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选育和推广良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增产措施。建国以来,县内本着选优汰劣的原则,逐步更新作物品种达100多项次。选育、推广良种,从“四自一辅”(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之以统一调剂”,逐步实现“四化一供”(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县统一供种)。
一、水稻
县境水稻传统品种有大白稻、小白稻、胜利籼、三粒寸、小冬稻、小红稻、黑壳糯等。5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新品种有矮脚南特、中农四号和399等。60年代引进新品种有二九南1号、2号,旧品种被逐步淘汰。70年代是水稻品种更新的重要时期,以矮杆、耐肥、抗倒伏为目标,先后引进早稻良种有朝阳1号、二九青、广陆矮4号、辐早2号、圭陆矮3号、8号、金小青早等,先锋1号在部分地区试种;中稻主要有南京11号,珍珠矮、田基度等为当家品种,其次有汕优6号、南优6号杂交品种等;晚稻以沪选19、双丰4号为主,农垦57号、58号和武农早等品种也有小面积试种。进入80年代,先后引进新品种有桂潮2号、湘矮早9号、国际36、密阳23、BG929等;杂交稻具有抗灾、省种、耐肥、米质好、高产等优势,1985年在杨公、水湖两区大面积试种,平均亩单产达550公斤,高的达650公斤,比其他品种亩均增产75~100公斤,发展前景看好。
二、二麦
县内传统小麦品种有三月黄、大黄皮、五花头、紫杆麦等;大麦品种有芒大麦、米大麦等。50年代小麦引进新品种有白玉皮、南大2419、华东6号等。60年代引进小麦品种有内乡5号、阿夫;大麦有六、仁麦、米大麦等。70年代引进新品种较多,小麦有丰产3号、阜农4号、万年2号、安徽3号、11号,徐州14号、郑引1号、宿麦2号和高八等,均以矮杆、耐肥、抗倒伏见称。80年代陆续引进宁麦3号、6号、西安8号等。
三、棉油及其他
历史上本县农民都种小籽短绒棉,油菜为黄鳝子(白菜型),杂粮有黄豆、黑豆、豌豆、豇豆(白米豇、麻豇、盖叶红)、绿豆(大明绿、小明绿)、红豆、泥豆、爬豆、玉米、高梁、山芋、谷子等。50年代引进的优良品种有岱字15号棉、甘兰型胜利油菜、胜利百号山芋等。60年代引进玉米良种有金皇后、白马牙等。70年代到80年代初,先后引进良种有鲁棉1号、中棉所10号、沪棉479号等棉种,秦油2号油菜种,白砂1016、花28等花生种,徐薯18等山芋种。另外,黄豆、豇豆、高梁等也引进新品种,但播种面积不大,未广泛推广,其他大部分仍为传统品种。
县境在引进、试验、推广良种方面曾涌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杨公区农技站站长李学恭,从事种子研究达17年。1977年引进杂交稻由他首先试种成功,推广全县,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朱集乡朱集大队曾被评为省、市先进种子大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