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精简下放
1959年7月,开始大规模精简下放在编干部,重点精简有劳动能力的本地干部和1958年从农村上来的临时工、合同工,全区计划精简2.1万人。7月份从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精简职工809人;回农村的临时工、合同工7481人;支援山区伐木队的有438人。到年底,全区共精简下放了21530人。
1960年8月,地直机关下放县干7人,区干5人,一般干部57人到潜山县黄铺公社。同年11月,地委成立精简机构安排劳动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精简下放工作。1961至1964年,专直职工共精简1846人;1962至1963年全区净减职工为14351人,均下放到各县农村参加劳动锻炼。
1968至1976年间,多次整顿干部队伍,下放干部到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累计下放人数为2882人。同时,又抽调部分下放干部回机关工作。1971年抽回50名医务人员回城,1975年又抽回89名医务人员。1977年开始到1985年,全区下放干部均回原单位安排工作。
二、支边与援外
1959至1962年,全区计划动员5万多人到新疆工作。1959年上半年,经动员后送走800人,其余4900名指标要求在年内完成。对支边人员要求政治上可靠,身体健康,年龄在16~40周岁。但实行结果,未能完全奏效。
1979年3月,全区又抽调了14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到西藏工作。规定满5年后,可回内地安排工作。
派遣建筑工人、科技人员和服务人员出国援外工作,一律由地区人事局审查,报外交部批准。1971至1979年,共派遣108人出国。1986至1988年,共批准35人出国进行短期考察与演出活动。
三、人才交流
1984年10月,成立地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人才预测、普查、发掘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进行第一次人才普查。查明全区有各类专业人才354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72人,农业技术人员2150人,水产技术人员98人,林业技术人员544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776人,会计、统计2548人,经管、财税602人,新闻、编辑67人,教师19139人,政法干部364人,其他技术人员944人。地直单位拥有专业人才4476人。
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行署组建人才普查办公室,进行第二次人才普查。这次普查查出全区专业人才及干部总数为103025人,其中各类干部78468人,专业人才42058人。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两类人才占总数的65.62%,行政、党群机关中人才占16.14%,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
1986年11月20日,省、地、市部分单位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岳西县洽谈会在岳西召开。与会单位59个,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99名。经过2天洽谈,59个支援单位与岳西县73个受援单位在人才、智力、技术支援的内容、形式、方法方面达成协议书22项,意向书67项,签订合同22份,提供经济技术信息40余条。岳西县还聘请了12位专家学者为政府经济技术顾问。1987年,地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中抓落实、服务工作,先后3次派人到岳西走访了29个企业,并会同主管部门多次走访安庆市和地直30多家支援单位,具体落实了38项支援项目,经济效益达350万元,利税60万元。另外还为全区集体和乡镇企业动员、组织输送了各类人员480多人。
1988年,全区有237名科技干部以辞职、留职停薪、保职保薪等形式,自愿到基层支援乡镇企业。桐城、太湖、望江3县还选送了340名中青年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挂职、对口扶贫;潜山从县直单位选拔了18名技术与管理干部到各乡任科技副乡长,以帮助基层单位脱贫致富。
在引进方面,1984年,全区共招纳助工以上的科技人员32人;1985年,地区制药、汽车修配等单位又引进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才。1987年,全区从外地聘请3000多名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乡镇企业工作,其中东至县为沪东化工厂就引进199名技术和管理人员。1988年,引进工作继续发展,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300多名。
在培训方面,1986年,人事局委托安庆商校为乡镇企业培训了47名会计人员。1987年,又分别委托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代培大专生30名,安庆市建筑工程学校代培专业人才55名。同时,还选送5名干部参加国家环保局、劳动人事部举办的环保大专学习,以便了解新型学科的人才配备问题。
1987年,全区培训工作大发展,全年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名。其中有与乡镇企业局、科委联合举办的3期区乡经委主任培训班,受训200多人;有与各县联系,共同选派到高等院校深造的283人。1988年,人才交流中心从高考落榜生中择优录取了92名学生,保送到芜湖机电学院进行委托培养;同年还举办了3期经委主任学习班,受训200人。
下一篇:第六节 工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