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殷商时期,在今东至县境内即有原始的土窑烧坯。唐、宋时期的各种烧制的青砖残片,在区内各县均有发现。到了明、清,小型砖瓦土窑更加普及,所产城墙砖重18公斤、小分砖0.5公斤,还有青瓦、筒子瓦、沟瓦、遮檐瓦等,颜色分青、灰、土红3种。石灰产品也于此时开始生产,太湖驼龙山即有明、清两代烧制石灰的遗址。民国时期砖瓦、石灰的生产,有独家经营,亦有合股经营。
1949年,全区13个市县的建材工业总产值为126万元。随着各县窑业工会、建材手工业联社的建立,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到1957年,全区建材产值已达915万元。1959年,专区水泥厂建成投产,结束了区内无机械生产水泥的历史。60年代,全区建材生产几度起伏,到1970年才有所恢复,但企业效益较差。1978年,建材企业开始自身的技术改造,并实行计件工资制。“六五”期间,全行业的改造项目共18个,完成投资1781万元,可年增产值1533万元、利税515万元、节约标准煤9295吨。1987年,全区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企业共50家,产值达1亿元。
一、水泥及其制品
区内于1958年开始以土法生产低标号水泥2723吨。1959年,专区水泥厂立窑投产,当年产3511吨。1962年各厂全部下马。1970年以后,专区及太湖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贵池、桐城、东至等县水泥厂分别新建投产,多采用普通立窑半机械化工艺,1971年产量为2.3万吨。地区水泥厂的产品为325、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275、325、425号矿碴硅酸盐水泥。桐城厂生产普硅325号,东至、太湖厂无标号。1972至1976年,区内又有红旗水泥厂(属交通部门)、池州水泥厂、枞阳水泥厂、望江白沙水泥厂和贵池水泥厂先后投产。1976年,全区水泥产量为9万吨。1978年,怀宁、宿松水泥厂投产,全区年产共13.9万吨,其中全民所有制的10个厂产量为12.7万吨。1981年后,地区水泥厂经过改造,年产能力达7.5万吨,1983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此时,池州水泥厂生产能力为4.2万吨,红旗水泥厂为2.5万吨。随着乡镇办水泥厂的增加,至1985年,全区水泥产量已达46.1万吨,其中10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产量为21.5万吨。1988年全区产水泥83.2万吨,乡镇企业产55.6万吨。
60年代初,桐城采石场开始生产直径15~80公分水泥涵管和桁条。1986年,该厂改名为水泥预制构件厂。次年,怀宁水电工程队也改为水泥预制构件厂。此后,各县建筑公司都增设水泥预制车间。1973年共生产水泥电杆4946根、民房构件1237立方米,品种有涵管、桁条、多孔板等。1976年望江建材厂开始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979年潜山成立水泥预制件厂。1980年全区生产水泥电杆2.87万根、民房构件9982立方米、涵管36.8公里。1981年后,贵池、岳西、太湖等县陆续开始生产水泥瓦、建筑砌块和水泥门、窗、框等,产品畅销。乡镇企业亦同时大量生产民房构件。1984年,桐城建材厂从福建引进生产水泥铺地花砖技术,并试产3100平方米。1985年,全区生产水泥电杆1.6万根,民房构件1.73万立方米,水泥涵管23公里,水泥砌块92立方米。1987年,建材系统生产水泥预制电杆2.52万根,预制构件7.26万立方米。同年,乡镇企业生产水泥预制品27.6万立方米。
二、砖瓦
1、砖1949年,全区普通砖(分砖)产量为1341万块,“一五”计划期间上升为4000万块。1958年,宿松县窑厂改名为地方国营新光窑厂,改手工青砖为机械制坯烧红砖。1959年,全区砖产量为1.86亿块。1961年后,各县砖厂大多以轮窑烧制,但产量大幅度下降,1965年仅产9257万块;同年,望江砖瓦厂改烧红砖。1971年后,怀宁、潜山、贵池、东至等厂也改烧红砖,1974年全区产砖近1亿块。1975至1976年,太湖、枞阳轮窑厂相继投产。至此,除岳西外,全区结束了土窑烧砖的历史。1978年,全区产红砖2亿块。当时,由于农房开始用红砖,产品一时供不应求,曾从湖北购进1231万块。“六五”计划期间,为贯彻“多吃废碴,保护耕地”的政策,岳西、太湖、怀宁3县于1984年新建灰砂砖厂,其原料主要是利用河沙和石灰,产品平整美观,便于施工,并能降低建筑造价,为省内墙体材料开发的新产品。1984年共生产灰砂砖842万块,1988年产2403万块。随后,地区种畜场轮窑厂和东至、枞阳、宿松、潜山等县轮窑厂利用湖泥及荒山土泥产砖,成效显著。池州轮窑厂还利用小煤矿矸石和工业废碴制煤矸石砖,节煤、节土均达30%。同年,怀宁碳化砖厂投产,生产能力为年产500万块。1985年,全区县以上企业砖产量为1.5亿块,1988年为14.4亿块(其中乡镇企业生产12.7亿块)。
2、瓦1949年,全区小青瓦产量为6880万片,1952年为8122万片。1955年,怀宁、望江、太湖等县开始生产青平瓦,产量为70万片。1956年,东至开始生产机制青平瓦,年产13万片;桐城也建成机制平、脊瓦生产线。1957年,枞阳、贵池等县用手摇压瓦机生产青平瓦。次年,岳西砖瓦厂也开始生产机制青平瓦,枞阳轮窑厂则改产红平瓦。1961年,除宿松、潜山两县外,各县均已生产平瓦,年产88万片。1970年,东至县改产红平瓦,次年总产78万片。1974年,全区共生产平瓦1007万片。1978年,东至、贵池等地改模压为挤出瓦,光滑平整,东至县挤出平瓦被评为省优产品。1980年全区产1202万片,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1985年全区产量为1365万片,1988年产7865万片(其中乡镇企业产4133万片)。
三、大理石花岗岩
境内大理石开采利用始于明代。安庆振风塔及迎江寺的石雕栏杆、塔基浮雕、佛像基座、碑刻匾文和门柱石鼓等,均采用怀宁的大理石。修建南京中山陵时,亦曾采用怀宁总铺等地的荒料。民国21年(1932年)前后,集贤关、大龙山等地曾有120余名石工,为上海大理石作坊开采荒料,加工制作,产品销往国外,历10年之久。建国后,个体石工仍沿袭传统方法,零星开采,制作公路桥梁及石碑等。1981年,怀宁县月山乡大理石厂由湖北黄石市引进设备,于次年投产,年产荒料1000立方米、板材1万平方米,为全区最早的大理石生产厂家。同年,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订货出口1200平方米。1983年,产品销往东南亚及国内十几个省、市。1985年,怀宁县成立大理石开发公司,下设大理石工艺美术、板材加工和矿山等单位,并引进加工设备,当年加工板材4000平方米,其中用板材拼制大型壁画项目为国内首创。同年,宿松、潜山、贵池、东至等县均先后成立大理石开发公司,开采荒料外销。11月,国家建材局同意怀宁、潜山、宿松、东至、贵池5县,列入国家统一归口联合利用外资引进设备项目计划。年底,怀宁大理石开发公司与意大利艾雅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年产8万平方米薄板和2万立方米荒料的开采设备,于1987年投产,效益提高10倍。当年,全区产大理石板材2.45万平方米。
岳西县花岗石板材制品厂于1988年筹建,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平方米,计划次年试产,是省内最大的花岗石加工企业之一。
四、黄砂石灰
建国初,各县沿河两岸只有农民分散开采黄砂。1954年,贵池县成立观前黄砂管理站,次年改为专区梅埂黄砂管理站。1961年由省建设厅管理,次年又改为县管。1974年后,桐城、宿松、怀宁、枞阳、潜山等县先后成立黄砂管理机构。1980年,全区产黄砂124万吨,1985年产141万吨。产品除区内使用外,主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1987年,全区产黄砂184万吨,其中乡镇企业生产76万吨。
建国初,石灰生产均属个体,枞阳县最高年产500吨。1958年太湖县新仓办有石灰厂,东至建安公司亦办石灰厂。1969年,宿松县手工业管理局在新安开办石灰厂。1970年,东至县水泥厂建石灰车间,年产4650吨。1976年,望江县建材厂年产石灰1325吨。1982年,宿松水泥厂石灰车间年产1200吨。1983年,怀宁县碳化砖厂投产,年产石灰5000吨。1987年,全区石灰产量为7.92万吨,其中乡镇企业产7.66万吨。
五、新型建筑材料
区内耐火砖生产始于1958年,除岳西县外,各县均先后建有小型耐火砖厂,年产13137吨。1960年各厂相继停产或半停产,产量降至4651吨。1971年,潜山县陶瓷砖瓦厂易名潜山县耐火材料厂,专产耐火砖;1978年产量为1010吨,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1985年产量为1200吨,1988年为1300吨。该厂80年代开发的0.6~1克/立方厘米高强轻质隔热耐火砖,填补了省内耐火材料的空白。
1971年起,太湖、岳西、潜山等县相继生产蛭石粉及其制品。1978年,全区产蛭石粉715吨及蛭石砖、管等1466立方米。随后,太湖、岳西两厂停产。1980年仅潜山有一个厂生产,1985年产蛭石粉510吨、蛭石制品1205立方米。
1978年以后,新型建筑材料被广泛运用,主要有灰砂砖、涂料、硅酸铝耐火纤维、地面砖、马赛克、蛭石、玻璃钢等。涂料品种较多,普遍用于室内墙面装饰等。地区沪宜装饰涂料厂1984年与上海联营生产涂料,生产能力为4000吨,以销定产;乡镇企业也有少量生产。潜山轮窑厂由南京引进硅酸铝耐火纤维生产技术,但因产品档次低,销路不佳。桐城建材厂由福建引进生产水泥铺地花砖技术,市场亦未打开。
地区机具厂知青厂于1980年生产玻璃钢波形瓦、落水管、落水斗、天沟、凹凸板、脊瓦、拔气罩、屋面挡水板等,1985年产34吨。同年,潜山县油毡厂生产4.55万卷油毡。枞阳陶瓷厂于1987年8月正式生产精白釉面砖,年产27万平方米。桐城陶瓷厂生产的釉面砖,1988年曾远销非洲。
上一篇:第四节 化工
下一篇:第六节 电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