三等奖。第二年,该校毕业生112名参加高考,录取57人,居安庆地区11所重点中学中第三位。1983年,数学教师王绪志,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6年,东至二中改革办学形式,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一面组织教师到湖北省黄梅一中、安徽师范大学附中、合肥一中等校观摩教学,吸取经验;一方面热情接待省内外兄弟学校的来访。通过公开教学,切磋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同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分区选择赛中,学生刘昭军获安徽赛区一等奖,杨林武获二等奖,汪长安等6人获三等奖。8月,安庆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东至二中召开,该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并获精神文明奖。
1987年,该校高考录取率为77.8%。同年统计:建校13年来,已培养初中毕业生2100余名,高中毕业生1500余名。其中976名考取了大专院校,有的已成为高级人才。还有不少教师被评为省、地、县先进教师,有的被推选为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王绪志老师曾被选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