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市含辖县处于长江北岸的皖西、皖中地区。全市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47′~31°16′与东经115°45′~117°44′之间。总面积15348.5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4%,是安徽省各区域面积第二位、领县较多的城市。市辖宿松、枞阳、太湖、怀宁、岳西、望江、潜山7个县及桐城市。其中,辖县区域总面积14807.2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65%。现设88个镇,113个乡。郊县以西、北、东三方包围城市。该市东以枞阳县、桐城市与贵池、铜陵市隔江相望,与庐江县相连;北以桐城市、潜山、岳西2个县分别与庐江、舒城、霍山3个县为界;西以岳西、太湖、宿松3个县与湖北省英山、黄梅县相接;南以宿松、望江、怀宁3个县及安庆市隔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彭泽2个县及安徽省东至县、贵池市相望。
安庆市区地处长江北岸,皖河、长江交汇处,皖西之中心。它头枕大龙山,南瞰长江,东逾菱湖,西跨皖河,具有“控制吴楚,保障江淮”的战略地位,向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明一统志》语),古人谓“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诗》),为沿江军事重镇,历史名城,安徽省最早的省会。现是安徽省省辖市,皖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安徽省长江工业带中最活跃的新兴工业城市、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也是国家一类外贸口岸。市区总面积541.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39%,分设迎江、大观、郊区3个县级市区。其中,市区18.4平方公里,郊区522.9平方公里,现设14个街道办事处,5个乡,5个镇。其四至,东连枞阳县,北接桐城市,西与怀宁县毗连,南以长江为界与贵池市、东至县隔江相望。
一、沿革
安庆市全市行政区域主要是宋(元为路)、明、清的安庆府所辖怀宁、桐城、潜山(元始置)、太湖、望江、宿松6个县旧域,枞阳县原属桐城县,岳西县主要部分原属潜山、太湖县。
〔先秦时期〕
历史上,这一带地区开发较早。最能代表这一地区古文明的要数位今潜山县河镇乡永岗村北500米的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多达2000余件,说明这里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又是淮夷部族南下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为群舒立国建邑之所。著名的方国有古皖国、群舒之国、桐子、宗子国。春秋时期,楚、越、吴先后北上,后期为楚地。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属九江、衡山郡。
〔西汉〕
汉初,先后属九江、衡山、庐江郡(国),在今市境内设松滋(治仙田,今宿松县柳溪乡,王莽改为“诵善”)、湖陵(今太湖县城晋熙镇东)、皖(今潜山县城梅城镇)、枞阳县(侯国,治今枞阳县下枞阳镇)。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设十三州刺史,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
仍为庐江郡,唯设皖县,属扬州。
〔三国〕
早在汉末,曹操曾染指皖城。建安十九年(214年),为吴国所守,在今市境内设皖、松滋2个县,属扬州庐江郡(仍治皖,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西晋〕
仍为扬州庐江郡,设皖、枞阳、宿松3个县。
〔东晋〕
初仍旧制。枞阳、松滋、皖县先后在战乱中撤销。义熙九年(413年),置晋熙郡及怀宁县(治古皖城),属侨置豫州,领新置怀宁、新冶(治今望江县城雷阳镇)、青城(今太湖县境内)3个县及侨置阴安(今枞阳县白柳乡)、南楼烦等县。
〔南朝·宋〕
仍为晋熙郡(治怀宁),属南豫州(2个豫州合并期间属豫州,后同),改青城县为太湖左县,增设吕亭左县(治今桐城市吕亭驿),余同晋末。
〔南朝·齐〕
南齐因之。今境属南豫州(在豫州合并期间属豫州)晋熙郡太湖左、吕亭左、怀宁、新冶、青城、阴安、南楼烦等县地。
〔南朝·梁〕
梁初属豫州,后改属西豫州,侨置更乱。太清二年(548年),改为晋州,除晋熙郡外,还有枞阳、高塘等郡。
〔北朝·北齐〕
天保六年(555年),北齐改为江州,领晋熙、龙安等郡,还有枞阳郡,领县更多而杂乱。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入陈。八年,复为晋州,领高塘、晋熙、枞阳等郡。
〔北朝·北周〕
太建十一年,入北周,领晋熙(治怀宁,领怀宁、太湖县)、高塘郡(治高塘,今宿松县城城关镇,领高塘县)、大雷郡(治新冶,今望江县城雷阳镇,领新冶县)3个郡。还有枞阳郡。
〔隋朝〕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并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领怀宁、宿松(治今宿松县城关镇)、太湖(开皇三年,改为晋熙县。治今太湖县城晋熙镇。十八年,复名太湖县)、望江(治今望江县城雷阳镇。开皇十一年,新冶县改为义乡县。十八年,改为望江县)、同安(治枞阳县下枞阳镇,隋实仍为枞阳县。十八年,改为同安县)5个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大业九年,同安县迁治桐城县城(今为市区)。十三年废,仍回下枞阳镇(今属枞阳县会宫乡焦岭)。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领5个县。不久,割宿松县置严州。五年,割望江县置高州;不久,改智州。六年,置舒州总管府(治舒州),后改都督府,管舒、严、智3个州5个县。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严州。八年,废严州,5个县统属舒州。九年,改舒州为东安州,后复为舒州。贞观元年(627年),废舒州都督府,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改为盛唐郡,同安县改为桐城县(唐改治今桐城市区)。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舒州,仍领5个县,仍属淮南节度使(治扬州,今扬州市)。
〔五代十国·吴国〕
初仍为舒州(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仍领5个县。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治合肥,今为市),又称庐州节度使,余仍之。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代吴国,仍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个县,属舒州。后升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仍领5个县。
〔五代·后周〕
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仍为舒州(仍治怀宁),仍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个县。
〔北宋〕
仍为舒州,为团练州,仍治怀宁,仍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个县。建隆元年(960年),升为防御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八年,在今怀宁县月山镇东北增置同安监,铸铜钱。政和五年(1152年)三月,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领5个县1个监。
〔南宋〕
初仍属舒州(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5个县。绍兴三年(1133年),舒、黄、蕲三州听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仍领5个县,改属沿江制置使司。庆元元年(1195年)十月乙丑,升为安庆府,怀宁为附郭县,仍之,复属淮南西路(改治合肥,今合肥市区)。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府治及附郭怀宁县迁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后还旧治。端平三年(1236年)十一月,迁治罗刹洲(今贵池市晏塘乡江中洲),后迁治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桐城县迁治今贵池市李阳河,怀宁县迁治皖口镇。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于宜城渡,府治及怀宁县迁往宜城渡(今安庆市区)。德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仍之。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道(治庐州路,今合肥市),立安抚司。十四年,升安庆府为路,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区),仍领5个县,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改属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二十八年十二月,安庆路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至治三年(1323年)初,析怀宁县清朝、玉照2个乡增置潜山县(治今县城梅城镇),计领6个县(自后安庆路定型,明、清为府,仍领6个县)。至正十二年(1352年),安庆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安庆路治为重镇。至正十六年,淮西帅兼淮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相余阙驻地。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安庆城为陈友谅部据守。十九年九月,朱元璋部攻克潜山、宿松等县城。十月,攻安庆城。二十年闰五月,朱部入安庆。二十一年七月,徐寿辉部占领安庆。八月,复入朱元璋部,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壬寅年(1362年)四月,复名安庆府,属大宋龙凤政权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吴二年(1368月)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今境仍属安庆府,领怀宁、望江、桐城、宿松、潜山、太湖6个县。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称南直隶,余仍之。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明宗室福王控制区,仍旧制。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仍旧制,6个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十八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均治江宁)。康熙元年(1662年),因操江军务并归江南总督,安徽巡抚驻安庆。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兼安徽省会(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安徽巡抚驻安庆。乾隆二十五年正式迁驻安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复名安庆府,余仍之(含同治元年,安徽省还治安庆)。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安庆府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兼道治。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裁撤安庐滁和道,改属皖南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革命党人光复安庆,成立安徽军政府。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次日,复为清兵占领。五月四日,太平军西征军再克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军在安庆城设安徽省,至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安庆保卫战失败止,太平天国安徽省省会一直设在安庆城,并于咸丰四年三月,改安庆府为安庆郡,领怀宁、桐城、潜珊(由潜山改)、太湖、宿松、望江6个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6个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6个县改属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10月2日,滁县、全椒、来安3个县改属淮泗道,六安、英山、霍山3个县改属安庆道,领16个县(兼省会、道治)。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2月初,北伐军第七军一、二师先后克宿松、太湖。3月6日,北伐军克安庆,6个县进入国民政府,直属安徽省。16年8月,本境仍设6个县,直属安徽省政府。17年8月废道,6个县直属安徽省,安庆城仍为法定安徽省会。18年3月,省政府第五次临时会议决定筹建安庆市,设市政处。4月,市政处改称市政筹备处。21年4月2日,6个县改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怀宁县,仍治今安庆市区,兼怀宁县治)。10月10日,6个县改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城晋熙镇)。11月10日,安徽省政府正式任命安庆市市长。25日,改安庆市为双联市,即以长江两岸为南市、北市。25年元月10日,析霍山、舒城、潜山、太湖4个县边境地区设立岳西县(治衙前镇)。6月5日,正式成立岳西县(驻天堂镇,今同),属第一专区,今市境内设7个县。27年1月13日,国民党将省会迁往六安等地,7个县仍属第一专区。6月12日,安庆城暨怀宁县、桐城县城相继陷落。6月19日,潜山县城陷落。7月26日,太湖县城陷落。8月4日,宿松县城陷落。望江县城也于次年2月陷落,唯岳西县地处山区,日本侵略军没有染指。11月10日,国民党在立煌县城(临时省会金家寨,1954年没入梅山水库)成立皖北行署,第一专区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第一专区直属安徽省。4月26日,第一专区改驻桐城县。原属第一专区的岳西县改属第三专区。抗战胜利后,仍为第一专区。35年5月18日,第一专区专员公署由桐城迁驻安庆城(怀宁县治),直到民国38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庆城,设立安庆市。早在37年12月11日,安徽省曾短暂由合肥迁往安庆。翌年3月,迁往屯溪。
〔附日伪建政〕
民国27年5月10日,日机轰炸桐城、安庆。6月12日,安庆沦陷。13日,桐城沦陷。17日,潜山县沦陷。7月26日,太湖沦陷。7月,安庆成立日伪“自治会”。8月4日,宿松沦陷。5日,桐城再次沦陷。8月26日,收复潜山、太湖。28日,收复宿松县。10月5日,收复桐城。28年2月20日,日军占领望江县。日军陷本区后,日伪政权相继成立。今安庆市区先后设日伪汉奸政权有怀宁、桐城、望江、宿松等县,初属“南京维新政府”又名“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市)。29年3月30日,改属汪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市)。31年,汪伪“安徽省政府”设“安庆办事处”,辖怀宁、桐城、望江、宿松、贵池、东流、铜陵等县。32年7月25日,改属汪伪在安庆设“安徽省第八专区”,领怀宁、桐城、贵池、东流、望江、宿松、至德、铜陵8个县,今市境有怀宁、桐城、望江、宿松4个县伪政权。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15日,正式举行投降仪式。9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正式接管这些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早在民国18年(1929年)7月,在宿松县东林寺第六高等小学建立宿松县革命委员会,为第一个苏维埃县级政权。嗣后有19年2月4日在今岳西菖蒲、王河、汤池、天堂一带发动的请水寨起义所建的潜山县革命委员会。20年12月,在宿松县边境地区所建蕲(春)宿(松)边区苏维埃政府。21年2月,创建宿松特区苏维埃(驻凤凰铺)政府。24年3月,在今岳西县石关乡创建舒(城)霍(山)潜(山)边区苏维埃政府等县级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境内抗日民主政权有民国30年1月在宿松县下仓创建的宿望湖区行政办事处,6月改名长宁行政公署(驻金塘护云庵)。10月,成立蕲(春)宿(松)太(湖)军政联合办事处。32年,在东至县香口毕家岔成立彭(泽)东联合办事处,至33年5月改为彭东至(德)联合办事处。33年10月在贵池县乌沙吴家口嘴创建沿江行政办事处等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34年9月,奉命北上,撤销。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前期有民国34年秋,创建黄(梅)宿(松)边区民主政府。36年10月,创建太湖县人民政府,均很快撤销。后期主要为民国36年11月15日皖西行署第一、第二专署在市境内创建的县级政权。其中,第一爱国民主行政专员公署所辖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潜怀等县及后增的太岳、太平、太望县、岳南、潜南、太西、太北区等。二专区辖桐城、舒城、潜北、怀宁东部地区及后增置的潜怀、桐潜县、岳北、潜北区。36年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本境先后属皖西行署一、二专区。38年4月15日,根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两专区合并,组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市)安庆专区(驻安庆市)。3月建安庆市,属皖西行署二专区。4月22日,安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6月20日,安庆专区专员公署正式成立,领怀宁(驻安庆市)、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桐城、桐庐(驻汤沟镇)8个县和安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该地区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仍建有8个县1个市。
1950年9月20日,安庆市与安庆专区合署办公。10月10日,撤销安庆市,改为怀宁县城关区。10月25日,复建县级安庆市,仍兼专区驻地。12月11日,怀宁县政府迁驻石牌镇。
1951年2月4日,桐庐县改名,易名湖东县(仍驻汤沟镇)。8月18日,安庆市改属皖北行署,委托安庆专区代管。
1952年4月上旬,安庆市改为组建中的安徽省省辖市,8个县仍属组建中的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安庆市改为专辖市,安庆市与8个县同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8年9月5日,安庆市改为地级市,仍属安庆专区代管。10月22日,安庆市与安庆专区合署办公。
1959年3月,安庆市改为地级市,仍为安庆专区代管。3月22日,撤销怀宁、望江县,改设怀望县,将怀宁县的广济圩划归安庆市,所设7个县仍属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1961年12月25日,安庆市改为省辖市,撤销怀望县,复设怀宁、望江县,8个县仍属安庆专区(驻安庆市)。
1965年5月5日,改安庆市为专辖市,与8个县同属安庆专区。
1979年11月4日,改安庆市为省辖市,8个县仍属安庆地区。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重新组建安庆市,将原所属江北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8个县划入安庆市。贵池县,改设贵池市,将贵池市、东至县、石台县划入新设的池州专区,至今未变。
二、市名由来及市辖区建置
〔市名由来〕
府治别称安庆,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南宋,初名安庆军。据《宋史·地理志》载:“安庆府,本舒州同安郡,德庆军节度。本团练州,建隆元年升为防御。政和五年赐军额。”“(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府。”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说,宋“舒州,亦曰‘同安郡’。政和五年赐额曰‘德庆军’。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初,升为府,以宁宗潜邸也。”康熙《安庆府志》也说:“安庆之名始自宋绍兴之季年,而府之升,由于宁宗之藩旧。”绍兴前后32年,实为中期。
上述史料足以说明,“安庆”一名源于徽宗赵佶御赐舒州同安郡为德庆军,南宋高宗赵构因在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就升原为自己的封地,今广东省境内的康州为德庆府,而在十七年,改同名的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十月,因早在淳熙十七年(1185年)出任安庆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的赵扩,后来成为宁宗,安庆军就成为他的“潜邸”,而升为安庆府。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府),除避重名和提高自己封藩地区的地位外,还有平安吉庆的意思,并系取同安郡和德庆军中间各一字合成的吉利语。舒州、同安郡,德庆军、安庆军及安庆府在景定元年(1260年)前,法定治所均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市区形成及建置〕
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开始建城,此后历代均未突破宋城藩篱。这座重城经封建社会的摧残,仅有几家私人作坊和小工厂代表着旧安庆的经济面貌。安庆初建市时,市区面积仅13.76平方公里。建成区,包括城墙内的2.1平方公里,也才仅有3.52平方公里。现市区总面积已达541.3平方公里(含皖河农场72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近20平方公里。现设3个县级市区,分设14个街道办事处,162个居民委员会,5个乡,2个镇。
建国前,早在民国36年(1947年)2月1日,大渡口镇划归安庆。38年3月23日,安庆市人民政府筹建。4月23日,安庆城解放,安庆市正式成立。建国40多年来,行政区域重大变化有:
民国38年4月初建市时,以怀宁县治及府城为基础,将旗杆、华中、护城、菱湖4个乡的26个自然村划为市区,总面积仅13.76平方公里。10月10日,撤销安庆市,并入怀宁县,成为怀宁县的城关区,仍兼安庆专区驻地。1950年10月25日,恢复安庆县级市,属安庆专区。12月11日,安庆专区将怀宁县迁往石牌镇;次年1月31日,政务院正式批准。8月18日,安庆市改为地级市,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委托安庆专区领导,设集贤、大观、枞阳、中心区4个县级市区。1952年4月12日,安庆市内定为安徽省省辖市。4月15日,撤销中心区,分别改集贤、大观、枞阳区为城中、城西、城东区。1955年6月17日,撤销城中区,设立郊区。9月16日,安庆市城东、城西区分别更名为东市区、西市区,仍为3个县级市区。6月24日,又将原属怀宁县的十里、集贤、肖坑、谷桥4个乡和安北、圣埠等乡一部分地区划入郊区。1956年5月,安庆市改为县级专辖市,属安庆专区。18日,撤销安庆市郊区。1957年11月5日,将东流县(今东至县)的大渡口镇及王墩、庆丰、大渡口3个乡划入市郊。1958年11月6日,安庆市与安庆专区合署办公。将怀宁县的广圩区所属圣埠、马窝、老峰、柘山4个乡划入安庆市。1959年3月,安庆市升为地级市,仍由安庆专区代管,仍兼专区驻地,仍辖城东、城西2个县级市辖区。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怀宁县的广济圩划归安庆市。1960年4月,改东市区为迎江区,西市区改为大观区。1962年5月14日,国营皖河农场划归安庆市。1963年6月,将怀宁县的光店、三义、马窝、老峰、叶祠公社(圣埠大队除外)分别划入怀宁、东至县,增设郊区,使安庆市仍领3个县级市区。1965年5月5日,将安庆市改为专辖市,仍属安庆专区,仍兼专区驻地。1979年8月6日,将怀宁县广圩区的新洲、长风、老峰、白泽湖4个公社及总埠公社的东风、向阳、沙桥3个大队及桐城县杨桥区的杨桥、花山、大枫3个公社和罗塘公社的将军、联兴、合兴、枞南4个大队及破罡湖、石塘湖水面划入安庆郊区。11月4日,安庆市改为省辖市,并将皖湖农场72平方公里划归安庆市代管。1988年8月17日,撤销安庆专区,将安庆专区所属江北怀宁、枞阳、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8个县改属安庆市,安庆市区仍辖3个县级市区。
迎江区:位于安庆市区东南部,以行政区域位于大江北岸而名。境内有街巷道路138条,主要街道有商业大街人民路、吴樾街,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业服务网点最集中的地区。现设4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该区初为枞阳、中心区。撤销中心区后为枞阳区。1952年4月15日,改为城东区。1955年9月16日,改为东市区。1960年5月22日,改为迎江区,至今不变。
大观区:位于安庆市区西北部,为全市的新兴工业区。境内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3.275公里,总面积21.3平方公里。现有街巷道路118条。现设6个街道办事处,53个居民委员会。该区初为大观、集贤区。1952年4月15日,分别改为城西、城中区。1955年6月17日,撤销城中区,并入城西区。9月16日,改为西市区。1960年5月22日,改为大观区,至今不变。
郊区:东起长河,西迄石门湖,南濒长江,北达集贤关,全区总面积522.9平方公里。现设5个乡5个镇及九狮桥办事处。该区始设于1955年6月17日。1956年5月18日,撤销郊区。1963年6月,复设郊区,至今不变。
三、市区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安庆市区是开发较早的地区。1980年夏,在市区7公里外的白泽湖乡发掘了一片距今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张四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丰富古文物,说明古文化十分发达。安庆市区在远古时期是淮夷南下的活动场所和古代战争中心。古为群舒地。春秋时期,为吴、楚争夺场所。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改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为九江王英布的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区城北乡白沙城)的九江郡(仍治寿春)地。汉王元四年七月,改封英布的淮南国(仍都六),仍为九江郡地。十一年十月庚午,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地属淮南国九江郡地。文帝七年(前173年),淮南国除,九江郡直属汉廷。十二年,为刘喜淮南国九江郡地。十六年四月丙寅,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仍都寿春),地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为九江郡,仍之,直属汉廷。二年,划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西南部改设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地改属庐江郡舒县。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今安庆市区主属舒县及为皖、枞阳县边缘地区。
〔附王莽新朝〕
王莽改舒县为昆乡,余仍之。
〔东汉〕
仍属扬州(先后治襄安、寿春、合肥等地)庐江郡(仍治舒)舒县地。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改治皖县(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十九年,吴拔皖城,魏庐江太守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吴庐江太守改治舒,仍属吴扬州(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区),为庐江郡皖、舒县地。
〔三国·吴国〕
属吴国扬州庐江郡皖县地。
〔西晋〕
仍为扬州(初治寿春。太康二年,移治建业)庐江郡(仍治舒),属舒、枞阳、皖县边缘地区。
〔东晋〕
初,仍属扬州庐江郡(初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孝武间,移治。后改治舒),为舒县地(皖、枞阳县废于东晋乱)。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割属豫州。义熙九年(413年),在古皖县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置晋熙郡、怀宁县,地属怀宁、阴安县,晋熙郡属豫州。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仍属豫州晋熙郡怀宁、阴安县和庐江郡舒县地。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改豫州为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仍之。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撤销南豫州。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三年五月辛酉,西豫、东豫州合并,改名豫州(仍治睢阳),2个郡仍属之。七年,庐江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晋熙郡仍属豫州(仍治睢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宋,仍其旧制。建元二年(480年),撤销南豫州,并入豫州,2个郡并属豫州。永明二年(484年),庐江郡改属南豫州(治于湖,今芜湖县王乡王)。四年,庐江郡改属豫州(西豫州,仍治睢阳)。七年,庐江郡复属南豫州。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仍旧制。天监三年(504年),豫州改治晋熙郡(今潜山县城),仍属庐江郡舒县、晋熙郡怀宁、阴安县地。普通六年(525年),豫州改名西豫州,又改名荆河州,治怀宁;改吕亭左县属枞阳郡,治枞阳(今枞阳县下枞阳镇),今地属晋熙郡怀宁县、枞阳县、阴安县地。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仍为晋熙郡怀宁县、枞阳郡阴安县地;部分地区属庐江郡,改属湘州(又名北湘州,治县,今庐江县城南1公里)。侯景乱后,北齐乘机占领安徽江北地区。
〔北朝·北齐〕
天保三年(552年),废湘州,庐江郡改属合州(治合肥,今为市区);天保六年四月丁卯,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区分属合州庐江郡、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怀宁、枞阳郡吕亭等县地。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北伐,很快恢复江淮地区,复改江州为晋州(仍治怀宁),地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北江州(治南陵,今属繁昌县)枞阳郡阴安县、合州庐江郡县地。十年十二月乙亥,合州、晋州入北周,庐江郡、枞阳郡均属合州;晋州仍。今地分别属合州庐江郡县、枞阳郡阴安县及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旧制。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地属熙州怀宁、枞阳县地。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仍治今枞阳县下枞阳镇),为怀宁、同安县地。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属扬州刺史部,仍为怀宁、同安县地。大业九年,迁同安县治于今桐城县城东门。大业十三年,复治今枞阳县下枞阳镇。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地属怀宁、同安县地。五年,分置皖城、安乐(寻省)、梅城、皖阳(七年,3个县均撤销,并入怀宁县)4个县,地属皖阳(治皖口城,今怀宁县山口镇)、同安县。七年,仍属怀宁、同安县地。贞观元年(627年),舒州改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间,同安县改治今桐城市区(时名山城,又名山焦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舒州改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改属淮南节度使(驻扬州,今为市区)。至德二载二月,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至德二载十二月,复名舒州(均治怀宁),仍为怀宁、桐城县地。
〔五代十国·吴国〕
唐末,地属吴王杨行密辖区。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治合肥),又称庐州节度使,仍属舒州怀宁、桐城县地。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代吴国,仍之。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之。
〔五代·后周〕
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仍为舒州(治怀宁),仍为怀宁、桐城县地。显德七年正月,北宋取代后周,改属淮南道,仍之。
〔北宋〕
至道三年(997年),舒州(仍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仍属舒州怀宁、桐城县地。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舒州,仍为怀宁、桐城县地。
〔南宋〕
初仍旧制。绍兴三年(1133年),舒州改听江南西路安抚使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改属沿江制置使司节制。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府,复属淮南西路(改治合肥)。嘉定十年(1217年),府治及怀宁县治迁治皖口城(今怀宁县山口镇),后还旧治。端平三年(1236年),先后迁治罗刹洲(今贵池市晏塘乡江中洲)、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仍为怀宁、桐城县地。景定元年(1260年),府治及附郭怀宁县治迁往今安庆市老城区,地属怀宁、桐城县。德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初仍之。自元至明、清,今安庆市区主要属怀宁县(治今安庆市老城区)。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区)改属江淮行省淮西道,立安抚司。十四年,升安庆府为路,属江淮行省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安庆路改属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二十八年十二月,安庆路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至正十二年(1352年),安庆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简称淮南行省,治扬州路),安庆路为淮南行省重镇,为淮西帅及行省左丞相驻地。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红巾军陈友谅部占领安庆。十九年,朱元璋部攻克安庆城。二十年五月,徐寿辉部占领安庆。二十一年八月,复入朱元璋部,改为宁江府(仍治怀宁县)。壬寅年(1362年),复名安庆府,属大宋,后为吴王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怀宁、桐城县地。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市区仍属江南行省安庆府怀宁县地。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称南直隶,余仍之。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明宗室福王控制区,后属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初入清,怀宁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康熙六年,还治芜湖)。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安池太道(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改治芜湖,余仍之。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庆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颍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安庆府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皖南道(治芜湖),余仍之。
〔附太平天国〕
咸丰二年一月十七日(1852年2月23日),太平军攻克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创设安徽省,治安庆城,改安庆府为安庆郡,今地仍属怀宁县。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安庆城沦陷入清军之手。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怀宁县直属安徽省(法定省会治安庆城)。3年6月2日,怀宁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8月,地属安徽省政府怀宁县。17年8月,怀宁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怀宁县改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怀宁县,均治安庆城)。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城晋熙镇)。27年6月12日,安庆城陷入日本侵略军。11月10日,名义上改属皖北行署(驻立煌县城金家寨。1954年,淹入梅山水库)第一专区。29年2月2日,第一专区直属安徽省。4月26日,第一专专员公署改驻桐城县。35年5月18日,将第一专区改驻安庆城。民国38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庆城。翌日,成立安庆市。
〔附日伪政权〕
民国27年(1938年)6月12日,日军沦陷安庆。7月,开始建汉奸政权“维持会”。日伪在安庆市区设怀宁县,并自28年2月,正式成立伪政府,先后属“南京维新政府”,又名“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市)。29年3月30日,改属汪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市)。31年,伪安徽省政府设立安庆办事处,辖怀宁、望江、桐城、宿松、贵池、东流、铜陵等县。32年7月25日,改属汪伪“安徽省第八专区”(驻安庆城),辖怀宁、桐城、望江、宿松、铜陵、贵池、东流、至德8个县。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接管怀宁县等汪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后〕
今安庆市区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市区及安庆专区怀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安庆市区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怀宁县、桐城县及安庆市。
1950年10月10日,撤销安庆市,为怀宁县城关区。12月11日,怀宁县迁驻石牌镇。12月29日,恢复县级安庆市,仍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驻安庆市)安庆市及怀宁县。
1951年8月18日,安庆市改为地级市,今市区分属皖北行署安庆市和安庆专区怀宁县。
1952年4月上旬,改属皖北行署安庆市和安庆专区(仍驻安庆市)及怀宁县等地。
1956年5月,安庆市改为安徽省安庆专区(驻安庆市)辖市。
1959年3月,安庆市改为地级市,仍为安庆专区代管。
1965年5月25日,安庆市改为专区辖市,由安庆专区领导。
1971年3月29日,安庆专区改为安庆地区。
1979年11月4日,安庆市改为省辖市。
1988年8月17日,撤销安庆地区,今市区仍直属安庆市,至今不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桐城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