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一方面继续培养教育年幼的皇帝,使其逐渐了解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对北魏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推行均田制、新租调制、三长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这些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孝文帝开始处理国事。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鉴于平城偏居北边,不利于统治全国,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做京城,遂决心迁都。他把目标定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多个朝代都城的中原洛阳。但北魏达官贵人多为鲜卑人,他们世代居于北方,不愿到南方洛阳,因此,迁都阻力非常大。孝文帝为了能较为顺利地达到迁都的目的,遂采取了一些手段,并最终实现了愿望。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假称出兵伐南齐,亲率20万大军及文武官员从平城向南进发。九月到达洛阳后,即下令暂时停留,他巡视汉魏晋故城殿址,察看洛河桥及太学的汉魏石经。此时正值雨季,大军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淫雨连绵,道路泥泞,士卒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随行大臣叫苦不迭。孝文帝装作没看见。有一天,天还下着大雨,他却身着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继续南进。众大臣纷纷跪于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说,南征是大事,怎可说停就停,形同儿戏;若不南征,只有定都洛阳。群臣无奈,只得同意。就这样,迁都之事定了下来。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更加大了汉化改革的力度。首先是从穿衣说话这些风俗习惯上开始。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次年六月,又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在具体实行上,又考虑年龄因素,规定30岁以上者可暂不强行,30岁以下的,在朝上必须说汉话,否则就要降职免官。同时,还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一律葬于洛阳,不得北还。他还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他还规定,鲜卑人要与汉人通婚,不仅他自己纳汉族大姓女子充后宫,又替5个弟弟娶汉女为妻室,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
此外,孝文帝还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他重视汉文化教育。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他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通过这一系列汉化改革,北魏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由于汉化改革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也得到缓和。
但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太子。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到嵩山巡视,太子恂与其亲信密谋逃回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即返回洛阳,将其痛斥、杖责、囚禁,后又将其处死。同年冬,鲜卑贵族穆泰、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元思誉等在平城发动政变。孝文帝果断地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讨平叛乱。通过这些行动,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有力地保障了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推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孝文帝仍念念不忘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年仅33岁的孝文帝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途中。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号曰长陵。
上一篇:拓跋毛
下一篇:任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