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1%,约4.53万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林业用地3.56万平方公里,为山地面积的82.4%。1980年全省只有2520万亩森林,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仅12.5%,为全国少林省份之一。森林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和64%。其中金寨、岳西、祁门、休宁、东至等5县最为集中。但由于乱砍滥伐,重采轻造,全省森林破坏极其严重。至1978年全省每年森林资源消耗量高达285万立方米,而林木生长量只有233万立方米,消耗量比生长量高出52万立方米,这主要是计划外消耗量大所造成的。这种采育比例严重失调的结果,全省森林蓄积量平均每年减少0.7%,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皖南山区由解放初期的64%下降到42%;大别山区由60%下降到20.4%。最为典型的例子如皖南林区的歙县,50年代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高达6万立方米,至80年代不足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65%,下降到35%;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森林覆盖率亦由50年代的66%下降到36.6%。最为严重的是,由于森林过量采伐,毁林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皖南山地和大别山区是全省两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都在1500~2000毫米,而雨量又多集中在每年的5~8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日降雨量最高可达220毫米,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不少的山场已变成荒山秃岭,岩石裸露,加之垦挖不止,土松砂散,每遇暴雨,土石俱下,河流水冲沙压,成万亩农田报废。不少河流石堵河道,泥沙淤塞塘坝,库容锐减,抗灾能力减弱,直接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皖南山地其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6156.17平方公里。以歙县、绩溪、旌德、石台等县比较突出。歙县南乡地区面积14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18平方公里;绩溪县石门村和伏岭一带水土流失面积203平方公里。以上两地区每年都有200~300吨泥沙流失,侵蚀模数2000~3000吨/年.平方公里。伏岭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造成沙化面积已达37700多亩。据实测,新安江河床每年平均抬高10厘米,因河水深而得名的深度码头,现已变成了浅滩。漳河的通航里程比过去缩短近2/3,青通河已不能通航。
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主要是霍山、金寨、六安、舒城、岳西、潜山、桐城等县,其面积达7795.3平方公里,大别山区5大水库建成后的15年里已淤沙1.1亿立方米,占兴利库容的4.6%,其中佛子岭水库已淤沙6000多万立方米,占库容的16.7%。岳西县的毛尖山水库自1958年建成已淤沙200万立方米,淤深10米,已变成沙库。金寨县的南溪河淤高3米,已与岸边街道齐平。桐城县的大沙河部分河段淤高3~4米,成为悬河。这都大大降低了水库、河流的蓄洪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黄山市在50年代发生洪灾1次;70年代增加到3次,进入80年代,大的洪灾已发生3次,小的洪灾年年发生。1982年“6.21”洪水,全市水利工程被冲毁11381处,歙县有16处村庄被毁,黟县也破坏很严重。
至1990年,全省水土流失按其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分别为:基本不流失区103672.5平方公里;轻度流失区25630.55平方公里;中度流失区9250.35平方公里;强度流失区985.15平方公里;极度流失区61.45平方公里;合计13.96万平方公里。
从1978年后,全省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森林资源。至1986年,全省人口造林2066万亩,森林面积增至3390万亩,比建国初增长34.5%,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94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1%。其中:
覆盖率在10%以下的有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
覆盖率在10~ 20%的有阜阳地区、宿县地区、滁县地区、巢湖地区、淮南市、马鞍山市。
覆盖率在20~30%的有六安地区、安庆市、芜湖市。
覆盖率在30~40%的有宣城地区、池州地区。
覆盖率最高的是黄山市和黄山风景区,分别为52.07%和77%。
1982年恢复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对全省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至1990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万亩,全省有21个县展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有37条小流域得到初步治理,总控制面积1177平方公里,初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