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2年(1943年),境内2771813人中,男性为1418995人,占总人口的51.19%;女性为1352818人,占总人口的48.81%。总人口性别比是104.87(女=100)。
建国后,从1953到1987年,全区人口性别比处于缓慢增长阶段。1953年人口性别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为102.89。60至70年代,人口性别比在104到105之间,1970年是105.46。80年代初人口性别比仍在104到106之间。1984年,开始突破106,达到106.21。1987年,达到106.56。与正常值90.0~102.0相比,区内人口性别比偏高。
1953年,区内各县性别比差距较大,怀宁、宿松分别为98.85和99.90,女多男少,而最高的枞阳则达到107.24。性别比相对偏高的还有潜山、岳西、东至、贵池等县,都在104和106之间。在以后的年份里,区内各县的性别比有渐趋相近的特点。如1964年,除了最高的枞阳和宿松外(分别为109.06、107.55),其余各县都在102至106之间。70至80年代末,各县人口性别比在相对稳定中有所增长。1970年,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有枞阳、宿松、岳西;1982年,岳西县达到109.03,超过106的县还有潜山、太湖、东至、贵池;1985年,除岳西县达到110.14外,超过107的县有枞阳(107.01)、潜山(107.00)、太湖(107.32)、宿松(107.89)、贵池(107.00)。由此可见,历年来性别比偏高的人口多集中在大别山区(岳西、潜山、太湖)和皖南山区(东至、贵池),因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贵男而贱女,人为造成男性比例大于女性。
区内不同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也不相同,一般低年龄人口往往男性人口比例高,高年龄组人口则相反。此外,人口迁移和出生婴儿性别比都与人口性别结构有一定关系。据1982年普查情况分析,全区人口性别比是随年龄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如0~4岁组性别比为106.66;5~9岁组为106.65;10~14岁组为106.62;15~19岁组为104.39;20~24岁组为105.34。但从25岁以上直至50岁,性别比逐渐上升到112以上,最高为40~44岁组,达122.88,男性偏高。从育龄妇女各组的数字看,就会发现男性求配偶难的局面。全区从55~59岁组开始,性别比例又开始下降到103.65;从60~64岁组开始,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小于100。年龄越高,性别比越小,这一趋势说明了女性寿命高于男性。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