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月
十七日(2月26日)李续宜任安微巡抚,贾臻为布政使,张学醇为按察。
一月(2月)苗沛霖命令蒙城团练蓄发,准备抗清。
二十六日(3月7日)定南大主将黄文金自洋塘败后,又占领建德县。是日,湘军总兵鲍超会同皖南镇总兵陈大富,攻陷建德。
二十七日(3月8日)侍王李世贤率军自休宁进占婺源县。
二十九日(3月10日)苗沛霖的几十万团练起兵抗清,并由凤台渡过淮河,围攻翁同书所据守之寿州,又派人与庐州方面太平军取得联系。太平军派遣余安定、许导奎等赴凤台苗沛霖处举行会议,商讨抗清事宜。
二月
四日(3月14日)陈玉成军占领英山县。
是日著名捻军领袖龚得树在湖北罗田松子关地区与清副将成大吉部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余部离开太平军,自舒城、庐州返回定远,合并于张乐行部。
十一日(3月21日)湘军道员张运兰、总兵朱品隆等率军攻陷休宁。
十四日(3月24日)英国参赞巴夏礼过安庆,晤英王陈玉成及叶云来,说明英人已取得长江通商权利。
十八日(3月28日)英国参赞巴夏礼过芜湖及太平府,上岸察看太平军情况。
二月(3月)太平军干王洪仁王千自天京经太平、芜湖赴皖浙催调各军西征,并援安庆。
三月
八日(4月17日)清廷命安徽布政使贾臻督办安徽全省团练事宜。
二十一日(4月30日)以布政使贾臻署安徽巡抚。
二十二日(5月1日)太平军干王洪仁王千、章王林绍璋自天京奉命援安庆,当日合桐城、庐江之前军主将吴如孝,率众2万,自新安渡至横山铺到练潭一带,谋合英王陈玉成共解安庆城围。
二十四日(5月3日)曾国藩致书曾国荃,谓安庆得失,关系天下安危,嘱坚守半月待援。
是日定南大主将黄文金自芜湖率众7千渡江,会同章王林绍璋等及捻众2万余援安庆。
二十五日(5月4日)湘军总兵鲍超奉曾国藩檄自江西景德镇拨营援安庆。
二十六日(5月5日)曾国藩率亲兵自祁门北援安庆。
四月
十四日(5月23日)太平军再占建德县。五月二十一日撤退。
十九日(5月28日)任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为两江总督。
五月
三日(6月10日)右军主将刘官芳等率军攻占黟县,五日退出。
十三日(6月20日)李世贤留守徽州的军队于昨今两日分两路撤入浙江,放弃徽州。
五月(6月)安徽巡抚翁同书为了使苗沛霖撤寿州之围,将其仇人徐立壮以勾通捻军,阴谋袭占寿州为罪名而杀死,并将孙家泰锁拿监禁,但苗沛霖军围寿州如故。
六月
十六日(7月23日)英国公使普斯训令上海领事麦华陀禁止英船接济安庆太平军。
七月
十九日(8月24日)陈玉成、杨辅清、林绍璋、黄文金入集贤关,4援安庆。
八月
一日(9月5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安庆。太平军守将吴定彩、叶芸莱及全军1万余人均战死或投江殉难。陈玉成、杨辅清、林绍璋、黄文金退出集贤关外。
五日(9月9日)杨载福部攻陷池州府。
七日(9月11日)舒城县被清军攻陷。
八日(9月12日)宿松县被多隆阿军攻陷。
十二日(9月16日)湘军水师总兵王明山等率军攻陷铜陵县。
十三日(9月17日)庐江县失守。
九月
十六日(10月19日)苗沛霖军攻陷寿州,巡抚翁同书被俘获后又释放,被曾国藩参劾逮问,最后被流放到新疆。
二十日(10月23日)无为州被湘军曾国荃、王明山部攻陷。
二十七日(10月30日)苗沛霖攻陷寿州,杀孙家泰全家及皮、黄、吴诸姓。
十月
十八日(11月20日)清廷命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3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4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
二十八日(11月30日)来安县被清军攻陷。
十一月
二十四日(12月25日)太平军撤出定远县。
十一月(12月)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即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企业。同治二年(1863年)又试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轮船。同治三年,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南京,后改建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是月张乐行、苏天福捻军从定远出发,带领全部人马及老弱妇女开始北归。二十五日,捻军通过苗沛霖地区,由寿州附近之马厂集、姚家湾地区渡过淮河,北归颍上。颍上捻军领袖白明欢迎张乐行到达颍上县城,准备进行颍州战役,袁甲三致函苗沛霖,叫苗阻击捻军渡淮,苗沛霖置之不理。
十二月
十二月(1862年1月)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召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以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刘铭传为首分营号树、鼎、庆、铭等四营。曾国藩向清廷推荐李鸿章统率。
十九日(1月18日)太平军马融和部、捻军张乐行部、团练苗沛霖部联合围攻颍州,将署理巡抚贾臻围困在城内3月,这是为捻军史上著名的颍州战役。
二十四日(1月23日)以彭玉麟(原安徽巡抚)为水师提督,李续宜(湖南湘乡人)任安徽巡抚。
二十五日(1月24日)天长县被清军李世忠等部攻陷。
是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厘金总局。
△贵池瘟疫流行,病死数百人。南陵冬大雪,又加上瘟疫流行,乡民死亡不计其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