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收入
建国前,区内广大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建国初至1957年,全区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以及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经济效益依然很差。1957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仅58元。
1958至1978年,由于“左”倾思想影响,农业生产不稳。到1978年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32公斤,当年全区农村社员从集体分得的口粮人均为250公斤,人均从集体分得口粮200公斤以下的生产队竟占生产队总数的20%。1978年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4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当时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实行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增长显著。198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为273元。到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213.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6.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69元,比1978年增长2.92倍,年平均增长率16%。实际上,随着农村家庭副业和庭院经济发展,大多数农户还增加了不少零星小宗收入,例如岳西县银河乡朝阳村,自1984年起发展食用菌和小型加工企业,经过几年努力,人均收入达到了400元。根据千户定点跟踪调查,1987年农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达到410元,比统计收入高14%。
区内农民生活虽有所提高,但仍未彻底改善。岳西县1981至1983年,年人均收入只有87.2元,人均口粮300~400斤。1984年,全区还有人均收入不足120元、口粮低于200公斤的乡167个,岳西、潜山、太湖3县在贫困线以下的乡占总数的70%。到1985年全区有100多万人口未解决温饱,1987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虽达到369元,但比之全国的469元、全省的429元仍少100元和60元。二、消费
1978年,全区农民人均消费只有85元,73.5%的消费支出都用在食品方面,至于衣、住、燃、文化等生活消费仅占26.5%。到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农民收入已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也有了增长,当年全区农民人均消费额为206.5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这段时期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
1、食品消费比重下降1978年区内农民食品消费占总支出的73.5%,1985年下降为53.24%。农民食品消费由单一粮食作物发展到肉、蛋、水产类。
2、衣着消费比重上升1978年农民衣着消费占总支出的10%,1985年上升为11.05%。衣着的外观、用料也有了讲究。
3、住房消费比重上升1978年,农民人均住房消费额为2.97元,占总支出的3.5%,当时全区农民户均住房约为8.7平方米;1985年人均住房消费上升为25元,占总支出的12.1%,户均住房面积也达到了56.1平方米,人均约13平方米;1987年,农民人均建房支出为54.4元,占总支出的1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从1978到1987年,全区近60%的农户建造了新房,户均有房屋5.2间。随着农村住房消费支出的增长,住房亦由土墙草舍向砖瓦结构的平房及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转变。
4、耐用消费品支出上升1978年,区内农民家庭几乎没有高档消费品,自行车、手表及其它日用品人均消费支出仅2.81元,占总消费额的3.3%;1987年,家用电器、高档消费品已进入农家,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65辆、缝纫机14台、钟表150只、电扇25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收录机等高档消费品的销售额也成倍上升。
5、文化生活消费支出上升1978年,区内农民人均文化消费仅1.67元,占总消费额2%,1985年增加到人均13.17元,占总消费额的6.4%。这一时期,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比过去有较大发展。
三、储蓄
1977年前,区内农民年储蓄额仅500~800万元上下。1978年为1283.1万元。到1985年,农村经济获得良性发展,农民储蓄额逐渐增多,当年达到16261万元,人均储蓄额由1978年的2.26元上升到29.5元,增长12倍。1987年,农村农民储蓄达到28336.5万元,人均储蓄额上升为52.4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22.1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