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和著名隐士。字子军,别号征君,青阳人。元和二年(807)中进士,正当发榜将要授于官爵之际,家书告急,母亲病危,即离京。抵家时,母故已葬。守孝三年后,便长期隐居于九华山少微峰下,过着“一园春草伴衰翁”(《闲居即事》)的清苦生活。

长庆二年(822)殿中侍御史李仁修推举他“节孝”,穆宗欲拜其为右拾遗。冠卿辞不应诏,受到时人的崇敬。

费冠卿隐居期间,写有不少吟唱九华的诗篇,如《答萧建问九华》等诗。他于元和八年(813)撰写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述了新罗僧地藏(金乔觉)的身世和卓锡九华的经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费冠卿隐卧少微峰下的刘冲,其宅人称“费拾遗书堂”,又叫“费征君旧居”。费冠卿去世后,被葬于鸡母山下的拾宝岩。后世许多诗人学者前往费居遗址和墓地寻访、凭吊。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吊诗》中赞道:“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并九华山”。

杜荀鹤(846——907)晚唐诗人,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因长期隐居九华山五老峰下,自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而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他在诗中自称“天地最穷人”。青年时期,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直到46岁才中进士。由于唐王朝政局动荡,他虽然考上进士,并没有做官,复还故乡闲居。入梁后,被授为翰林学士,只有5天就病逝了。

杜荀鹤长期置身于九华山的怀抱,其反映九华山水面貌的诗篇,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一诗,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的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和《题所居村舍》等诗中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

王季文(生卒年不详)唐隐士,字宗素,青阳人。唐咸通四年(863)进士,授秘书郎。不久便借病辞官归隐九华,于头陀岭下筑书堂,闭门读书。他长年坚持去龙潭洗澡,风雨无阻。临终前将所居书堂舍为寺宇,招请智英和尚住持。此寺在宋治平元年(1064)被朝廷赐额为“无相寺”。

他在隐居九华期间,常与杜荀鹤、殷文圭等往还唱和。写有《九华谣》一首。

张乔(生卒年不详)唐池州人。与许棠、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以诗句清雅驰名东南。

乔早年雄心勃勃,有志进仕,然屡试不第。咸通年间,在京城解试《月中桂》。因有“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之句,获首选。大顺元年(890)中进士后,因时代动乱,乃归隐九华山。作有《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九华楼》等诗。与杜荀鹤、许棠、郑谷等诗友互相唱咏,栖老九华。

殷文圭(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字桂郎,池州人。青少年时期曾与杜荀鹤、顾云等读书于九华山中。唐乾宁二年(895)进士。为裴枢宣谕判官。唐亡后,事吴王杨行密,任左千牛卫将军。晚年归隐九华山。

殷文圭著作有《登龙集》、《冥搜集》、《笔耕》等,《全唐诗》收其诗1卷。

他赠友人的诗中多次提到九华秀媚,人杰地灵。描绘九华的诗有《楼上望九华》、《九华贺雨吟》。

李昭象(生卒年不详)字化文,咸通年间池州刺史李元之子。其父逝后,就家居池阳。咸通末年(约873——874),带着文稿去晋谒国相路公严,深受器重。黄巢农民起义后,隐居九华,筑室于碧云峰下,与当时在九华的张乔、顾云等诗友时常唱和。昭宗龙纪年(889),杨行密镇守宣州,写信来招。李昭象坚志不就。终老九华,墓在山南仙人峰下。

刘放(生卒年不详)北宋著名隐士和学者。字世疏,曾长期在九华山双峰下观音岩东隐居。宋诗僧希坦称他“胸藏万卷书”。仁宗至和二年(1055),写成《九华拾遗》2卷(有序见《文献通考》)后,誉满国中。此后20年间,朝野许多名士前来拜访,其中有王安石、苏辙、章皓等。他所住的山冲被人们命为刘冲(今九华乡柯村)。

刘放在宅旁的石壁上书刻“清隐岩”3个大字。每字约2尺见方。当年拜访刘放者或后来凭吊者也多刻诗文于石上,形成“刘冲石刻群”,现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贲(生卒年不详)字元明。宋代青阳九华桥庵章家村人。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他原与秦桧交好,但秦桧害死岳飞后,章贲与秦桧愤然断交,弃官归隐九华。秦桧曾三次派员来九华催请,章贲藏而不见。故今九华桥庵长岭又名“藏屋里”。章贲当时亦自号“嘿笑居士”,谓对秦桧本人及其所授的高官厚爵,只是付之“嘿嘿一笑”。

程九万(生卒年不详)字鹏飞,九华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故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进士,历任武康知县、司农主簿、太府丞、两淮盐运使、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华文阁待制,为人正直,卓有政绩,百姓称为“程青天”。朝廷封“青阳开国公”。著作有《九华诗百首》、《历阳记》10卷,又合九华六图为二图(已佚)。

程九万墓地在九华后山福海寺旁(今朱备乡东桥村),现存有石羊、石马、石虎及“宋名臣华文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碑”一块。

其子程槐继父志,在天柱峰侧建闳肃书堂。

陈岩(约1240——1299)宋末元初诗人,字清隐,青阳人。南宋灭亡后匿姓埋名,隐居九华双峰下。因爱九华风光之胜,曾筑室峰下高阳河边,有楼名“溪山第一楼”,有池叫“临清池”,有室名“静观”、“燕居”。他平日啸歌其内,出则遍游九华之胜。自号“九华山人”。

他不愿苟同世俗,元世祖曾多次徵求隐逸,陈岩“乃汗漫江湖以避之”。
陈岩吟咏九华的诗篇颇丰,以清新俊逸的文笔,著有《九华诗集》,辑诗210首,较全面地描绘了九华胜境,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录。

吴钟(1600——?)字空之,九华老田吴村人。生活于明末清初,不愿做官,长期隐居于刘冲读书著作,世称刘冲先生。清顺治年间又在老田村建书院,设馆教学。著作有《忠鉴》、《呵冻录》、《循良录》、《双峰诗》。今刘冲尚存他写于崇祯甲申年(1644)诗刻2品。

吴光锡(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善书篆字,与兄光裕齐名。九华山老田吴村人,刘冲摩崖石刻中的“云波书院”四个大字,及下面诗刻1品为其所书。他博古通今、善古文歌赋,著有《九华全志》(已佚)。

朱凤颁(生卒年不详)字抡升,九华山老田村人。清初贡生。乾隆中期任巢县教谕,精举业,工诗词古文,誉满巢州。后弃官归九华,专任阳明书院院长,讲学终生。

施达(1573——1636)名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青阳县十六都(今杨田乡黄泥村)人。明代学者。因他专心治学,不问世事,生活多有迂腐可笑之事,有人按其名“下之”的谐音,戏称为“施邪子”,意即“疯傻怪人”。

施达精心研习理学,颇有成就。其著作有《周礼通义》、《孝经注》、《序卦图闸集》、《儒行注》和《天柱志》等。门人弟子曾辑有《施子语录》15卷,流行于世。

明泰昌元年(1620),施达因故里住宅被洪水冲毁,迁居九华山天柱峰下。其房舍颇有规模,初名“天柱山房”,继称“天柱书堂”。施达在此开馆讲学,遐迩闻名。江南四方之士,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送往迎来,岁以数百计。先生在此隐居讲学长达17年,崇祯九年(1636),因遭墙塌而致命,终年64岁。其墓与妻袁氏合葬于天柱峰下,碑石刻有“明征君施下之达之墓”。先生生前,曾于舍旁洗心墩岩石缝隙之中,手植银杏一株,至今历时300余年,高达数丈,挺拔耸秀。

抗日战争期间,其族人施玉藻避难于天柱峰下。在天柱书馆旧址,设塾讲课,曾亲笔题刻“天柱馆”于门楣之上。门联文曰:“三迁皆避地,一柱独擎天”(“三迁”指施达三次迁居;“一柱”诗引自周赟《天柱仙踪》)。

吴襄(1661——1735)字七云,号悬水。九华山老田吴村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简。曾充任《明史》和《八旗通志》总裁。

吴襄曾读书于九华东崖天籁轩,作有《天籁轩铭》、《东崖有感》、《雨后归九华》、《游九华同金华虞使君》等诗文。《九十九峰记》对九华群峰作了细腻传神的描绘和精辟的议论。他的百首《梅花诗》不见一个“梅”字,却出神入化地道出梅花的形象和风格,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陈蔚(生卒年不详)字豹章,号梅缘,九华山山南人。嘉庆廪贡,清道光年间保举孝廉方正,取二等。他是《安徽省志》、《九华纪胜》、《齐山岩洞志》的编修,著有《九华考异》、《梅缘诗草》,其《九华纪胜》和《九华考异》,对九华山水和名胜作了详细的调查考证,辑存了丰富的资料。

陈蔚侧室吴荔娘,字绛卿,福建莆田人。夙慧能诗,著有《兰坡剩稿》,刊入《陈氏联珠集》,并协助陈蔚编修《九华纪胜》、《齐山岩洞志》等书。

施玉藻(1887——1947)又名文粲,号扪忏,青阳县杨田乡人。清光绪年间秀才,擅书法艺术。肉身宝殿的门匾“东南第一山”和天柱峰下的“天柱馆”门楣题刻,是他分别于1919年和1938年所书。施玉藻又是教育家,二十年代创办青阳第一高等学堂,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避难于天柱峰下,在明代学者施达讲学旧址“天柱书堂”授业,并募捐修缮学馆附近的“定心茅蓬”。

姜孝维(1859——1931)字宗甫,青阳县八都田坂姜(今杜村乡双红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县试为秀才,第二年选补为廪生。

一生执教,晚年在讲学之余,不辞跋涉考察山情。于民国十四年(1925)编著出版《九华指南》一书,辑存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民国十到十五年间(1921——1926)曾和乡贤刘月波、钱华堂等人集资重修八都至九华山的石板大道5公里,以及路中3座凉亭(上、下罗家亭已废,今仅存望佛亭)。民国十九年(1930),他又集资兴建乡邑的双红石桥和三公堤。

刘含芳(1840——1898)字湘舲,贵池人。清咸丰、同治年间为淮军李鸿章之幕僚,曾任山东登莱青道道员等职,领二品衔。刘含芳是九华山佛教的维护者,于光绪十五至十七年(1889——1891)募款一万六千三百余缗,重修化城寺。

吴霖轩(生卒年不详)泾县人。民国初年,经商于九华,因以本山义务为己任,改革不良习惯,被青阳县知事照会为九华山董。又出资重修九华乡戴村的三元桥,修筑二圣殿以下石板路,受到僧民称赞。青阳县知事特赠额“卫法保商”,予以嘉奖。

林恒山(1869——1933)青阳县庙前乡人。从小学艺雕工,民国期间曾与刘本荣承建本地朱氏宗祠和戏楼。后承接过祇园寺和旃檀林装修,擅长雕《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人物故事,如“天水湾孔明射姜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严根长(1900——1968)青阳县庙前乡华阳人。幼小从师学徒,后成为著名砖工,精通书画,擅长落架,尤善画“西游”和“八仙”人物。民国期间与其兄严根发(1894——1975)参与承建祇园寺、东崖下院、旃檀林等大型工程,施工中因地形不利常出“飞跳”砌墙,闻名于青阳。

钱根洲(1894——1976)青阳县杜村五阳人。从小学艺,后成为著名竹匠,擅长制作五坊(糖坊、酒坊、油坊、豆腐坊、纸槽)篾器用具和竹编生活用品,娴熟用蔑丝编织花卉和各种图案,并能编制楹联和各类吉祥用语,如“福寿双全”、“龙凤呈样”等。民国期间曾为九华山化城寺编制大宫扇一对,用篾丝编出九华山全图,为当时竹编精品。

周鸿才(1895——1971)著名雕工。青阳县九华乡人。因患足癣,不便做农活,从师学艺,颇受器重。满师后,以雕刻为生。民国期间,曾参与雕刻祇园寺大供桌和琉璃灯,承雕九华无相寺和庙前关帝庙楹联和神像。

刘本荣(1901——1987)青阳县庙前乡人。13岁从师学艺,后成为著名雕工,技艺精湛,尤擅长雕傩戏面具。民国期间,承建杜村桥刘氏宗祠和庙前张氏宗祠。后与木工刘跃光共同承建上禅堂的起架和装修;与周鸿才合作雕过祇园寺供桌和大纱灯;为贵池县刘街偃公殿盘柱雕刻金龙,龙身可上下移动,被称为一绝。

1979年九华山开放以来,积极参与九华山寺庙修复,其中有东崖钟亭、钟楼旅社等门梁驮梁和各类画版的雕刻。精美作品有柏木雕《地藏帽》、竹根雕《打渔杀家》;所雕傩戏面具曾参加安徽省民间美术作品展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