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1°36′05″~31°46′42″与东经118°24′37″~118°41′41″之间。该市西临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北、东二面与江苏的江宁、溧水、高淳县相邻,南与芜湖、宣州市接壤。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68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9%。其中,市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建成区26平方公里。共设金家庄、花山、雨山、向山4个县级市区及市辖当涂县,下分设13个街道办事处,18个乡,13个镇。市政府驻湖北路。其中,市辖4个市区,13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3个镇;当涂县辖15个乡,10个镇。一、市名由来、城市形成及辖区、疆域
〔市名由来〕
马鞍山市中心是在原当涂县东北的采石镇金家庄矿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城市。市名以市境西北沿江东岸有一座酷似马鞍形,名叫马鞍山为名。此山是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山,为金陵(今南京市)西部军事重镇采石的东部战略要地。《通鉴纪事本末》就记载了南朝刘宋孝建元年(545年),刘宋王朝宗室南郡王刘义宣陈兵10万进攻金陵,发动反叛,在马鞍山被刘宋守将朱修之战败,西退江陵(今属湖北省)。康熙《太平府志》记载是:“山滨江,洲渚辅之,故宕崿不露。洲六七里,环山足,溆中可荡舟。”其山风景可与采石矶头媲美,山体“瘦削”“姿秀”,中有“小洞曲通,连贯不一。”此山开发较早,“志”载早在东吴赤乌年间就建有神祠。今马鞍山宾馆就座落在山巅之上。
〔城市形成〕
马鞍山市是1957年始建市的一座以钢铁生产为主体经济的工矿城市。它也是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安徽四大工矿城市、长江口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向称安徽的东大门,与铜陵市合称江南的“铜墙铁壁”。建成区工厂林立,马路宽广,林荫夹道;境内翠峦相属,马鞍山、西山、九华山、人头矶、荷包山、猫子山、雨山、佳山、葛羊山9座青郁迭翠的山峰环城耸立,市中心还有一个1平方公里的雨山湖公园,市西南有著名的采石风景名胜区,万里长江从城市的东北方向流过,风景十分秀丽,号称“九峰环一湖,翠螺触大江”的“江南一枝花”,成为安徽省甲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上海经济区最活跃的工业城市之一。
同时,马鞍山市也是安徽江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境内发掘10多处新石器和殷商西周时期遗址,说明早在3500多年前,这里的文明程度就很高。尤其是1985年7月后发掘的位于霍里镇杨坝村境内的邓家山,又称邓家坟商周遗址,属于长江下游湖孰文化,又叫吴文化类型。江南地区先民创造的高度文明,说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马鞍山市建市前,市区境内曾作过县以上治所的城镇要数东晋的牛渚城了。
牛渚城: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采石风景名胜区内。采石风景名胜区主景点为采石矶,又叫牛渚矶、牛渚岩等。牛渚矶典出“金牛出渚”的神话传说。采石矶名缘于山产五彩石而得名。据《江源记》说是“商侣于此取石”,因名彩石,并进一步说:“采石浮梁山下多铁锤,水落则见,有‘赤乌’字。盖昔人采五色石于此,因名山曰‘彩石’。”今太白楼文物陈列室里有1只斑纹清晰,五彩斑斓,高8寸,径1.2尺的石香炉,相传为东吴赤乌年广济寺僧掘井得此石,雕凿而成,后易地名采石。采石之名约始于六朝。刘子澄的《太平图经》也说:“岁输五色石,唐书作‘彩石’。”彩石山,康熙《太平府志》载:“高百仞,周一十五里,西临大江。”“一称翠螺山,形似螺浮水面。”为采石风景区主要部分,山上有江山好处亭,山中有蛾眉、燃犀、遥望、半山等亭榭及联璧台,山麓有谪仙楼,即太白楼。采石矶位于翠螺山下,下临万里长江,突入江中,高约50米,削壁矗立长江东岸。此处江面狭窄,惊涛击岸,形势十分险峻,向为与岳阳楼城陵矶、南京燕子矶齐名的“长江三矶”之首,古名牛渚圻、牛渚矶。《太平寰宇记》说:“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圻,古津渡也。”《舆地志》也说古时候山崖下有金牛从石洞中钻出而名牛渚。《晋书·温峤传》还煞有介事地记载,咸和四年(329年)三月,骠骑将军、江州刺史温峤平息苏峻乱后至此,闻水中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见水族覆灭后出现奇形怪状,并命名牛渚矶下为燃犀浦,燃犀亭也因此得名。
牛渚城,据曹重计撰《采石志》载,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安西将军兼南豫州刺史谢尚镇守牛渚,在此因山就势筑过南北长5公里,东西上1.5公里,下3.5公里,形如半月的牛渚城,又名月牙城、谢公城。《旧志》载其遗址,起自采石河上四喜桥(即城南门桥),东越黄埂塘,经四顾桥(即城东门桥,今名师姑桥),北至沙城村,西折直达横城埠,斜上抵障江门,形如月牙。以今地考之,位于今翠螺山麓,大抵包括今马钢三厂区在内的雨山乡大部,其西临江处以西山、望夫山、宝积山、翠螺山为天然屏障。该城至南宋建炎元年(1227年),由尚书右仆射李纲重修牛渚城,加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后毁圮。民国间仍在城隍庙的墙壁上看到“东晋遗城”4字。今遗址中有地名保城垾、新城垾、沙城村、西城村、横城埠等均在牛渚城遗址之内,今采石镇为古城余绪。采石为镇早在宋代就名采石镇,古为军戍要所。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为二区自治公所治地,仍为采石镇,又称北镇。民国初期,分为采石南、北镇。后期仍为采石镇,至今不变。
今马鞍山的建市史仅30余年,它的采矿冶炼史也仅有80余年。宣统三年,繁昌县桃冲地区居民胡尺君发现长龙山铁矿床。与此同时,青阳县人陈梅庭经过勘查,先后发现大磕山、长龙山、金石墩铁矿。“汉冶萍公司”职员、宁波人洪受之发现繁昌桃冲矿区后,经检验后认为该地矿产为“铁矿正线”,“矿质之美,可与大冶并驾。”从此,这一带以铁矿产区闻名于世。第二年,第一家私营“裕繁铁矿公司”在此开采矿石。接着,先后有福民、昌华、振巨、宝华、振冶、益华、福利民、宝兴(星)等官、商、军阀开办的铁矿公司开采铁矿。民国21年(1932年)10月24日至民国23年9月,国民党政府还准备在富矿区筹建中央钢铁厂,后因日本侵华军南下而搁浅。
民国26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马鞍山地区。为了掠夺战略资源,对矿区进行掠夺性开采。33年5月,日军因军事失利,停止马鞍山矿区生产。11月7日、20日,国民党政府接管全部矿区。
民国35年3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华东矿务局筹备处和马鞍山分矿,后改为局。次年2月,正式生产。7月,筹建皖南钢铁厂。不久,停办。37年10月,对马鞍山铁矿停工保管。11月,采矿停产。12月,紧缩全部停工,使矿区瘫痪,为国民党军队的江防重点地区。
38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马鞍山地区。5月2日,全面接管马鞍山分矿。5月13日,马鞍山市区仍属当涂县,调整为采石区,分设佳冯、聚贤、慈湖、霍里4个乡及采石镇,并对矿区进行恢复工作。6月1日,正式恢复生产。1950年1月1日,成立马鞍山矿务局,由南京市管辖。6月17日,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加快了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建设步伐。1953年2月19日,马鞍山矿务局改称马鞍山铁矿厂,直属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东分局领导。经过3年经济恢复工作,已在矿区的中心,解放初仅有87户人家的金家庄地区形成了工矿集镇。1954年2月17日,以当涂县金泉乡为基础,在金家庄成立马鞍山镇,属当涂县,为区级镇。1955年1月27日,析当涂县慈湖乡(原属慈湖区)、向山镇(原属霍里区杜新塘村)、马鞍山矿区(驻马鞍山镇)。6月27日,成立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为县级,隶属安徽省芜湖专区,由当涂县代管。
1956年4月19日,当涂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省民政厅关于马鞍山矿区划市的通知,与马鞍山矿区政府初步商定行政区域范围。5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内务部意见,成立马鞍山市筹备处。7月3日,撤销矿区政府,成立马鞍山市筹备处,改由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领导。10月12日,国务院第39次会议批准安徽省人民委员会9月15日《关于设置马鞍山市和铜官山市山请示报告》,决定以原当涂县马鞍山矿区的全部、采石镇的全部、向山镇、慈湖乡划入马鞍山市。又将雨山、汤阳、冯杨、霍里、尚钟等乡划入马鞍山市。11月18日,正式将原马鞍山矿区全部、采石区的采石镇全部、雨山乡的大部、宝庆乡的一部,霍里区尚钟、霍里、冯杨3个乡各一部划入马鞍山市,总行政面积为175平方公里。11月26日,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设马鞍山、向山、采石3个街道办事处,在城郊设立郊区。
1958年3月1日,将原属当涂县的冯杨、濮塘、霍里3个乡及宝庆乡红星农业社第一生产队、尚钟乡的尚钟农业社及聚星农业社的1个生产队划入马鞍山市。6月21日,将马鞍山市委托芜湖专区领导。7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将原属当涂县宝庆、尚钟乡所管辖的4个农业社及21个生产大队划属马鞍山市。7月30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正式下文,将当涂县的冯杨、霍里、濮塘3个乡的全部及尚钟乡的3个农业社及22个生产队及宝集乡的2个农业社及1个生产队划归马鞍山市。9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江宁县的前泰来、后泰来、谢家、晏公庙、湖泊塘5个自然村划入马鞍山市。至年底,马鞍山市区面积已增至259平方公里。10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原属芜湖专区的当涂、和县、含山3个县,4010平方公里划属马鞍山市,使其行政区域猛增至4269平方公里。10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撤销马鞍山、向山、采石3个街道办事处,成立马鞍山、向山、采石、郊区4个县级市辖区,使马鞍山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1959年3月23日,当涂、和县、含山3个县复属芜湖专区。1960年6月21日,原马鞍山市区改为金家庄人民公社,下设杨家山、塘西、江边、花山、雨山、慈湖6个分社;原采石区改为采石人民公社,下设3个居民委员会,1个家属委员会和1个蔬菜队。27日,向山区改为向山人民公社,下辖平山、向山、南山3个管理区。郊区则早在1958年11月由原5个乡33个高级农业社合并成立慈湖、雨山、霍里、濮塘、汤阳、霍罗、杜塘7个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为郊区人民公社,下设13个生产大队。1961年7月3日,将原属和县濮集公社的江中洲小黄洲大队15平方公里划属马鞍山市郊区人民公社,全市区行政面积已达277平方公里。10月5日,撤销郊区人民公社,恢复郊区,改设慈湖、雨山、霍里、濮塘、杜塘、霍罗、佳山、小黄洲8个公社。1962年下半年,撤销市区人民公社,恢复市辖区,共设金家庄、采石、向山3个区。1964年10月17日,马鞍山市人民委员会撤销金家庄、采石、向山3个市辖区,设立金家庄、塘西、雨山、花山、江边、慈湖、采石、向山8个街道办事处,为派出机构。1966年1月3日,撤销塘西街道办事处,并入金家庄街道,1967年改名为四新街道。1969年4月16日,撤销四新、江边、花山、雨山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马鞍山区,下设慈湖、向山2个街道办事处,撤销采石街道办事处,成立采石区。1972年3月27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原属当涂县银塘公社的七联大队和龙山公社金家大队的李何、小冲、王家、鲍家4个生产队划属马鞍山市。1975年9月9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马鞍山市区,增建为四新、花山、雨山、向山、郊区5个县级市区。1976年6月1日,正式撤销马鞍山市区和采石区,成立四新、花山、雨山、向山4个城区。1978年7月1日,马钢船山石灰石矿划入江苏省镇江地区。当年决定,撤销马鞍山市郊区。1979年10月8日,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撤销马鞍山市郊区。12月14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马鞍山市的四新区改为金家庄区。12月21日,四新区正式改名为金家庄区,下设金家庄、塘西、江边、慈湖4个街道。1980年9月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马鞍山市郊区。1983年3月,正式恢复郊区。1983年6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当涂县由宣城地区改属马鞍山市。7月1日,正式划属马鞍山市。1984年10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马鞍山市郊区,并入向山区。11月9日,市政府正式撤销郊区,并入向山区,成立向山街道办事处。向山区设2个镇,6个乡,1个街道。后马鞍山市恢复郊区。现市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近30平方公里,分设5个县级市辖区,1个市辖县,使全市总面积达1684平方公里。
金家庄区: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北部,东枕宁芜铁路,西滨长江,东北与向山区及江苏省江宁县为界,南与花山、雨山区毗连,行政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有幸福路、胜利路、长江路、联农路、恒兴路,以原设市前属当涂县的小村落金家庄为名。该市区为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源地,为民国时期开发马鞍山矿区的中心。建国后,为今市区最早的建成区。全区现设4个街道办事处,34个居民委员会,是马鞍山市重要的钢铁工业区,区政府驻金家塘路33号。
1954年2月17日,在金家庄成立马鞍山镇。1955年8月,在此成立县级马鞍山矿区。1957年3月9日,在此成立马鞍山市人民委员会,为马鞍山街道办事处。当时,建成区不足1平方公里。1958年10月28日,成立马鞍山区,为县级市区。1961年6月21日,改为金家庄人民公社。1962年下半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为金家庄区,仍为县级市区。1964年10月17日,撤销金家庄区,改设金家庄、塘西2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1月3日,将塘西街道并入金家庄街道。1967年,改名四新街道。1969年4月16日,成立马鞍山区,为县级市辖区。1976年6月1日,改马鞍山区为四新区,仍为县级市辖区。1979年12月14日,改四新区为金家庄区,仍为县级市辖区,至今不变。
花山区: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区,东连向山区,西界宁芜铁路,北连金家庄区,南接雨山区,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1.50平方公里,均为建成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驻在地。主要街道有解放路、湖北路、湖东路、红旗北路等,区名以境内花山为名。区政府驻城建路建设村4号。现设解放路、沙塘、湖东路3个街道办事处,36个居民委员会,是马鞍山市地方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该市区原属马鞍山市区。1960年6月21日,成立花山分社,属金家庄人民公社。1962年下半年,复为金家庄区。1964年10月17日,成立花山街道办事处。1969年4月16日,撤销花山街道办事处,并入马鞍山区。1975年9月9日,撤销马鞍山区,分出花山地区成立花山区。1976年6月1日,花山区正式成立,至今不变。
雨山区:位于市区的西南部,东滨雨山湖,西连西山,南与当涂县为界,北与花山、金家庄毗连。主要街道有湖南路、湖西路、红旗中路、雨山路、平湖路、三台路、西村路。行政区域总面积14平方公里。现设平湖、雨山、采石、安民4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区政府驻红旗北路23号,区以境内雨山为名,为市区主要生活区和钢铁生产的指挥中心,著名的采石风景名胜区座落在该区的西南部,也是该市的综合工业区。
该区原系当涂县采石区。采石镇向为该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距今1600多年的古牛渚城就座落在该市区的东部翠螺山下。1956年11月18日,正式将这一地区划属新建的马鞍山市。11月26日,成立采石街道办事处,农村属郊区。1958年10月28日,成立采石区,为县级市辖区。1960年6月21日,改设采石人民公社。雨山分社属金家庄人民公社。1962年下半年,撤销采石人民公社,改设采石区,仍为县级市辖区;雨山部分划属金家庄区。1964年10月17日,撤销市辖区,改设采石、雨山街道办事处,直属市人民委员会,为派出机构。1964年4月16日,雨山街道办事处并入马鞍山区,采石街道办事处恢复为采石区。1975年9月9日决定,撤销采石区、马鞍山区,从马鞍山区划出花山部分与原采石区并建雨山区。1976年6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不变。
向山区:位于市区的东南部,东、南为郊区包围,北与花山区相连,西与雨山区相连,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要街道为向山街道。区政府驻马向路北段,以境内向山为区名。为马鞍山市矿区和钢铁工业最早的开发区。
郊区:包围市区四周,东北与江苏省江宁县相邻,西南与当涂县接壤,西北濒临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行政区域总面积超过225平方公里。现设霍里、濮塘2个镇,雨山、佳山、慈湖、杜塘、冯桥、小黄洲6个乡,共68个行政村。为本市城乡结合部。
上述向山、郊区这两个市区多次并合。主要地区原属当涂县,小黄洲原属和县。1956年11月26日,设立郊区。后历年增入,逐渐扩大。1958年10月28日,成立向山市区。11月,郊区设慈湖、雨山、霍里、濮塘、汤阳、霍罗、杜塘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9年春,改郊区为郊区人民公社,下设13个生产大队。1960年6月27日,在向山区的建成区及矿区改设向山人民公社,下设平山、向山、南山3个管理区。1961年4月13日,撤销郊区人民公社,改设慈湖、雨山、霍里、濮塘、杜塘、霍罗、佳山、小黄洲8个公社。1962年下半年,恢复向山区。1964年10月17日,改向山区为向山街道办事处,直属市人民委员会,为派出机构。1969年4月16日,向山街道办事处改属马鞍山区。1975年9月9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马鞍山区,分建向山、郊区2个区。1976年6月1日,向山区正式成立。1979年10月8日,撤销郊区,并入向山区。1980年9月6日决定,恢复郊区。1983年3月,正式组建郊区。1984年10月29日决定,撤销郊区,并入向山区。11月9日,马鞍山市政府正式并入,使新设的向山区辖濮塘、霍里2个镇,6个乡及向山1个街道办事处。后恢复郊区,两区分立,至今不变。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1987年6月,在采石河、慈湖河两条古河道发掘的七亩田、高个山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说明这里开发较早。此后的商周文化遗址更说明马鞍山地区是古吴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西周及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时期,为“吴头楚尾”,及后起越国的争夺地区。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为越、楚争夺地区。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地先后属九江郡、会稽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今马鞍山地区属会稽郡(初治吴,今苏州市,有的史书称吴郡)丹阳县(治丹阳,今当涂县丹阳镇)东北地区(历汉、吴、西晋不变,而《水经》及《水经注》说秦置牛渚县[治牛渚,今采石],正史无载,误。秦末,丹阳县改属鄣郡(治故鄣)。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鄣郡属项羽所建的西楚国(治彭城,今徐州市)。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灭项羽楚国,改封为韩信楚国,丹阳县仍属鄣郡。六年正月,废韩信,改封刘贾为荆王,鄣郡改属荆国(都吴,今苏州市)。十二年,荆亡。十月辛丑,改封刘濞为吴王,改都广陵(今扬州市区),丹阳县仍属吴国鄣郡。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不久,封刘非为江都王,仍都广陵,鄣郡改属江都国。元朔元年(前128年)二月甲辰,丹阳县改封刘非五子之一为丹阳侯,丹阳县改为侯国。元狩元年(前122年),废江都国,鄣郡归汉。二年,以元年丹阳哀侯薨,无后,国除为县,仍属鄣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废鄣郡,改置丹阳郡,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以丹阳县(侯国)为郡名。元封五年四月,置十三部刺史,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旧《当涂县志》说汉也有牛渚县,元封二年改为姑孰县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扬州刺史部》(1975年第一版)将丹阳郡石城县也划入今当涂县与马鞍山市交界处,均误。
〔附王莽新朝〕
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丹阳郡为宣亭,丹阳县仍领今马鞍山市区。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名丹阳郡。
〔东汉〕
建武六年(30年),丹阳县属扬州丹阳郡(仍治宛陵)。兴平元年(194年),折冲校尉孙策渡江,首据牛渚。建安九年(204年),丹阳太守孙瑜(孙权从兄)迁驻牛渚,为丹阳郡临时治所。十七年,孙吴在建业(今南京市)建扬州,丹阳县仍属扬州丹阳郡(仍治宛陵)。二十四年,吴封孙胤为丹阳侯,丹阳侯国仍属扬州丹阳郡。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丹阳郡迁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侯国仍属扬州丹阳郡。
〔三国·吴国〕
黄武二年(223年),丹阳侯国(历2世,国除为县)属扬州(治建业)丹阳郡(治芜湖,今芜湖市老城区)。嘉禾初,丹阳郡还治宛陵,余仍之。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丹阳县仍属扬州丹阳郡(《晋书·地理志》均作“丹阳”为“丹杨”)。太康二年(281年),丹阳郡改治建业(后避司马邺讳,改为建康),丹阳县仍属扬州丹阳郡。
〔东晋〕
改丹杨郡守为尹。永和元年(345年),侨置豫州刺史赵胤曾移镇牛渚(今采石)。三年(347年),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尚出镇牛渚,兼作州治,并筑牛渚城。隆安二年(398年),豫州刺史庾楷也驻牛渚,直至九月十日为谯王司马尚之所败。今马鞍山市区仍属扬州丹阳郡丹阳县东北地区。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代晋,丹阳县仍属扬州丹杨郡。大明三年(459年),改扬州为王畿,丹杨郡改属王畿。升明二年(478年)九月丙午,改扬州刺史为牧,丹杨郡属扬州。
〔南朝·齐〕
升明三年四月,齐代宋,丹阳县仍属扬州丹阳(杨)郡。
〔南朝·梁〕
不久,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改元天监,丹杨(阳)县仍属扬州丹阳(杨)郡。不久,在牛渚设南丹阳郡,丹阳县改属扬州南丹阳郡。
〔南朝·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朝取代梁,仍之。天嘉五年(564年),废南丹阳郡,丹阳县仍改属扬州丹阳郡。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一日,大将韩擒虎攻下采石,平陈,丹阳县改属蒋州(治今南京市)。十一年,撤销丹阳县,一部分(含今马鞍山地区)改属重组的当涂县(改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一部分改属新置的溧水县(今属江苏省),2个县均改属蒋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蒋州为丹阳郡(治今南京市),当涂县属扬州刺史部巡察下的丹阳郡。从此,今马鞍山地区主要属当涂县东北地区。至1956年建市,隶属当涂县(县城治姑孰城,今城关镇)长达1368年。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年),杜伏威降唐,改郡为州,当涂县改属宣州(治今宣州市区)。三年(620年),在当涂县置南豫州,领当涂县。八年,废南豫州,当涂县改属宣州。贞观元年(627年),宣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当涂县改属江南西道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乾元元年(758年),当涂县改属江南西道浙西道节镇昇州。二年,在采石置采石军。上元二年(761年),当涂县复属江南西道宣州。贞元三年(787年),宣州改属宣歙道。十二年十二月乙亥,宣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元和六年(811年),罢采石军。大顺元年(890年),当涂县改属昇州。
〔五代十国·吴国〕
当涂县属吴国(907年至937年十月)昇州(治今南京市)。吴武义二年(920年),当涂县改属金陵府。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代吴国,改元升元,金陵府易名江宁府,当涂县升为建平军,仍属江宁府。保大(943~957年)间,改建平军为新和州。不久,改雄远军(均治今当涂县城),仍属江宁府,今马鞍山市区仍为其东北部。
〔北宋〕
开宝七年(974年)闰十月十八日,宋将曹彬克当涂,驻军采石。八年十一月灭南唐,改雄远军为平南军,改属建康军昇州(均治今南京市)。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平南军改属江南东路昇州(均治今南京市)。二年,升平南军为太平州,复置附郭当涂县,仍属江南东路。三年(978年),太平州增辖芜湖、繁昌县。从此,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行政区域及领县固定,今马鞍山市区一直属附郭当涂县。至道三年(997年),太平州改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
〔南宋〕
当涂县仍属江南东路太平府。建炎四年(1130年),太平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府。绍兴初,太平州改属江南东路。
〔元朝〕
德元年(1275年)二月,太平州入元,当涂县改属江淮行省太平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太平州升为太平路。二十八年,太平州改属江浙行省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二日,朱元璋攻下采石,占领当涂县城,升太平路为太平府。龙凤二年(1356年)七月,太平府改属大宋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龙凤六年闰五月三日,陈友谅据太平府,在采石杀害徐寿辉,建立汉国。闰五月五日,为朱元璋收复,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太平府。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当涂县仍属江南行省太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太平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均治今南京市),余仍之。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为福王政权控制,仍明旧制。当涂县属南直隶太平府,后属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弘光政权亡,地入清,当涂县仍属南直隶太平府。闰六月乙巳(8月19日),太平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十八年,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仍驻江宁)池太道(驻芜湖,今为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改池太道为安池太道(初驻池州。康熙六年,还治芜湖)。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太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安池太道(仍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太平府直属安徽省。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太平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53年3月6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占领采石,向江宁进发。从此,采石成为太平天国江防重地和与清军鏖战的重要战场。太平军建政时,改太平府为宁江郡,改治芜湖,属安徽省(治安庆郡);改当涂县为梁县,改治金柱关(位今采石南12公里)。在清廷与太平军的争夺战中,江南地区改由浙江巡抚兼管。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宁池太道(初驻宁国府,后因太平军占领沿江江南地区,改驻祁门县祁山镇)。太平天国失败后,安徽省还治安庆府,江南皖属府州县还属安徽省,仍其旧制。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太平府改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太平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道,当涂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当涂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8月,当涂县隶属国民党安徽省政府。17年8月正式废道,当涂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当涂县属安徽省第二区(首县为芜湖县)。10月10日,当涂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驻芜湖)。26年12月8日,日军沦陷今马鞍山市区。10日,沦陷当涂县城。从此,国民党流亡的当涂县政府到处流浪。名义上,自27年4月15日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区(驻今黄山市屯溪区)第九专区(驻泾县)。29年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先后驻宣城、泾县),仍属皖南行署区。34年11月,撤销皖南行署区,第六专区改驻芜湖县,直至解放。
〔附日伪、汪伪政权〕
自民国26年12月8日,日军占领当涂县后,积极扶植汉奸政权。28年,日伪“当涂县署”改为“当涂县政府”(驻今当涂县城关镇),属日伪在南京所扶植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市)。29年3月后,属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南京市)“安徽省政府”(仍设蚌埠市)。后属“安徽省第六专区”(设芜湖市)。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为国民党第七军接管。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后〕
民国38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当涂县及马鞍山矿区。5月13日,芜当专区在南陵县成立(中共皖南区党委会通知称芜湖分区),决定划设当涂市,为专辖市,兼芜当专区驻地,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今马鞍山市区仍属当涂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当涂县。
1950年5月25日,皖南行署撤销芜当专区,当涂县改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宣城专区,当涂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8月7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57年3月9日,马鞍山市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为省辖市。马鞍山市区正式脱离当涂县。
1958年6月21日,将马鞍山市委托芜湖专区领导。10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原属芜湖专区的当涂、和县、含山3个县划归马鞍山市。11月1日,正式办理交接手续。
1959年3月23日,当涂、和县、含山县复属芜湖专区。
1961年4月13日,马鞍山市复为省辖市。
1980年1月26日,马鞍山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7日,当涂县由宣城地区改属马鞍山市。6月30日,市、县交接工作完毕,从7月1日起,当涂县改属马鞍山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当涂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