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12世纪以前,淮河原是一条独立入黄海的河流,水旱灾害很少,流存“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美。从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今河南省厚阳县),闯入颍河、涡河、濉河入淮,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的铜瓦厢北决,才改向经山东省原河道入渤海。民国27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南大堤,黄水再一次沿颍河、涡河南下,至正阳关以下入淮河,造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堆积泥沙100亿吨,直到民国36年黄河才涉迁回到山东省入海(见图3—5—3)。
黄河在淮河流域泛滥肆虐长达600多年,使淮河流域的水系严重破坏,千疮百孔,非常紊乱。含沙量很高的黄河水在淮河干支流横冲直闯,年长日久,将其淤塞,河床抬高1.5米,尾闾不畅,入海出路亦被阻塞。每逢汛期,洪水来势凶猛,淮河流域变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人间地狱。黄泛期间,黄淮两河合流,水位并涨,淮北无年不灾,据统计水旱灾害有1000多次,一般是先旱后涝,涝了又旱,旱涝交替非常频繁,而且越演越烈。民国28年大水使几十个县沦为汪洋大海,仅安徽省受灾面积达1081.9万亩,流亡失所灾民253.7万,死者40.8万,真是“庐舍为墟,遍地漂尸”的惨景。民国31年大旱,沿淮几乎断流、湖泊干涸,全流域庄稼旱死,“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饿死、病死仅安徽省在60万以上。淮河流域内旱灾的严重性并不亚于水灾。新中国建立后,淮河获得新生。1950年,中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和成立了淮河治理委员会”专门机构(设蚌埠)。治淮要求“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八字治淮方针。1951年春,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经过30多年的努力,淮河成为建国以后第一条得到全面系统治理的河流,是全国各大江河中治理工程做得最多,成效显著,面貌变化较大的河流。
图3—5—3淮河流域民国27年黄河泛滥区域示意图

一、防洪工程
建国前山区和丘陵地区没有蓄洪控制工程,湖泊洼地没有围堤和控制涵闸,起不到控制洪水的作用;干支流堤防线残缺不全,汛期河水陡涨,泛滥成灾;河道淤塞,排洪出路狭小,淮河的泄洪能力不足7000秒立方米。建国后,为拦蓄山区洪水,减轻中下游的排泄负担,在上游先后兴建35座大型水库,150座中型水库和大量的小型水库,总计5200多座,总库容250亿立方米,其中位于安徽省境内史河、淠河上游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为大型水库,总库容58.14亿立方米,佛子岭水库还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坝大型水库。这些水库不仅拦蓄了洪水,而且还发挥了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和航运的综合效益。在平原地区,利用湖泊洼地的有利地形修建了蓄洪、滞洪、行洪区十余处,总蓄洪能力达280亿立方米,其中安徽省境内就有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蓄洪区,可蓄洪58亿立方米,同时,扩大中游行洪通道,完成唐垛湖、董峰湖、邱家湖、姜家湖堤防扩建工程,清除河滩拦水阻碍,当正阳关水位26.5米时,可行洪18.0亿立方米。并在沿淮地区的湖泊入淮口修建控制闸,增强调蓄能力。使其成为防洪、灌溉综合利用工程。积极修筑加固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和行蓄洪区的堤防,淮北大堤(包括涡东、涡西、颍右三个圈堤以及与此成圈的其它支流堤防)全长1192.3公里,其中干堤东至洪泽湖,长340公里,保护着淮北1000万亩农田、淮南煤矿和津浦铁路的安全,顶宽10米,堤顶高程19.1~34.8米,正南淮堤西起寿县正阳关,东至迎河集;长34.5公里,保护临淮37亩农田和18万人的安全,顶宽6米,堤顶高程27.5~29.2米。淮河干流的排洪能力提高到1.3万秒立方米,使淮河中游能防御近百年未发生的民国20年和1954年大洪水,达到60年一遇的标准。在下游曾辟淮河入海、入江水道,为洪泽湖洪水开辟了三条经沂、沐、泗河人工入海通道,同时又完成淮河入江水道的扩建工程,这些通道的总泄量可达2.3万秒立方米。
二、除涝工程
建国前,淮北地区水系极度紊乱,河沟浅水,排水不畅,盐碱多,安徽境内10万平方公里计1500万亩。易涝的低河湖漫滩和洼地,是淮北地区的重灾区。建国后,对漴潼河、奎河、濉河、沱河、浍河、西淝河、北淝河、惠济河、泉河等10余条支流进行了治理。裁弯取直窑河、泊岗河,另辟漴潼新河,将浍河、沱河、北淝河来水直泄洪泽湖。在阜南县南部增建洪河和蒙洼分洪道,使洪河上游来水和阜南境内的润河、泉河、界南河等来水经颍上县南照集入淮河,在淮北东部宿县地区开挖新汴河,西起宿县的宿县闸,东经灵璧、泗县至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溧河集。全长129公里,设计流量900秒立方米。可承接皖东北部6562平方公里的洪水直接泄入洪泽湖;可蓄、行,提水灌溉沿河40万亩农田,并向沿岸城镇供水;沟通和缩短淮北地区与洪泽湖、南北大运河、长江的水路运输。在淮北的中部新开挖茨淮新河,西起阜阳的茨河铺,经利辛、蒙城、凤台、怀远四县,于怀远县姚山附近入淮河,全长134公里,设计流量2000秒立方米。自上而下建有茨河、插花、阚疃、上桥4级枢纽工程,其中上桥和阚疃建有翻水站,各级枢纽均有5级航道标准的船闸。茨淮新河可分泄颍河洪水200秒立方米,减轻颍河自阜阳闸以下和淮河正阳关至怀远段的洪水负担;扩大颍河、泊河之间500万亩耕地的排水出路,减轻下游20万亩农田受涝;并与蚌埠闸联合使用,可抽水灌溉198万亩农田;全程可常年通航300吨级船队,缩短阜阳至蚌埠航运里程100公里。目前怀洪新河正在施工,西起蚌埠闸上的怀远县,东经五河,可将蚌埠至洪泽湖区间的左岸来水不经淮河而直入洪泽湖。预计1997年全线建成。至此,淮北平原来的洪水都不经淮河,而是由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和新汴河直入洪泽湖。
三、灌溉工程
建国前淮河流域只有零星分散低标准的灌溉面积100万亩。建国后,在兴修防洪、排涝等除害骨干工程的同时,发展了大型的灌溉工程,其中以淠史杭灌溉工程最大,最大灌溉区见图3—5—4。
图3—5—4淠史杭灌溉区图

在安徽省中西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灌区的水源主要利用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5大水库设灌区内的23座中型水库,1000多座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另外还有39座外水补给站提河湖水补给灌溉。灌区范围包括省内的寿县、霍邱、舒城、金寨、六安、庐江、肥东、肥西、长丰、合肥市郊及河南省的固始、商城等12县市,总面积1410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13130平方公里。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部分发挥效益,1985年配套工程竣工。全部工程国家耗资3.26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设计灌溉面积1124万亩,其中安徽省内1026万亩(实灌800万亩)。修建3个渠道工程;1000多公里总干渠;分干渠19条计400公里,支渠326条,总长3345公里,分支渠、斗渠、农渠1万多条,总长2万多公里,建汪闸跌水、渡槽、倒虹吸和铁路桥、公路桥、人便桥等各类建筑物23200多座,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工程以灌溉为主,还兼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
1969~1979年底,淮北先后掀起3次打井高潮,累计打机井13.28万眼,配套10.41万眼(其中动力机械8.53万眼,电力动力配套1.88万眼)。建输水渠道7277公里,挖条台田,平整土地422万亩。可灌面积2040万亩。1980年以后,一度放松管理,部分机井遭到破坏,加以年久失修,到1986年已减少机井3.57万眼,井灌面积亦随之减少337万亩。1988年已恢复机井10.9万眼,井灌面积有所扩大。
下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