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量
1、粮食产量区内建国前夕粮食总产约60万吨上下,1949年只有54.3万吨。建国后,区内粮食生产增长很快。1953年达到100万吨,1957年为113.85万吨,1963年达到120万吨以上。以后基本上是持续增长,1965年为135.7万吨,1971年为166.1万吨,1979年为206.5吨,1984年为224.7万吨(历史最高),1987年为213.22万吨。但是,在1959~1961年间,粮食产量出现过较大幅度下降,其中1961年只有82.6万吨。另外,1954年、1969年、1980年因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粮食减产。全区各类粮食作物中,以水稻增产幅度最大。在各个经济建设时期,以“恢复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达21.62%。其次为“六五”时期,达7.45%。
水稻建国前,区内稻谷产量约为50万吨,1949年只有44.9万吨。建国后,区内稻谷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在各个时期其增减趋势与整个粮食生产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但在稻谷生产中,按不同造别分,中稻产量时有下降,而双季稻和单晚产量却持续增长。建国初,全区中稻栽植面积为350万亩,总产为60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4%。1957年中稻面积为214万亩,总产量为43.4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比重为38%。1985年中稻面积为48.9万亩,总产量为18.8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比重为9%。与此同时,早稻总产量由1950年的7.3万吨,到1985年上升到79.7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0.21%上升到38.18%;双季晚稻总产量由1957年的13.9万吨,上升到1985年83.28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1.7%上升到39.87%。另外,建国后区内单季晚稻栽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1985年单晚总产为6.8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3.26%。
由于水稻生产增长幅度大,稻谷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比重也有所提高。1949年为82.8%,1952年为79.28%,1970年达到84.5%,1983年达到90%。
麦类建国前,区内麦类(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约为100余万亩,总产量在7~8万吨。建国后,麦类播种面积有所扩大,从1951到1958年,每年播种面积在220~300万亩之间,后来又逐渐下降,多年保持在110万亩上下。麦类总产量增减幅度不大,一般年总产在10万吨左右,最高的1979年达到15.3万吨。但麦类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下降,1952年为24.8%,1970年为13%,1979年为10.3%,以后一直在9%左右。
另外,薯类(主要是山芋)、玉米、大豆以及杂粮等,建国以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2、经济作物产量
棉花建国前,区内棉花产量约为2000~3000吨,1949年为1700吨。建国后,区内棉花生产除遇到特大涝灾或棉农口粮偏紧而造成一些减产外,基本上是持续大幅度增产。1950年总产2955吨,1957年1.24万吨,1965年3.22万吨,1982年上升到3.76万吨,1987年达到4.41万吨。从不同时期平均增长速度看,1963~1965年最快,达到76.95%,其次是1950~1952年,为51.77%,然后是“一五”、“六五”时期,分别为16.33%和13.88%。
油料建国前,区内油料总产约2~3万吨,1949年为1.77万吨。建国初期,油料总产量有所上升,1950年为2.21万吨,1953年为3.9万吨,以后几年都保持在3万吨上下。1978年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3.98万吨,1979年为8.64万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1978年开始油菜籽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也就相应增加。至于其他油料作物如花生、芝麻等,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茶叶建国前,区内茶叶产量很不稳定,少则100吨,多则2000多吨,1949年为700吨。建国后,茶叶产量基本上是逐年增长的:1950年916吨,1953年1390吨,1957年1915吨,1969年2055吨,1976年3165吨,1982年4434吨,1987年5746吨。
蚕茧建国前区内蚕茧产量约300吨左右,到1949年下降到13.1吨。建国后,蚕茧产量增长缓慢,多年保持在40~50吨上下。从60年代中期开始,蚕茧增长步伐加快:1965年62.1吨,1969年135.9吨,1976年上升到222.4吨,1979年342.3吨,1982年达到492.8吨,1987年708.7吨。
水果建国后,水果产量多年保持在1200吨上下,到70年代开始有较大增长:1971年1330吨,1979年2835吨,1987年则达到3984吨。
二、产值
区内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从增长幅度来看,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6年全区总产值约3~5亿元,1957~1970年全区总产值约7~9亿元,1971~1981年全区总产值约10~11亿元,1982~1985年全区总产值约12~18.7亿元。从不同时期增长速度来看,以建国初期、调整时期和“六五”期间增长速度最快。1949~1952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27%;1962~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43%;1980~198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79%,其他时期则增长幅度不大。在农业总产值中,以农业(种植业)产值和副业产值增长显著,林业、牧业、渔业增长幅度不大。
表84农业总产值发展情况单位:%

表85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情况单位:%

三、效益
1、利润近几年区内农业产品利润均有所提高,其中水稻、棉花、油菜籽等主要农作物产品利润增长不多,只有蚕茧、生猪利润成倍增长。据定点调查统计:水稻,1984年亩产量361.4公斤,亩收入110.29元,亩成本66.2元,亩农业税2.8元,亩利润41.34元;1987年亩产量345.9公斤,亩收入144.61元,亩成本72.38元,亩农业税4.78元,亩利润67.45元,利润比84年增长63%。棉花,1984年亩产皮棉75公斤,亩收入265.12元,亩成本160.71元,亩农业税3.83元,亩利润100.58元;1987年亩产皮棉67.6公斤,亩收入288.8元,亩成本171.02元,亩农业税7.16元,亩利润110.62元,利润比1984年增长10%。蚕茧,1984年50公斤蚕茧亏本9.16元,1985年50公斤蚕茧利润6.08元,1987年达到90元,比1985年增长14倍。肥猪,1985年50公斤销售收入95.9元,成本82.77元,税金0.63元,利润12.5元;1987年50公斤销售收入192.78元,成本113.5元,税金2.45元,利润75.32元,利润比1985年增长5倍。
2、人均占有量建国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产值,人均占有量均有增长,其中以农业总产值和棉花生产中皮棉增长幅度最大。据统计资料记载:1985年人均农业产值317元,比1978年增长64%,比1949年增长2.44倍;1985年人均皮棉7.23公斤,比1978年增长63%,比1949年增长13.9倍;1985年人均粮食358公斤,比1978年增长7.7%,比1949年增长1.2倍。
3、向国家交售量建国后,全区每年完成粮食征购任务30~40万吨,1979年以后达到50~6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30%左右,农业人口平均每人交售100公斤左右。解放初期全区年交售皮棉为800吨左右,60年代上升到2万吨上下,到1985年达到4.2万吨。建国初,生猪交售量只有1~2万头,交售禽蛋300吨上下,近几年生猪交售量达到50~60万头,禽蛋收购量达到1万吨上下。
表86主要农产品效益指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