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前述9个工业门类以外,区内还有中小农具、五金、塑料、家具、制革制鞋、竹编、日用陶瓷、造纸、印刷等工业,习惯上称之为一轻和二轻工业。
一、中小农具
境内农业生产惯以铁、木、竹中小农具为主要生产工具。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也逐渐被推广应用。1980年,全区中小农具产量为336万件,1984年降为200余万件。1985年,全区二轻系统中小农具生产企业共57个,平均每厂数十名职工,全部产值1000万元,当年生产中小农具218万件。主要产品产量为:水泵1562台、碾米机937台、脱粒机3883台、茶叶加工机械30台、制粉机114台、食品加工机械213台、轧花机90台。另外,乡镇企业还生产中小农具300万件。1986年,二轻系统中小农具产量大幅度上升,年产893万件,其中桐城县生产611万件。各类农具以铁制为主,占800.1万件,木制和竹制分别为56.5和36.5万件。1987年总产量下降至170万件。另外,乡镇企业生产各类农具489万件。
二、五金制品
1985年,各县属二轻系统的五金制品生产厂共32个,职工2625人。当年完成产值25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近万元,实现利税211.7万元,人均创利税806元。1987年,全区五金制品批量较大、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有:铸铁锅(28万吨,主要由桐城、太湖、岳西、东至等县生产)、日用粗铅制品(50吨,主要由桐城、枞阳、潜山、岳西等县生产)、黑白铁桶(约4万只)、铅丝(2066吨,主要由枞阳、贵池等县生产)、圆钉(1244吨,主要由枞阳、贵池、桐城等县生产)、液化气钢瓶及灶具(分别为2.82万只和1100只,枞阳压力容器厂生产)、自行车链条(261.9万条,桐城县链条厂生产)、游标卡尺(4万只,桐城县量具厂生产)、玻璃刀(7600把,太湖钻石工具厂生产)、钢锯架(19.76万把,怀宁钢锯架厂生产)、自行车三轴(161万套,东至自行车零件厂生产)、电缆(2962公里,桐城电线厂生产)、干电池(100万只,桐城县电池厂生产)。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称号的有液化气钢瓶、游标卡尺、图钉、玻璃刀、自行车链条等;获省优秀新产品的有桐城铅丝厂的铝镁合金窗纱、岳西建筑机械厂的水磨石机、地区第二轻工机械厂生产的蛋糕机和搅拌机。
三、塑料制品
区内塑料工业起步较晚,60年代始有潜山县酚醛塑料厂。70年代兴建的枞阳县塑料厂,主要加工聚氯乙烯塑料制品,1978年产量为206吨。80年代初,东至、怀宁和地区相继建塑料厂,年产量超过千吨。1985年,全区塑料制品生产高速增长,年产5968吨,比上年增长2.6倍,其中产值超百万元的有地区、太湖、桐城3个塑料厂。1986年全区产量为14379吨,1987年为10752吨。
地区塑料厂是1980年由地区机具修配厂改建的,生产塑料凉鞋。1982年产值为159万元,1985年增至200万元。该厂年产6大类塑料凉鞋104万双、338吨,畅销省内外。同年又从香港引进塑料吹膜制袋机组,试产自封式彩印包装袋。1986年产全塑鞋116万双、吹塑袋8.1吨,实现产值180万元。6年中,该厂共实现利税67.2万元。1988年产全塑凉鞋200万双。太湖县塑料厂主要生产日用塑料制品,1988年新上500万条编织袋生产线;桐城塑料厂主要生产薄膜、包装箱及容器等;太湖酚醛塑料厂可年产制品80吨。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塑料制品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达千万元,其中桐城县占90%以上。桐城兴华塑料厂于1985年从香港引进6色塑料膜印刷成套设备,次年投产。1987年全区乡镇企业塑料制品产量为5444吨。
四、家具
自古以来,境内家具以竹、木器为主。80年代始有少量钢木和全钢家具生产,品种包括橱、桌、床、椅、箱等,现已开发了组合(板式)家具、沙发、席梦思床垫等新品种。二轻系统家具生产多在以生产农具为主的厂(社)中,1985年共有39家。乡镇企业中亦有部分家具生产厂家。1980年全区家具产量为19万件,1986年降为6万件(其中木制5.6万件,竹制3600件,钢木和钢制1700件)。乡镇企业1986年家具生产产值为311万元,比上年166万元增长87%。1987年全区生产家具29.4万件,产值908万元。其中二轻系统木制家具年产量14.45万件,钢木家具年产1000件,全钢家具1100件。同年,宿松木器厂从上海引进板式家具生产线,7月投产;东至林化厂生产的板式家具在合肥、安庆试销时,获到好评。
五、制革制鞋
1、制革全区制革工业主要有望江县皮革厂和东至县皖南皮革实验厂,分别于1958年和1977年开办,主要加工黄牛皮、水牛皮、猪皮和山羊皮等。1985年,望江县皮革厂制猪皮轻革1345平方米(452张)、水牛皮轻革4100平方米(2001张)、猪皮重革292张、牛皮重革183张。皖南皮革实验厂原名东至县皮革厂,1983年3月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该厂1985年生产黄牛皮轻革8372平方米(4340张)、猪皮轻革15155平方米(9563张)、山羊皮轻革1901平方米(945张)、猪皮重革631张。承包后由亏转盈,3年共盈利25万元。太湖县皮件厂专门生产革制箱包,1985年生产革制皮箱1647件、皮包30491个。乡镇企业在1982年产革制品2.5万件,1986年22万件,1987年又增至33万件。1987年,全区共鞣制皮革2.25万张(折合牛皮)。
2、制鞋全区二轻系统制鞋厂有:望江县皮革厂(兼产皮鞋)、岳西县皮鞋厂、潜山县鞋厂、贵池县江南皮鞋厂、枞阳县皮鞋厂、怀宁县鞋厂、怀宁县皮革制品厂及桐城县橡胶厂(生产布胶鞋)。1980年共产皮鞋4.4万双、布鞋35万双、布胶鞋25万双。1984年产皮鞋6万双,布胶鞋69.2万双;1985年产牛皮鞋7.12万双,猪皮鞋5700双,羊皮鞋301双,合成革鞋1400双,布鞋6.4万双,总产14.26万双。1986年产皮鞋10.13万双,布鞋37.7万双。1987年全区产皮鞋12.72万双(其中二轻系统产皮鞋11.35万双),布鞋6.42万双,布胶鞋98.18万双(桐城产90万双)。枞阳县塑料厂和地区塑料厂还生产全塑凉鞋,前者因销路不畅而停产。
六、竹编
1、舒席汉代以前,境内先民即以竹子编制凉席。潜山县在唐代为舒州府治所在地,盛产斑竹、水竹,所编织的竹席统称“舒席”。清宣统二年(1910年),潜山舒席获南洋赛会奖章。民国初获安徽省博览会金质奖牌,民国19年(1930年)又获巴拿马赛会金牌奖。1957年,潜山老艺人汪龙福采用苏绣中的挑针法,编织一床绣有“双狮戏球图”的工艺舒席,形象鲜活逼真,受到当时在北京出席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代表的赞赏,后被藏入故宫博物院。另一床编有“迎客松图”的工艺竹席,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文革”期间,因采取“收篾刀”的办法,禁止家庭自产竹席,故1976年仅产竹席20万条。1978年以后,个体生产恢复,产量回升到100万条。80年代初,全县产量达200万条。1981年,该县向日本等国出口竹席4.6万条,创汇68万元。1985年,潜山舒席被中国竹业协会评为“信得过产品”,1986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全县共有8个乡1.2万户5万余人从事竹席生产,以王河乡为最。1988年,全县年产竹席300万条,产值3000万元。所产竹席分睡席、用席、枕席、座席、榻榻米、装饰席等多种。竹席生产中的剖篾工序已实现半机械化,但编制仍沿用手工方法。该县成立的舒席工业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2、竹工艺品全区二轻工业系统的主要竹编厂家有宿松县竹器工艺厂、东至县工艺厂、潜山县工艺厂、岳西县工艺厂和贵池县工艺美术厂等。各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面包篮、托盒、果盒、花钵套、首饰盒、旅游用品等20余种,主要为外贸出口服务,产品出口到美、法、英、葡、荷、德、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上各厂均建于50年代,当时以生产国内生活用品为主,70年代后期开始按外商要求进行生产。1982年,全区二轻系统工艺竹编产值为53万元,其中出口52万元;1984年为47万元,其中出口38万元;1987年为105万元。区内乡镇企业亦生产竹工艺品,年产约数十万件。
七、日用陶瓷
建国后,各县陶瓷生产仍为单户分散的土窑烧制,产品有缸、坛、钵、壶、盆、碗等20多种。1956年合作化期间,将分散户组织生产合作社,实行计件工资制,生产得到发展。桐城县陶瓷厂于1976年制成八号龙缸,外壁饰有“二龙戏珠”图形,金黄发亮,内壁光滑,作出口蛋品包装之用。1984年,该厂试制的陶瓷节煤炉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又建成釉面砖生产线,年产20万块。枞阳县小缸窑厂于1954年成立合作社,当年产土陶制品25万件,1957年产81万件;1984年兴建隧道窑,年产釉面砖1200万块,产值超200万元,日用陶器年产超过50万件,为全区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此外,贵池、怀宁、宿松、岳西等县陶瓷厂,亦大量生产陶瓷产品。
区内乡镇企业1980年日用陶瓷产量为515万件,1986年为808万件,1987年为555万件。太湖县小池区白银瓷厂为区内最大的日用瓷器乡镇企业,1987年产日用陶瓷131万件。
全区日用陶瓷器产量1982年为245.5万件,1984年为537万件,1987年为1220.4万件(其中卫生陶瓷638万件)。
八、造纸印刷
1、造纸境内造纸业始于唐代。岳西、潜山、太湖、贵池等地有生产土汉皮纸、谱纸、白麻纸、书画纸的历史。民国时期,贵池县有纸坊25座。1949年岳西县有纸槽191张,产量为71吨。全区各土纸厂均系乡镇企业,1979年产4344吨,80年代初降为千吨,1985年为799吨。
地区高河造纸厂于1958年兴建,置有圆网纸机,生产书写纸。后逐步扩建,形成年产机制纸10万吨的能力。1986年9月,该厂从日本引进的卫生巾生产线投产,每分钟可产350片。1987年,该厂年产机制纸4318吨,以及部分卷烟、卫生用纸。
池州造纸厂建于1966年,主要生产书写纸、包装纸、瓦楞纸等。1985年产量为4845吨,1987年生产10915吨。该厂为中型企业,也是全区最大的造纸企业,所产高强度瓦楞纸1984年获部优称号。
1978年,岳西县将原皮纸厂改为县造纸厂,增设打浆机和小型造纸机,生产机制卫生纸和黄表纸。1980年产机制黄表纸183吨、汉表纸9.5吨。1981年后又增设787型纸机,生产包装纸,后仍生产汉皮纸。1985年产量仅14吨。
太湖县造纸厂兴建于1980年,1986年产量为2266吨,1987年为1690吨。主要生产凸版纸、书写纸等。
怀宁县纸品厂原只生产色纸和蜡光纸。1984年改造为机械化生产,年产180吨。1985年又兴建机制铜版纸车间,年产能力为2400吨,当年产量为583吨;1987年产2200吨。
到1986年,全区乡镇企业共兴建小型机制纸厂9座,年产量为2825吨,主要生产包装用纸。桐城县石南乡于1985年从湖北引进药物卫生纸生产技术,用中西药制成“仙姑井牌”药物纸,能起到消炎、灭菌、收敛、止痛等作用。1987年,乡镇企业机制纸产量已达3569吨。同年,全区产机制纸2.09万吨,行业产值为4000万元。
2、印刷民国时期,境内印刷业多属私人文具店兼营或专营,多为木刻印刷或石版印刷,只有少数店家设有小圆盘机,承印小张业务。民国26年(1937年),潜山大德堂印刷厂备有小型铅字印刷设备。
50年代,各县印刷业联合组成手工业联社印刷厂,机械设备有所增加,后逐步改为铅印。地区新华印刷厂为全区最大的印刷企业,1985年有职工452人,年产16367万印,产值451万元。1988年产值330万元。
1985年,全区生产印刷品共9.2亿件,产品包括书刊、报纸、胶版彩印、塑料彩印等。1987年,全区有印刷企业59家,产值1396万元。


上一篇:第九节 医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