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安徽境内仍设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公署,仍属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1950年2月,两行署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仍驻上海市)领导。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月初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1月2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两行署仍合署办公,行使省的权力。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两行署正式结束。
一、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1949年4月15日~1952年8月7日),又称皖北行署,简称皖北行署,驻合肥市。
皖北行署管辖范围包括解放初期的江淮行署5个专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皖西行署的3个专区,豫皖苏行署的二、三、四、六4个专区中的皖属部分,以及原属河南省的永城县,江苏省的江浦、萧县、砀山3个县和今已划入江苏省的皖属盱眙、泗洪县。
这些地区的县及专区在民国38年(1949年)3月始就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并入皖北行署后又不断地对战争时期的边区县进行调整,并适当地新置一些区划。如6月16日,宿县地委撤销宿东、宿西县和宿城市,合并设立宿县。6月26日,六安地委撤销六安市和六合县,合并设立六安县。根据皖北区党委决定,类似并建,在6月份还将寿合、寿县并建寿县,先后撤销舒六、岳北、太平、寿六、舒合、金东、金北、金固霍等边区县(含办事处),将所属区域并入原县。7月1日,撤销湖西县,并入庐江县。7月,批准将淮南特区改为淮南矿区。11月21日,改设淮南矿区办事处。10月10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决定,撤销安庆市,并入怀宁县。至年底,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辖合肥、蚌埠2个市、淮南矿区办事处,及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专区,下辖4个县级市(不含已撤销的宿城、六安、安庆3个市),48个县(含办事处及直属肥西县,不含陆续撤销的县及办事处)。
1950年3月,巢湖专区批准,撤销三河市,并入肥西县。接着,阜阳专区撤销阜城、亳城2个市,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阜阳县、亳县,改阜南办事处为阜南县。5月17日,皖北行署准备撤销合肥市,与肥西县合并组建合肥县,但未执行,旋将肥西县划入巢湖专区。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以宿县西部地区划设宿西县,以位于宿县西部为县名,县府驻濉溪口,又名口子镇。10月,皖北行署报政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区为行政区域,设县级宿城市,市府驻城内,宿县驻城外。不久,迁宿县驻符离集(今宿县老符离集)。11月13日,内务部批准,改宿西县为濉溪县。10月25日,恢复县级安庆市。12月12日,安庆专区将怀宁县驻地迁往石牌镇,至今不变。至该年年底,皖北行署辖合肥、蚌埠2个市、淮南矿区办事处及6个专区,分辖3个县级市和49个县。
1951年1月18日,内务部批准,撤销淮南矿区办事处,设立县级淮南市。同年1月31日,政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县级安庆市。同时,将桐庐县更名为湖东县,仍驻汤沟镇。县名以位居今桐城、枞阳县交界的白兔湖、菜子湖东部为名。2月19日,恢复界首市。2月26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会正式成立。6月20日,改宿县城关镇为宿城市。8月18日,政务院批准,升安庆市为地级市。10月,批准皖南行署迁往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12月19日,两行署联名通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皖南、皖北行署合并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行署迁入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从此,安徽省只是批准程序和具体组建问题了。12月,决定将巢县驻地由柘皋镇迁回巢城(今巢湖市区);1952年2月4日,正式迁移。至该年底,皖北行署辖4个地级市,仍设6个专区,分辖2个县级市,49个县。
1952年1月31日,政务院批准,将皖北行署宿县专区的永城县划入河南省。1月,撤销池州专区。2月,撤销巢湖、宣城两专区,合并组建芜湖专区。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撤销皖南行署的池州专区,将所属的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并入安庆地区,太平、石埭2个县划入皖南行署的徽州专区,繁昌、芜湖2个县划入新设的芜湖专区;撤销巢湖专区,将所属的肥东、肥西县分别划入滁县、六安专区,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庐江5个县划入皖南行署新建的芜湖专区。4月12日,组建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组建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此,皖北行署正式退出一级行政区划的历史舞台。
皖北行署在复省前共辖合肥、蚌埠、淮南、安庆4个地级市,阜阳(驻阜阳县城,今阜阳市区,领1个市9个县)、宿县(驻宿城市,今宿州市区,领1个市9个县)、滁县(驻滁县城,今滁州市区,领10个县)、六安(驻六安县,今六安市区,领7个县)、安庆(驻安庆市,领13个县)5个专区。这时的皖南、皖北行署合署办公,联合辖区跨越长江南北,实为复省的区划态势。
皖北行署存在期间新出现的行政区划(含省、行署的派出机构——专区)有:
〔合肥市〕
原为合肥县城。民国34年(1945年)9月后为安徽省政府省会,直至37年12月下旬才南迁安庆。38年1月21日,和平解放。23日,成立合肥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城防司令部。2月1日,成立合肥市人民政府,直属江淮行署,合肥县为肥西、肥东县正式取代。4月3日,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地和直辖市。1952年8月7日复省,定为安徽省会,为省辖市。市名以旧合肥县为名。

〔蚌埠市〕
民国36年(1947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时期安徽省唯一的普通市。38年1月20日,和平解放。1月22日,成立蚌埠市人民政府,直属江淮行署。4月15日,直属皖北行署。1952年8月7日复省后,直属安徽省。市名延用旧市名,旧市以古蚌埠集为名。
〔淮南矿区〕
民国38年1月17日,淮南矿区所属3个镇相继解放。18日,淮南矿区全部解放,成立淮南特区,驻九龙岗镇,包括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八公山4个镇及周围农村,直属江淮行署。1月28日至2月9日,中共中央华东军管会和华东财办派刘平若率队接收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煤矿、铁路、电厂等。2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设立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简称淮南矿区,直属江淮行署。4月15日,直属皖北行署。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改设皖北淮南矿区政府。11月21日,改设淮南矿区办事处,仍直属皖北行署。1950年9月18日,在淮南矿区办事处的基础上,分寿县、怀远、凤台、凤阳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设淮南市,受皖北行署和淮南矿区办事处双重领导,为县级市,又称小淮南市。1951年1月18日,内务部正式批准,仍之。1952年6月,淮南矿区改设淮南市,撤销小淮南市,升为地级市。8月7日,直属安徽省,为省辖市。
〔阜阳专区〕
民国38年3月上旬,在阜城市成立中共阜阳地委。4月6日,直属皖北区党委。4月15日,新成立的皖北行署公布,将原属豫皖苏行署二、三、四、六4个专区皖属主要地区进行调整,将阜城市(今阜阳市区)、界首市(今市区)、亳城市(今亳州市区)3个县级市,太和(驻城关镇,今同)、亳县(驻亳城市)、涡阳(驻城关镇,原名雉河集,今同)、蒙城(驻城关镇,今同)、凤台(驻城关镇,今同)、颍上(驻城关镇,今同)、临泉(驻城关镇,今同)7个县及阜南办事处(今阜南县系1950年改阜南办事处为阜南县,驻薛集,今名城关镇,又名薛集镇),计11个县级政权。历经变动,1950年底至建省前,均领1个市9个县。阜阳专区名缘于驻地原为阜阳县城,境内有阜阳县为名。其中,太和、亳县、涡阳、蒙城、凤台、颍上、临泉7个县为旧县,仍驻原县城,余为新建区划。
阜城市:民国36年6月25日,中共豫皖苏三分区武装攻占阜阳城。7月31日,成立阜阳县民主政府。10月8日,华东野战军再次解放阜阳城。11月,以城区析置阜城市,以阜阳县城为市名,属豫皖苏解放区。38年3月,在此成立阜阳地委。4月15日,成立阜阳专区,为专区驻地和专辖市。1950年3月,皖北行署批准,撤销阜城市,并入阜阳县,为阜阳县城关镇,仍为专区驻地。
界首市:原为皖豫交界边陲集镇,全国十大驴马集镇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在此设沙河警备司令部,成为豫皖地区军事重镇和后方基地。36年5月18日,中共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攻占界首;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再次解放界首,设沈鹿淮县,属豫皖苏二专区,后改属豫皖苏解放区第四专区;9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再次攻克界首。11月,改设界首县。后改设界首市。38年3月,调整区划,仍保留界首市。入皖北行署后,撤市改县。1951年2月19日,恢复界首市,仍属阜阳专区。1952年8月7日,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以原市区及太和、临泉县部分地区组建界首县。9月3日,正式撤销界首市,成立界首县,仍属阜阳专区领导。市、县名以驻地界首集为名。
亳城市:民国36年(1947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亳县。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再次攻克亳县,设亳城市。9月7日,进入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又次攻克亳县。37年2月10日,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次解放亳县城,仍属豫皖苏解放区二专区。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0年3月,皖北行署批准,撤销亳城市,并入亳县。市名以亳县城为名。
阜南县:民国37年7月31日,解放阜阳县,在县南薛集增设县级阜南办事处,属豫皖苏解放区四专区。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次年,改为阜南县,并将阜阳县南部3个区划入。办事处及县名以所辖区域原为阜阳县南部而名。
〔宿县专区〕
38年3月,成立中共宿县地委。4月15日,成立宿县专区,驻宿城市(今宿州市区),领宿城市,宿东(原驻蒿沟集,1948年11月15日,解放宿县城,设宿城市,驻城内;宿东县驻城外)、宿西(原属豫皖苏行署三专区,驻百善集一带。1949年4月15日,改属本专区。1949年6月16日,宿县地委决定,撤销宿城市、宿东、宿西县,改设宿县,驻符离集,今老符离集)、灵璧(驻灵城镇,又名城关镇,今同)、泗县(驻城关镇,今同)、泗洪(驻青阳城,今同。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入江苏省)、五河(驻城关镇,今同)、怀远(驻城关镇,今同)、砀山(驻城关镇,今同。1953年2月1日,划入江苏省)、萧县(驻龙城镇,今同。1953年2月1日,划入江苏省)、永城(驻城厢镇,今同。1952年1月31日,政务院批准,划回河南省商丘专区)10个县1个市,至宿西、宿东县、宿城市合并建宿县后仅领9个县。1950年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增设宿西县。11月13日,更名为濉溪县。10月,皖北行署报请批准,又增设县级宿城市,计领10个县1个市。1952年1月31日,将永城县划入河南省。至复省前,皖北行署的宿县专区仍领9个县1个市。除撤销的宿西、宿东及濉溪、宿城市为新设外,余如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及今已划出的永城、泗洪9个县均为旧县,除宿县驻符离集外,其余8个县均驻旧城,今也同。专区名以首县宿县为名。该专区系民国38年4月15日,组建皖北行署宿县专区时将原江淮行署第三专区的皖属区域重新调整区划,撤销边区县,归入原县,增划豫皖苏行署的宿西县组成,并将三专区苏属区域重新调整区划,划入苏北行署第六专区,后改为淮阴专区。
宿城市:民国37年11月15日,解放宿县城。20日,建县级市,以宿县城为名,属江淮行署第三专区。38年4月15日,在宿城市组建皖北行署宿县专区,为专辖市兼专员驻地。6月16日,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1950年10月,皖北行署报请政务院批准,以宿县城区为行政区域,成立宿城市,仍为宿县专区专员驻地和专辖市。1953年6月25日,撤销。9月30日,正式撤销宿城市,改为宿县城关区。
宿东县:为江淮行署第三专区属县,以位于原宿县东部地区(今宿州市)为名。民国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驻原宿县城外。6月16日撤销,并入重新恢复,改宿县驻老符离集。
宿西县:为豫皖苏行署第三专区属县,以位于原宿县地区西部而名。民国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6月16日撤销,并入宿县。1950年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以宿县西部地区设立宿西县,驻濉溪口。11月13日,内务部批准,改宿西县为濉溪县,以驻在地及濉溪为县名,仍属宿县专区。
〔滁县专区〕
民国38年(1949年)4月15日,成立皖北行署滁县专区时,将原属江淮行署的一、四专区皖属地区(含今已划入江苏的盱眙,原属江苏,后归还的江浦县)区划进行调整,恢复旧县改设,驻滁县城关镇(今滁州市区),领滁县、来安(驻新安镇,今同)、江浦(驻浦城镇,今同。1949年4月21日解放。1952年11月15日,划回江苏省)、全椒(驻襄河镇,今同)、定远(驻定城镇,今同)、凤阳(驻府城镇,今同)、嘉山(驻明光镇,今明光市区)、盱眙(驻城关镇,今同。1955年2月21日,划入江苏省)、炳辉(驻天长镇,今天长市区。1946年6月29日,苏皖边区政府改天长县为炳辉县,以抗日名将、新四军师长罗炳辉名为县名。1959年12月15日,恢复天长县原名)9个县。专区名以驻在县名为名。
〔巢湖专区〕
民国38年4月15日,组建皖北行署,以皖北区巢湖地委为基础,将原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改设于巢县旧城(今巢湖市区),领三河市(今肥西县三河镇)、巢县(驻柘皋,今为巢湖市柘皋镇。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此后至解放初不变。直到1951年12月,由政务院批准,迁回巢城,才于1952年2月4日,正式迁治)、无为(驻无城镇,今同)、含山(驻环峰镇,今同)、和县(驻历阳镇,今同)、庐江(驻城关镇,今同)、湖西(驻庐江白石区境。1949年1月成立。7月撤销,划归庐江县。原属合肥三河区、庐江县北部地区,自新河以南至小南河)、肥东(驻店埠镇,今同)7个县1个市。同年7月1日,撤销湖西县,并入庐江县,领6个县1个市。所领无为、含山、和县、庐江4个县均旧县,驻故城,唯三河市、湖西县、肥东县及后改入巢湖专区的肥西县4个县级区划为新增区划。1950年3月,巢湖专区批准,撤销三河市,并入肥西县,增辖肥西县,实领7个县。直到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巢湖专区,与宣城行署合并组建芜湖专区,才结束巢湖专区(1949年4月15日~1952年3月28日)。
三河市:今为肥西县三河镇,古名鹊岸、鹊渚,是古老的水运码头和商业重镇。地处合肥、庐江、舒城3个县交界处。明以丰乐河东岸入舒城、庐江两县,与舒城的西山水、庐江的马槽山水交汇于此而名三河集,后改名三河镇。民国38年1月24日解放,成立三河军事管制委员会。2月2日,皖西区党委决定设立三河民主县政府,属皖西行署三专区。3月,三河民主县政府改设县级三河市,仍延旧镇为市名,将市区划分为东、西、南镇,并将杭梅区的杭阜、梅林、牛河、林楼、汪湾、韩桥6个乡62个村划入市管区,直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7月,将6个乡62个村分别划入舒城、庐江县,增设北镇。10月,改行街村组制。次年3月,巢湖专区批准,撤销三河市,改设三河区,并入肥西县;4月,正式撤并;5月,成立三河镇,一直为肥西县的首镇。
随着地方武装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先后在今巢湖市南部、无为县北部、庐江县东部地区设湖东、湖西两个边区县,以位于巢湖东南岸的东、西方位为新设的县名,初属皖西行署第四专区。38年(1949年)1月13日,改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5月,正式撤销湖东县,槐林和坝镇地区划回巢县。7月1日,正式撤销湖西县,并入庐江县。
肥东县:原为合肥县行政区域的东部地区。民国38年1月21日,合肥县城和平解放。接着,全境相继解放。2月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将原合肥县划设合肥市、肥东、肥西县3个独立的行政区划。2月3日,肥东县在撮镇四大户村成立,迁驻梁园镇。3月,迁驻店埠镇,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3月28日,划入滁县专区。县名以位于合肥市东部,所辖行政区域为故合肥县东部地区为名。
肥西县:民国38年12月,在原属六安县双河镇成立肥西县。38年1月上旬,成立肥西县民主政府,驻农兴乡小梁岗村。同月24日,肥西县全境解放,改驻原属合肥县西部的上派河镇(今同),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15日,改为皖北行署直属县。1950年3月,撤销三河市,并入肥西县。5月17日,皖北行署准备撤销合肥市,与肥西县并组合肥县,但没有执行,改属巢湖专区。1951年1月18日,皖北行署正式决定,合肥市仍为独立的二级行政区划。1952年3月28日,肥西县改属六安专区。肥西县名以位于合肥市西部,所辖行政区域原为故合肥县西部地区而名。
〔六安专区〕
民国38年4月15日,组建皖北行署六安专区,以原属皖西行署的第三专区及第二专区的舒城、江淮行署第四专区的寿县、豫皖苏行署的霍邱县组建。专署设六安市(今同),领六安市、六合(驻今六安市苏家埠镇,习称六南县)、舒城(驻城关镇,今同)、霍山(驻城关镇,今同)、金寨(驻金家寨,原为国民政府所设立煌县。1954年,因建梅山水库,迁金家寨居民往水库坝址兴建梅山镇,今仍为县城)、寿县(驻城关镇,今同)、霍邱(驻城关镇,今同)6个县1个市。如加上正阳市(1950年3月,析寿县新属正阳区为正阳市,辖1个镇12个乡,隶属于六安专区。6月,撤销正阳市,复为正阳区,仍归寿县),计6个县2个市。6月26日,撤销六安市、六合县,并组恢复六安县,驻六安旧城(今为市区),领6个县,均旧县,仍驻原县城。1952年3月28日,增辖肥西县,领7个县。本专区新设区划有六安市、六合县、金寨县3个独立的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六安市:古为六安县、军、州城,民国初年为六安县城。民国3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首次解放六安,为皖西解放区重镇。38年1月2日,六安城再次解放。1月21日,正式解放,以六安城区设县级六安市,属皖西行署第三专区。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兼专区驻地。6月26日,撤销六安市,与六合县并组恢复六安县,为县城,原六安市区为城关区,后设城关镇(今六安市区)。市名以旧六安县为名。
六合县:又称六霍县,习称六南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创的边区县,以六安、霍山两县部分解放区创设,以两县首字合为县名,驻六安县南的苏家埠。初属皖西行署第三专区。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6月26日撤销,并入恢复的六安县,县城迁回旧城(今六安市区)。
金寨县:原为国民政府的立煌县。36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改县名为金寨县。金寨县辖漆店、关王庙、吴家店、李家集、汤家汇、南溪、城关7个区。同年(1947年)11月下旬,在金寨县史河以东地区建金东县,辖流波、燕子河、马家畈、前后畈区。又在金寨县北部地区设金北办事处,辖麻城、双河2个区。3个县(含金北办事处)同属鄂豫解放区第一专区。38年(1949年)1月,鄂豫区党委决定将霍固县分开,恢复后的霍邱县与金寨、金东县、金北办事处划入皖西行署。4月15日,改入皖北行署六安专区。6月,皖北区党委决定,撤销金东县、金北办事处,并入金寨县,仍驻金家寨。1954年8月5日,因建梅山水库,改驻新建的梅山镇,故址在1954年4月梅山水库建成后没入水库,但县名相延不改。
〔安庆专区〕
民国38年4月15日,组建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时,决定将皖西行署所属的第一、第二专区所辖县重新调整区划,恢复民国时期旧县组建,专区驻安庆市(今市区),领安庆市、怀宁(驻安庆市。1950年12月29日,迁驻石牌镇,至今不变)、望江(驻城关镇,今改名雷阳镇)、宿松(驻城关镇,今同)、太湖(驻晋熙城,今老县城。1959年9月22日,建成的花凉亭水库对地处低洼区的老县城安全存在威胁。70年代后期,新建项目已移往高地,另辟新区)、岳西(驻衙前街,今同)、潜山(驻梅城镇,今同)、桐城(驻城关镇,今为市区)、桐庐(驻汤沟镇,今属枞阳县)8个县1个市。10月10日,皖北行署撤销县级安庆市,并为怀宁县城关区。1950年10月25日,皖北行署决定,1951年1月31日政务院批准,划怀宁县部分地区与城区组建县级安庆市(实际上,安庆专区已于1950年12月12日,决定将怀宁县迁往石牌镇。12月29日,已恢复县级安庆市,怀宁县正式迁治石牌镇),桐庐县改名湖东县。1951年8月18日,政务院批准,升安庆市为地级市,委托安庆专区代管,安庆专区仅领8个县。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池州专区,将所属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划入安庆专区,已辖13个县,区域已跨越大江南北。安庆专区以驻地安庆为名。安庆专区仅安庆市、桐庐县为新建区划,余均为旧县,驻故城。
安庆市:38年4月23日,解放后设安庆市,属安庆专区管辖兼专区驻地。早在6月,安庆专区决定,撤销县级安庆市,并为怀宁县城关区。10月10日,皖北行署正式批准。1950年10月25日,又恢复县级安庆市。12月12日,将怀宁县迁驻石牌镇。1951年8月18日,政务院批准,升安庆市为地级市,属皖北行署直辖市,为地级市,委托安庆专区代管。
桐庐县:36年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解放桐城、庐江县城。接着,两县及无为县境相继解放,各划一部分地区,在原属无为县的汤沟镇设桐庐县,县名以桐城、庐江两县各取首字合成,属皖西行署第二专区。38年4月15日,改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1951年1月31日,政务院批准,将桐庐县改名为湖东县,县名以居于今桐城、枞阳两县交界的白兔湖、菜子湖东部为名。1955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改湖东县为枞阳县,仍驻汤沟镇(此文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于5月28日转发)。枞阳县系恢复古县旧名。7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枞阳县驻地由汤沟镇迁往枞阳镇(今同)。
皖北行署系延用抗日战争期间旧政区名,以管辖安徽北部地区及今已划入河南的永城、江苏的泗洪、盱眙、江浦县地区而名。
现将皖北行署(1949年4月15日~1952年8月7日)存在期间所领辖的县以上独立的区划列表如下:

说明:地级办事处指民国38年(1949年)1月18日,成立的地级淮南特区。同年6月,成立地级淮南矿区。同年11月21日,设立地级淮南矿区办事处。县级办事处指驻薛集的阜南办事处,1950年改为阜南县。
皖北行署所辖情况一览表
表2—3—1(194年4月3日至1952年8月7日)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49年5月7日~1952年8月7日),又称皖南行署,简称皖南行署。行署名称延用民国时期旧政区名,以管辖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为名。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20日子夜开始的渡江战役向南迅速推进,旬日之间将安徽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华北南下干部于4月26日进入皖南地区,5月7日,与皖南地区负责人会师于屯溪。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委托中共南京市委代管皖北、皖南区党委、芜湖市委。同时,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也相继成立。5月13日,皖南行署备案下辖芜当(中共皖南区委5月13日第一号通知作芜湖)、宣城、池州、徽州4个专区及屯溪市,分辖江南22个县(婺源县于5月2日解放,划入赣东北地区。9月,改入江西省)。即芜湖专区辖芜湖、当涂、繁昌、南陵4个县;宣州专区辖宣州、泾县、宁国、广德、郎溪5个县;池州专区辖贵池、铜陵、青阳、太平、石埭、东流、至德7个县,徽州专区辖歙县、绩溪、旌德、休宁、祁门、黟县6个县。7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皖南区党委和皖南行署迁驻芜湖市。7月12日,正式迁驻芜湖市。皖南行署迁驻芜湖市后,屯溪市改为徽州专区辖市。随着各专区相继建立,先后在屯溪镇、大通镇、宣城县城、当涂县城建立4个县级市。使皖南行署至8月初,已领4个专区,分辖22个县4个市。8月6日,中共南京市委通知,皖北、皖南行署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芜湖市改为皖南行署直辖市。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撤销当涂、大通、宣城3个县级市,分别并入当涂、铜陵、宣城3个县,仅领22个县1个市。5月25日,皖南行署撤销芜当专区,将所属当涂、南陵2个县改属宣城专区,繁昌县改属池州专区,芜湖县改由皖南行署直属,时仅设3个专区,1个地级芜湖市,分辖22个县1个市。1951年5月21日,皖南行署将芜湖县改属池州专区。12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转发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精神,19日,两行署联名转发这个决定,皖南行署迁入合肥市,与皖北行署合署办公。20日已正式撤迁。1952年1月,池州专区开始撤销。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池州专区,将所属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划入皖北行署的安庆专区;将太平、石埭2个县划入徽州专区;将繁昌、芜湖2个县改入新设的芜湖专区。撤销皖北行署的巢湖和皖南行署的宣城专区,合并组建芜湖专区,将巢湖专区的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庐江5个县划入新设的芜湖专区;将巢湖专区所属的肥东、肥西两县分别改属滁县、六安专区。4月12日,皖南行署将芜湖专区的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撤销皖南、皖北行署,并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皖南行署正式退出行政区划的历史舞台。
〔芜湖市〕
38年4月24日,解放芜湖,决定设市。此前为与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并列的省级市(见前单列)。
〔芜当专区〕
民国38年5月13日,在南陵县成立芜当专区,以芜湖县与当涂县的首字合成。旋迁驻当涂县城,决定以当涂县城区设县级市(8月正式成立),兼专区、县驻地。领当涂市(今当涂县城关镇)、芜湖(驻芜湖市)、当涂(驻当涂市,今县城关镇)、南陵(驻城关镇,今同)、繁昌(驻城关镇,今同)4个县1个市。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撤销当涂市,并入当涂县,设城关镇。5月25日,皖南行署撤销芜当专区,并入宣城、池州专区。
当涂市:民国38年(1949年)4月24日,解放当涂县。5月13日,成立芜当专区时决定,析当涂县城设县级当涂市,以县名为市名,兼专区、市、县驻地。8月,正式成立。1950年3月28撤销,改设当涂县城关镇。
〔池州专区〕
民国38年4月22日,贵池县解放。皖南行署成立后确定在此成立池州专区,以旧池州府名为专区名。领大通市(今铜陵县大通镇)及贵池(驻池州镇,今为贵池市区)、至德(驻梅城镇,今属东至县)、东流(驻东流镇,今属东至县)、青阳(驻蓉城镇,今同)、太平(驻城关镇,今黄山区仙源镇)、铜陵(驻五松镇,今县城关镇)、石埭(驻广阳镇,今已没入太平湖)7个县,均民国旧县故城。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撤销大通市,改建属铜陵县的大通镇。5月25日,增辖原属芜当专区的繁昌县。1951年5月21日,增辖皖南行署直辖的芜湖县,计领9个县。1952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将所属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个县划入皖北行署的安庆专区;将太平、石埭2个县划入徽州专区;将芜湖、繁昌2个县划入新设的芜湖专区。
大通市:是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天然良港,故名大通。向为长江黄金水道中的“关津险要”、“盐茶集市”,是历史上长江的巨埠之一。明初,在此置大通河泊所,设巡检司,置大通驿,形成繁华的工商集镇。清为江防重地,设榷运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辟为停储轮船上下客货处,使大通畸形发展,成为安徽境内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四大商埠之一。民国38年4月21日解放后,设立县级大通市,市名延镇名。5月13日,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0年3月28日,撤销大通市,改设大通镇,改属铜陵县。
〔宣城专区〕
民国38年5月13日成立,以驻在县宣城为名。原定析宣城县城设县级宣城市,兼专区及市、县驻地。领宣城市(今宣州市区,1949年7月7日正式成立)及宣城(驻宣城市)、郎溪(驻城关镇,今同)、广德(驻桃州镇,今同)、泾县(驻城厢镇,今同)、宁国(驻河沥溪镇,今同)5个县,均民国旧县,除宁国县外,均驻故城。1950年3月28日,撤销宣城市,仅领5个县。1952年3月28日,撤销宣城专区,组建芜湖专区,宣城专区(1949年5月13日~1952年3月28日)结束。
宣城市:民国38年4月24日,解放宣城县城。5月13日,决定以县城析置县级宣城市。7月7日,正式建市,以旧县名为市名。1950年3月28日撤销,并入宣城县,改设城关镇,仍为专区、县驻地。
〔徽州专区〕
民国38年4月28日,屯溪镇和平解放。月底,徽州全境解放。5月中旬,在歙县成立徽州专区,以古徽州府为名。8月,专区迁驻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领屯溪市及歙县(驻徽城镇,今同)、旌德(驻旌阳镇,今同)、绩溪(驻华阳镇,今同)、休宁(驻海阳镇,今同)、黟县(驻碧阳镇,今同)、祁门(驻城关镇,又名祁山镇,今同))6个县,均民国旧县,驻故城。1952年3月28日,增入原属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埭2个县。4月12日,增入新设芜湖专区的宁国县,计领1个市9个县。
屯溪市:原为休宁县商业中心屯溪镇。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皖南行署驻地和抗战后方,畸形发展。民国38年(1949年)3月后,为国民党安徽省省会。4月28日解放,设县级屯溪市,以故镇为市名。5月13日,正式建市,为皖南行署驻地,直属皖南行署。7月12日,皖南行署迁往芜湖市后屯溪市降为徽州专区领导,仍兼驻地。1952年8月7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兼驻地。1953年6月25日,升为安徽省省辖市。此后建置升降多变。
〔芜湖专区〕
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撤销皖北行署的巢湖专区、皖南行署的宣城专区,合并组建芜湖专区,驻芜湖市,以驻地和境内有芜湖市、县为名。领巢县(驻巢城镇,今巢湖市区)、无为、含山、和县、庐江、芜湖(驻芜湖市)、宣城、当涂、南陵、郎溪、广德、泾县、繁昌、宁国14个县。4月12日,将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仍领13个县,地跨长江南北。
经过上述调整,皖南行署至1952年8月7日复省前,名义上设1个地级芜湖市,领芜湖(13个县)、徽州(领1个市9个县)。
现将皖南行署所辖情况(1949年5月7日~1952年8月7日)列表如下:

皖南行署所辖情况一览表
表2—3—2(1949年5月13日~1952年8月7日)

(续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安徽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