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六安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1°01′~32°40′与东经115°20′~117°14′之间。东起舒城县舒三乡的太平村,西至金寨县西河乡的余家湾,宽176公里,南自霍山县太平乡的挂龙头,北达霍邱县朱港,长179公里,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9%。该地区东与合肥市辖长丰、肥西县及巢湖行署的庐江县相邻,南连安庆市辖桐城市、潜山、岳西县,北接淮南市、郊区及所辖凤台县,并与阜阳行署的颍上、阜南县隔淮河相望,西北与河南固始、商城县为界,西南与湖北麻城市、罗田、英山县毗连。现设六安市及霍山、寿县、霍邱、金寨、舒城5个县2个市,专员驻六安市区。现辖区内共设7个街道办事处,100个乡,88个镇,计195个基层政府。
一、地区名称由来、疆域变迁
〔名称由来〕
六安地区创始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的六安专区,以境内有六安市、县为专区名。为与省辖市平级的二级地方行政区划。
〔疆域变迁〕
六安地区范围变化很大。古代的六安州只辖今六安市和霍山、英山(今属湖北省)2个县,今寿县古为寿州南部地区,霍邱县古属颍州府,舒城县古属庐州府,而金寨县(民国时期叫立煌县)则更是民国时期从河南省固始、商城县与安徽的霍邱、六安、霍山县这涉及2个省5个县中划出55个保(最多分别为六安、霍山、商城3个县)创设新县。今区域形成只能以近代专区算起。最早可追溯到21年4月2日,安徽省实行首县制。当时六安、英山、霍山、霍邱4个县属安徽省第五区(首县为六安县)。而舒城县则属第三区(首县为合肥县),寿县属第四区(首县为凤阳县)。10月10日,六安、立煌、舒城、霍山4个县属安徽省第三专区(专员驻六安县,今市区),而寿县、霍邱县属第四专区(专员驻寿县)。27年(1938年)10月,撤销第四专区,寿县、霍邱2个县改属第三专区,今全境已统一,还辖岳西(今改属安庆市)、合肥(今改设肥东、肥西、合肥市及长丰县大部)2个县,范围比现地区要大得多。29年7月,改第三专区为第二专区,仍驻六安县,仍辖8个县。34年11月,重新调整区划,第二专区仍驻六安县,辖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5个县,寿县改属第十专区(驻怀远县田家庵,今为淮南市田家庵区)。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该专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设置十分复杂。抗日战争期间,基本上是国民党的后方,为国统区。解放战争后期,该专区为大别山解放区,自36年11月15日设皖西行署,先后设5个专区,正常为3个专区,与今行署有关的是二、三2个专区。38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设六安专区,辖六安、舒城、霍山、金寨、寿县、霍邱6个县,疆域比今稍大。1952年3月28日,增辖肥西县,是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存在期间辖区范围最大时期。4月12日复省后,六安专区仍辖7个县。1958年7月30日,将原属芜湖专区的庐江县划归六安专区;将原属六安专区的肥西县划归合肥市,仍辖7个县。1959年3月22日,增设安丰县(驻城关镇,今寿县石集镇,分寿县、霍邱县置),属六安专区,辖8个县,面积不变。1961年4月7日,将合肥市辖肥西县划入六安专区,辖9个县,是复省后辖县最多的时期,是时面积也最大。12月15日,撤销安丰县,分别并入寿县、霍邱县,面积不变。1964年10月31日,分六安专区所辖肥西、寿县各一部分地区划入新设的长丰县,使面积大减。1965年5月21日,将六安专区的庐江县划入新设的巢湖专区,仍辖7个县,使面积再次减少。1978年9月23日,增设六安市,仍辖7个县1个市,但范围不变。1983年6月7日,将六安专区的肥西县划归合肥市,仍辖6个县1个市,奠定今地区疆域。1992年11月20日,撤销六安市、六安县,重新组建六安市,辖5个县1个市,疆域不变。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六安地区早在原始社会就是人类繁衍的场所,尚古的土著居民被中原统治者蔑称为蛮夷,属东夷的一部。大约在四千年前,黄炎二帝战于涿鹿、阪泉,代表夷族的炎帝蚩尤战败。其盟军太昊(大皞)、少昊(皞)被杀,出生于今山东曲阜的少昊之后皋陶部被迫南迁,进入大别山地区,并在今六安市区北建立古六国。皋陶部南下后,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这一地区的传统土著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夏建立后,皋陶及其后裔所建的古六国成为夏启分封的第一个南方大国,其部落在今行署范围内先后创建了六、英(位今金寨县境,今湖北英山县源于古英国)方国,其后人又在大别山东麓创建了蓼(位今霍邱县城关镇)、群舒(主要有位今舒城境内及其周围的舒、舒庸、舒鸠、舒龙、舒鲍等)等方国。夏、商、西周三代,这些方国均与中央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因此,为中原王朝所认可。如六国在商代升为伯国,并成为江淮地区的盟主,本地区的部落已是东夷集团中经济开发,文化发达,部族强悍的江淮政治实力集团。除武丁曾对虎方用兵外,五六百年间,江淮地区几无战事,使南下的皋陶偃(嬴)姓集团与土著部落形成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
西周继统后,大封宗戚及勋臣,对这些夏、商遗留方国也加以认可。如封六为子国,穆王时升为伯爵国,致使境内方国有增无减。至春秋前期,境内仍有英、六、蓼、舒、舒庸、舒鸠、舒龙、舒鲍等国邑。今从本地区的六安市西古城四至五层、王家岗上层、霍邱县红墩寺第四层及扁担岗、寿县斗鸡台四至九层、古莲寺六至七层、肥西县古埂上层、大墩子下层等新石器及商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综合考察,可得出其文化属性系以江淮土著文化为主,后期是受二里头、龙山及岳石文化影响的特殊文化区域,且显示土著文化日渐式微,中原文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但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考古发掘仍显示其浓厚的传统土著文化的特点。春秋时期,这里成为吴、楚北上相峙的战场,归属多变。为对付吴国,群舒首当其冲为其所灭。鲁公十四年(前646年),楚灭英;文公五年(前622年)秋,楚成大心、仲归率军灭六,楚子燮灭蓼;十二年,灭舒;宣公八年(前601年)一说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灭舒蓼,这一地区后全属楚国。自公元前21世纪至春秋中期六国被灭的前后15个世纪中,以皋陶为首的东夷集团对皖西地区的开发起了主导作用,并形成以皋陶为首的东夷特殊文化。战国时期,属楚国。楚在北上东渐的战争中和统治近4个世纪里,建立了一批城邑。著名的有位于今霍山县境的邑及后期兴建的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这些废国的都邑、新设的军城及城邑大多为楚国县级行政区域中心。尤其是寿春邑还成为楚国的最后都城(前241年至前223年,改名郢)。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亡楚国,设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在今境内设可考的县有寿春邑、六县(治今六安市北)2个县。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九江郡属九江王英布的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英布降汉,仍之。五年,改封英布为淮南王(仍都六),九江郡改属淮南王。十一年七月,英布反汉,地属汉廷。十月庚午,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邑)九江郡(仍治寿春邑),在今地区境内先后设寿春邑、博乡(今市西南57公里石婆店乡石婆店村塘埂生产队)、成德(治今寿县瓦埠镇)、六县(治今六安市北白沙城)、安风(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阳泉(治今霍邱县临水镇)、龙舒(治今舒城县龙河口)7个县。今境内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所设的县于汉王元年正月属吴芮衡山王国(都邾,今湖北黄冈县境故邾城)。高祖五年正月,衡山国废为衡山郡,连同县改属英布的淮南国。十一年七月,归汉。十月庚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文帝七年(前173年),8个县所在的衡山、九江郡归汉。十二年,2个郡改属刘喜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十六年,2个郡归汉。四月丙寅,改九江郡为刘安淮南国(都寿春邑),改衡山郡为刘勃衡山国(仍都邾)。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封刘赐衡山国(仍都邾)。元狩元年(前122年),2个国均国除为郡,直隶汉廷。元狩二年七月壬子,封刘庆为六安王,分九江郡西部地区5个县置六安国(都六,仍治今市西9公里裴家滩遗址),今境内设六、安风、阳泉3个县,“六安”一名自此始。同时,撤销江南庐江郡,分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庐江新郡(治舒县,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城池埂),领12个县,在今境内设、龙舒2个县;寿春邑、博乡、成德3个县仍属九江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2个郡1个国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博乡县为“扬陆县”,改成德县为“平阿县”;废六安国为“安风郡”,改安风县为“安风亭”。更始元年(23年)冬,李宪据六安,自称淮南王。两年后,兵败归东汉。

〔东汉〕
初,恢复旧郡、县名,撤销博乡县。今境内设7个侯国(县)。其中,成德(治今寿县瓦埠镇)、寿春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九江郡(治寿春);六安国仍都六(都今六安市北,领5个县)设六、安风(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阳泉(治今霍邱县临水镇)3个县;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城池埂)领9个县,设龙舒(仍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县(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2个县(侯国)。建武十三年(37年),废六安国入庐江郡,改治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该郡在今境内设龙舒、县、六安、安风、阳泉5个县(侯国)。建初三年(78年),仍以故六安国封刘恭为六安王国(仍都六安)。和帝即位(89年)国除,复入庐江郡。兴平三年(196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治寿春)。建安四年(199年),袁术亡,复名九江郡。五年,曹操将扬州改治合肥,余仍之。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博乡县改名博安县(仍治今六安市石婆店乡),复置松滋县(改治今霍邱县西湖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撤销龙舒、县,今境仍属扬州(治合肥),设寿春(仍治今寿县城关镇)、成德(仍治今寿县瓦埠镇)2个县,属九江郡;六安(仍治今六安市西9公里裴家滩)、博安(仍汉博乡故城)、阳泉(仍治今霍邱县临水镇)、安风(仍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5个县,属庐江郡(改治六安,今裴家滩)。黄初二年(221年),分原庐江郡西北5个县置安丰郡(治安风),改属豫州(初治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即232年,徙治项,今河南沈丘县;正始九年即248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设安风、松滋2个县;庐江郡、淮南郡属扬州(治合肥,后回治寿春)。其中,庐江郡(汉建安十九年,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齐王曹芳于240~254年间改治六安,今六安市西部裴家滩)设六安、博安、阳泉3个县;淮南郡(仍治寿春县)于黄初二年(221年)改九江郡为曹邕淮南公国(仍都寿春)。四年,国除为郡。太和六年(232年),改淮南郡为曹彪楚王国(仍都寿春)。嘉平元年(249年),复为淮南郡(仍治寿春),设寿春、成德(仍治今寿县瓦埠镇)2个县。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仍旧制,复置龙舒县(仍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县(仍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今境内仍设安风(仍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2个县,属豫州(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安丰郡(治安风);寿春(仍治今寿县城关镇)、成德(仍治今寿县瓦埠镇)2个县属扬州淮南郡(均治寿春);阳泉(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舒(晋初复立,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龙舒、县、六县(晋初复名,仍治今六安市西9公里裴家滩)5个县属庐江郡(初治皖县,今潜山县梅城镇;后改治舒县)。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甲申,改淮南郡为司马允淮南王国(仍治寿春)。永泰元年(300年)八月,淮南国除为郡(仍治寿春)。永嘉乱后,北方士民纷纷南徙江淮、沿江、江南地区。五年(311年),豫州没入刘汉国石勒部,今境内全属扬州,仍旧县。

〔东晋〕
初,祖逖等北伐,收复豫州失地,今境内仍属扬州淮南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永昌元年(322年),侨置豫州于寿春。此后,随着北兵南进及叛将附北方政权,战场由淮北而进入江淮地区,不仅扬州南下侨置于江南,豫州也多次移驻江南及沿江地区。东晋初,侨置州郡一般领侨置郡县,少部分归属地管辖。“义熙土断”后,扬州正式退出江淮地区,今境内只属豫州了,境内侨置郡县朝夕变易,十分复杂。东晋初,境内仍属扬州淮南郡的县有寿春、成德(仍治今寿县瓦埠镇)2个县,属庐江郡(初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孝武间,废阳泉县,改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后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有舒、龙舒(仍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县、六县、阳泉县。东晋乱后,废成德等县。后侨置郡县遍布境内。如太元三年(378年),一说宁康元年(373年)侨置新蔡郡(治黥布故城,今六安市北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遗址),设新蔡(与郡同城)、阳(疑侨置于今六安市区东北18公里的洞阳村)、苞信县(疑治今六安市北15公里的鲍兴乡鲍兴村)、固始(疑侨置于市北15公里的双桥乡新城寺村)、宋县、慎县(均不详侨地,估计均位今六安市境)。太元八年(383年),侨置梁郡(治睢阳,侨于今寿县城关镇,并取代原寿春,后寿阳县)有睢阳、蒙县、虞县、谷熟、义宁(侨置今寿县板桥镇)、陈县、新汲、崇义、宁陵、安丰、阳夏、义昌等11个侨县,均位今寿县境内,初属徐州,后“土断”于今板桥镇附近,改属豫州。在梁郡之先还侨置过义阳郡(治义宁),领义宁(侨于今板桥镇)、宁昌2个侨县。安丰郡(改治安风故城,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设安丰县(改治安风故城)、松滋县(仍旧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太元九年,废安丰侨县,改置南新蔡郡,置霍丘戍。义熙间,在故六县境(今六安市)侨置弋阳郡(治弋阳),领弋阳、期思、乐安、茹由4个侨县。义熙十二年(416年),在今寿县安丰塘一带侨置陈留郡(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2.5公里),领浚仪(今板桥镇芍坡下)、雍丘(侨于板桥镇南30公里)、小黄(今寿县城关镇西北15公里的大店乡境)、白马、襄邑、封丘、尉氏7个侨县。
与东晋并峙的北方后赵于太宁四年(325年)攻淮南,掠逡遒,染指江淮地区。咸和三年(328年),取寿阳(今寿县城关镇)。七年,复入东晋。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今全境入后赵。太宁元年(349年),复入东晋。后赵在今境内设安风(仍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2个县仍属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安丰郡(仍治安风);寿春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属扬州淮南郡(均治寿春)。太和四年(369年)十月,晋将袁真降前燕,前燕封袁真为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并无具体设置。五年十一月,前燕亡,改属前秦。六年,复入东晋。建元十九年(383年)十月,苻坚攻陷寿阳。十一月,复归东晋。今境内前秦曾设安风、松滋县,改属东豫州(治许昌)安丰郡(治安风,均旧治);寿春县属扬州淮南郡(均治今寿县城关镇)。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今境内设舒县(仍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属南豫州庐江郡(治舒。泰始二年即466年,改属西豫州;泰豫元年即472年,回属南豫州);睢阳(侨置今寿县城关镇)、崇义(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蒙县(治今六安市马头镇)、虞县、谷熟、陈县、义宁、新汲、宁陵、宋县10个侨县,属南梁郡(治睢阳)。其中,大明八年(464年),复置义昌郡,领义宁、宁昌2个县;永昌元年(465年),撤并入睢阳县;宋末,复置义宁县。泰始七年(471年),还在今寿县境侨置高平郡,属北兖州。宋初,还在今寿县西部侨置南陈左郡;景平元年(423年),撤郡为县。孝建二年(455年),以蛮户复立南陈左郡,属豫州;大明八年(464年),撤南陈左郡为县。泰始四年(468年),复置南陈左郡,属南豫州。七年,南陈左郡改属豫州;齐建元二年(480年)废。安丰(仍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2个县仍属安丰郡(改治安丰)。宋将东晋南新蔡郡去“南”字,仍治黥布故城(今六安市北白沙城),领阳(疑侨置今六安市东北洞阳村)、新蔡(郡治)、固始(疑仍治六安市北双桥乡新城寺村)、西苞信(宋置,疑治今六安市北22公里的顺河乡古城村)、东苞信(疑东晋苞信县,宋改东苞信县,治今六安市北15公里的鲍兴乡鲍兴村)。陈留郡(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2.5公里),领浚仪(位板桥镇芍坡下)、小黄(位今寿县城关镇西北15公里)、雍丘(仍位今板桥镇南30公里)、白马、襄邑、封丘、尉氏等东晋侨县,位今寿县境内。元嘉七年(430年),新置茹田、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7个侨县,属弋阳郡。二十五年(448年),改属边城郡。大明八年(464年)废郡,4个县仍属弋阳郡。泰始二年(466年),改置边城左郡,属西豫州,设开化(治今六安市青山镇)、史水(治麻步山,今金寨县,已没入水库)等县。西汝阴郡(帖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设汝阴(郡治)、安城、楼烦、宋县4侨县。
〔北朝·北魏〕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进逼寿阳。天安元年(466年),占领淮西,在麻步山(今属金寨县麻埠镇,已没入响洪甸水库)置边城郡。景明元年(500年),南齐内乱,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降北魏,染指江淮地区,今境内大部属北魏。正始三年(506年),梁、魏大战,拔梁城(今寿县城关镇)。熙平元年(516年),属梁。正光五年(524年),梁趁北魏内乱之机,收复北方失地,今境全入梁境。北魏据寿春(梁)县于次年(501年)改南齐西豫州为扬州(治梁,改睢阳县为寿春县),设崇义(治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蒙(仍治今六安市马头镇)2个县,属梁郡(魏省梁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寿春、汝阴(帖治寿春故城)、西宋县属淮南郡(治寿春);浚仪(仍治今板桥乡板桥镇东北芍陂塘下)、雍丘(仍治今板桥镇南30公里)、封丘县属陈留郡(治今板桥镇东北2.5公里);长平县(位今霍邱县境)属北陈郡(治长平);安丰(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2个县属安丰郡(治安丰)。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今境内属豫州,仍宋旧制。建元二年(480年),撤南陈左郡,南陈左县、边水县改属南汝阴郡(治汝阴,今合肥市);梁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蒙县(治今六安市马头镇)、城父、崇义4个县属梁郡(治睢阳);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芍陂塘下)、小黄(仍治今板桥镇西北15公里)、雍丘(仍治今板桥镇南30公里)3个县属陈留郡(仍治板桥镇东北芍陂塘下);西南顿、和城、谯县、平乡4个侨县,均萧齐侨置,属西南顿郡(寄治豫州城,今寿县城关镇);汝阴(帖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楼烦、安城、宋县、陈县、平豫、固始、新蔡、汝南9个县,属西汝阴郡(帖治豫州城);安丰(仍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3个县属安丰郡(治安丰);改新蔡郡为北新蔡郡(仍治黥布故城);县仍属庐江郡。
〔南朝·梁〕
天监五年(506年),梁、魏大战后陆续收复江淮部分失地。普通五年(524年),北伐,收复江淮北部失地,今境入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反于寿阳,今全境入东魏。梁在今境内先后设县(仍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属湘州庐江郡(均治庐江,今庐江县城关镇南1公里)。寿春(仍治今寿县城关镇)、梁县(治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城父3个县,先后属豫州、南豫州梁郡(治寿春);梁县、蒙县(仍治今六安市马头镇)、陈县、新汲、义宁、崇义等县,属南梁郡(帖治寿春);汝阴(帖治寿春)、宋县(治今六安市马头镇)2个县属西汝阴郡(帖治寿春);良城县(帖治寿春)属武安郡(帖治寿春);安城、钜鹿、泰山3个县属普通五年(524年)新置于今寿县境内的新兴郡(治安城,兼安远戍所);蒙县(仍治今六安市马头镇)属北谯郡(治北谯,即故曲阳城,今凤阳县龙坝乡淮安村西南)。梁还在大通元年(527年),在今寿县境侨置北新安郡等。梁天监五年,克羊石城(北魏江州治,今霍邱县临水镇)、霍邱戍城(今城关镇)。六年十二月乙丑,置霍州(治岳安,今霍山县城关镇),设岳安、安城(帖治岳安)、义兴3个县,属岳安郡(治岳安);沛县、曲阳、相县、顺县属梁天监六年侨置的北沛郡;颍川、邵陵、天水3个县属梁侨置北颍川郡(治颍川);安丰县(仍治安风故城,今霍邱县河口附近),今霍邱县河口附近属安丰郡(改治故洛步城,旧名射鹄村,今霍邱县宋店一带);清化县属梁侨置平原郡;阳夏县属梁侨置梁兴郡;阳夏、长平梁侨置县属北陈郡(治卫山城,今霍邱县境内);南陈(帖治元康城,今霍山县城关镇,兼霍州、岳安郡、县治)、边水县属南陈郡(均梁侨置,帖治岳安);史水县(治麻步山,今金寨县麻埠镇,已没入响洪甸水库)属边城郡(治史水);史水、雩娄、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3个县属西边城郡(梁侨置,治史水,今金寨县麻埠镇);萧县、沛县、平阳县均梁侨置,属西沛郡;新蔡、乐安2个县均梁侨置,属乐安郡;淮南、新兴、清和3个县均为梁侨置,属淮南郡;新蔡(梁侨置,治故邑,今霍山县下符桥镇)、汝阳、固始(中大通三年即531年,改为蓼县,置安阳郡)3个县均梁侨置,属新蔡郡(治新蔡);谯县属南颍川郡(均梁侨置)。大同元年(535年),升安丰郡为安丰州(治安丰,今霍邱县安风故城),设安丰(改治安风故城,原霍邱县邵岗乡,今西湖乡许集村)、松滋(仍治霍邱县城东湖小圩子一带)、临水(初名决口县。大通三年即529年,改为临水县,今霍邱县临水镇)3个县属安丰郡(改治今寿县安丰故城,今寿县戈店乡境故安丰城遗址);陈留、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2.5公里芍陂塘下)、小黄(仍治今板桥镇西北15公里)、雍丘(仍治安丰故城,今寿县戈店乡境内,距板桥镇南30公里)4个县,属陈留郡(治陈留);许昌县属颍川郡(均梁侨置)。普通元年(520年),分霍州置义州(治木兰县),在安徽境内不领县。四年六月乙丑,分霍州设义州(治苞信,今河南商城县西南),设开化县(治今六安市青山镇),属边城郡(治边城,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中大通二年置陈州(治陈留,今临泉县东南高塘集一带),设安城(治今寿县板桥镇安城故址)、都立、新兴、义兴4个县,均梁置,属新兴郡(治安城),位今寿县境内。
〔北朝·东魏〕
武定六年(548年)八月,侯景反于寿阳,江淮北部地区入东魏,继而全境入东魏。在今寿县境设新兴、安城(位今板桥镇安城故址)、都立、义兴4个县,均梁侨置,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新兴郡。黄城(故小黄县城,位寿县板桥镇西北)、肥阳(梁宁陵县,位今寿县境内)2个县属谯州(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关镇北)下蔡郡(治黄城)。崇义(位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蒙县(位今六安市马头镇与寿县西南彭城乡一带)2个县属扬州梁郡(均治寿阳城,今寿县城关镇);寿春、汝阴(改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西宋3个县属淮南郡(治寿春);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安城遗址)、雍丘(仍治今寿县南30公里)2个县,属陈留郡;长平县(位今霍邱县境)属北陈郡(治长平);安丰(仍治寿县戈店乡故安丰城)、松滋(位今霍邱县城东7.5公里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2个县属安丰郡(治今寿县故安丰城);相县、西华、许昌3个县属颍川郡(治黄城,今板桥镇西北)。安丰县属霍州(治岳安,今霍山县城关镇)安丰郡(治安丰);新蔡(治今霍山县下符桥镇)、沛县、曲阳、相县、顺县5个县属北沛郡(治新蔡);南陈(帖治霍州城)、边水2个县属南陈郡(帖治霍州);颍川、邵陵、天水3个县属北颍川郡(治颍川),位今霍山县西北;安城(帖治霍州城)、义兴2个县属岳安郡(帖治霍州城);开化县(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属西边城郡(治边城,位今河南商城县东);边城郡(治麻步山,今金寨县麻埠镇,已没入响洪甸水库);新蔡(仍治下符桥镇)、乐安、颍川3个县属乐安郡等。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今境内属扬州(治寿阳城,今寿县城关镇)的有寿春(仍治今寿县城关镇)、汝阴(仍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西宋3个县属淮南郡(治寿春);梁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蒙县(仍位今六安市马头镇与寿县西南彭城乡一带)2个县属梁郡;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芍陂塘下)、雍丘(仍治板桥镇南芍陂东南岸)2个县属陈留郡(治浚仪);长平县(仍位今霍邱县境)属北陈郡(治长平);安丰(治今霍邱县城南19公里无期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7.5公里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2个县属安丰郡(治安丰);相县、西华、许昌、颍川4个县属颍川郡(治颍川)。属江州(天保二年即551年,废霍州及诸郡,存岳安郡,改属江州,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有:岳安(仍治今霍山县城关镇)、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2个县属岳安郡(治岳安)。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今境入陈,涉及合、霍、豫3个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设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属庐江郡(治庐江,今县城关镇南1公里)。霍州(陈复,仍治岳安,今霍山县城关镇)设岳安县,属岳安郡(治岳安);新蔡县(仍治今霍山县下符桥镇)属北沛郡(治新蔡);颍川、邵陵、天水3个县属颍川郡(治颍川),位今霍山县西北;临水(治今霍邱县临水镇)、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2个县属边城郡(治边城,今河南固始县境)。豫州(太建五年十月丙辰复置,治寿阳,今寿县城关镇)设寿阳、梁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城父3个县,属梁郡(治寿阳);蒙县(仍位今六安市马头镇与寿县西南彭城乡一带)属北谯郡(治北谯,今凤阳县龙坝乡淮安村西南);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2.5公里芍陂塘下)、小黄(仍治今板桥镇西北15公里)、雍丘(仍治今板桥镇南30公里)3个县属陈留郡(治浚仪);安丰县(位今霍邱县老三流集一带)属安丰郡(治安丰)。
〔北朝·北周〕
建德五年(576年)后,全境属北周,涉及扬、霍2个州。扬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于七年废弋阳、梁、东新蔡、淮南诸郡,对区划进行调整后设寿春县,属淮南郡(治寿春);崇义(仍治今寿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蒙县(仍侨于今六安市马头镇与寿县西南彭城乡一带)2个县属梁郡(治崇义);汝阴县(帖治寿春)属汝阴郡(治汝阴);浚仪(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芍陂塘北岸)、雍丘(治今板桥镇芍陂东南岸)、小黄(仍治今板桥镇西北15公里芍陂西北岸)3个县属陈留郡(治浚仪);长平、西华2个县,属北陈郡(治长平)。霍州(仍治岳安,今霍山县城关镇)设岳安、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2个县,属岳安郡(治岳安);安丰(今霍邱县东南19公里旧名无期村)、松滋(仍治今霍邱县城东7.5公里城东湖东岸)2个县属安丰郡(治今寿县境故安丰城);新蔡县(治今霍山县下符桥镇)属北沛郡(治新蔡)。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境内初仍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并州县,今境内设7个县,涉及寿、庐2个州:废南梁、淮南、北谯、汝阴、陈留等郡县,独存寿春县(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并撤蒙县入寿春县,改扬州为寿州(治寿春,领4个县),设寿春、安丰(仍治今寿县安丰故城)、长平、霍丘(开皇十九年,改霍丘戍为县,治今霍邱县城关镇)4个县;废霍州及有关郡、县,改合州为庐州(仍治合肥,今合肥市),设霍山县(三年,废霍州并岳安郡及诸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仍治今霍山县城关镇)、开化(仍治今六安市青山镇),改新蔡县为淠水县,迁治儒林岗(今六安市西)3个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寿州为淮南郡(仍治寿春县),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县),2个郡属扬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境内设9个县,涉及寿、蓼、霍3个州。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淮南郡为寿州(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设寿春、安丰(仍治今寿县安丰故城)、小黄(隋末复置,仍治今板桥镇西北15公里)、肥陵(隋末复置,仍治今板桥镇东30公里)4个县;四年,置霍州(治霍山,今城关镇),设霍山、应城、城3个县;四年,置蓼州(治霍丘,今霍邱县城关镇),设松滋(仍旧治)、霍丘2个县。七年,撤销蓼州及松滋县,并入霍丘县,改属寿州;撤销小黄、肥陵县,并入安丰县,余仍之。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霍州及应城、城2个县,并入霍山县,改属寿州,计设4个县,划属淮南道地理区。神功二年(698年),改霍丘县为武昌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霍丘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寿州改属淮南道(治扬州,今为市)。二十三年,划合肥县南部及庐江县西部地区设舒城县(治故舒城,今城关镇),属庐州(治合肥)。二十七年,改霍山县为盛唐县,改治驺虞城(今六安市区),仍属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寿州为淮南郡(仍治寿春),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分盛唐县南部复置霍山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寿春郡,余仍之。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2个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二载十二月,寿春郡复名寿州,庐江郡复名庐州,共设6个县。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国,仍唐旧制。吴武义二年(920年),在庐州置德胜军(仍治庐州,今为合肥市)。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闰五月癸丑,遥置昭顺军。庐州设舒城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德胜军。武义元年(919年),吴置清淮军于濠州;乾贞元年(927年),改治寿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月,遥改为忠正军节度使。寿州设寿春、安丰(治今寿县故安丰城遗址)、霍山(仍治今霍山县城关镇)、霍丘(仍治城关镇)、盛唐(仍治今六安市区。此县后梁开平二年即908年,遥改为山县;后唐同光二年即924年十月,复名盛唐县,但吴无此设置)。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代吴国,仍旧制,今境内设寿春、安丰(治故安丰城)、霍山、霍丘、盛唐5个县,均吴旧治,仍属清淮军节镇(治寿州)寿州(治今寿县城关镇)。唯后晋天福七年(942年),遥改盛唐县为来化县,南唐实未改;舒城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镇)庐州(均治合肥,今为市)。
〔五代·后周〕
显德四年(957年)三月,寿州入后周。五年三月,今境内全属之。今境内寿州改属忠正军(治寿州,改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设寿春(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安丰(仍治今寿县故安丰城)、霍山(仍治今霍山县城关镇)、霍丘(仍治今霍邱县城关镇)、盛唐(仍治今六安市区)5个县。显德五年三月壬寅,改庐州德胜军为保信军,又称庐州节镇(治庐州),设舒城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庐州(仍治合肥)。
〔北宋〕
显德七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开宝元年(968年),撤销霍山县,并入盛唐县(仍治今六安市区)。四年,改盛唐县为六安县(仍治今市区)。至道三年(997年),2个州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寿州(仍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设寿春、霍丘(仍治今霍邱县城关镇)、安丰(仍治今寿县故安丰城)、六安(仍治今市区)4个县;庐州(仍治今合肥市)设舒城县(仍治今舒城县城关镇)。熙宁五年(1072年),2个州改属淮南西路(治扬州)。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仍治下蔡)。八年,升六安县为六安军(治六安),六安县改属六安军。
〔南宋、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仍旧制。五月一日,南宋建立,仍旧制。建炎三年(1129年),将淮南西路改治合肥,今境内设5个县,分属寿春府、庐州和六安军:寿春府(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设寿春、霍丘(仍治今城关镇)、安丰(仍治今寿县故安丰城)3个县;庐州(仍治合肥,今为市)设舒城县(仍治今城关镇);六安军(治六安,今为市区)设六安县。建炎三年,金兵占六安。绍兴初,淮南西路改治巢县(今巢湖市区)。七年(1137年),庐州入刘豫伪齐。十一年二月,金兵陷寿春。三月,收复舒城县。又杨沂中收复庐州。十二年,升安丰县为军(治安丰),撤销寿春府,改设寿州(仍治寿春)。十三年,降六安军为六安县,撤销寿州,安丰、六安、霍丘、寿春4个县属安丰军。三十二年,升寿春为府(仍治寿春),安丰军及4个县改属寿春府。乾道二年(1166年),淮西路置司和州(今和县历阳镇)。三年,改寿春府为安丰军(改治寿春),仍领4个县。五年,淮西路还治合肥。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亡,复升六安县为六安军(仍治六安)。景定五年(1264年),降六安军为县,后复为六安军。
〔元朝〕
德二年(1276年)二月,因淮西制置使夏贵降元才失。其中,安丰军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降元。二月,六安军降元,改属蕲黄宣慰司。十三年,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淮西道宣慰司。二月,庐州降元,今六安地区全境入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庐州置淮西总管万户府(仍治合肥),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升安丰军为安丰路,置总管府(仍治寿春)。十五年,改为寿春府,降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3个县;升庐州为庐州路,属淮西道,仍设舒城县;六安军仍设六安县。十八年,改寿春府为安丰府(仍治寿春)。二十一年,在安丰县立万户府。二十八年十二月,今境全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淮西江北道(治合肥);庐州路(治合肥)设舒城、六安(降为六安县,仍治今市区,改属庐州路)2个县;升安丰府为安丰路(仍治寿春),设寿春、安丰(仍治故安丰城)、霍丘(仍治今城关镇)3个县;旋升六安县为六安州(治六安县,今市区),设六安县,领六安、英山2个县,仍属庐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起义爆发,江淮儿女奋起濠右。八月,湖北罗田人徐寿辉于多庄山(大堂寨)起兵,建立“天完国”。大宋龙凤五年(1359年)八月,迁都安丰(今寿县城关镇)。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解安丰之围。七月,解庐州围。二十四年七月,吴王朱元璋收复庐州路、安丰路,分别升为庐州府、寿春府,创建江淮行省(治庐州府,今合肥市)。不久,复为元兵所据。二十六年,吴兵收复今境。吴元年(1367年),降寿春府为寿州(仍治寿春),改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临濠府(仍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仍设寿春、安丰(故安丰城旧址)、霍丘(仍治今城关镇)3个县;庐州府(治合肥)设舒城县(今城关镇)、六安州(治六安县,今市区)设六安县。
〔明朝〕
吴二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仍旧制。八月,寿州所在的临濠府,六安州所在的庐州府改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升寿州为直隶州(仍治寿春),直隶中书省,今境内仍设3个县。四年二月,降寿州为散州,并将寿春、下蔡、安丰3个县并入寿州(仍治今寿县城关镇),改属临濠府,设霍丘1个县;六安州改属临濠府,撤销六安县入六安州(仍治今六安市区)。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仍治中立县,今凤阳县临淮镇)。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撤中书省,凤阳府及庐州府改隶六部。十五年,六安州回属庐州府。永乐元年(1403年),2个府改属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治今南京市)。弘治七年(1494年),升六安州故埠镇(巡检司驻地,故霍山县城,今城关镇)为霍山县(一说弘治二年)。终明之世,今境内设霍丘县、寿州属凤阳府,舒城县、六安州及霍山县属庐州府。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部入境,首克霍丘、寿州。十一年春,李自成部克六安城。十五年四月初二日,张献忠部入舒城,改名得胜州。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旧制。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成立,设滁和镇(治庐州府,今合肥市),庐州府属之。寿州、六安州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今境内仍设舒城县(仍治今城关镇,府属县)、六安州(仍治今六安市区)、霍山(仍治今城关镇,州属县)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庐州府(仍治合肥,今为市);寿州(仍治今寿县城关镇)、霍丘(仍治今城关镇)属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2个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2个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霍邱县改属直隶颍州(治今阜阳市区),升六安州为直隶州。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附郭阜阳县,今市区),霍邱县仍属之,庐州府、凤阳府寿州、颍州府改属庐凤颍道。同治四年六年甲午(1865年7月23日),寿州属凤阳府,霍邱县属颍州府,霍山县属直隶六安州,2个府个1州改属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舒城县仍属庐州府,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今境内所设寿州属凤阳府,舒城县仍属庐州府,霍邱县仍属颍州府,霍山县仍属直隶六安州,均属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宣统三年(1911年)11月4日夜,寿州淮上军起义。5日,光复寿州。上、中旬,光复霍邱、六安、霍山、舒城县。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部入境,首克舒城。四年,克六安城。七年,太平军与捻军会师于霍邱,再克六安城。八年,太平军与清军李续宾部大战,取得“三河大捷”。九年,太平军三克六安城。十一年八月,太平军撤离六安、舒城。同治五年,太平军撤离今六安地区境。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州为县,今境内寿县(仍治今城关镇)、霍邱(仍治城关镇)、六安(仍治今市区)、霍山(仍治城关镇)、舒城(仍治今城关镇)5个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霍邱、寿县、六安、霍山4个县改属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舒城县改属安庆道(治今安庆市)。10月2日,霍山、六安县改属安庆道。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属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废道,寿县、霍邱、六安、霍山、舒城(治所同今)5个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舒城县改属第三区(首县为合肥县),寿县改属第四区(首县为凤阳县),六安、霍山、霍邱3个县属第五区(首县为六安县)。10月10日,六安、舒城、霍山3个县属第三专区(专员驻六安县,今市区);寿县、霍邱县属第四专区(专员驻寿县,今城关镇)。早在8月间,开始筹建立煌县。10月4日,安徽省政府要求划归安徽省。10月10日,内政部批准,在豫皖交界的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县及河南省固始、商城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在原属六安县的金家寨设立煌县,改属河南省第九专区。次年3月,决定将立煌县改属安徽省第三专区。4月11日,行政院第948号指令,正式将立煌县划入安徽省第三专区。27年6月8日,舒城县沦陷于日本侵略军;8月29日,六安沦陷;8月30日,霍山沦陷,第三专区改驻六安县毛坦厂(今六安市毛坦镇),六安、立煌、舒城、霍山4个县属之;寿县(1938年6月5日沦陷;7月3日复)、霍邱2个县属第四专区(专员驻霍邱县)。10月,撤销第四专区,仍保留序号,所属寿县、霍邱县改属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为市区)。29年4月,改属第三专区(1939年11月,改驻立煌。1940年12月,改驻六安。后又回驻立煌)。7月,改第三专区为第二专区(驻六安,今市区)。34年11月,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5个县仍属第二专区(仍驻六安);寿县改属第十专区(驻田家庵,今属淮南市),直至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土地革命期间〕
境内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鄂豫皖根据地皖西部分。民国19年6月下旬,成立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府(驻光山县王家湾),是该根据地建政之始。20年3月,皖西五县边区(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苏维埃政府在金家寨成立。5月底,创立六安、霍山、霍邱3县苏维埃政府。5月1日,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辖六安、霍山、霍邱、商城4个苏维埃县;撤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旋成立六安县苏维埃政府。7月1日,成立鄂豫皖苏维埃政府。21年1月中旬,在河南新集成立鄂豫皖省。皖西(中心在今金寨县)部分自18年10月下旬至20年1月,先后建有霍山、六安苏维埃县。1月20日,组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先后建有六霍县办事处、霍邱县苏区政府(驻大顾店)。3月,皖西五县边区(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苏维埃政府在金家寨成立。5月底,创立六安、霍山、霍邱3个县苏维埃政府。5月1日,成立皖西北(道)特区苏维埃政府,辖六安、霍山、霍邱、商城4个苏维埃县;撤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不久,成立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先后辖六安、霍山、霍邱、红山、商城(分为赤南、赤城县)6个县。21年3月,改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为红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合霍、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增建五星县。10月,红四方面军撤出皖西,成为国统区。此后为游击区,也建有六霍、六安、霍山、霍邱、赤南等苏维埃县。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设的边区县极少,放到有关县讲,这里从略。23年,成立赤城县、赤南县苏维埃政府。24年(1935年)成立舒(城)霍(山)潜(山)边区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6年9月2日,跃进千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已没入梅山水库)。8日,解放舒城县城,先后建有寿六合霍县等民主政府。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皖西行署。11月29日,分设3个专区。37年2月,成立第四专区。38年1月,第四专区并入江淮行署第五专区。其中,二专区辖有舒城县;三专区驻舒六县三石寺,38年1月21日,迁驻六安城,辖有舒六(11月成立)、独山、霍山、岳北、六合、太平、六北、六南等边区县及六安市。属鄂豫皖边区一专区有霍固县、金寨县(9月,改立煌县为金寨县。11月下旬,改设金西县、金东县、金北办事处),属江淮行署第四专区的有寿县。38年4月15日,经调整,今境内设寿县(仍驻今城关镇)、舒城(今城关镇)、霍邱(今城关镇)、六合(驻今六安市苏家埠镇,习称六南县)、金寨(仍驻金家寨)、霍山(仍驻城关镇)6个县及六安市,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六安专区(驻六安市,今市区)。撤销六安市、六合县,恢复六安县,领6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六安专区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3月28日,六安专区增辖肥西县,领7个县。
1954年6月19日,撤销华东行政委员会,余仍之。8月5日,金寨县改驻梅山镇。
1959年7月30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将原属六安专区的肥西县改属合肥市,将原属芜湖专区的庐江县改属六安专区,领7个县。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以寿县、霍邱县各一部分组建安丰县,与寿县同属淮南市。4月22日,回隶六安专区,领8个县。
1961年4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合肥市的肥西县划属六安专区,领9个县。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丰县,所属区域分别还给寿县、霍邱县,六安专区领8个县。
1965年5月,六安县城关镇改为地辖镇。5月21日,庐江县划属巢湖专区(7月14日正式办理手续),六安专区领7个县。
1968年4月16日,六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9日,改六安专区为地区。
1978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六安市,六安地区驻六安市(今市区),领7个县2个市。
1979年2月27日,改六安地区为六安专员行政公署。
1980年5月13日,六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六安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六安地区的肥西县改属合肥市。10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六安地区辖6个县1个市。
1992年11月20日,撤销六安市、六安县,重新组建六安市,六安行署驻六安市区,辖5个县1个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六安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