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2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巢县(今巢湖市)岱山乡银山村发掘旧石器时代的银山遗址,采得一块人类枕骨化石,是一青年女性的早期智人化石,为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更新世中期的人类。比银山猿人更早的古人类应为1980年10月和次年6月,在和县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发现了距今40万年前更新世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及大量的骨器、旧石器及火烧过的骨骼。说明江淮大地也是人类幼年期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江淮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在安徽大地上比比皆是。综合各地考古证实,安徽淮北地区为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区域,江淮之间为龙山与印纹陶文化相遇地区。还有一种以红陶为主的地方文化。1979年至198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潜山县河镇乡永岗村的新石器时期的薛家岗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研究,说明江淮古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原始文化交融汇集的场所。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文化比较发达,组成华夏族的主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都是比较著名的氏族联盟长。这段时期,安徽境内居住着淮夷和蛮夷部族,属于东夷集团。这些氏族集团在长期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文化素质迅速提高,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氏族公社最后一个首领大禹治水就有赖于东夷集团的帮助。他的得力助手伯益就是淮夷的能干首领。淮夷的重要部落有徐、群舒、钟离、涂山氏等嬴姓部落。禹的封邑就在夏丘(今泗县城)。古书上所指江淮地区虎方部落,说明本地区先民的图腾及悍勇。
大禹治平洪水后,对外发动扩张战争,不断地融合华夏族以外的氏族部落,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尚书·尧典》就有“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可见,当时华夏族势力范围很小。舜时的辖区仅南到湖北,北到河北,东到江苏,西到甘肃一带。禹时已形成“禹会诸侯于涂山(今怀远县涂山下),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的局面,表示禹已统辖众多的氏族方国。但这些氏族方国(实为部落)还不能算作地方行政区划,至多是在奴隶制国家出现前奠定地方行政区划的雏型。一、夏朝
自夏后启杀益夺权建立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确立了奴隶制国家,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大小奴隶主邦国城邑形成夏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系。
安徽境内为淮夷组成的部落方国统辖。主要有活跃于今怀远县涂山一带的涂山氏国,巢湖南岸的游牧氏族南巢国,位于今六安市北部的六国、西部的英国、西南的皖国,及淮北地区商部落所建的相国(相土系商族始祖契之孙,昭明之子,马车的发明者)等。二、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末代暴君——夏桀,并放桀于南巢(今巢湖市区卧牛山上),建立了东至大海,西到今陕西省,东北达今辽宁省,南接江南的商朝,下辖大小奴隶主封国及氏族方国达三千之多(详《论语·尧日》、《吕氏春秋·用民》、《逸周书·殷祝》)。
在今安徽境内主要有六(位今六安市北)、萧(位今萧县境)、焦(位今亳州市境)、巢(位今巢湖南境)、危(位今亳州市北)、(位今萧县、宿州市境)、嵇(位今蒙城县境)、虎方(位今长丰县境)、英(位今金寨县及湖北英山县境)等氏族方国和部落。
这些淮夷部落方国曾长期臣服商朝,除武丁曾对虎方用兵外,五六百年间,江淮地区几无战事。商末帝乙及其子纣王压迫淮夷,迫使这些部落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威胁商朝后方,使商在长年的战争中日益衰落。三、周朝
公元前11世纪,位于西部的农业部落——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于公元前1027年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统一了全国一千多个方国、部落(详《尚书大传·洛诰》、《史记·陈杞世家》、《汉书·贾山传》),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历史上为区别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市)而称西周(前11世纪至前771年)。西周通过统一战争和东征,大大开拓了疆域。周统治者为巩固地方政权,强化国家政权,大封诸侯,把王族、功臣和夏、商原有的贵族分封为各地诸侯,使“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以处其子孙。”周初分封这种诸侯国达100多个。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少数民族西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期。各诸侯国兴灭交替,弱肉强食,诸侯称霸,使周王室名存实亡。至春秋末期,安徽境内只剩下楚、越、吴3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至战国末期,仅剩下楚国了。
从西周到春秋末期的600年间,安徽境内先后为30多个诸侯及氏族遗留方国的版图。境内不但有这些奴隶主政权的都邑遗址,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向南开发,出现了一批名邑、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塞。有的至今仍为各级行政区域的中心,有的成为历史的陈迹,有的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成为千古之谜。根据有关古籍及方志记载勾勒,自西周至秦统一止,安徽境内的主要诸侯及从属国有:
〔越王国〕
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以奉禹祀。延及勾践,吴、越大战,使越几乎亡国。越王勾践任用文仲、范蠡等谋臣,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用了20年的时间积蓄力量,在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灭亡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接着,“以兵北渡淮(《史记·越世家》)”,势力很快达到安徽东南部地区。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为楚灭亡。
〔楚王国〕
原为髳(苗)人酋长,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境)立国,地僻荆山(位今湖北江陵,又名景山,而称荆国,姓,始于鬻熊,成王封其后代熊绎为君(一说康王时事)。熊恽改称楚国,直至灭亡,因首都长期在郢,别称郢国。因秦始皇父子楚,后来文献因避讳,常将“楚”写成“荆”。楚的先祖鬻熊为周文王师,其子事奉文王,因封子爵。荆称王较早,自文王始见于春秋,僖元年始称楚。楚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武丁时代就是南方著名的部落方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为秦所灭,时逾千年。楚在兼并战争中鲸吞了江汉流域众多的华夏小国和氏族方国,成为南方大国。公元前335年灭亡越国后,成为当时版图最大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随着疆域拓展和战事需要,楚曾七迁都城。其中最后两个都城均在今安徽境:一是考烈王十年(前253年)迁都钜阳(今太和县原墙集),又名细阳;二是考烈王二十二年冬,迁都寿春(今寿县),改名郢。这时楚已淹有安徽全境。
〔吴王国〕
祖先是周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禅让逃到梅里(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古泰伯城),建立吴国,为少数民族首领(蛮人君长)。武王封知周章(仲雍曾孙)为吴君。吴君诸樊迁吴(今江苏吴县),至阖闾在今苏州市建阖闾城,任用楚亡臣伍子胥为谋臣,齐孙武为将军攻楚掠越,先后并吞安徽境内的巢、徐、钟离等国,占据安徽东南地区,成为南方大国,“春秋五霸”之一。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亡夫差,取代吴国在安徽地区的位置。
〔蔡侯国〕
周文王子叔度的封国。初封于今河南上蔡一带。春秋时期,楚俘蔡哀侯,留楚9年而死;蔡灵侯被诱杀。蔡平侯复国,迁都今河南新蔡。蔡昭侯于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再迁州来(今凤台县城),为别于旧蔡,称下蔡。先后为吴、楚附庸,历5世46年,至鲁哀公十六年,为楚灭亡。
〔许男国〕
古称国。据《姓源韵律》称,周武王封尧四岳姜伯夷裔孙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为郑、楚相逼,灵公于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悼公迁夷(今亳州市城父镇)。3年后,楚平王复于叶。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年),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鲁定公四年(前506年),斯迁容城(今河南叶县西),至鲁哀公元年,为郑所灭。春秋后期再出现的许是楚国灭亡的。
〔徐子国〕
徐族早在商代就已形成方国。曾与淮夷联合抗周。成王践奄(奄附于徐)兼有徐偃(奄)二姓部族。至周穆王东征,当时著名的偃王(追慕皋陶姓功德,僭号称偃王,周王室未予以承认)还曾率“九夷”伐周,强大的徐偃王控辖500里,统辖36个国。在与周战失利后,徐国开始衰落,并南下淮泗,在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立国(故城位今泗县西北25公里)。徐国在春秋时期还希图恢宏旧业,在僖公三年(前657年),曾取舒;十七年,伐英;文公七年(前620年),伐莒(详《左传》)。后受楚、齐、吴相继侵凌,国势日衰。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十二月,吴攻徐,攻破徐城,徐子章羽(禹)跑到楚国,楚迁徐于城父(今亳州市城父镇),成为楚附庸国。从此,徐国对内、对外均取消王号,称子,故地也被吴国占领。至鲁公十年(前286年),为郑灭亡。
〔胡子国〕
舜后裔,归姓,胡公满受封于胡(今阜阳市区西北1公里)。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为楚所灭。
〔桐子国〕
偃姓,楚附庸国,在今桐城市一带,古称桐乡立国。鲁定公二年叛楚,为楚所灭。
〔沈子国〕
公元前1063年成王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于沈(“沈”通“聃”,今临泉县城西1公里地名古城子,地北距泉河1公里,南靠流鞍河),古名沈亭。鲁定公四年,为蔡国灭亡。
〔钟离国〕
《史记·秦本纪》作“终黎”,嬴姓之国。古为东夷氏族方国,为徐国的别封。随着宗主国南迁,定居淮滨,在今凤阳县临淮关镇东3公里立国(位今李二庄乡小卞庄西)。在徐楚交战中为楚所灭。《左传》成十五年(前576年),晋率齐、鲁、宋、卫、郑、邾等诸国大夫会吴于钟离,共商讨楚办法。《左传》称,楚于昭公四年(前538年)派“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成为楚邑。宋伯宗仕晋,为三郤所杀,子州黎奔楚,食于钟离。这个宋国后裔所建钟离采邑为楚附庸。《谷梁传》也称:“庆封封于吴钟离,为吴附庸。后因两国边邑卑梁小童争桑,两家交怨相攻”,爆发吴、楚大战。吴于昭公二十四年,灭钟离,成为吴邑。
〔宋公国〕
周成王二年,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开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春秋时已是大国。宋襄公子兹父为继齐桓公称霸,与楚国在泓水决战,战败后国势日衰,延及5世,至共公时因水患迁都相城(今淮北市相山脚下)。宋康王偃曾灭膝攻薛,夺取楚的淮北地区,再次强大。鲁公十年(前286年),为齐王灭亡。宋国在淮北相城立国长达90余年。
在众多的方国中有不少是大禹继位人皋陶、伯益后裔的封国。如偃姓的英、六和巢湖沿岸的群舒及宗子、皖、蓼等国。
〔英国〕
是皋陶后裔以花为图腾的氏族方国。故城位今六安市西、金寨县东南,英山、英山河均以古国为名。今湖北英山县以山为名。楚成王二十六年(前646年),英为楚所灭。
〔六国〕
为皋陶后裔在今六安市北所建的氏族方国,偃姓,为夏启所封。楚成王二十六年(前646年),为楚灭。一说楚穆王四年(前622年),六国“叛楚即东夷”,为楚国灭亡。
〔皖国〕
为皋陶后裔,任周初大夫,受封于皖(今潜山县),为楚所灭。史称皖伯、皖公国。安徽省简称皖及天柱山异名的皖山、皖公山、皖伯台,下有皖河,今称长河等皆由古国而名。
〔蓼国〕
亦作“”,古为国,也是皋陶之后的一支以天,又叫天鹨为图腾的氏族方国。主要活动在今霍邱及河南固始县一带。楚穆王四年(前622年),为楚公子燮灭亡。今固始县蓼城岗曾为下蓼国都,附近有蓼潭。
〔巢伯国〕
夏、商方国,周初延封。周铜器《班簋》铭文有秉、繁、蜀、巢4个国名。古巢国是巢湖沿岸的游牧国,旧称南巢。春秋时期,为吴、楚争夺的中心。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楚人灭舒、崇时,附楚国。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为吴国附庸。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吴在楚平王东巡不备的情况下灭亡巢国。
〔萧国〕
殷代六族所建的方国,子姓。西周东征后为鲁国的附庸。宋东迁后,乐叔作为宋附庸受封于萧。鲁庄公十一年(前683年),闵公胞弟公子辰与闵公庶母弟公子地据萧以叛宋,乐大心从之,复萧国。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为楚所灭,后为宋邑。萧故城位今萧县城西北7.5公里,现已圮为沙滩,位今郭庄乡欧村北50米。
〔焦国〕
也作晋,与晋同姓姬。原在今河南陕县南,后迁今亳州市。相传是神农氏后裔所建方国。楚平王元年(前528年),为楚平王灭亡。
〔向国〕
原在今山东莒县西南。《左传》隐公二年(前721年),“莒人入向”。向被迫南下,在今怀远县建国。吴王僚十年(前517年),为吴所灭,为吴邑。《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01年),“吴昔败于晋”,晋定公率诸侯“会吴于向,为吴谋楚”,就是这个向邑。
〔州来国〕
古州部族发祥地位于白洋淀。周东征后,故地为齐国姜姓封地。州人与来人被迫南迁于今凤台县建州来国。春秋时期,为吴、楚争夺中心。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得申公巫之助,攻入州来城,为吴附庸。昭公四年(前538年),楚城州来。十三年,吴灭州来。十九年,楚再城州来。二十三年,吴伐州来,封延陵季札于此,故称延州来。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为楚灭亡。
〔宿国〕
为太皞后所建的风姓国。原籍在今山东泰安一带,后为齐灭。鲁庄公十年(前684年),“宋人迁宿”,即宿人南下,在今濉溪、宿县(今宿州市)一带立国,为宋附庸。
群舒为群徐偃姓部族在西周东征后南下江淮以及巢湖沿岸地区所建立的8个小方国:〔舒国〕
在今庐江县西南20公里古舒城立国。春秋时为楚附庸。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因“群舒叛楚。夏,(楚令尹)子孔执舒子平”,舒亡。
〔舒庸〕
由南下的舒人和东迁的庸人在今无为县姚沟一带立国。今舒城县东25公里的舒为其故城。春秋时期,为楚国附庸。楚北上时,楚师攻绩于鄢陵,叛楚,曾“道(导)吴围巢,伐驾,围厘、虺”,鲁成公十七年(前574年),为楚所灭。
〔舒鸠国〕
是舒、鸠部族南下江淮地区,在今舒城县立国。春秋时期,先后为楚、吴附庸。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吴召舒鸠,舒鸠叛楚从吴。秋天,为楚令尹屈建(子木)帅师灭亡(一说次年亡)。
〔舒蓼国〕
是舒、蓼部族合建的小国,位今舒城县西及霍邱县境。鲁宣公八年(前601年),为楚灭亡。
〔舒龙国〕
为舒、龙部族联合在今舒城县龙河口建立的小国。春秋时为楚灭亡。
〔舒鲍国〕
是舒、鲍部族在今舒城县西南燕店子一带立国,为楚灭亡。
〔舒龚国〕
是舒、龚部族在今潜山县北23公里的龙潭街建国,为楚所灭。
〔宗子国〕
为舒附庸国,在今舒城、庐江县之间。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为楚灭亡。
〔越章国〕
楚熊渠在周夷王时北上,封少子执疵所建越章王国(古为扬粤,或豫章),位今铜陵市、县一带。
还有像取虑邑,为徐国别封,位今灵璧县潼郡村,以及其他迁徙部族与当地部族所建的城邑邦国。如楚白公胜的慎邑(位今颍上县江口镇北汤圩孜村)、夷邑(今亳州市城父镇)、鸠兹邑(今芜湖县黄池镇南)、嵇(今蒙城县境)、宣邑(今南陵县青弋江镇)、爰陵(今宣州市区)、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襄安(今无为县襄安镇)、驾邑(今无为县境)、邑(今潜山县境。昭公三十一年即前511年吴侵楚,楚迁邑于南岗,今属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东接幽芳河,南接螺丝台山)等。
此外,淮夷指位于江淮地区的部落方国,亦为古方国名总称,历夏、商,西周初年,曾参加管叔、蔡叔、武庚反周叛乱。周公东征,臣服。厉王时再次反叛。召公时臣服,但没有受周封和承认,至春秋末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