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资料表明,地区人口的年龄高峰在逐步后移。50年代初,处于经济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的阶段,全区出现了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期。各年龄比重,从0岁组开始,随着年龄增大而比重缓慢下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区内又处于人口最高峰期。此后,年龄高峰又随之逐步后移。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区0~14岁人口占37%(略少),65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96%,年龄中位数为19岁,人口老龄化指数为9.6,属于年轻型。到1987年,65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以上,老龄人口呈上升趋势,全区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1982年全区人口的年龄构成按老年、壮年、青年到少年的顺序排列,年龄的大小同人口数目的多少,大体上成反比。年龄越低,占人口比重越大,呈“金字塔”状,只是0至9岁年龄的人口稍少。塔底人口(即年龄最低人口)基数大,然后向上迅速缩小,属于前进型(增加型)人口。按国际通用标准,属增加型的标准是:0~14岁要达40%、15~49岁要达50%、50岁以上要达到10%。当年区内分别为37%、48.4%和14.5%,基本上属于此类型。而静止型的要求分别是26.5%、50.5%和23%,当时尚有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最大基数已开始上移,今后要看人口的变化来确定其类型。
全区人口的长寿水平,是以80岁以上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求得。1982年为5.76%,低于全省(6.42%)和全国(6.59%)的水平。1982年百岁老人,全区只有男女各1人,男为104岁,女为100岁。
建国前人口的平均寿命,无资料可考。建国后,全区人口死亡率呈高——低的趋势下降,其中除1960年死亡率猛增至30.4‰外,此后则降至11~9‰的水平。70年代后期降至7‰,80年代一直处在6.6~6.1‰的水平。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则提高。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将1981年死亡人口年龄状况列出完全生命率表,依各年龄组死亡率综合计算,除17岁以下夭亡人数外,死亡人口男性15488人,总寿数874373岁,平均寿命56.5岁;女性15832人,总寿数1003346岁,平均寿命为63.4岁;男女合计平均寿命59.9岁(全区人口年龄中位数为19岁,即0岁开始累计数超过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组)。
表43各时期人口性别结构

表441982年人口年龄性别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