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改良土壤
每年在冬闲季节,动员农村劳动力,集中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改良土壤的主要方法:对岗地逐年深耕,以提高活土层,并施用农家肥,减轻土壤的粘性;对冲田采取两旁开挖节洪渠,改冬沤陈规为种植油菜和红花草,同时增施草木灰,以改造冷浸田。60年代末,试种绿肥成功,至1976年绿肥(红花草、蓝花草)面积达31.7万亩。70年代后期,油菜下大冲,实行油稻、肥稻轮作制,改善了冲底田的土壤结构。
二、推广应用化学肥料
县内应用化学肥料,经历过试验、推广和大量使用的过程。建县前是试验阶段,农民称化肥为“肥田粉”,因使用不习惯,到建县才逐步推广。1965~1970年,亩均施肥量2~3.5公斤,总施用量为3000~13000吨,多为碳铵、硝铵、氨水和少量的复合肥及尿素。以后逐年增加,1980年,总施肥量为58763吨,化肥种类除碳铵、复合肥和尿素外,还广泛施用过磷酸钙。至1985年,总施肥量已达到181375吨,是1970年的13.95倍,亩均施肥126公斤,是1970年最高施肥用量的14.82倍。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加大,促进了农业增产,也加大了农业投入,并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状结构差等不良后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耕层土壤质地粘重,结构不良、僵板,或呈膏状,耕作困难,适耕期短,其中轻粘土面积28.5万亩,占县总耕地19.7%;二是耕层土壤有机质减少,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偏低,有碍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化验表明,旱地耕层有机质含量0.8~1.0%的有12.6万亩,占8.8%,小于0.8%的有4.3万亩,占3.0%。水田有机质含量小于1.0%的约7.5万亩,占5.2%;三是耕层土壤养分失调,普遍少氮,含磷、钾不均。化验表明,旱地氮含量小于0.075%的有40万亩,占26.2%;水田23.4万亩,占16.3%。全磷含量为0.037%,旱地为0.035%,速效磷为4.7ppm;水田为0.034%,速效磷为5.6ppm。钾和速效钾,由于受成土田质、成土条件和大量施用化肥等影响,导致各地含量不均。就速效钾而言,含量大于150ppm的有68.5万亩,占47.5%,100~150ppm的有58.5万亩,占40.4%,小于100ppm的有17.4万亩,占12.1%。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