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皖东滁县西部,地处东经117°58′~118°03′,北纬32°17′~32°17′~32°25′。皇甫山是淮阴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这里是皖东丘陵地区地势最高,地形最复杂的地方。境内主峰“北将军”海拔399.3米,为皖东最高峰。皇甫山的基岩主要为千枚岩,片岩(角斑岩),亦有少量的石灰岩、花岗岩和砂岩等分布。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土类,分普通黄棕壤和侵蚀黄棕壤两大亚类。气候属于东北向华东气候的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较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5.2℃,7月最高温度曾达40.1℃,元月最低温度曾出现零下19℃,年平均降水量约1060毫米,但降雨分布不均匀,夏季7~8月雨量集中,冬春较旱,无霜期200~230天。保护区的森林覆被率达72%,原始植被已不存在,现有的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和常绿针叶林为主,地带性植被为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4个科224种,其中以栎类、榆科植物及山槐、化香等为优势,近万亩黄檀林相为我省少见,在这里生活的鸟类已知有14个目34个科126种,在这些鸟类中,有86种为繁殖鸟,每年4月有数万只乃至十几万只鹭鸟,由南方陆续迁来至此,捕食营巢,繁殖后代。这里的森林面积大,自然环境完好,水生资源丰富,为鹭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区划总面积为36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及鸟类资源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和优良珍贵的黄檀、青檀、榉树、大叶朴以及国家保护动物獐、小灵猫等。皇甫山地形复杂、具有区域性的小气候特征,立地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动物栖息繁衍。是南来北往鸟类栖息、停留补饵的场所。皇甫山保护区建立于1992年。
二、森林植被与植物、动物资源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次生的天然林资源却相当丰富,现有的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为主。通过多年的封、管、抚、造,形成了现在的纯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杂木次生林等多种林型结构。
在次生的天然林中,得天独厚的黄檀林面积达12378亩,皇甫山的黄檀林与众不同之处就是集中连片,生长良好,枝坚叶茂,杆直粗壮,一般胸径达14厘米,最大可达32厘米。万亩以上的天然黄檀林则是省内罕见的。天然次生林中,有木本植物200余种,主要树种有化香、山槐、刺槐、朴树、榆树、椿树、大叶榉、臭椿、皂荚、茅栗、枫香、槲栎、枫杨等。在人工林中,马尾松林的长势和林相是皖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另有纯栎林或松栎混交林,栎类以麻栎和栓皮栎为主。侧柏和杉木均已成林且生长良好。引进的国外松如火炬松、湿地松长势健旺。引种栽培的油桐、杜仲、油茶是颇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林,由于引种毛竹造林成功,确有“皇甫毛竹赛江南”之说。在皇甫山植物区系中,天然林中的木本植物以落叶阔叶树种为多,主要种群为黄檀、化香、朴树、黄连木、臭椿、盐肤木、山槐、合欢和枫杨等;常绿阔叶树种很少,仅见女贞、小叶女贞和忍冬等数种而已。在人工林中以常绿针叶树种较多,主要是引种的马尾松、湿地松、火矩松、黑松、杉木、侧柏、水杉和池杉等,也有部分落叶阔叶树,如栎类、刺槐和油桐等。由于皇甫山的自然条件优越,林内的空气温度较高,有利于林木生长,茅栗、枫香、乌桕和糯米椴等亚热带落叶树种在这里有块状或散生分布,反映出北亚热带地理位置一些树种天然生长已达北界的特点,也反映出该保护区是南北植物自然分布的过渡区。保护区内属省定二类保护树种有红楝子。其他属省定保护树种有银杏、樟树、黄山木兰和鹅掌楸等,多为引种栽培的木本植物。珍稀的药用植物有七叶一枝花、田三七、金丝荷叶、石蒜以及灵芝和马勃等。
众多的鸟类是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候鸟,不但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优越的环境是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场所。相比之下,针阔混交林比其他林型中的鸟类无论在数量上或是种类都要多得多。值得一提的是鹭鸟是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禽,现今有6种:池鹭、白鹭、牛背鹭、中白鹭、夜鹭和大白鹭,这些鹭鸟属夏候鸟,其中以池鹭、白鹭的数量为最多。每年春末夏初有数万只鹭鸟从南方迁徒林内群居营巢、产蛋育雏。大量鹭鸟在树冠营巢,映成一片白色,蔚为壮观,其景观实为省内和皖东地区所罕见,故这里又有白鹭洲之称。其他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鸳鸯,属于三类保护动物的有獐(河麂)、小狸猫(香狸)等。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皖东丘陵,人烟稠密,因此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多。但在丘陵地区,又具亚热带北部边缘的气候特点,保留万亩以上比较完好的天然林,实为少见。加之解放后又大面积营造了人工林,绿化了周围的低丘荒山,从而形成了人工和天然的针阔混交林,保护这个比较完整的森林的生态系统,可作为皖东地区动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的典型代表。丰富的鸟类资源是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宝贵资源,森林益鸟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皇甫山保护区不仅保护了鸟类,并可成为教学和研究鸟类的基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