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北与马鞍山市相邻,东南与宣城地区接壤,西南与池州地区、铜陵市毗连,西北与巢湖地区隔江相望。全市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8′~31°24′与东经117°57′~118°44′之间,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2%。分辖镜湖、新芜、马塘、鸠江4个县级市辖区及芜湖、南陵、繁昌3个市辖县。市政府驻镜湖区。其中,市辖4个区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近30平方公里,城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1°31′与东经118°43′之间。分设19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2个镇;3县总面积3087平方公里,分设44个乡,21个镇,计18个街道办事处,47个乡,23个镇。
一、芜湖市名由来及异名、建市及辖区
〔市名由来〕
芜湖为古湖泊名,今已涸为芜湖市区。汉创新县,以湖为名。解放后,建市,相沿古县名。芜湖作为县、湖泊名称,均见诸《汉书·地理志上》。该书记载:“清水(指青弋江)西北至芜湖入江。”《太平御览·地部》在介绍其名称和方位引用《宣州图经》的说法:“芜湖山在(芜湖)县西南,山因湖名之。汉末,于湖侧置芜湖县。以其地卑,畜(蓄)水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以名县焉。”《元和郡县志》说:“芜湖水,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宋代的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指出:“芜湖长七里,在(芜湖)县界。”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鸠兹邑设芜湖县,是以境内有芜湖而命名的。但《宣州图经》说芜湖县创始于汉末,是错误的。
〔异名及旧治〕
古芜湖县旧城先后有鸠兹邑及今老城区。异名有于湖、湖阴、中江、江城等。
汉代的芜湖县故城:位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名叫楚王城的地方,古名鸠兹邑。这一带是江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近人在蒋公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说明,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文化就比较发达。后来,在楚王城一带形成聚落,成为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古越人部落所建的氏族方国,名为鸠兹邑。“鸠”是一种类似鸽子的鸟雀。“鸠兹”,以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名。可见,远古时期,此处比较荒凉。春秋时期,随着吴、越势力北上,开发了由太湖通长江的中江运河。鸠兹邑就位于这条古代水上交通要道上而迅速发展,成为江南名邑。今咸保圩仍有鸠兹渡、鸠兹港等旧名,芜湖也有鸠江别称,今仍有鸠山、鸠江,都是由古鸠兹邑而来。
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因为不清楚它的建置沿革,因文人读史误句读而造成别称芜湖为“湖阴”、“于湖”的异名。
〔建市经过及市区建置〕
芜湖建市酝酿较早。它与安庆、蚌埠一样,早在民国16年(1927年)上半年就筹划建市,并分别成立了市市政筹备处。当年12月13日,还煞有介事地任命了芜湖市市长。民国19年9月,安徽省政府呈准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明令撤销芜湖市政筹备处。芜湖建市实始于解放后。
民国38年4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解放芜湖城后,决定成立芜湖市。4月27日,成立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10日,以芜湖城为基础,并将芜湖城北、扁担河以西直抵长江边8个乡划入市区,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由南京市代管,属省级市(与皖南、皖北行署平级)。5月12日,芜湖县人民政府在芜湖市成立。5月19日,全市所辖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人民政府成立。7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12日皖南行署正式迁驻芜湖市。8月6日,芜湖市改为皖南行署直辖市。自38年5月13日始兼芜当专区及芜湖县驻地。芜湖市为皖南地区的政治、交通中心。
1950年年初,成立郊区。4月4日,撤销第一至第四区人民政府。6月11日,郊区改为区公所,时辖5个区。1952年7月25日,恢复撤销的4个区人民政府,并改名为环城区、长街区、新芜区、河南区、郊区5个县级市辖区人民政府。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芜湖市改为安徽省省辖市。1953年5月26日,新设水上区公所。12月2日,改称市港人民政府。1955年8月5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12月19日撤销芜湖市河南区,并入环城区、长街区,芜湖市仍辖4个县级市辖区,仍兼芜湖专区及县驻地。1956年6月,郊区人民政府改为郊区区公所。6月13日,新芜、长街、环城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同年,将当涂的四山乡划入该市。1957年1月17日,撤销郊区区公所。2月13日,改设农业局。8月24日,恢复郊区区公所,与农业局合署办公。1958年2月27日,将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5月21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将芜湖市委托芜湖专区代管,仍为地级市。11月7日,芜湖市和芜湖专区合署办公。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芜湖县,并入芜湖市。1960年5月13日,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5个区镇改为人民公社。5月,将裕溪镇改为裕溪区。12月13日,恢复郊区区公所。1961年1月5日,安徽省人民委员批准,撤销芜湖市环城区和长街区,合并设立镜湖区;另设马塘区、四褐山区、裕溪口区,计设6个县级市区。1月14日,芜湖专、市分开,芜湖市属省、专双重领导,芜湖县保留名义,为芜湖市郊区。5月6日至7日,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5个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后改为区人委。12月25日,安徽省民政厅函告,芜湖等5市复为安徽省辖市。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分芜湖市复设芜湖县,仍驻芜湖市。1963年3月14日芜湖市决定,5月18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芜湖四褐山区,并入新芜区。8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芜湖市郊区,芜湖市仅辖4个县级市辖区。芜湖县城迁驻澛港镇。1964年6月5日,正式撤销郊区区公所。1968年5月1日,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余仍之。当年,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恢复芜湖市郊区,使市辖区增至5个区(新芜、镜湖、马塘、裕溪、郊区)。1971年1月3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芜湖县城由澛港镇迁往湾镇。3月1日,正式搬迁。5月20日,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四褐山区,使芜湖市领6个县级市辖区。10月8日,四褐山区复建。1972年3月20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上报国务院,将地辖芜湖市改为省辖市。12月30日,国务院批复,由省里定,报国务院备案。省里改为省辖市,并于1973年2月25日报告备案。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行署迁宣城县,将芜湖县改属芜湖市领导,辖6个县级市辖区和1个县。8月13日后,市、区、县革命委员会均改称人民政府。1983年6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青阳、南陵3个县及1978年12月成立的县级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领导,使芜湖市辖6个县级市辖区和4个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并将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郊区。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将芜湖市辖青阳县划属池州地区,芜湖市仍领5个区3个县。1990年2月28日,民政部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月3日上报撤销芜湖市裕溪口、四褐山区及郊区,增设鸠江区,使之仅辖镜湖、新芜、马塘、鸠江4个区3个县,至今不变。
镜湖区:位于市区中部,北至五里汀、芜屯公路,南靠青弋江北岸,东起棠桥村,西至中山路,面积9.4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区原为成立于1951年的长街区、环城区2个区范围。1958年8月5日,撤销河南区,并入长街区、环城区。1961年1月5日,撤销长街、环城2个区,合并组建镜湖区,以市中心镜湖为名。1990年2月28日,将原属郊区赭山乡的高砻村、赭山村和鸠江乡的新建村、杨场村划入镜湖区,奠定了现行政区域。该区为芜湖市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芜湖的老城区,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主要街道有九华山路、建设路、康复路、二街、花津路、镜湖路和长街。镜湖公园、赭山公园、九连塘公园及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及医卫科研单位大部集中在此区境内。尤其是二街、长街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街。
新芜区:位于芜湖市区西部,长江岸滨。创建于1951年,翌年7月1日正式成立。所辖区是近代向江滨发展的新建成区,是旧芜湖城的长江沿岸部分,故名新(的)芜(湖)区。1990年2月28日,将原属郊区赭山乡的濮家山村、龙桥村、弋矶山村和西江乡的棠桥村、香店村划入,奠定了现在的范围。现辖6个街道办事处,主要街道有中山路、北京路、劳动路、长江路、新芜路和吉和街,为芜湖港口及重工业区。
马塘区:位于市区的南部,南抵青弋江岸,东南连马塘乡,西南接芜湖县澛港乡,西滨长江,北滨青弋江地区,为清末民初芜湖米市的集中地区,现为芜湖市工业区。1951年设河南区,翌年7月正式成立。1955年8月5日,撤销河南区,并入环城、长街区。1961年1月5日,撤销环城区、长街区,以原划入该两区的河南区为基础,改设马塘区,以境内马塘乡为名。1990年2月28日,将原属郊区马塘乡和赭山乡的铁桥村、爱国村划入马塘区,奠定了今范围。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主要街道有芜钢路、中山南路、弋江路、芜南公路等。
鸠江区:位今芜湖市北部,包括江北裕溪口镇和二坝建成区及东及南部郊区,是芜湖市辖区面积最大的区,北包长江北岸,江南与当涂县接壤,东依扁担河,西濒长江,南与芜湖县相连,区人民政府驻四褐路。它的建置比较复杂,始于1951年郊区。1959年3月22日,撤销芜湖县,郊区加上芜湖县范围。1961年1月5日,基于郊区面积太大,在芜湖市区北部,西临长江一带约5.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增设四褐山区,以境内的四褐山为名,是芜湖市新辟的重工业区。又在芜湖市西北角的长江北岸的裕溪口港口区及二坝火车站区约2.2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增设裕溪口区,为芜湖市的水陆交通枢纽。郊区仍然保留。1961年12月15日,恢复芜湖县,改属芜湖专区,郊区面积相应地缩小。除后来增辖的从当涂县划进的大桥公社外,使芜湖市郊区范围大体奠定。1963年5月18日,撤销四褐山区,并入新芜区。8月,撤销郊区,分别划入新芜、马塘等区。1968年,又恢复郊区。1970年,恢复四褐山区。1983年6月7日,将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郊区。1990年2月28日,撤销裕溪口区、四褐山区及郊区,改设鸠江区,以境内鸠江命名。包括原裕溪口区、四褐山区及郊区的大桥镇、四山乡(1956年由当涂县划入)、官徒乡、西江乡(不含棠桥村、香店村)、鸠江乡(不含新建村、杨场村)。该区为芜湖市交通枢纽、重工业新区及城乡结合部,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主要街道有长江路北段、褐山路、迎江路、四湾路、沿江路、新裕路等。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芜湖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古为蛮夷居住区。其中,鸠兹邑就是该地区土著中图腾鸟的部落方国的都邑。西周及春秋时期为吴国势力范围,后为吴、越、楚争峙场所。春秋末、战国时期,主要属楚国,由“吴头楚尾”变为“三楚”之一。早在春秋时期,随着中江运河的开凿,在两岸就形成鸠兹邑(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处)、宣邑(今南陵县青弋江镇)这两个早期的港口城邑、军事要塞和都邑。至楚国东渐后,已成为楚国北上东渐的后方基地,为安抚守边将吏思乡之情,楚人还在今当涂县丹阳镇将故都丹阳名移植到东楚来,并改芜湖境内的山为荆山,这不仅是春秋时期“吴头楚尾”的证据,也是此后“三楚”由来的证据。当时的陵阳、丹阳、鸠兹(后称楚王城)、宣邑等都是楚国在本地区或境外所设的重镇都邑或为驻兵戍守处。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江南地区楚贵族势力仍很大。二十五年平江南,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今境属丹阳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鸠兹邑、宣邑等属之。秦末,丹阳县改属鄣郡(治故鄣,位今浙江安吉县北)。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今境内3个县分别改属西楚霸王项羽所封的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区北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庐江郡宣城(治今南陵县青弋江镇)、春谷(治今繁昌县荻港镇南苏村)2个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芜湖县(治鸠兹邑)。高祖四年(前202年)七月,改九江国为淮南王国(仍都六),余仍之。五年正月,灭项羽,改封为韩信楚国,鄣郡属之,余仍之。六年(前201年)正月,鄣郡属荆王国(都吴,今苏州市),余仍之。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吴王国(都广陵,今扬州市)。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为刘赐庐江国(都番阳,今江西波阳)。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改属江都王国(都广陵)。四年,庐江王刘赐徙封为衡山王,江南庐江郡直属汉廷,余仍之。元狩二年(前121年),撤销江南庐江郡、鄣郡,改设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境内仍设宣城、芜湖、春谷3个县。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3个县改属扬州刺史部(中央监察区)丹阳郡,余仍之。
〔附王莽新朝〕
改丹阳郡为宣亭,3个县仍属扬州刺史部宣亭。
〔东汉〕
复宣亭为丹阳郡,撤销宣城县,今境内芜湖、春谷2个县仍属扬州丹阳郡。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渡江,地属孙吴控制区,仍东汉旧制。建安十七年(212年),2个县改属吴国扬州(均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仍治宛陵)。但市区开发较晚,原为低洼地。
〔三国·吴国〕
黄武二年(223年),芜湖县迁治于今芜湖市鸡毛山高地,兼丹阳郡治(后改治建业。嘉禾初,迁治宛陵),复宣城县(仍治青弋江镇),3个县仍属扬州(治建业)丹阳郡。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改元太康,芜湖、春谷、宣城3个县属西晋扬州丹阳郡(《晋书·地理志》作丹杨郡,与州均治建业,今南京市。愍帝立,为避讳改建康)。
〔东晋〕
永嘉乱后,北方流民纷纷南徙,不少随元帝渡江,涌入芜湖。芜湖县仍属扬州丹杨郡(大兴元年三月,改丹杨太守为尹)扬州治所也随兼职将领驻地多移。如东晋元昌元年(322年),王敦自领扬州牧,就曾在芜湖城筑王敦城;咸和四年(329年),在芜湖侨置豫州,以庾亮为豫州刺史;兴宁三年(365年),桓温为扬州刺史,驻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境内);宁康元年(373年),桓冲为扬州刺史,曾镇姑孰(写成“姑熟”,今当涂县城关镇),常与丹杨郡常同治建康(今南京市)。兴宁初,移宣城郡治芜湖;不久,还宛陵(今宣州市区)。宁康二年,在芜湖县城侨置上党郡、县及襄垣县。不久,撤销上党郡,襄垣、上党2个侨县改属侨置的淮南郡(治于湖县治),初属扬州;太元初,改属侨置的豫州。义熙九年(413年),撤销芜湖县,并入襄垣县,侨置的襄垣县客夺主号,取代吴迁治至今芜湖市区仅190年的芜湖县,与上党侨县同改属扬州淮南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代东晋入宋,治于芜湖县故城的襄垣、上党2个侨县仍属扬州淮南郡。元嘉九年(432年),撤销上党县,并入襄垣县,仍属扬州淮南郡。侨置芜湖县故城60年的上党侨县。大明五年(461年),淮南郡改属侨置的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淮南郡改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淮南郡改属侨置的南豫州(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六月壬午,淮南郡复属扬州。升明二年(478年)九月丙午,改扬州刺史为牧,淮南侨郡仍隶扬州。
〔南朝·齐〕
升明三年四月,齐代宋,地入南齐。襄垣县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淮南郡。建元二年(480年),淮南郡改属豫州。永明二年(484年),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于湖)。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地入梁,襄垣县仍属南豫州(初治历阳,天监二年改治姑孰,今当涂县城关镇)淮南郡(治姑孰)。普通二年(521年),豫州刺史裴邃改驻合肥,淮南郡改属扬州。简文帝时改属南豫州(治姑孰。承圣元年,改治宛陵)。
〔南朝·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代梁,地入陈朝,仍属南豫州(治宛陵)淮南郡(治姑孰)。太建初,改属宣州(治宛陵)。太建八年(576年),封陈叔彪为淮南王。太建末,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丹阳郡,改扬州为蒋州,以境内蒋山为名,治江宁(今南京市),废南豫州并淮南郡,撤销襄垣、繁昌、西乡等侨县及丹阳县,并入当涂县,并将当涂县徙治东晋后的重镇姑孰,使当涂县正式定居江南,属蒋州,芜湖故城废为当涂县属镇。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蒋州为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余仍之。
〔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置南豫州,复南朝旧侨置州名。治当涂,领当涂、丹阳2个县。八年,废南豫州,当涂县改属宣州(治今宣州市区)。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丹阳县,并入当涂县;宣州属江南道(地理区划,非行政区划)。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东道(治苏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当涂县改属江南东道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乾元元年(758年),当涂县改属江南东道昇州(治今南京市)。上元二年(761年),当涂县复属江南东道宣州。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属浙西道节度使(治昇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宣歙道(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宣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并在今马鞍山市采石镇置采石军。大顺二年(891年),改为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观察使。天四年(907年),割当涂县南乡(5乡)及宣城县西乡(2乡)复置芜湖县(《读史方舆纪要》说复于大顺间),使废弃近320年的芜湖县得以恢复;不久,因唐亡而废,复为当涂县芜湖镇。
〔五代十国·吴国、南唐〕
吴恢复宁国军节度,领江南地区宣、歙、池3个州,治宣州(今宣州市区),当涂县仍属宣州。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地入南唐,南唐析当涂县及宣城县复置芜湖县,为充畿辅,将宣州的当涂、广德及新置的繁昌、芜湖县改属西都江宁府,当析于南唐代吴初年。《太平寰宇记》说南唐析当涂、宣城2个县地复置芜湖县,属昇州,不够准确。因吴昇州,徐温建节建康军。吴武义二年(920年)七月已改为金陵府,南唐改为江宁府,建西都,早已不是昇州了。
〔北宋〕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南唐亡,地入北宋,芜湖县改属建康军(昇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属江南东路(治昇州)。二年,升平南军为太平州(仍治今当涂县城关镇),芜湖县改属太平州,仍属江南东路。至道三年(997年),太平州(《舆地纪胜)说咸平元年即998年升太平府)改属江南路(仍治昇州)。天禧二年(1018年),太平州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昇州。江南路分东、西路,还有天禧四年即1020年、天圣八年即1030年两说)。
〔南宋〕
芜湖县仍属江东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太平州。建炎四年(1130年),太平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建康府。绍兴初,改属江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
德元年(1275年)二月入元,属江淮行省(初治扬州。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改驻杭州路。二十三年,复迁扬州,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时改称江浙行省。至元二十六年,江淮行省复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江浙行省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天历二年即1329年改集庆路,治今南京市)太平路(宋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为太平路)。元末,朱元璋南下,太祖乙未年(1355年)六月,升太平路为府。龙凤二年(1356年)七月,在应天府(改元集庆路,治今南京市)建江南行省,芜湖县属大宋江南行省太平府。龙凤六年闰五月,陈友谅据太平府,很快为吴军(朱元璋部)收复。太祖丁未(1367年)正月,芜湖县属吴王朱元璋部江南行省太平府。
明清两代,芜湖县(治当涂,今芜湖市区)均属太平府(治当涂,今当涂县城关镇)。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芜湖县仍属江南行省太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废江南行省,改称南京,太平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太平府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太平府直属南直隶(治今南京市),后称直隶南京,又称南京。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后,初属明宗室福王控制区,后属南明弘光政权,仍明旧制,芜湖县属南直隶太平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芜湖县仍属南直隶太平府。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太平府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十八年,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驻江宁)池太道(驻芜湖)。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改池太道为安池太道(驻池州。康熙六年,还治芜湖)。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太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安池太道(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太平府直属安徽省。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太平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
在清廷与太平军展开拉锯战期间,名义上改由浙江巡抚兼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宁池太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后再迁祁门县城,今祁山镇)。太平天国失败后,安徽省复治安庆,江南皖属地区还属安徽省,仍旧制。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太平府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皖南道(治芜湖)。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芜湖为革命党人光复,成立军政分府。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五日(1853年3月4日),太平军占领芜湖;不久,弃守。6月4日,再克芜湖。太平军建政时改太平府为宁江郡,改治芜湖,并在芜湖设龙江关。后属太平天国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二十日,太平军撤出芜湖止。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芜湖县属安徽省芜湖道(道尹驻芜湖),管辖皖属江南地区23个县(含后期划入江西的婺源县)。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3月6日,北伐军江右军第六军进驻芜湖。8月10日,国民党(宁方)安徽省政府成立于安庆。8月21日,迁驻芜湖。10月,省会迁安庆。同年,国民政府拟成立芜湖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并于12月13日任命了芜湖市市长。17年8月废道,芜湖县、市政筹备处直属安徽省。19年9月,因芜湖市成立不起来,中央明令撤销芜湖市政筹备处,芜湖县仍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试行首县制,芜湖县为安徽省第二区首县,领芜湖、当涂、繁昌、和县、含山、无为6个县。10月10日,改为专区,为安徽省第二专区,兼专区驻地。26年12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芜湖,成立“芜湖地方维持会”。27年春,改称“芜湖县自治会”。29年3月,改为汪伪“芜湖县政府”。27年4月15日,芜湖县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驻今黄山市屯溪区)第二专区(因芜湖县城沦陷,名存实亡。后属汪伪“安徽省第六专区”,兼专区驻地,并建芜湖市、县两个建制,直至34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当年7月,撤销第二专区,仍保留序号,流亡的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第九专区(专员先后驻宣城、泾县)。29年8月6日,改皖南行署第九专区为第六专区(驻宣城。34年,迁驻泾县。抗战胜利后,改驻芜湖),芜湖县改属第六专区。34年8月中旬,新四军敌工部在江北建立芜湖县行政办事处,准备接收芜湖县。中共皖南地委还任命了芜湖县长。8月19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芜湖。9月,中国共产党建芜湖县人民政府,但10多天就北撤。9月22日,国民政府将芜湖县政府由南陵俞家埠迁回芜湖。10月20日,芜湖市政筹备处成立。11月,国民政府撤销皖南行署,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第六专区,兼专区驻地。35年8月7日,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后因市、县区域划分争议,芜湖市没有成立。37年12月4日,芜湖县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先后驻宣城、屯溪)第六专区,仍兼专员驻地。38年4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芜湖,芜湖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后〕
芜湖解放后,决定成立芜湖市。民国38年4月27日,成立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由南京市代管,属与皖北、皖南行署平级。5月12日,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驻芜湖市。7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皖南行署驻芜湖市。8月6日,芜湖市改为皖南行署直辖市,兼芜当专区(1949年5月13日至1950年5月25日)、芜湖县驻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芜湖市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0年5月25日,撤销芜当专区,仍兼皖南行署及芜湖县驻地。
1952年1月30日,宣城专区和巢湖专区合并,成立芜湖专区(驻芜湖市)。2月4日,芜湖县改属芜湖专区。3月28日,芜湖市兼芜湖专区及所属芜湖县驻地。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安徽建省,芜湖市改属安徽省直辖市。
1955年4月16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改称芜湖市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21日,芜湖市由芜湖专区代管,仍兼专区及芜湖专区所属芜湖县驻地。11月27日,芜湖市和芜湖专区合署办公,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
1959年3月22日,撤销芜湖县,并入芜湖市,仍兼专区驻地。7月3日,中共安徽省委员会批准芜湖市与芜湖专区分开。
1960年1月14日,芜湖专、市分开,芜湖市属省、专双重领导。芜湖县保留名义,属芜湖市郊区。4月26日,芜湖市改由省直辖。
1961年12月15日,复置芜湖县,仍驻芜湖市,属芜湖专区。
1962年12月5日,芜湖市改属省、专双重领导。
1963年8月,芜湖县迁驻澛港镇。
1965年5月25日,芜湖市改为由芜湖专区代管。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芜湖市改为芜湖专区辖市。
1968年5月1日,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1日,芜湖县迁驻湾镇。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地区,芜湖市仍由芜湖地区代管。
1972年3月20日,芜湖市复为省辖市。
1980年8月13日,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改称芜湖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芜湖市增辖繁昌、青阳、南陵3个县及九华山管理处。10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1988年8月17日,将青阳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池州地区,芜湖市只领3个县,至今未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芜湖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