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皖北大众》报
《皖北大众》报创刊于1950年6月1日。1952年6月1日改名为《安徽农民报》。《皖北大众》报历时两年。
解放初期,皖北区党委机关报《皖北日报》创刊后,面对刚刚获得新生的工农大众渴望学习,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有不少读者建议,再创办一个全皖北性的大众化的通俗性报纸,与《皖北日报》作适当分工,帮助基层干部和广大工农群众提高政治和文化水平,推进建设新皖北的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皖北区党委决定创办《皖北大众》报。
《皖北大众》报宗旨:以指导农村工作为主,帮助乡村基层干部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兼顾城市工人的学习,指导他们的工作。在创刊号的《皖北大众》报一版上,刊登了皖北区党委关于“出版皖北大众报的决定”,发表了皖北行政公署主任黄岩的文章(代发刊词),题目为《组织起来,加强生产!》。
《皖北大众》报为4开4版,初办时为不定期,至年底,开始出双日刊,发行量为3万份。报头字为曾希圣所题。在栏目安排上,有的采用课本形式,如《农村政治课本》、《抗美援朝农民课本》、《团员课本》、《发展农业十大政策课本》、还有《冬学政治教材》(补充教材)、《人民三字经》(生产互助篇·文配画)等,其它栏目有《信箱》、《批评与表扬》、《大众园地》(文艺、说唱)、《党的生活》、《团的生活》、《劳动发家讨论会》、《时事测验》、《科学常识》、《大众画报》等数十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说唱和《宣传鼓动员讲话参考材料》、《丰产经验》等。
《皖北大众》报特点是内容丰富,说工农大众要说的话,文字通俗,贴近群众。
《皖北大众》报属皖北区党委领导,下设社长、专职副社长、总编辑,成立编委会、编辑部,人员编制25人至30人。社长由皖北日报社社长王维兼,专职副社长王克、总编辑沙合。编委会成员王克、沙合、蔡迪、李云飞。经营管理、印刷、发行等由皖北日报社经理部代办,财政上独立核算。
《皖北大众》报两年共出报309期。
二、《新工商报》
创刊于1950年10月1日,1950年10月2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局批准“准予备案”。1952年5月31日终刊。共出报599期。日发行量由2000份递增为4000余份。是建国初期芜湖市的唯一民营报纸。
《新工商报》开始筹办于1950年7月,由黄梦飞(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市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朱子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操竹友(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主持成立“新工商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长黄梦飞,副董事长朱子帆,董事操竹友、奚国光、李则纲、焦鸣銮、柏毓文。董事会下设《新工商报》社,社长操竹友、副社长奚国光、报社设编辑、经理2部。编辑部10人,翟慕颐任总编辑,张先智任副总编辑,编辑2人、记者3人,校对2人,报务1人。经理部7人,柏毓文任经理,潘维浩任副经理,会计、出纳、发行、广告、总务各1人。另有一个工商印刷所,技工30多人。报社在芜湖市上二街126号,对门即是工商印刷所。
《新工商报》采取认股办法,集资5000万元(旧人民币,以下同),分为1000股。其中400股为固定资产,由原《工商日报》财产所有人柏毓文、张步青以印刷设备和铅字等折价2000万元(合400股)投资;另外600股计3000万元,由市内70余家私营工商户认股投资。
《新工商报》日出4开4版,正文直排,报名为手写行楷。据发刊词《我们的任务——庆祝国庆与本报创刊》说明,报纸的中心任务在于宣传新民主主义的工商业政策,以求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在中心任务之外,也不忘一个报纸之一般的斗争任务。
《新工商报》的版面安排:一版要闻;二版副刊《新园地》;三版经济新闻;四版时事和广告等。1951年12月6日起,版面调整为:一版电讯,二版市内新闻、三版《新园地》副刊,四版经济新闻。各版定期的专栏有:黑板报、读者来信、市场动态、交通时刻表等;不定期的有:社论、短评、编者的话、苏联珍闻、新闻辞典、答读者问、批评与建议、读者投书、精简新闻、国际一周、特写等(芜湖市图书馆存有全部原件合订本)。
三、《安徽邮电报》
《安徽邮电报》的前身,先是《安徽邮工》,后是《安徽邮电工人》,1952年改为《安徽邮电》报,1985年1月1日更名为《安徽邮电报》。
1950年3月29日,《安徽邮工》报正式创刊。是年10月决定在《安徽邮工》的基础创办《安徽邮电工人》报,并于10月1日出版发行。1952年6月,又在《安徽邮电工人》报的基础上创办《安徽邮电》报,并于1952年10月1日出版。报纸为8开4版,由安徽省邮电管理局主办,1953年7月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处批准正式出版。
《安徽邮电》报在采用新闻图片创办副刊方面做了大胆尝试,1952年11月第三期上刊载了安庆邮电局朱寿龄创作的名为《多找窍门改进工作》的宣传画,1953年7月18日第15期上刊发了新闻照片,后又连续刊发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形成了副刊的雏形。1961年由于经济困难,纸张紧缺,《安徽邮电》报被迫停刊。1964年4月28日,《安徽邮电》报复刊,“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再度停刊。
从建国初期至1966年7月这段时期里,安徽省邮电管理局的历任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报社工作,当时报社提出的目标是:思想学解放,言论学人民,速度赶山西,排版学新民。就是说,报纸的思想性,学习当时的《解放军报》,报纸的言论学习《人民日报》,速度,即出刊期数,赶超《山西邮电报》,排版,学习《新民晚报》。对编辑、记者提出的要求是:出手过得硬,审稿要认真,校对不出错,版面要活泼。
《安徽邮电》报在停刊18年后,更名为《安徽邮电报》,于1985年1月1日复刊,为安徽省邮电管理局机关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分别为《安徽邮电报》复刊题词。
复刊后的《安徽邮电报》为4开4版,周报,其中一版为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三版专刊,四版副刊。由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印刷。公开发行约1.2万份。报社人员编制为12人。1988年,刘士响任副总编辑,后调朱宗林任总编辑。报社实行总编负责制,内设总编办公室、新闻部、专刊部,人员编制为1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3人)。
1991年安徽遭遇到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时,报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派出记者11批19人次奔赴25个地、市、县局、100多个支局(所)进行采访,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被中国邮电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国邮电抗洪救灾保通信宣传报道先进集体”。1992年1月25日,《安徽邮电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出了月末扩大版。1992年9月《安徽邮电报》迎来了创刊40周年的纪念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等领导为报社题写了贺词。1992年10月,《安徽邮电报》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此,报社采取创办飞天通讯开发公司,加强广告业务等新举措。并计划从1995年1月1日起,《安徽邮电报》扩为对开4版周报。
经过40余年的奋斗,《安徽邮电报》由1间陋室2位编辑的状况,一跃而成为现今机构健全、采编力量雄厚,拥有自己的经济实体、采用微机照排、添置了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新闻单位。
四、《安徽青年报》
《安徽青年报》为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1955年6月4日正式创刊。当时的办报宗旨为:“以农村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是农村青年自己的报纸。”报纸为4开4版周1刊。总编辑邹冈。
1959年12月至1962年5月,因遭遇3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被迫停刊,1962年5月复刊。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共青团系统受到巨大冲击,《安徽青年报》又被迫停刊。
1979年5月4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青年报》再度复刊,并增为4开4版周2刊,人员编制15人,设新闻部、副刊部、通联部。副总编辑曹贵森主持工作。报社列为省财政差额补贴单位。复刊后的办报宗旨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两个基本点’,努力当好党的喉舌,为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服务,为青年工作服务。”编辑方针为“具有青年特点,晚报特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为一体,做青年人的思想之友、工作之友、学习之友和生活之友”。
1983年后,副总编辑曹贵森调离,由原副刊部主任蒋正萌继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87年11月报纸由4开4版周2刊改为对开4版周2刊。报社机构设置为:新闻部、副刊部、群工部、总编办公室。人员编制扩充到22人。改版后的办报宗旨主要是以青年题材和青年关心的题材为主,坚持“写青年人,青年人写”的原则,一版为要闻版,栏目有:《开怀篇》(言论)、《社会透视》、《热点追踪》、《社会电波》、《广角镜下》、《本报专访》等;二版为思想生活版,栏目有:《生活漫谈》、《改革与思考》、《生活浪花》、《搭错车》、《消费警言》、《海外人语》等;三版为知识版,栏目有:《科技珍闻》、《中考指南》、《高考辅导》、《我在中学》、《知识长廊》等;四版为文化娱乐版,栏目有:《风华》(文学副刊)、《百花园》(文化副刊)、《刺玫瑰》(漫画专栏)、《光与色》(美术摄影专版)等。
1990年12月,总编辑蒋正萌调离后,由副总编辑周根苗主持报社工作。1991年3月,由韩阳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持工作,1992年任社长兼总编辑。1991年夏,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抗洪救灾宣传成了省新闻界的主要任务。对此,《安徽青年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报实情,鼓实劲”的报道方针,及时派出4个采访组沿淮采访,先后推出《含泪再炸邱家湖》(获全国抗洪报道一等奖和省好新闻一等奖)、《江淮无后方》(获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一等奖)、《谈灾图治》等深度报道,组织了“洪涝无情人有情”大型新闻摄影展览,先后在安徽、上海、北京等地巡回展出,有力配合了赈灾工作。
1992年报纸增为对开4版周2刊。公开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引入新的用人机制,其做法在全国青年报刊界推广。人员由22人增为30人。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扩大了报纸影响,刺激了广告收入。
1994年7月报纸改为对开4版周3刊(其中“晨风”周末版为4开8版)。改刊后的报纸强调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正面报道为主,贴近青年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正确引导人生,强调青年特色,突出服务性。为适应报社发展的需要,报社还筹办了安徽东方经济发展公司和安徽蓝图广告公司。
五、《安徽广播电视报》
《安徽广播电视报》原名为《每周广播》,1955年5月24日试刊,同年6月20日正式出版,8开4版,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编印,邮局发行。1961年2月,由于当时经济困难停刊。1963年1月《每周广播》复刊,改名为《安徽广播》,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出版。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安徽广播》再次停刊。
1979年10月1日《安徽广播》复刊,改名为《安徽广播电视》(试刊),1980年1月7日正式出版,4开4版。1982年12月《安徽广播电视》改名为《安徽广播电视报》,1984年1月起由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编辑出版,仍为4开4版。1986年10月正式成立安徽广播电视报社,陈昌发、解大学任副总编,1988年1月厅党组任命毕可吉为总编辑。1990年7月毕可吉离休,同年12月厅党组任命陈昌发为社长,王克廷、邓宝德任副社长。1994年由王成松任社长,王克廷、邓宝德为副社长。
《安徽广播电视报》从1992年1月起改为4开8版,1994年1月由黑白版改为双面彩印。从1988年1月开始,《安徽广播电视报》由邮局发行改为自办发行,最高期发数曾达到102万份。近年来由于各地市都办起了广播电视报,《安徽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大大下降。
六、《安徽交通报》
《安徽交通报》于1956年创刊,“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84年7月26日复刊,1985年7月经批准公开发行。读者对象是省内交通系统职工、运输专业户、广大旅客及货主。
《安徽交通报》是安徽省交通厅党组机关报,也是全省交通系统唯一的一张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交通方面的方针、政策,报道交通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反映交通科技、教育工作的新成就,向读者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报道加强法制教育,维护交通职工权益,抓好安全生产的好经验,大力宣传广大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典型。
报纸复刊以来,在厅党组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为”方向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深化改革,调整版面,增加专栏,提倡短新闻,加强指导性,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报纸质量有了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发行份数不断增加,1991年,该报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协会授予“省先进新闻集体”光荣称号,从1990年起,连续3年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报纸编校质量奖”、“报纸印刷质量奖”。报纸发行份数稳定在4.2万份左右。
报社经费由省交通厅差额补贴,人员编制20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报社内设总编办公室、采编部、声像部、通联部、广告信息公司。报纸目前为周1刊,4开4版。一版要闻版,二版经济版(交通基础建设、企业经营等),三版行业版(法制、教育、安全等),4版副刊(江淮行、风帆)。自1994年7月起报纸由周1刊改为周2刊。
报社历任领导是:社长兼总编丁之友,1984年实行总编负责制,由孙昌杰任报社总编辑。
七、《文化周报》
《文化周报》(原名《安徽文化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安徽省文化厅主办,于1956年5月1日创刊,是国内最早的一张文化艺术专业报纸。办报宗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文化工作,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原《安徽文化报》为4开4版小报,创办4年后,于1960年停刊,1979年复刊;1982年更名为《文化周报》,同时改为对开4版大报。
该报内设总编办公室、新闻部、文艺部、美术摄影部、群工部等5个部室。编制25人,在职实有20人。在职人员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5人,其中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各届主要领导人为:徐寿凯、唐庆华、羽洋、张纯道、徐唐为负责人,羽、张为“总编辑”。
该报由合肥晚报和安徽日报印刷厂印刷、邮局公开发行。该报经济来源系差额拨款,上级财政只拨给工资,事业费主要在广告经营创收中解决。
该报宣传报道,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立足该系统,面向全社会大文化领域。版面划分如下:第一版为重要新闻综合版,第二版为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版,第三版为旅游博览、文化生活版,第四版为艺术、文学、广告版。
该报一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突出思想性,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出版报》载文,给予赞扬和肯定。1983年该报首次报道了张玉良的生平事迹,给这位30年代旅法爱国女画家以充分肯定,引起省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另外,关于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和京剧《程长庚》的报道等都形成了一定声势,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该报的主要专版和栏目各有特色,如第一版的“文化短波”、“热点透视”、“文化茶座”以及短小犀利的言论;第二版的“群文人物谱”、“文化局长谈文化”;第三版“旅游、博览、生活”专版;第四版“艺术”专版等,都在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动态,交流文化工作经验、扩大视野、丰富生活知识、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方面有广泛影响。
《文化周报》是文化艺术专业报,尽管发行有一定局限,但由于雅俗共赏、语言文采的风格,在广大读者中有较深远的影响,因而发行面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该报曾开展较有影响的活动有:1988年春组织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的主要演员来合肥演出,引起广大观众的轰动;1994年秋,配合安徽省第四届艺术节、第三届花鼓灯会,组织发动了全省文化艺术界和知名企业给予支持。
1985年在武汉举办的“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大型评选活动中,《文化周报》排名全国第三;1990年在山东举办的“全国报纸大典索”活动中,被评为十佳之一。这张报纸还经常受到文化部领导的重视,多次受到高占祥等领导的表扬。
八、《体育信使报》
原名《安徽体育报》,创刊于1957年1月,1980年3月12日复刊时批准公开发行4开4版,周1刊。1993年元月起更名为《安徽体育信使报》,版面扩大为对开4版,周1刊,仍由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主办。复刊时确定的编辑方针是:宣传党的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传递体育信息,普及体育知识,促进安徽体育事业发展。
更名为《体育信使报》后,版面调整为:一版主要刊登国内、省内有关体育的重要新闻,并办有“五环微言”、“明星一簇”、“大赛展望”等栏目;二版上半版是“体育大世界”专栏,下半版是“江淮体育”;三版上半版是“体坛采英”文摘,下半版是介绍各种群众性的“娱乐健身”活动;四版上半版为“神州绿茵”,下半版主要介绍国际足球。
从《安徽体育报》复刊起,报纸就注意做群众工作,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每半年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体育知识有奖竞赛”、单项体育项目比赛、评选“全省十佳运动员”等活动。
现任社长王仁达,副社长王鸿依,代理总编辑王濂。
九、《安徽农民报》
《安徽农民报》的前身为创刊于1962年3月的《安徽日报(农村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版”停刊,1984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安徽农民报》,由安徽日报社与省农牧渔业厅合办,公开发行。1987年10月又恢复为《安徽日报(农村版)》,1992年底停刊。
《安徽日报(农村版)》为周刊,4开4版,报纸宗旨是:积极准确地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经济信息和各种实用科学技术,传递致富经验,宣传农村的新人新事,为农村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安徽日报(农村版)》一版有“政策咨询”、“政策问答”;二版有“农科天地”、“帮你找条致富路”;三版有“服务台”;四版有“生活之友”等栏目。报纸把为农民服务当作首要任务。要求编辑处理稿件时要想着农民能从这篇稿件中得到什么?凡是农民喜欢的就多登,农民不喜欢的就不登。其特色是:文章短小精悍实用,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注意标题制作。李星甫和吴达之先后在《安徽农民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担任负责人,1984年以后直至1992年停刊,曹义桐为编辑室负责人。
十、《群众卫生报》
《群众卫生报》于1977年4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刊。当时名为《卫生宣传》,宗旨是宣传卫生工作,普及卫生知识。初为不定期,后改为每月1期,内部免费发行,每期发行3万份。1987年9月,更名为《群众卫生报》,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发行量最高达15万份。
《群众卫生报》的宗旨是:宣传党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普及医药卫生科学知识,向广大群众进行健康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卫生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报纸为4开4版。一版为新闻版,主要宣传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卫生战线新人新事、及新技术、新动态等;二版为生活版,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干预读者与健康有关的生活方式,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从生理、心理诸方面维护健康;三版为健康之友,主要介绍医药保健和卫生防病知识;四版为文摘,主要刊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报社依附于省卫生防疫站和健康教育所内。目前报社共1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其他6人。1987年以前报社负责人有江国治、姜湛山、祖光怀,1987年以后由刘本玉任总编。
该报一直由安徽日报印刷厂代印。经费在健康教育业务经费内开支,近年基本上能自负盈亏。报纸广告,主要介绍医药保健产品。
近年来《群众卫生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如《一九九一·洪水·瘟疫》一稿,是作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写出的调查报告,宣传了救灾防病的经验,鼓舞人们救灾防病的信心,对指导救灾防病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该文被中国新闻协会评为“全国救灾防病”好新闻二等奖。另外1988年关于预防甲肝的系列报道,对防止甲肝流行波及安徽,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年在周边各省市肝炎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安徽肝炎发病率下降了34%。
该报办的《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专栏,以指导性、实用性强,赢得了读者的好评,被中国卫生报刊协会评为好专栏奖。该专栏主要作者陈祖玲,系安徽省立医院护士长,有多篇作品获优秀科普作品奖。另外《人生第一次》、《拾翠园》专栏,也都是读者喜爱的专栏。
1988年《群众卫生报》与其它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计划免疫知识大奖赛”、“廉泉杯传染病防治法征文比赛”、“卫生宣传画征稿比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十一、《安徽科技报》
《安徽科技报》是安徽省科协主管,4开4版,面向全国发行的一张综合性科技报纸。1978年12月1日创刊,隶属省科委领导,创刊时为周1刊。1979年底交省科协主管。1987年1月改为周2刊,1994年下半年做了改周3刊的准备工作。现期发行3万份左右。1985年发行量达25.6万,是历史最高水平。
报社内部机构设置,先后作过4次调整,目前为4部(新闻部、经济部、生活部、经营部)、2室(行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事业编制35人。主任编辑4人,编辑14人,助理编辑5人。报社历届主要负责人有:总编辑路华、副总编陈昌驰(主持全面工作)、总编辑吴纯才、社长卢业苗、副社长兼总编辑徐焕斗。
创刊以来,报社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提高,走出了一条办科技报的路子。其宗旨是: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点是农村经济建设),兼顾城乡人民的生活和卫生保健。通过宣传党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的科学技术成就,传播实用科学技术、经济信息,为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围绕这一办报宗旨,坚持“三个为主”:以工农科技为主,以应用科学为主,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发挥“三个作用”:使报纸成为领导机关指导科技工作的工具,向广大城乡人民普及科技知识的阵地,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的喉舌。
从以上办报宗旨出发,《安徽科技报》在版面安排和报道内容上先后作了3次重大调整,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次调整是1983年1月,基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提出,将二版农业版改为种植业版,三版工业版改为多种经营版,加强了对发展“大农业”的报道。这次调整,推动了报纸发行,由1982年的5万份上升到10万份;1985年上升到25.6万份。1983年《中国新闻年鉴》发表了该报撰写的《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的经验文章。第二次调整是1987年1月,由周1刊改为周2刊。1版和4版仍为科技要闻和科技生活版。二版为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版(农业版)、三版为经济技术版,并设置了一些新栏目,增大了信息量,从而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在计划从1995年1月起作第三次调整。计划由4开4版周2刊改为周3刊。
该报在安徽日报印刷厂印刷,全国各地邮电局发行。创办前期由省财政全额拨款。1987年后改为差额补贴。1986年广告业务收入2万多元,到1994年逐步提高到40万元左右。
几年来报纸有影响的报道有1980年2月1日总编辑路华和记者徐克学写的调查报告《荒谬的决定》及该报评论员文章《做四化的促进派》,批评了淮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指挥部97处工程处错误封闭科研所,打击、迫害工程师张朝吟的问题。这是全国科技大会后安徽新闻界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一组较早的有份量的报道,受到省委负责人的表扬。1987年8月22日,该报发表编辑涂传润、路标撰写的《巢湖面临消亡威胁》的报道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重视,对《巢湖水源保护条例》出台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报道中的一些建议被写进条例。
该报专栏较多,在全国报纸中有影响的栏目是《安大夫问事处》,该栏目自1978年创刊开办以来,已出1100多期,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2000个,约95万字,给读者复信1.5万封。1989年获全国科技报好栏目奖,1992年《中国新闻年鉴》作过专门介绍。
10多年来,《安徽科技报》在努力办报同时,也积极开展一些重大活动,如1984年4月报社在全国第一家创办了“安徽农民函授大学”,1985年又创办了“安徽农民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共办9期,培养合格驾驶员1000多名。还有,1988年4月主办全省食物结构研讨会,省内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讨论,提出很好建议,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改善人们食品结构,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十二、《安徽法制报》
1982年9月27日批准创刊,1983年1月公开出版发行,4开4版,每周1期。由中共安徽省委政法委主管,省司法厅主办。
1983年5月27日,由安徽省编委、省财政厅、省司法厅批准同意安徽法制报社为事业编制,定员30人。
从1986年元月起改出周2刊,1993年元月起增出“星期刊”。
该报自创刊以来,一直由合肥晚报印刷厂承印。1983年有一段时间为自办发行。1983年7月至今,一直由合肥市邮局发行。办报经费原实行差额补贴,自1993年起要求报社自收自支。
《安徽法制报》是一张专业性报纸。其宗旨为: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着重宣传党对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把法律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报社现有6部1室(科),即:总编办公室、经济民事部、刑事治安部、法制副刊部、法律知识部、“青天游”副刊编辑部、经理部、广告发行科。6部1室(科)均为正科级建制。
人员编制:该报人员编制为30名,领导职数3名,专业技术人数21人,行政管理人员3名,工勤人员3名。现有人员24名,报社领导2名,专业技术人员16名,行政管理3名,工勤人员3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名,中级职称的14名,初级职称的3名,中级技工1名。
1983年以来,曾任报社主要负责人的有陈玉林、崔贤云、萧德孟、王福远。1993年6月起,报社实行社长负责制,现任社长王佑群,总编辑徐逢良。
报纸一版为综合要闻版:二版经济、民事版;三版刑事、治安版;四版法律知识。星期刊“青天游”为综合性法制副刊。
《安徽法制报》的言论专栏《钟鼓楼》和法律知识专栏《法律顾问》,这两个专栏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其中尤以《钟鼓楼》言论专栏影响最大,《新闻世界》杂志曾发表文章,介绍《钟鼓楼》专栏的思想内容和编辑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大型资料丛刊《中国新闻年鉴》(1991年版)发表文章,介绍《钟鼓楼》专栏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另外,省新闻出版局编发的“报纸审读”第一期、第二期,连续两期在全省报纸综述中,对“钟鼓楼”专栏给予了充分肯定。
十三、《安徽老年报》
《安徽老年报》曾用名《老年报》,于1984年1月创刊,省内刊号。1989年7月后交由省委老干部局、省人事厅、省老龄委主管,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改为4开4版双周刊,自办发行(委托省广播电视报代办发行)。1991年1月1日起改为周刊;1993年起由邮局向全国发行。
报纸宗旨: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信息,推动老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的开展,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报纸实行全员聘任制。自1989年由安徽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接办后,就由邹人煜负责,现任社长兼总编辑;副社长王刚,副总编陈金铎、叶道理。
版面划分:一版新闻;二版保健;三版文艺副刊;四版文摘。
经费:基本自给,确有困难时上报省政府批给专项拨款。
有影响的报道:《我们经济再困难不能欠老同志一分钱》(作者何金昌);《不弄个水落石出不罢休》(作者王申);《老农给总书记写信,反映农村实情》(作者朱永鑫、朱亚民)。以上三篇新闻报道,获全国老年报协好新闻评比一等奖。
该报纸有影响的栏目有“姜斋絮语”、“一诗一画”、“道德篇”、“未晚吟坛”、“论坛”、“晚霞俯拾”等,有影响的作者如江流、施培毅、鲁彦周、黎佳、宋亦英、李冬生、徐味、方君默、檀英和、程仲英、邹人煜等。全国知名学者邓伟志、胡绩伟、牧惠、舒芜等也为之写稿。
十四、《安徽科技信息》
《安徽科技信息》报于1984年5月1日试刊,1984年6月12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为4开4版周版,省内公开发行,省科委主办,1986年扩大为国内公开发行。1994年6月1日起改为对开4版周报。
它是安徽省科技工作的信息机关和舆论阵地。以宣传科技政策和法规,发布最新科技科研成果,促进全省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为宗旨,重点报道农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介绍农牧业的新品种及栽培和饲养管理技术,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新技术,在此同时,它还对市场进行预测,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为科技成果转让牵线搭桥。
《安徽科技信息》报设有编委会,下设社长、总编及副总编。历任编委会主任和社长有田声、丁俊美,历任总编辑有余叔班、车家永。报社下设编辑部、发展部、总编办公室3个机构。
《安徽科技信息》报在编人员为10人,其中次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人。
《安徽科技信息》报主要版面划分为:一版科技新闻;二版综合新闻,农业实用技术;三版技术、经济信息;四版科学副刊、政策法规等。
《安徽科技信息》报每周一刊,由合肥晚报印刷厂印刷,合肥市邮政局发行。
1991年该报与省科技兴农办公室、《安徽日报(农村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联合举办的省首届“科技兴农”杯有奖征文活动,引起省内反响,颁奖大会上,副省长汪涉云、张润霞为获奖者颁奖。
十五、《信息时代》
报由安徽省经济委员会主办的《信息时代》报于1984年6月12日批准公开发行,4开4版周刊。该报在试刊第一期明确宣布:以传递信息为宗旨,以振兴中华,建设安徽为使命。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广泛刊登国内外经济动向,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及发明创造,宣传安徽资源、名产,开展政策、经济、科技咨询,疏通产、供、销渠道,振兴工商经济,并向农村商品生产专业户提供“生财之道”,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讲究效率,一切为了振兴经济,省长王郁昭为报纸题词:“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办好《信息时代》,为振兴安徽做出贡献。”负责人张家英、施东民。1987年全国报刊整顿中,因内容重复,决定停刊。
十六、《安徽商报》
1984年7月1日创刊,1992年1月公开发行,4开4版周2刊(1995年7月改为对开4版周2刊)。每月出一张“周末版”。报纸由省商业厅主办。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商业流通领域的新闻和信息为主,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面向大市场、大流通。
一版为“商贸要闻版”,主要刊登安徽商贸领域新近发生的重要新闻和动态;来自上头的有关商贸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信息;商贸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成就;重要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重要言论,较长期的栏目有“商界论语”、“月中经济观评”等。
二版为“专栏专题版”。侧重深度报道和分析性报道。扬专业报善于就自己专业作新闻分析,宜写深度报道之长,避周期长、时效性不强之短。主要栏目有“商海观潮”、“商界热点”、“今日徽商”、“经济与法”、“七嘴八舌”等。
三版为“市场信息版”。主要刊登市场行情、市场分析、市场预测等内容,努力发挥“联信息之网,架产销之桥”的作用。四版为“生活娱乐版”。主要刊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卫生保健等内容。
报纸发行4万多份。原兼任社长杨德春,总编王我。现任副总编高文光,负责报社工作。
十七、《家庭之友报》
创刊于1984年8月,由安徽省妇联主办,4开4版周刊。它的办报宗旨是,面向妇女,面向家庭,面向基层,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妇女儿童服务,努力办成家庭的良师益友。编辑方针是:“传播真理,移风易俗,面向生活”。开辟有“八十年代新女性”、“幼儿教育”、“敬养老人”、“婆媳之间”等专栏。创刊初期发行10万份,后下降到3.6万份。在1985年社会上不健康小报泛滥的情况下,《家庭之友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第一任总编董善涵,后由省妇联主任邢有瑛兼任,1987年经过报刊整顿,省委决定《家庭之友报》与《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合并,《家庭之友报》于1987年底停刊,总计出报164期。
十八、《富民报》
1985年元旦创刊。主办单位为省农经委党组。4开4版周2刊,报头套红。发行数一直5~6万份之间,省外有1.1万家订户。《富民报》以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富民知识,介绍富民经验,报道富民喜讯,表彰富民典型为宗旨,为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尽快使广大农民富起来服务。读者对象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专业户、个体户以及乡镇企业的干部职工。总编崔贤云,副总编刘济民、张中洋。1987年在全国报刊整顿中,富民报因办报经费无来源加之其他原因,报纸难以再办下去,根据省农经委的要求,省委同意停刊,其所宣传的内容,由《安徽日报(农村版)》承担。
十九、《安徽经济报》
《安徽经济报》创办于1985年1月。它的前身为《经济日报·安徽版》。
《经济日报·安徽版》系1984年6月《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与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商定创办的,业务上接受《经济日报》指导,行政上由安徽省管理。该报由当时《经济日报》驻皖记者站站长、原《安徽商报》总编杨其广筹办,于1985年1月1日正式出版问世。1987年7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经济日报》与地方版脱勾,《经济日报·安徽版》移交给安徽省自办,此时省经委主办的《信息时代报》并入,更名为《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报》业务上接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指导,行政上由省经委代管。同时明确《安徽经济报》是省委、省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舆论阵地。报社社址初在三孝口,后搬至六安路9号白厦饭店五楼。
由于《安徽经济报》应潮流而生,在振兴安徽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短短的几年中,由周1刊发展到周4刊,由4开小报发展成对开大报,从当初5人办报发展到拥有50多人的采编和经营队伍,年广告收入逐年上升,报纸发行量逐年增加,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白手起家办起了激光照排,自力更生购买了23套职工宿舍和400平方米办公用房。1993年以来,连续由省报协评为报纸经营十佳单位。
曾在《经济日报·安徽版》和《安徽经济报》担任过正职领导的有:杨德春、杨其广、凌松友、施栋民,现任总编欧阳发,副总编张桂安、王玉峰。
《安徽经济报》是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办报宗旨是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引导舆论,服务企业。在版面安排上,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城市经济,三版为农村经济,四版为广告与副刊(初名“杜鹃花”,后易名“黄山松”)。《安徽经济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力求使这张报纸成为领导机关的耳目,工商企业参谋,城乡分流的鹊桥,群众生活的顾问。
《安徽经济报》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省政府办公厅于1992、1994年分别两次下文要求省直各单位、全省各行署和市县政府支持办好《安徽经济报》。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徽经济报》,现已成为安徽经济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
二十、《合肥广播电视报》
《合肥广播电视报》(曾用名称:合肥广播电视),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1994年1月由4开4版扩为4开8版,期发行量由初创时的不足5万份上升为目前的14万余份(主要发行在市区)最高达16万多份。周有宽自1986年起历任该报主任、主编、总编。该报为副县级单位,主管部门为合肥广播电视局。设:总编办公室、编辑部、经济信息部。报社有编辑人员8名,行政人员3名,经营人员2名。职称情况:主任编辑1人,编辑4人,助理编辑1人。有整套激光照排系统,3名操作人员。发行方式为自办发行,聘用5人承办。广告业务由经济信息部办理,正在组建巨龙广告经济发展公司,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该报共8版,其中有“要闻版”、“社会生活版”、“一周电视节目”、“电视剧情介绍”、“广播电视介绍”、“综合副刊”和“镜头人物”版等。主要栏目有:“上周声屏要闻”、“有线电视”、“戏曲世界”、“悠悠信箱”、“信息窗”、“健康之友”、“生活指南”、“电视故事”、“娱乐圈”、“焦点明星”、“主持人风采”、“歌坛撷英”等。该报第五版辟有“剧坛小议”栏目,选发一些言简意赅的影视评论文章,曾有5篇评论分别在华东地区和全国城市广电报优稿评选中获奖。该报第一版除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成就和广电战线的先进人物外,还及时报道各级电视台、电台的重点活动及节目介绍,并配合该市党政机关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报道,具有地方特色。该报副刊原名《声屏文艺》,以刊登影视广播文艺作品和人物介绍为主,现改为《综合副刊》,除保持上述特色外,还增大了影视广播及文化方面的信息量。该报介绍中央、上海、安徽、合肥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等14套节目,并预告合肥电台、文艺台的节目。该报创办10年来,平均每年有1~2人次获局系统先进个人,报社也历次获局和市先进集体称号。并两次获得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报协授予的全省报业校对、印刷质量奖,总编周有宽连续3个年度获省报业“荣事达杯”优秀编辑奖。历年来,该报约有近60篇(件)作品分获市、省好新闻以及华东地区广电报、全国城市广电报乃至全国影视报刊协会优稿奖。
在弘扬主旋律宣传的同时,该报曾开展过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如1989年举办庆祝建国40周年影视片名趣串活动;1993年与市电台、电视台联办“红太阳颂”群众文艺活动;1986年承办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第一次广告协作会议;1995年春,承办了1994年度华东地区城市广电报优稿评稿会。
二十一、《安徽工人报》
《安徽工人报》1985年4月5日创刊,4开4版,周报。报头为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1986年元月起,改为周2刊,仍为4开4版。1989年元月起,改为对开4版、周2刊。1993年元月起,推出周末刊《展望》,报纸同时改为对开周3刊,每周二、四、六出版。1994年元月,又创办了月末刊《经济专刊》。
《安徽工人报》是安徽省总工会机关报,全国公开发行。这张报是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1983年,全国工会“十大”确立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省总工会党组在贯彻这一方针过程中,迫切感到需要有一块立足工会、面向职工的舆论宣传阵地。当时全国工运形势发展也同样有此需要。顺应潮流,1984年,省委宣传部正式批准创办《安徽工人报》,1985年4月5日正式出刊。
《安徽工人报》是以全省各条战线职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报纸,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反映全省职工在四化建设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的业绩与风貌,传播工会工作的经验,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与要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鸣时代强音、展主人风采、替职工代言、为各界服务”的办报宗旨和“求实、写真、匡正布新”的编辑方针,享誉读者。
《安徽工人报》一版以综合要闻为主,主要栏目有言论《职工圆桌》、《九州了望》、《江淮掠影》、《职工热线》和图片专栏《江淮新星》等。数年来,坚持开展“头条赛”,受到各方好评。1991年发起的“华东地区工人报主人杯好新闻赛”,成为固定栏目。10年来,还围绕改革热点、社会重大主题,开展各种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主要有:民主管理系列言论、“春笋杯”系列言论、厂长宋俊夫该不该受处分大讨论、企业内部分配大讨论、叶莲现象(女工叶莲重视产品质量)大讨论、群星璀璨系列报道、抗洪救灾连续报道、开发皖江系列报道、3项制度改革系列报道、3项制度改革大型问卷调查、安徽经济北京成果展系列报道等。这些宣传战役,短则20天,长则半年之久,有始有终,形成气候,吸引了广大职工。
安徽工人报二版为经济生活版,主要大版块有《经济生活》、《市场博览》、《职工之家》、《科学岛》、《乡镇企业》,每期一般由两个版块组成。在每个版块里,都设有颇具特色的形形色色小栏目,其中《投诉必答》,曾被安徽省好新闻评委会评为“好栏目”。
《安徽工人报》三版为社会生活版,主要大版块有《工运之声》、《新生活》、《实践与探索》、《家春秋》、《企业文化》、《社会大观》、《编读往来》。每个版块又都设有诸多雅俗共赏的小栏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安徽工人报》4版为文艺和广告版。文学版刊名创刊时为《大潮》,1989年改为《五月风》,作品以纯文学为主。漫画专栏刊名为《五味斋》。
周末版《展望》,具有多样性特色,坚持把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报道重点。创刊3年不到,已有百余篇文章为海内外报刊转载。月末刊《经济专刊》,突出透视宏观、微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较强的参与性。
《安徽工人报》为处级事业单位,省编委下达指标为40人,省劳动厅下达工人指标40人。机构内设总编办公室、经济部、政文部、文艺部、记者部、周末《展望》编辑部、月末《经济专刊》编辑部、广告部、行政科、激光照排中心和天韵电子公司。报社在编人员4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正高1人,副高4人,中级16人,初级6人。编委会由梁久朝、凤元涌等5人组成。总编梁久朝。
《安徽工人报》创刊10年来,在省内外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共有120多篇作品获奖。连续多年获全省印制质量奖。1991年,由省报协主办的全省专业报读者评报活动中,《安徽工人报》获“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
二十二、《农村孩子报》
《农村孩子报》于1985年10月13日正式创刊公开发行。她是目前全国唯一1张面向全国农村少儿发行的报纸。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秀品质,启迪聪明才智,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内部共设置总编室、编辑部、通联部、发行部、资料室等6个部门。现有人22人,其中主任编辑1人,编辑3人,助理编辑6人。周学铮任总编,1992年7月周学铮改任社长,梅笑冬任总编辑。
《农村孩子报》系周报,4开4版;一版为新闻和思想品质教育版;二版为多科目知识版;三版为数学知识版;四版为语文知识版。1993年先后增出了《农村孩子报·低年级版》、《农村孩子报·中学版》。目前已发行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最高期发量达到25万份。
《农村孩子报》创办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创刊时,国务委员张爱萍为《农村孩子报》写了报头并题了词。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以及茅以升、高士其、谢冰心等知名人士都先后为《农村孩子报》题了词。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徐乐义为创刊号写了祝贺文章,全国少工委写了代发刊词,并将《农村孩子报》列为全国重点少儿报刊之一。
《农村孩子报》创办8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1989年,在“中国首届少儿报刊奖”评选中,《农村孩子报》推荐的栏目《农村孩子的队活动》获得好栏目奖;从1991年起连续三年获得省报纸编校质量奖;连续四年获得省报纸经营管理奖。1993年首届全国少儿报纸好作品编辑奖评选活动中,《农村孩子报》选送的五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读者来信《我不愿女儿编入这样的辞典》、《报社是否参与了这件事》及评论《大刀,不能砍向孩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组报道先后被《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摘周刊》转载或摘编。读者也纷纷来信,认为它“显示了《农村孩子报》令人折服的个性”。
二十三、《淮北广播电视报》
《淮北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86年7月,1992年7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1994年扩版为4开8版,实行自办与邮发相结合的发行方式。现有在编职工18人,主任编辑2人、编辑1人、助理编辑、助理记者4人。设编辑部、广告部、办公室。
《淮北广播电视报》从创办之日起,就实行自负盈亏、不吃“皇粮”。从宗旨、服务对象及功能来看,它既不同于党报、晚报,也有异于其它专业报,它是一张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类报纸。办报几年来,由于坚持为广播电视服务,为听众、观众收听收看服务,使这张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读者,报纸由初期的几千份发展到至今的9万多份,全市人口平均17人就拥有一张《淮北广播电视报》。
报纸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延伸广播电视宣传,扬报纸所长、汇声屏精华,陶冶读者精神情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主要栏目有:《声屏漫谈》、《影视人物》、《屏幕内外》、《影视动态》、《奇闻趣事》、《社会热点》、《新闻广角》、《信息荟萃》、《为您服务》、《综艺天地》等。
现任总编辑丁宏换。
二十四、《益寿文摘报》
1987年创刊,公开发行,开始为8开4版,1993年增至8版,1994年增为8开16版,周刊。办报宗旨是;使人民延年益寿,提高人体素质,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水平。报头为林散之题写。
主要栏目有:1、衰老与抗衰老;2、名人养生;3、古人养生;4、国外养生荟萃;5、气功按摩运动养生;6、现代生活与长寿;7、常见疾病治疗;8、中医、中药;9、心理精神卫生;10、药物、单验方精选;11、食疗、食补;12、情趣养生;13、养生要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14、奇闻轶事。
报纸发行20万份,其中向省外发行约18万份,是安徽在省外发行份数最多的报纸。名誉社长周玉德,总编耿洪森,副总编周炳根。
二十五、《安徽人口报》
《安徽人口报》由安徽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1988年1月创刊。公开发行。创刊时为4开4版,周报,1991年7月改为对开大报,1993年1月增出月末版《安徽人》。每期发行量保持在9万份左右,在推动和促进全省计生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安徽人口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宣传“人口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努力探索中国式生育道路,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介绍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传递省内外工作信息,普及优生优育、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并结合恋爱、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树立社会主义恋爱、婚姻家庭的新道德、新风尚。
《安徽人口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努力做到消息快、内容新、文章短、版面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力争将新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以独特的可读性和实用价值,为广大读者服务。被誉为“政策顾问、科技参谋、生活向导、家庭益友”。版面基本格式为一版“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版”,三版“恋爱、婚姻、家庭”、“咨询与服务”版,四版为“阳光、土地、人”副刊。
《安徽人口报》社建立时被批准编制为12人,改为对开大报后编制数为22人,设立“总编办公室”、“办公室”、“新闻部”、“副刊部”、“广告部”等机构。现报社职工职称情况: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总编崔贤云。
《安徽人口报》在财务上实行差额补贴,开办时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拨经费为8.6万元,1993年为5万元,1994年减少为2万元,并逐步向自收自支靠近。
二十六、《供销合作商报》
《供销合作商报》是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的机关报,创刊于1990年1月,1992年7月获准全国公开发行。现为套红4开4版周报。
报纸重点宣传党和政府发展供销合作事业的方针政策,立足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全方位报道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热情讴歌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推动基层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1991~1995年,《供销合作商报》先后获得省新闻出版局全省报刊评比编校质量奖、印刷质量奖。
该报一版为要闻版,重点报道党和政府有关供销社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系统内外有关重要新闻;二版为经济纵横版,侧重于综合形势分析、典型经济介绍以及各类通讯特写等;三版为市场信息版,旨在传递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与消费,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四版为副刊版,文学副刊“沃土”主要刊登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作品;文摘类副刊“八面来风”,荟萃全国各地报刊精华,为读者展示世界风云与时代特色。
《供销合作商报》机构设有总编室、编辑部、记者部、广告部及通联部,前任社长为单中天,总编辑韩柏泉;现任社长为孟庆鹏,总编辑为韩正友。
二十七、《少年之友》
1990年3月8日创刊,1992年2月24日批准公开发行。报纸的宗旨是:为中小学教学服务;为中小学家长服务。报纸为4开4版周刊,一版为综合新闻版,主要栏目有“同龄人风采”、“小记者写天下”、“少年论坛”、“校园新景观”等。二版为初中语文辅导版,主要栏目有“课文中学”、“写作指导”、“名篇赏析”、“古文助读”、“修词例话”等。三版英语辅导版,主要栏目有“帮你归纳”、“方法指导”、“英语卡片”等。四版百花园,为中学生作文版。主要栏目有“议论文苑”、“少年诗苑”、“谈天说地”、“少年情思”、“校刊选萃”。最多发行达25万多份,全国大多数省有订户,外省订数达7万多份。报社有业余小记者800多名,经常与报社联系的100多人,分布在全国各省市。1994年该报举办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观后征文活动,全国有18个省、500多万人参加,80多篇作品获奖。征文活动之后,还组织过暑期培训及分组采访活动。其中成绩突出的为赴北京的小记者采访团,他们分别采访了冰心、叶君健、霍达、汪国真、孙云晓(儿童文学家)、贺斌(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还采访了有关单位,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采写稿件60多篇,拍摄图片120多张。报社前任社长由淮南市文联主席管德宏兼任,现任总编刘成刚,副总编陈雨田、黄开枫。
二十八、《安徽教育报》
1991年8月试刊,1993年4月批准公开发行。始为4开4版旬报,后扩为对开4版周报。是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的机关报。报纸的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总结推广教育工作改革发展的经验。传递教育信息,为安徽省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强调要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坚持正面宣传;同时注意教育战线上的典型人物介绍。该报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三版教育理论;四版副刊。报纸的发行对象是“面向大中小学,重点是普教”。发行2.5万份。原社长由朱仇美兼任。现任总编兼常务副社长章华,副总编孙成城。
二十九、《国际金融信息报》
《国际金融信息报》原名《中银报》,1991年1月创刊。1993年8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1994年1月1日,启用《国际金融信息报》报名,由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主管主办。该报宗旨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报社设:社长室、总编辑室、总编辑办公室、编辑部、记者部、信息部、美术摄影部、广告部、发行部、激光照排中心、印刷厂。现有人员42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0人。
领导任职情况:1991年4月杨开其任中银报总编辑,李静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持工作),1993年9月至今,杨开其改任《国际金融信息报》总编辑,李静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主持工作)。
《国际金融信息报》对开4版,暂定每周2期,一版要闻、二版业务综合、三版财经、四版国际、副刊,该报印刷厂印刷,邮局发行,发行数最高达23.8万份,1994年正式开办广告业务。报社实行定额拨款的财务体制。
该报曾有4次有影响的重大报道和典型宣传。第一次是1991年安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期间,该报创刊仅半年,人员也仅有几人,为了全面、及时报道全省中行系统抗洪救灾和坚持营业的情况,报社所有人均冒险深入险性最重的地区,采编了大批文字和珍贵的图片资料,因此受到总行及省有关部门表彰。
第二次是1992年1月为配合中国银行成立80周年而组织的大规模宣传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界好评。
第三次是1992年12月宣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刘金宝。刘金宝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是国内金融界最年轻的省行领导,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青年精英”、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第四次是1994年初外汇体制改革宣传。该报组织部分记者编辑,跑总行、到基层,深入广大群众之中,充分调查,广集素材,写出了数万字有份量的专访、专稿、连续报道、分析透视材料,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该报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中行系统十大新闻、会计知识大奖赛、摄影比赛、征文竞赛等,参加人员多,涉及面广,均收到良好效果。
该报从1991年以来,每年都被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报协评为编校水平和印刷质量一等奖,1992年荣获中国银行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该报较有影响的栏目主要有:“本期焦点”、“新闻透视”、“政策视线”、“财经广场”、“域外传真”、“看世界”、“大视野”、“中行万里行”等,经常为这些专栏写稿、并较有影响的作者有:中国银行总行陶礼明、吴恩芳、王培洁、朱学伟、程树贤、方东葵、殷小茵、卢民峰、巴蜀松等,国家审计署刘海彬、清华大学潘福祥、北京大学吴志攀、北京经济学院凌建中、华东师范大学陈彪如、连平、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于志海、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吴全海、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何坤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叶天蔚、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孙国祥、吴敏、孙时联,中国银行东京分行房延敏等。
三十、《江淮时报》
省政协机关报《江淮时报》于1993年元旦创刊,1993年5月列入全国统一刊号,1993年7月起在全国公开发行。报纸为对开4版,周1刊。
《江淮时报》是安徽省一张反映全省政协活动和广泛的爱国一战线的报纸,它的宗旨是: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积极宣传、反映广大政协委员和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的活动,以及反映他们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发挥的作用,扩大人民政协的影响,增强社会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与了解,并使报纸成为团结广大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的重要舆论阵地。
《江淮时报》创刊以来,在省政协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恪守办报宗旨,端正舆论导向,维护宣传纪律,保持省级报纸的格调、品位、层次,办出政协报纸的特色。报纸本着立足统战、面向社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至海外的方针。为扩大读者面与社会影响,努力做到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从周报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深度报道与时代趋势报道,扩大信息传播面,从运用政协的优势出发,发挥“人才库”与委员联系面广的特点,组织有份量的参政议政文章,设立牵线搭桥的“海外版”。
报纸自1993年创办不久,即参加当年4月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全国“奇星杯”好新闻评选,该报推荐的反映参政议政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稿,获得《奇星杯》一等奖。1993年起该报连续获得省内报刊印刷质量一等奖。
报社的工作人员,编制5人,另外占省政协编制3人,另聘用10人,共计18人。报社设编辑部、办公室、发行部、广告部。
下一篇:第三节 晚 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