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池州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33′~30°51′与东经116°33′~118°05′之间。总面积827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该地区北接长江自西向东与望江、怀宁县、安庆市区、枞阳县相望,东北连铜陵县,东界南陵、泾县、黄山市黄山区,南自东向西与黟县、祁门县毗连,西南与江西景德镇市和波阳、彭泽县为邻。全地区现辖贵池市及东至、青阳、石台3个县,共设2个街道办事处,60个乡,34个镇。行政公署设于贵池市区。
一、名称由来、疆域变迁
〔名称由来〕
地区名延用唐初始设的池州,元为池州路,明、清为池州府,驻地为贵池县今为贵池市,驻地池州镇(今名贵池)。
〔疆域变迁〕
池州创始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初置池州。至贞观元年(627年)罢,初领秋浦、南陵2个县。唐永泰元年(765年),再置池州范围已初步与元代池州路、明清池州府范围大体相等,后辖贵池、石埭、至德、东流、青阳、铜陵6个县。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设安徽省第八专区,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太平、铜陵、石埭7个县。解放后,池州行署三置,面积越来越小。
一置(1949年5月13日~1952年3月18日),时疆域最大,辖县级单位最多。初领大通市(今铜陵县大通镇)及贵池(驻池州镇,今为贵池市区)、至德(驻梅城镇,今属东至县)、东流(驻东流镇,今属东至县)、青阳(驻蓉城镇)、太平(驻城关镇,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铜陵(驻五松镇,今县城关镇)、石埭(驻广阳镇。1960年后,淹入太平湖)7个县和大通市。1950年3月28日,撤销大通市,改为铜陵县大通镇,仍辖7个县,疆域不变。5月25日,增辖繁昌县(驻城关镇),辖8个县。1951年5月21日,增辖芜湖县(驻芜湖市),辖9个县,系池州专区范围最大,辖县最多时期。1952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
二置(1965年5月21日~1980年1月29日),初领贵池(仍驻池州镇,今市区)、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渡镇)、铜陵县(驻五松镇。1974年11月,划出)4个县,专员公署设贵池县城池州镇。7月19日,增辖新置石台县(驻七里镇),领5个县。1971年3月29日,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为二级地方行政区划。1974年2月21日,增辖太平县,领6个县。11月13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池州地区领5个县。1980年1月29日,撤销池州地区。
三置(1988年8月17日至今),初领贵池市(驻池州镇,今市区兼池州行政公署驻地)及东至(驻尧渡镇)、石台(驻七里镇)、青阳(驻蓉城镇)3个县和九华山管理处,至今不变。
比较小的变化是:1949年9月,将安庆市杨家套保、怀宁县王家套保划入东流县。1950年5月14日,将石埭县美溪区77个自然村划属黟县。1957年10月,撤销东流县大渡口区,将庆丰乡的裕丰农业社划属贵池县,其余划入安庆市。1959年3月22日,撤销石埭县,辖区分别并入太平县、祁门县。1963年7月24日,大渡口区所属公社和大渡口镇重新划归东至县。9月3日,将贵池县新洲公社划入怀宁县。1964年12月2日,贵池县成立铜山镇(1974年4月划归铜陵特区)。1965年7月19日,以太平县陈村水库以西原石埭县的行政区域和祁门、黟县、贵池3个县的各一部分地区设石台县。其中,从贵池县划出珂田、占坡、大演、七里、矶滩、丁香、莘田、小河8个公社。12月7日,广阳镇自太平县划入石台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池州行署所属1个市3个县建制均较晚,但这一地域也是人类祖先的活跃地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东至县合镇乡香隅村发掘枣林湾,青阳县王家垅、岭头、中平,石台县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打、磨制石器,工艺精湛的陶器,说明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尚古时期,这里属“蛮夷”古越族中干越部落。相传尧、舜两位中原部落领袖曾巡幸今东至县,今县城尧渡镇就因尧而起。传说虽无法稽考,但也不能断然否定,说明江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至禹,进一步南下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更是中原部落染指的地域。其低洼区则为尚古时期的云梦泽。至夏、商与中原地区关系更加密切,商曾在相邻的今铜陵地区大规模地开矿,冶炼青铜器。大约在商、周时已形成越章等古越族方国。春秋时期,地属楚国,今青阳县陵阳镇传为和氏璧主人卞和的封地,为楚国的名邑。这里也是吴、越北上西渐与楚争夺的场所。战国时期,仍属楚国江东郡。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亡楚国,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翌年,平江南,仍为九江郡,为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县地。秦末,分会稽郡西部地区置庐江郡(治番阳县,今波阳县东北),今4个县地域仅有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1个县,余属彭泽、鄱阳县地。后为番君吴芮(原为秦番阳县令)控制区。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地区境仍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北)陵阳邑(仍治陵阳镇)及番县、彭泽县地,郡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高祖四年(前203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3年),庐江郡归汉廷。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与豫章郡(治南昌,今南昌市)同属刘赐庐江国(都番阳,今波阳县东北)。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改属丹阳郡(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为泾县西境,其余地区仍为番阳、彭泽县地。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置陵阳县(治今青阳县陵阳镇),在此前后又置石城县(治今贵池市灌口乡石城村),改属丹阳郡。元封五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2个县入王莽新朝,仍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治无宛,由宛陵改,今宣州市区)。今东至县部分地区仍属豫鄣郡(治南昌,今南昌市)番阳、彭泽县地。
〔东汉〕
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乙未(二十二日),东汉复无宛为宛陵,今境内仍设陵阳(仍治陵阳镇)、石城(仍台贵池市灌口乡石城村)2个县仍属扬州(治所多变,先后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等地)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今东至县部分地区仍属豫章郡(治南昌,今南昌市)彭泽、鄱阳县地。其中,陵阳县在建武二年(26年)正月,为丁陵阳侯国(仍治陵阳镇)。建初四年(79年),复为陵阳县。兴平二年(195年)后,入孙吴。石城县在建武三十年(54年),封王广为石城侯,为侯国(仍都石城村)。永平十四年(71年),复为县。兴平二年(195年),地属孙吴。建安十六年(211年),丹阳郡属孙吴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黄初二年(221年),孙吴都鄂,改为武昌(今武汉市),丹阳郡改治建业,后迁郡于芜湖新址(今芜湖市老城区)。不久,复治建业。
〔三国·吴国〕
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建立吴国,今境仍设陵阳(仍治陵阳镇)、石城(仍治今石城村)2个县(侯国),属扬州丹阳郡(同治建业,今南京市),今东至县境属豫章郡(治南昌,今为市)彭泽县及鄱阳郡(治鄱阳,今波阳)广晋县(今波阳北)。嘉禾初(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侯国(后先后复为县,今宣州市区)。赤乌(238~251年)中,析陵阳县西北、石城县西北地区置临城县(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属丹阳郡,余仍之。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改元太康,今境仍设陵阳(仍治今陵阳镇)、石城(仍治今石城村)、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3个县,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太康二年(281年),2个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宛陵)。三年,扬州治建业改称“建邺”,撤销石城县,并入宣城县(治今南陵县弋江镇)。建兴元年(313年),建邺改为“建康”,今东至县仍分属扬州豫章郡(治南昌,今为市)彭泽县、鄱阳郡广晋县(治今波阳县东北)。
〔东晋〕
丁丑年(317年)三月,今境内仍设陵阳(仍治陵阳镇)、石城(东晋复,仍治石城村)、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3个县,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在春谷县(今繁昌荻港镇南苏村)侨置襄城郡,侨置定陵县(初治丹阳城,今当涂县丹阳镇)。后改置临城县境(今青阳、铜陵、南陵3个县的交界处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属侨置豫州(治所多变)。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豫州(治芜湖,今为市)。咸康四年(338年),为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兴宁初(约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宁康二年(374年),废襄城侨郡,定陵县改属上党郡(侨治芜湖)。不久,废上党郡,定陵县改属淮南郡(治于湖,今芜湖县王乡)。义熙九年(413年),4个县所在的宣城、淮南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今境内仍设定陵县(仍东晋旧侨县,仍位今青阳县境)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淮南郡(仍侨置于湖县,今芜湖县王乡);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石城(仍治今石城村)3个县属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余仍之。五年九月甲戌,2个郡改属南豫州(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六年三月乙巳,撤销淮南郡,并入宣城郡(改治姑孰城),4个县属之。八年六月戊寅,复淮南郡(治姑孰城),宣城郡回治宛陵。泰始二年(466年)九月,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九月壬辰,2个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五年二月丙申,2个郡复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复属扬州。七年,2个郡复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今境内仍设定陵县(东晋及宋旧侨县,仍位今青阳县境内),属南豫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石城(仍治今石城村)3个县属宣城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建元二年(48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永明二年(484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余仍之。
〔南朝·梁〕
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今境内仍设定陵县(晋、齐旧侨县,仍位今青阳县境),属南豫州(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石城(仍治石城村)3个县属宣城郡(仍治宛陵)。天监二年(503年),南豫州改治姑孰城。普通六年(525年),石城、临城、定陵及新置故治县(疑为故冶县,治梅根冶)改属南豫州南陵郡(侨置于故南陵戍,位今贵池市临江处)。中大通二年(530年),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大同二年(536年),新置石埭县(治石埭场,今石台县城七里镇),属南豫州宣城郡(仍治宛陵),此郡在今境设石埭、广阳2个县。又侨置太原郡(治石城),改领石城、临城、太原(帖治石城)3个县。又早在天监五年侨置太原郡(治舜井,又名舜城,今东至县尧渡镇附近),在今境设晋阳(位今东至县古晋阳乡)、和城(侨置于今东至县东流镇);分宣城郡置南陵郡。太平二年(557年)正月,太原郡(改治舜城)改属西江州(领5个郡,治浔阳,今江西九江市),今境分设的和城、晋阳县属西江州太原郡;石埭、广阳2个县属南豫州宣城郡;石城、临城、定陵、故治4个县属南陵郡。
〔南朝·陈〕
太平二年十月,陈朝代梁,今境内设石埭(仍治今石台县城七里镇)、广阳(仍治今陵阳镇)2个县属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今青阳县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石城(仍治石城村)、定陵(仍位今青阳县境内)、故治(疑仍治梅根冶)4个县属北江州南陵郡(均治南陵,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城)。其中,临城、石城2个县及太原县(帖治石城),属北江州南太原郡(治石城)。后废南太原郡、太原县,并入南陵郡。和城(治今东至县东流镇)、晋阳(仍治今东至县东北古晋阳乡)2个县属西江州(治浔[寻]阳,今九江市)太原郡(改治彭泽)。太建五年(573年),置宣州(治宛陵),淮南、宣城等郡属之。太建末,淮南郡改属南豫州,宣城、陈留等郡属宣州。其中,石埭、广阳2个县属宣州宣城郡(同治宛陵)。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调整州、县,今境内广阳县并入泾县(仍治今泾溪西岸)、石城、临城、定陵、故治等县并入南陵县(改治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晋阳、和城县并入南陵、彭泽、鄱阳县,今境内无设置。十九年,析南陵县西5个乡并石城故城置秋浦县(治今贵池市灌口乡石城村),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秋浦县改属扬州刺史部宣城郡(仍治宣城)。十三年,属自称历阳总管府总管杜伏威部控制区。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杜伏威受隋越王皇泰主封为楚王的控制区。
〔唐朝〕
武德三年六月,杜伏威降唐,置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境内设南阳县(原广阳,避杨广讳改,治今青阳县陵阳镇),属南徐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不久,改称猷州;武德四年,秋浦(仍治石城村)、南陵(治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城)2个县属池州(治秋浦)。六年,2个州属辅公祏宋国(治丹杨[阳],今南京市)。七年,平辅公祏,2个州改属宣州都督府(治宣城),仍之。八年,废猷州,撤销南阳县并入泾县,改属宣州。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以秋浦、南陵县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今境内仅设秋浦1个县,余为泾县、南陵县分领。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县城关镇),已与今池州地区无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天宝元年(742年),置青阳县(治今蓉城镇),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仍治宣城)。至德二载(757年),析鄱阳、秋浦县地置至德县(治梅城,今东至县尧渡镇北2公里梅城),属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青阳县改属昇州;至德县改属饶州。上元二年(761年),青阳县改属宣州。永泰元年(765年),由于歙州方清等起义军迅速发展,陈庄部连克江西州、县,方清部进屯石埭,杀歙州刺史庞浚,江西观察使李勉奏准唐廷以秋浦、青阳、至德3个县复置池州,治秋浦。池州刺史李梵将州治及附郭秋浦县迁治鱼贵口(今贵池市区)。二年,析青阳、秋浦、泾县部分地区置石埭县(治吴国故石城县石埭场,今已没入太平湖),属池州。贞元三年(787年),属宣歙道(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城)。大顺二年(891年),改称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城)。天复三年(903年),改为都团练观察使。唐末,为杨行密控制区,复为宁国军节镇(仍治宣城)。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境仍设青阳(治今蓉城镇)、秋浦(仍治贵池市区)、石埭(仍治广阳,已没入太平湖)、至德(仍治今东至县尧渡镇东北2公里梅城镇)4个县,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顺义二年(922年),改至德县为建德县(仍治今梅城镇)。六年,秋浦县易名贵池县(仍治今贵池市区)。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今境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宁府(今南京市);贵池(仍治今贵池市区)、石埭(今已没入太平湖)、建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3个县属池州(治贵池)。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六月甲申,池州升为康化军(仍治贵池)。十一年,置东流县(治和城旧址,今东至县东流镇),改属奉化军江州(均治德化,今江西九江市区)。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今境内设青阳(仍治今蓉城镇)、贵池(仍治今贵池市区)、建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石埭(仍治旧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4个县,属江南道池州(领5个县,治贵池);东流县(仍治今东至县东流镇)仍属江州(仍治今九江市)。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东流县改属池州(含铜陵县领6个县,仍治贵池),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8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昇州)。仁宗时,升昇州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今境内仍设青阳(治今蓉城镇)、贵池(治今贵池市区)、建德(治今东至县梅城镇)、东流(治今东流镇)、石埭(治今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5个县,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池州(仍治贵池,连铜陵县辖6个县)。四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驻池州,后还建康府)。绍兴初(约1131年后),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元兵围池州,入元。十三年,池州(仍治贵池,今贵池市区,仍领6个县)今境内仍设贵池、青阳(仍治今蓉城镇)、建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东流(仍治东至县东流镇)、石埭(仍治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5个县,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十四年,升池州为池州路(仍治贵池)。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复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直属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为集庆路。元末群雄并起,池州先后为天完军徐寿辉、元兵及张士诚、陈友谅部争夺地。自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下江南,龙凤三年(1357年)取池州路,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五年四月,再取池州路。七年八月,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仍治今贵池市区)。不久,改池州府(仍治贵池)。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今境内仍设青阳(治今蓉城镇)、贵池(仍治今贵池市区)、东流(仍治今东至县东流镇)、建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石埭(仍治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5个县,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府(治贵池,仍领6个县)。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废江南行省,池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后改称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仍属南直隶。五月,改属南明朱由崧弘光政权,仍属南直隶池州府境,仍设5个县。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仍设5个县,属南直隶池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8.19),今境内仍设贵池(仍治今贵池市区)、青阳(仍治今蓉城镇)、东流(仍治今东至县东流镇)、至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石埭(仍治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5个县,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今为市)池州府(仍治贵池)。十八年(1661年),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均治江宁),余仍之。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池州府改属安池太道(治池州府)。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安池太道(还治芜湖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池州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省安徽池太广道(均治安庆府,今为市)。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道治迁芜湖。
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清廷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皖南地区复属清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池州府改属皖南道(仍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两江总督。后期兼南洋通商大臣)。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三日(1911年11月13日),安徽大通军政分府宣布独立。九月二十五日(11月15日),池州光复。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甲子夜,太平军入池州城。六月七日,再次攻克池州城。太平天国期间,皖南大部地区为太平军占领,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及所属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太平军占领期间及建政时,改贵池为“桂池”(仍治今贵池市区),改青阳为“菁阳”(仍治蓉城镇),与石埭、建德、东流县同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池州郡(仍治桂池,领6个县),直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今境内贵池(仍治池州镇,今为市区)、青阳(仍治今蓉城镇)、东流(仍治今东流镇)、建德(仍治今梅城镇)、石埭(仍治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5个县直属安徽省。3年1月,改建德县为秋浦县(仍治梅城镇),余仍之。6月2日,5个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驻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2月4日,北伐军攻占秋浦,是月收复全境。7月15日,“宁汉合流”后,5个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21年,改秋浦县为至德县(仍驻今东至县梅城镇)。4月2日,5个县属安徽省第八区(首县贵池县)。10月10日,5个县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贵池)。27年4月15日,第八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驻休宁县屯溪镇)。10月后,本专区7个县先后沦入日军之手,第八专区驻地由池州镇(今贵池市区)迁往石埭县乌石垅(今黄山市黄山区乌石乡),今境内4个县迁治,贵池县先后迁驻新开路(今贵池市桃坡乡)、西南境刘街、留田、棠溪等地,青阳县迁驻县南五里桥(柏家桥)、牌楼分江、江村河西二圣庙,东流县先后迁驻今东至县石潭、清风岭等地,至德县先后迁驻葛公镇、金家村、苏村畈。唯石埭县未被日军占领,县城仍驻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为避敌机轰炸,曾迁驻柳村、七都。34年11月底,第八专区各县回旧城,撤销皖南行署,第八专区直属安徽省。27年12月4日,第八专区仍属安徽省皖南行署。4月20日子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很快解放今地区境内5个县。
〔附日伪、汪伪政权〕
民国37年7月2日,日机轰炸青阳县城。此后,日本侵略军向该区域发动进攻,轮番轰炸。10月28日,日军占领贵池、东流县。先后建“维持会”、汉奸“县政府”,先后属日伪及后来汪伪“安徽省”(驻蚌埠,今为市)“第八专区”(专员驻安庆)辖该专区所属的贵池、东流县伪政权,直至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共产党建政〕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该区也是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之一。23年10月就在柯村建立皖南苏维埃政府,辖石埭、太平、黟县苏维埃区。24年9月12日中秋爆动后,在东至县高山创建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和贵秋县、贵东县苏维埃政府。次年3月,撤离,取消。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创建贵东行政办事处、彭东至联合办事处、铜青南行政办事处、沿江办事处、花山办事处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34年9月,境内新四军部队和党政机关渡江北上。后留下部分干部和武装力量坚持国统区武装斗争,回师皖南。
解放战争期间,县级政府有民国36年(1947年)7月创建的铜青贵县人民政府,9月改名泾青南县人民政府等。至38年4月,各级民主政权停止活动。
38年4月22日,贵池县解放;23日,青阳县解放;24日,至德、东流县相继解放。中共皖南区党委积极组建池州专区及各县人民民主政府相继成立。5月8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屯溪市成立。13日,备案组建池州专区(驻贵池县,今贵池市区),与今地区有关区划有贵池、至德(仍治今东至县梅城镇)、东流(仍驻今东至县东流镇)、青阳县(仍驻今蓉城镇)、石埭(仍驻故广阳镇,今已淹入太平湖)5个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驻今贵池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今地区境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1952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今境内的贵池、青阳、至德、东流4个县改属安庆专区;石埭县改属徽州专区。4月12日,撤销皖南、皖北2个行署,池州专区改属安徽省。11月1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改称华东行政委员会(仍驻上海市),余仍之。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今境内青阳、贵池、至德、东流4个县仍属安庆专区,石埭县(仍治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改属芜湖专区。
1965年6月21日,贵池、青阳、东至3个县划属再设的池州专区(驻贵池县)。7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黟县、祁门、太平、贵池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设立石台县(改驻七里镇,今为县城)。实际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于8月9日只划太平、贵池2个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驻七里镇),属池州专区。
1968年7月21日,池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9日,池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地区,为二级行政区划,今境内4个县仍属之。
1979年2月27日,池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池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月29日,撤销池州地区,将贵池、东至2个县划属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入宣城地区;石台县改属徽州地区。
1983年6月7日,青阳县改属芜湖市。
1987年11月27日,将石台县改属安庆地区。
1988年8月17日,将贵池市及青阳、东至、石台3个县重组池州地区(行署驻贵池市区),至今未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贵池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