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方良种
1、大牲畜区内大牲畜良种有东流水牛,其特点是体型大、骨骼粗、躯干结实、肌肉发达、适应性强、性情温顺、易于调教,曾于1958年送北京农业展览会展览。东流县的畜牧工作曾被评为先进,1958年12月派员出席了全省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获得国务院颁发奖状1张、奖章1枚。1975年东至县参加全国水牛改良育种协作组,东流水牛被列入全国13个地方良种水牛之一。此外,区内还有大别山的黄牛,生长在太湖、潜山、岳西等县。它的特点是双角较短,结构紧凑,行动灵活,繁殖力强。其中以太湖牛为最佳。
2、猪猪的主要良种有太湖县的六白猪,枞阳县的黑毛猪。六白猪的特点是头、额、尾和四肢末端为白毛覆盖,背腰宽平,四肢结实,繁殖力强。仔猪60日断奶,平均体重6~10公斤。肥猪在低营养的条件下,日增重量300克,望江、宿松、怀宁等地都有饲养。枞阳黑毛猪的特点是浑身黑色,耳大下垂如菜叶,繁殖率高,耐粗抗病,便于饲养,母猪产仔最多时达21头,桐城、贵池、怀宁一带都有饲养。
3、禽枞阳县陈瑶湖周围繁殖的肉鸡,是区内优良品种。它的特点是成熟期早,上市仅需90天,年产蛋100~150枚。
4、蜂区内的蜂种以皖南中蜂为主。它的特点是适应性强,飞翔迅速,嗅觉灵敏,抗病、抗敌能力强。
二、引进良种
1、引进良种牛1958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首次引进苏联莫斯科特罗姆牛1头,安放在东流种畜场饲养。同年岳西也引进了秦川公牛数头。1965年枞阳县引进南阳公牛2头,稍后宿松、望江、潜山等县也先后引进了南阳、秦川的公牛。1971年6月,东至县从广西引进摩拉公牛2头,并与东流水牛杂交,获得成功。1972年地区畜牧兽医站从吉林引进延边公牛10头,为改良品种提供了条件。
2、人工授精配种1979年,太湖畜牧兽医站首次引进国外海福特和短角牛的冻精颗粒,通过人工授精获得成功,当年配母牛8头,怀胎2头。1977年又用冻精配种母牛25头,怀胎14头。与此同时,还首次试用摩拉牛常温精液,给水牛人工授精获得成功。1982年全区人工授精的母牛共2174头,受胎率56.6%。据宿松县家畜配种站测定:摩拉牛和当地水牛杂交的一代,初生体重比当地牛提高21%,平均体高增加12.1厘米,体长增加49.1厘米。在役用性能方面,周岁开始调教,1.5岁便可供役用,比当地水牛提前1~2年,它的最大挽力可达240公斤,比当地水牛提高1倍。据太湖畜牧兽医站测定:海福特和本地黄牛杂交的一代,平均初生重量为19.9公斤,日增0.49公斤。短角和本地黄牛杂交的一代,平均初生重量为20.35公斤,日增0.52公斤。西门塔尔同本地黄牛杂交的新一代,平均初生重量为19.45公斤,日增0.28公斤。与本地黄牛初生重量13.65公斤相比,可提高42%以上。1981年,太湖县18头杂交肉牛,首批运往香港,深受外商欢迎。1978年该县又引进西门塔尔和夏洛米牛的冻精颗粒,宿松县也同时引进,均获得成功。1980年太湖县又引进辛地红和南阳牛的冻精颗粒,在改良品种上继续进行探索。这些优良畜种的引进,使其役用性和产肉量都有提高。
此外,少数广西水牛、贵州水牛、上海水牛,在桐城、东至等县也有饲养。
3、引进奶牛区内饲养奶牛历史较短。1961年10月东至县从安徽农学院引进黑白花奶牛,因管理不善,先后死亡。1981年,岳西、望江、东至、贵池、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等8县,先后引进黑白花奶牛,饲养成功。1987年,全区乳牛存栏数共63头。
4、引进良种猪猪的引进品种较多。1953年地区畜牧兽医所,从上海引进约克夏猪10头,1955年又从江苏淮海农场引进约克夏猪34头,投放到各县饲养。以后各县自行引进其它良种,如巴克夏、哈白、长白、苏白、上海白、内江、荣昌等良种公猪,并与当地本猪交配,初期效果较好。以后,因没有精心选育,交配混乱,生育能力逐渐下降。1980年后,经改善管理,又恢复了良种功能。区内杂交猪的饲养周期一般比本地猪缩短2~3个月,饲养8~10个月时,体重可达100~130公斤,比当地良种六白猪平均日增重量150克以上,瘦肉率提高14%。1981年全区生猪出栏率平均为58.6%,1985年提高到73.8%。
5、引进良种禽鸡、鸭、鹅良种引进,最早是民国36年(1947年)东流县大渡口乡引进的山麻鸡。1958年,东流县种畜场引进来航、洛岛红良种鸡470只,生长良好。以后,各县也相继引进,其主要品种有:来航、洛岛红、九斤黄、澳州黑、澳州蓝、狼山、芦花等鸡种。另外还引进了北京鸭、昆山鸭、金定鸭及雁鹅、狮头鹅等。1979年以后,各县饲养专业户又自发引进大批“5220”、“星杂288”、罗斯西塞斯、来航等蛋用鸡和北京、樱桃谷等肉用鸭,家禽饲养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