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鲜卑人建立的代国亡后,其后裔拓跋珪乘前秦淝水战败之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称魏王,建元登国,建立北魏(386~534年)。一、北魏的设置与管理体制
皇始三年(398年)六月,定国号为魏。七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十二月,拓跋王圭即帝位,建元天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魏于太延五年(439年)统一了北方,开创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魏初期,尤其是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大力推行汉制,实行汉族的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使北魏日益强大。早在天安元年(466年),北魏已尽有淮北土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使北魏国势力达到极盛,疆土北逾大碛,西至流沙,东接高丽,南临江汉。
但北方乱世在地方管理上的破坏是难以根治的。尤其是深受佛教影响的宣武帝,除承袭了“十六国”固有的侨置、遥领、滥设的区划外,并自正始开始,又频增各级区划。明、庄间,六镇起义,“寇难纷纠,改伐既广,启土逾众。王公锡社,一地累封,不可备举”(《魏书·地形志》)。孝昌以后,内忧外扰,使北魏处于战乱之中,管理更加失控。加上末年尔朱荣作乱,劫掠洛阳,版籍图记大都散失,很难搞清北魏的准确设置。大抵在北魏全盛时有111个州,519个郡,1352个县。还在缘边设诸镇及西戎校尉府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防卫和控制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二、北魏在安徽境内的设置
北魏自神三年(430年)十一月大举渡河南下,至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魏军陷悬瓠、项城,进逼寿阳,魏主自攻彭城,开始把矛头指向安徽淮北部分地区。天安元年(466年)十月,宋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北魏开始占领安徽淮北地区,至皇兴三年(469年),淮北全入魏版图,并以淮河为限,先后与宋、齐相峙。景明元年(500年),南齐内乱,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降北魏。从此,北魏开始占领江淮北部地区。至正始三年(506年),梁、魏大战,先胜后败。正光五年(524年),梁趁北魏内乱之机,出兵北伐,屡次获胜,收复北方不少失地。综合北魏历次南进,先后在安徽地区设86个县,涉及14个州,38个郡。
豫州,天兴二年(399年),北魏在野王(今河南沁阳县)置豫州,后迁治洛阳。泰常八年(423年),克许昌,迁豫州治于许昌,以司马楚之户口侨置汝南、南阳、南顿、新蔡4个郡,以益豫州,后迁治虎牢。和平六年(465年),北魏占领豫州本土,才正式染指安徽淮北地区豫州旧域。天安元年(466年),宋淮西的汝南、新蔡、汝阳、汝阴、南顿、陈、颍川7个郡士民南奔。二年,北魏得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豫州迁治悬瓠城。皇兴二年(468年),改宋文帝侨置的司州为豫州,仍治悬瓠城,领9个郡,39个县,在安徽境内设2个县,涉及2个郡。
〔新蔡郡〕
晋置。北魏皇兴三年,在固始(今属河南)置新蔡郡,由石母台(今属河南汝南)迁治固始,领新蔡、阳、固始、安台4个县。南齐,改为北新蔡郡。太和二年(478年),克固始,改为东新蔡郡,仍治固始,改属豫州,领3个县。除新蔡县外,在安徽境内设1个县。太和十八年,改属东郢州(遥立于社亭城,今颍上县境)。孝昌元年(525年),入梁。
阳县:汉旧县,仍治今临泉县城镇。
〔汝南郡〕
汉旧郡,治上蔡(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兼州治),领8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1县。
平舆县:秦旧县,仍治今临泉县城关镇西古城子。

徐州,汉旧州,治彭城(今徐州市)。北魏延和中(约433年),在外黄(今河南兰考东)置徐州。和平六年,宋义阳王刘昶自彭城奔北魏。天安元年十月,宋徐州刺史薛安都降北魏,徐州本土大都入北魏。二年,克下邳郡,入徐州,改治彭城。皇兴元年,以鲁郡下邑入北魏,仍治鲁县,分鲁郡蕃县立永福、永兴2个县,置建昌郡,属徐州。立南阳平郡于沛南界,属徐州。皇兴二年,罢陈留、济阳之徐州。三年,以尉元都督徐、南、北兖州军徐州刺史,镇彭城,统彭城、南阳平、蕃、沛、兰陵、北济阴、砀7个郡。至孝文时,仍治彭城,领彭城、沛、东海、琅琊4个郡,后领彭城、东海、琅琊3个郡。明帝时领4个郡。与安徽有关有沛郡及孝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城,属徐州。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谋反称帝,改元天启,旋降梁,梁得彭城。梁派皇子豫章王萧综守彭城,综降北魏,收复彭城,徐州先后领7个郡,24个县,在安徽境内设7个县,涉及4个郡。
〔彭城郡〕
汉楚国,后更名彭城国,晋为郡,治彭城,领6县,在安徽境内仅设1个县。
龙城县:北魏置,治今萧县城龙城镇。
〔南阳平郡〕
宋侨置。皇兴元年,北魏侨置南阳平郡于沛郡的南界,治阳平,领3个县,后寄治彭城,全在安徽淮北地区东部。
襄邑县:北魏侨置。
阳平县:北魏侨置,治谷阳戍,兼郡治(今固镇县城关镇郊谷阳乡)。
濮阳县:北魏侨置。
〔沛郡〕
汉旧郡,北魏改治萧县,领3个县。除沛县外,在安徽境内设2个县。
萧县:秦旧县,仍治今萧县郭庄乡欧村北萧故城(现已圮为沙滩)。
相县:秦旧县,仍治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山故城。天赐二年(405年),北魏派义州刺史李度真、大将军斛斯兰攻占相县,地入北魏。
〔砀郡〕
汉旧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在下邑(今砀山县城关镇东砀山一中)重置,领2个县。除砀县外,在安徽境内仅设1个县。
安阳县:北魏孝昌二年新置侨县,治麻城(故名麻城集),位今砀山县城东北12公里许。麻城是历史名邑。《左传》昭四年(前538年),吴伐楚,取棘栎麻即此。

南兖州,北魏泰常(416~423年)初,置于滑台(今河南滑县黄河东岸)。后改治于瑕丘(今山东兖州市北),改名东兖州。后改治滑台的为西兖州,瑕丘的为兖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涡阳城(今蒙城县涡河北岸香山乡姜楼刘寨村)侨置南兖州,领下蔡戍及谯、梁、沛等郡。至宣帝时,已领谯、梁、沛、马头4个郡。正始(504~508年)中,移治谯城(时为小黄县治,今亳州市区。《魏书·地形志》等说正光中移治,误),领7个郡,21个县,在安徽境内设8个县,涉及4个郡。
〔陈留郡〕
宋侨置,治小黄(故谯城)。孝昌二年,复置,领5个县,在安徽境内设2个县。
小黄县:宋侨置,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
浚仪县:宋侨置,治城父故城(今亳州市城父镇)。孝昌二年,复置。
〔下蔡郡〕
北魏在故下蔡城置下蔡戍。太和十九年,置下蔡郡,以故城为名,治下蔡,领4个县,全在安徽境内。孝昌中(约526年),入梁。
楼烦县:宋侨置,位今颍上县境内。孝昌中,入梁。
下蔡县:汉旧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孝昌中,入梁。
临淮县: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置,以县临淮水为名。孝昌中,入梁。
龙亢县:汉旧县,后废。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复置,仍治今怀远县龙亢集。《魏书·地形志》载为永安三年(530年),误。
〔谯郡〕
魏武曹操置于汉末(《魏书·地形志》说置于晋,误),治谯城。北魏取谯城,复置谯郡,为氵允州治。正始中,为南兖州治,领3个县,在安徽境内设1个县。
蕲县:秦旧县,仍治今宿州市蕲县镇。
〔马头郡〕
东晋侨置。正始三年(506年),入北魏,治建平城(今位河南永城县西北),领3个县,在安徽境内设1县。太昌元年(532年),入梁。
下邑县:秦旧县,仍治今砀山县城关镇东砀山一中。孝昌元年,置临涣郡,下邑县改属临涣郡。
一说正始三年,汉故当涂县入北魏,仍为马头郡,领3侨县,治马头城(今怀远县马头集),当在今淮北宿州市、怀远县一带。但温日鉴《魏书地形志校录》说:“魏时淮南北皆有马头郡。此(指建平城的)南兖州之马头领蕲、已吾、下邑三县,在淮北。又楚州亦有马头郡,领蕲、平豫二县,在淮南,今怀远县西南有马头城是也。”特录备考。

东郢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遥立东郢州于社亭城(疑位今颍上县润河集一带),领汝阴、汝阳、东新蔡3个郡。二十二年,罢东郢州,改置颍州,在安徽境内设5县,仅涉及2个郡。
〔汝阴郡〕
魏景初二年(238年)置,治汝阴。《魏书·地形志》作“晋武帝置”,误。北魏天安二年(467年),入北魏,复建汝阴郡。太和十八年,改属东郢州,改治社亭城,领3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汝阴县:汉旧县,仍治今阜阳市区。
宋县:西汉新妻阝县,后汉改为宋公国,为县,延国名。后废。北魏太和元年,复置,仍位今太和县张阁乡。
许昌县:北魏侨置,治今阜阳市口孜镇清邱村。
还有东新蔡郡,见《豫州》条。

东徐州,皇兴二年(468年),东莞守张谠降北魏,于东莞团城置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置南徐州。孝昌元年(525年),改置东徐州,置临潼郡于下相(位今江苏宿迁西南)。孝昌三年,在下相置盱眙郡,属东徐州,领下邳、东海、盱眙、临潼4个郡,8个县。孝武时,东徐州改治下相,改领盱眙、临潼2个郡,东徐州先后在安徽境内设3个县,涉及3个郡。永熙二年(553年),入梁。
〔下邳郡〕
晋旧郡,治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领3个县,在安徽境内设1个县。
僮县:秦旧县,治今泗县骆庙乡潼城村东北潼河南岸。
〔盱眙郡〕
东晋置,原治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孝昌三年,北魏侨置于下相,领4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1个县。
考城县:东晋侨置,仍治今凤阳县考城乡考城镇。
〔临潼郡〕
孝昌元年置,治下相(位今江苏宿迁西南),在安徽境内设1个县。
取虑县:秦旧县,仍治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颍州,魏置汝阴郡,治汝阴。太和十八年,北魏置东郢州,仍治汝阴。太和二十二年罢。孝昌四年,置颍州,领18个郡,34个县(徐文范说,颍州置于孝昌二年,《太平寰宇记》作景明四年即503年,治汝阴,以颍水为名,在安徽境内设可考县20个,涉及9个郡。徐文范说,颍州初领颍川、汝阴、汝阳、陈、谯5个郡;宣帝时,领颍川、汝阴、汝阳、陈4个郡,与《魏书·地形志》所载大相径庭,也不符合当时实际设置。武泰元年(528年),入梁(《通鉴》作梁中大通二年即530年)。
〔汝阴弋阳二郡〕
梁置双头郡,治汝阴,领7个县,在安徽境内设5个县。
汝阴县:秦旧县,仍治今阜阳市区。
陈留县:梁侨置,疑位今临泉县东南高塘集一带(《魏书·地形志》注有高塘陂、蟹谷陂)。一说北魏太和间,废宋县置,改治今太和县城东北3公里,后为颍阳故城处。
宋县:梁侨置,位今颍上县西南南照集北。
楼烦县:宋侨置,位今颍上县境内。建义元年(528年),入梁。
弋阳县:梁侨置,帖治汝阴(今阜阳市区)。
〔财丘梁兴二郡〕
梁置双头郡,治财丘,领4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财丘县:梁侨置,治今临泉县城镇。
梁兴县:梁置,位今临泉县南艾亭集一带。
梁城县:梁置。
汝阳县:梁侨置。
〔西恒农陈留二郡〕
梁置双头郡,治恒农,领3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恒农县:北魏侨置。
胡城县:梁侨置,治今涡阳县城北20公里刘店乡胡城村。
南顿县:梁侨置。
〔汝南太原二郡〕
梁侨置双头郡,领4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平豫县:北魏侨置。
安城县:梁侨置。
太原县:北魏侨置。
新息县:梁侨置。
〔新兴郡〕
梁置,治安城,领4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安城县:梁侨置,位今寿县板桥乡。
都立县:梁侨置。
新兴县:梁侨置。
义兴县:梁侨置。

陈州,北魏正始二年(505年),置陈留郡及县、颍川郡及许昌县。梁为陈留郡,治陈留。中大通二年(530年),梁将陈庆之破北魏颍州刺史娄起于溱水,置陈州,治陈留。入北魏,仍为陈州,治陈留。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废陈州,改设北陈留颍川二郡,为双头郡。非北魏颍州属双头郡,领5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许昌县:北魏正始二年侨置,梁仍,治今阜阳市口孜镇北古城孜清邱村。
陈留县:北魏正始二年侨置,梁仍,治颍阳故城(今太和县东北8公里的旧县镇。为东汉建武二年即261年,封颍阳侯祭遵的封邑,故有颍阳城别称。一说位今太和县城东北3公里处)。
圉城县:北魏侨置。
雍丘县:北魏侨置。
小黄县:北魏侨置,治安阳城。
涡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在涡阳城置南兖州,统下蔡戍及谯、梁、沛诸郡。景明四年(503年。有说六年,误。因景明无六年),置涡阳郡、县,均以位涡水之阳(北)为名。一说永平元年(508年),南谯郡入北魏,于涡阳城置南谯郡,属涡州,南兖州改治谯城(今亳州市区)。大通元年(527年)十月庚戌,入梁,改为西徐州。至明帝时,涡州仍治涡阳,领涡阳郡。永安元年(528年),于山桑置涡阳郡,改山桑县为涡阳县。永安二年,拔梁国,置北新安郡于蒙。北魏期间,涡州一直治涡阳城,《隋书·地理志》、《历代地理沿革表》均说治山桑(今蒙城县坛城镇),误。孝昌中,入梁,领6个郡,11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南谯郡〕
东晋侨置。太和十八年,北魏侨置谯郡,治涡阳郡。景明四年(503年),改谯郡为涡阳郡,治涡阳县。永平元年,改为南谯郡。永安元年,涡阳郡改治山桑,改山桑为涡阳县,南谯郡仍治涡阳城。
涡阳县:景明四年置,治涡阳城(今蒙城县城涡河北岸香山乡姜楼刘寨村)。永安元年,改治今蒙城县坛(檀)城镇,为侨置的涡阳郡治。
〔汴郡〕
梁侨置,北魏南兖州下蔡戍,梁置汴郡、汴州及下蔡县。入魏,仍为汴郡,仍治下蔡故城(今凤台县城关镇),领3个侨县,全在安徽境内。
萧县:北魏侨置于白鹿城(位今怀远县西藕塘乡刘家集)。
颍川县:梁侨置。
龙亢县:汉龙亢县,东晋乱废,梁为城。北魏太和十九年复县,属下蔡郡,后改属汴郡,仍治今怀远县龙亢集。普通六年(525年),一说大通二年(528年),入梁,置龙亢郡,治龙亢县。
〔蕲郡〕
梁置,治蕲县,领1个县。
蕲县:秦旧县,仍治今宿州市蕲县镇。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改为蕲城县。
广平县:魏侨置,治今固镇县西北公平集。《魏书·地形志》说,武定六年置,则不为北魏属县,应为东魏置。
〔颍川郡〕
梁侨置,治黄城(梁置黄城戍于今颍上县西南18公里处),领1县。东魏武定六年,改为下蔡侨郡,治黄城,领黄城、肥阳2个侨县,位今颍上县境内。
宁陵县:梁侨置。武定六年,改为肥阳侨县,改属下蔡郡。肥阳,以位肥水之阳(北)为名。
〔临涣郡〕
梁置,治临涣,领3个县,全在安徽境内。北齐撤销。
临涣县:梁置,仍治今濉溪县临涣镇。东魏武定六年,改为涣北县。
白掸县:北魏置,治今濉溪县西南百善集。今百善集为“百掸”之讹。
丹城县:北魏置,治费城(今涡阳县北丹城集)。费城,为东汉费亭侯曹腾的封地,后名费亭、费城。隋开皇元年(581年)废。
〔北新安郡〕
梁侨置,治蒙县,领2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蒙县:东晋侨置,为今蒙城县得名之始,治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公里。一说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复置蒙县,置蒙郡。一说太和七年,筑南、北两蒙城,相距仅40步,位今涡阳县城东南7.5公里的蒙关店。普通四年(532年),入梁,改为北新安郡,仍治蒙县。又说置于今利辛县北旧县集。
勇山县:梁置。从《魏书·地形志》注有丹城、勇山祠看,位今蒙城县北,今涡阳县城关镇北约17.5公里处,并非今龙山集。县名以山为名。考丹城去龙山近,淮北方言,“龙”与“勇”音近,疑《魏书·地形志》误龙山为勇山。此县当为龙山县。

潼州,北魏天安元年(466年)后,淮北地区入北魏,除复置一些旧郡、县外,设置一些军镇、戍城。如太和中,在今固镇县谷阳乡置谷阳镇;在今灵璧县高楼乡潼郡村置临潼戍,以临潼水为名等。入梁后,普通五年,一说大通元年(527年)置潼州,治取虑城,领朝阳、临沭、晋宁、淮宁、淮阳、绥化、吕梁、恩抚、平原、清和、下邳、扶风诸郡、县。武定六年,入东魏,改为睢州,仍治取虑城,领5个郡,12个县。在此范围内设可考3个县,涉及3个郡。
〔阳平郡〕
北魏太和中,在今固镇县谷阳乡置谷阳镇。宣武帝重新侨置阳平郡(《魏书·地形志》作“世宗开置平阳郡”,误),领县无考。孝昌中入梁,改属潼州。一说普通五年,入梁。
〔南济阴郡〕
旧侨郡,曾易名济阴郡,治竹邑城(今宿州市老符离集),领2个县,位今宿州市境内。
顿丘县:北魏侨置,位今宿州市老符离集。
定陶县:宋侨置,位今濉溪县赵集乡山西村东北山西坡,又名定陶山下。
〔临潼戍〕
北魏在临潼城(取虑城)筑土城置临潼戍,以城临潼水为名。孝昌三年(527年),入梁,侨置盱眙郡,戍城兼取虑县治。
取虑县:秦旧县,仍治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淮州,北魏改置宋、齐北兖州为西豫州。中大通元年(529年),入梁,复为西兖州。三年,改为淮州,仍治淮阴城(今属江苏),以临淮水为名。一说天监十四年(515年),梁置淮州。入北魏后,仍名淮州,领4个郡,9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2个县,涉及1个郡。
〔盱眙郡〕
东晋置,仍治今江苏盱眙县城东北,领4个县,在安徽境内设2个县。
阳城县:宋侨置,治今明光市旧县集。
考城县:东晋侨置,治今凤阳县考城乡考城镇。

仁州,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十一年,置虹城戍,与北魏相峙。大同二年(536年),废戍,置仁州。一说天监十一年,置赤坎戍,不久废戍,置临淮县及仁州,领1个郡,2个县,全在安徽境内。入北魏,仍名仁州,仍治赤坎城。
〔临淮郡〕
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置,治已吾,领2个县。
已吾县:齐侨置,北魏徙治赤坎城。入梁,置赤坎戍,后兼仁州、临淮郡治,治今固镇县南仁和集。
义城县:汉义城旧县,东晋废。北魏复置,仍治今怀远县大岗乡裔湾村,古名楮(褚)城、涡口城、城、涡口等。

扬州,景明元年(500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降北魏。二年,改齐西豫州为扬州(复汉魏旧名),治梁(今寿县城关镇),分立淮南郡(复汉末旧郡名),改睢阳为寿春县,仍领齐之梁、北陈、边城、陈留、新蔡、颍川、安丰郡。又置淮南、下蔡郡,合9个郡。正始三年(506年),梁魏大战,昌义之拔梁城,韦俊拔合肥,入梁,置戍。旋入北魏,仍为扬州。永平元年(508年),扬州刺史季崇侨置北谯郡、县,属扬州。熙平元年(516年),梁筑浮山堰,引淮水灌寿阳,寿阳城坏,北魏在八公山东南筑魏昌城以守。当年,梁攻下寿阳,扬州刺史李宪降梁,梁共获52城,以寿阳侨置豫州,以合肥侨置南豫州。北魏在扬州境内设10个郡,21个县,仍治梁县,在安徽境内先后设17个县,涉及8个郡。
〔梁郡〕
东晋侨置南梁郡、睢阳县于今寿县城关镇,齐改梁郡、梁县,梁、魏仍。魏撤销梁县,领2县,全在安徽寿县境内。
崇义县:宋太初元年(453年),迁金墉羌人新置,位今寿县城东南1.5公里。
蒙县:宋侨置,位今六安市马头镇。
〔淮南郡〕
汉末置,东晋乱废。景明二年复置,治寿春,领3个县,全在今寿县、霍邱县一带。
寿春县:秦旧县。北魏景明二年(501年)复,仍治今寿县城关镇。
汝阴县:宋侨置,帖治今寿县城关镇,兼西汝阴郡治。北魏侨置汝阴县,治杨(阳)泉城。梁普通七年(526年),立决口县。大通三年(529年),改为临水县,治今霍邱县临水镇。
西宋县:北魏侨置。
〔北谯郡〕
永平元年复置,治北谯县,领2个县,全在今淮南市、凤阳县境。有说位今全椒县境内,误。
北谯县:梁侨置,北魏仍,仍治今凤阳县龙坝乡淮安村西南。
安阳县:北魏侨置。
〔陈留郡〕
东晋末侨置,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2.5公里安城,领3个县,全在今寿县境内。
浚仪县:东晋末侨置,仍治今寿县板桥镇东北芍陂塘下。
雍丘县: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侨置,仍治今寿县板桥镇南30公里。
封丘县:东晋侨置,后废。北魏景明二年复置,入梁撤销。
〔北陈郡〕
梁侨置,领1个县,治长平,位今霍邱县境内。
长平县:梁侨置。开皇初,并入霍丘县。
〔安丰郡〕
治安丰,仍宋旧郡,领2个县,全在今安徽境内。梁大同元年(535年),郡、县徙治射鹄村(疑位今霍邱县城南老三流集一带)。
安丰县:汉旧县,宋改治于今霍邱县境内。
松滋县:汉旧县,仍治今霍邱县城关镇东7.5公里,今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
〔下蔡郡〕
梁侨置,仍治下蔡,领2个县,位今颍上县境内。
下蔡县:梁在甘城(今颍上县城东25公里)侨置。一说治故慎城(今颍上县江口镇北汤圩孜村)。
楼烦县:宋侨置,位今颍上县境内。
〔颍川郡〕
梁置黄城戍。天监四年(505年),罢戍,改置颍川郡,仍治黄城(位今颍上县城关镇西南15公里处),领3个县,位今颍上、凤台县一带。入北魏,仍。
相县:北魏侨置。
西华县:北魏侨置。
许昌县:梁天监四年侨置,境有硖石山,当位今凤台县境内。

江州,北魏南下江淮北部地区后,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在今霍邱县临水镇置临水县,建羊石、霍邱军城。景明四年,以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江州刺史,于羊石,又称阳石(今霍邱县临水镇置江州。梁天监五年,克羊石、霍邱2城,入梁。魏明帝又在故庐江、安丰郡间设江州,治阳石(今霍邱县临水镇)。该州设置不健全,故不作详细介绍。

东扬州,景明四年(503年),北魏在故东城(今定远县故朱马乡下马铺)置东扬州,令萧宝寅屯故东城县境,为都督扬、江、东扬三州、东扬州刺史。正始元年(504年),入梁。更是短暂的名存实亡的设置。
齐建元二年(480年),北魏派彭城王元勰取合肥、建安等城,先后占领安徽江淮北部地区。景明元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降北魏,旋为北魏扬州辖地。正始三年,梁魏大战,韦睿拔合肥,将豫州治自晋熙改治合肥。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后,为南豫州治。太清元年(547年)七月后,改为合州。北魏占领合州期间,在合肥一带地区设置应属扬州。诸如此类于江淮间的北魏设置均在东魏详列。这里从略。
北魏在今安徽境内设置情况一览表
表1—5—1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东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