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北京政府时期全国设置概述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4日,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在北京建立由北洋军阀组成的中央政府。之后,北京政府先后为皖、奉、直系军阀控制,全国各地为大小军阀所盘踞,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到处肆意横行,政局混乱,政治黑暗。直到17年6月3日,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北洋政府才结束了在全国的统治。
民国新创,废府、州、厅、道类省级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实行省管县的体制。但因省管县数较多,难以有效地行使职权,因此,对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议案较多,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改省为州议案。
该议案以州管县,计划分全国为83个州。按照此议案,安徽省分为舒(治怀宁,今安庆市区)、徐(治凤阳,今凤阳县城府城镇)、宣(治芜湖,今为市区)3个州。因遭到朝野的反对,袁世凯饬令法制局草拟道制案,仍保留省级,改州为道,道为二级区划。
据民国3年1月3日《申报》第126期载,安徽省设皖江道(舒州)、淮泗道(徐州)、芜湖道(宣州)3个道。5月23日,3个道尹正式派出,但在3年6月2日公布的《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及10月9日修正,安徽省实设安庆道(原为清的安庐滁和道)、芜湖道(原为清的徽宁池太广道)、淮泗道(原为清的凤颍六泗道)3个道。民国初年,在全国共设92个道。至9年,已增至96个道。
这种道制在全国很不统一。有的省区没有废除清代的道,有的省区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不设道,有的省区兴废无常。各省区的道数差异悬殊,如甘肃、新疆省多至设7个道,后将阿山道并入新疆省,该省已是8个道;最少的黑龙江、安徽等省只设3个道,而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川边特别行政区则只设1个道。各道所辖县数也不等,最多的如山西的冀宁道和陕西的关中道辖43个县,而黑龙江的黑河道则仅辖3个县。但道在北京政府时期作为法定的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必须认定。
北京政府将省会所在地的首道和繁要道定为一类,边要地区的道列为二类,辖县众且财赋多的繁缺列为三类,把边区的边缺列为四类,把冲要和商埠的要缺列为五类,把县少财寡的道定为六类;将一二类道定为一等,三四类道定为二等,五六类道定为三等。按此分类,民国4年(1915年),全国计有一等道38个,二等道39个,三等道16个,计93个道。道的行政长官初名观察使,3年改称道尹。道级区划至民国13年6月4日由内务部明令撤销,7月1日实行。但在全国范围全部撤销则在17年前后才结束,安徽省撤道则迟于17年8月。
道之上的区划仍延清季为省,但对京城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加设特别行政区,也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全国设23个省,京兆、蒙古、西藏、青海、阿尔泰5个地方,除台湾省仍为日本侵占外,仍有清季的22个省及后改设的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西康)、东省6个特别行政区,以及青海、外蒙古、西藏3个地方,计有一级区划32个。还有宁夏、阿尔泰地方,初期也类似一级区划。省的行政长官自辛亥革命后改称都督。民国2年1月8日,改称民政长。3年5月23日,改称巡按使。5年7月6日,改称省长。
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在北京政府期间变化大,废府、州、厅级设置在全国也不统一。大体上,在民初先是废府存附郭县,继之改州、厅为县。三级区划以县为主,但民国间的县数增加很快。主要原因,一是废州、厅、土司直接设县,二是建县条件不够成熟或废除土司尚未建县的地区设设治局,相当于县的筹备处。在蒙古地区的县级单位为旗、佐,在西藏地区则为宗、溪。据统计,民国3年,全国有1740个县,209个旗,计1949个三级区划。9年,有1885个县,223个旗、设治局,计2108个三级区划。县的长官为知事。
民国时期,由于三级政区骤增造成重名现象严重。如永宁县先后在山西、江西、广西、贵州、河南、四川6个省出现。类似这样的重名现象,民国初年全国计有92个重名县。为此,内务部决定,根据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区域范围、涉外影响等因素,对全国重名的县进行重新命名,并于3年1月以《内务部改定各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公布实行。根据24年8月北单民社出版的《省县地名三汇》统计,先后更改了119个县名。这是民国期间对行政区划改革中所作的贡献。
自建国大纲规定实行省、县管理体制后,民国2年1月8日,北京政府划一现行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公布后,全国各地废除府、州、厅,改为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对蒙古和西藏地方等地区基本上仍延清制,实行稍作改革的派遣和自治双轨制。即对蒙古的漠南地区采取盟旗制,漠北地区仍为部旗制,对西藏地区由唐古忒和喇嘛官充任,仍保留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
北京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如下:

二、安徽境内的具体设置
武昌起义胜利后,安徽革命党人势力大振。宣统三年(1911年)11月4日,光复寿州。11月8日,推安徽巡抚朱家宝为都督,宣告安徽独立。11月9日,庐州、芜湖光复。13日,大通光复。17日,颍州光复。25日,徽州光复,安徽全境脱离清廷,成为中华民国建国初的一个省。归北京政府后,自民国2年(1913年)8月讨袁军失败后,安徽长期为皖系军阀倪嗣冲等大小军阀盘踞。
安徽省入民国后仍延清制,定安庆为省会,但因军阀混战及北伐军兴,战事不已,以军董政,不少地方军政大员常驻军事重镇蚌埠,使蚌埠数度成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民国元年1月,安徽省废府存县,废除清的颍州、凤阳、庐州、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8个府,保留原有的附郭县。4月,改州为县,废除清的泗州、六安、滁州、和州、广德5个直隶州和亳、宿、寿、无为4个府属州,直接改为泗、六安、滁、和、广德、亳、宿、寿、无为9个县。同时,清末后境内所设皖南、皖北2个道也在鼎新之初废除,使安徽省直管60个县。3年初,安徽省重建安庆、芜湖、淮泗3个道。5月23日,正式派遣道尹。6月2日,北京政府正式公布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直到17年8月才废除道的建制。
北京政府期间,安徽的县级区划变化大。除上述的9个州改县外,安徽还改了2个县名。还有5个与外省重名的县虽然保留了,但外省的重名却改了名。安徽的改名县是:改建德县为秋浦县,保留了浙江的建德县;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保留热河的建平县。保留了安徽县名的是:太平县,改浙江的为温岭县,改四川的为万源县,改江苏的为扬中县,改山西的为汾城县;凤台县,改山西的为晋城县;怀远县,改广西的为三江县,改陕西的为横江县;定远县,改四川的为武胜县,云南的为牟定县,陕西的为镇巴县;泾县,改甘肃的为泾川县。
今安徽境内的萧、砀山县是建国后从江苏省划入,其余仍延清旧。以今地论北京政府时期的疆域,县级区划变更的有:20世纪30年代,划入湖北的英山,划入江西的婺源;建国后,划入江苏的盱眙以及在泗县南部新设的泗洪县,共涉及62个县,4个道,2个省。县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等。法定管理体制为省、道、县三级。现自北向南分述如下:
江苏省,省会驻江宁(今南京市),领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个道,60个县,在今安徽境内设砀山、萧县,涉及徐海道。
〔徐海道〕
驻铜山县(今徐州市),辖12个县,在今安徽境内设2个县。
萧县:旧县旧城(今县城龙城镇)。
砀山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城关镇)。
安徽省:省会驻安庆(今为市),领60个县,分属淮泗、安庆、芜湖3个道,在今安徽境内设57个县。
〔淮泗道〕
道尹驻凤阳(今为县城府城镇),领清季的凤颍六泗道中的凤阳、颍州府和直隶泗州,以及安庐滁和道的滁州直隶州所属州、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附郭县;4月,改州为县,与原县直属省管辖,并废除清末的皖北道。本道废凤阳、颍州2个府,改州为县计有滁、泗、亳、宿、寿5个县。3年初设,5月23日派遣道尹。6月2日,淮泗道正式公布。10月,将原属六安州的英山、霍山县划入安庆道,将原属安庐滁和道的滁州及属县全椒、来安县划入本道,计辖21个县,为二等道。
凤阳县:旧城旧县(今县城府城镇)。民国元年1月,废府留县,废皖北道,县直属省。民国3年6月2日,设淮泗道,为道公署驻地,直至17年8月废道。
定远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定城镇)。
凤台县:旧县(清末置)旧城(今县城关镇)。
灵璧县:旧县旧城(今县城灵城镇)。
宿县: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仍驻旧州城(今宿州市区)。
阜阳县:民国元年1月,废颍州府,保留附郭县,仍驻府城(今阜阳市区)。
霍邱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涡阳县:旧县(清末在雉河集置)旧城(今县城关镇)。
泗县:元年4月,改直隶泗州为泗县,仍驻旧城(今泗县城关镇)。
盱眙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1955年2月21日,划入江苏省。
滁县:元年4月,改直隶滁州为滁县,仍驻旧州城(今滁州市区)。3年10月,改属淮泗道。
来安县:旧县旧城(今县城新安镇)。3年10月,改属淮泗道。
怀远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寿县: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仍驻旧州城(今县城关镇)。
颍上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太和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蒙城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亳县:民国元年4月,由州改县,仍驻旧州城(今亳州市区)。
五河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天长县:旧县旧城(今天长市区)。
全椒县:旧县旧城(今县城襄河镇)。民国3年10月,改属淮泗道。
〔安庆道〕
道尹驻怀宁(今安庆市区),领清凤颍六泗道的六安直隶州,安庐滁和道的安庆府、庐州府、直隶和州所属州、县。民国元年1月,废庐州、安庆2个府留附郭县。4月,改直隶和州、六安州和无为州为和县、六安、无为县,与原县均直属省。3年初设。5月23日,正式派遣道尹。北京政府于6月2日公布,在安庆设安庆道。10月,增领六安、霍山、英山3个县,计16个县。因道公署驻省会,列为首道一类一等。其中,英山县在20世纪30年代,划入湖北省,今安徽境内实设15个县。
怀宁县:元年1月,废安庆府,留附郭县,仍为省会,直属省。3年6月,建道后为道公署驻地,直到17年8月废道。16年,安徽省政府拟设安庆市,并组建安庆市市政筹备处。
桐城县:旧县旧城(今桐城市区)。
宿松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太湖县:旧县旧城(今老县城晋熙镇)。
望江县:旧县旧城(今县城雷阳镇)。
含山县:旧县旧城(今县城环峰镇)。
合肥县:民国元年1月,废府留县,直属省,仍驻府城(今合肥市区)。
英山县:旧县旧城。3年10月,划入安庆道。20世纪30年代,划入湖北省。
庐江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舒城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巢县:旧县旧城(今巢湖市区)。
无为县: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直属省,仍驻旧州城(今县城无城镇)。
和县: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直属省,仍驻旧州城(今县城历阳镇)。
六安县:元年4月,改州为县,直属省,仍驻旧州城(今六安市区)。3年6月,属淮泗道。10月,改属安庆道。
霍山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3年6月,属淮泗道。10月,改属安庆道。
潜山县:旧县旧城(今县城梅城镇)。
〔芜湖道〕
3年初设。5月23日,派遣道尹。北京政府于6月2日公布,设于芜湖县(今为市),辖清的徽宁池太广道。清末,改为皖南道所辖府、州、县。民国元年1月,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4个府,留附郭县,废皖南道。4月,改直隶广德州为县,均直属省。民国3年1月,因建平、建德县与外省的县重名,分别易名为郎溪、秋浦县。3年6月2日,设芜湖道,辖23个县,为二等道。其中,婺源县于20世纪30年代划入江西省,在今安徽境内仅设22个县。
芜湖县:旧县旧城(今为市区),兼道尹驻地及通商口岸,特列为甲等县。
当涂县:民国元年1月,废太平府,留附郭县,仍驻府城(今县城关镇)。
郎溪县:原名建平县,仍驻旧城(今郎溪县城关镇)。民国3年1月,因县名与热河省的重名,内务部决定,保留热河的建平县,改安徽的为郎溪县。
黟县:旧县旧城(今县城碧阳镇)。
婺源县:旧县旧城。20世纪30年代及解放后,两次划入江西省,今仍之。
繁昌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歙县:民国元年1月,废徽州府,留附郭县,直属省,仍驻府城(今县城徽城镇)。
广德县: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仍驻州城(今县城桃州镇)。
休宁县:旧县旧城(今县城海阳镇)。
祁门县:旧县旧城(今县城祁山镇)。
绩溪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华阳镇)。
南陵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太平县:旧县旧城(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
宁国县:旧县旧城(今县城河沥溪镇南旧宁国镇)。
铜陵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关镇)。
东流县:旧县旧城(今东至县东流镇)。
青阳县:旧县旧城(今县城蓉城镇)。
宣城县:民国3年1月,废宁国府,留附郭县,仍驻府城(今宣州市区)。
泾县:旧县旧城(今县城厢镇)。
贵池县:民国元年1月,废池州府,留附郭县,仍驻府城(今贵池市区)。
石埭县:旧县旧城(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今县城及石台县变化大,已非故城故县)。
秋浦县:原名建德县,旧县旧城(今东至县城尧渡镇北2公里梅城镇)。3年1月,因与浙江省的重名,内政部决定,保留浙江的,改安徽的县名。新改定的县名以境内的秋浦河为名,仍驻旧县城(今东至县梅城镇)。这个秋浦县与古秋浦县(设今贵池市)无涉。
旌德县:旧县旧城(今县城旌阳镇)。
中华民国设道期间在今安徽省境内所属一览表
表2—3—1(1914年6月2日~1928年8月)

(续表)

(续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