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五节 人为活动与地貌

一、城市地貌的改观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之地,在人类的积极改造下,不断建设人工地貌,以石、砖、水泥、钢材等堆砌的高楼大厦、立交桥、厂房等;以沥青、水泥铺成不透水的道路和地面代替了自然地貌面;城市还形成特殊的人工堆积地貌——垃圾堆,并成为污染源;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凡些种种都加速城市地貌的变化。仅就1978年以来,安徽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从合肥市为首的省辖市来看,高楼不断屹立,铁路、公路、立交桥及其配套工程日益增多,城市用地不断扩展,城市建成区的人工地貌日新月异地变化,也改变了若干自然地貌过程,加剧了地面的侵蚀和堆积过程,给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人为活动与水域变化
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一方面使自然水域面积缩小的现象十分严重,表现对河湖的围垦,沿江、沿淮的滩地和行洪蓄洪洼地以及湖滩地大部被开垦为农田,甚至有的湖泊,如白湖、丹阳湖、寿西湖等,已全部被围垦,就大大减少了蓄水、行洪区域,使自然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水的平衡就遭到破坏,往往酿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威胁,促进工农业的生产,全省共修建各类水库4367座,其中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99座,总库容181亿立方米。大型水库陈村、梅山、响洪甸、佛子岭、花凉亭、龙河口等最为称著,它们不仅有蓄洪、灌溉、航运、发电、渔业之利,也可作为旅游景点,招徕游客。其中陈村水库,又称太平湖,为黄山旅游区重要的水景资源。
三、人为作用与正地貌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了防御水患,常用筑堤挡水的办法。安徽境内江河纵横,共修堤防1.89万余公里,其中长江、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共1.5万余公里,主要大堤有同马大堤、无为大堤、广济圩江堤、枞阳江堤、芜当江堤、正南淮堤、涡东圈堤、涡西圈堤、颍右圈堤等,它们中最长者为涡西圈堤,长693.94公里,堤顶宽6~8米,堤高6~10米,蜿蜒曲折呈长条状正地貌。在省境内的矿区,尤其是煤矿开采区,又有类似园锥状的正地貌——矸石山比比皆是,由含碳量低的灰岩、砂岩、页岩等组成,一般比高50~80米左右,坡度25~30°,接近碎屑物质的自然休止角。这类矸石山淮南、淮北两市最常见。
四、人为负地貌
人为负地貌分线状与片状二类。线状者有人工运河,如茨淮新河全长134公里,新汴河全长129公里,它们具防洪、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的人工河道。线状人工负地貌还有一类是渠道,安徽省境内有大、中型灌区多个,其中有名的为淠史杭灌区、花凉亭灌区、青弋江灌区、驷马山引江灌区等,共有总干渠5条,干渠24条,长1480.38公里,其分渠、支渠的长度更大,它们如蛛网般镶嵌在江淮大地上。
片状负地貌最典型的是人工地下采矿塌陷区,在沿江采矿业集中区,已发现塌陷区20处,以铜陵市分布最多,单个塌陷坑长450~500米、宽370~500米、深10~20米;两淮煤田,淮北煤田塌陷区19处,计面积70.4平方公里;淮南煤田塌陷区11处,面积48.4平方公里,塌陷深8~10米,最深可达22米,60~70%塌陷区积水,水深2~10米,主要分布淮南市九龙岗、田家庵、孔集等矿区。见表1—1—1、图1—1—3、图1—1—4、图1—1—5。
两淮煤田采空塌陷简表
表1—1—1单位:平方公里



图1—1—3淮南市蔡家岗地区采煤塌陷区航片解释图


图1—1—4淮北煤田采空塌陷分布图


图1—1—5淮北煤田采空塌陷分布范围
说明:1、采空塌陷 2、基岩山区 3、矿区位置。
上一篇:第四节 气候与地貌演变
下一篇:第一节 平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