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三国后期,各国政治日益腐败。当时比较强大的魏国政权已旁落到司马氏手里。景耀四年(263年),魏灭蜀后,司马氏已掌握了魏国的废立大权。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袭封晋王的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在洛阳建立晋朝,为别东渡后续余绪的东晋,史称西晋(265~316年)。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亡东吴,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设置及管理体制
西晋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均继承两汉之旧,实行州、郡(国)、县(侯国)三级管理。不过,起于篡夺的西晋政权滥封滥置现象特别严重。司马炎篡位的当年就大封皇族27人为王,对士族大姓封爵立国者达500余人,虚封的就更多。自后分封日滥。惠帝时,杨骏掌权,为了拉拢,凡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全封关中侯。扶风王司马亮为纠集党徙,封1081人为侯。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大封数千文武官员为侯。次年僭位,连奴隶走卒都予以分封。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分封最多、最乱的王朝。其分封的王国,大者如郡,小者如县。西晋分州裂郡,县级区划虽增加不多,如建国初期有1109个,太康时也只有1132个,西晋末年新增也是屈指可数,但州郡剧增。晋初,分汉13个州为19个州,至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已有21个州。郡国初有173个中晋置23个,后调整掉2个,纯增17个,合190个,连同西域长史府所辖王国,二级行政区划滥至200多个。
西晋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二、安徽境内的设置
西晋在安徽境内设县级区划74个,涉及豫、徐、扬3个州的14个郡、国。
豫州,汉魏旧州,先后治项(今河南沈丘县)、陈(今河南淮阳县),初领10个郡、国,85个县,后析置13个郡、国,90余个县,在今安徽境内设县级23个,涉及5个郡、国。永嘉乱后,豫州沦于石勒。
〔汝阴郡〕
魏黄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置。嘉平五年(253年)撤销。泰始二年(266年)复置,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领8个县,在今安徽境内设6个县,均魏旧县旧治。武帝曾封子谟为汝阴王,太康七年(286年)夭,无后,国除为郡。
汝阴县:汉魏旧县,仍治今阜阳市区,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兼郡治。
慎县:汉魏旧县,仍治今颍上县江口镇北汤圩孜村,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
原鹿县:汉魏旧县,仍治今阜南县公桥乡东2.5公里阮城,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
平舆县:汉魏旧县,仍治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子村,原属汝南郡。咸宁二年(276年)撤销,后恢复。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
阳县:汉魏旧县,仍治今临泉县城镇,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
宋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太和县张阁乡,原属谯郡。泰始二年,改属汝阴郡。
〔安丰郡〕
魏旧郡,仍治安风(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历代地理沿革表》作“安丰”,误),仍领5个县,在安徽境内设2个县。
安风县:汉魏旧县,仍治今霍邱县西湖乡许集村,兼郡治。
松滋县:魏旧县,仍治今霍邱县城东湖东岸小圩子一带。
〔沛国〕
魏旧郡、国。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丁卯,封武帝从叔司马景为沛王,历2世,都相(今淮北市相山),领9个县,在安徽境内设7个县。
虹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仍治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洨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仍治今固镇县濠城镇。
符离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仍治今宿州市灰古镇附近。
竹邑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仍治今宿州市老符离集。
杼秋县:汉魏旧县,仍治今萧县黄口镇孙庙乡老黄口。
萧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仍治今萧县郭庄乡欧村北。
相县:魏谯郡旧县。晋初,改属沛国兼沛都,仍治今淮北市相山市区。
〔谯国〕
魏谯郡。泰始元年十二月丁卯,封武帝从叔司马逊为谯王,历3世,没于石勒,仍都谯(今亳州市区),领7个县,在安徽境内设6个县。
谯县:魏旧县,仍治今亳州市区,兼谯都。
山桑县:魏沛国旧县。晋初,改属谯国,仍治今蒙城县坛城镇。
龙亢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怀远县龙亢集。
蕲县:汉旧县,仍治今宿州市蕲县镇。銍县:汉旧县,仍治今濉溪县临涣镇。
城父县:汉旧县,仍治今亳州市城父镇。
〔梁国〕
魏旧国。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丁卯,封武帝从叔司马斌为陈王,改陈郡为陈国,封叔司马彤为梁王。咸宁三年(277年)八月,改封司马斌为西河王,撤销陈国,割数县益梁国,领12个县,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历3世,没于石勒。惠帝永康二年(301年),又分梁国置陈郡,梁国在安徽境内仅设2个县,陈郡与安徽无关。东晋短时间收复,仍之。
下邑县:汉魏旧县,仍治今砀山县城关镇。
苦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涡阳县闸北镇东,原属谯国。咸宁三年八月,改属梁国。东晋收复时,曾于咸康三年(337年)改为父阳县。
徐州,旧州,初治彭城(今徐州市)。元康间(291~299年),改治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宋书·州郡志》说“魏、晋、宋,治彭城”,是错误的。初领7个郡、国,61个县,后增至11个郡、国,在安徽境内设6个县,涉及3个郡、国。永嘉乱后,安徽地区大部沦入石勒。
〔临淮郡〕
旧郡。泰始元年十二月丁卯,封荀为临淮公,又封王祥为临淮公,改县为临淮公国,属下邳国。太康元年(280年),复分下邳国在淮河南岸的县置临淮郡,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城北),领10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2个县。
高山县:汉县。晋初,复置,仍治今来安县王集乡高山村高山岗上。
淮陵县:汉魏旧县,原属下邳国。太康元年,改属临淮郡,仍治今明光市潘村乡南女山湖高地上。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有说永宁元年[301年]),封司马氵崔为淮陵王。历2世,国除为郡(所领县均不在安徽境内)。
〔下邳国〕
魏旧郡。泰始元年十二月丁卯,武帝封从叔司马晃为下邳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领14个县。太康元年,分下邳国南部7县置临淮郡,下邳国实领7个县,历3世,在安徽境内设3个县。
夏丘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
僮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泗县骆庙乡潼城村潼河南岸。
取虑县:汉魏旧县,仍治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彭城国〕
旧国。泰始元年十二月丁卯,武帝封从叔司马权为彭城王,历9世,至宋才国除为郡,都彭城(今徐州市),领7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1个县。
梧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淮北市北山乡梧北、梧南村西山河西。
扬州,旧州,西晋承魏扬州部分,州治寿春(今寿县)。平吴(280年)后,合吴扬州为1州,移州治建业(313年愍帝立,避帝讳“邺”,改名建康,今南京市)。惠帝末年,移驻寿春。原领18个郡,173个县。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增设江州后,割去扬州7个郡,使扬州范围缩小。后又在永兴元年(304年),划建新设的寻阳郡,增置历阳、义兴郡,后又恢复宣城郡,领13个郡,在安徽境内设45个县,涉及6个郡。此外,还有豫章、鄱阳郡部分地区位今东至县境。
〔淮南郡〕
魏旧郡,仍治今寿县城关镇,领16个县。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改封司马允为淮南王。永泰元年(300年)八月,讨赵王伦遇害,国除为郡,全在安徽境内。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历阳、乌江县置历阳郡,淮南郡仅领14个县,因历阳郡在西晋时间短,故不单列。
义城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怀远县涡口城,又名城村。《晋书·地理下》作“义城”。
平阿县:汉魏旧县,仍治今怀远县耿集乡魏家洼。
当涂县:汉旧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立,仍治今怀远县马头镇。
下蔡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
寿春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寿县城,兼郡治。平吴(280年)前和惠帝末,为扬州治所。
钟离县:汉旧县。太康二年复立,仍治今凤阳县临淮镇东李二庄乡小卞庄西。
阴陵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
东城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定远县故朱马乡下马铺。
西曲阳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凤阳县龙坝乡淮安村西南。
成德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寿县瓦埠镇。
合肥县:汉魏旧县,仍治今合肥市区。
逡遒县:汉旧县。太康元年复立,仍治今肥东县龙城乡龙城村。
全椒县:汉旧县。太康元年复立,仍治今全椒县城襄河镇。
乌江县:太康六年于历阳县、东城县界新置乌江县,以境内有乌江和县治乌江故亭为名,治今和县乌江镇。永兴元年(304年),改属历阳郡。
历阳县:汉旧县。太康元年复立,仍治今和县城历阳镇。永兴元年,改属历阳郡,兼郡治,郡以境内有历阳县,治历阳而名。
阜陵县:汉旧县(国)。晋初复立,仍治今全椒县陈浅乡百子村。
〔庐江郡〕
旧郡。晋初,仍治吴旧治皖县(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合吴魏两庐江郡为一,恢复三国时废除的旧县,计领12个县,后移舒县(今舒城县城关镇)。《晋书·地理志》载为10个县,但《晋书·陶侃传》说陶侃初曾为枞阳令,说明晋初曾恢复过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后废。《太平寰宇记》说晋武帝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改本郡所领松滋县为宿松县(治今宿松县凉亭乡),说是晋初恢复宿松县,实误。永兴元年,分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县新置寻阳郡,改属江州;除去后废的枞阳县,实领8个县,全在安徽境内。
阳泉县:汉魏旧县,仍治今霍邱县临水镇。
舒县:汉旧县,兼庐江郡治,魏撤销,原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晋初复立,改治舒故国废邑(今舒城县城关镇),后兼郡治。
皖县:汉、吴旧县,仍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初为郡治,永嘉乱后废。
居巢县:汉旧县。晋平吴(280年)复立,仍治今巢湖市区东北。
临湖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无为县百胜乡临壁村。
襄安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无为县襄安镇。
龙舒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舒城县龙河口一带。
县:汉旧县。晋初复立,仍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六县:魏六安县。晋初复名六县,仍治今六安市区北城北乡张巷村。
〔丹阳郡〕
《晋书·地理下》作“丹杨”,原为吴丹阳郡东北部地区。平吴,分置宣城郡后领11个县。永兴元年,分丹杨郡之永世县并分置平陵入新置的义兴郡,实领10个县。郡治建业(今南京市)。平吴,改为秣陵。太康三年,因分秣陵北部为建业,改“业”为“邺”,在安徽境内仅设3个县。
于湖县:太康二年,分丹阳县南部地区在吴于湖督农校尉旧治设新县,仍延旧督农校尉旧名,治今芜湖县王乡王
芜湖县:吴旧县,仍治今芜湖市老城区青弋江口鸡毛山一带。
丹阳县:汉、吴旧县,仍治今当涂县丹阳镇。
〔宣城郡〕
本汉、吴丹阳郡南部地区属县,曾在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置郡,并很快撤销,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晋平吴当年(按,据《沈志》,太康元年,280年)分丹阳郡置(《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治宛陵(今宣州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全在安徽境内。
宣城县:吴恢复西汉旧县,仍治今南陵县青弋江镇。
宛陵县:汉、吴旧县,仍治今宣州市区,兼新恢复的宣城郡治。
陵阳县:汉、吴旧县,仍治今青阳县陵阳镇。
临城县:吴旧县,仍治今青阳县城南2.5公里临城(已无迹可考)。
泾县:汉、吴旧县,仍治今泾县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
广德县:吴旧县,仍治今广德县城桃州镇西南郊。《水经注》说晋太康中立,误。
宁国县:吴旧县,仍治今宁国县城河沥溪镇南6.5公里的竹峰乡万福村。《元和郡县志》说是东汉末立,《水经注》说是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均有误。
安吴县:吴旧县,仍治今泾县安吴镇。《水经注》说是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误。
石城县:汉旧县,晋平吴复置,仍治今贵池市西南灌口乡石城村。
春谷县:汉、吴旧县,仍治今繁昌县荻港镇南苏村,旧名春谷乡。
怀安县:吴旧县,仍治今宁国县东南的石口乡。
〔新安郡〕
太康元年三月,晋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系吉利语,表示新都地区安宁的意思。至今徽州地区(现改为黄山市,辖其大部分地区)别称新安缘此。新安江则以郡名为之。此郡仍领6个县,仍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千岛湖水库)。但据《元和郡县志》载,晋改“始新”为“雉山县”,以县南有雉山而名县,在安徽境内仍设4个县。
黝县:秦汉、吴旧县,仍治今黟县龙江乡古城村。
歙县:秦、汉、吴旧县,仍治今歙县城徽城镇。
海宁县:东汉末吴立旧县,原名休宁,后避讳改为海阳县。晋平吴,改名海宁县,系吉利语,仍治今休宁县城东万安镇,旧名古城岩。
黎阳县:吴旧县,仍治今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


西晋时期今安徽境内行政区划简表
表1—3—1

(续表)

(续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东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