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九华山化城寺记

[唐]费冠卿

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千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冈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以波逝。其间圣后贤臣,咏歌迭兴,言不及者,兹山屈焉。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时有僧地藏,则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白千里而劲进。披榛援藟,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有美妇人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石间潺潺,时人谓九子神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俞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自麓登峰,山深无人,云日虽鲜明,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出泉布,买檀公旧地敢冒死请,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楩楠豫章,土地生焉,断而斫之。珷玞琪琼,不求他山,肆其磨砻。开凿澞涧,尽成稻田;相水攸潴为放生池。乃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阵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啸,相与继续,都非人间也。

建中初,张公岩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州牧贤者到寺,严师之敬;西江估客于云外见山,施帛若干匹,钱若干缗,焚香作礼,遥以祈佑,师广德焉。况亲承善诱,感悟深哉!旁邑豪右,一瞻一礼,必献桑土,岂诸牧不合礼焉?富商大族轻其产哉?道德感也!本国闻之,相与渡海,其徒实众。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掺如面。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畬田采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缉麻衣,其重兼钧,堂中榻上,唯此而已。池边建台,厝四部经,终日焚香,独味深旨。时年九十九,贞元十年夏,忽召徒告别,罔知攸适。惟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将示灭,有尼侍者来,未及语,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吾师其神欤?!趺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将入塔,颜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基塔之地,发光如火,其圆光欤?其佛庙,群材缔构,众力保护,施一金钱,报一重果,下为轮王,上登圣地。昔有护法良吏,洎施力僧檀越等,具刻名于石。深疾后代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除余财,崇胜因缘,啄腥膻,顾儿妇,生为人非,死为鬼责,悲哉!

时元和癸巳岁,予闲居山下,幼所闻见,谨而录之。孟秋十五日记。

李翰林九华书堂记

[宋]吴梦祈

李翰林,幕天府地人也。其玩世似东方朔,傲物似孔文举,盖放荡不羁之尤者也。而东坡先生独爱其眼高四海,且谓能识子仪之为宗臣,其不知永王之非真主,每欲澡而雪之。苏李盖一流人也,其表而出之固宜。初翰林之弃官也,即有蓬邱之思,访道江汉,遥望九华峰,顾而乐之。会故友韦仲堪宰是邑,乃卜居焉。始易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其居介乎龙女泉之侧,南渡以来,夷为张氏之丘。夫九华之得名自翰林始,而书堂芜没殆且百年,无兴敝起废者,岂吾之真不好事也耶?!嘉熙初年,奉议蔡君元龙来尹是邑,访其遗迹,始于化城寺之东偏,草具其堂焉。尝谓:古今天下其道同,则千载之下,或有袭裳之人,其趣异,则一座之间,或有割席之士,公之为此,岂徒然哉?!想夫春树连村,早莺唤人,绿水浮云,紫烟绕谷;公子于斯来也,必将解障泥,坐前楹,横琴花间,欣然起春日樽前论文之思矣!凉风起天,落日照岛,山云薄暮,江色映秋;公之于斯来也,必将戴乌纱,酌白酒,顾影起舞,浩然如秋日山中初归之时矣!率是以往,脱巾挂壁,盛夏可以洒松风;岸帻开檐,玄冬可以眺松雪;或浩歌以待明月,或展席以俯清流;方将卧与太白同梦,坐于太白同意,又岂突兀见此屋而遂已哉!是役也,披图忆古,令尹实肇其谋,度材鸠工,吴君洪与弟忠振,实任其事。气以类至,俗以化成,民之归仁,令尹固有以先之欤?令尹字骧甫,淮之无为人,未弱冠试中礼部,为名进士,未强仕,改今秩,为贤明府。其政学道而爱人,好古而贵义,此百世之下翰林之所以遭云。

泛舟山浙录(节选)

[宋]周必大

壬辰早,同陈簿、叶尉、赵忠训,出郭十余里,登双练亭,度西洪岭,入龙安院。自此徐行,历永安塔、虎跑泉,过石龙口、虎跑岭。此两处地势稍高,望双峰、九子甚奇。遂入广修院,去县已廿五里。院宇颇雅洁。寝堂望双峰、帻峰、真人峰、莲花峰,是为五老峰。步至上雪潭,源高而远,仰视莲花峰,正如所倚之屏。其前即石门,水所注也。峭壁削成,悬瀑十丈,怒涛骇浪,不减三峡;或潴为深渊,或散为奔湍,雷轰电掣。约二百余步,为下雪潭。其间多大石,水平布者数丈。潭中产石斑鱼,不常得。又有璎珞泉,水跳石上如贯珠,尤为奇绝,而土人不贵也。

食罢,转山而行,终日观山面殊不厌。约十余里,入无相院,有观音阁对峰峦数重,留题而去。又二三里,至协济庙,庙神兄弟二人。日方晡,或谓化城远,不可到,遂止。陈朝立置酒中坐,……师率诸人下九华龙溪,踏石涉水以为戏。叶尉体肥甚,独坠水中。溪自龙池来,欲访其源。或云路太远,惟祷雨乃至。今路芜秽不治,不果行。终夜溪声如大雨可听。

癸巳早,循溪而入,至乱山环合处,登化城岭。岭峻窄,时时回望,诸峰层出,殊快心目。少休半霄亭,巳时至化城寺,寺宇甚佳,唐时新罗王子金地藏修行之地。饭罢,谒金地藏塔。又在寺后突起一山上,常时可望大江,是日适为晴岚所蒙。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陈朝立以翰先归邑,乃同叶、赵行二里访龙女泉,其傍乃李太白书堂基,今为张氏故地。自此下岭,过苦竹坑,俯视群山,左右对列,中有平田,气象极好。稍前即寨兴,盖建炎间张遇寇青阳,县官移治于此,真关隘也。行近悬桥,双瀑、石山对泻,未经名人品题,故无闻焉。又行至蜃盘岭,而化城峰尽矣!化城九华最高处,蒋颖叔尝有悔游之语。俗传十里,殆不止此。赋小诗云:


攀萝度险捷猱猿,石角钩衣履尽穿。


莫讶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至阶前。

又数里至龟山,一上复数里,尤为险峻。有崇寿寺慈云阁,对双剑峰。又赋诗云:


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


及至龟山还一山,为岭高阁对双峰。

寺僧善修年86岁,赠以诗云:


老僧九十视耽耽,二十年来不下山。


我得九华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间。

日尚早,爱其景物,遂宿焉。

甲午早,下龟山,行十余里,入圣泉院。泉在侧石岩下,号“无底泉”,试之,仅二丈;盖游者未尝测其浅深耳。水自岩出,甚清澈,中有五色石。饭罢即行,过慕善镇,回望九华,横侧高低,无一同者。又五里,至曹溪寺。又五里至觉安寺,五溪合流于此,故地名五溪。又五里,入大路,过铁券叶,元盾(质)别去。又廿五里,投宿马牙坊。二三里有常安寺,夜不果往,陈朝立至青阳致馈。是行自西洪岭入山,盖西南也,终日观山面。既至圣泉(院)盖自北而出。所谓山之东乃山背阙,闻有广福等院甚佳,而从者猥众,颇不自由,不无遗恨。

入蜀记(节选)

[宋]陆游

(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三日,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太白与刘梦得皆有诗。而刘至以为可兼太华、女几之奇秀。南唐宋子嵩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惟王文公诗云:“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最极形容之妙。大抵此山之奇,在修纤耳。然无含蕴敦大气象,与庐阜、天台异矣。


(选自陆游《入蜀记第三》)

阳明书院记

[明]邹守益

青阳九华山之胜,与匡庐、武夷竞秀,至李太白始发其奇。嗣是,诗人隐士、仙释之流,相与经营其间,而未有以圣贤之学倡而振之者。宏治壬戌,阳明王先生,以恤刑至池,爱其胜而游焉。至正德庚辰,以献俘江上,复携邑之诸生江学曾、柯乔、施宗道以游,尽搜山川之秘,凡越月而去。尝宴坐东岩,作诗曰:“淳气日凋薄,邹鲁亡真承。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慨然欲建书屋于化城寺之西,以资诸生藏修,而未果也。嘉靖戊子,金台祝君增,令兹邑,诹俗稽典,始克成其志。中建正堂,大书曰“勉志”。东西有廊室,而亭其后,曰“仰止”。合而命之,曰“阳明书院”。池守韩君楷,二守张君邦教,往视而嘉之,更议置田以膳学者。而九华之名,将与白鹿云谷,焕然照方策矣。诸生乐其绩之成也,不远南都以来征言守益,窃闻绪言之教矣。先生之学,以希圣为志。而希圣之功,以致良知为则。良知也者,非自外至;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自涂之人,至于圣人,同也,特在不为尘所萦而已矣。二三子,亦知尘之害乎?目之本体,至精至明。妍媸、皂白、卑高、大小,无能遁形者也。一尘萦之,则泰山秋毫,莫之别矣。良知之精明也,奚啻于目。而物欲之杂然前陈,投闲而抵隙,皆尘也。故戒慎恐惧之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保其精明,不使纤尘之或萦之也。纤尘不萦,则无所好乐忿懥。而精明之凝定,廓然大公矣,亲爱贱恶无所辟。而精明之运用,物来顺应矣。大公之谓中,顺应之谓和。中以立天下之大本,而天德纯矣。和以行天下之达道,而王道备矣。此邹鲁之真承也。古先圣王,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不迩不殖,亦临亦保,率是道也。故尧舜禹汤,以是道君天下。而孔颜曾孟,以是道为天下师。后之学者,见圣贤之君师天下,其成功文章,巍巍若登天然,而遂以为不可阶。譬诸入明堂清庙之中,见其重门层阁,千万方圆,前瞻后盼,眩然以骇矣。而不知所以创造图回,规矩之外,无他术也。二三子,其将求之规矩乎?将求之方圆乎?良知之教,操规矩以出方圆也。而摹方效圆者,复然比禅疑之。呜呼!爱亲敬长,吾良知也。亲亲长长,以达天下,将非致吾之良知乎?恻隐羞恶,吾良知也。扩而充之,以保四海,将非致吾之良知乎?孰为礼,孰为非礼,吾良知也。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天下归仁,将非致吾之良知乎?是邹鲁之真承也。而禅之疑,禅之学,外人伦、弃事物,遗肝胆耳目,而要之不可以治天下国家。其可以同年而语乎?书院之建,群多士而育之,固将使脱末学之支离,辟异端之空寂,而进之以圣贤之归也。二三子之朝夕于斯也,其务各致其良知,勿使萦于尘而已矣。处则以是求其志,达则以是行其义,毁誉不能摇,利害不能屈,夭寿不能贰。使尚论道术者,按名责实,炳炳有征焉。则知良有司鼓舞之典,真为圣代作人之助,规摹宏远矣,岂系山水岩壑之遇而已乎?

九华山记

[明]王思任

予令姑熟,岁谒监司于秋浦。每吟老杜“高山拥县青”,则愿调青阳一尉。至玩华亭,每恨不夕,得长此亭足矣!壬寅六月,以课续往,而兄大然、师漏、仲容、实来,乃订门人张仲濠、王中履共访九子山。臂篆手镳,约从侈醴,出青邑九华庙十五里,至西洪岭。云物作噩,各有败意,而大然力呼,以为即擿铁勿阻,俄而霁矣。见枕月一峰,秀矫天左,云观弼之,自此但有莲花层矗,烟鬟乱堆。聚首而孪者,命为九子,馀不胜问也。五里至石龙口,峭茜渐迫,怪体幻来。十里至山西屯,则垂天云之倒立,阴阳失昏晓矣。乃饭于桥庵,过野梁,下有朱瑚,石骨席平三十丈,流水一脉,如云霞舒走,急置酒上流,腹卧而味接之。吾家伯安先生赋九华,濑流觞而萦纡,遗石盘于涧道者,岂乐此耶?去梁百步,望见悬瀑一通,马上人眉岸尽带栖贤三峡,数里至涌泉亭,此云石中仙醥也。数里至半宵亭,曩螺髻蟠纠。今弁兜洶武如此。行小仙桥,两涧孤绝,至碧霄亭,则九十九峰,次第招我葛袂。过大仙桥,僧童以箫管互迎,空山细响。鸟梵鸣泉,殊不恶。至望江亭,雾中拖曳一练,畴昔舟中所极目碧霭者,我今嘘其间乎。入玄览亭,而江皛山翠,争媚含规,客有吝思矣。左折而下,抵化城寺。肃佛后,简一竹楼,凭之,似翁碧菡萏中一须者。仲容方与仲履,丁丁然哄局道,仲濠以为如此好山不看,而担粪溷乃公为。大然曰,此二人者,九子坯也,乃飞斝轰剧而宿。质明,谒太白祠。虎啼新过如爪拆,有胡僧,以藤杖夜巡,虎来辄伏。礼地藏殿,随喜其塔,老僧俱云:至德初,王从新罗国卓锡于此。以堪舆理察之,此山独小,圆直中立,有似万萼护苞者,佛所藏亦入风不袭,人子更须知矣。白蟮之事,似若荒唐,然青泥可食,于传有之。予幼游盱江,从姑有米脂二穴,气每臭人,仙佛作戏,不可以腐断也。第舍利妙光,缘簿未觏,差为阙事。乃东上神光岭,望金刚尖,山若戴杵。东岩是地藏苦行处,数转而得龙头石,一岩险挂,伯安手书图经偈在焉。岩下则为舍身崖,粟人肤股者也。南折而入一禅室,枯僧一人,趺其中,啖五钗松而已,而所谓古仙、钵盂、云门、天台、绣壁、聚讲、内峰、外峰,皆以万纛卷扬,共卫金地藏之枢也。自此而往,猿居熊府,啼嚎幽暗,无樵迹矣。予胆如瓠,足如萝,欲即穷之,会直接有檄,山灵又将修娟,因各赋数诗,趋还大都。九华之胜,李供奉发明之矣。山多作怪,学人物、鸟兽之形,团结移换,朝锐夕方,遂令三百里之间,神目骇笑,然而身即其巅,俱疣附焰腾,诡谲易厌。昔人所谓可望不可登者也。寒碧秋凝,集众美而得大意者,庶几五溪树上乎?是役也,所怅怅未游者,九子寺、七步泉;所未见者,钵囊花、玉缨络;所见者,石斑鱼、南天竹;所闻者,虎啸、克丁当;所食者,竹簟、石芝;得携归示人者,仙掌扇、金地茶。

游九华记

[清]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晏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元,徐子道林。

九十九峰记

[清]吴襄

峰以九十九计,亦好事者泥于成数,未足尽九华之胜也。顾野王称九子山。壁立千仞,周回二百里,以二百里中奇峰怪崿,花簇鳞次,九九云乎哉。杨枢曰峰之大者,如屏扆围盖;细者,如波砾点剔,如笋茁,如指伸,如覆釜,如阁钟,如立戟,如冠顶,如鸟啄。王淮曰:峰之锐而出者,为虎牙尖;而背者为熊耳角;而巘者为牛首冠;而峭者为鸡帻。曹能始曰:峰之锐为笋,凹为门,或狮虎,或佛像。此善状九华之形者也。至刘宾客曰之为尤物;王荆公评之为纤修;周益公叹之为紫翠千仞,融结奇秀,横出高低,无一同者;王山阴诧之为山多作怪,团结移换,朝锐夕方,神目骇异。此可谓得九华之神矣。而终莫善于梦得之一言,曰迥秀常在无人境。呜呼,尽之矣!盖是山之危峰、绝巘、飞泉、邃壑多生于险巘窈深无人之境。四方筇屐无从而即之一二,樵野即之而不能名之。而其迥秀之气亦深自韬晦,而不以炫人。故九华之名虽盛,而九华之所以称此外无奇秀者,人未之知也。夫以九华之善于得名,而其在无人之境者,环玮诡异,造物犹护,惜而秘之。则夫天下极奇秀之物,非冥搜遐索,焉能使之无匿奇哉。无怪今之游九华者,以福地不以山水也。且以古人三十年游游未了者,欲以一旦得之彼迥秀者,宜邈然不与人遇也。因拈此记,以告世之游者,毋泥九九之数,失此山之真面也。

九华山游访记

[民国]高鹤年

民国八年六月初一日早,由和悦洲渡江,抵大通。乘小舟入湖,遥观九华诸峰,秀出云表。旧名九子山,李太白江中见九峰如莲花,改名九华。高数千仞,广二百里,在青阳县,清流环绕。李白诗云:“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唐金地藏和尚驻锡于此,灵异甚者,今为江东香火之宗。四山围绕如城,内有水田千顷,寺院林立。是日顺风,四小时行四十里,即到钱家陇。登岸,午饭毕,十里抵低岭庵宿。有禅客谈:明心见性之后,于深山穷谷中煨折脚铛,潜伏保养,龙天推出,然后不得已而出,随方设化。近来少年登座者多,佛法日衰也。老当家谈:“人身一失,万劫难复。学人紧记此语,最关紧要”。

初二日早,十里半边街,五里六泉口,九华之水由此出江。昔常遇春伏兵于此,败陈友谅处。五里五溪桥,五溪山色,十景之一也。诗云:“五溪桥似虎溪桥,过此悠然息俗嚣。”五里老田村,五里过桥,与青阳大道接,去县城四十里。沿坡乞丐草蓬不绝。里许二圣殿,奉文武神像。三里一宿庵,三里大桥庵,盘折而上,松竹遮道。三里一天门,数十石级,甘露寺。大航重修,有大藏经一部。岩壁清幽,阴遮天日。黄华诗云:“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万松围古寺,孤月上寒坡。”亭间稍息,上百余级,二天门。再登二里许,龙池庵,即清隐庵。明陈凤梧诗:“引絙千尺上高峰,身在翠微第几重?”又上二里许,半霄亭。经大仙桥、万寿寺,二里许,华天寺。谷口三天门,亦名聚龙庵,侧有招待处。石道平坦数百步,即百岁宫下院。其右祇园寺,山中诸水,总汇于此,下峡出六泉口。四山围绕,翠满长空。半里阴骘堂、太白书堂。前有龙女泉,涧边有龙祠。随涧而行,天池、立庵、九华街市、东崖下院。侧有菩提阁,后有绿云庵。自入三天门内,两岸稻田颇盛。由大定庵,上普同塔,经法华庵。心坚和尚创建。稍息,并谈地藏菩萨愿力宏深。经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上五里,林径清幽,浓荫蔽日,石壁危岩,东崖禅院。止宿于此。方丈筱月,监院道崖,昔旧相识。东崖寺右摩空岭上,有说法台、堆云洞,唐金地藏尝晏坐于此,因名晏坐岩,后异僧周金栖焉。东崖晏坐,亦十景之一也。明儒王阳明,平宸濠之乱,遭谤,亦曾晏坐于此。阳明年谱,弘治十四年,奉命审录江北。事竣,游九华。见蔡蓬头,一笑而别。闻地藏洞有异人,不火食,访之,其人谓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清同治间,定慧上人募建。有联云:“草屋何人方管乐,老僧相伴有烟霞”。时有云水僧,相识于峨眉山,谈及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菩萨双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然返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至旦茫然,况隔阴乎!学道人所以虽彻悟后,亦如丧考妣也。

初三日早,敬礼各殿。餐毕,草帽竹杖,下坡,五里华街。店铺四五十家,街中有放生池,鱼颇大。石级上即化城寺,曰化城晚钟,十景之一也。北倚中峰,面向青龙冈,即小天台,四山环绕如城,故名化城。康熙、乾隆两朝,叠赐御书龙额。咸丰间,毁于兵。光绪己丑,刘芗琳先生倡建。山门、前殿、正殿、三大佛、四金刚、诸天罗汉咸备。后藏经楼上,供佛菩萨,左右藏经。有铜兽一,名曰地听,重约三百斤。柜内藏有地藏菩萨衣鞋等物。香客观看,及请印,虽索资不多,而收入颇巨也。山中有禾田千顷,东西僧房,约有二十处。右有石坊,曰“高山仰止”,内王阳明祠;西有龙庵、自然庵、佛陀里;前拱金阁、旃檀林、长生、通慧、九莲、天池、海渡、宝积、永庆诸庵,皆是接待香客之所。溪边街头,转上山坡,约二三里,有支路。昔日由池州府经九子岭,至此合路。上坡,经念佛堂、上禅堂,一路溪声山色,松涛竹音,美不胜赏。转上正天门,王灵宫殿,传云灵应非常。至十王殿,沿途林木幽深,苍翠遮道。殿后石阶矗立,八十四级,于左右系铁索。攀之而上,登塔殿,即金地藏和尚真身塔,肉身在焉。四周老干林立,松竹幽清。唐时新罗国王金宪英之近族,自幼出家,法名乔觉,于肃宗至德二载,航海而来,卓锡九华。初栖东崖,白土杂粟而食。邑人诸葛节等,为建化城寺居之。贞元十年,寿九十九,趺跏示寂。因灵异昭著,识者以为是地藏菩萨化身,敛以缸葬,造塔在化城寺之西神光岭上,塔外建殿。其地时发光彩,故号神光。按地藏菩萨,由女身度母升天,从此遂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本愿经、占察业报经、十轮经,为地藏三经,广赞地藏菩萨愿力,为各大菩萨所不能及。凡称名敬礼者,灭无量罪,得无量福。佛更于己身灭度后,弥勒未生前,以娑婆众生托付地藏菩萨,教诲护持,使不堕落,故菩萨实为大地众生之监护人。塔殿系清康熙间,喻成龙中丞重修。至今朝拜者,数千里接踵而来,岁无虚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东岩下有闵公塔,名让和,青阳人,九子山系其故址,时施与金地藏开丛林。唐一夔诗:“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底,成塔万年中。”礼塔毕,顺平田冈行,曰平冈积雪,乃十景之一也。昔松竹成林,今则一二老干而已。仍回东崖寺。佛严首坐谈,出家真正不易。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逛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云云。

初四日,二里松竹幽深,回香阁在焉。对观真身塔,全被云封。望天台诸峰挺峻,秀出云表。下坡三里过桥,产茶。上闵园二里华云庵,一里慧庆庵,一里许吉祥寺。二里盘折而上,长生洞,巨石磊叠。二里许,道傍石刻曰:渐入佳境。有朝阳洞,大石隆起,一石对峙成峡,洞外室三楹。里许吊桥、翠云庵。旧友法如上人,于民国二年示寂,肉身在焉。越危岩险道,二里许,观音峰,有庵,今则重楼数层,龙泉师住持。一里拜经台,住持隆明师留宿。余初朝九华,昌光老人留住度夏,谈及本庵,红羊后开山第一代。红发罗汉,讳福缘,彭刚直公之师也。时一柯松茅蓬定朗师,观音堂茅蓬普净师,皆有人住,罗汉墩颇盛,今则全无矣。上有蜡烛峰,中有加官、玉女、十王诸峰,以形得名。岩上云霞色,涧中风涛声,山居佳境,非俗人所能知也。

初五日,盘旋而登,三里许青龙背,即天台顶。天台晓日,十景之一也。有石刻三字,曰:非人间。初来时火灾后片瓦无存,今则殿阁十数间矣,名曰地藏禅林,香火颇盛。时有狮洞师言:“经云:地藏大士,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之界,为南阎浮提众生作大导师。”至拱日亭,远眺九华,如九龙夺珠。天台为主峰,群峰罗列其下。长江如带,围绕于前。黄山若屏障于后。故李太白、王阳明等题咏极多。八里许,转过山冈数处,游道生洞,即古慈云庵。觉凡上人,亦旧友,年七十,而神气如旧。谈山中生活,多产茶,并种洋芋,可以敷衍。回经真如庵、正常住、中常住、老常住,此四家皆接徽宁等县香客。余昔日往黄山、白岳,由此羊肠鸟道,至陵阳镇。东南行约三里许,狮子洞,住一僧,苦行颇高。下里许,五里亭,住。悟源大师留宿于此。谈及“念念不生秋月现,心心无所觉花圆”,是于净业中指出禅理也。

初六日,悟师与狮洞等三人,带镰刀,沿途割去茅草,觅路而行。约十五里,至上华台,峰崖壁峻,高出云表,山场宽阔,有古日照庵基,坡中金刚洞。中华台有乌龟洞。下华台有普同塔及茅蓬,普光、如意二师住。昔见此山老干颇多,今被人斫伐欲尽矣。光绪辛丑年,余于广陵万寿寺,听通老法师讲楞严,曾托性莲师在此结茆二处,曰文殊,曰地藏,供奉僧人静修,后遭火劫无存焉。近更时局不靖,群盗如毛,无人敢住矣。悟师等回。余下坡,共约二十余里,一路山色幽秀。至毛田岭六亩田住。

初七日,智妙禅老陪往,约十里许,萧家陇永心茅蓬。满中、了心二师谈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午饭毕,仍回六亩田。故友重逢,皆大欢喜。师勉励云:“愿力击开弥勒阁,信根直上妙高峰。”

初八日,往翠峰,沿坡多松竹。约十数里,即翠峰茅蓬,昔日故友月霞法师谈经处。今住有二师,谈地藏经云:“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故杀盗淫首当谨戒也。”

初九日,细雨后乍晴,下坡,往九子岩。九子泉声,十景之一也。约五、六里,见危岩悬壁下,有一洞,名干巴洞,如通禅师居此,昼夜精进,真实不虚。又上五里许,峰如莲瓣,尝有云出。莲花云海,十景之一也。有上、中、下之分,可坐看云起。侧有狮子峰、天光峰、五老峰。新旧茅蓬,僧人皆下山化粮,仍返翠峰。师谈山有异鸟,并野猪、山羊等,不敢害人也。

初十日,行五里许,见一峰直立,名天柱峰。天柱仙踪,十景之一也。再上四、五里许,转过山冈,北背,即三昧庵。昔开传、心彻二上人,结茆于此,后建为庵,亦是德化所感也。暂憩于此,夜雨达旦。

十一日,出观云海。日上三竿,云海渐归乌有之乡,不如黄山之奇也。饭毕,往碧岩观瀑。碧岩瀑布,十景之一也。休养数日。

二十日,云雾弥漫,九华诸峰,全在苍茫烟雨中。下坡,仍经翠峰,六亩田茅蓬住。

二十一日,五里苏家荡。上十里,碧云亭,侧有大乘岩。五里大姑峰,危岩绝壁,远观似人,故名。过岭三里,黄家庵,俗人住。七里闵园,七里东崖寺。当家送来诸方友函云:今年闰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真生日,闻新罗国王来山开塔,欲来参观。余往各寺探访,实无其事。

二十二日晨,由回香阁横行,道路崎岖,五里至十王殿。礼塔下坡,经华市、东崖下院,又得友函多件,皆欲来山参观。山中筹备颇忙,恐有人满之患。香客及苦力乞化者,较平时当加百千倍。沿途炎热,山中气寒,易于生病,而无医药。余即函王一亭、狄楚卿诸老,组织佛教同仁会,假东崖下院楼上为临时医院。狄、王二公寄来丸散颇多。购药及用费,概由余负责,未捐分文。施药送诊,并送善书、经文、各种佛像等等。又函苏沪,邀请医友陆伯和、陈子修二君来山,度夏救济。

七月初开院,至廿四、五日,各省僧俗善友云集,应接不暇。自住之房间,亦让与诸友共住,而归宿东崖。于天未明时,即至医院,办理一切。时山中各庙及宾寓皆满,香客露宿风餐,病者极众。闻有外国妇人,率数人同来,江轮靠岸时,外国妇失足落水死。其他随流飘去者,尚有其人。有银钱失落者,有被骗者,有忍饥受渴者,有染病受伤者。赶此热闹,虽有虔诚之念,而危险实多也。余寓东崖上院,目收全山之胜。此时山中有百子会,或三、二十人或百余人,人各携一灯笼,鱼贯而行。一人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众人皆接诵阿弥陀佛。彼时体察来山朝拜者,皆虔诚恭敬。间有一半份随喜者,更有一二份乘机扰乱者。夜间会来,如火龙登山,去时似红流入涧,通宵达旦,川流不息。塔前火光冲入天际,焕云雾作彩色,亦大观也。

九华秀出九芙蓉

林藜

在芜湖换乘汽车,南行经繁昌、南陵、烟墩而抵青阳县,前行不远便是庙前镇,在这儿遥望九华诸峰秀出云表。旧名九子山,李白江中望见九峰如莲花削成,故改今名。《青阳县志》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七,源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不一。”明朝王阳明读书山中,悟得致良知之理。

九华山下,清流周匝。李白诗道:“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唐金地藏和尚驻锡于此,灵异甚著,今为江东香火之宗。四山围绕如城,内有水田千顷,寺院棋布,佛家以为四大道场之一。

我一口气冲上了三天门,三天门一名聚龙庵。旁有石台多处,前行数百步的平坦石道,便是百岁宫下院。这儿是九华山的正面,大小寺观,错落其间,并有市集。右边是祇园寺,山中诸水,总汇于此,下峡出六泉口,四山围绕,翠满长空,风物幽丽之至。

山上东崖寺右方的摩空岭上,有说法台、堆云洞等,唐金地藏尝晏坐于此,因名晏坐岩。后来异僧周金曾在此栖止多年。故“东崖晏坐”亦九华十景之一。明儒王守仁平宸濠之乱,后竟遭谤,亦曾来这晏坐过。

再往上行,一路溪声山色,松涛竹韵,美不胜赏。终于来到十王殿,沿途林木幽邃,绿荫遮道,殿后磴石突峙,共八十四级;山僧在磴道左右,悬以铁索,游人可攀援而上。上登塔殿,那便是金地藏和尚的真身塔所在,老干环立,松篁竞翠。唐时新罗国王金宪英之近族,自幼出家,法名乔觉,于至德二年(757)航海来此卓锡,初栖东崖,立志苦修,邑人诸葛节等为建化城寺以居。贞元十年
(636)寿九十九岁,跏趺示寂。因为灵异昭著,人们都以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敛以缸葬,造塔在化城寺西神光岭上,塔外建殿,这儿时发光彩,人皆仰之。唐一夔诗以咏之,诗道:“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底,成塔万山中”。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受释迦咐嘱以救度六道众生,自誓非度尽众生,决不成佛,常现身地狱中,以救众生之苦难,世称为幽冥教主。《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以地藏为名。他的诞辰是阴历七月晦日,这天朝山进香的人,络绎于途,日常有不远千里而来的,僧寮不能尽容,便席地坐卧,自塔殿以至山门,沿途人满,几无隙地,其盛况可以想见。

(选自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林藜所著游记《萍踪识小》335节。)

秀出九芙蓉

唐大笠

我的故乡在九华山麓,我家房子背靠四峰,面朝九华。早晨一轮红日从那儿冉冉升起,傍晚最后的斜阳在那儿依依抹去;夏季的暴雨常从那儿下脚,然后向山下推移;冬天的白雪首先给那儿装点,再向山下弥撒。因此,从我们家那个角度望九华山,一岭一壑,一峰一涧,我闭着眼睛也能描绘得出来。

年少上学,我常常踏着露水翻越九华山,在庙堂饮茶歇息。解放后因工作关系,几次到九华山处理佛教事务。文革避乱回乡,又带领一家大小,重游过寂寞的九华山。在这些年的变迁中,它给我的印象,是日趋衰落,每况愈小;然而,近几年因为修建公路,通了汽车,一跃而列为旅游胜地。这个号称“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又渐渐复活了它的青春,名声越来越大,游客愈来愈多,报刊上又发游记又出画刊,引得一些大名鼎鼎的当代画家拖步来为它写照,诗人们也免不了为之赞许起来。

其实,九华山还是九华山,它并没有起质的变化。它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冷落在一旁,无人问津,任其毁坏,今天忽又贵重起来。这一切都是人为的,细细一想,着实耐人寻味。

今年春节,同我爱人一道返回阔别的故乡,探亲访友,镇日无暇,我们还是要挤点时间,重登九华山一览。

我们没有乘车,而是从后山小道拾级登山的。爬山比坐汽车当然要吃力得多,走走停停,喘着粗气,抹去汗珠儿再上。但看看足底的小草,山巅的飞瀑,山下的平畴,反而觉得比挤在汽车里盘旋痛快得多。“登山莫怕山川险,一事能狂便是仙”。

九华街上果然有变化,房舍的修饰,自不待言;难得的是卖山货的,如竹筒、竹筷、手仗、佛珠和喇叭叫子等又开业了,特产黄精、冰姜也上市了。这情景我还是30多年以前见过的。

过净土庵,经上禅堂,至正天门。再行五百步,便可朝见九华老爷——地`-藏王菩萨了。正天门以前有一尊威严的灵官塑像。传说过去和尚在灵官身上安过机关,虔诚的敬香者如果不慎踏中,灵官即挥舞金鞭,曾吓死过人的。1949年九华刚解放,一位游击队长,不知道他是不是吃过机关的亏,上山鸣枪打菩萨,首先摧毁灵官像,吓得和尚尼姑纷纷逃窜。这位游击队长的举动,事先没有请示任何领导机关,擅自革菩萨的命,造成极坏的影响。事后以破坏党的统战政策和宗教政策,受到纪律处分。1953年春,我与当时的九华山派出所所长奉青阳县委之命,上山搞恢复工作。从小天台寺庙移得一尊同样的灵官到正天门,填补了空白,四方僧尼无不齐声诵经念佛,称颂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这个迁移来的灵官在正天门“落户”14年,十年浩劫中又毁于“造反派”之手。14年前的那次恢复工作,成了青阳县委的罪状之一。如今的正天门实是一座空门了。

正天门外,还有座“上禅堂”可以参观。虽则大批寮房失火被焚,还有大雄宝殿、法鼓金钟、释迦牟尼、观音地藏、十八罗汉,一应完好无缺。在禅堂之上,古佛青灯之下,端坐着一位老僧,衣着宽舒而整洁。我是认识他的,他可不定记得我了,谚语说:“一百个施主识得一个和尚,一个和尚哪能识得一百个施主?”何况我连施主也不是。他原先在九华山最古老的开山寺——化城禅寺,“文革”那阵子,他是僧尼中年龄比较轻的,奋而参加“革命造反”,化城寺里的菩萨塑像,就是他鼓动并带领造反者砸毁的。我曾亲眼见过佛像的残躯剩骸,惨不忍睹。佛的一截断手抛落在地,当时我的三个幼儿见之先是胆怯,后则好奇的一起动手扛“手”,弄得满头大汗,却一丝也没有扛动。

“法师,九华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得太厉害了。”

“阿弥陀佛,‘四人帮’一伙太坏太坏。

“我在化城寺见过你。”

“阿弥陀佛,是的是的。”

“那时你也蓄了发,手捧红书哩。”

“阿弥陀佛,那时迫不得已,罪过罪过!”

我的问话一出口,立即又觉得太尖刻了,何必要刺伤他呢?大千世界,何处净土?茫茫尘世,孰为神明?号称“六根清净”的法师们不也是双脚立在尘土之上吗?连地藏王菩萨的十六字誓言“度尽众生,方成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怀疑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况且地狱空不空,他何时成佛,也没有个标准,无从考察。一些欺人之谈,却引得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那虔诚的程度可谓无以复加。时至今日,还有一位40挂边的信女,在肉身宝殿的四周伏地跪行,叩着响头哩!

九华山佛教协会设在旃檀林,旃檀林成了全山佛教的中心。那里的陈设,确比其他寺庙庄严,我在云蟠宝盖下面觅得已故懒悟法师的骨灰,甚为感动。骨灰于年前才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萧伯奇君从合肥护送来的,准备在九华山择地造墓。将一个和尚骨灰,远从400里以外的合肥派专人护送上山,仅此一端,也充分体现着党的宗教政策。倘不是前些年人为的动乱,我们党的政策是一贯的。

懒悟,河南潢川人,自幼披缁于潢川远铎庵,后就读于太虚法师创办的闵南佛学院,寓杭州时曾东渡日本。战前溯长江而上,欲游西南名胜,行至安庆,为安庆迎江寺主持僧所留,遂常往还于安庆、九华之间。解放后安居淝上古教弩台,卒于1969年4月,终年 69岁。

懒悟的法号当初叫晓悟。因其性懒,常年能不沐浴,长夏能不更衣,蓬头垢面,人称懒和尚,遂更号懒悟。他可不是一般的市俗和尚,而是一位身居佛门寄情书画的艺术家,常以石涛、石溪为法,尝用“二石而后”巨印钤于画角。其画初学四王,上溯宋元,晚年潜心于新安画派,力攻渐江法师古秀隽逸一路。欣赏他的作品,宛如一副清凉剂,潇洒出尘,清新雅洁,不食人间烟火,充满山林气。这样一位方外艺术家,在“史无前例”的岁月,终难幸免,也被折磨致死。

彼一位法师参与“造反”,此一位法师与民同遭横祸,他们不都是被红尘这根线拴得紧紧的吗?鲁迅说得好:“认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

我认识懒悟,是在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岁月,“不准报刊常煮字,人前仰首矮半截,消磨时日攻书画,无以忘情寄笔墨”。懒师不以我为不肖,口传手授,热情地指导我习书学画,给了我精神上极大的慰藉。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并且时时缅怀这位书画启蒙师,曾写过一篇《忆懒悟》,刊于1979年3月《安徽文艺》,此后又为他的骨灰迁葬九华山问题,多次与有关方面联系交涉。今在九华见其骨灰,确不负此行的意义。骨灰既到,安葬造墓当不会是久远的事了吧?

我国画坛清代曾出现画黄山的三巨子:石涛、渐江、梅清,其中石涛、渐江两人都是佛门子弟。佛门历来多出画家。

当代的懒悟师,虽不能僭称九华画派,但他笔下所作山水,多为九华胜境,横皴直点,叠嶂重峦,满纸云烟,处处隐现着九华的灵秀。1964年,省美术家协会组织山水画家上黄山,独懒悟不同行,以他的修养与声望,人莫能解。问其故,答曰:“黄山虽好,人人都热衷于画它,我倒是愿意再看看九华山。”这是在九华山日趋冷落的情况下,我第一次听到一位艺术家对九华倾注着满腔热情。他取出一本九华写生画册放在我面前,上有著名画家陈半丁老人题的“九华胜览”四个字。他说:“你是九华人,看看这本册子如何?”我一一细心潜玩,从五溪、沙埂、二圣、桥庵、东崖、回香阁、闵园直到天台正顶,一路搜奇揽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懒悟不画黄山,笃爱九华,仅仅因为九华是佛教圣地吗?非也。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董玄宰所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指广博而言。若务专深,历代名家又多取某一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于笔墨,方有其个性。诸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元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等等,独抒己见,自成家法。懒师之与九华,亦何莫不然?

九华山水是美的。它在我国名山大川中虽不名列前茅,比起邻近的黄山与匡庐来说,也应退居第二位。不过我赞成“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论点,九华虽不及黄、庐之大,却兼备黄、庐之美。到过九华山的人都知道,九华之美在于融南宗北派于一炉,闵园以下,有土有石,不高不低,肥瘦中裁,骨肉交融,要表现它宜用南宗披麻皴为主的画法,比黄山尽皆奇峰异石,多一层情趣;闵园以上至天台绝顶,悬崖峭壁,群峰聚攒,俊峭挺拔,气象雄伟,表现它宜用北派大小斧劈画法为之,比庐山多一层奇险。懒悟画九华,是深谙其妙的。

九华山是美的。美的东西一时被掩没、被遗弃,美的光华终究要放出异彩。九华山被冷落二三十年,重放光华,实在是拨乱反正。

山川如此,人呢?人的有限生命怎么能与千古绵亘的山川相比呢?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被无辜践踏以后,再来重视他,他快老了!

不过,“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之须臾”,坡公的慨叹有什么用呢?还是抓紧有限的时光,为人民多做点事!

(载《人民日报·大地》1981年第4期)

秋夜,在九华山……

王慧骐

初秋的风,给九华山的夜荡出了一片凉意。

雾,浓浓的雾,像一张网,网住了山间的竹林、石楼、紫花;网住了九华街上的小桥、流水、人家……

我独自在夜雾中散步,水蒙蒙的雾气,吻湿了我的头发。

远远的,在黑暗中瞥见山路上有一盏灯,——活像一只金桔缀在墨黑的树丛里。

我禁不住向亮处走去,近前一瞧,却原是一爿酒店,正开得红火闹热!此刻方桌上杯盘碗盏,叮当作响,几位淳朴的山民正围桌而坐——劳动归来,饮一盅酒家自酿的包谷烧,该是多大的乐趣和情味!我看见一抹霞云般爽朗的笑正从那满溢的杯中悄悄爬上那几张古铜色的脸庞……

我怀着极浓的兴致步出酒店。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钟声——那钟声是从山上的寺庙里飘出的,敲钟人是一位年约七旬的和尚。

钟声,响在初秋静谧的夜晚,分明给九华山又蒙上了一层空寂、清冷和神秘的色彩。

……浓雾。酒店。钟声……这一切构成了九华山独特的气质和风韵。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习俗,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嗜好,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情趣,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骨格!

这大千世界本来就不该是一个模样嘛!

(载《散文》1983年第6期)

采来云雾香满天

王善政

过去每当耳边响起那悠扬、高亢的九华山歌,便打心眼里喜欢它的文采、它的旋律。今年茶香季节,我到九华山去采风,再次领悟它的艺术风韵,它的乡土精华。而且,我还有幸再会了那位历尽风霜的老歌手,我俩已经整整阔别了三十年了啊!

在九华的那天,苍山如海,绿水长流,云腾雾绕,游人如织。我一踏上九华的境界,一阵清脆悦耳的山歌随风飘来:

九朵芙蓉云里开,

九华春茶雾里栽,

九十九峰茶歌起,

九天仙女采茶来。

多么美妙的想象!相传很远很远的古代,在九华山的天台之巅,一位秀丽的茶姑在接云之处,开出了一片茶园。又用辛勤的汗水,把可爱的山茶苗一棵一棵地浇灌成树。这茶树在云雾里生,在兰花畔长,每逢春天,抽出又丰又嫩的新芽,清香扑鼻。制成干茶,泡在瓷杯里,飘出一层白白的云雾,久久不散。后来人们就叫它“九华云雾”。青阳县的知事听说九华出了这种名茶,喜出望外,连夜差人送到京城。当时皇上一喝,果然名不虚传,亲下一道圣旨,要召那位美丽的茶姑进宫。当京差和县太爷气喘吁吁地赶到天台时,那位茶姑早已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亲眼看到她腾云而去,飞往九天。这便是九天仙女的传说。据说此后,每逢茶香季节,九天仙女总要亲自下凡尘,为嫩绿的春茶洒下香露。采茶姑娘们笑语欢歌,点缀在翠绿的茶树丛中:

四月里来茶树青,

采茶姑娘口不停,

茶山遍地歌声起,

好似满天落星星。

我仔细品味着,觉得这曲调是那样清雅,好似在那儿听过。我终于在人群中寻着了两位领唱的女歌手,原来一位姓杨,一位姓柳,都是当地民歌演唱中的佼佼者。我问她俩师承何人,她俩笑而不答。听说我们是来采风的,忙放下手中的活儿,领着我们径直进了村,来到一幢新盖的瓦房跟前。未进门,一位老大爷笑呵呵地迎了上来。一见到他,我顿时愣住了,天哪,这不正是我朝夕盼见的老歌手吗?他额上布满了皱纹,但腰板硬朗,精神不减当年。也许人们还不知道吧,五十年代初,这位老歌手就和邻县一位闻名全国的女歌手一起,代表九华山区,几进省城唱歌。“四害”横行的那些年头,有人说民歌“土气”,尽是“封资修”货色,他的歌声,被埋没了十年。如今60多岁了,嘴里整天哼着歌。老伴骂他不怕羞,他说:“一天不唱喉咙痒,两天不唱心发慌。”老歌手一见是我来了,紧紧抓住我的手,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他说,九华民歌,多若繁星,有秧歌,有茶歌,有劳动号子,也有情歌。应我们的请求,他唱了几支脍炙人口的小曲:

头茶香来二茶涩,

三茶好吃摘不得。

割了韭菜要留根,

摘了葡萄莫拉藤。

姐家门前好稻棵,

稻棵虽好稗子多。

做人莫做懒虫汉,

拔掉稗子稻满箩。

他唱得那样真切,那样动人。这时,站在一旁的小杨、小柳告诉我,老歌手带出徒弟可多哩!其中的金凤和兰花,已成为九华地区的民歌之星。于是,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杨柳村金凤和兰花的家。

当年的金凤,一曲秧歌到省城,上过广播,拍过电视,那高亢清脆的歌喉,博得了人们的喝采。去年,她虽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听到又要进行民歌会演,便甩开繁重的家务,再登舞台,连连获奖。兰花姑娘,遍身散发着泥土气息,她的歌声,虽不及金凤那样高亢,但字里音间,吐露着迷人的风雅。你听,她演唱的《四季茶歌》多么优美动听:

春季里,草发青,

满坡茶树绿茵茵,

茶姑整装齐上阵,

赶摘新茶进山林。

夏季里,热难当,

一粒汗珠一分光,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轮到金凤为我们演唱了!她唱起了去年参加省会演的那首秧歌《致富花开遍九华》:

姐妹巧摘云雾茶,

好比蝴蝶采鲜花,

蝴蝶采花园中舞,

姑娘采茶满山涯。

采了东洼采西洼,

迎来朝霞送晚霞,

你家秋后盖新楼,

我家入冬买铁马。

一曲唱罢,夕阳已经西下。一天采风,使我又开阔了几分眼界,增长了新的知识。九华民歌宛若浩瀚的大海,今日拾锦,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了。

告别了民歌手,回到了招待所,我的心还是热乎乎的,久久难以平静……


(载《大江》1984年11——12月号)

九华山“乱石崩云”

陈献

凡到过黄山、庐山的游客,均有望看到云海。而在九华山即或侥幸得观,也是淡淡的烟云,虽然颇有浩荡缥缈之慨,而绝无波涛汹涌之感。但是这次九华山的主神地藏王菩萨没让游者扫兴,使我们看到了天台正顶的飞云奔雾。

下午四时许,游者正在天台正顶脚下俯瞰夕阳照耀下的九华晚景,忽然听到“青龙背”后巨响突起,一声声,一阵阵,声贯九天,响震百谷,有人大喊一声:“要下雨了!”游人向着天台正顶的万佛楼呼叫而去。

只是雨没有就来。十王峰与天台正顶之间的那个山口……海涛在大海那宽阔的胸脯上,恣意施展自己的淫威之后,像是任性的骄子使完了性子,便恹恹地依偎在母亲身边。然而这天台正顶的飞云奔雾,在这陡涧峭崖之间,似急于脱缰的野马,把它所有的暴行全施加在这尺寸之地,使此间万物倍受摧残。

一阵微雨过后,巨响骤止,细乐作焉。玲珑似悬泉之音,隐隐有钟鼓之韵。随之云消雾散,日光灿灿,山色滴翠,草木承露(水珠)。天地洁净,气凉风清,惊定思惊,游者不觉倒抽一口凉气。这天台云雾真不逊于黄庐的云海。云海只给人以海的形态,那是云之海。而天台云雾却给人以海的声威。这是威灵之海,是海魂。

我忽然记起东坡词《赤壁怀古》的句子:“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苏老夫子他想得出用“乱石崩云”来描绘惊涛险浪,今天游者倒真的目睹了“乱石崩云”的“原本”。不几日游者将泛舟东坡赤壁,定要领略一番“乱石崩云”的真谛。


(载《安徽日报》1985年7月13日)

九华山游记(节选)

林麟

祇园寺的佛事活动

祇园寺距进山的地方不远,寺建在东岩脚下,大雄宝殿高耸于台地之上,山门则迎向九华街,面朝人流东向。那一层高于一层的殿宇都是砖石粉墙,琉璃铺顶,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水平。走向近处看,那“祇园禅寺”四个字为特烧瓷片拼成,白底瓷片透出蓝色的祇园风景,可以看出当年和尚建庙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走进大门,威立两旁的是哼、哈二将。再往前,是一尊手拿长鞭的灵官神。这神与众不同,天庭中多出一只眼睛。两旁有一幅对联:“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使人产生佛法不可侵犯的神圣之感。

二进有弥勒和四大金刚塑像。弥勒佛的“弥勒”两字,是梵语译音,含有“慈”的意思,佛教神话中说他曾侍于释迦牟尼身边听法。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它塑成个具有中国式的好好先生的样子,满脸一团和气地坐在二殿之上,供人朝奉。威立两厢的是四大金刚,称“护世四天王”。中国古代传说:当周武王伐纣时,各方神将皆来助战,各人用他们手执的“法宝”尽力效命,执剑者呼风,执幢者唤雨,执琵琶者调,执蛇者顺。当周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后,就“风调、雨顺”了。此后,他们被当作佛教的护持守法之神供奉。

三进为大雄宝殿。这座大殿建得非常雄伟高大,殿中莲花台上端坐着三尊贴金大佛,每尊大佛均有二丈多高,为九华山寺庙佛像之冠。中坐者为“如来”,左边为“阿弥陀佛”,右边为“药师佛”。

佛事活动便在这个大殿里举行,大殿里香烟缭绕,佛烛高照。数十位披着袈裟的和尚,敲着木鱼等法器,口念真经。适逢江苏常州市的五十多个善男信女们在这里请做佛事,我看到他们有的着金,有的叠成黄表,许多人合着手和和尚们一道念经。据说他们做一场佛事布施130至150元。我在这里遇见一位92岁的老人韦普济,曾在常州塑料厂工作,他会针灸,已免费为乡邻针灸70余年,他们都背着“朝山进香”的挂包,还挂着红色的进香团的标志。他和他们都说:“来此还愿,是多年的愿望,目的是祈求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消灾灭病,延年益寿。”据说这种佛事活动,自晚上 6时左右起,一直到凌晨2时才结束。

天台山正顶

一个太阳不大强烈、又没有雨的日子,我们上天台山正顶。民谣说:“上九华山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天台正顶是九华山最高的寺庙,也是最美丽的地方。

我们七时四十分出发,沿途边看边玩,途经回香阁、华严寺为一站。第一个景便是迎客松。迎客松和泰山、黄山的比较,基本上相似,但位置在缓坡,所以不如后者宝贵。这里有“迎客松酒家”,有一副妙对:“天上天天天满座,人上人人人恭敬”。

到接引庵,两旁楹联:“云封天际路,烟锁梵宫楼”。莲花庵两旁楹联更妙:“会祝长生十宝花开十样锦;朝临福地九郎香荐九华山”。到大悲莲社、观音峰下院后,便到达凤凰松。中闵园以后才算正式上第二座山,山道比较曲折,坡度陡直,景色秀丽。凤凰松两人合抱,手与手之间还相差二尺多,形态很像凤凰。据说此松有 1400多年历史,著名画家李可染来此,也不禁赞曰:“天下第一松!”在松树前方有一座石桥,桥下泉水丁冬作响。

上午9:30到普渡庵、金刚寺,在云海饭店休息,他们门口的楹联也写得颇有味道:“云雾香茶四海饮哉,山珍美味八仙醉矣”。天然居的对联曰:“人上天然居,居然天上人;再上天台饭店少,云雾山中第一家”。蓬莱饭店门口的对联更有气魄:“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再往上爬是慧居寺、观音寺、观音峰,从这个庙的后殿左角看出去有一块岩石,叫观音岩,好像观音菩萨带着风帽,独自立在那里。人们喜欢选择这里拍照留念,石块巨大,约有四、五人高,下面是断岩峭壁。

往上就是古拜经台,拜经台前面的寺庙只有一个大殿,已经改作招待所;寺的后侧,有一幢类似走廊的建筑。在这里我看到了莲花缸,据说这是和尚圆寂时火化用的,就是和尚死时把他放到缸里,上面再盖上一口缸,外面烧火,这叫做坐化升天。缸像巨石刻成,上面雕刻着莲花等图案。

沿途有“即是仙界”、“天梯”、“怪石擎空”、“江南第一山”、“渐入蓬莱”等石刻。在天台正顶下面,有这样刻石:“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日爽心胸扩”。

下午一点到天台正顶,庙外峭壁有许多文人石刻,如“中天世界”、“非人间”等。我们到天台正顶看佛楼,这里香火很盛,两旁楹联:“天上楼台清冷彻骨,地中金藏普利予人”。我们往后到了“一线天”,在“东方极乐”处摄影留念。

我们几个老人,花11个小时才爬上、爬下这30华里的路程。好在九华山和泰山、黄山不同处是它的庙宇较多,坡度虽陡,但距离比较短。爬一段陡坡,就有歇脚的地方,不像泰山的十八盘,一直往上爬,没有喘息的机会。我们从第一个山头下来时,远望山后,山寺一幢接着一幢,自上而下,直到山顶,而且都是白墙灰瓦,掩映在万绿丛中;再加上烟雾缭绕,山中有云,云中有山,脚底下也是云,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朴实热情好客的人民

九华街目前有居民1400多人,连住户、商店300多家。东崖宾馆是首屈一指的,有300床位,有洗澡间、会议室。聚龙饭店完工后有400床位,还有九华旅社、九华山招待所、佛教协会接待社,共约800张床位。在九华山旅游的重点,闵园、天台也设有招待所,各有40到100个床位,还有个体户开设的旅社、饭店,价格极其便宜。这里还有九华山供销社、九华山工艺美术旅游服务部、九华山邮电支局、九华山公安局等单位。

这里的人民,十分朴实,热情好客。各个旅店门前,放着成排的竹椅,任你休息,不吃东西也照样招待。沿途山上的饭店,如云海饭店那位老板娘极其好客,也会招徕生意。她说:来我这里喝茶不要钱。回来在我这里吃饭,有石耳、山笋、香菇、木耳等山珍供你品尝。一般面条三角钱一碗,汤圆、酒酿也是3角钱一碗。我们在“天外小吃”,每个人吃一碗葛根粉,外加一大勺糖,三个人才花了 6角钱。这里的东西不仅便宜,山上价格也差别不大。九华街上商店大多出售手杖、神翁、神像、烧香的纸烛、木鱼、竹筷、云雾香茶等。九华山折扇最为著名,青阳工艺品厂的折扇就有4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40万把。其中以泥金黑扇最为名贵,上面有手工绘制的九华全景,每把人民币4元多钱。现在,游人在山上买的纸扇,大多为白纸彩印折扇,两面分别印有九华山风景和导游路线,夏季游人几乎人手一把,既可扇风,还可作游山指南,游毕还可留作纪念。

九华街,别有情趣

杨余生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9月中旬,芜湖市在此举办地藏法会和产品展销会,我才有机会一睹其风采。在短暂的逗留中,佛国的神秘、清幽,自然景色的瑰丽多姿,使我惊叹不已;而九华街则别有情趣,更使我流连忘返。

九华街在芙蓉峰下,青山环抱,地势平缓,方圆四平方公里,既有田园风光,寺庙的庄严肃穆,又有集市的喧闹。这里有九华开山寺——化城寺;有山上唯一的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佛像齐整的祇园寺;有在金地藏的墓地上构筑的一座庙宇——肉身宝殿;有楼阁相连,大雄宝殿的斗拱和窗棂上遍刻着佛经里神话故事的旃檀林。在附近山上,还有保存400多年的无瑕禅师真身坐像的“百岁宫”。每日里,香烟缭绕,鼓乐阵阵,充满佛国情调。

九华街居九华山的腹地,距山脚下的二圣殿和山顶上的天台,都是15华里。据当地同志说,自唐代以来,这里就自然形成了旅游小集镇,无论是南来北往的香客,还是虔诚苦修的僧尼,都在这小集镇上居住、休憩、活动。明、清时代,小镇有12大寮房,70多家饭店、浴室、作坊、商店,还有20多个小厂,生意十分兴隆。后来,小镇几经兴衰,伤痕累累,特别是十年动乱中,街上100多户人家大多弃商务农,小镇萧条不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好似强劲的春风,使小镇复苏,古刹生辉。街上原有的老街民房、道路整治一新,并且新辟了一条街道,新设了广播站、粮站、气象站、宾馆等40多个单位,兴建了自来水工程,架设了高压线,开通了盘山公路,建立了彩色电视差转台。街的规模比1978年扩大了一倍多,人口达到1700多人。九华街成了这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九华街上有高级宾馆、普通旅社、香客饭店,还有管住不管吃的方便铺,光是个体旅社就有700多张床位。夏历7月30日这一天,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山上山下,香客、游人如潮涌,超过 17000人,但都有地方住宿。九华街的个体户达270多户,小饭馆50多家,家家门前都挂着明码标价的菜谱牌,有荤有素,风味各异。2角钱可买一盘炒青菜,8角钱可品尝麻辣、鲜嫩的麻嫩豆腐, 1.5元钱就可吃到富有九华山风味的炒三鲜。而且,从天亮到黑夜,随到随吃,即便是深更半夜,也能敲开店门现做菜饭。九华山有11个旅游点,自然风景奇特、秀丽,78座寺庙,或依山就势,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形态各异,疏密有致,很有看头。

一位作家说过,九华山山美人更美。几天的见闻,我感受很深。中闵园“清香饭店”年轻店主热情礼貌,诚挚待客,赖少其同志当场挥笔题字,这使我一直难忘;九华街上商业、服务人员视旅客如宾的精神,也使我深深动情。中年妇女焦腊芝办的“洁净菜馆”,店堂小得只能摆下两张餐桌,但却具有独特的魅力,每天从早到晚座无虚席。我听说芜湖市电子公司和机械局的十几位同志到九华山展销产品,一连几天都在“洁净菜馆”用餐,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在机关食堂吃饭?一位女同志回答说,这里现买现做现卖,新鲜可口,而且收费合理。要是请她做一盘红烧鸡,她会把买鸡的发票给你看,并把鸡血也做给你吃,真是诚实得很。正说着,女店主从厨房出来了,果然一脸纯朴,见了面就说,党的富民政策使她成了万元户,不久前王郁昭省长来小店参观,还鼓励她扩大经营哩。走出“洁净菜馆”,我来到九华街旅社,19岁的女店主万月英正坐在门前看《小说月报》。她短发,圆脸,穿着入时,见了我,马上笑脸相迎,领我到客房参观。只见室内墙壁用纸糊得洁白如雪,床单、被褥干净整洁。虽然只有15张床位,却安了自来水,建了2间男女厕所、2间男女浴室,店里还备了十几种应急药品,买了1台彩色电视机。小万常常为老年旅客端茶送水,有时夜晚领着客人去找医生看病。小万的父亲一有空就同旅客谈今说古,介绍九华山的历史、风情,亲如家人。怪不得南京一位部队的离休干部在这里住了一夜就不愿搬进高级宾馆,临行前还赋诗致谢呢。我问小万,为什么初中毕业不再升学而开旅馆?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九华山旅游事业,为广大游客服务,不也是一种追求吗?这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使我看到了她金子般的心灵。

(载1985年10月《安徽日报》)

佛殇

王业霖

不知为什么,东崖山上幽冥大钟竟然撞了一夜。“空……空……空……空……”

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那两声之间的间隙:一记敲罢,满山满谷都荡漾着这低沉、衰老的声音。渐渐地,声音小了,侧耳一听,只余下一丝形戋戋的余音,好像是危重病人的一脉弱息缠绕,将尽未尽,若有还无,想要撒手归去,却又有什么意绪萦牵……你听,生命又执着地回来了,“空”地一下,又把钟声再度敲响。

“空……空……”是空吗?不是,它丢给人多少连绵不绝的哀思啊,有生的留恋,有死的彷徨……

第二天一大早,旅社服务员荷花就跑进来对我们说:“延寿堂有一位老和尚死了,旃檀林念了一夜的经。”

啊,果然!

吃了早饭,我就急急忙忙地往延寿堂去,去看方外之人的葬礼。

延寿堂就在九华山的大庙旃檀林的右侧。一幢新造的院落,专门奉养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僧尼。

院子里挤满了人。僧尼们星星落落地散立在廊檐下,一迭声地高念:“南无阿弥陀佛。”

据《慈海觉航》云:人死前后,周围的人不可嚎哭,而要助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呢?

阿弥陀佛者,是西天的接引菩萨。人死了之后,灵魂要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必须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好像是调动工作,人事部门的接受乃是第一关卡,丝毫得罪不得。所以为死者计,必须助念“阿弥陀佛”。

第二,还是《慈海觉航》这本书上说的:人生在世,必须日日诵念阿弥陀佛。因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在西方的七宝莲池中就会相应地长出一朵莲花来。那莲花,就是你归西后的位置。阿弥陀佛他只管接收人,房子、住宿等问题他是一概不管的,必须自行解决。所以,未雨绸缪,早早地给自己在西方占一个位置,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就在这一片阿弥陀佛的颂扬声里,两个年轻的和尚把神龛抬了进来,歇在院子里。

神龛是木板钉制的轿子。四壁的上半部,是活动的木板,可以随意抽下来,像老式商店的槽门。

那两个年轻的和尚非常精干,放下神龛,就直奔死者的卧室,不一会,他俩就把死者抱了出来。

穿着咖啡色僧衣的死者被塞进了神龛,放置在椅子上。可他的两条脚却僵直地伸出神龛外,倔犟地不肯收拢。那两个年轻和尚哪里容得死者如此放肆?!他们躬下身子,给他盘弄双脚,非把他盘坐起来不可。

唉,佛教也有它胶柱鼓瑟的一面,何必这么顶真呢?为什么非要把他盘坐起来呢?死,不是说是解脱了吗?不是说是“得大自在”了吗?既然如此,那就让死者的姿势任情随意好了,何必非要盘成那种固定的模式呢?

想不到在这个问题上,佛家也搞一刀切。

我以为,死者一定被他们盘弄得很痛苦。可惜他的头用黄表纸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像戴着三K党的尖帽子,使人看不清他最终的神情。

胳膊到底拧不过大腿。死人的两条腿收了上去,四壁的木板也依次装上。在安放最后一块木板的时候,我还来得及看了一眼死者的脚:草绿色的解放鞋和蓝色的尼龙袜。

神龛,移放到了院子正中的甬道上,正对着大门。两条红绸交叉着穿过轿顶,垂拂在四周。

一张小方桌,紧贴着神龛摆下。桌子上歪歪斜斜地竖起了一张红纸折成的牌位,上端横写着四个字:“佛光接引”,中间则竖写着“沈阳大慈恩寺圆寂……”,因为供奉的祭品遮挡,死者的法号我看不清。

祭品共四色:一碟油豆腐,煎得两面金黄;一碟桂花糕,一片片地剥开,堆起;一碟炒花生——这是有来历的,“闻说西方宝树上结着长生果”;还有一碟供品最令人解颐,竟是上海出产的奶油话梅糖。

突然,一个又高又响的声音冲了进来,是十分圆润悦耳的东北口音:“唉呀,老师傅呀,咱们一道从东北来朝山进香,您怎么丢下我们先去了?”

我回头一看,是个50多岁的妇女,短短的头发,剪齐耳根。她一面走,一面扣着刚刚穿起的黑僧衣,匆匆来到灵前,伏在蒲团上,拜了几拜。

她对身上的那套宽大的僧衣似乎很不习惯。所以,她双臂始终曲着,紧抱在腰间,很像是年轻的戏曲演员初次登台跑龙套,总是提防着,不让长长的水袖拖曳下来。

一听到她那凄怆的呼号,我们就知道,她准是个性格爽朗的人。大伙儿一下子把她围住了,向她打听死者的生平。

死者姓张,皈依佛门前是个退休的工人师傅。他曾许下弘誓大愿,要朝拜四大佛山。这次邀集了几位香客,从五台山,到峨眉山,转南海普陀。行至九华山,已是最后一站,在此圆寂,夙愿以偿……

我赞美死者,因为他是为信仰而殉身的,且不论这种信仰的价值如何。

我赞美死者,因为他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且不论这种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来得充实。赫尔岑说:“一个修道士,不管他的年纪多大,在他的身上总是老年同青年合在一起,他用埋葬属于个人的一切这个办法恢复了青春,他从而感到了轻松,心胸开阔……”当然,死者生前未必能像赫尔岑那样透彻地分析自己,但问题在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又是否能勇敢地“埋藏属于个人的一切”呢?怕未必!

大门外,跨进来几个大和尚。大约是九华山佛教协会的负责人。其中的一位刚刚要在蒲团上拜下去,就被另外一个和尚挡住了:“大和尚,你不能拜,他是优婆塞。”

“啊!”那位大和尚一整衣袖,直起腰来,依旧大大咧咧地站在神龛前。

不是说“死者为大”么?不!

不是说“佛法平等”么?不!

就因为死者是优婆塞,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是佛教七众中最低的一等,他就不能享受大和尚屈尊纾贵的一拜!——这使我无端地愤慨起来。

佛门的等级制度,从来都是森严的,但时至今日,似乎总应该有点改进才对,可谁知不然,衣钵传人,率由旧章!说什么“佛法平等”?要争得一二平等的权利,难啦!不信?请看欧洲的宗教战争,几百万新旧教徒,恶狠狠地厮杀了几百年,为的什么?不就是基督徒想从天主教会手里讨来那末一点点平等的权利么?……

刹那间,钟磬齐击,打断了我的沉思。佛殇仪式好似推进到了最高最后的阶段。所有在场的僧尼全部都把嗓门拔高半个音,金声玉振,琅琅动听,似乎是重念一本经了。

神龛去了,抬往对面的小山上。死者将在那里坐缸、火化、涅槃、永生。

神龛去了,后面跟着十数名和尚,披着各色袈裟。有红的、黄的、黑的,挤挤趱趱地,组成了一支独特的殡仪队伍。

我拉住那位东北来的女香客问:“那位圆寂了的师父,家里还有人吗?”

“有。有儿子、女儿,一大家子人呢!”

“他们知道他爸爸的消息吗?”

“知道。几天前他病危的时候,就拍了电报回去。回电说,家里不来人了,听凭九华山佛协会安排。”

啊,大干世界真是奇妙异常:

人伦之中,不尽然都是温暖,往往会有想象不到的冷酷;

方外之地,不尽然都是忘情,有时反倒蕴藉着丰厚的温馨。

一想到这里,我就又觉得那十几位和尚可爱了。他们正行进在对面的山路上,送那位异乡来的“同志”归去。闪现在盛夏绿荫之中的,是他们颜色驳杂的袈裟:红的、黄的、黑的,一点、一点、一点……

念“佛”

樊泽政

盛夏的一天,我们来到闵园峡谷,踏进幽静的华严古洞观光,迎面走来的是称作“八师太”的老尼。老师太虽八十有三,仍面容清癯,记性好,思路清,谈起话来神采奕奕。我们称道她健康幸福时,她双手合一,琅琅作声:“阿弥陀佛,托共产党的福啊!”人老爱忆旧,僧尼也不例外,她长叹了一声,谈起自己的遭遇。原来,旧社会她当过童养媳,受尽折磨。出家后,解放了,在庙里才过上清静日子。但在“文革”那些年头,又受到“革命派”歧视和欺压,寺庙内也勾心斗角,弱肉强食;上面每月只发给10元钱,仅仅能管买米、买盐,只有靠种些菜、马铃薯度日,生活极为清苦。近些年来,共产党落实宗教政策,尊重信仰自由,农禅结合,政府和佛协会每月定期发给每人近50元生活费,加上生产收入,不仅生活得以保障,还有余钱用来捐给灾区。她还说,前两天病了,徒弟们给她送吃端喝,背上背下,如同一家。外地的信徒不时寄来人参等珍贵药品,让她补身子,健康便很快恢复了。她笑呵呵地泡上茶,拿出时鲜苹果、香蕉招待我们,兴奋地说:“好东西都吃不完啦,帮帮忙吧!”

别了“八师太”,我们又来到修葺一新的“香山茅蓬”。在庙中的走廊上,有位看上去90多岁的老尼正在闭目而坐,大概是静心养性吧。她精神饱满,面泛红光,身着崭新的大黄袈裟,端庄安详。我们走到近前,打开了话匣:“老师太,您身子这般硬朗,真福气呀!”她赶忙站起来,爽朗地答道:“托福!托福!托社会主义的福呵!”听她叙说,解放前,她本是个大家闺秀,因反抗包办婚姻而愤然出家,她深有感慨地说:“你们年轻,遇上了好世道,前程无量,我们——老啰”。她告诉我们,山上盖起了“延寿堂”,让老弱病残的僧尼住进去,老有所依,残有所安;政府还常来人看望他们;上天台的盘山公路经过这里,电灯就要牵进小庙,以前连作梦也不敢想啊。她笑语琅琅,越谈越兴奋:“我活了90多岁,只这些年见到的新鲜事最多。听说九华的变化一天一个样哩!我有2年没上九华街了,再下去得坐汽车了。要是步行,准得迷路哩。”

临走,我们祝愿她健康长寿,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为九华佛教事业作出贡献。她说:“阿弥陀佛,是共产党功德无量啦!僧友们心里都有个谱子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